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詩三首》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總體感知課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背誦詩篇。
2.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
3.大致了解詩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詩歌的風格變化。
【教學重點】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3.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并體悟其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后人稱為“詩圣”的杜甫,聆聽他筆下流淌出來的歌聲。
二、學習《望岳》
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錄音,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4.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詩歌圖片,要求學生欣賞圖片,讀出感情。
5.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鐘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賢眾山小”)。
(2)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蕩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3)作者當時為什么有這樣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詩人年輕,意氣風發。3.漫游泰山,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6.合作探究:
7.背誦本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安史叛軍攻破京都長安,杜甫投奔唐肅宗,中途被叛軍俘獲,帶回長安。此時長安被焚劫一空,滿目凄涼。寫下此詩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二、誦讀品味,整體感知。
1.多媒體范讀,學生聽讀。正音正字,掌握節奏,領會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
3.學生譯讀全詩,借助注釋和參考資料,疏通詩文大意,并在小組內交流。
三、細讀文章,品味研讀:
1.如何理解題目“春望”?
(在春天,詩人看到長安的景象,借以抒懷)
2.詩歌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狀況?
(戰火不斷,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
3.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集中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詩歌賞析:
在學習上一首詩歌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逐句賞析,也可以有重點的分析,但一定要對詩歌有整體的把握。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經過討論思考,自行做出解答。教師及時予以點撥。提示:
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后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司馬光在《溫公續詩話》里曾寫道:“‘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一座繁華似錦的城市,曾幾何時,竟被毀壞到了“無余物”“無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此聯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于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并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
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意思是自開春以來戰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據史載,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隴都曾遭到叛軍的侵擾,百姓慘遭殺戮。詩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四、課后探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聯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這是擬人寫法,意思是由于戰亂,都城破敗,仿佛話、花也像人一樣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世間的離別而驚心。還有一種通行的解釋是:花、鳥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目,但詩人因為感傷時事,所以看到花開反而黯然淚下;因為久別家鄉,所以一聽鳥鳴反而倍覺心驚。你贊成哪一種解釋?理由是什么?
第三課時
一、新課導入
從年青時期朝氣蓬勃到中年目睹戰亂的杜甫,詩歌中吟詠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讀一讀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紹有關《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所占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
【《杜甫詩》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杜甫詩五首》教學設計07-19
杜甫的詩11-08
杜甫詩06-03
杜甫的詩07-01
杜甫的詩精選08-21
杜甫詩《登岳陽樓》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26
關于杜甫的詩09-22
杜甫的寫景詩09-07
杜甫的詩(薦)05-21
(精)杜甫的詩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