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宋詞注釋翻譯賞析
作品簡介
《蘇幕遮·碧云天》由范仲淹創作。這是一首思鄉詞。作者以碧云、黃葉、寒波、翠煙、綠草、紅日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的秋景圖。下闋作一轉折,用“好夢留人睡”襯托旅人夜夜難以入睡的孤苦情懷。結尾兩句,構思奇妙。
作品原文
蘇幕遮·懷舊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作品注釋
⑴蘇幕遮:原唐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后用作詞牌名。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本呈白色,因其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綿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陽更遙遠。“芳草”常暗指故鄉,因此,這兩句有感嘆故鄉遙遠之意。
⑷黯鄉魂:因思念家鄉而黯然傷神。黯,形容心情憂郁。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語出江淹 《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開羈旅的愁思。追,追隨,這里有纏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緒,情懷。
作品譯文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思念家鄉黯然銷魂,羈旅的愁思纏繞不休。只有在夢中得到暫時的慰藉。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作品賞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軍事上叱咤風云的同時,也不失其風雅之度。此詞言辭婉麗,深情綿邈。內容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題材一般,但寫法別致。上闋寫景,氣象闊大,意境深遠,視點由上及下,由近到遠。
“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云:“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即由此詞點染而成。
“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暮時分的秋景。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自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與離情密不可分,它的季節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闋皆為景語,僅“無情”二字點出愁緒,猶是對景而言,不露痕跡。
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下闋直揭主旨,因“芳草無情”導入離愁和相思。
“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追”字尤顯愁情纏綿之形。
“夜夜除非”二句是說每夜都睡不著覺,如果有好夢就讓別人睡去吧。這二句更是顯出作者難以找人傾訴的惆悵,縱有好夢也難以入眠,更是入木三分。
“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發出“休獨倚”之嘆。
“酒入愁腸”兩句,極寫愁思難遣的苦悶。其《御街行》詞也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此詞以大景寫哀情,別有悲壯之氣。清代張惠言、黃蓼園據詞中個別意象,認為此詞非為思家,實借秋色蒼茫,隱抒其憂國之意。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作品講解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
此詞以低徊婉轉、沉雄清剛的筆觸,抒寫了羈旅相思的情懷。詞的上片寫景,景中含情,寫秾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鄉情懷。全詞大筆振迅,意境深闊。
上片起首兩句點明節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廖廓蒼茫、衰颯零落的秋景。三、四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于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
上片結尾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三句寫景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著一“情”字,更為上片的寫景轉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正如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片寫天連水,水連山,山連芳草;天帶碧云,水帶寒煙,山帶斜陽。自上及下,自近及遠,純是一片空靈境界,即畫亦難到。”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與“旅思”意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見。
下片三、四兩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說鄉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時候,實際上是說它們無時無刻不橫梗心頭。如此寫來,使詞的造語奇特,表情達意更為深切婉曲。“明月”句寫夜間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盡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觀賞,因為獨自一人倚欄眺望,更會增添悵惘之情。
結拍兩句,寫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而又自然。寫到這里,郁積的鄉思旅愁外物觸發下發展到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下片觸景生情。‘黯鄉魂’四句,寫在外淹滯之久與鄉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兩句拍合,‘樓高’點明上片之景為樓上所見。酒入腸化淚亦新。足見公之真情流露也。”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這首詞的特殊性于麗景與柔情的統一,即闊遠之境、秾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卻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寫得闊遠而秾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
總之,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鄒祗謨《遠志齋詞衷》:“范希文《蘇幕遮》一闋,前段多入麗語,后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
詞牌簡介
蘇幕遮,詞牌名之一,此調原為唐玄宗時教坊曲牌名,來自西域。“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蘇莫遮冒》修:“‘蘇莫遮’西域胡語也,正云“颯磨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作品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腳▲仄韻腳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他生于武寧軍(治所徐州)(一說河北真定府)。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全集》傳世,通行有清康熙歲寒堂刻版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蘇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宋詞注釋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賞析12-03
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11-21
蘇幕遮碧云天范仲淹11-21
蘇幕遮范仲淹翻譯及注釋11-22
蘇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原文11-21
范仲淹《蘇幕遮》翻譯及賞析12-21
蘇幕遮范仲淹翻譯11-23
范仲淹蘇幕遮翻譯11-21
拼音版蘇幕遮范仲淹古詩翻譯賞析12-20
蘇幕遮范仲淹的翻譯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