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八年級語文第三冊《杜甫詩》說課稿

時間:2024-10-12 13:50:35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八年級語文第三冊《杜甫詩三首》說課稿

  一、說教材

八年級語文第三冊《杜甫詩三首》說課稿

  1.教材簡介

  《杜甫詩三首》選自杜甫的《杜詩詳注》。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其中的三首詩!抖鸥υ娙住窔v來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學習本課,學生能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有進一步的了解,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并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感染。

  本文是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課文體裁不盡相同,內容各有側重,其教學任務是:卓有成效地進行誦讀訓練,富有創意地探究內容和寫法,在文言文教學上創造出一個生動活潑的局面。課文選取的三首詩是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題材不同,背景不同,風格不同!锻馈访鑼懱┥缴衿嫘沱惖木吧,贊美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抒發作者攀登絕頂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體,感情基調熱情奔放!洞和穼懺娙藲v經戰亂,目睹國衰城敗之象,身感離鄉背井之苦,表達憂國傷時念家悲已之情。詩歌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顯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石壕吏》是詩人回華州途中所見,明寫老婦失子之痛、無人應征之苦、自請應役之舉;暗寫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對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對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詩情沉郁而憂憤。這三首詩,是詩人從理想走向現實,從于家于己的眷顧轉向于國于民的關注,體現了詩人思想發展的軌跡。

  2、該文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地位及作用。

  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的古代詩詞中的經典之作,通過杜甫詩歌的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構建及其對詩歌情感的體會有積極作用。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和教材要求,根據本課在初中階段的地位及其作用,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作品的深層意蘊。(內容)

 。2)了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一些常識。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揣摩詩歌的體裁特點和寫作手法。(形式)

 。3)通曉詩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這些古詩。(語言)

  4、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遷移到寫作方向。

  二、說學生

  1、說學生的知識經驗、技能態度及其與學習新知識的關系。

  初二的學生閱讀和理解能力不高,認知、品析詩歌還欠火候;他們年齡尚小,閱歷尚淺,品悟詩情也須點撥。本班是學校今年轉型的第一屆實驗班,生源主要來自之前本校的普通班,全班共36人,屬于小班額。學生語文基礎普遍不扎實,學習本課仍有較大難度。因此,必須通過介紹古詩的時代背景進入學選擇一個好的教學方式、確立一個好的教學策略,是學習本文的制高點。

  2、說學生生理特點、學習態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態度、智力和身體的不同而形成的差異。

  本班學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好動,喜歡體育活動,學習成績不如女生。在教學中,更要積極培養男生的學習興趣,多提問,多表揚,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說學法。

  由于學生水平較弱,對古詩、文言文雖然并不陌生,但要真正達到教學目標,仍需要嚴抓基礎教學,主要是用講讀法和質疑法。按作者三個時期內容層次,組織一系列問題積極啟發學生思考探究,并要求他們記好筆記、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背三首詩。

  三、說教法

  詩文總有魂,把握詩魂,往往能提煉出課之魂。

  如《望岳》中的“望”字是學習本詩的關鍵,首聯寫遠望泰山,第二聯寫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聯寫細望泰山的萬千變化,第四聯寫作者由望泰山聯想的自己遠大抱負。既表現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又表現了青年杜甫寬廣的胸懷。《春望》中的“憂愁”二字是學習該詩的關鍵,第一、二聯通過自己的所見所感,描寫了國都破敗的慘淡景象。第三、四聯通過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現了思念親人的離愁別緒。全篇貫穿了憂國思家的思想情感!妒纠簟分械睦蠇灪筒罾糁g的對話,是學習的關鍵。我們不難發現,老嫗的話句句都是在差吏逼問下說出來的,可以讓學生設想:差吏一進門就問:你家有男丁嗎?老嫗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后是差役仍逼著要人,老嫗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問貫穿在老嫗陳情的全過程。是理解全詩的一條主線,只要抓住它就不難理解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注。

  通過杜甫詩三首提煉詩文之魂的教學,可以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還可以推廣到其他古詩文的教學中去,以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率。

  一堂課不是讓孩子做什么,而是讓孩子學會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在提煉出“課之魂”的基礎上采用以下教法:

  1、《望岳》采用古詩四步教學法。聽、讀、說、悟四步教學,讓學生把握物境、情境、畫境、意境。

  2、《春望》采用合作探究教學法。學生合作探究,感知詩意、把握意象、賞析意蘊、比較鑒賞。

  3、《石壕吏》采用自主演讀教學法。(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演習、自主評價。)我力求做到:創設情境——師生互動——知識內化——拓展深化。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象畫面——感悟意境

  四、說訓練

  1、三種類型訓練安排(課內外)

  三種類型的練習均有,以鞏固型訓練為主;課外的緊扣中考題型,這是重頭;能力型訓練,以寫作時巧用古詩詞和學習寫作手法為主要方向。

  【一】如《望岳》安排以下同步訓練:

  閱讀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烏。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解釋詩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岱宗: (2)未了:

 。3)造化: (4)鐘:

  (5)會當: (6)凌絕頂:

  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一聯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樣的形象?

  3、這首詩的尾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寫近望中所見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5、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這兩句是寫由望岳而產生的________的意愿,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全詩中沒有“望”字,但處處寫“望”,距離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時間是從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遙想將來的________。

  7、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別歌詠東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號內填山名),以上所選的詩是歌詠________的。

  8、表明詩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頂的依據有兩個,一個是標題中的“ ”字,二是詩句中的“ ”一詞。

  【二】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寫作能力訓練

  學了《杜甫詩三首》,你對杜甫的思想發展有怎樣的了解? 學習詩圣杜甫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代替詩人把《石壕吏》改寫為一則故事。

  提示:

  A、運用想象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神態。

  B、展開合理地聯想,補充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2、對上中下三類學生訓練的區別安排

  布置課外同步練習作業,對后進生的作業詳細批改,并要求及時訂正記錄在錯題本上。

  五.說過程

  采取343教學法,在結構上實施四步流程,考慮到學生水平較弱,本課相對難度較大,安排為2課時

  本課依據學情分課時,分別把握各首詩魂授課。

  第一、二課時學習《望岳》、《春望》

  第二課時學習《石壕吏》

  ▲教學目標:

  1. (內容)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學習《望岳》,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重點)

  2. (形式)了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常識。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揣摩詩歌的體裁特點和寫作手法。(難點)

  3. 通曉詩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這些古詩。(語言)

  第一課時

  ▲學習《望岳》

  一、 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唐朝有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經離亂,看到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就用詩歌抒寫情懷,反映時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廣闊,有強烈正義感和鮮明傾向性。他是誰?不錯,是杜甫!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杜甫詩三首》,去領略一代詩圣的豪情與哀情。(激趣入題,引起學生的注意)

  2、題目分析

  《杜甫詩三首》剛好是杜甫三個時期的作的詩歌。

  3、解決生字詞,檢查預習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岱宗( ) 未了( ) 決眥( )

  騷 ( ) 簪 ( ) 逾墻( )

  鄴城( ) 戍 ( ) 老嫗( )

  幽咽( ) 烽火( )

 。⊕咔逦淖终系K,多讀,獲得語感,是下一步研讀的必備條件)

  4、背景介紹: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

  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5、體裁介紹:

  這是一首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

  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锻馈愤@首五言古詩,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薄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6、朗讀,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配樂詩朗誦《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同學點評。

 。4)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5)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6)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畫意,就詩的內容質疑。

 。ǘ喾N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二、研讀《望岳》

  1、教師提問:若全詩就抓一個字,你覺得應該是哪個字?明確:“望”。

 。ㄒ龑W生明確目標)

  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請展開想象,設想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將你想像到的內容寫成一段話。

  (引導學生抓住詩眼,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此詩被后人稱為歌詠泰山的“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你認為它堪稱“絕唱”嗎?為什么?

  (讓學生各抒己見,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明確:(1)比如:“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案睢弊皱N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天下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含蓄蘊藉,意在言外,詩人凝望泰山“曾云”“歸鳥”,不覺時間已久,連眼睛都酸困了,這不正流露了詩人對泰山情有獨鐘,熱愛有加嗎?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蘊豐厚,有一種哲理美。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深入探究

  1、問: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進一步感悟作者通過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詩的理解逐漸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聯系寫作背景,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

  明確: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時期的杜甫過著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2、寫作特點:

 。1)虛實相生的寫法使本詩顯得搖曳多姿,言有盡而意無窮。1、2句虛寫,3、4句實寫,5、6句實寫,7、8句虛寫,虛實交錯,意蘊悠長。

  (2)情景交融,寫景有序。先集中寫景,后集中抒情;先遠望,后近看,再凝望。

  四、鞏固拓展

  1、學生背誦默寫《望岳》。

  2、搜集古代描寫泰山的詩歌三首,并加以翻譯,在班上展出。

  ▲學習《春望》

  一、整體感知

  1.背誦《望岳》

  2.介紹《春望》寫作背景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縣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安家于鄜州。七月,唐肅宗即位于靈武,詩人聞訊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ǹ圩”尘,有利于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3.介紹體裁:

  《春望》是一首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4、朗誦

  (1)配樂朗誦《春望》,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要領。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

 。4)教師范讀,學生隨聲低和。

 。ǘ喾N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5、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二、研讀《春望》

  1、詩歌的首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學生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2、頷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可能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那嬌艷的花也因感時傷別而淚水縱橫,那無憂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另一種看法是詩人佇立在嬌艷的花旁,聽著掠空而過的鳥兒婉轉的啼叫,心里嗔怪它們的無情而流下了傷時恨別的淚水。只要言之成理,當以鼓勵為主。)

  3、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4、學生把握全篇,想象整體形象。

 。ǔ浞职l揮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對本詩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ㄐ哂谥卑籽郧椋T⑶橛谛蜗笾校蜗蟛粌H是詩人情感的觸發,又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也是體驗詩人情感的途徑。引導通過形象體驗情感,更貼切。)

  2、這首詩中,名句較多,你認為哪兩句詩最值得被稱為名句?為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可能會涉及對詩歌表現手法的認識、對詩句的品析評價等。

 。1)關于表現手法。全詩觸景傷懷,移情于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關于一字傳神!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凄涼!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3、播放音調低沉的背景音樂,學生齊背《春望》。

  (朗誦更能讓學生走入本詩情景)

  四、鞏固拓展

  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1.學生齊背《望岳》《春望》。

  2.請學生辨析兩首詩的異同。

  明確:同:都寫“望”見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

  異:《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的風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風格沉郁,具有悲愴美。

  第二課時

  ▲學習《石壕吏》

  一、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1)學生齊背《望岳》《春望》。

 。2)《石壕吏》寫作背景簡介。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

  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ǹ圩”尘,有利于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3、介紹體裁:這是一首敘事詩

  4、朗讀

  (1)教師配樂朗讀《石壕吏》,提示學生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2)學生自由讀。

  (3)選一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

 。4)全班齊讀。

 。ǘ喾N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5、默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6、小組合作翻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7、當堂抽查翻譯(檢查學生掌握程度)

  8、理清情節

  本文共敘寫了幾個人物形象?到底誰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動?(為下面演小品做鋪墊)

  二、研讀《石壕吏》

  1、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小組合議,根據詩歌內容設計一個小品《石壕吏》。

  2、一組同學上臺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學評表演的內容與詩歌內容是否相符。

  3、評價表演,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步,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明確:故事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

 。2)學生根據情節提示,讀詩,背誦。

  (通過演小品,讓學生在生動的表演中把握課文;評價表演,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本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學生聽讀配樂朗誦,深深體味詩作的思想情感。(配樂能令朗誦效果更好)

  四、拓展延伸

 。ㄒ唬┛凑n文,自由提出疑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學生可能提出或教師啟發的問題有:

  1.作為一名女性,我對文中老婦人的兒媳婦“出入無完裙”,感受特別深刻。裙:古謂下裳,上古時代,男女服裝差別不大,區分也不嚴格。唐代以后,婦女穿裙之風大盛,男以穿袍為常服,女以裙為常服,后泛指衣服。為什么連一件會客的衣服都沒有?(生活貧困)為什么會如此貧困呢?(戰爭)

  2.是戰爭使這個家庭生活貧困艱難。老婦人一家僅僅是生活貧困嗎?他們為這場戰爭還付出了什么?(二子戰死沙場 一子茍且偷生,孀妻弱子無依,老婦自請應役)

  在了解這個家庭的命運的同時,進一步在語境中落實字詞。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茍且活著。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請,請讓我。應:應征。猶得:還能夠。(結合文本理解字詞,更切實際)

  3.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點兵”而說 “捉人”?

  “捉”說明這絕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亂搜捕。這的確稱得上“一字之貶,嚴于斧鉞”。“捉人”也與“捉壯丁”的內涵大有不同!叭恕笔且话愕母拍,“丁”的內涵則比較具體。玄宗天寶律法規定:“制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二十二歲才是壯丁年齡,而現在捉盡壯丁,及于老弱。

  4.為什么夜間出動捉人?一則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二則表明縣吏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5、從“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著怎樣的嘴臉?(兇惡殘暴,如狼似虎)下面我們換個角度,來個換位思考,如果我們站在“吏”——一個軍隊下層官吏的立場,說說他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過是一個下層的小軍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無奈之舉嗎?他家里也許還有妻兒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

  6、背誦詩歌,抽查過關

 。ǘ┱n外作業:

  學了這三首詩歌,你對杜甫的思想發展有怎樣的了解? 學學詩圣杜甫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代替詩人把這首詩改寫為一則故事。

  提示:

  1. 注意運用想象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神態。

  2. 展開合理地聯想,補充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拓展作業不僅是本課的總結,它還是學生課外遷移的方向)

 。ㄈ┛偨Y

  老婦人是杜甫筆下一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過這一形象,反映了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唐朝人民雖怨恨戰爭,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義無返顧地走上前線支持平叛戰爭。而當時的杜甫看著老婦人淚別,萬分同情,卻不能解救。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詩人!

  六、說板書

  采用提綱式,使全文綱舉目張,條理清晰,對復雜的課文尤為重要。書寫與教學內容同步進行,加深理解與記憶。在黑板上畫出。

  總之,作為一名授課者,我們應該吃透教材,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靈活施教。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評委,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第三冊《杜甫詩》說課稿】相關文章:

杜甫詩兩首說課稿10-05

杜甫的詩11-08

杜甫詩06-03

杜甫的詩07-01

杜甫的詩精選08-21

關于杜甫的詩09-22

杜甫的寫景詩09-07

杜甫的詩(薦)05-21

(精)杜甫的詩10-17

杜甫的詩(精華)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