范仲淹的故事錦集【15篇】
范仲淹的故事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3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掌握部分詞語。能夠聽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云山蒼蒼,江水泱殃,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體會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領悟文章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1.指導學生認識3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掌握部分詞語。能夠聽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云山蒼蒼,江水泱殃,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認識3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掌握米粥、廢寢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載難逢、殿試等詞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1.出示《江上漁者》,讀這首詩,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對勞動人民的'關心、同情)2.簡介范仲淹
二、自主讀書
(一)讀課文,讀正確流利(學生自由讀)
(二)同組互讀,檢查讀書情況
(三)讀課文,想想文章寫了范仲淹的幾件事?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聽寫詞語毫不介意粗茶淡飯廢寢忘食貧寒閉門不出
2.用上以上聽寫的詞語,試著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3.聯系文章內容解詞
劃粥割齏
(1)讀詞
(2)文中告訴我們這個詞是怎么來的?
(3)從中你能看出什么?
大夫(1)齊讀(2)大夫的大還可以怎么念?
范仲淹淹字的三點水還可以換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1)讀準只字在不同詞語種的音。
四、再讀課文,提出不懂問題
五、布置作業
1.讀課文2.找有關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背誦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2.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體會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領悟文章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讀懂了什么?2.從這句話中看出作者什么?3.讀了這句話有什么問題?
二、初讀課文
(一)默讀課文,全文寫了范仲淹幾件事?(生:讀書)
(二)試著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學2.劃粥割齏3.閉門不出4.謝絕佳肴
三、深入讀書
(一)自主默讀,仔細讀讀課文,用筆畫出范仲淹的言行(邊讀邊批注)
(二)討論交流,感悟理解。
讀句子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十分刻苦。
(1)讀到這兒,你能從文中舉例說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語句嗎?
從累了從劃粥割齏從五年未解衣
(2)課文讀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為什么他要這樣刻苦學習。
(3)再次深入讀書尋找答案品讀句子:
他()說:我的志向,要么當個好大夫,要么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
(1)讀句子,想想他是怎樣說的,在說前加入語氣詞。
(2)練習有感情地讀這句話。
(3)從這句話中,我們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樣的人?
(4)包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再讀這句話。
四、總結全文
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積累詞語1.用筆畫出表示范仲淹學習刻苦的詞語,背一背。2.積累詞句。
板書設計:
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苦學
劃粥割齏(愛國愛民)
謝絕佳肴
閉門不出
范仲淹的故事2
范仲淹在求學時,認識了一名劉姓同學。當時條件很差,每天只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劉同學家境好,總是把好吃的給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強填飽肚子,得以繼續學習。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三年多。臨別那一刻,范仲淹暗暗發誓,將來如有出頭之日,一定要感謝劉同學對他的恩情。
范仲淹“持節”自掏腰包在范仲淹當宰相后的不久,劉同學找到府上,說家里發生了變故,需要范仲淹的幫助。
多年未見,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歡敘舊,一邊喝酒一邊聊起過去的經歷。范仲淹說,幾十年未見老同學在哪里高就?劉同學端起杯,一飲而盡,說,罷了罷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學,能夠謀個一官半職。他想憑著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應該不成問題。
誰知,范仲淹臉色一沉,說,劉兄家里有幾個人,每年需要多少錢開支?劉同學回答,一百兩銀子足夠。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兩銀子,說,這些銀兩先給你救濟,如果后續有困難我會繼續給你提供幫助。
范仲淹的`銀子解了劉同學的燃眉之急,他還了外債,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銀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這次他直截了當地說,想通過他的關系做官。
范仲淹一口回絕,說如果家庭困難可以再幫助,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進入。劉同學離開時,埋怨地說,范仲淹一點不講交情,如果當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天的成功嗎?
范仲淹說到做到,再取出一千兩銀子給劉同學。直到最后,范仲淹也沒有給他一官半職,自掏腰包維護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的故事3
最近,我讀了《范仲淹的故事》,使我受益無窮,他那刻苦學習的精神,成為我前進的動能。
課文講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事。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窮,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己全天下為已任的故事。
而想到現在的我,卻大不一樣。課文中一個片段寫了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全城都轟動了。但為了求學,范仲淹閉門不出,埋頭苦讀。那我呢?讀書的.時候,只要外面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大驚小怪,東張西望,還認為自己十分聰明、十分能干,不用讀、不用學,也能考個好成績。有一次,星期六早上,媽媽叫我把這段話背熟,她買菜回來,就檢查我背書情況。我剛開始很認真地讀啊讀,不一會,聽到樓下大吵大鬧的,我還在讀書,不去理睬,但是聲音越來越響亮,人聚得越來越多……我再也忍不住了,扔下了書,跑出去看個究竟。一看,就把背書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了,事情結束了,我回到家,媽媽已經坐在沙發上,等侍檢查我的背書情況……
讀了《范仲淹的故事》后,我深受教育。從此以后,我再也不這樣了,要向范仲淹那樣刻苦學習,掌握現代文化知識,為祖國做貢獻。
范仲淹的故事4
今天上午第一二節我帶領學生學習了第16課《范仲淹的故事》,總體來說課堂氣氛不好,學生的熱情不高,課堂缺少互動,感覺很失敗。
靜靜地坐下來進行反思。
教師的原因:對文本的解讀只是停留在教材的淺面上,沒有深入解讀文本,對主人公的收集的'資料有限,對范仲淹這個人物理解的不夠,教學設計沒能做到高屋建瓴,教師對范仲淹理解的深入不夠,勢必導致教師在課堂上啟發誘導學生時沒有激情,沒能搭建起師生溝通的橋梁。盡管這課的所有知識點都講到了,也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就范仲淹的言行就行了學習,體會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品質,進一步體會他刻苦學習與偉大抱負之間的關系,學習了課文圍繞中心取材的寫法,但總體上來說課堂沉悶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來。
文本的原因:這篇課文中對范仲淹刻苦學習的描述只是泛泛而談,范仲淹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沒有能詳盡的描述,學生對那個年代的學習條件缺乏直觀的印象,沒有時空對接,學生針對范仲淹的言行的句子談感受就空空泛泛,顯得假大空,缺乏真切體驗。建議教材今后在編排時能改進缺陷。
學生的原因:學生缺少對范仲淹的了解,預習的不到位,沒有去熟悉了解范仲淹的其人其事,沒有去閱讀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5
【原文】
范仲淹少貧,讀書長白山僧舍(1),作粥一器,經宿遂凝(2),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兩塊,斷齏數十莖啖之。"
【注釋】
(1)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附近。僧舍:指長白山上的醴泉寺。(2)凝:指稀飯經過一晚上凝結起來。(3)斷:切斷。齏:醬菜或腌菜之類。啖:吃。
【今譯】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他在長白山僧房里讀書時,用容器煮一鍋粥,過了一晚上,稀飯就凝結起來了。范仲淹用刀把粥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再切幾十根咸菜做小菜,每天吃粥時吃一點。
【故事】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他出生的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堅持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萊,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后終成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學習札記】
《范仲淹斷齏畫粥》,是個著名的讀書故事,也是一個成語故事。據網上一些成語詞典說這個故事的出處是《東齋實錄》,但是我在《東齋實錄》中沒有找到,成語詞典也沒有注明第幾卷。網上還有的成語辭典說是在《湘山野錄》,我自己的《中華成語大辭典》和《古今漢語成語詞典》也說在《湘山野錄》,《古今漢語成語詞典》還引了上面原文欄目中的一段文字,《中華成語大辭典》只說“事見《湘山野錄》”,但是沒有引文,倒是引了《故事成語考·飲食》:“苦學仲淹,惟有斷齏畫粥。”《故事成語考·飲食》是本什么書,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在《湘山野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1984年7月第1版)中也沒有找到。網上還有的成語詞典提到《五朝名臣言行錄》,我沒有這本書,我自己則是在《幼學瓊林》中找到這個典故,但《幼學瓊林》不是出處。
《宋史·范仲淹列傳第73》說到范仲淹小時候的事情:“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為蘇州吳縣人。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少有志操,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這里沒有談到“斷齏畫粥”的具體文字,但“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已經隱約說到此事。
范仲淹的故事6
范家雖然世代為官,但范仲淹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他出世后不久,父親在徐州過世,家境從此變得窘困起來。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為朱說。
和大多數喪父失母寄人籬下的孩子一樣,范仲淹小的時候也有著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生活糜爛,鋪張浪費,便好言規勸。朱家兄弟脫口說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么事?”范仲淹聽了一愣,覺得話中有話,不斷追問下才有人告訴了他的身世。這件事對范仲淹的觸動很大,從此他下定決心獨立生活,并毅然辭別母親到南京(今商丘市)應天府書院求學。
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也在這里讀書。因為他父親是做官的,家里很富裕。他看到范仲淹窮得經常吃不上飯,非常同情,也感動于范仲淹安貧苦讀的精神,就拿出一些錢來幫助他,可是被范仲淹一口拒絕了。朋友有心周濟他,就從家里帶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好菜來,說是要和他聚聚。范仲淹見朋友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過了幾天,南京留守的兒子來看望范仲淹。沒想到卻看見放在桌子上的飯菜都已經長毛了,范仲淹一點兒也沒吃!這個干部子弟很生氣,說范仲淹瞧不起他,范仲淹解釋說:“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經習慣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后還能吃得下粥嗎?”一席話說得朋友心服口服。
范仲淹在睢陽讀書的時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過那里,聽到這個消息后,全校師生這方轟動,都認為普通老百姓能親睹“天顏“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蜂擁上前圍觀,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來繼續讀書,人家問他這么難得的機會,你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說:“將來再見他也不遲。”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勤學好讀,所以學到了很多真才實學,成了國家的棟梁。
范仲淹的故事7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即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曾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貧困沒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長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為官的人家,感動地哭著辭別母親,離開到南都,進入學堂。不分日夜刻苦學習,整整5年不曾解開衣服好好睡覺,發昏疲倦,就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頓稠粥都吃不飽,每天要到太陽過午才開始吃飯,于是就博通儒家經典的要領,慷慨有兼濟天下的抱負。因此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范仲淹的故事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認讀生字詞,理解并積累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寫的場面。
過程與方法:
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2)激發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ppt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出示ppt:兩首詩詞《江上漁者》《岳陽樓記》與范仲淹畫像。
(1)誰能有感情的朗讀這兩首詩詞?(指名朗讀)詩詞的作者是誰呢?(指名介紹范仲淹)
(2)范仲淹是偉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后人傳頌的最有名的.詩句,展示了他偉大的政治抱負,誰知道那句詩?
課件出示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指名讀)誰能說說從這句話的意思?
過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
出示自讀要求:
1、請你用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不認識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寫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檢查字詞
1、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毫不介意 粗茶淡飯 廢寢忘食 閉門不出 貧寒
劃粥割齏 于心不忍 千載難逢 和衣而眠 佳肴
(出示ppt:讀準“只”字在不同詞語種的音。)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2、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主要寫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默讀課文,想想文章寫了范仲淹的幾個小故事?給每個故事概括一個小標題。想好后,與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寫了幾個小故事?每個故事從哪自然段到哪個自然段?小標題是什么?這幾個小故事有什么聯系?(四個小故事:只身求學、劃粥割齏、拒絕佳肴、閉門不出。)(2-5自然段,這四個故事都是寫范仲淹刻苦讀書的。)
板書:只身求學、劃粥割齏、拒絕佳肴、閉門不出
3、小組討論:你認為本文可以分幾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總括;第2-5自然段:具體些范仲淹刻苦讀書故事;第6、7自然段:寫范仲淹偉大的政治抱負及做法。重點是第二部分。)
四、品讀感悟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指導朗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練習背誦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誦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課成語及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識
1、學生齊背第一自然段。
2、課文第二部分講了哪四個小故事?
二、學習交流、品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個故事“只身求學”。
1、輕聲讀第一個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學的哪些行為讓你深受感動?畫出讓你感受深的句子,適當做些批注。
2、交流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1)出示句子: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十分刻苦。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刻苦。
教師:對比讀,你讀懂了什么?
(2)你能從文中舉例說明范仲淹讀書十分刻苦嗎?
ppt出示句子:“累了……餓了……”,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教師:“廢寢忘食”是什么意思?一個“苦”字又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板書:廢寢忘食
(3)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范仲淹獨自一人在外求學,還會有哪些情況出現,他又會怎樣解決呢?
引導學生用句式“ 了,就用 ”來說話。(課件出示)
(4)師問:“同學們,只身求學如此的艱難,但范仲淹苦讀詩書不曾放棄,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引導學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二)學習第二個故事“劃粥割齏”。
過渡:那時,范仲淹的生活極其艱苦。課文第三自然段就細致地向我們描述了他的讀書生活。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你認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個詞語?(板書:劃粥割齏)
2、師:范仲淹對于這種極其艱苦的生活介意嗎?他的哪些行為讓你受到感動?畫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匯報,相機點撥。
(1)范仲淹他怎么樣讀書?就“凌晨雞鳴即起”引導學生積累成語“聞雞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寢”積累成語“廢寢忘食”,從而體會范仲淹生活的艱苦。
(2)師再次追問:“同學們,生活如此的艱苦,范仲淹攻讀詩書始終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4、小結學習第一、二個故事的方法:
讀文---畫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學第三、第四個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學習第一、二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三、四個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組內交流,有不同建議的在全班交流時商討。(學生學習,教師巡視并作個別指導。)
2、全班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1)師: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幫助他,先是送銀子后是送佳肴(板書:佳肴),可是范仲淹都——(補板書:拒絕 粗茶淡飯 )
(2)ppt出示語言描寫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將來再見也不晚。”此時此刻,你覺得范仲淹是個怎樣的人?板書: 埋頭苦讀)
(3)指導朗讀重點句。
(四)學習第三部分(6、7自然段)。
過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對他的評價又如何呢?
1、指名讀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積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當個好大夫,要么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三、總結全文
學習了本文,你有什么收獲?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范仲淹的詩詞。
2、找找其他名人讀書的故事,讀一讀。
附板書:
范仲淹的故事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只身求學:廢寢忘食
劃粥割齏:聞雞起舞
拒絕佳肴:粗茶淡飯
閉門不出 :埋頭苦讀
范仲淹的故事9
斷齏粥
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苦讀于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粥凝固后,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又到應天刻苦攻讀,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龍圖
寶元元年至慶歷三年(1038年—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筑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御體系,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夏人稱其為“小范”,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寬厚仁愛
范仲淹擔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準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制備。范仲淹聽后非常,立即撤去席,并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慶歷年間,張(一說王倫)率領人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地富人捐錢獻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后,朝廷非常憤怒,提議處死晁仲約。范仲淹說:“若郡縣兵力足以應戰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御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范仲淹治理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聞知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像一樣放聲痛哭,并齋戒三日以后才離開。
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志銘,寫畢封好剛要發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過目,尹洙看后說:“你的已經很出名,后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范,不能夠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后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后,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只彈履霜
范仲淹素愛,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請教“琴何為是”,并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快樂如孺子。據《老學庵筆記》載:“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嚴,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范氏家清廉儉樸、樂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自蘇州運麥至四川。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便將一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范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了沒有,范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說道:“你為什么不把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范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后,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并夸獎他做的對。
性情中人
歷史上,人們給以范仲淹特別高的評價,“才其量其忠,非但為一代而已”。其實,范仲淹并沒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歡袒露自己的真實性情。他也發過牢騷:“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問、如何回避?”
宋人吳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時,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頗為看中。后來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因小鬟年紀太小,不便攜行,就給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詩(《懷慶朔堂》),在詩中說道:“慶朔堂前自栽,便移官去未曾開。年年長有恨,已托東干當來”。魏介心領神會,就把小鬟買來轉送范仲淹。南宋還記載范仲淹曾以寄小鬟,并題詩“有,別后常相憶。何以慰,贈汝好顏色”。明人朱有燉據此改編為《甄月娥慶朔堂》,劇前引言亦詳述此事。
三光風范
范仲淹,不圖個人榮華,從二十七歲進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關心政治,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為,曾在幾年間里三次被貶:1029年,范仲淹因諫言太后還政,被貶;接著又在廢郭皇后上二次被貶;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圖》第三次被貶。
在這幾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動者,尤其后兩次,成為影響慶歷士風構建的兩個重要事件,獲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認同。據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記載,范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范仲淹的故事10
讀罷《范仲淹的故事》這篇課文,我的心就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一顆巨石,久久不能平靜。課文講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事。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全天下為己任。想到現在的我,卻大不一樣了。課文有一段寫到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全城都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后地跑去看,范仲淹卻閉門不出,仍舊埋頭苦讀。同學特地跑來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這句話說明了范仲淹對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更蘊含著范仲淹為國治民的宏大志向。而我們呢?讀書時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大驚小怪、東張西望。還有,課文中寫范仲淹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凍后再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這便是成語“劃粥割齏”的由來。而我們,每天都有豐盛的飯菜,有時還會抱怨難吃。
朋友送美味佳肴給他,他也沒吃,理由是:怕現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后就吃不下咸菜、米粥了。范仲淹少孤家貧卻從小立下遠大志向,并埋頭苦學,這種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如今我們有優越的學習條件,有優厚的生活條件,更應該埋頭苦學,掌握現代化知識,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
范仲淹的故事11
讀了《范仲淹的故事》這篇文章,我非常喜歡。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書中的主人公刻苦讀書,專心致志的精神震撼了我。
文章開始介紹了范仲淹的歷史、家庭狀況以及刻苦讀書,專心致志的事跡。文中寫道,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十分刻苦,為了尋求一個好的讀書環境,他曾經一人離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讀書,累了用冷水洗臉,餓了用稀粥充饑。在應天書院求學時,生活更是艱苦,每天劃粥割齏,他全然不顧,仍然堅持雞鳴即起,夜半而眠,發憤苦讀,最后終于成為一代名相。讀到這里我更加佩服范仲淹了,他身處逆境,克服了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仍能發憤實在令我欽佩。聯想到自己,每天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卻不能發憤,真是羞愧難當啊!
還有一次,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全城轟動,人們都爭先恐后去看皇帝,書院的師生也都去了,可是范仲淹卻閉門不出,埋頭苦讀。最后終于在殿試的時候見到了皇帝,展現了自己的風采。讀到這里我陷入了沉思,聯想到了自己平時的做法,我每天幾乎都讀書,但讀書時老是不能專心致志,總是心不在焉,只要外面有一丁點動靜,就會去看,這就是爸爸常說的'“哪有事哪到”可是自從讀了此文后,我深深被范仲淹的專心致志的精神所感動,漸漸改掉了讀書不專心的毛病,每次讀書寫作業都心無旁騖,這樣讀書的效率也上來了,從書中掌握了不少知識。
讀了《范仲淹的故事》后,我不僅改掉了不專心的毛病,更重要的是悟出了一個道理:面對當今社會,不讀書是不行的,讀書淺嘗輒止不行,必須發憤苦讀,專心致志才能成就某種事業。腹有詩書氣自華,讓知識改變我們的容顏,讓知識溫暖我們的命運吧!
范仲淹的故事12
范仲淹就是這樣從小立志,劃粥而食的,靠著這種精神,范仲淹終于當上了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小時候是個平窮的孩子,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為了生活,母親改嫁帶他到了朱家。朱家也很窮,沒有錢給范仲淹讀書,范仲淹就一個人來到一所寺院,一邊干活,一邊苦讀。經常讀到夜深。有點兒困了,就用冷水洗臉。最讓他感到困難的就是每天的飯菜,不要說好吃的飯菜,就連吃飽也很不容易。他每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用咸菜來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學來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學是官宦弟子,是家中很富有的。看見范仲淹生活那么困難,學習卻那么用功,心里很是感動,回家告訴了父親,然后同學就叫父親去給范仲淹送好飯好菜。
過了幾天,那位同學又去看望范仲淹,發現給范仲淹的.飯菜卻放在地上原地不動,都快發霉了。于是,那位同學就責怪道:“君子不吃小人送來的食物,你不吃這些食物,難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說:“我現在吃粥已經吃習慣了,我怕吃了你的飯菜,吃不下這些稀粥了。”那位同學聽了范仲淹的話,對范仲淹更加欽佩了。
范仲淹的故事13
北宋時期,西夏王元昊經常侵犯宋朝邊境進行挑釁。當時,名臣范仲淹擔任延州經略,有一天,元昊派人給范仲淹送了一封信來,范仲淹打開一看,這封信是寫給皇帝,元昊讓范仲淹把此信轉交皇帝。此信寫得極其傲慢無理,對皇帝及宋朝極盡侮辱之能事,是在辱沒宋朝皇帝尊嚴。范仲淹看完此信后,二話不說,當著送信來使面,把信燒了,然后命人將送信來使送出邊境。但此事后來被范仲淹政敵們知道了,他們便以此事上奏朝廷,說“范仲淹只是邊境地區一個官員,竟然把敵國外交信件燒毀而不上報,所以應該將范仲淹斬首。”皇帝得此奏報,也怪罪下來,派人調查范仲淹。于是,范仲淹便上了一份折子替自己辯解,范仲淹在折子里說:“元昊那封信,對陛下極盡辱侮,污言穢語,不堪入目。陛下如果看了此信,就必須立即發兵與其交戰,這樣才能捍衛陛下及大宋朝廷尊嚴;如果不發兵,就等于向天下人承認了元昊對陛下侮辱,陛下因此就會顏面盡失,被天下人恥笑。但依我朝現在條件,尚無力發動戰爭。所以,我當著對方信使面把此信燒掉了,是在告訴元昊,也是在告訴天下人,宋朝皇帝根本就沒有看到你這封帶有侮辱性質信。所以,這只是邊官范仲淹一個受到侮辱罷了。”皇帝聽了范仲淹解釋,才明白了范仲淹良苦用心,所以,不但沒有治罪于他,反而表揚了他。
范仲淹在燒信同時,把對方對皇帝及國家侮辱也一同燒掉了。而且,甘愿自己把侮辱承擔下來,既是一種聰明處世智慧,也是一種令人仰望擔當精神。
范仲淹的故事14
范仲淹的童年生活,一直是在貧困的生活環境下度過的,范仲淹二歲喪父,母親謝氏改嫁為淄州長山縣朱氏,從此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小時候的范仲淹是一個十分有志氣的'孩子,曾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南)醴泉寺讀書,由于家境太貧窮,他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劃作四塊。早晚各兩塊,切一點薺菜,加一點鹽來吃,就這樣堅持苦學了三年。
后來,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家世,便哭著辭別了母親,到南都學舍去求學,在這里范仲淹自強不息的精神,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
在南都求學時的范仲淹對自己嚴格要求,夜以繼日的苦學,從來不荒廢時光,據說曾五年沒有脫衣服睡覺,只為節省下來時間努力讀書。
范仲淹的故事15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S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六課《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課時。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以美德為題材,以“學習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為專題。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課文共有7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紹范仲淹在我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點部分,主要講述范仲淹少孤,家貧,讀書十分刻苦。介紹了范仲淹的四個小故事,分別是只身求學、劃粥割齏、拒絕佳肴、閉門不出。第三部分講范仲淹的遠大志向和從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對他的贊頌。本課在寫法上的突出特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和教材特點,在第一課時已經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語,積累詞語。
(3)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寫的場面。
過程與方法:
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2)激發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
3、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難點: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二、說學情
從課文結構與內容來看,學生可以讀懂課文內容,但由于學生身處優越的家庭環境,大多缺乏刻苦學習的品質,時常有常立志而無長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體會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難度。此外,學生的寫作能力比較薄弱,因此領悟作者的寫作特點,對于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困難。綜合這一系列學情,我精心設計了各部分教學環節,相信可以突破難點,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
著名心理學家陳爾壽說:“教無定法,人各有法,引起興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1)誦讀古詩,走近范仲淹;
(2)讀中感悟,想象說話,感悟其精神;
(3)依據資料,交流匯報,學習其品質。
四、說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堂課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表達的機會,展示的舞臺。
五、說教學設計
(一)課前誦讀古詩,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之前,首先全班齊誦范仲淹的三首詩詞,分別是《江上漁者》《漁家傲·秋思》《岳陽樓記片段》,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學才華,從而產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經歷的興趣。
(二)課始回顧復習,為細讀課文,感悟體會做好鋪墊。
引導學生復習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一問題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第二個問題是課文講了范仲淹的哪幾個小故事?四個小故事既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又是體現范仲淹精神的重點篇章。回顧復習是為細讀課文做必要的知識準備。
(三)自主探究,品讀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品讀重點詞句來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學時,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畫出令人感動的句子。
第二步全班交流閱讀感受。交流環節采用“以學定教、隨機點撥、趁勢朗讀”的'教學方式。
第一個故事“只身求學”,如果學生說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饑。”這一句,我就引導他們在感受的同時發揮想象,想象范仲淹獨自一人在外求學,還會有哪些情況出現,他又會怎樣解決呢?從而引導學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讀中體會范仲淹只身求學的艱苦。最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只身求學如此的艱難,但范仲淹苦讀詩書不曾放棄,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二個故事“劃粥割齏”,如果學生說到“劃粥割齏”這個成語,就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語句進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雞鳴即起”積累成語“聞雞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寢”積累成語“廢寢忘食”,從而體會范仲淹生活的艱苦,這時教師再次追問:“同學們,生活如此的艱苦,范仲淹攻讀詩書始終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三個故事“拒絕佳肴”,就好友與范仲淹的對話引導學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難卻,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當食品變質時,對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會有何感想,發出怎樣的感嘆呢?此時范仲淹又會怎么說。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四個故事“閉門不出”,師生對話讓學生換位體驗,當全城轟動之時,范仲淹為什么不為所動。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整個教學過程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主線貫穿,有詳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力求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讀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學習六、七自然段,領悟文章的寫作特點。首先教師語言過渡:“同學們,此時此刻,你你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之后,教師不急于做出判斷,轉入第六自然段的學習“有人曾經問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說:……”教師出示范仲淹說的話,學生讀后談感受,這時再回到剛才的問題,你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留下你認為最合適的詞語。然后教師追問:“此時,在我們的頭腦中浮現出了一個一心為國,全心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這些品質的呢?”從而總結出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的寫作特點。最后理解后人贊頌范仲淹的詩句。
(四)拓展延伸,學習其品質。
首先采用交流匯報資料的方式,了解歷史上名人胸懷天下、刻苦讀書的故事,或者交流關于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師總結談話,以《少年中國說》中詩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齊誦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堂課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課文重點,采用簡潔的文字,設計本課的板書,使人一看便對文章內容一目了然。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堅持“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學理念,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課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思。
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愿在各位老師的幫助下,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現生命價值的綠洲!謝謝大家!
(說明:學習并借鑒了可兒老師《四季》一課說課稿的框架,在此表示感謝。)
【范仲淹的故事】相關文章:
范仲淹的故事02-10
《范仲淹》的故事05-21
范仲淹的故事02-25
范仲淹苦讀的故事05-29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11-17
[精品]《范仲淹》的故事05-23
范仲淹的故事[熱]06-23
《范仲淹的故事》說課稿11-12
有關范仲淹的故事08-17
《范仲淹》的故事(優)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