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后游》全詩翻譯賞析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甫《后游》全詩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 《后游》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注釋:
后游:杜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寫了《游修覺寺》,第二次即寫了這首《后游》。
寺:指修覺寺,在新津縣的修覺山上。
如:好像。
暄:松軟、松散。
譯文1:
修覺寺和橋憐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的再度登臨。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
譯文2:
再次游覽曾經到過的山寺和石橋時,心中充滿了懷念和愛憐。山水如畫,好像在等著我再次欣賞,嬌花翠柳也無私地用自身裝點著大自然。清晨的時候,在薄薄的日光下,原野顯得更加滋潤;黃昏暮色中,沙土在余暉下也變得愈發松散柔軟。看到這般如詩如畫的美景,游客心中的愁悶全都消減了,離開這里,再到哪里去欣賞這樣的美景呢?
賞析: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兒“憶”著詩人,“等待”著詩人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詩人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細細品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語)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像仍是贊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來表現這樣的情感。正因為如此,詩句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于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屬四川),游修覺寺,寫了《游修覺寺》詩。同年再次游修覺寺即寫了這首《后游》。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后游》全詩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后游》全詩鑒賞10-27
杜甫《日暮》全詩翻譯賞析08-11
杜甫《登高》全詩翻譯賞析07-29
杜甫《登樓》全詩翻譯賞析03-24
杜甫《絕句》全詩翻譯賞析07-21
杜甫《野望》的全詩翻譯賞析12-30
杜甫《對雪》全詩翻譯賞析11-27
杜甫《不見》全詩翻譯賞析09-14
杜甫《春望》全詩翻譯與賞析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