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杜甫的介紹及事跡

時間:2022-04-08 08:59:45 杜甫 我要投稿

關于杜甫的介紹及事跡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杜甫的介紹和他的事跡,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關于杜甫的介紹及事跡

  杜甫的介紹及事跡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河北),因曾祖父杜依藝當過鞏縣縣令,于是就定居在鞏縣(今屬河南),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生于鞏縣。遠祖杜預是西晉名將,又是注釋《春秋左氏傳》的學者。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膳部員外郎,與沈佺期、宋之問齊名的詩人。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終奉天(今陜西乾縣)縣令。杜甫對這個“奉儒守官,未墜素業”,又有詩歌創作傳統的家庭,是很引為驕傲的。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所謂“舅氏多人物”,“吾舅盡知名”,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自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壯游》)杜甫到十四五歲,就“出游翰墨場”。杜甫少年時期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熏陶,這對他日后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他五六歲時在河南郾城看過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后在洛陽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府中,遵化里玄宗寵臣崔滌堂前,聽過李龜年的歌聲;在洛陽北邙山頂玄元皇帝廟里欣賞過畫圣吳道子畫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這些經歷在他以后的詩歌創作中都有所反映。當時社會名流崔尚、魏啟心看到他習作的詞賦,夸獎他有班固、揚雄之風。還有李邕、王翰這樣的長輩也屈尊來訪問他。看來他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并不是吹牛。

  杜甫生在唐王朝的輝煌盛世時期,當時農村經濟繁榮,交通也很發達,所謂“九州道路無豹虎,遠行不勞吉日出”,許多積極追求功名的青壯年讀書人中,盛行著全國漫游的風氣。杜甫從二十歲左右到三十五以前,也曾經三次出游。第一次是南游吳越,江浙的山水人物,引發他無限想象。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卻名落孫山,于是他又帶著蔑視考功郎的傲氣,與蘇源明等一起,來到齊趙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這時他父親正在兗州做司馬,他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幾首詩:《登兗州城樓》,是省侍父親于兗州時的作品;還有《畫鷹》、《房兵曹胡馬》兩首,以青年人的熱情歌頌了雄鷹和駿馬;還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結尾的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唐天寶三年,杜甫在東都洛陽遇到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大詩人李白。同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同游梁(今開封)、宋(今商丘一帶),會見了詩人高適,這是杜甫的第三次漫游。他的《遣懷》詩說:“憶與高李輩,論交入滔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天寶四年,杜甫在齊魯又與李白相見,在飲酒賦詩之外,又討論了煉丹求仙,而且共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范野人。兩人杜甫和李白兩人還互贈了詩篇。杜贈李的詩說:“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贈杜的詩說:“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兩人從此以后就再也沒有見面。

  杜甫一生引為快意的讀書游歷時期,到三十四歲就結束了,困守長安十載風雨。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杜甫回到了長安。這時長安浪漫游樂的風氣尚未過去,漢中王府、鄭駙馬府等達官貴人的宅第都向他開過門。但杜甫來長安的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參加科舉考試,以謀取官職。此時當權的宰相,正是以妒賢忌能、陰險奸詐著稱的奸相李林甫。天寶六年,唐玄宗詔告天下:通一藝者詣京師就選。李林甫以為草野之士猥多,恐有俚言,污濁圣聽。結果,這一年的科試中,布衣之士,無有第者,李林甫為了掩蓋自己的惡劣行徑,又表賀皇帝“野無遺賢”。在這種情況下,杜甫當然也無由仕進了。

  此后,杜甫生活日漸貧困。“賣藥都市,寄食友朋”,也難免饑寒交迫。明知干謁可恥,也不得不向一些達官貴人投詩乞憐。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里,他一面陳述致君堯舜的抱負,同時也傾訴了干謁權貴的悲憤與辛酸:“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在正月內連續三天舉行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天地三個盛典,杜甫覺得這是展現他詩賦才華的機會,于是獻寫了《三大禮賦》,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他命宰相出題,在集賢院考試杜甫的文章。哪知召試的結果,只是說他“名實相副,送隸有司,參列選序”。只給了杜甫一個候選官吏的資格。到了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才補了一個河西尉的小官,杜甫不樂意就職,朝廷又賜任杜甫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十年困守長安的生活,雖然備受饑寒疾病之折磨,卻使他認清了以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集團貴族的腐化面目,也使杜甫對于廣大士卒人民的苦難,對國運的危機,也有了越來越深廣的感受和認識,在揭露窮兵黷武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的《兵車行》里,他憤怒地指責:“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在諷刺楊氏兄妹奢侈荒淫生活的《麗人行》里,他鮮明地點出:“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最后,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長詩里,他總結了自己一生的思想生活道路。“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是他一生的政治抱負,“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是他一生憂樂愛憎的基本傾向。所以當他中夜離京城,凌晨過驪山,聽見君臣們通宵達旦的歌舞的聲音,便向那些享有“賜浴”、“與宴”特權的達官貴族們,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向那些享受著輕歌曼舞、珍肴美味的`達官權貴們,大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最后他自己的那個“十口隔風雪”的家庭也發生了“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的悲劇。這時他還不知安祿山已經起兵范陽的消息,卻給大唐皇朝的政局畫出山雨欲來的緊張氣氛!

  杜甫的介紹及事跡2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生平

  年少優游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游。

  家庭成員

  祖父 杜甫的祖父為唐初詩人杜審言。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進士第,為隰城尉。后轉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698),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卻在此時得罪同事郭若訥、長官周季重,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定了死罪。

  典故:憤斥奢靡無恥的皇親國戚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無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王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征兆。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韓休等忠心愛國者為丞相,大力整頓相應弊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

  書法成就

  杜甫在書法的創作觀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從記載來看,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贊賞古而雄壯,注意書寫中的速度、節奏、筆勢、墨法等等內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書家了。同時,他對于唐代隸書家的贊揚、對于曹霸、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聲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上的理論。

  詩歌風格

  沉郁頓挫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沉郁”一詞最早見于南朝,“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后來杜甫寫更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系。

  后世影響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

  文學成就

  文學作品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出身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一個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他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的祖為唐初詩人杜審言。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

  年譜

  玄宗時期(公元712——公元755年)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湖北襄陽。玄宗開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開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歲。始作詩文。玄宗開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紀念建筑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有二處,分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肅省成縣,前者較著名。 杜甫墓,在河南鞏義康店邙嶺。 少陵臺,位于山東省兗州市。 杜工祠,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 杜公祠堂凡有數處,自成都﹑耒陽、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劍門諸祠。

  死因之謎

  多少年來,杜甫給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于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

  杜甫的介紹及事跡3

  年少優游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游。十九歲時,他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 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 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 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來稚子餓 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鳳翔)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 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

  杜甫在唐肅宗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 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 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 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 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 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 (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 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 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兩年后,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關于杜甫的介紹及事跡】相關文章:

關于杜甫的故事10-08

杜甫登樓原文及賞析08-25

杜甫全文注釋及原著07-27

杜甫全文及原著賞析07-22

杜甫月夜原文及賞析05-14

杜甫月夜譯文及賞析02-17

杜甫《佳人》原文及注解06-25

杜甫《登高》原文及注釋11-04

杜甫的《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03-01

杜甫的望岳原文及翻譯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