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范仲淹《岳陽樓記》文言現象及分析

時間:2024-09-29 18:16:01 煒玲 范仲淹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范仲淹《岳陽樓記》文言現象及分析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寫的一篇文章。下面是我們為大家帶來范仲淹《岳陽樓記》文言現象及分析,歡迎大家閱讀。

范仲淹《岳陽樓記》文言現象及分析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

  (2)( 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 予觀夫巴陵勝狀

  (2)(表句尾感嘆) 嗟夫

  觀:(1)( 看) 予觀夫巴陵勝狀

  (2)( 景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極:(1)(直到)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2)(窮盡,盡頭) 此樂何極

  (3)(表示程度深) 感極而悲者矣

  或:(1)(或許 )或異二者之為

  (2)( 有時) 而或長煙一空

  空:.(1)( 天空) 濁浪排空

  2)( 消散) 長煙一空

  通:(1) (順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峽

  和:(1)(和樂)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一:1)一片:一碧萬頃

  (2)全:長煙一空

  (3)全部:在洞庭一湖

  則:(1)那么 :然則何時而樂耶

  (2)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

  (2)聚攏:云歸而巖穴暝

  備(1)前人之述備矣:譯盡

  (2):備齊

  詞類活用

  1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

  3.后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后)

  4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

  5憂讒畏譏(名詞作動詞,別人說壞話)

  6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

  7而或長煙一空(形容詞作動詞,消散)

  8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名詞活用作狀語,向北;向南)

  9或異二者之為(動詞活用作名詞,這里指心理活動)

  古今異義

  1、氣象萬千【古義:景色和事物; 今義:天氣變化;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2、微斯人【 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

  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古:景象;今:看】

  4、橫無際涯【古:廣遠;今:與“豎”相對】

  5、濁浪排空【古:沖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觀夫巴陵勝狀【古: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備矣【古:詳盡 今:準備】

  8、增其舊制【古:規模 今:制度】

  9、作文【古:寫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則有去國懷鄉【古:國都;今:國家】

  12、則有去國懷鄉【古:離開;今:前往】

  13、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經;今:品嘗】

  14、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過】

  15、寵辱偕忘【古:榮耀;今:恩寵】

  16、沙鷗翔集【古:群鳥停息在樹上;今:集體,集中】

  17、進亦憂【古:在朝廷做官;今:前進】

  18、退亦憂【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通假字

  1、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2、百廢具興(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1、倒裝句

  例: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賓語前置。語序應為“吾與誰歸”。)

  2、判斷句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表判斷語氣。)

  3、省略句

  例: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省略主語“滕子京”。)

  4、狀語后置

  例: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5、定語后置

  例: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賓語前置句

  例:吾誰與歸?

  重點語句

  (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它連接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流水,水波浩蕩,無邊無際,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多變化,氣象千變萬化。

  (2)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像那陰雨連綿繁密,接連幾個月都不放晴,陰冷的風呼嘯著,渾濁的水浪沖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

  分析

  中心思想

  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后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主題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一提起岳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陽樓記》,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寬闊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還會贊頌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可以說,人們把太多的目光和關注給了范仲淹,而很少會有人想到功不可沒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與友人共勉。

  后世影響

  影響力洞穿史冊,成為延綿千年的治國理念之一,政事通達、人心和順成為后代無數治國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語”云:“善為治者,貴運軼民之隱,達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閡。”“上下之交”而不“隔閡”,其核心就是個“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關鍵所在。

  問題研究

  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種什么樣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這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雖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曠達胸襟與政治抱負之間的關系:因果關系。

  3、“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是進亦憂,退亦憂”這句話中,“進”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

  “進”是指“居廟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處江湖之遠”即“不在朝廷做官”。

  5、這段話中所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議論。作用:點明主旨,抒發了作者寬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6、“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以及對滕子京遭貶謫的慰勉。

  7、如何理解“進亦憂,退亦憂”一句?

  答:“進亦憂”照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退亦憂”照應“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表達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處境,而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8、“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請再寫出一句你從課外讀到的與此意思相似的詩句或名句。

  答:作用:體現本文主旨。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位卑未敢忘憂國。

  9、作者巧妙地用兩個設問句來逐層深入地闡明論點。第一個設問句先從反面說,后從正面說,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得出“是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句,將文章推向高潮,從而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

  1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句的修辭:對偶。

  11、“遷客騷人”登樓“覽物之情”為什么不同?

  答:他們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產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12、選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⑴對滕子京的勸勉和規諫。⑵抒發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13、“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么內容?

  答;“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出的“遷客騷人”的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自己的話概括“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并指出作者這樣寫的目的。

  答:第一種:遠離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誹謗和諷刺的悲傷。第二種:胸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辱偕忘的喜悅。目的: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主旨。

  15、本文共五個自然段,其中敘事的是第1段,寫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議論的是第5段。

  16、出自本文的成語:百廢具興 、政通人和、心曠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來之筆再現了岳陽樓的宏偉景象,照應了題目,此外還有什么作用?

  答:“銜”和“吞”把遠山長江與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同時領起下文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景

  17、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各是怎樣的?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答:一種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種是“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8、概括各段的大意:①交代作記的緣由。②描寫洞庭湖遠景,生發議論,引出兩種情景。③——④、描寫陰晴兩種天氣的景色極其感受。⑤、闡述古仁人之心,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

  19、聯系全文,說說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這句話體現了憂君思想,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著借鑒和教育意義。

  20、文章略寫巴陵勝狀,詳寫覽物之情,試簡述其原因。

  答:寫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圖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并以此規箴友人。

  21、“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區別在哪?

  答: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本文的議論點明了作者的“憂樂”觀,這種“憂”“樂”與前文“遷客騷人”的“悲”“喜”是否一致?為什么? 答:不一致。作者的憂樂觀是以天下為基礎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遷客騷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壞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23、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滕子京地勸勉,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24、“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三句話因其文質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體會。

  答:任選其一即可。談體會既要聯系全文,又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如選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來談;選第二句可圍繞曠達胸襟來談;選第三句可圍繞遠大政治報負及民族責任感來談,言之成理即可。

  25、“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騷人”是什么意思?根據我們學過的古詩文,舉出曾到過岳陽樓的“遷客騷人”之作。

  答: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7、文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為現代人的你能否做到?為什么?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

  答:①能。這說的是一種從容的平常心境。只要發揮心靈力量,砥礪意志,就可以養成平常心境。面對考試的失敗,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這是一種需要修煉才能達到的境界,作為中學生,心靈尚需砥礪,戰勝外在的力量不易。擔心考試失敗是學生普遍的心態,便是這個道理。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慶歷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后人稱之為“慶歷新政”。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于鄧州,而非寫于岳陽樓。

  按照宋代人的習慣,寫“記”以及散文一類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過這種文章記錄事情、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時,邀人作記通常要附帶一份所記之物的樣本,也就是畫卷或相關文獻之類的資料,以供作記之人參考。滕子京雖然被貶岳州,但他在任期間,做了三件政績工程,希望能夠取得朝廷的諒解。重修岳陽樓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慶歷五年(1045)。滕子京為了提高其政績工程的知名度,贈給范仲淹《洞庭晚秋圖》,并向他求作兩記,一則就是《岳陽樓記》,另一則是《偃虹堤記》。《岳陽樓記》所述內容有實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記》則無跡可尋。但是在《偃虹堤記》中,范仲淹也同樣將偃虹堤描寫得具體翔實,相較岳陽樓毫不遜色。因而,便引發了少數學者關于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是否去過岳陽樓的爭議。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慶歷三年(1043),參與慶歷新政,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慶歷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皇祐四年(1052),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岳陽樓記》文言現象及分析】相關文章:

范仲淹《岳陽樓記》文言現象08-24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03-11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05-30

范仲淹 岳陽樓記08-31

岳陽樓記范仲淹11-09

《岳陽樓記》范仲淹11-14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原文01-27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原文06-12

岳陽樓記范仲淹翻譯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