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杜甫《登高》探究教學

時間:2024-08-26 09:07:18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杜甫《登高》探究教學

  杜甫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杜甫《登高》探究教學

  目前,新課程改革實驗給了語文教學新的課題,新的使命。語文教學必須適應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再說詩歌內涵凝煉感情濃郁,解讀難度大。我擬依據“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采取“討論探究法”進行《登高》一課教學。

  《登高》是教給高二學生,他們已有較扎實的文學知識素養,且青春與詩心迸放,易接受。但須教得有深度,新意。學習《登高》,要抓住“誦讀詩句、賞析聯想、感悟升華”幾個環節進行。

  誦讀體味。讀解詩歌的第一步,首先要求熟讀成誦。其次要讀出詩的節奏,把握平仄的韻律。再次要讀出真情實感。朱熹提出讀書“口到”“心到”,其義自見。在教學中提倡學生邊誦讀邊體味,增強閱讀效果

  啟迪新知。學生預習時,要求學生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弄清楚寫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九月重陽,當時杜甫病居長江之濱的夔州,時年56歲。長期顛沛流離,生活困頓,身體病痛,又逢時局維艱,致使他憂憤成疾。詩人重陽登臺,目接悲景,耳聞悲聲,面臨自然之秋,引發人生之秋的悲嘆,加之傷世憂時的復雜感情,形成了《登高》一詩的悲苦基調。這些背景知識是理解這篇詩歌的前提。

  泳涵文意。就是賞析《登高》過程中,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浸泡、泳動于詩意的蘊涵中,像水仙花一樣吸收詩意的養分。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提問學生,教師評論六種物象:風、天、猿、渚、沙、鳥。進一步分析物象與滲透詩人主觀感情的修飾詞:“急”寫出了“風”的迅猛、強悍;“高”寫出了天的遼闊、曠寂;“嘯”是長聲的吼叫,與“哀”字相配合,寫出了猿聲凄厲、哀愁,渲染了悲涼、凄冷的氛圍,催人淚下。“鳥飛回”是在急風中,不住地回旋翻飛。突出“風”這個中心意象,在“急風”的大背景中,詩人感觸到“天”被風刮高了,“猿嘯”是風從深山刮出來,因為“風急”才勾起詩人的悲涼情緒,這樣抓住“詩意”,學生才能自然地融入詩中,才能透徹理解詩。

  引發靈性。詩歌是智慧的結晶,培根說:“讀詩使人睿智”,教學詩歌關鍵是點燃學生的性靈火花。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首先向學生提出,這兩句“落木”“長江”給你帶來什么感觸,從詩的節奏體會大自然的脈動,把握詩人感情的流程。意在啟迪學生靈思,領略夔州秋天典型特征,從大處著筆,寫一種壯觀的景致,“無邊落葉”言空間闊大,“蕭蕭下”擬聲動感。“不盡長江”道歲月綿長,“滾滾來”,其氣勢磅礴,氣象非凡。著筆于秋意深沉壯闊的境界,但由落葉勾起人飄零之感,流水引起人遷徙之思,從而抒發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情懷。當理喻這些的時候,學生進入詩的嶄新認知層面,這就是靈智的作用。

  賞析聯想。讀《登高》時最花功夫的,從解詞析句,而生發詩的意象。通過聯想,想象再造詩的意境。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學習時,要從“作客”領會四層意思①作客,②常作客,③深秋作客,④萬里作客。這樣就會認知,客居他鄉,無家可歸,生活已夠悲苦,又是經常作客,到處飄零,再加之身臨萬木蕭瑟的深秋,還在萬里之外的異地,極生無限悲苦;從“登臺”角度寫悲,①登臺,②獨登臺,③多病登臺,④百年(年歲大了)登臺。在這四層漸次加深的思鄉感懷的內容中,增入悲秋苦病的感情,這是多么長久又濃厚的悲苦,學生讀到這里,也生悲郁之情。

  感悟升華。讀詩要靠感悟,這是竅門。解詞析句,要直覺領悟,產生靈性。整合評述時,要整體感知,升華思想。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這首詩字字悲,聲聲愁,人生愁苦固何在。學生能夠感悟答案是“艱難”二字,也能生發聯想“艱難”的雙重含義,即自身艱難,國運艱難。杜甫仕途失意,年老多病,固然艱難,而社會動蕩,國難家愁,重陽又因病斷酒,已霜染雙鬢,潦倒不堪,更為艱難。“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表”。(《詩藪》)

  拓展能力。實質上在教學過程中,已滲透了思維能力、評論能力、欣賞能力的訓練,課后作業等活動是進一步的強化。我又擬定了作文題,把《登高》改寫成現代詩或散文,以此詩為學習契機,完成自己的新創作,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顯著的。

  拓展:

  杜甫的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年少優游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于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天寶七年(748年)秋,杜甫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為官時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4年)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后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狂夫》)“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三年(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江舟長逝

  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后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登高》探究教學】相關文章:

登高杜甫05-28

登高 杜甫09-26

杜甫《登高》08-21

杜甫登高教學反思09-22

杜甫《登高》鑒賞07-31

唐代杜甫《登高》07-02

杜甫《登高》賞析10-18

杜甫《登高》說課稿08-26

杜甫《登高》的賞析10-18

杜甫《登高》詩詞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