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杜甫唐詩《野望》賞析

時間:2024-07-31 21:10:12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杜甫唐詩《野望》賞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甫唐詩《野望》賞析古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唐詩《野望》賞析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1),南浦清江萬里橋(2)。

  海內風塵諸弟隔(3),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4),未有涓埃答圣朝(5)。

  跨馬出郊時極目(6),不堪人事日蕭條。

  【注釋】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2)南浦: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祎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于此橋。”這兩句寫望。

  (3)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諸弟:杜甫四弟:穎、觀、豐、占。只杜占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4)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5)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

  (6)日:一作“自”。

  【白話譯文】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圣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游,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創作背景】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詩人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草堂,在飽經戰亂之苦后,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寧,妻子兒女同聚一處,重新獲得了天倫之樂。這首詩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賞析】

  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圣朝”的內愧。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圣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于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于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 “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郁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杜甫簡介

  杜甫是偉大的唐代詩人,詩歌的發展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與唐王朝開創的盛世場面脫不了關系,然而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密不可分,杜甫剛好生在盛唐由興至衰的轉點,因此從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讀到濃濃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愛國情懷。

  唐朝當時發生的凡是被后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詩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詩是當時社會情況的一種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陳陶》與《悲青坂》兩首詩指代了唐軍大敗的兩場戰爭;而杜甫所作《洗兵馬》則是在聽到勝利消息時,心生愉悅所作。而三吏三別則是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對于征兵制度的殘酷與統治者無情的批判,以及對于苦于戰亂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詩還是對于史料殘缺的補充,例如三絕句中提到的一些殺刺史現象,在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史之亂造成的蜀地極為混亂的場面。而他的《憶昔》則是對于開元時期繁榮盛況的表述。

  在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比史料記載中的歷史事件更為生動、廣闊的生活畫面,他的感慨、憂愁,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戰爭與歷史的真實面貌,而不僅僅是字面上冰冷的記錄。

  杜甫的詩被后世稱為詩史,可見其作品中對于當時唐王朝社會面貌的反映,不僅含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對于我們更進一步深入了解當時社會境況具有很高的史料意義。

  杜甫生平

  杜甫作為我國唐代年間杰出的現實主義大詩人,他一生坎坷,雖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經歷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轉折時期,社會的動蕩,政權的不穩,讓他一心報國卻沒有門路,心系百姓卻流離戰亂,中年仕途不順,老年病無所依,留下了許許多多憂國憂民的詩文,感動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很不錯,家境優越富足,家族文化氣息濃厚,自小就在文學詩歌方面深有天賦,且為人勤奮創作,據悉他私底下的習作能足足裝滿一麻袋。杜甫早年間也如李白般縱情四海,十幾二十歲時到處游歷,也是在此期間與李白相識,兩人一見如故,杜甫對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兩人分離后,杜甫也還是常常在詩文中提及這位年長的大詩人。

  此后,杜甫在官場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終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當時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賢士,因此杜甫無論參加科考或者轉投權貴之門均無果,后來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職。他的小兒子也在那個時候餓死了,后被授予一個無用小職,國家爆發戰爭,杜甫也就四處漂泊,躲避戰亂,在友人們在幫助下,暫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嚴武的職位調動,杜甫一家也隨之流離,最終嚴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沒了依靠,生活得很艱辛。大歷三年,由于倍思鄉,杜甫踏上歸鄉的渡船,可惜生活艱險,社會的動蕩,最后病死在一條小船上,享年59歲。

【杜甫唐詩《野望》賞析】相關文章:

兒童唐詩:杜甫《野望》10-07

野望杜甫閱讀賞析08-14

《野老》杜甫唐詩賞析08-28

《野望》杜甫07-20

杜甫唐詩《登高》原文賞析10-23

杜甫《野望》鑒賞02-25

杜甫唐詩《宿府》原文賞析07-06

唐詩《月夜》杜甫拼音版及賞析06-12

杜甫野望作品介紹05-17

杜甫野望閱讀答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