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07-27 16:43:59 杜牧 我要投稿

[薦]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5篇

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1

  《清明》

[薦]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5篇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

  杜牧是晚唐最出名的詩人之一,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

  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在唐朝詩壇上的地位無人可超越,而杜牧和李商隱能夠被稱為“小李杜”,足見這二人雖然無法企及李杜,但是他倆的水平也是少有人能及了。

  李商隱我們都知道,是個憂郁多情的詩人,寫下了很多“無題”情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每一首都那么纏綿悱惻,令多少有情人肝腸寸斷。而杜牧,后人對他的詩歌評價是“豪而艷、宕而麗”,“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而這首《清明》同樣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晚年擔任池州刺史時所作。

  全詩28字,無一生僻字,也沒有任何典故,卻情景交融,將清麗自然的雨景,詩人凄迷愁苦的心情寫到了極致,這應該算是史上最經典的“清明詩”了,千年來無人能超越。

  “清明”是源于上古時期的一個重要祭祀節日,和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列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之后,氣溫回升,萬物更新,所以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清明不僅有人文含義,也是人們親近自然,沐浴春光的好時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句既是寫景,也是抒情。

  自古以來,清明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時節,但是卻常常碰上陰雨天。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節,禁煙火,所以清明當天的雨就有了一個專業的名詞“潑火雨”。

  清明本就是悼念亡人的節日,若再趕上“潑火雨”,心情可想而知了。

  北宋詩人梅堯臣有詩云“年年潑火雨,苦作清明寒”。

  而杜牧在這首詩中的.心境也是如此,“紛紛”的不僅是空中飄蕩的細雨,還有詩人煩亂的心境。

  “路上行人欲斷魂”,如果說前一句還只是隱晦地寫出詩人的愁緒,那么這一句的“斷魂”就很明顯了。

  杜牧出生于京兆萬年,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陜西西安,而池州則位于安徽。

  前面我們說過,清明是個很重要的祭祀節日,可是此時的杜牧卻遠在萬里之外,一種羈旅他鄉的愁苦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這讓我想起了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寒食雨·春江欲入戶》“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詩人祖墳在四川眉山,距黃州有萬里之遙,欲吊不能的愁苦。

  這也讓我想起了陸游的《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這里的“消魂”和“斷魂”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他鄉游子的凄苦之情,讀來令人斷腸。

  古代文人歷來喜歡“借酒消愁”,杜牧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牧童”是詩詞中很常見的意象,他象征著無憂無慮,率真自然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是很多詩人所向往的。

  這里的牧童“遙指杏花村”,不僅是為詩人指明了酒家的方向,更是讓斷魂的行人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清代詩人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很多文人在仕途上受挫后都會產生歸隱田園的思想,杜牧也不例外,晚年的他閑居樊川別墅便是最好的證明。唐代詩歌中生活化的牧童形象成為詩人揭露社會現實的代言者,歸隱生活的引領者。當詩人們把他們的審美目光投向那些不諳世事的牧童時,詩人的人性、詩性中純真、恬靜的一面便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2

  清明

  杜牧 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①清明:節氣名,在陽歷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詩《樊川詩集》及《別集》、《全唐詩》均未收。最早見于謝枋得編《千家詩》,明代的謝榛認為是杜牧所作。

  ②行人: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

  ③欲:幾乎要,簡直要。

  ④斷魂:比喻感傷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⑤借問:請問。

  ⑥酒家:酒店。

  ⑦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后人遂以它來命名以產酒著名的`地方。

  【賞析】:

  清明這個節日,本來就容易勾起出門在外的人思歸之念,而春雨綿綿,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艱辛。這樣一種復雜的思緒,詩人卻用一句極通俗的語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來探問酒家何處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澆愁的意緒。結尾以牧童指路結束全篇,給行旅之人帶來了安慰和希望,顯得含蓄不盡,余味無窮。這首詩對旅途情景的描繪,旅人情懷的抒發,十分真實自然,語言也通俗流暢,音節和諧,景象新鮮生動,易懂易記,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

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3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賞析:

  注釋

  1. 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

  2. 借問:請問。

  3. 遙指:遠遠地指著。

  賞析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征,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征(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并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于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于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4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詞句注釋】

  1.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紛紛:形容多。

  2.行人: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欲:幾乎要,簡直要。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

  3.借問:請問。酒家:酒店。

  4.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后人遂以它來命名以產酒著名的地方。

  【白話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

  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

  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作品賞析】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清明這個節日,本來就容易勾起出門在外的人思歸之念,而春雨綿綿,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艱辛。這樣一種復雜的思緒,詩人卻用一句極通俗的語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來探問酒家何處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澆愁的意緒。結尾以牧童指路結束全篇,給行旅之人帶來了安慰和希望,顯得含蓄不盡,余味無窮。這首詩對旅途情景的描繪,旅人情懷的抒發,十分真實自然,語言也通俗流暢,音節和諧,景象新鮮生動,易懂易記,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

  清明佳節,詩人在行路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的天氣。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雨”,真是妙極了。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雨”,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詩人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心事了。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么詩人在這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第三句,詩人筆鋒一轉,寫到“借問酒家何處有”,寫的是“問路”。看似無關,實則詩人繼續觀照自己的愁情,在這樣凄迷紛亂的愁情中,怎么辦呢?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酌幾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詩人用一個“借”字不露聲色地寫出了詩人客居他鄉,人生地不熟,只好“借問”的無奈心緒。問哪兒有“酒家”自然是要喝酒,大概詩人也希望“客愁頓向杯中失”吧,進一步寫出了在外鄉飄泊,無以排解的愁情,耐人尋味。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作者描畫的清新凄迷的清明圖中,點綴上天真活潑的牧童,沖淡了全詩前面所表現的愁情,給畫面賦予了生機和動感,讀者心情也為之放松。“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在《清明》這首絕句中,作者的“意”——“客愁”的思緒在由“雨紛紛”“行人欲斷魂”“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辭采章句表現的溫馨、親和、美麗的畫面中一氣呵成,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為讀者展開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清新而又耐人尋味,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這也是杜牧這首《清明》詩在眾多清明詩中廣為流傳的原因之-吧。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和諧圓滿,景象清新生動,境界優美。詩的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轉”,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字詞解釋: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歷4月4日或5日。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它是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向別人請問。

  翻譯: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作品背景: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作品主要內容: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征,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作品賞析: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征。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并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于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由于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1]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04-26

杜牧《清明》賞析08-09

杜牧《金谷園》的原文及賞析01-27

杜牧古詩《清明》賞析03-30

杜牧《清明》審美賞析01-10

杜牧《旅宿》原文及賞析02-21

杜牧泊秦淮原文及賞析03-01

杜牧《山行》原文及賞析09-22

杜牧《早雁》原文及翻譯賞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