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內(nèi)有一副對聯(lián)
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聯(lián)極為受到矚目,那么這幅對聯(lián)又該如何賞析呢?
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本聯(lián)為清人趙藩撰并書 。 趙藩(1851-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庵,晚號石禪老人,白族,云南劍川縣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冬十一月上旬,時任四川鹽茶使的趙藩游 覽武侯祠,追思諸葛亮治軍理政的成績,并聯(lián)想新任四川總督岑春煊備用武力鎮(zhèn)壓民眾的情況,遂書寫此聯(lián)。屈指算來,至今已百余年了。聯(lián)語雖意在“諷諫”,但 客觀上卻對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業(yè)進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jié),從而發(fā)人深省,并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上聯(lián)言諸葛亮的軍事成就,而其主要特點是“攻心”。所謂“攻心”,即從精神上或心理上戰(zhàn)勝對方,并使人心服。作者認為,自古以來那些真正懂得軍事的人并不在于“好戰(zhàn)”,而是注意從精神上或心理上摧毀敵人,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解除敵對雙方的對立情緒,從而保持長久的安定局面。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他的“七擒孟獲”便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以“攻心”取勝的典范。諸葛亮北伐中原前,為了解除后顧之憂,曾于蜀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三月先率軍平定南中。他采納 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的策略,對南中夷軍的首領(lǐng)孟獲“七擒七縱”,從而使得孟獲心服口服。當最后一次諸葛亮又要放孟獲回去時,孟獲便不肯走了,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這樣一來,不但南中叛亂被很快平定,而且諸葛亮不留一兵一卒,南中社會仍能保持安定。更有意思的是,孟獲其人此后也擔任了蜀漢的御史中丞,孟獲手下的有些將領(lǐng)還參加了由諸葛亮領(lǐng)導的北伐。可見,這種化敵為友、化不 安定因 素 為 積 極 因素的“攻心”戰(zhàn)略,在諸葛亮的手中被運用得是何等純熟!而趙藩對諸葛亮用兵特點的把握也可謂深得其要領(lǐng)。
下聯(lián)言諸葛亮的“治蜀”,而其特點是“審勢”,即對形勢的準確把 握。經(jīng)驗證明,只有對形勢的特點有了準確的判斷 之后,才能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政策,當寬則寬,當嚴則嚴。否則,不明形勢隨意施政,則政策無論“寬”或“嚴”,都是注定要失誤的。趙藩認為,在“審勢”以 “治蜀”方面,諸葛亮也為后人做出了榜樣。事實正是如此。當劉備集團入蜀之初,法正就曾勸諸葛亮要學習“高祖入關(guān),約法三章”,“緩刑馳禁,以慰其望”, 即應先施恩惠,放寬刑罰,以收人心。但諸葛亮通過對蜀地形勢的深入分析,卻得出了與法正相反的結(jié)論。他在著名的《答法正書》中指出,劉備入蜀與當年高祖入咸陽所面臨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秦朝政苛,高祖法寬,故能順應人民的意愿,從而促進國家的安定和生產(chǎn)的發(fā)展。但蜀中的統(tǒng)治者劉璋原本就暗弱,以致 形成了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中豪強專權(quán)自恣的散慢局面,如再對他們一味施行恩惠,只會縱容姑息,促使其氣焰愈來愈烈,不曉得什么是君臣之道了。對此,只能“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這樣才能使人們感到恩惠之不易、祿位之可貴,從而令上下有節(jié),人人守法,以達到社會安定、國家大治之目的。因此,諸葛亮對 蜀中反叛勢力的鎮(zhèn)壓毫不手軟,對一些違紀官員的處理也十分果斷。而蜀國經(jīng)過諸葛亮這樣一番嚴刑峻法治理之后,不但沒有發(fā)生動亂,反而出現(xiàn)了“吏不容奸,人 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陳壽語)的社會景象。而對諸葛亮本人,也是“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大約岑春煊的治蜀不看 當時形勢,只知一味模仿諸葛亮的嚴刑峻法,以至弄得民怨沸騰,社會不寧,故而趙藩才有“后來治蜀要深思”之句。之后,岑春煊雖然暗中采納了趙藩的這一建 議,但卻對趙藩進行打擊,將趙藩由掌管全省鹽茶財政的鹽茶道而貶為邊遠地區(qū)的永寧道。
還要指出的是,趙藩的上下兩聯(lián)雖各有側(cè)重,但又是互相聯(lián)系、辯證統(tǒng)一的`。用兵固然要“攻心”,而理政豈可不知人心?施政要“審勢”,用兵更要深明形勢,把 握時機。諸葛亮在通常情況下也都是將“審勢”與“攻心”兩者結(jié)合起來使用的,他的“擇主”,他的“隆中對”以及他對“赤壁之戰(zhàn)”形勢的分析和一系列運作,便是明顯的例證。漢末諸侯紛爭,群英并起,應該說其時可供知識分子選擇的“老板”是很多的,但諸葛亮卻選中了當時尚無立足之地的劉備。為什么呢?因為他通過對全局的綜合分析和深入思考(即所謂“審勢”),已經(jīng)預計到了天下將要“三分”,而自己只有加入到劉備集團,先促其“三分”格局的形成,然后再伺機統(tǒng)一 中國,以實現(xiàn)其“大一統(tǒng)”的愿望,這是其一;其二,劉備其人素以“仁厚”著稱,且是帝室之胄,較之曹操、孫權(quán)無疑更得人心。于是,諸葛亮在對劉備進行了多次考驗(即所謂“三顧”)并發(fā)表了他對時局的看法(即所謂《隆中對》)之后,遂出山相助劉備了。可以說,諸葛亮的“擇主”本身就已考慮到了形勢的特點與人 心的向背這兩方面的因素,而《隆中對》更堪稱是對這兩者的科學總結(jié)與遠景規(guī)劃。至于赤壁之戰(zhàn)前他到東吳的“舌戰(zhàn)群儒”,以及他對孫權(quán)、周瑜的“激將之法” 并最終促成了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也無不體現(xiàn)出他對形勢的精辟分析和對不同人物心理的準確把握。可以說,“審勢”與“攻心”既是諸葛亮施政與用 兵的主要特點,同時,也是成就他千秋功業(yè)的重要原因。正因為趙藩抓住了這兩點,所以他的對聯(lián)也就成為百年名聯(lián)。而諸葛亮的成功實踐與趙藩的至理名言,又一起為后人的治軍治國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這便是直到今天我們還對此聯(lián)贊嘆不已并為之“深思”的原因了。
末了,關(guān)于趙藩其人還要再說幾句。趙藩崇拜諸葛亮,曾有過“小諸葛”的綽號。但自24歲考中舉人后,六次參加會試均落第。1893年他入京候選,因得岑家 (岑春煊家族)資助,被清廷授官并派往四川任職,先后擔任過籌餉局提調(diào)、署鹽茶道、永寧道等職,并兩任四川按察使。其為官,“察吏以嚴,愛民以寬”,寬嚴 得當,清正廉潔,以此政聲卓著。但隨著晚清時期反清愛國斗爭的日益高漲,他在“審勢”之后,政治立場開始有了轉(zhuǎn)變。這也就是他同岑春煊及后來的四川總督趙 爾巽發(fā)生分歧的原因。1907年同盟會員謝秉琦在敘府組織起義,事泄被捕,時任四川按察使的趙藩營救未果,憤而辭官。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趙藩接受蔡鍔為首的云南都督府的任命,主持滇西政務。1913年春趙藩曾赴北京任國會議員,然因反對袁世凱,又被袁所通緝,只得逃回云南。護國戰(zhàn)爭開始,趙藩擔任云南省團保局總辦。袁世凱死后,孫中山領(lǐng)導護法運動,在廣州組織軍政府1918年至1920,年間,趙藩又代表云南軍閥唐繼堯到廣州軍政府參與執(zhí)政,并任交通部長。 1920年回到昆明,全心致力于地方文化事業(yè),曾主持編輯《云南叢書》等。趙藩本人也能詩善文,有《向湖村舍詩》、《向湖村舍文鈔》、《桐華館夢緣集》、《小鷗波館詞鈔》、《介庵楹句輯鈔》等詩文集數(shù)種傳世。1927年,趙藩病逝于昆明,享年77歲,死后歸葬故里。1988年,趙藩墓被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列為該州的文物保護單位。這位終生崇拜諸葛亮并撰聯(lián)贊頌諸葛亮千秋功業(yè)的少數(shù)民族文人,最終也受到了后人的崇敬。
【成都武侯祠內(nèi)有一副對聯(lián)】相關(guān)文章:
憶成都散文10-06
對聯(lián)虎年春節(jié)對聯(lián)01-10
《成都曲》張籍唐詩鑒賞10-31
虎年對聯(lián)01-12
《成都曲》張籍的唐詩鑒賞11-16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范文08-14
成都安全教育平臺登錄10-18
老舍散文之可愛的成都美文07-31
新年春節(jié)對聯(lián)01-12
過年的對聯(lián)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