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唐詩原文及鑒賞

時間:2024-11-16 22:14:40 俊豪 杜牧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唐詩原文及鑒賞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作于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作者任宣州團練判官時,抒寫了作者在開元寺院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時的古今之慨。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唐詩原文及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唐詩原文及鑒賞

  【原文】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杜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

  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

  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

  參差煙樹五湖東。

  【注釋】

  ⑴宣州:唐代州名,在今安徽省宣城縣一帶。開元寺:建于東晉,初名永安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開元寺。水閣:開元寺中臨宛溪而建的樓閣。

  ⑵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文物:指禮樂典章。

  ⑶淡:恬靜。閑:悠閑。

  ⑷人歌人哭:語出《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時可以在室內奏樂,居喪時可以在這里痛哭,也可以在這里宴聚國賓及會聚宗族。詩中借指宛溪兩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

  ⑸笛風:笛聲隨風飄動。

  ⑹范蠡(lǐ):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縣)人,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滅吳,事成后游于齊國,改名鴟夷子皮。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又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吳越春秋》中說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適”。

  ⑺參差:高低不齊的樣子。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屬的滆湖、洮湖、射湖、貴湖等四個小湖的合稱,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別稱。其他在宣州城之東,屬江蘇省。這里指太湖。

  【譯文】

  六朝文物只剩荒草連天空,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

  百鳥飛來飛去閃現蒼山間,人們世代生活水鄉山寨中。

  簾幕外千家承受連綿秋雨,日落西山悠揚笛聲入寒風。

  內心里悵惘無緣見到范蠡,只好掠過樹木凝望五湖東。

  【鑒賞

  這首七律寫于唐文宗開成年間。當時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宣城城東有宛溪流過,城東北有秀麗的敬亭山,風景優美。南朝詩人謝朓曾在此地當過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詩里稱為“詩人小謝城”。城中開元寺(本名永樂寺),建于東晉時代,是名勝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間經常來開元寺游賞賦詩。

  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寺院水閣上,俯視宛溪,眺望敬亭時的古今之慨。

  詩一開始寫登臨覽景,勾起古今聯想,造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氣氛:六朝的繁華已成舊跡,放眼眺望,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么變化。這種感嘆固然由登臨引發,但聯系詩人的經歷看,還有更深刻的內在因素。詩人此次來宣州已經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傳師任宣歙觀察使(治宣州)的時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職。這兩次的變遷,如他自己所說:“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重游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這自然要加重他那種人世變易之感。

  這種心情滲透在三、四兩句的景色描寫中: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又和“古”相溝通。飛鳥在山色里進出,固然是向來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語出《禮記·檀弓》:“晉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歌哭”言喜慶喪吊,代表了由生到死的生命過程。“人歌人哭水聲中”,宛溪兩岸的人們就是這樣世世代代聚居在水邊。這些都不是詩人一時所見,而是平時積下的印象,在登覽時被觸及了。

  接下去兩句,展現了時間上并不連續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色:一是深秋時節的密雨,像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一是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色:一陰一晴;一明一暗;一朦朧,一明麗。在現實中是難以同時出現的。但當詩人面對著開元寺水閣下這片天地時,這種雖非同時,然而卻是屬于同一地方獲得的印象,匯集復合起來了,從而融合成一個對宣城、對宛溪的綜合而長久性的印象。這片天地,在時間的長河里,就是長期保持著這種景致吧?這樣,與“六朝文物草連空”相映照,那種文物不見、風景依舊的感慨,自然就愈來愈強烈了。客觀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短暫的。

  這使詩人沉吟低回不已,于是,詩人的心頭涌現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五湖指太湖及與其相屬的四個小湖,因而也可視作太湖的別名。從方位上看,它們是在宣城之東。春秋時范蠡曾輔助越王勾踐擊敗吳王夫差,功成后,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歸隱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為后人所傾羨。詩中把宣城風物,描繪得很美,很值得流連,而又慨嘆六朝文物已成過眼云煙,大有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嘆。這樣,游于五湖享受著山水風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詩人留戀的對象了。

  詩人的情緒不高,卻把客觀風物寫得很美,并在其中織入“鳥去鳥來山色里”、“落日樓臺一笛風”這樣一些明麗的景象,詩的節奏和語調輕快流走,給人爽利的感覺。明朗、健爽的因素與低回惆悵相互作用,在這首詩里體現出了杜牧詩歌的所謂拗峭的特色。

  【寫作背景】

  這首詩當寫于開成三年(838年),當時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宣城城東有宛溪流過,城東北有秀麗的敬亭山,風景優美。南朝詩人謝朓曾在這里做過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詩里稱為“詩人小謝城”。城中開元寺(本名永樂寺),建于東晉時代,是名勝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間經常來開元寺游賞賦詩。這首詩是他游開元寺,登水閣時的所見所聞及觸景所發而作的。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晚唐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后人謂之小杜,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唐詩原文及鑒賞】相關文章: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杜牧唐詩鑒賞03-11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杜牧原文鑒賞09-03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杜牧07-22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閱讀答案及解析10-01

《秋夕》杜牧唐詩鑒賞08-09

《嘆花》杜牧唐詩鑒賞03-05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閱讀答案及賞析11-17

杜牧唐詩《題烏江亭》10-17

《柳》唐詩原文鑒賞09-25

杜牧《江南春絕句》唐詩鑒賞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