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杜牧《赤壁》觀點評價
杜牧雖也才華橫溢,卻沒有施展的機會。《赤壁》這首詩既有歷史的感慨,又有個人的抱負,這首詩中,杜牧對于赤壁之戰的看法是對是錯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對杜牧《赤壁》觀點評價,歡迎閱讀!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賞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后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后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后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么,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臺上,以供他享受了。這里的銅雀臺,就表現了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后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很是蘊藉。
詩中的大喬、二喬兩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屬于東吳統治階級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的親嫂,小喬則是正在帶領東吳全部水陸兵馬和曹操決一死戰的軍事統帥周瑜的夫人。她們雖與這次戰役并無關系,但她們的身分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們決不可能歸于曹操;連她們都受到欺凌,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句詩來描寫在“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之下,曹操勝利后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后的屈辱,正是極其有力的反跌,不獨以美人襯托英雄,與上句周郎互相輝映,顯得更有情致而已。詩的創作必須用形象思維,而形象性的語言則是形象思維的直接現實。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在此詩里,通過“銅雀春深”這一富于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另外,此詩過分強調東風的作用,又不從正面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面假想其失敗。杜牧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漢族與吐蕃的斗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了解,并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說,孟軻在戰國時代就已經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于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象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于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氣。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場時所發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嘆在內,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
拓展
杜牧觀點: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也就是說杜牧認為,如果周瑜沒有得到東風的相助,就會敗北。二喬也會被曹操掠到銅雀臺中。其實這句詩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來關注歷史興替成敗,對兵法頗有研究。這首詩借三國故事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評價:
我們認為,赤壁之戰雖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敗也有某種必然性。江東三世基業,不易撼動,西蜀也是諸葛亮和少數民族關系處理得當。三分天下才是大勢所趨,所以不贊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饑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作者簡介
杜牧,字牧之,號稱杜紫薇,又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晚唐時期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歲暮卒于長安,終年五十歲。
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名家評價
許顗《彥周詩話》:“杜牧之作《赤壁》詩······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孫氏霸業,系此一戰。社稷存亡,生靈涂炭都不問,只恐被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
紀昀等《四庫提要》:“(許顗)譏杜牧《赤壁》詩為不說社稷存亡,惟說二喬,不知大喬乃孫策婦,小喬為周瑜婦,二人入魏,即吳亡可知。此詩人不欲質言,故變其詞耳。”
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牧之之意,正謂幸而成功,幾乎家國不保。”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杜牧精于兵法,此詩似有不足周郎處。”
【對杜牧《赤壁》觀點評價】相關文章:
從杜牧《赤壁》評價赤壁之戰11-21
赤壁 杜牧04-17
杜牧《赤壁》唐詩12-15
杜牧赤壁賞析04-18
杜牧《赤壁》閱讀答案12-14
杜牧赤壁原文及翻譯12-08
杜牧赤壁原文翻譯08-16
杜牧《赤壁》閱讀答案11-04
杜牧《赤壁》教學設計11-05
杜牧赤壁優秀教學設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