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
《蘇幕遮·碧云天》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云、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遼闊蒼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的秋景圖。接下來小編搜集了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蘇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蘇幕遮·碧云天。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注釋
⑴蘇幕遮:原唐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后用作詞牌名。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闕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本呈白色,因其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
⑶“芳草”兩句:意思是,草地綿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陽更遙遠。“芳草”常暗指故鄉,因此,這兩句有感嘆故鄉遙遠之意。
⑷黯鄉魂:因思念家鄉而黯然傷神。黯,形容心情憂郁。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語出江淹 《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開羈旅的愁思。追,追隨,這里有纏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緒,情懷。
譯文
碧云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著江中水波,波上彌漫著蒼翠寒煙。群山映著斜陽藍天連著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當時范仲淹正在西北邊塞的軍中任陜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御西夏的軍事。
賞析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云天,黃葉地”兩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
“秋色連波”兩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
“芳草無情”兩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闕“黯鄉魂”兩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
“夜夜除非”兩句是說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
“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發出“休獨倚”之嘆。
歇拍兩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陜西邠縣)人,后徙蘇州吳縣(今屬江蘇)。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又曾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知邠州。守邊多年,西夏稱他“胸中自有數萬甲兵”。卒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詞存五首,風格、題材均不拘一格,如《漁家傲·秋思》寫邊塞生活,蒼勁明健,《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寫離別相思,纏綿深致,均膾炙人口。有今輯本《范文正公詩馀》。
【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相關文章:
蘇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原文07-05
《蘇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宋詞注釋翻譯賞析10-16
范仲淹的蘇幕遮09-16
范仲淹的蘇幕遮的平仄08-02
蘇幕遮范仲淹短評09-07
蘇幕遮范仲淹的意思09-01
范仲淹的蘇幕遮的大意07-13
蘇幕遮范仲淹拼音01-04
范仲淹《蘇幕遮》賞析07-24
范仲淹蘇幕遮譯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