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杜甫典故

時間:2024-10-02 04:32:43 曉怡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典故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典故吧,要準確理解有關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還記得都學過哪些典故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甫典故,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杜甫典故

  杜甫典故 1

  李白嗜酒,自稱酒仙,杜甫的嗜酒不亞于李白,被人譽為酒圣。據郭沫若先生統計,在杜甫現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詩中,談到酒的'有三百多首。

  杜甫十四五歲時,就是一位酒豪了,這在他寫的《壯游》一詩中,有充分的證明: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

  前兩句是說,十四五歲時,就和文人、官場打交道了。中間兩句是說,性格豪爽,喜歡喝酒;而且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后兩句是說,喝醉了酒,俯視四面八方,全是平庸之輩。這不是充分說明杜甫在青少年時期就是一名酒豪了嗎?

  到了壯年時期,杜甫和李白、高適相遇,同游梁宋齊魯,一同飲酒賦詩,打獵訪古,氣味十分相投。杜甫和李白的感情特別深厚,他們是有酒同醉,有被同蓋,攜手同游,比一般的兄弟還要親熱。所謂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天寶六年(747),杜甫赴長安應試,由于權臣李林甫從中作梗,沒有被錄取。這時,他認識了一位酒友,是廣文館博士鄭虔。鄭虔多才多藝對詩、畫、書法、音樂乃至星歷、醫藥、兵法無所不通。此時,他和杜甫一樣,生活困頓,時時向朋友討錢買酒。一個酒字,把他倆結為好友。杜甫在《醉時歌》中回憶他倆喝酒的情況說: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又說: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意思是說,一人得錢,即買酒找對方同飲,毫不遲疑。你我不拘形跡,彼此親呢,你的酒量,實在是我的老師。不去管古人的遭遇,只要我們活著,就要飲酒作樂。

  杜甫嗜酒的習性,從少年老年,甚至臨終,都沒有改變。

  杜甫典故 2

  唐代詩圣杜甫,一生坎坷,仕途艱難,50多歲時,攜妻兒全家到了沙頭鎮。

  他剛到沙頭鎮時,沒有生活來源,雖有弟弟杜觀及朋友們的接濟,但畢竟是寄人籬下,非長久之計。于是,在眾人的幫助下,他開了個百草堂中藥鋪,以賣藥為業,聊度歲月。

  藥鋪開張后,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有的窮人實在無錢付藥費的,還免費贈送。當地百姓對此贊不絕口,都到這兒來買藥。藥鋪門庭若市,生意興攏這樣一來,百草堂就得罪了另外幾家藥鋪的主人。他們買通了當地縣令,想砸杜甫的百草堂藥鋪。

  有一天,天陰沉沉的,下起了小雨,百草堂藥鋪里顧客不多。這時,只聽門咣當一響,進來一位書吏。只見他橫眉立目,旁若無人,將手中的.藥單往柜臺上一甩,大聲說:“這是縣令大人急需的藥,趕快照單發藥,若缺一味配不齊,你們休想再在此賣藥!”藥鋪的伙計趕快拿過藥單,一看都愣住了,只見上面開的四味藥是:“行運早,行運遲,正行運,不行運。”

  有個老伙計忙賠笑問道:“你老哥是請哪位高明郎中開的藥方,怎么我們見都沒見過?……”書吏不等他把話說完,開口就罵:“他娘的!你們開的是什么中藥鋪?快給我把杜老倌叫出來,要是配不齊縣令大人的藥,我就砸掉你們的招牌!”伙計們不敢怠慢,忙去把此事告訴杜甫。

  杜甫一聽就知道這是來故意刁難的,拿過藥單一看,便冷冷一笑,區區雕蟲小技,也來班門弄斧,真是不自量力!隨手取了四味藥,走了出來。見了書吏,仍然以禮相待,拱手問道:“這位大哥請了,不知縣令大人有何見教?”書吏并不看杜甫,只是傲慢地答道:“我們縣令大人要你照單發藥,否則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滾蛋!”“哦,原來是這樣,”杜甫不慌不忙地說:“縣令大人需要的藥,我們藥鋪應有盡有。”說著,杜甫拿出四味藥:一片蘿卜干,一塊生姜芽,一只鮮李子,一顆干桃僵。

  書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倌,這怎是藥單上的藥?你想干什么?”杜甫道:“蘿卜干是‘甘羅’之意,甘羅十二歲就當了丞相,你說他是否‘行運早’呢?”“是。”書吏忙答。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歲遇文王,是否‘行運遲’呢?”“是,是。”書吏又連聲回答。

  “你看這紅皮李子,雖說酸不溜兒的,卻正是目前市場上的俏貨,可說是‘正行運’吧!”“啊!”書吏無可奈何。

  “這是隔年的桃子,經過雪凍霜打,算不得鮮果,只能入藥,所以說‘不行運’了。”書吏無話可駁,只得連連點頭,拿起這幾味“藥”,灰溜溜地回去交差了。

  杜甫典故 3

  杜甫雖然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是個官二代,但無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順,屢受打擊。如長安十年,杜甫為謀官歷盡艱辛,受盡屈辱。大到受騙上當被權相耍弄,小到殘杯冷炙,蔬食不飽。杜甫36歲那年,參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試。但這次考試被權相李林甫操縱,竟一個不取,反倒上表祝賀玄宗,稱“野無遺賢”,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攬,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輩。杜甫興沖沖而來,心懸懸而去,受到了無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遠大,但造化弄人,年過而立卻仍無立身之處,經常為了吃飽肚子而四處奔波。754年詩人家居長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長安發生特大的雨災,米價飛漲,詩人在長安無法生活,只好把妻兒遷到長安城北的奉先縣去謀生。而更為可悲的是759年詩人一年就遷移了四次。從洛陽到華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縣出發時在詩中寫道:“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可見詩人奔波之苦。這種奔波,除避安史之亂外,主要就是為生活所迫。

  杜甫當初決定去同谷時,就是因為得到同谷縣令的信,說此地盛產一種薯類,吃飯問題好解決。可杜甫去后情況并不那么樂觀,他在《同谷七歌》中寫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手腳凍僵的杜甫苦苦尋找的.“橡栗”,是一種不好吃的苦栗子,在莊子“齊物論”里養猴子的“狙公”就拿這個給猴子選擇要“朝三”還是“暮四”。可見詩人的生活是饑寒交迫、狼狽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個多月就只好離開,繼續“流動”了。

  李白與杜甫都經歷過漂泊遷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況更加困難。李白漂泊時,常常是一條光棍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有多少,花多少,窮點富點,日子都好對付,何況自己賬戶上還有“五花馬,千金裘”,手里有錢,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幫。經常甕中無米,灶頭無煙。連餓死孩子的慘劇都發生過。

  杜甫典故 4

  公元736年,年少輕狂的杜甫與好友何秀、嚴皋一起離家壯游,在泰山腳下,營救了正被官府追殺的幼女春雨。春雨一家的悲慘命運以及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凄涼景象,使杜甫立志做官,以報效國家、拯救黎民。

  回鄉苦讀十年后,杜甫告別新婚妻子,懷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何秀一起赴長安應試。

  事與愿違,主簿應試的吏部侍郎李霖適忌恨讀書之人,勾結考官,將包括杜甫在內的`所有應試者打入冷宮,并欺騙玄宗皇帝說民間已"野無遺賢"。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沮喪,但他堅持在長安等待機會,過著貧困潦倒、艱難屈辱的辛酸生活。

  在長安,他目睹了權貴的浮華奢侈和百姓的悲戚疾苦,憤然寫下了《兵車行》《麗人行》等諷刺針砭朝廷的詩文。同時,他又為玄宗皇帝寫了展示自己才華的《三大禮賦》,渴望早日被委以重任,幻想以己之力匡扶社稷、為民謀利。

  何秀也渴望早日為官,但卻選擇了與杜甫截然不同的路徑--通過向李霖適行賄和獻媚,從而先于杜甫獲取了官職。

  杜甫直到數年之后,終因皇帝念其才華,才給了他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杜甫甚不得意,但總算踏上了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第一個臺階。

  然而不久,"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逃回家鄉,看到的盡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剛到家又"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官至縣令的何秀此時卻背叛大唐投靠了安祿山,將杜甫"請"到縣衙,誘逼杜甫書寫為安祿山歌功頌德、以正叛名的詩文,杜甫斷然拒絕。

  何秀早已垂涎于春雨的美貌,趁機威逼春雨嫁他為妻;春雨為救杜甫,答應了何秀。當春雨發現何秀的騙局后,為不再使何秀將自己作為要挾杜甫的籌碼,縱身跳河。

  杜甫逃出后,趕往鳳翔"麻鞋見天子"。天子肅宗見他對朝廷如此忠誠,便封給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杜甫盡心履職,直言進諫,結果得罪了肅宗,被貶到華州做"司功參軍"。在華州,他看到朝廷軍隊在到處抓丁補充兵力,連老翁老嫗都不放過。兒子宗文深得父親的教誨,挺身而出,自愿替老嫗一家從軍。杜甫悲憤難耐,寫下《三吏三別》。

  他終于明白,他所謂的政治抱負注定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如歸去。

  于是辭去官職,帶著妻兒投靠在成都做劍南節度使的好友嚴皋,住在浣花溪邊的一座草堂,與百姓為伴,以寫詩為生,和相濡以沫的妻子過著隱居生活。(詩詞   回首求官、做官、棄官的一路坎坷,郁憤難耐、百感交集,加之對春雨和兒子宗文的思念,無限悲涼涌上心頭。在狂風暴雨中,他高吟《茅屋為大風所破歌》,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千古絕唱!公元765年,嚴皋病逝。杜甫思鄉心切,攜家人乘舟東下。在夔州江邊,終于與已是出家之人的春雨相見……

  大雪飛揚,天地蒼茫。一只小舟行駛在長江水面,杜甫挽著妻子挺立船頭,他那"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吟誦聲伴隨著滾滾波濤,在天際間回蕩……

  杜甫典故 5

  安史之亂結束了。這對于飽受戰亂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來說,畢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當時在梓州(今四川三臺)過流亡生活的詩人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淚流滿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樣,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在文學史上,把他們合稱“李杜”。杜甫原是河南鞏縣人,生長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就下苦功讀書,也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寫了不少優秀的詩歌。三十幾歲的時候,他在洛陽,遇見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兩個人性格不一樣,但是,共同的志趣和愛好使他們成為親密的好友。

  后來,他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那時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權的時候,李林甫最忌恨讀書人,怕這些來自下層的讀書人當了官,議論起朝政來,對他不利,于是勾結考官,欺騙玄宗說這次應考的人考得很糟,沒有一個夠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賀的奏章,說這件事正說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經得到任用,民間再沒有遺留的賢才了。

  那時候的讀書人都把科舉作為謀出路的途徑,杜甫受到這樣的挫折,懊喪的心情就不用說了。他在長安過著貧窮愁苦的生活,親眼看到權貴的豪華奢侈和窮人受凍挨餓的凄慘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憤慨,就用詩歌控訴這種不平的現象。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他寫下的不朽詩句。

  杜甫在長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剛剛封他一個官職,安史之亂爆發了。長安一帶的百姓紛紛逃難。杜甫的一家,也擠在難民的行列里,吃盡了千辛萬苦,好容易找到一個農村,把家安頓下來。正在這時候,他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就離開家投奔肅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軍,被抓到長安。

  長安已經陷落在叛軍手里,叛軍到處燒殺搶掠,宮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燒。唐王朝的官員,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軍解送到洛陽去。杜甫被抓到長安以后,叛軍的頭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從長安逃了出來,打聽到唐肅宗已經到鳳翔(今陜西鳳翔),就趕到鳳翔去見肅宗。那個時候,杜甫已經窮得連一套像樣的衣服都沒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腳上穿的是一雙舊麻鞋。唐肅宗對杜甫長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贊賞,派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

  左拾遺是個諫官。唐肅宗雖然給杜甫這個官職,可并沒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卻認真地辦起事來,過了不久,宰相房琯被唐肅宗撤了,杜甫認為房琯很有才能,不該把他罷免,就上了奏章向肅宗進諫。這一來,得罪了肅宗,虧得有人在唐肅宗面前說了好話,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軍收復長安以后,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一起回到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陜西華縣)做個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州。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復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把百姓折騰得沒法過活。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里,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杜甫在房里靜靜聽著,只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后墻逃了,老婆婆一面答應,一面去開門。

  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

  家里只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么人?”

  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只有老農一個人了。

  杜甫親眼看到這種凄慘情景,心里很不平靜,就把這件事寫成詩歌,叫《石壕吏》。他在華州的時候,前后一共寫過六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叫做“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由于杜甫的詩歌大多是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苦難,反映了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作“詩史”。

  第二年,他辭去了華州的官職。接著,關中鬧了一場大旱災,杜甫在那里窮得過不下去,帶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幫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過了將近四年的隱居生活。后來,因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沒有依靠,又帶了全家向東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貧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

  他死后,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詩人,把他在成都住過的地方保存起來,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典故 6

  在鞏義市站街鎮有個名叫南窯灣的小村莊。南窯灣村背靠黃土嶺,面臨東泗河,滿村青楊綠柳,竹籬瓦舍,風景十分秀麗。村中央的土嶺上,由西向東冒出三個山頭,很像一個老式筆架,這就是有名的筆架山。

  筆架山下,硯池旁邊,有一所院落,院內有幾間瓦房、一孔土窯。院門西側的墻上嵌著一塊五尺多高的青石碑,上面刻著“詩圣故里”四個大字,這里就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誕生的地方。在這里,還留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杜甫從小聰穎過人,三歲能認字,五歲能背詩。七歲時的一天,他和同村的孩子在河灣里玩耍,突然看見從遠遠的南天飛來一只美麗的鳳凰,越飛越近,飛著飛著,翩翩落在河灘上。杜甫跑到河灘看時卻不見鳳凰,只見河灘上放著一顆五彩鵝卵石。杜甫又驚又喜,急忙拾起來。同村的小伙伴們出于好奇,都圍上來爭奪著想要看看。杜甫生怕別人搶去,急中生智隨手把卵石放到嘴里。誰知那卵石非常光滑,剛放進嘴里,“咕咚”一聲咽進肚子里去了。孩子們都嚇壞了,一窩蜂跑到杜家告訴了杜甫的母親。杜母也嚇得變了臉色,急忙叫人請醫、灌藥,想讓杜甫把卵石吐出來。村里父老鄉親也都趕來,對天禱告,祈求保佑杜甫平安無事。就在這時,杜甫突然感到肚里有一股熱氣直往上涌,最后實在忍不住了,就“哇”的一聲嘔吐起來。這一吐,只見滿屋子五光十色。大家以為他把卵石吐出來了,可是仔細一看,哪里是卵石,而是一串串光彩奪目的詩句。

  據說,這些詩句剛好組成了杜甫最早的`《詠鳳凰詩》。說也奇怪,從此,杜甫心里總有一股苦悶不平的氣,只要看到人民受苦受難,心里就難受,就翻騰,一翻騰就順口吟詠出感人的詩章,訴人民之苦,道百姓之難。杜甫就這樣懷著苦悶不平的氣,度過了一生,寫出了許多同情人民群眾的詩章。雖然他官至檢校工部員外郎,但歷代的封建統治者總把杜甫視為眼中釘、肉中剌,極力誣蔑貶低,對杜甫的誕生地,更是無人問津。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有個名叫張漢的舉人上京應試。開科那天,他在考場上如坐針氈,咬著筆桿寫不出來。正在他發愁的時候,恍惚間,看見一個方巾青衫老人飄然走來。那老者對張漢笑著說:“你怎么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呀?”說著順手展開一張薄紙。張漢看時,原來是杜甫的五言律詩一首。老人指點之處,正是“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兩句,這好像一把鑰匙,使張漢茅塞頓開。張漢揉了揉眼睛,想仔細看看面前的老人。但是在靜靜的考場上,哪里有什么老人?張漢顧不得多想,提筆做起文章來。結果三場得意,中了進士,欽點為河南府尹。于是,張漢興高采烈地帶著仆役隨從,赴洛陽上任去了。

  一天,走到窯灣紅土溝,張漢隔轎看到一個老人走過轎去。張漢覺得這人老人十分眼熟,好像在哪里見過。皺眉一想,猛然想了起來:這不正是考場里指點自己文思的老人嗎?他趕忙命轎夫落轎。可是當張漢走出轎時,老人卻沒影了。詢問左右人役,都說沒看見什么老人。張漢心里狐疑,就步行來到村里打聽附近有沒有名人遺跡。老百姓指著筆架山下的院落說:“這個宅院,是唐朝杜工部誕生的地方。”張漢一聽說杜工部,頓時恍然大悟,急忙撣衣整冠,入院拜謁。抬頭望去,只見蒿草滿院,十分冷落。張漢很自然地想到了杜甫憂國憂民、悲苦潦倒的一生,不禁長嘆:“一代詩圣,身后竟蕭條至此!真是文章憎命達啊!”又想起兩次見到方巾青衣老人,斷定是詩圣無疑。于是他焚香拜謁杜甫誕生的窯洞,瞻仰筆架山,然后登程上任,一路上感慨不止。

  張漢到任后,不時想到杜甫,常常夜不能眠,就派人查尋杜甫后裔,還親自主持為杜家建起家廟,把杜甫誕生的故居修葺一新,并在故里門前樹起一塊石碑,親筆書寫了“詩圣故里”四個大字,刻到碑上。

  后來,張漢又帶人去到康店的北邙嶺上,把杜甫的墳墓修整了一番。從此,前往杜甫故里謁拜的人更多了

  杜甫典故 7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子者攬延人才一種手段。總體來看,科舉考試還算比較公平,改變了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用人體制,讓更多的社會低層才俊參與到政治活動中來。當然,歷史上也有幾次科舉考試十分荒唐,我們姑且稱為零紀錄的考試,至今仍然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零錄取率的考試。公元746年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初到長安求官,當時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華和溫柔的富貴夢里,已經懶得親自處理政事,把“外朝”交給李林甫,“內朝”交給高力士。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當時杰出的才子參加玄宗為選拔人才而設的“制舉”考試。

  當時擔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當朝宰相,但卻是個嫉賢妒能的小人,對于朝中百官才能和功業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寵信或者官位要超過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的除去,像張九齡、嚴挺之、賀知章、李邕、李適之、房綰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殺。他尤其嫉恨因為文學才能而得到封賞進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賢士得以接觸皇帝的機會,上書揭露他的本來面目,痛陳他的.奸惡。

  所以這個“口有蜜,腹有劍”的宰相便千方百計的阻塞言路。結果參加“制舉”考試的人,沒有一個被錄取,也就是說那次考試結果的錄取率為零。為了掩蓋自己的陰謀,對考試結果,他自己還向玄宗上表祝賀:天下賢士都在為國報效而沒有遺漏,這是多么的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啊!

  連堯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李隆基竟然默認了這樣的考試結果。參加那次考試被受到愚弄的還有著名詩人高適和元結。在人類考試的歷史上,零錄取率的記錄恐怕至今也沒有誰能夠打破的了。

  零歲考生錄取的記錄(不滿一歲的考生)。一代奸臣秦檜先后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他自立門戶,收攬奸佞,排除異己,陷害忠良,架空宋高宗趙構,獨掌朝綱,“由是中外大權盡歸于檜,非檜親黨及昏庸諛佞者,則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間。”不但如此,在紹興二十四年(1154)的一次科舉考試中,秦檜還為其年齡不到一歲(只有九個月)的孫子秦塤謀奪狀元

  他利用手中權力,任命其親信御史中承魏師遜、權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湯思退、右正言鄭仲熊、吏部郎中權太常少卿沈虛中、監察御史董德元、張士襄等人為考試官。這些考官對秦檜的意圖心領神會,他們想借此機會來討好秦檜,從而可以取得高官厚綠。于是,他們就竄同作弊,準備錄取秦塤為狀元。

  后經人揭發,狀元沒有當成,但也高中榜眼(第二名),這對于那些窮數十年時間皓首窮經的舉子們來說無疑是極大的諷刺,更有甚者,在這次科舉考試中,由于秦檜的營私舞弊,其侄子秦焞、秦焴、姻親沈興杰、朋黨周夤等人,都得到了進士的頭銜,無怪乎“天下為之切齒”。

  零活著回家考生的考試。張獻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崇禎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起義軍號稱六十萬大軍進入成都,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區的州、縣,在成都張獻忠先號稱秦王,接著宣告建立大西國,改元大順,后稱帝,以成都為西京,8月16日登基王位,成為大順第一任皇帝。

  這年秋,眼看著清朝軍事節節勝利,自己的大順政權搖搖欲墜,為了不給新正權留下人才,張獻忠發詔舉辦“特科”,征集四川各地舉人、貢士、監生、民間才俊、醫卜僧道、隱士應試,有不愿意參加考試的,就被“軍法嚴催上路,不至者殺,比坐鄰里教官”。到了成都后,他以方便管理為名,將所有考生集中在成都青羊宮,一個不留,全部坑殺,自謂“無為后人有也”,制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杜甫典故 8

  人們一想起杜甫,腦海浮現的多半是一位憂國憂民、樸實謙和的長者。但長者也曾年輕,溫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運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現的,也許是另一種面貌。

  交游:因為狂傲差點被殺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漫游,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即便多少有點夸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一一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開闊宏大,思想生氣勃勃,狂放被認為是自信健康的一種美,所以李白的灑脫那樣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著時代的驕傲。他們一起登臨高臺,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艷羨,又令人們覺得高深莫測。

  杜甫自己也曾經回憶年少時的“輕狂”,那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樣,杜甫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當時的李白已經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著一肚子好夢準備去碰碰運氣。

  杜甫在長安四處碰到的都是墻壁。即使這樣,他依舊帶著幾分年輕的狂傲。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毫不含糊地自稱才華絕不在漢代的文學大家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當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就好比現在某人自稱和魯迅不相上下一樣。杜甫目空一切的氣勢,實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為數不多的安定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交、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應。但是,杜甫對嚴武也經常漫不經心。和嚴武見面的時候,杜甫經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當時是極其失禮的舉動。傳說中最邪門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瞪著嚴武說:“嚴挺之還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當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

  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嚴武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杜甫這樣沒事就摸老虎須子玩,嚴武盡管沒有馬上發作,心里卻動了殺機。一天,嚴武召集部下準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樣的詩句了。

  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關心民間疾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那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復雜多面正是這樣吧。

  從政:最后只好消極引退

  杜甫的詩歌時常出現放歌縱酒的描述,中間多少能夠體現出一點他的.疏狂。而他的固執倔強,好像卻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亂爆發后,宰相房琯率兵與叛軍大戰失利,被朝廷罷官。杜甫此時剛剛當上了負責進諫的左拾遺,就向同樣登基不久的唐肅宗上疏,認為房琯沒有大罪過,應該仍舊給予重任。這還不算,在朝廷上面見唐肅宗時,杜甫盯著這件事情不放,糾纏不休。

  除了態度異常堅決外,大約他又犯了老毛病。說話有點沒上沒下,終于把唐肅宗弄火了。下令審訊杜甫。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說話雖然沒分寸,但也算盡職盡責,杜甫這才免了刑罰之災。

  而僥幸逃過一劫后的杜甫居然還不見好就收,再次上疏為房琯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點不知死活的勁頭。這種不屈不撓的脾氣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征非常相似,不達目的決不收手。但魏征風云際會、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這樣千古少見的頭腦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諫臣的名聲。縱然如此。唐太宗還經常被氣得嚷嚷,要殺了這個不知進退的家伙。

  杜甫碰到的唐肅宗可就沒那么明白了,從此就不怎么搭理杜甫,不久便找了個借口遠遠地把他打發了事。在嚴武手下當差時,杜甫還是舊習不改。杜甫和嚴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干了一段就不耐煩了,請求嚴武批準辭職。嚴武沒有答應,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報告申請。碰上這樣的倔脾氣,嚴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讓杜甫回草堂當平民了。

  這個事件看來是杜甫一生的一個轉折,從在唐肅宗中央政府的積極進取,到在嚴武地方政府的消極請辭,杜甫從政的熱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對國亂民困的憂慮始終如一。

  生存:一半餓死一半撐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種不幸,但杜甫悲慘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敵人竟然是饑餓。

  初到長安不久,父親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經濟來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藥出售以糊口。曾經去買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但這些都救不了窮,十來天沒米下鍋的情形也不少見,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門和親友之間,乞求一點援助。

  杜甫在長安有一個晚輩,為了蹭一頓飯,杜甫時時到那里走動。這個晚輩混得也一般,杜甫去的多了,他雖然表面上不便說什么,給人氣受的事情難免做點出來。偶爾運氣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處境,熱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讓杜甫感激不盡了。

  這種生活狀態,杜甫在長安堅持了10年。等杜甫弄到一個小官的職位時,已經有點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親,進門聽到的是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噩耗。一代“詩圣”流落到這步慘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來不只是眼見,還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亂時,“餓”依然是杜甫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流離失所的歲月里,他拾過橡栗、挖過野芋,輾轉掙扎到四川時,已經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對貧苦民眾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憐。又何嘗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過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饑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系。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杰出詩人卻落得如此下場,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們對杜甫的死因做了種種解釋,并推斷出溺死、病死等各種說法。然而,縱然真是這樣,對詩人本身的痛苦也沒有任何補益。他以他的顛沛痛楚見證了盛世唐朝的沒落,他那些偉大詩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鳴,也是一個輝煌時代走向終結的哀歌。

  杜甫典故 9

  白居易與杜甫,一個是“詩魔”,一個是“詩圣”;一個是北斗,一個是泰山,都各自在所擅長的詩歌領域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按理來說,他們都不會做出抄襲別人作品的事,畢竟抄襲是屬于技不如人之輩的專利。可白居易居然就真的那么干了,他抄襲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杜甫。諸位如果不信,請看實例。

  杜甫在《漫成二首》里吟:“眼前無俗物,多病也身輕。”白居易《仲夏齋居偶題八韻寄微之及崔湖州》:“眼前無俗物,身外即僧居。”

  杜甫在《曲江二首 其二》里感慨:“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感秋詠意》:“舊語相傳聊滋味,世間七十古來稀。”

  杜甫在《醉時歌(贈廣文館博士鄭虔)》里唱:“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白居易《春寒》:“靖節先生樽長空,廣文先生飯不足。”

  從以上可以看出,白抄杜的詩句,幾乎是一字不差的照抄。那么,白居易為什么要抄呢?照我想來,無非是以下幾點:

  一、杜甫比白居易大了六十歲,在他去世后兩年,白居易才出生,白居易抄他的詩,可以不必擔心正主兒找麻煩。

  二、杜甫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在詩歌的遣詞造句上,他老人家可以說是已經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白居易不抄就心癢難搔。所以抄!

  三、杜甫這幾句詩的思想、情感、意境、內容正好與白居易做那幾首詩時的情形相仿,所以他信手抄來。

  四、杜甫的這幾句詩都不太有名和重要,抄了也沒人關注,所以白居易抄。

  五、白居易的確是太佩服太佩服杜甫了,所以抄他幾句小詩向前輩致敬!

  六、這一點是我認為最接近事實真相的一點。古時信息不發達,杜甫所作的這幾句詩不為人所知,而古代只有極少人能得到接觸知識的'機會,白居易仗著自己手頭上資料的方便,把杜的詩神不知鬼不覺地據為己有。這一假設如果成立的話,估計此時的白居易就再也躺不安穩了。

【杜甫典故】相關文章:

飯顆嘲杜甫的詩詞典故07-31

杜甫06-26

杜甫的詩句06-29

經典杜甫名言05-20

杜甫的古詩08-11

杜甫的簡介08-07

杜甫的資料07-23

杜甫 佳人08-02

登高杜甫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