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名人杜甫的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名人:杜甫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名人:杜甫,歡迎大家分享。
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是一位愛國者,一生盼望為國效力,而命運并不眷顧他,以致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的詩篇。他的愛國情懷集中體現在他的詩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沉淀于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一己的苦難推及廣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他親眼看見國破家亡的慘景,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
素材評析
此詩是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詩中寫到詩人暮年飄泊的凄苦景況的。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擠。這里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
生平
年少優游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游。十九歲時,他出游郇瑕(今山東... 顯示全部
家庭成員
祖父 杜甫的祖父為唐初詩人杜審言。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進士第,為隰城尉。后轉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698),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卻在此時得罪同事郭若訥、長官周季重,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殺周季... 顯示全部
典故:憤斥奢靡無恥的皇親國戚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無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王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征兆。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韓休等忠心愛國者為丞相,大力整頓相應弊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綜合國力... 顯示全部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 顯示全部
書法成就
杜甫在書法的創作觀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從記載來看,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贊賞古而雄壯,注意書寫中的速度、節奏、筆勢、墨法等等內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書家了。同時,他對于唐代隸書家的贊揚、對于曹霸、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聲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理... 顯示全部
詩歌風格
沉郁頓挫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沉郁”一詞最早見于南朝,“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后來杜甫寫更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 顯示全部
后世影響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 顯示全部
文學成就
文學作品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詩歌地位 在杜甫中年... 顯示全部
出身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一個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他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的祖為唐初詩人杜審言。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 顯示全部
年譜
玄宗時期(公元712——公元755年)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湖北襄陽。玄宗開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開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歲。始作詩文。玄宗開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顯示全部
紀念建筑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有二處,分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肅省成縣,前者較著名。 杜甫墓,在河南鞏義康店邙嶺。 少陵臺,位于山東省兗州市。 杜工祠,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 杜公祠堂凡有數處,自成都﹑耒陽、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劍門諸祠。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 顯示全部
死因之謎
多少年來,杜甫給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于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
年少優游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游。十九歲時,他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 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 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 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來稚子餓 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鳳翔)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 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
杜甫在唐肅宗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 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 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 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 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 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 (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 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 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兩年后,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中國古代名人:杜甫】相關文章:
關于中國古代名人杜甫的故事(通用6篇)07-01
杜甫名人詩句01-26
杜甫名人語錄11-14
經典杜甫名人語錄11-15
杜甫名人句子40句精選10-21
經典杜甫名人說說30句精選01-24
關于杜甫名人語錄11-29
杜甫名人句子(精選50句)11-01
杜甫名人詩句30句12-26
經典杜甫名人說說40句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