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杜甫《歲晏行》唐詩鑒賞

時間:2024-05-28 16:29:41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歲晏行》唐詩鑒賞

  鑒賞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甫《歲晏行》唐詩鑒賞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杜甫《歲晏行》唐詩鑒賞

  歲晏行

  歲云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罟凍,

  莫徭射雁鳴桑弓。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楚人重魚不重鳥,

  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

  好惡不合長相蒙。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注釋】

  ①云、矣:都是語氣助詞,無意義。歲暮:年末,指詩題所言的歲晏。

  ②莫徭:湖南的一個少數民族。《隋書·地理志》記載,莫徭善于射獵,因其先祖有功,常免征役。劉禹錫有《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詩。鳴:弓開有聲。桑弓:桑木作的弓。

  ③闕軍食:據《唐書·代宗紀》記載,大歷二年(767)十月,朝廷令百官、京城士庶出錢助軍,減京官職田三分之一,以補給軍糧。

  ④高馬:指高頭大馬。達官:指顯達之官。厭:同“饜”,飽食。《孟子》:“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此輩:即上漁民、莫徭的獵人們。杼柚:織布機。茅茨:草房。

  ⑤楚人:今湖南等地春秋戰國時屬楚,這里指湖南一帶的人。

  ⑥汝:指莫徭。鴻:大雁,這里代指飛禽。

  ⑦鬻(yù):出賣。男女:即兒女。

  ⑧割慈忍愛:指出賣兒女。還:交納。租庸:唐時賦稅制度有租、庸、調三種,租是交納糧食,調是交納絹綾麻,庸是服役。這里代指一切賦稅。

  ⑨私鑄:即私家鑄錢。

  ⑩刻泥:用膠泥刻制鐵模。

  好惡:好錢和惡錢,即官錢和私錢。不合:不應當。

  萬國:普天之下。此曲:指畫角之聲,也指詩人所作的這首詩。

  【白話譯文】

  年終時候遍地颯颯北風,瀟湘洞庭在白皚皚的飛雪中。

  天寒凍結了漁父的魚網,莫徭人射雁拉響桑弓。

  去年米貴軍糧缺乏,今年米賤卻嚴重地傷農。

  騎著大馬的達官貴人吃厭酒肉,百姓窮得織機、茅屋都掃空。

  楚人喜歡魚蝦不愿吃鳥肉,你們不要白白殺害南飛的孤鴻。

  何況聽說處處賣兒賣女,來償還租庸。

  過去用錢嚴禁私人熔鑄,今天竟允許鉛錫中摻和青銅。

  刻泥的錢模最容易取得,但不應讓好錢壞錢長時欺蒙。

  各地城頭都在吹起號角,這樣哀怨的曲調幾時才能告終?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大歷三年(768年)之后,是杜甫在生命的最后三年移家于舟中,漂泊在長江湘水上的詩作。安史之亂以后,唐朝時局仍一片混亂。藩軍鎮壓割據,軍閥混戰,各種各樣的稅務使百姓災難深重。唐代宗大歷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歲,攜家人從夔州(今四川奉節)出三峽,這年冬天(題中“歲晏”即歲暮)來到岳州(今湖南岳陽),作此詩以記途中見聞。

  【賞析】

  全詩前四層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結,共五層。

  “歲云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首句承題,點明時令節候。“瀟湘洞庭”,點出詩人行經之地。一年將盡,北風呼嘯的洞庭湖上,雪花紛紛揚揚。詩歌開篇就勾勒出一幅天寒地凍、慘淡慘冷的背景。寫歲晏景事,為全詩寫時事創造氣氛。“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直寫眼前情景,漁父網凍捕不成魚,莫徭出于無奈而射雁,既表現百姓生活之艱難,也流露出詩人的憫農之情。

  “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太傷農。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柚茅茨空。”高車駟馬的達官貴人吃厭了酒肉,男耕女織的農民終年辛勤卻一無所有,這就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道出了人間的不平。前四句傷窮民之漁獵者,此四句又傷窮民之耕織者,再以民生為念,令人感泣。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莫徭射雁不能換來收入以改變窮困處境,等于白害了鴻雁生命,所以說“枉殺”。詩用“汝休”二字,有勸誡之意,語氣沉郁,表現了詩人對飛鴻的同情,同時使人聯想起民間“哀鴻遍野”的慘境。前面已描寫了百姓生活之苦,又“處處”迫于賦斂之困,以至賣兒鬻女。“況聞”有進層之意。這就進一步揭露了官府橫征暴斂,寫出剝奪者對百姓的殘酷壓榨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境地。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天寶以后,地主商人在青銅里摻和鉛錫,牟取暴利。官府聽之任之,所以說“今許”。“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憤激中有諷刺,入木三分。詩通過今昔對比,有力地抨擊了當時朝廷政策。如此仗義執言,反映了詩人對人民疾苦深切的關注和同情。

  “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詩首從歲暮所見寫起,詩末以歲暮所聞收束,首尾呼應,表達憂亂之意。點破題旨,流露出詩人對時局的深深憂慮和對百姓生活困苦的擔憂。

  這首詩在藝術上用了鋪敘和對比。詩以“歲云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開啟,先記詩人漂泊時地,然后鋪陳展敘其見聞,或寫人記事,慨嘆今昔;或揭露權貴,抨擊朝政;或言志抒情,傷時憂國,回環往復,變化多端,各盡其妙,非大手筆莫辦。其間,又常用簡練的語言表現極為豐富的社會內容。如“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柚茅茨空”,“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等,都概括了封建社會兩種階級的對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戰亂中的基本面貌,詩人通過描寫百姓情況反映出當時形勢混亂,也表達出了濃濃的憂國憂民的情感。

  【鑒賞】

  這首歌行體的新題樂府,應是杜甫768年暮冬流寓岳陽時所作。“歲晏”即歲暮,以此為題,是因為有感于這一帶百姓在官府誅求、奸商欺騙下民窮財盡,到年終時更加無以為生。即事名篇,是新題樂府的一個重要特點。但這首詩與以前的新題樂府有所不同,并非專就一件事而發,而是由歲暮時天寒地凍的景象起興,反映整個江南地區百姓的窮困狀況,鋪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

  此詩描寫安史之亂后唐朝社會經濟亂象與人民困苦生活,通過當時的見聞,從多方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艱難困苦,揭露了官府允許富豪私人鑄錢,坑害百姓的時弊,表達了詩人對廣大勞苦大眾(包括少數民族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在詩中寫出米價貴缺軍糧、米價賤傷農業以及錢幣私鑄、良幣劣幣蒙混的經濟現象。是杜甫晚年反映民生疾苦的一篇力作。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鞏縣人。其十三世祖杜預,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稱“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遜,東晉時南遷襄陽,故或稱襄陽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祖父杜審言,武后時膳部員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詩之形成起過積極作用。其父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
杜甫七歲開始學詩,十四時其詩文便引起洛陽名士之重視,被譽為“似班揚”。青年時代正值唐玄宗開元全盛時期,經過前后三次、歷時十年之漫游生活。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舉進士,不第。天寶六載,公元747年,玄宗“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由于中書令以“野無遺賢”而無人一人中舉,杜甫應是屆制舉,又落第。天寶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獻《三大禮賦》,得玄宗贊賞,命待制集賢院,而終無結果。十四載,方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親,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長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鳳翔,授左拾遺,故杜甫又稱杜拾遺。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華州司功。次年秋,棄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決計入蜀。從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時間,用杜甫的話是“漂泊西南天地間”。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與成都故人尹平武時有詩歌唱和。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亂,流亡梓州(今四川三臺)和閬州(今四川閬中)。廣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嚴武幕,任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郞,故世稱“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攜家離開成都,途經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歷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滿兩年,作詩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創作最為豐收和旺盛的時期。大歷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峽,輾轉江、湘之間,大歷四年,杜甫居無定所,往來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歷五年冬,在長沙去往岳陽一條小船上,一代詩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舊《唐書》皆有傳,現存詩歌1440余首,《全唐詩》編為19卷。
明人對杜甫的詩歌評價極高,譽為“詩圣”。且杜甫的詩歌在思想藝術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社會現實,其憂世憫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足為后世楷模,故杜詩一直以來有“詩史”之稱,所謂“少陵為詩,不啻少陵自為年譜。”

【杜甫《歲晏行》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歲晏行》杜甫唐詩鑒賞08-04

《白帝》杜甫唐詩鑒賞09-24

杜甫《畫鷹》唐詩鑒賞08-06

《哀江頭》杜甫唐詩鑒賞10-29

杜甫《賓至》唐詩鑒賞07-11

《新婚別》杜甫唐詩鑒賞06-05

《長干行》唐詩鑒賞04-19

《老將行》王維唐詩鑒賞06-18

《石壕吏》杜甫唐詩鑒賞05-23

杜甫《古柏行》全文及鑒賞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