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苦竹》詩解讀
《苦竹》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出自《全唐詩》。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杜甫《苦竹》詩解讀,歡迎閱讀!
《苦竹》
唐·杜甫
青冥亦自守,軟弱強扶持。
味苦夏蟲避,叢卑春鳥疑。
軒墀曾不重,翦伐欲無辭。
幸近幽人屋,霜根結在茲。
《苦竹》解讀
杜甫棄官客居秦州,所寫詠物詩《苦竹》寄寓了詩人為世疏棄的感傷,表現出欲苦守而避世的思想波動。情感哀婉深沉,表達方式于折回旋,沉郁中見頓挫之力。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因房琯事件被肅宗疏遠,貶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奔赴秦州。杜甫寓居秦州三個多月,寫詩近百首,其中詠物詩就有十余首。這些詠物詩,借物抒懷,以物寓情,既有家國離亂的憂患,又有老病窮愁的感喟,讀之令人動容《苦竹》即寫于此時。
關于詠物詩的寫作,前人曾有不少議論。錢詠《履園譚詩》說:“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則粘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鄒祗謨《遠志齋詩衷》說“詠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苦竹》在寫作上。既能做到“切題”又不“粘皮帶骨”,既能體物之妙。又能抒發情懷。全詩緊扣“苦竹”之形,攝“苦竹”之神,嘉贊苦守避世之高節。
“青冥亦自守,軟弱強扶持”首聯概寫苦竹處境之困頓與艱難,上句點出苦竹生長之處。“青冥”即山嶺。既然是身居山嶺野外,又加上軀體柔弱,似乎可以順時而變,隨波逐流,然著“亦”“強”二字,使詩意發生逆轉,形成矛盾對撞。“亦”字言明苦竹雖身居山野也能自守情操,軀體軟弱卻勉強扶持。兩句中詩意兩次轉折,一揚一抑,一頓一挫,沉郁中體現出頓挫之力。全詩基調沉重低回,卻又不失勁健。苦竹頑強自守之態亦隱約可見。詩人此時仕途失意、理想破滅、生活困頓,苦竹之境況與詩人的際遇、心境暗合,倘不知人論詩,只道是為詠竹而詠,就未免難入詩境。
“味苦夏蟲避,叢卑春鳥疑。”頷聯由寫苦竹生長環境轉入對苦竹的特征的描寫。苦竹,竹的一種,又稱傘柄竹,味苦。“苦”字扣題。上句從“味苦”著筆,寫內在性狀:下旬著眼“叢卑”,寫外在特征。把苦竹的苦澀、矮小的性質狀態描繪出來。夏蟲因味苦而避,春鳥因叢卑而疑。“避”字活化出夏蟲躲躲閃閃的遠避之舉,“疑”字則形象地描繪出春烏疑慮重重.盤旋不定之態。一避一疑恰從反面肯定了苦竹剛正不阿的品性。“味苦”“叢卑”看似是貶,實則是褒。隱隱透著一種清高自許的意味。這里詩人明里寫竹詠竹,暗里自哀自傷,逐層推進,漸次加深。沈祥龍《論詞隨筆》中說“詠物之作,在借詠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物矣。”結合詩人境遇可知,杜甫因疏救房琯,觸怒肅宗,遭遇“詔三司推問”的兇險。后終遭貶,由左拾遺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期間,詩人曾有“巢邊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遠趁人”(《題鄭縣亭子》)的詩句描述自己遭逐的苦境。昔用今棄,世態炎涼,曾經躊躇滿志的`詩人飽受疏離與冷落,心中的失望與苦痛不言而喻。在這里.物與己同病相憐,物與人形似神合,苦竹之秉性與寒士之品性通融神會,成為詩人抒懷言情的載體。
“軒墀曾不重,剪伐欲無辭”,詩意再進一層,“軒墀”,本指富貴人家的廳堂.在此隱指朝廷。苦竹不曾被富貴人家看重栽在庭院階下,即使遭人剪伐也不想有所抗辭.其境遇與詩人的遭遇暗合。兩句展示了苦竹即使遭受不平也寬厚隱忍的一面。體現出詩人的仁者之心和儒家溫柔敦厚的涵養。從而使詩人的悲愁與感傷變得深沉和凝重。浦起龍評《苦竹》和作于同時的《蒹葭》說:“公素不作軟語,此二詩乃睹其物而哀之,不覺自露苦衷。”所言極是。
尾聯“幸近幽人屋。霜根結在茲”,以慶幸自許之情收束全詩。“霜根”,經冬不死的竹根。意思是幸能靠近隱士的茅屋,把霜根扎在這里。兩句表明詩人要結根于山林,卜鄰于隱士的思想波動。這正是杜甫當時心態的真實寫照。他在掛冠去職之際,寫了《立秋后題》慨嘆“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到秦州后,他在《遣興五首》中寫到陶淵明、龐德公、孟浩然這些隱士中的往哲前賢。他也曾認真地尋覓隱棲之地,希望能在仇池山上“送老白云邊”。詩人在感傷和悲嘆為世疏棄的同時,也有一種慰藉和自許。雖說遭際窮困,畢竟“幸近幽人屋,霜根結在茲”,體現了詩人高潔白守的品性。至此,透過颯颯飄搖的竹影,我們仿佛看到一個雖遭摧折,卻不取悅世俗,隱忍寬厚,堅持操守的高逸之士佇立在眼前。
全詩描繪苦竹“青冥亦自守”的物象特征。表露的是“幸近幽人屋,霜根結在茲。”的自許,寄寓詩人不隨世俗的思想追求。若聯系此期杜甫所作《蒹葭》看,可知《蒹葭》描繪的是“摧折不自守”的物象特征,表露的是“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沉波”的自傷。寄寓的是詩人自衛無力。任憑摧折的感傷情懷。兩詩結合,可以看出詩人既無力自衛又不甘沉淪的復雜情感。詩中雖流露出歸隱之意,但詩人終究沒有選擇在“幽人屋”中隱居下去。現實生活時時把詩人的命運與國家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是不管在位與離位,都要謀其政。我們可以從杜甫后來的眾多詩篇中感受到他那顆火熱而執著的仁人之心。解讀《苦竹》,更見其精神的難得。志節的不凡。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后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苦竹》詩解讀】相關文章:
解讀杜甫詩:《望岳》10-12
杜甫《絕句》全詩解讀12-18
杜甫《登高》全詩解讀04-14
解讀杜甫08-31
杜甫的詩08-31
杜甫詩09-08
杜甫的詩精選12-17
杜甫的詩03-31
解讀杜甫生平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