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精品11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古代燦爛文化,增強愛國主義感情。
2.學習欣賞詩歌作品
重點:在誦讀的基礎上了解詩的內容,明白句意。
難點:詩中意境的體味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學習《回鄉偶書》
1.作者簡介
2.解題
“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偶然,還流露了詩人來自生活,發于心底的情絲。
3.內容分析
二、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歸家,卻年邁,不禁感慨。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轉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只是淡淡一問,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無窮的感慨。
4.小結
二、學習《夜雨寄北》
4.作者簡介
2.內容分析
一、二句:詩人從對方來信寫起,對方問“歸期”,而詩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無奈之中轉而寫巴山秋水瀟瑟之景,寄托離別愁緒。
三、四句:詩人在巴山夜雨中想像:終會有一天回家與親人重逢的,同時也道出了離愁別恨。
這兩句詩是由當時的苦況所激發出來對于未來歡樂時光的憧憬,詩人想像日后重逢之時,與親人共話巴山夜雨時,詩人心靈的孤寂與痛苦。用相聚的歡樂襯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余味無窮。
3.小結。
這首詩抒發了游人羈旅他鄉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與景緊密結合,把現實與想象結合,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構思獨特,耐人尋味。
三、學習《淮上與友人別》
1.作者簡介
2.解題:
詩人在揚州與友人分手時所作。“淮上”即揚州,“別”在這里不是送別,而是握別,即友人去“瀟湘”詩人自己去長安。
3.內容分析
一、二句:交代與友人握別的時間、地點、表達彼此分別愁上心頭的心情。
三四句,寫兩位好友在笛聲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風中傳來數聲笛聲,報道著別離時刻就要到來,離亭送別,愁緒萬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別,特殊的環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織,深切感人。
4.小結。
四、作業
第二課時
三、檢查背誦
二、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與“初唐四杰”
2.內容分析
首聯點出了送別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兩個好朋友即將分別兩地,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調。詩人出于對朋友的依戀和關心,借描寫兩個地方的形勢與風貌,在展現雄渾開闊的境界中隱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頷聯寫勸勉友人,不作哀傷之別,同時也是自勉,既蘊含著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現了他曠達的胸懷。
頸聯抒寫真摯的友情,勸慰杜少府不要為遠離朋友而傷感,因為同高水遠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
語言形象凝煉,飽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別詩中的傷感,代之以豁達的感情,給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尾聯,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互勉。勸友人要心情舒暢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樣哭哭啼啼,沾濕佩巾。
3.小結。
這是一首贈別詩,寫詩人對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摯的友情,表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首詩樸素無華,自然流暢,用質樸的語言寫壯闊的胸襟,于質樸之中蘊含警策,在豪語之中含關懷體貼,讀來親切感人。
三、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作者簡介
2.內容分析
首聯:直抒對二十三年來被朝廷“棄置”在“凄涼”之地的憤懣與蒼涼。點明自己在巴山楚水這荒涼之地度過了二十三年之久。
這兩句是承詩人白居易詩尾“二十三年折太多”而來,詩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貶之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一句,飽含詩人無限辛酸,流露出他內心的'憤懣不平。
頷聯:借用典故,表達對亡友的悲痛和歲月蹉跎的感慨。
借用兩個典故,暗示因貶時間長久,和因人事變遷而主生的生疏,悵惘心情及對當時生活的不滿。表現了詩人地分復雜的心情。
頸聯:以“沉舟”“病樹”自喻,表示堅信新事物終要取代舊事物的客觀規律。這聯突然振起,一改憂傷低沉情調。
尾聯:照應白居易贈詩一事,表示自己要振作精神,積極進取,同時也是激勵友人。
此詩是詩人二十三年來被貶生活的總結,也是詩人對友人贈詩的一首和詩。表達了詩人雖被貶多年,但仍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引用歷史典故貼切,是本詩的一個成功之處。巧用對比,將人生哲理寓于自然事物之中,創作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千古名句,本詩寫得起伏跌宕。沉郁之中見豪放。
作業。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2
1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所繪之景、所抒之情及繪景、抒情之法。
2.學會用意象疊加法、字句推敲法、誦讀體驗法等欣賞詩歌。
3.感受杜甫心系蒼生、情寄邦國、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
2學情分析
杜甫的詩歌素以煉字精深、涵蓋深遠著稱,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語,便籠大千于方寸,縮古今于一瞬。故細讀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賞景、悟情、會意的基本路徑。其次,不朽名作的特點是寄寓深廣,古今評價甚多,見仁見智,不一而足。這正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探究意識的極好憑借。第三,詩為語言之精華,是詩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誦讀乃賞詩之要著,精心感悟之時,設身處地,心惟口誦,是理解詩意的關鍵一步。
3重點難點
1.理解本詩所繪之景、所抒之情及繪景、抒情之法。
2.學會用意象疊加法、字句推敲法、誦讀體驗法等欣賞詩歌。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教學設計
一、誦讀感知先有情
1.教學蓄勢:播放《唐之韻》朗讀片段,指導學生配合樂曲《哀郢》朗讀。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此時流落夔州,年已55歲(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遠望,“面對”洪濤滾滾的秋江秋景,不禁憂時傷世,萬般悲慨涌上心頭……請帶著這樣的想象再讀詩歌。
二、寄意遙深“三秋圖”
有評者把此詩概括為“三秋圖,杜甫心”。“三秋圖”寄意遙深,“秋”字蘊涵豐富,除了指季節之秋外,請再究深意。
研習:“三秋圖”,“秋”不僅是季節,也是心境,不僅是自身遭遇,也是國家前途。季節之秋——秋風正勁,長天高遠,猿猴哀鳴,飛鳥盤旋,天地間闊大蒼茫、凄涼清冷的.景象,皆傳達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葉是衰老的象征,“蕭蕭下”隱含著詩人心情的下墜,他感嘆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對滾滾長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嘆時光飛逝,生命短暫;國運之秋——戰亂雖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國事頹敗,觸動了詩人憂時傷世之感。此詩明寫季節之秋,其中也滲透著生命之秋與國運之秋,三者交匯渾融,詩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憂思沉郁“杜甫心”
1.本詩詩眼為哪一字?(悲)
2.本詩都體現了哪些悲意?
研習:引宋人羅大經評“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千愁萬緒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層層疊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嘆,情感更趨沉郁,詩意更見悲慨。
3.如果說“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話,還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習:想為國事盡力而不能,想借酒澆愁而不得——讓杜甫悲愁郁結,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個__________的杜甫”寫一段話表達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組再全班交流。
這是一個發散點,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點”。示例:杜甫被尊為“詩圣”,不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詩中跳動著一顆赤誠的“杜甫心”。即便貧病漂泊仍身憂國運,極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為國事盡力。困頓中還想挽狂瀾于既倒,始終充滿著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才是杜甫!任是老邁不減忠誠,落魄不改憂國,潦倒不忘蒼生。透過此詩,我們觸摸到了一個詩人心靈的震顫,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與高貴,這才是千秋詩圣!
四、“二度再造”入詩境
“唐詩素描”,以散文化的語言改寫詩歌,創造性地還原詩歌,深化想象和移情。“二度創造”之時也是在傾吐讀詩感受。
登高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登高
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教學設計
一、誦讀感知先有情
1.教學蓄勢:播放《唐之韻》朗讀片段,指導學生配合樂曲《哀郢》朗讀。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此時流落夔州,年已55歲(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遠望,“面對”洪濤滾滾的秋江秋景,不禁憂時傷世,萬般悲慨涌上心頭……請帶著這樣的想象再讀詩歌。
二、寄意遙深“三秋圖”
有評者把此詩概括為“三秋圖,杜甫心”。“三秋圖”寄意遙深,“秋”字蘊涵豐富,除了指季節之秋外,請再究深意。
研習:“三秋圖”,“秋”不僅是季節,也是心境,不僅是自身遭遇,也是國家前途。季節之秋——秋風正勁,長天高遠,猿猴哀鳴,飛鳥盤旋,天地間闊大蒼茫、凄涼清冷的景象,皆傳達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葉是衰老的象征,“蕭蕭下”隱含著詩人心情的下墜,他感嘆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對滾滾長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嘆時光飛逝,生命短暫;國運之秋——戰亂雖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國事頹敗,觸動了詩人憂時傷世之感。此詩明寫季節之秋,其中也滲透著生命之秋與國運之秋,三者交匯渾融,詩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憂思沉郁“杜甫心”
1.本詩詩眼為哪一字?(悲)
2.本詩都體現了哪些悲意?
研習:引宋人羅大經評“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千愁萬緒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層層疊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嘆,情感更趨沉郁,詩意更見悲慨。
3.如果說“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話,還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習:想為國事盡力而不能,想借酒澆愁而不得——讓杜甫悲愁郁結,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個__________的杜甫”寫一段話表達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組再全班交流。
這是一個發散點,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點”。示例:杜甫被尊為“詩圣”,不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詩中跳動著一顆赤誠的“杜甫心”。即便貧病漂泊仍身憂國運,極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為國事盡力。困頓中還想挽狂瀾于既倒,始終充滿著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才是杜甫!任是老邁不減忠誠,落魄不改憂國,潦倒不忘蒼生。透過此詩,我們觸摸到了一個詩人心靈的震顫,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與高貴,這才是千秋詩圣!
四、“二度再造”入詩境
“唐詩素描”,以散文化的語言改寫詩歌,創造性地還原詩歌,深化想象和移情。“二度創造”之時也是在傾吐讀詩感受。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3
中國當代詩三首3。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中國當代詩三首3”,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一.關于作者.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當代女詩人.1971年開始寫詩,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福建文學》圍繞她的詩作展開關于朦朧詩的討論,當時爭議很大,影響頗廣.1980到福建省文聯工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福建分會理事.主要作品有《雙桅船》,《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她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__1980年全國青年優秀詩歌獎。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國的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于前輩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她們的詩一改新詩明白如話、幾近分行散文式的傳統特點,意蘊深厚而不顯露,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闡述的余地,使許多詩失卻傳統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層朦朦朧朧的氛圍.他們用朦朧詩表達了一代人對國家命運的反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審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二.朦朧詩簡介:
涌現于80年代左右。其特點是:1.內涵上意蘊深厚,不求顯露.思考人的本質,探索人的自我價值,體現詩人的主體意識.2.藝術上意象迭加,撲朔迷離.一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以普遍的暗示來代替過去的直接體現.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樹》、《墻》,顧城的《一代人》、《遠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墻》。
例:《老馬》與《致橡樹》對比印證“朦朧詩”的兩大特點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直往心里去,眼里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幾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單一的老馬意象表達出各階層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種物質重負和心理重負。而《致橡樹》則不一樣。
三,思路分析
這是一首愛情詩,但它不象常見的愛情詩,直抒胸臆,用火熱的詩句表達對愛的焦灼和渴望,對意中人的熱烈追求與贊美,或抒發失意的愛情帶給自己的悲苦與煎熬.它跳出一般愛情的窠臼,擺脫情網中人的意亂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觀照愛情,對愛情的本質進行一番理性的考問與判斷.----“我如果愛你不應該怎樣“愛?應該怎樣“愛?詩人循著這樣的思路,以“不,這些都不夠把這首詩分為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表達了詩人對傳統認可的愛情模式的批判、擯斥,后一部分抒發了作者對心目中理想愛情的渴望、憧憬。
前面講過,朦朧詩的特點是不是單一意象,而是多個意象的迭加,使讀者有廣闊的想象有空間。這首詩舒婷在表達對愛情本質的思考和理解時,不是以單一層次的形象來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樹象征女性所愛戀的男性形象,通過作為女性形象象征物----“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樹不同的對應、配比關系,營造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明確在告訴人們自己所批判的,所禮贊的愛情格式.
四.結構分析
1、分層第一層:由開頭至“不,這些都還不夠。通過六個意象歷數自己所否定的愛情模式。第二層:“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達作者對心目中理想愛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第一層:用“絕不學“絕不像昭示詩人對下面兩種愛情模式的蔑視和擯棄----一種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樹的高枝證明自身價值的女性對男生依附式的愛情;一種是“鳥兒式的對橡樹一廂情愿式地頻頻示愛,遭橡樹冷遇可仍要死纏著不放,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的幼稚可笑,喪失女性尊嚴的愛情.即便是世俗認可的甚至贊揚的種種女性對男性忘我奉獻式的愛情,詩人也用“不,這些都還不夠明確宣告自己的不認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對橡樹似的不求回報的“長年“慰藉?還是“險峰似地滿足于增加、襯托橡樹的高度、威儀的.默默支撐和鋪墊,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對橡樹無止境的忘我奉獻.在詩人看來,這都殘缺的、不圓滿的愛情。在這幾種愛情模式中,女性被愛迷亂了心智,喪失了主體意識,只顧把所有的愛、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對男性的幫助上,忘卻了自身也需要汲取養分,不斷強壯、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導致人格的萎縮,不自覺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為奴。假使一種愛情不能使一個女性的人格更趨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這種愛情還有什么價值可以稱道呢?
精選閱讀
中國當代詩三首5
4.總結:從感情抒發上,第一層是升調。詩人以六個比喻句直接列出六個否定,激昂強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瀉行千里,不可阻擋,仿佛吐盡千年以來積壓在女性心中憤恨不平的塊壘。是反抗、是抗爭、是戰斗、詩人一直以一個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現。這部分的旋律是昂揚、激奮、向上的。
第二層詩人的感情是平緩的,從第一層的激昂中跌落下來。詩人以女性的溫情,真摯細膩、纏綿悱惻地抒發自己內心的夢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風中搖擺。
四.形式特點
象征:是詩歌重要的形式和特點。不是從整體上孕含象征意義,而是在具體的形象上直接在表達象征意義.橡樹和木棉分別象征男性的陽剛和女性的陰柔.體正是意象詩大顯神通的地方。這首詩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詩。“墻”是僵化了的藝術傳統的象征。錢鐘書說:“傳統不肯變,因此惰性形成習慣,習慣升為規橡樹的銅枝鐵干?木棉的紅碩的花朵,正是陽剛和陰柔的具體形象。
對偶:是詩歌語言形式的核心內容。我國古典詩歌,尤其是律詩,都大量使用對偶句。本詩繼承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大量整齊勻稱的語言對應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們在字,音,義上嚴格對應,在行上寬泛對應既有古典詩歌的整齊劃一,又有新詩的自由奔放,表達了詩人既繼承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的詩風。
五.學生評述舒婷的另一首朦朧詩《墻》
原文:我無法反抗墻,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漸漸老化的皮膚,既感覺不到雨寒風霜,也接受不了米蘭的芬芳。
還有可能
我只是株車前草,裝飾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縫里,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墻活動起來,伸出柔軟的偽足,擠壓我,勒索我,人我適應各種各樣的形狀。
我驚恐地逃到大街上,發現相同的惡夢,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后跟。
一道道畏縮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墻。
呵,我明白了,我首先必須反抗的是:
我對墻的妥協,和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
分析:意象詩往往具有哲理美,因為象征手法能加強詩的理性力量。化抽象為具象,正是抽象詩大顯神通的地方。“墻”是僵化了的藝術傳統的象征。錢鐘書說:“傳統不肯變,因此惰性形成習慣,習慣升為規律,把常然當作當然和必然”。詩人說“我無法反抗墻,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說出她對傳統的不滿。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這是萬古常新的問題,詩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學范疇“我偶然,它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對于文學新人,傳統之墻乃是漸漸老化的皮膚,文學新人只是在泥縫里寄生的小草,這就是反抗意識萌芽的契機。
于是,惡夢出現了——一個適應傳統的夢。那是心理上的陰影,像影子一樣“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后跟”。是的傳統影響著每一個人,你適應它,就只能射出畏縮的目光;你堅持它,捍衛它,就成為“冰冷的墻”。
夢中有真理。詩人說“我明白了”。她應該首先戰勝自己:克服妥協心理,克服恐懼心理。這樣,非但不會為傳統的墻所圍困,而且還可能由沖破傳統而改造傳統,由脫離傳統而豐富傳統。
新詩潮力求擺脫新詩的政治抒情傳統。內容上,由強調“大我”到重視“小我”;在形式上,由形象化轉化為意象化,趨向于理念和感知的變形。其特點,尊重自我的身世感受,著重表現富于“主體性”的人格形象。客觀上,它確實表現出解放思想帶來的心靈復蘇,以及在新時期一代人的自覺。這種新的文藝風氣,無疑是對傳統的有力沖擊。
六.課后練習:閱讀舒婷的《也許》,回答詩后問題。
中國當代詩三首6
原文:也許
----答一位讀者的(甲)
也許我們的心事(乙)沒有讀者
也許路開始已錯結果還是錯
也許我們點起一個個燈籠又被大風一個個吹滅
也許燃盡生命燭照別人,身邊卻沒有取暖之火
也許淚水流盡,士地更加肥沃
也許我們歌唱太陽,(丙)被太陽歌唱著
也許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許為一切苦難疾呼,對個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許由于不可(丁)的召喚我們沒有其他選擇
題目:(1)理解詩意,為甲、乙、丙、丁處分別選入最恰當的詞(c)
問題總是同時回避
寂寞全是而不抗拒
寂寞總是也抗拒
孤立完全也推辭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a)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詩人鄙視生活中弱者的思想感情。
本詩以促膝談心的方式來抹去“讀者”心中的孤獨寂寞感,并回答“讀者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困惑。
本詩承認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責任感的人生。
這首詩運用反復、排比的修辭方法,;在反復中增加抒情的濃度,在排比中增加語勢。
(3)對“肩上越是沉重”理解正確的一項是(d)゛.過重的工作量
過重的家庭生活負擔
過重的精神負擔
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分析:這道題目的設計主要是檢測對現代詩歌內容構思與抒情對象的理解程度。從詩句中,我們并不難看出這是一首人生哲理詩,它表現了積極面對生活勇于進取的人生態度。賞析這類詩,要從朗讀入手,進行聯想想像,再現作者的藝術創造境界,領略詩歌表達的情感。
七.現代詩歌的賞析要點
1.揣摩詩的意境。意象包括兩方面的范疇:客體描寫對象,主觀感受體驗。詩歌是詩人情感激流的表現。詩人寫詩總是通過某種景物或事件,表現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詠懷。我們欣賞詩歌就是要理解詩人如何借助抒情個體來表現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表現自己愛和恨、痛苦與歡喜、希望與追求的。
2.深入解剖詩的形象。不同的時代因素給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時代影響,因而欣賞新詩中的抒情對象就不能不注意時代的亮色。同時還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個性特征,因為詩人寫詩時,感情的涌發、提煉和傾注總是以個人為基點的。欣賞中,我們既要看到風采豪放、氣度飄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蒼老悲涼。一句話,不同的主人公有著各自獨特的精神個性。
3.充分分析詩的感情。
4.細細品詩的語言。從分析語言的準確性、形象性、抒情性進而分析語言的音樂性和圖畫美。找警句---詩眼。例《周總理,你在哪里?》中的“找”字,就讓讀者深深體會到人民對總理的懷念之情。
探究活動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子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帶有神話色彩的人物,這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讓學生自己查找有關海子的材料,提供給學生可以學習探究的問題。如:海子的朋友駱一禾、西川都是現代詩壇的著名詩人,可以在與他們的詩作比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現代詩壇上璀璨的一點,那么可以把他的詩作與同時期著名詩人的作品比較,等等。學生的學習結果在課堂上交流,這比常規的教學更有效。如果這種學習真正展開,那么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就是豐富無比的。
中國當代詩三首2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屏幕顯示海子遺照)
這里站著一個相貌平平的中國人,普通而沒有特點的面孔并不會給人留下什么記憶。然而他是才華卓越的詩人,是被當代學院派推崇的重量級詩人,他就是海子。
二、關于海子:
1.評價:
“他的一生似乎只為了發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濃縮了,讓它在一個短暫的過程里,顯示生命的全部輝煌。”(謝冕)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西川)
“他不僅對現在、將來,而且對過去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陳東東)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人,當代著名詩人。作品有長詩《土地》和短詩選集《海子、駱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師提供海子詩作《亞洲銅》等,學生也提供自己喜歡的海子的詩。大家朗讀欣賞,淺層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組協作,學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步驟:
1.教師提供自讀思考題。
2.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學習。
3.集體交流學習收獲。
自讀思考題及參考答案:
(1)詩人在本詩中擬想了幸福的生活畫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詩人的幸福?
明確:幸福生活的圖景由三個內容組成:“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個圖景不離細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卻又遠離喧囂地獨立在大海邊。這是一個明亮溫暖的畫面,是詩人真誠擬想的情景。但很明顯,第三個內容與前兩者似乎不大相容,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詩人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
明確:詩人在自己擬想的幸福圖景中喜悅著,這種喜悅不斷地膨脹,使詩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還是詩人有一顆博大而善良的心,他愛這個世界的一切。
(3)本詩的核心意象是什么?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目?
明確:本詩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詩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因為這個內容是他擬想的幸福生活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亮麗的部分。當然也是與其它內容難以協調的一部分,但恰是這種不協調表達了詩人的真胸臆,也是這首詩的表達的重點所在。
四、小結
五、作業:尋找海子的其它詩作,讀其詩,悟其詩。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海子是卓越的,這是有目共睹的。學生限于年齡閱歷,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師有責任讓他們知道海子,盡管本詩被定為自讀課。
這節課的學習過程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而設計,認識海子、了解海子、研讀海子。涉及內容不是很多,卻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范例,他們會更多地去閱讀。
教案示例
《致橡樹》
導語:我國的新詩,開創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它掙脫了舊詩格律的束縛,在民歌和古典詩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別開生面地實現了詩體大解放,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派和以臧克家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派在詩壇上舉足輕重,貢獻很大,(郭的《鳳凰涅》,臧的《老馬》)。新月派的聞一多,徐志摩等文學研究會諸詩人在詩壇上也有不小的影響。(聞的《死水》,徐的《再別,康橋》)。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詩派及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詩派也別具特色。(李的《棄婦》,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現的朦朧詩,雖然未能成為主流詩,但其影響和價值也不容低估。面且這些詩歌雖不如“戰鼓”,“號角”式的佳作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但隨著人們審美心理結構的變化,對這類具有含蓄美的詩作,興趣越來越濃。我們今天就要來學習朦朧派代表詩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樹》。
中國當代詩三首4
通過分析,表現詩人對舊的觀念、舊的倫理的強烈否定和堅決反叛。詩人從現代女性覺醒的角度出發,利用詩中的意象,為自己爭取女性尊嚴、獨立地位、人的價值的抗爭決心躍然紙上。這義無反顧的決心,似一聲驚天動地的吶喊。從意義上講,這是詩人對舊的傳統強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鎖的破。
在詩人眼中,這些愛情是不具備愛情的應有之義,那么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愛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樹,我如果愛你,我怎愛才算是理想的愛情呢?
第二層:詩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莊嚴的回答。
理想愛情中男女雙方應是彼此獨立的,處于愛情中的女性應保持有獨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樹,我就該是一株木棉,決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僅在男女雙方“永遠分離的物質狀態下,應該是一棵獨立向上的樹,即使在男女雙方“終身相依的精神領域,也應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證自己仍是一棵能夠獨立支撐自身身軀的高大挺拔的樹。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當。男性有橡樹的剛勇、果敢、銳利----“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斂,/也像戟女性便應該具有木棉的熱烈、柔韌、厚重----“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雙方具備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為支持,分擔苦難,共享人生----“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在人生的臺上,愛情劇中的男女雙方演的應是對手戲,同為主角.這樣,戲才能演得趣味橫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讓男性獨領風騷,一個人去撐臺面,最終男性會激情衰退、唱得興味索然,這出愛情戲也會在單調、清冷中草草收場,難以善終。
有破就有立,第二層是詩人對自己心中愛情觀的確立。詩人以陰柔的木棉自喻,對陽剛的橡樹傾訴內心的幻想:“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致敬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獨立的基礎上,共建新型的現代的愛情觀念。詩人對愛情的要求和憧憬,表達了詩人對愛情、婚姻關系的認真思考,流露出一個現代女性內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是互愛著的,女性熱烈的愛應該得到男性積極的響應;它即不該是女性的一廂情愿,如鳥兒之對橡樹;也不該是女性對男性單向、忘我的愛的奉獻,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無動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險峰、日光、春雨之對橡樹。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并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以此共同強健愛的紐帶,使雙方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終身相依,共度人生,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的愛情才是鮮活、圓滿的,這種本真的愛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羈絆,表達了一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憧憬。這在當時十年浩動剛剛結束,國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鑄民族精神之魂之際,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詩人的自我不僅指向過去,而且也指向未來,它不僅是詩人自己是什么樣子的評價,還是詩人詩人關于我該成什么樣子的探索或思考。這樣,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著詩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爾在《美學》中說:“要求得到另一個人的重視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體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體現,而是我的主體性的整體,我應該把這主體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這一個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樣子,全部滲透到另一個人的意識里去,成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對象。”由脈脈含情到心心相印,愛情詩的美,由于展現了人格的價值面變得崇高了。在舒婷的愛情觀中,愛既要心靈相通(根,緊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銅鋼鐵枝,我有我紅碩的花朵)。愛情要忘我卻不能喪失自我。忘我是對愛情如交易,視人格如財物的一種超越;不喪失自我是對視情人如靠山,視自己如附庸的一種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進才有共勉。這種女性的自尊心理,這種對愛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時期女性文學的重要主題,其中反映了人格價值觀念的覺醒,表現了知識女性的自覺與自強。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4
冰心詩四首
冰心詩四首
教學目的:
1.體會詩中所要抒發的感情和所蘊涵的深刻的哲理
2.學習這四首詩豐富的想象,奇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詩歌
2.創造性地感悟詩歌,把握作者是如何來抒情和闡述哲理的。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統復備
一、導入
以配樂詩《獻給母親的歌》導入:聽完后問同學們,你們怎么樣來贊美母親呢?同學回答后教師概括:母親是偉大的,無私的,母親的懷抱是溫暖的。先讓我們來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樣來贊美母親的?簡介作者(“愛”的哲學——自然、童貞、母愛。有關作品等)
二、學習《母親》(找一張母女相依相偎的圖片)
1.朗讀詩歌:
(1)糾正個別字的讀音。
(2)這首詩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3)你認為哪些字該重點讀?
(4)文中的“躲”字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再讀課文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作者用什么方法來抒發這種感情的?
3.抽同學朗讀。
三、學習《紙船》
1.先請一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注意糾正讀錯的地方。
2.討論:
(1)這首詩作者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2)作者折紙船的整個過程你能描繪一下嗎?
3.再抽讀該首詩:注意要有感情。
(1)這只紙船母親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親為什么卻能在夢中看見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來抒情的?并區別一下這兩首詩的抒情側重點。
4.齊聲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訓練
以上兩首詩都是抒情短詩,它們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體事物)來抒發感情的,請你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一個事物來抒發贊美母親的感情。
五.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初備統復備
一.導入:屏幕映出兩幅畫(一幅絢麗的花,一幅科學家的畫像)
教師導入語:這幅花美嗎?你羨慕它的明艷嗎?這位科學家你熟悉嗎?你羨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榮譽嗎?好,老師對你們的回答先不做評論,先讓冰心來告訴我們這個人生的哲理吧!
二.朗讀詩歌
1.先請一名學生朗讀《成功的花》,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一聽該生朗讀的節奏,重音是否確當,讀后大家幫助糾正
2.討論問題:
(1)“驚羨”一詞什么意思?可以換成“羨慕”嗎?“浸透”、“灑遍”分別換成“浸濕”、“灑下”好嗎?請說明理由;
(2)花的“明艷”與“淚泉”和“血雨”之間有什么關系?
(3)花的成功歷程給了你什么啟示?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4)你能舉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嗎?
3.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板書。
淚泉、血雨
芽兒——————→明艷的花
↓艱辛、犧牲
人——————→成功的人(事業成功、榮譽奪目)
4.學生在領會的基礎上,再有感情的朗讀(朗讀形式:男、女生分讀,全班齊讀)
三.學習第二首詩《嫩綠的芽兒》
1.學生朗讀詩歌(提醒讀時注意停頓、重音)
2.你們能用素描速寫筆法將這三小節的意象用三幅圖畫形象地表示出來嗎?
「請一學生上黑板畫,其他學生在自己本子上畫」
3.討論問題
(1)找出詩中寫色彩的詞,體會其作用;
(2)這三小節能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3)詩人以果樹生長來比喻青年的成長,用擬人、反復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勸勉青年應該怎樣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該怎么做呢?
4.教師總結、板書:
果↓芽兒————→發展、學習提高↓人
樹↓↓成
成↓花兒————→貢獻、努力回報↓長
長↓↓的
過↓↓過
程↓果兒————→犧牲、貢獻社會↓程
5.配樂朗讀《嫩綠的芽兒》
三.背誦四首詩(開展小組競賽活動)
四.教師小結:
1.總結一下“冰心體”小詩的特點
冰心的小詩,主要是歌頌母親、自然、童真,這也是冰心早期創作的主題,是她當時“愛的哲學”思想體現。課文中的前兩首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風格溫婉;后兩首詩是哲理小詩,以“理”明人,側重理趣,發人深省。四首小詩語言凝練,清麗。
五.布置作業:
六.布置作業:
完成“探究練習”四。
1.小作:學習冰心小詩風格,發揮想象,借助形象事物,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創一、兩首小詩,為辦手抄報準備材料;
3.閱讀冰心《繁星》、《春水》并作讀書筆記。
「可以就一個詞或一句詩談自己的學習體會,也可就一首詩談意旨」
3.冰心詩四首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3.冰心詩四首”,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各位同學幾歲了?對啊,不知不覺大家都十四五歲了,在你成長的這段經歷中誰最重要?媽媽!生活中,你發現媽媽的.哪些舉動體現著母愛呢?請大家靜想一下。生活中,母愛無處不在,它平凡而偉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冰心抒就的《母親》,去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情感。
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讀后,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解讀這五行詩,以此來談談作者對母親表達的情感。
(注意:“心中的風雨”的理解,與“躲”字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結合自身經歷來解讀的關鍵。)
《母親》流露出了對母親的無限依戀,那《紙船——寄母親》又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情感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紙船——寄母親》。
朗讀《紙船——寄母親》,你能從詩中發現作者與母親身處的情況嗎?聯系作者與母親身處的情況,再次朗讀體味作者表達的情感。
根據作者與母親身處情況及作者表達的情感,請你說說怎樣朗讀這首詩。
請同學們朗讀這兩首關于母親的詩歌,想想這兩首詩有什么異同之處?
母愛是偉大無私的,永恒的,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請你搜索一下平日母親對你的關愛,嘗試完成下面的仿寫。
母愛是。
2.《紙船——寄母親》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表達作者對母親的思念,眷戀祖國的一片深情。你想借助什么樣的具體形象來表達對母親的愛,請嘗試寫一首小詩。
教師講述:人生不幸啊,多坎坷啊!但這個經歷無數挫折的人卻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現在你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許多人只看到成功美麗的花環,卻很少有人注意成功背后隱藏的艱辛。讓我們看看冰心是怎樣概括成功的過程的。
1)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注意語氣語調重音,小組交流朗讀方法及處理的理由。
(以第一句為例“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應該以感慨的語氣來讀,重音要落在“只”和“現時”上,這樣讀就能很好地表現人們只驚羨別人所得到的榮譽,卻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艱苦勞動,表達了作者的感慨。)
2)朗讀后三句思考:作者通過這三句告訴了我們什么?請概括出你的感悟。
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花的成功歷程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花的成功印證了許多名言,你想到了嗎?
同學們,現在你們在這里學習,為的是將來有所作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那你認為人的一生哪個時期比較重要?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嫩綠的芽兒》會告訴我們些什么。
1)作者用哪三個詞對芽、花、果進行描繪的?為什么用這三個詞呢?
2)這三節詩“芽兒”“花兒”“果兒”的順序排列暗示果樹從抽芽、開花到結果的生長過程。他們說的話能互換嗎?(討論探究)
2.結合《嫩綠的芽兒》中“芽兒”“花兒”“果兒”說的話,構想一下自己的人生。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注釋,疏通字音、字詞義、文意。
3.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4.在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2.問題探究:訓練學生思考力,樹立問題意識。
3.啟示法: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師的引導。
4.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
2.進一步領略杜詩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題。
2.體會杜詩“沉郁頓挫”的詩風。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秋興八首(其一)》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同一時期所創作的三首詩,此首詩處于篇首,其基本格調是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這也是杜詩詩作特色主題之一。所以在賞析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深入文本,發掘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品古詩之精華。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頌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結合題目“秋興”二字,讓學生說說對秋的感觸,進而走進杜詩《秋興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入文本前有個預熱環節,為學生生活感悟與所學詩歌尋找一個連接點,告訴學生賞析詩歌要明白“人心與人心相通、人性與人性照面,盡心盡情的精神”。
(二)創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達到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復,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于這個時期。
《秋興八首》寫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軍閥重新割據的危險;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爭也接連不斷。《秋興八首》就是在這樣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的社會背景下寫成的。
【設計意圖】有關杜甫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來回答,教師做適當補充;創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詩,對學生來說存在難度,若不介紹背景,學生的理解是淺顯的,古詩歌是具有時代性的,是言志的載體,學生讀懂古詩的途徑之一就是結合詩歌創作背景,這樣更能接近詩歌的主題,這種背景意識是必須的。
(三)古詩的相關知識
1.古詩介紹。
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指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詩體。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
2.律詩特點。
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律詩規定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
【設計意圖】《秋興八首(其一)》是第五課杜詩的第一篇,三篇均是七言律詩,所以在開篇有必要梳理問題知識,為下文的朗讀做準備。
(四)詩歌朗讀
1.教師展示朗讀節奏。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男生齊讀,女生評價;女生齊讀,男生評價;全班齊讀,老師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讀詩,注意節奏、情感的體會;學生互評,教師總結,有助于正文解析。
(五)找學生談談對這首詩的感受或者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句詩,理由是什么?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側重他們的觀點以及表達邏輯。
(六)正文解析(小組合作)
1.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說說你對首聯的理解?
參考:寫出了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象。“凋傷”本來寓衰颯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林,反而在蕭索中見出了富麗景象,格調頗為勁健。而言“氣蕭森”,則非但指草木搖落,亦且涵蓋江山萬象,為第二聯蓄勢;借景抒情──低沉的心境。
注:問題題設比較寬泛,思考角度是多元的,遵循的基本思路是由意象到意境(自然情境和詩人心境),同時不要孤立解句,應聯系下文。
2.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結合首聯,賞析頷聯。
參考: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云在天,卻言接地而陰。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
注:提醒學生要學會賞析詩歌意象及其特點,同時要注意詩歌的整體性,不可斷章取義,要聯系上下文和結構上的作用。
3.頸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第三聯開始,轉而由景生情,抒發感慨。怎樣理解這一聯?
參考:“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淚”則生悲情于從前,“故園心”則托相思于萬里;傾訴思鄉衷曲,“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表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征,“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孤舟一系故園心”是詩眼。
【設計意圖】從參考答案可看出,引領學生學會分層解析詩歌,從最為基礎的文字再到結構和思想。
4.尾聯“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最后一聯,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你對尾聯的理解是什么?
參考:風霜凄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凄苦之情,思鄉之意,皆在不言之中;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設計意圖】兼顧結構和思想兩個方面。
5.怎樣理解杜甫的悲秋?
參考: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沉郁厚重。
注:側重詩歌主題。
(七)課堂練筆
結合以上分析,對此詩進行散文化改寫。
【設計意圖】正文解析主要是分聯進行的,通過語言組織,可以加深對文本的整體認知。
七、課后作業
請賞析劉禹錫的《秋詞》。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補充材料;
劉禹錫(約772年-約842年),字夢得,號廬山人,漢族,洛陽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朗州司馬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劉禹錫和李白也稱“劉白”。有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存世有《劉賓客集》。
這首詩是作者第一次被貶郎州時寫的。劉禹錫貶到朗州,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一覺醒來卻被趕出了朝廷,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干什么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6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課下注釋: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葉。蕭蕭:風吹落葉聲。萬里:指詩人離家萬里。百年:這里指到了晚年。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繁霜鬢:兩鬢白發不斷增多。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全句是說,窮困潦倒本可借濁酒以澆愁懷,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寫作背景。
技能與方法: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聯系詩歌的寫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導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反映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這首詩是大歷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為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三、朗讀詩歌
1.同學個別朗讀2.教師范讀3.集體朗讀4.聽朗讀錄音四、把握詩人豐富的情感
1.聽過錄音,初步感知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詩中流露出杜甫怎樣的感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明確:悲
2.同學融入感情朗讀
3.仔細品味感情:人們稱杜甫這首詩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書寫規律先寫景后抒情,品味頸聯所蘊含的感情。
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竟然有八種悲,同學們踴躍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種或幾種。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鶴林玉露》明確:
(1)“萬里”:聯系課下注釋,指離家萬里。很遠的地方,詩人作此詩地點
在夔州,他把長安當做自己的家鄉,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第一層悲,遠隔萬里之悲。
(2)“秋”:古詩傷春悲秋的主題,一片蕭索之景,可聯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現在的“做客”是否相同?不同。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在外漂泊,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
(4)“常作客”:長期的漂泊在外,羈旅之久。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作客是客居他鄉,漂泊在外因為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遠隔萬里可能還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長期的漂泊在外,那這個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聯系課下注釋,指到了晚年。(6)“多病”:杜甫疾病纏身。
(7)“獨登臺”:重陽節登高,只身一人沒有親朋。聯系《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臺”:高迥處也。高和感情有什么關系?
聯系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它能夠感受到宇宙時空是那么的寬廣,而我渺小的孤獨的一個人在這樣大的一種時空當中,更突顯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聯所蘊含的感情
(1)“艱難苦恨繁霜鬢”:既指杜甫個人的命運又指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聯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博大的胸懷。
(2)“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認為酒能澆愁,無奈多病連酒也不能喝了。這種憂愁怎么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學再讀頸聯和尾聯,指導朗讀
頸聯是他的`身世之苦,讀“萬里”的時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覺,巨大的空間感。“悲秋”重點突出悲字,這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常作客”突出“常”。
四、探究景物描寫
1.詩歌中的景跟情有關系嗎?詩歌當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區別。找同學回答。
明確:詩歌中的景蘊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景象我們叫做意象。
2.首聯寫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身體冷,心里冷。高天:高遠的天空下感覺人很渺小。猿嘯哀: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3.頷聯寫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木:中國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隕落之感,韶光易逝。不盡長江:時間的永恒之感。
對比之下,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越顯得短暫。
4.分析意境
剛才同學們說初步感覺這首詩是“悲”的,當我們整體的體會這首詩給我們的境界感的時候,你覺得你會用得很么詞來表達呢?悲哀,悲沉還是其他的什么?
明確:悲壯
五:小結
小結:作者在寫景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蕭瑟、凄涼、開闊的景象,而他所表達的感情有羈旅愁,有身世苦,同時還有非常高遠的家國憂。景象與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這首詩的意境“悲壯”。
六、集體背誦本詩
七:作業:
1.背誦本詩
2.比較閱讀:《望岳》
《望岳》杜甫24歲在齊魯大地壯游時所寫。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
八、板書設計
首聯:風、天、猿嘯渚、沙、鳥登悲頷聯:無邊落木、不盡長江高杜甫
壯頸聯:八種悲尾聯:憂國憂民情景交融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7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冰心詩歌的特點
2.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通過欣賞優美詩文,激發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抒發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朗讀并背誦四首詩.
3.詩中豐富的想象,奇妙的構思,凝練的語言的把握則是難點
三教具和教學手段
以讀開路,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母親
一導入新課
1999年2月28日21時,中國“文壇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時年99歲,冰心老人自“五四”運動步入文壇,在近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她一直堅持寫作,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學作品,為中國的文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我們來學習她的四首小詩,藉此來紀念這位文壇世紀老人。
請學生介紹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謝婉瑩,福建閩侯縣人,現代著名作家,兒童文學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等。
提問:母親的懷抱有什么特點?
明確:溫暖寬廣安全等
請誦讀冰心的小詩《母親》
要求:要悟親情,注意節奏和重音,把握親切,舒緩的語調,請學生提出疑問,把握以下兩個問題
1.“心中的風雨”指什么?
明確:內心的苦悶,煩惱,精神上的挫折。
2.詩中的“躲”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是對母親的依戀之情,同時也歌頌了母愛的溫暖,偉大。
請學生再次朗讀并背誦。
紙船
母愛是永恒的,母愛又是博大的,作為兒女,我們又該如何表達對母親的愛呢?請大聲朗讀〈〈紙船〉〉
補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學,海浪滔滔,天風卷吹,詩人坐在一艘顛簸在太平洋的油輪上,遠離親人,駛入陌生的國度。不知何時回到親人的懷抱?詩人因強烈思念故國,親人,越發孤獨,惆悵。
指導朗讀:
感情基調是思念母親,孤獨憂傷;語調是深情,低沉,緩慢。
引導學生質疑,合作探究:
1“從不肯”“總是”有什么深意?
明確:對母親思念很深,由來已久。
2紙船不會漂向母親身邊,“我”為什么還是不灰心“疊著疊著”?
明確:愿望能否實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詩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獨,憂傷的惟一方式。
3第三節是詩人的想象,在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想象奇特,想象母親夢見紙船。強烈表達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是全詩的高潮所在。
遷移訓練:你如何表達對母親的愛呢?
交流回答:送賀卡,干家務,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讀并背誦
第二課時
成功的花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成功的花〉〉
引導學生品位語言,找出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并分析作用:
1“明艷”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驚羨”含有驚訝,羨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浸透”突出了眼淚之多。
4“灑遍”突出了血雨灑的范圍之廣。
引導學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個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羨慕他嗎?花的成功歷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明確:成功來自奮斗和犧牲。
請同學找出蘊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語:
1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2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
3成功的桂冠是用荊棘編織成的
背誦詩歌。
嫩綠的芽兒
我們總想活得瀟灑,不辜負青春韶麗的`年華,但在社會的汪洋中,應如何把握正確的方向呢?冰心這首〈〈嫩綠的芽兒〉〉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嫩綠的芽兒〉〉。
品位語言:芽兒,花兒,果兒說的話能互換嗎?
明確:1不能。因為他們說的話與各自特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2不能。芽兒,花兒,果兒的順序排列暗指果樹從抽芽,開花到結果的生長的過程。
讓學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詞,并分析體現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明確:“嫩綠”顯示了“芽兒”健壯,旺盛和朝氣。
“淡白”蘊涵“花兒”樸素,簡潔,不追求華麗的外表。
“深紅”象征“果兒”豐碩,甜蜜,美麗。
引導學生感悟人生哲理:
詩人以植物的生長喻青年的成長,勸勉青年人奮發努力,不斷充實,提高自己,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背誦詩歌
歸納冰心詩歌的特征:
短小隨意,情麗,深沉;寓有詩意,格調柔和。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8
(一)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1、吟誦《楓橋夜泊》,體會古詩描寫的景,體會作者的心情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簡介時代背景和作者
張繼是唐代大詩人。
二、釋題:
(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三、范讀詩歌(聽錄音帶)
四、讀詩歌,提出疑問。
讀詩歌,借助注釋想象詩意,提出疑問。
(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睡呢?)
五、試講詩歌描寫的景色
1.同座對講。2.指名試講。
(月亮漸漸落下,聽到烏鴉哇哇地啼叫聲,天空中布滿了寒霜,詩人面對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滿腹憂愁而難以入睡。這時,姑蘇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鐘的聲音傳到客船上來了。)
六、指導朗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七、讀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的意境。
八、總結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由于這首詩情景描寫真切,畫面清新,因而歷來為人傳誦,甚至使得楓橋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揚天下。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所見月落霜滿天
江楓漁火
所聞烏啼鐘聲
作業: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二)別董大
教學目標:
3、吟誦《別董大》,體會古詩描寫的景,體會作者的心情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表達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簡介時代背景和作者
《別董大》是唐朝詩人高適漫游時寫的送別詩,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法董庭蘭。他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古琴手,當時盛行胡樂,他受到冷落,高詩送別他,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二、釋題:
《別董大》:和董大告別。
三、范讀詩歌(聽錄音帶)
四、讀詩歌,提出疑問。
讀詩歌,借助注釋想象詩意,提出疑問。
五、試講詩歌描寫的景色
1.同座對講。2.指名試講。
千里黃云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
(這暗示了董大失意的境遇。)
北風吹刮著大雁,大雪紛飛。
(寫雪中景致,也隱喻和董大即將分手遠行)
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
六、指導朗讀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語速較慢,要有凄涼之情,空曠之感。
后兩句要讀出慷慨大度的氣勢。
七、讀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八、總結
詩的前兩句寫北國風光,烘托出詩人送別董大時的失意心情,后兩句對友人進行安慰與鼓勵,是一首發自肺腑的感人的贈別詩。
(三)暮江吟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暮江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兩首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暮江吟》。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暮江吟》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詩中描寫了深秋的時候,從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愉悅的心情。題目的意思是:吟詠暮色降臨的江上景色。暮,傍晚。吟,吟詠,作詩。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①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鋪:展開,鋪展。這里是斜照的`意思。句意:夕陽的余輝斜照在江面上。)
②半江瑟瑟半江紅(瑟瑟:這里指碧綠色,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顏色。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綠色的,有一半是紅色的。)
③可憐九月初三夜(可憐:可愛的意思。九月初三:指農歷九月初三,這時已進入深秋季節。句意:九月初三,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愛啊!)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月似弓,農歷初三晚上,是月牙開始出現的日子。月牙好像一張彎彎的弓。寒露降臨,附著在樹葉和草叢上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閃閃發光的珍珠。句意:露水像珍珠一樣晶瑩,月牙彎彎像弓一樣。)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個鋪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江水的平靜,夕陽的美麗。鋪在這里是斜照的意思。)
②讀可憐九月初三夜,體會可憐在這里的意思。(可憐一詞表達了詩人對九月初三這個深秋的夜晚的留戀、喜愛。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正因為喜愛,他才從黃昏到入夜,久久地停在江邊觀賞景色。)
③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寫出了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9
《教學目標》
1、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賞析課文
1、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首聯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緊承首聯“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頸聯傾訴思鄉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尾聯在一畝的秋風里,一片搗衣聲的環境、氣氛,含茹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2、結合上一個問題,總結一下這首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托、互相生發,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藝術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煉,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說,頷聯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在“白帝城高”之后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余韻。最為杰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后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系于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三、小結主題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四、關于練習
前人評《秋興》(其一)前兩聯“因秋托興”,后兩聯“觸景傷情”。你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嗎?你是怎樣理解作者的情懷的?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參照古人的評點,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并探尋作者隱藏在“秋興”后面的思想情感。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10
《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這首詩寫的是廬山瀑布,卻先寫紅日照射下的香爐峰,這就襯托出瀑布背景的雄偉壯觀。一個掛字化靜為動,形象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后兩行詩既寫了瀑布的樣子,又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一個飛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瀑布的急流飛奔。直下,既寫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騰而下、勢不可擋的氣魄。一個疑字寫出作者神奇的想象,這種想象夸張而不失真,新奇而又真切,十分自然貼切。
《山行》描寫了深秋山間的景色。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詩眼,也點明了作者喜愛楓葉的原因。詩的前三行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描繪出一幅壯美的秋色圖,最后一行詩人情感的抒發也就水到渠成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作者因重陽節思念家鄉親人而作。游子在外,舉目無親,正逢佳節,百感交集。全詩寫得非常樸素,感情十分自然。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為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倍字,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極度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傳誦的佳句,表達了億萬炎黃子孫共同的生活感受。
選編這三首古詩的主要意圖,一是豐富學生古詩的積累,從唐詩的音韻和諧、用詞精煉中受到熏陶感染,培養語感;二是通過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祖國山河壯麗,體會親人的真摯情懷,受到愛祖國、愛親人的教育。
二、學習目標
1毖Щ岜究3個生字。
2崩識痢⒈乘鋅撾摹D寫《望廬山瀑布》。
3崩斫饈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建議
1笨吻埃教師準備課文掛圖或電腦課件,有條件的可從電影《廬山戀》及其他影視作品中剪輯廬山瀑布錄像或其他有關資料。鼓勵學生從課外書籍、報刊、網絡中收集李白、杜牧、王維的生平事跡、三首古詩的背景材料,以幫助理解詩句。
2蔽了讓學生進入詩中描述的情境,可以采取觀察課文掛圖,聆聽配樂朗誦等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課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注意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可以讓學生按預習要求,先自讀課文,畫出好詞佳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自查釋疑,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感受詩意,體會詩情;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鼓勵學生相互釋疑解難,圍繞思考練習展開討論,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師因勢利導,展開多渠道的信息交流。
3痹詼煉詩句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要指導和啟發學生邊朗讀,邊想象,使學生在讀中進入情境,在讀中浮現畫面,在讀中體會感情。
《望廬山瀑布》要讀準押韻的字,煙川天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后鼻音;落字讀lu,不讀lo、l,瀑布的瀑不讀bo,生紫煙的生是產生的意思。
全詩描繪了瀑布飛流直瀉的壯觀景象,要讀出磅礴的氣勢。第一行的生字描繪出云霧在日光照耀下不斷升騰,在香爐峰盤旋繚繞的動態,要重讀。第二行的遙字寫出詩人遠望的立足點,掛字極為形象生動,要略為重讀。第三行讀時要略帶夸張的語氣,聲調要從舒緩轉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讀出遐想無限、回味無窮的感受。
《山行》押韻的字是家、花,斜字古時讀xi,現在讀xi。全詩寫的雖是深秋時節,山間人煙稀少,但詩人心情舒暢,停車欣賞,不忍離去,因此朗讀的基調是歡快喜悅的。最后一行,更要讀出詩人的陶醉感以及對深秋美景的贊美之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押韻的字是親人,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后鼻音。全詩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思念親人的感情,朗讀的基調要深沉。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強調了他鄉人地生疏的凄苦,要重讀。后兩行是詩人想象中的親人登高的情景。朗讀時,要讀出思念親人的純樸真摯的感情。
4畢旅媸橇較鍆卣剮粵廢埃可讓學生選做。
(1)看圖敘景。觀察課文插圖,選擇其中一幅,根據畫面景象,結合自己的想象,寫一篇短文。
(2)自編故事。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四、參考資料
杜牧(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時期著名作家,以詩的成就為最高。他主張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在藝術上,杜牧自稱是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九歲就以文才出名,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才十七歲。他多才多藝,還是著名畫家,且擅長書法,又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
擴展閱讀
古詩三首
古詩三首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美麗的春景,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目標:
1.讀懂兩首描寫西湖美景的古詩,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體會古詩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聯系實際,導入
新課
春天到了,春姑娘邁著輕輕地腳步走來了,現在正是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季節。同學們,你們眼中的春天、親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書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
(學生暢所欲言,盡情說說)
今天,我們學習宋代大詩人葉紹翁寫春天的古詩。
板書:游園不值
二、檢查預習
請問讀熟的同學有多少?這首詩讀懂的又有多少?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的時候用心體會、琢磨、看誰讀得不但正確、流利,而且還體會出詩歌的感情,能讀好古詩。
2、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好的指導方法:引導學生展開朗讀比賽、評議,反復朗讀古詩
(2)不好的指導方法:引導學生回憶春天的美景,體會著把春天的美景讀出來,通過評議理解重點的`詞句。
3、教師示范讀書,引導學生評議老師讀的和同學們讀的有什么不同?(重點指導:情緒飽滿、氣息暢通)
4、學生再次練習讀書,爭取超過老師讀的情況
5、指名學生讀書,引導男、女展開比賽讀書
6、總結:通過我們多遍讀書,有的同學已經把詩的意境讀出來了,有的同學讀的感情還差一點點,不要緊,大家一會兒還有機會,一會兒我們再練習著讀書。
四、感受情境,語言描繪
1、通過我們多遍的讀書、體會、揣摩,大家肯定有許多想法,下面請大家在小組內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詩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講一講。
2、學生分組交流
3、指學生匯報:有誰愿意講講詩句的意思?
(學生回答之后請同組的同學互相補充,其余的小組展開評議)
4、教師創設情境:這個園子的主人養的花是遠近聞名,詩人慕名前來觀賞,但是卻沒有敲開門,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樣?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紅色的杏花,開的是那樣鮮艷,那樣旺盛,此時詩人的心情怎樣?又會想到些什么?
五、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展開想象,誦讀全詩
1、詩人不是畫家,但是用了28個字就畫出了一幅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絢麗多彩的圖畫,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
2、在整首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個句子?為什么?
3、再次誦讀古詩,力爭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不同的進步。
4、下面我們都做小詩人,不拘形式地練習背誦古詩。
六、適當擴展,學習古詩
過渡:剛才,我們一邊讀書,一邊揣摩;一邊讀書,一邊體會,不僅學懂了古詩,而且還把這首詩讀得有滋有味。大家愿意試著用這種方法再學習一首描寫明媚春光的古詩嗎?
1、請大家看材料《絕句》,這也是一首描寫春日景色的小詩。
2、同學們可以通過多讀、多揣摩的方法,反復練習讀古詩,看誰用最段是時間就能夠把古詩學會!(學生自學古詩)
3、大家讀書真認真!下面我們人人都做小老師,把自己感受到的內容給同組小伙伴講一講、讀一讀、說一說。大家也可以另外選擇自己喜歡的同學結合成小組,或者是和老師組成一個小組咱們一起共同學習、交流。
4、各小組交流、匯報學習成果
5、檢查學習效果
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形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學習成果,可以讀一讀、畫一畫、說一說匯報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合作學習,互相補充、評價,理解古詩的意思,讀好古詩。
6、現在誰能把這首讀出感情了?學生誦讀《絕句》
7、教師總結:看來同學真的是無比的聰明,一塊合作就學會了古詩。在詩歌的百花園中,描寫春光的詩歌還有許多許多。下面就請大家邊聽音樂,邊欣賞著美麗的春光,想想:你還能回憶起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或者是想說哪些贊美春天的話?
8、放錄像,學生欣賞
9、現在,你最想朗誦的是哪一首古詩?就請你站起來背誦!如果你認為古詩不足以表達出你此刻的感受,也可以說說你心中最想說的話。
10。師總結:今天我們賞析了古代詩人筆下描寫春光的佳句,使得我們大家頓時覺得我們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課下請大家繼續收集有關古詩或者創作贊美春天的詩歌,下次我們的語文實踐活動課的內容就是召開《春之韻詩歌朗誦會》。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請學生自由談談自己學習古詩的感受。
2.多媒體顯示《小池》,由學生補充后兩句。說出詩人是誰。
a)才露尖角的嫩荷葉固然生機勃勃,待到盛夏,一池荷花盛開又該多么吸引人。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西湖的荷花?
b)播放荷花視頻。(詩人楊萬里非常喜歡荷花,看到鮮嫩的小荷葉賦詩一首,面對西湖滿池的荷花,他也寫下了一首優美的詩。這節課我們首先欣賞這首詩。)
二、賞析《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a)出示詩題:誰能說就這個題目說點什么?或者說說你從這個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曉:早晨。)
b)顯示全詩,播放范讀。
c)聽了范讀,大家想不想也讀一讀?(齊讀)
(過渡:老師要問這首詩寫得怎么樣,大家一定都說不錯。要正確評價,先得理解意思。)
d)說說你都讀懂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e)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問題,大家討論。
f)讀詩和讀一般的課文不一樣。詩不光要理解意思,更要感悟意境。請大家閉上眼睛一邊聽范讀,一邊展開想象。
g)假如你是詩人楊萬里,清晨迎著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呼吸著新鮮空氣,送朋友出門,恰好看見一池美麗的荷花襯著碧綠的荷葉,脫口吟誦出這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那是怎樣的感覺。誰愿意試試當詩人的感覺,來給大家朗誦這首詩?
(過渡:人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西湖就像鑲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唐代就遠近聞名。剛才的詩中,楊萬里描繪的荷花勝景僅是西湖美景的一個側面。同學們課前也查閱了西湖的資料,來給大家簡要地說說。)
三、賞析《飲湖上初晴后雨》:
a)學生簡要介紹西湖的資料后,播放西湖美景圖片和視頻。
(過渡:美麗的西湖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吟詩作畫贊美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任杭州知府,在任期間,常游西湖,也留下了許多吟詠西湖的詩篇。)
b)解題:誰讀懂了題目?
c)朗讀全詩。
d)詩中描寫了西湖上怎樣的景色?有不理解的,和同學討論一下。
e)這首詩中最有名的是哪兩句,你知道嗎?你能說說它好在哪里嗎?
f)先聽范讀,再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和范讀錄音比一比。
四、比較賞析:
a)學生小結:學習要學會總結。誰能小結一下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b)多媒體顯示兩首詩,說說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內容、寫作技巧、結構、修辭手法)
c)學了這兩首詩,對你今后的寫作有何啟發。
五、作業:
從這兩首詩中選擇你感興趣的一首畫一畫,或者編一個小故事。
板書設計:
西湖詩兩首
蓮葉無窮碧
西
水光瀲滟(好)
湖
荷花別樣紅
美
山色空蒙(奇)
淡妝濃抹總相宜
10《古詩三首》
10《古詩三首》教材分析:
《七步詩》作者曹植。七步詩指走七步時間內做成的詩。曹植的兄長曹丕,取代東漢稱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學。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出就殺頭。曹植聰明過人,在七步內做了這首詩,曹丕沒能得逞。
《長歌行》出自漢樂府,長歌行的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這首詩用季節的變換作比喻,說明一年里哺育萬物生長的最好季節是春天,而人的一生當中最寶貴的時光是年輕力壯的時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說明時間一去不復返,勸導人們從小要努力學習,不要虛度年華。
《出塞》作者王昌齡。唐朝初期,在陰山南面的地區,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這首詩歌頌漢將李廣,嘆息朝廷用人不當,駐守將領無能。詩中的景物描寫寄托了詩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
教學目的:
1、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學會生字新詞。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熟練背誦,默寫《出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七步詩》
1、范讀課文。
2、解題:七步詩是在走七步路時間以內做成的詩,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這個很短的時間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殺頭,于是,曹植就作出了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
3、自學這首詩。
(1)自讀課文。
(2)看注釋理解詩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導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來作羹。
(2)漉菽以為汁: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鍋下燃燒。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鍋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條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為什么燒起猛火來煎熬我?你這么急迫地殘害我是為什么呀?
5、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長曹丕,作者通過這首詩表達對曹丕兄弟殘殺的不滿,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
二、學習《長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學習這首古詩。
(1)青青園中葵:園子里綠綠的蒲葵樹。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陽出來時就曬干了。
(3)陽春布德澤:溫暖的陽光為大地送來恩澤。
(4)萬物生光輝:花草樹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節至:就怕秋天快要到來。
(6)昆黃華葉衰:密密的樹葉會變得枯黃,花兒會凋謝。
(7)百川東到海:眾多河流向東流入大海。
(8)何時復西歸:它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西邊去呢?
(9)少壯不努力:年輕時不抓緊時間努力學習。
(10)老大徒傷悲:老了只能白白地傷心。
2、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要說明什么問題?
(1)用季節的變換作比喻說明一年里哺育萬物生長的最好季節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在年輕力壯的時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說明時間一去不再復返,勸導人們要珍惜時間,趁著年輕努力學習。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學習《出塞》
1、用上堂課的學習方法,先進行自學。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時明月漢時關:明月和關塞與秦漢時沒有什么不同。
(2)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征的將士們沒有回來。
(3)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連年戰爭的痛恨和不滿,對出征的將士們的同情、懷念。)
(4)但使龍城飛將在:假如現在飛將軍李廣還在世。
(5)不教胡馬度陰山:絕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6)這兩句詩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飛將軍李廣的贊頌和對朝廷用人不當、駐守將領無能的嘆息。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對人民的關心。)
3、你還讀過哪些描述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
涼州詞(王翰)從軍行(王昌齡)軍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長云暗雪山,騮馬新跨白玉鞍,欲飲琵琶馬上催。孤城遙望玉門關。戰罷沙場月色寒。
醉臥沙場君莫笑,黃沙百戰穿金甲,城頭鐵鼓聲猶震,古來征戰幾人回。不破樓蘭終不還。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導朗讀
☆朗讀要根據每首詩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七步詩》暗喻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兄弟相殘的腐朽本質。要讀出作者的無奈與不滿。
2、《長歌行》前面的寫景是為了抒發后面奉勸人們珍惜大好時光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寫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筆鋒一轉,寫出秋天的凄涼。后四句借前邊的比喻讓人們認識到時間的可貴,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這首詩的景物描寫,寄托了詩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從詩人的贊頌與嘆息中,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關心。
三、學習本課生字
1、學生自學。
2、檢查自學效果。
四、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練習背誦三首古詩。
20《古詩三首》
20《古詩三首》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內容;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中的5個生字及新詞。
3.會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絕句》所描寫的景色。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了解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學會廬、川2個生字,會解釋生、疑這2個詞;能說出日照香爐生紫煙和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會背誦、默寫古詩。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出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初步感知。
1.導語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同時也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寫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
2.試讀古詩,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試讀古詩,用筆劃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2)學習生字。
廬(l*),廬字是半包圍結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記字形,即:在門戶的戶的上面加上廣,生字所帶的新詞是廬山,廬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覽勝地,著名風景區。
川(chu1n),川是翹舌音,用三拼連讀的方法讀準字音(chu1nchu1n)聲調標在a上;用數筆畫或書空的方法記字形,字義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組詞:山川、四川、川劇、一馬平川、川流不息。
學習生字要讀準字音、記清字形、了解字義、大部分會用。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以字形教學為主,加強對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達到正確書寫,合理運用的要求。學生也經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錯,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設計一些習題,強化訓練、形成能力。例,組詞:
疑()廬()盧()
凝()爐()滬()
3.解釋詩題,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教師板書詩題:望廬山瀑布
解釋詩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從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遠看好像掛著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遠遠的看。)
③詩題是什么意思?(站在遠處看廬山瀑布。)
④教師明確:《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二)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指導學生朗讀除指導讀準字音外,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正確斷句,不拿腔作調。教師應在停頓和語句輕重音兩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再要求背誦。
詩歌的朗讀要注意詩的特點。一是要通過恰當的停頓,讀出鮮明的節奏。朗讀詩句,不能沒有停頓地連著讀,更不能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把詩句讀破。《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比較恰當的停頓應該是: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韻腳讀得響亮、清晰些,讀出韻味。這首詩押的是an韻。朗讀時,一定要把煙、川、天這些韻腳讀出來。
前兩句詩讀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兩句詩讀的時候節奏要輕快一些,語調高一些。
教師要通過范讀的方式加強指導,使學生初步懂得朗讀詩歌的要領,并用比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朗誦。
1.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逐句理解各詩句的意思。
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先讓學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資料弄懂這些字詞的意思;然后再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此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訓練學生把句子說通順、說完整、說優美。詩句的意思寫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讓學生讀,并記錄下來。
(1)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什么意思?(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這里是升騰的意思。)
這句詩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先說,教師再歸納總結: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峰頂彌漫著紫色的煙霧,像香爐里散發的煙一樣不停地升騰。)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是什么意思?(遠)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從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遠看好像掛著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瀉之后像一條河。)
掛前川是什么意思?(掛前川,瀑布掛在山的前面。掛字化動為靜,形象地表現出了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
(3)飛流直下三千尺,飛流是什么意思?(飛瀉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瀉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寫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騰而下,勢不可擋的氣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虛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長。)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很長的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飛快地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疑,可能是,懷疑。)
銀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現出的由許多恒星組成的白色光帶,看上去像銀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這里指從落下;落字寫出了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
九天是什么意思?(古代傳說天有九重,這里指天的最高處。)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傾瀉下來了。)
3.讀各詩句的意思,看插圖,思考:
(1)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廬山瀑布。這首詩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可愛。)
(2)詩中哪些語句具體寫了瀑布,是抓住什么來寫的?(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抓住了瀑布高大的樣子和奔騰傾瀉而下勢不可擋的磅礴氣勢來寫的。)
(3)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詩人是站在離瀑布很遠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三)細讀全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1.齊讀古詩,串講詩的內容。
2.品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遙看瀑布掛前川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誰能將這樣巨大的瀑布掛起來呢?只有大自然。在這句詩里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頌。
細細品味這首詩,可以使我們領會到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舉一些我國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勝地、著名風景區。請同學講一講你曾經到過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產?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可愛。
(四)學生質疑,練習朗讀、背誦。
(五)作業。
1.解釋帶點的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1)日照香爐生紫煙(2)疑是銀河落九天
2.寫生字、新詞。
3.默寫古詩。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絕句》的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學會詩中的3個生字鷺、含、吳;會解釋鳴、含兩個詞的意思,并說出所含這兩個詞的詩句的意思。會背誦默寫這首古詩。
(三)會用自己的話說出《絕句》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一)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用自己的話說說《絕句》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寫作背景。
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所寫的《絕句》一詩。公元762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此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因興到筆隨,未事先擬題,于是以絕句為標題。絕句是詩歌的一種體裁。
(二)教師指導朗讀:注意停頓,要讀出詩的韻味來;注意輕重音,要讀出感情。教師范讀。
(三)學生練習朗讀、背誦。
(四)學習生字新詞。
鷺(l)),形聲字,上聲下形,上邊是道路的路表聲;下邊是鳥字表意類。(可以不給學生講,老師要知道。)鷺是上下結構的字,利用形聲字構字規律來記字形。白鷺,一種鳥,羽毛白色,腿長,能涉水捕食魚蝦,也叫鷺鷥。
含(h2n),上下結構,用拆合法記字形。上邊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點寫成命令的令字,)下邊是個口。含的字義是藏在里面。組詞:包含、含義、含苞待放。
吳(w*),上下結構,上邊一個口,下邊一個天。用拆合法記字形。東吳,三國時期孫權在長江下游一帶建立的政權叫東吳,這里借指江蘇、浙江一帶地方。
(五)初步理解這首古詩寫了什么?(初春時節,成都草堂周圍壯闊優美的景色。)
(六)利用學習《望廬山瀑布》的方法來學習《絕句》這首詩。
1.復習:我們是怎樣學習《望廬山瀑布》的?
讀詩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這些難于理解的字詞弄懂串聯、整理說出詩句的意思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2.逐句理解詩句內容。
(1)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也叫黃鶯,一種益鳥。身體黃色,自眼部到頭后部有黑紋,嘴淡紅色,在春天經常啼唱,聲音很好聽。鳴就是叫。翠是新綠,翠柳是指初春時節剛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
(2)一行白鷺上青天。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
(3)窗含西嶺千秋雪,含,包含。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這樣相稱。
句意:從窗口可以看到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
(4)門泊東吳萬里船。
泊,停泊。萬里,指遙遠,不是實指。
句意:門外停泊著要到遙遠的東吳去的船只。
3.串聯詩句內容,說出譯文。
兩個黃鸝在翠綠色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從窗口可以看到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泊著要到遙遠的東吳去的船只。
(七)教師分析講解。
1.講解前兩句。
在第一、二句詩里,詩人寫了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四種景物。描繪出了鸝鳴翠柳,鷺上青天的情景。黃綠相襯,白青對照,有聲有色,表達了詩人的歡快心情。第一句寫的是平視而見的近景,第二句寫的是仰望而見的遠景。詩人的觀察視角發生了變化。
2.講解后兩句。
在第三、四句詩中,詩人寫了千年積雪、揚帆待發的船只,為整首詩平添了一種氣魄。一個含字,不僅把很遠的景物移到近前來了,而且把西嶺積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個整體,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廣闊的背景中顯得更加明媚秀麗。
3.講解:詩人用工整的對偶句,一句一景,描繪出一幅風景優美的圖畫。詩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多么開闊!
(八)默讀全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通過對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用自己的話說說《絕句》描寫的景色。
1.明確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積雪、船只。)
2.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近景、遠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參看書上的插圖。
3.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
(十)學生質疑:學完了這首古詩,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師生共同研究解答。
(十一)練習背誦、默寫古詩。
(十二)作業。
1.看拼音寫詞語。
白l)()包h2n()東w*()
2.解釋帶點的詞,并說說詩句意思。
(1)兩個黃鸝鳴翠柳
(2)窗含西嶺千秋雪,(3)背誦、默寫課文。
3古詩三首
3古詩三首教學目標
1.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贊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間的惜別之情。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留連、自在、應憐、小扣、煙花、盡、唯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每首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詞語及每首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投影片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以前讀過描寫春天的古詩嗎?(指名背一兩首。)今天我們再學習三首古詩。這三首詩不僅描寫了春天的景物,還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導學習《江畔獨步尋花》。
1.解題。
(1)板書課題。
(2)誰能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邊。題目意思:在江邊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2.介紹作者。
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以前讀過他寫的詩嗎?(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讀過他寫的《絕句》。板書:杜甫。)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師范讀。
(2)生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并畫出不懂的詞語。
4.再讀,逐句理解。
(1)學習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滿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滿蹊:繁花盛開,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壓字說明了什么?(說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黃四娘家的花開得十分茂盛,一叢叢鮮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萬朵鮮花壓得花枝彎下了腰。)
④師小結:前兩句詩是說花很多,開得很旺盛。
(2)學習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連、戲蝶、時時什么意思?并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留連:舍不得離去。戲蝶:游戲的蝴蝶。時時:不停地。詩句的意思:快樂的蝴蝶不停地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嬌鶯什么意思?誰能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嬌鶯:美麗可愛的黃鶯。恰恰:黃鶯的叫聲。詩句的意思:美麗可愛的黃鶯自由自在地唱著動聽的歌。)
③請大家想想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樣的?
④師小結:這兩句寫出了蝴蝶和黃鶯各得其樂的情態,為春天增添了無窮的情趣。
5.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5
6.師小結全詩:全詩詩人只寫了一家的花,從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邊的春色。
7.誰能說說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黃四娘家花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春天里繁花盛開、蝴蝶飛舞、黃鶯高歌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贊美之情。)
8.有感情地讀,讀出讀的情趣。
(1)師范讀,指導節奏與重音。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2)指導讀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詩中蘊含的感情。
(3)學生自由讀。
(4)指名讀,師生評讀。
9.練習背誦。
三、總結學法。
解題知作者-學習明詩意-品詩明感情-練讀并背誦。
四、作業
。
1.背誦《江畔獨步尋花》,復習字詞。
2.預習后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2.復習學習古詩方法。
二、按上節的學習方法學習《游園不值》。
1.解題。
板書詩題:
游園不值
誰能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園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沒有遇到要訪的人。園:指私人花園。題目意思: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沒有能進到園里去。)
2.介紹作者。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板書:葉紹翁,南京詩人,他的七言絕句寫得很好。)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指名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再讀,逐句理解。
(1)讓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師生共同理解,著重理解以下詞語。
應:大概、可能的意思。
憐:愛惜。
屐齒:木屐鞋下的橫梁。
印:踏印上。
小扣:輕輕地敲。
柴扉:柴門。
久:很長時間。
春色:春景。出墻來:伸出墻外來。
(2)詩中作者愛惜什么?前兩行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久扣柴門未開,說明游園心切)
(3)作者未能進園賞花,并不掃興,從哪可以看出來?
(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蒼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了也沒有人來開。園里的花開得正好,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開得正旺的紅杏伸出了墻外。)
6
6.小結:作者游園看花進不了門,本是件掃興的事,但他從露出墻頭的一枝紅杏想象出滿園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掃興轉為欣慰。
7.誰能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8.有感情地讀,讀出感情。
(1)生讀劃出重音和節奏,教師加以指導。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讀出韻味)
(3)練習感情朗讀。
9.練習背誦。
三、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解題。
(1)板書詩題,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解題。
(2)理解之廣陵等詞語意思及詩題意思?
(之:去,往。廣陵:今江蘇揚州。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2.介紹作者。
(1)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唐代大詩人李白。板書: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關系怎樣,你怎么知道的?
(倆人是好朋友,從題目和詩中可以看出來。告訴學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詩人。)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指名讀,想想句子意思,畫出不懂的詞語。
4.再讀,逐句理解。
(1)著重理解以下詞語: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
西辭:辭:辭別。因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邊,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煙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的三月。
下:順流直下。
孤帆:單獨地一條船。
碧空:晴朗的天空。
盡:沒有了,消失。
唯:只
天際:天的盡頭,天邊。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帆在這里指什么?為什么只見帆而不見船呢?(帆指船)5.找生說說全詩的意思。
(作者在黃鶴樓和老朋友辭別了,在春光爛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順流直下到揚州去,那只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滾滾向天邊流去。)
6.小結: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7.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8.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歌表達了思想感情。
(1)朗讀并畫出重音和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7
三、齊背《游園不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作業
:
1.背誦兩首古詩,復習字詞。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背誦本課的三首古詩。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進行練筆:
1.明確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讀。
(2)指名口述練筆要求:寫家鄉的景物──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等,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寫出片段。
2.選擇內容:
(1)教師啟發學生圍繞愛家鄉、贊家鄉這個中心,拓寬思路,選擇要寫的內容。
內容:家鄉里值得留戀、回憶的地方;自然風光,名特產品、名勝古跡等內容。
中心: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小組同學之間交流。
(3)指名口述要寫的內容,師生評議。
3.練寫片斷,相機指導。
(1)全班練習,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2)指名讀自己寫的片斷,相機進行寫法指導。如:抓住特點,按一定順序寫,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4.繼續練寫。寫完后的同學進行修改,當堂完成練筆。
作業
設計:
一、默寫《游園不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填空:
1、《江畔獨步尋花》的作者是__代詩人__,這首詩表達了詩人_____。
2、______,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詩人___寫的________的詩中的句子。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_____。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之廣陵,就是____,這首詩前兩句______,后兩句_____,這首詩表達了______。
三、先理解帶點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留連:_______
時時:________
恰恰: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憐:________
小:_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________
盡:________
唯:_________
天際: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8
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準確背誦課文;
(2)歸納出“詠史懷古詩”的一般鑒賞方法和常見手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思考等感悟詩歌內容;
(2)通過引導探究練習,理解并掌握鑒賞“詠史懷古詩”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運;
(2)體會詩人深層的情感。
2學情分析
此次教學對象為高一的學生。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對詩歌的鑒賞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過朗讀也能基本把握詩歌的大致內容,已具備了一定的鑒賞古代詩詞的能力,但多數學生的知識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統的,他們渴望逐步形成系統的詩歌鑒賞過程。因此,我在教授詩歌鑒賞部分時,就樹立了教學上的專題意識,故本次教學旨在通過指導學生鑒賞《詠懷古跡(其三)》的基礎上歸納出鑒賞“懷古詩”的一般方法和常見藝術手法。
3重點難點
1、學習重點:
了解歷史人物命運,體會深沉的感情。
2、學習難點:
學習運用鑒賞“詠史懷古詩”的方法。
4教學過程4.1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課堂導入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們不僅在詩人筆下見過錚錚傲骨,頂天立地的男兒,我們也曾
有過那瑰麗絢爛、令人動容的女子,而杜甫筆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感受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請同學們翻開課本38頁【板書】
活動2【講授】整體感知
(一)解題
《詠懷古跡》,從詩歌題材來看,這是詠史懷古詩,所謂詠史懷古,就是借古人古跡或歷史事件抒發個人情懷的詩歌,常以述古、懷古、覽古、感古、古興、讀史、詠史等為題,常見手法為用典、對比、烘托、借古抒懷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懷,借古喻今/諷今/傷今或感嘆歷史興衰變化為主。本文便選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每首各詠一人一事。我們今天這首詠嘆的是王昭君。
(二)詩眼
1、銜接:下面,先請同學齊讀課文,大家注意讀準字音。
評價:嗯,好。同學們的節奏把握不錯,但是情感還不到位,那么現在老師給大家范讀一遍課文,請同學們注意語調和情感!
思考:同時思考該詩主要寫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確:主要寫了王昭君出塞和親,最后死在他鄉的故事。
2、思考:緊接著請同學們齊讀詩歌,注意讀出情感,并找出本詩的詩眼(也就是詩中能最充分、最真切體現詩人情感的字詞)【群】
明確:(銜接:這一次讀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書】
活動3【活動】文本賞析
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個】
明確:“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思考:這兩句詩能夠看出昭君怎樣的怨恨呢?請同學們結合詩句分組相互討論。【個】
明確:
頷聯:該聯對仗十分工整,“一去”對“獨留”,“紫臺”對“青冢”,當初獨自離開富麗繁華的故都,最后又獨自葬在那荒涼冷落的大漠之上,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對比如此懸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畫的入骨三分!
就這么短短的兩句,看出昭君怨遠嫁異邦,恨遠葬他鄉,這一生之悲,這對故土的思念,該與何人說?
頸聯:在品析該聯情感之前,該聯上句寫到了一個小故事,有沒有同學可以簡單敘述一下【個】
(生)當初漢元帝按圖召幸宮人,宮人都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畫工毛延壽行賄,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見,因而詩句寫到元帝“畫圖省識春風面”。后漢與匈奴和親,令昭君遠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無雙,悔不當初,傳說元帝后來因此殺了很多畫工。
(師)根據同學說的,我們回顧昭君一生,一個傾世佳人入宮卻美不得寵,后來只能遠離漢宮,最終身死異國,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書】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表面上看,確是毛延壽導致其不幸,但其實則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廣招秀女,數量眾多只能按圖召幸,昭君怎會遠離故土?所以頷聯上句不僅是在怨恨畫師無恥的行徑,更是在暗諷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說,頸聯中的“空”字用得極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人已逝,即使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但轉念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仍執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養她的父母之邦,能說明什么?
說明她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
2、銜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綿長,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穿越千載,縈繞在耳了。
思考:那么對于這首詩的詩句,同學們是否還有疑問?可老師仍有一個疑問,我們看下首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首聯描繪了飛動變幻的群山萬壑奔赴荊門的景象,“赴”字運用了擬人手法寫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長的地方。
之前我們說全詩圍繞詩眼“怨恨”傾述昭君之事,可首聯似乎與主題關系不大,那么為何要寫?另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說得好,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另外,說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群山萬壑之景用在此處是較為和諧的。
活動4【活動】主題探究
1、銜接:現在請一位同學起來誦讀課文,其他同學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時思考
2、思考:《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我們就請王家皓同學起來誦讀)
明確:作者其實在這里運用了借古抒懷的手法,要想知道詩人抒發了什么情感,我們就需要聯系詩人生平經歷,知人論世。
聯系背景:唐玄宗天寶五年,才華橫溢的杜甫西入長安卻進取無門,困頓十年,有才不得重用。(這與貌美天下無雙的昭君美不得寵有所相似。)安史之亂爆發,流亡顛沛又為敵所俘。后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無辜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遠離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帶,遠離家鄉直至逝世不得歸(昭君的結局不也正是如此嗎)。
昭君詩人
美不得寵才不得用
遠離漢宮無辜遭貶/遠離朝廷
身死異國漂泊在外【板書】
通過對照,我們發現杜甫寫昭君其實是寫自己,因而有人說:“悲昭君以自悲也【板書】”。作者悲嘆感慨自己懷經天緯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卻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時又身處亂世飄泊他鄉,思歸而不得的深切懷鄉之感。
活動5【練習】方法指導
1、最后,再次齊讀課文,邊讀邊回顧品讀詩歌的過程,待會我們一同總結詠史懷古詩的鑒賞方法。
步驟一:弄清史實(我們首先鏈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寫的古人、往事的內容意義
步驟二:聯系背景
明確詩人為何要寫這段往事或這個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驟三:體悟情感(感慨自己懷才不遇,故鄉難歸)
作者在詩中表現出什么樣的態度,借古人、往事表達了什么主旨
關鍵:找準連接點
2、學以致用——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主旨:詩人以古人自比,以賈誼自況。選取了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詩的矛頭直指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的封建統治者,諷文帝實刺唐帝,有諷有慨,寓慨于諷,并發出懷才不遇的共鳴感嘆。
活動6【測試】牛刀小試
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1、本詩的一、二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一、二兩句描繪了越王及其戰士勝利歸來的畫面,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
2、這是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懷古詩之一,它主要傳達怎樣的主旨?(連接點—今昔對比)
詩人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作了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變遷、盛衰無常的主旨。
活動7【作業】總結及作業
請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300左右的抒情小散文。
詠懷古跡(其三)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詠懷古跡(其三)
1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課堂導入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們不僅在詩人筆下見過錚錚傲骨,頂天立地的男兒,我們也曾
有過那瑰麗絢爛、令人動容的女子,而杜甫筆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感受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請同學們翻開課本38頁【板書】
活動2【講授】整體感知
(一)解題
《詠懷古跡》,從詩歌題材來看,這是詠史懷古詩,所謂詠史懷古,就是借古人古跡或歷史事件抒發個人情懷的詩歌,常以述古、懷古、覽古、感古、古興、讀史、詠史等為題,常見手法為用典、對比、烘托、借古抒懷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懷,借古喻今/諷今/傷今或感嘆歷史興衰變化為主。本文便選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每首各詠一人一事。我們今天這首詠嘆的是王昭君。
(二)詩眼
1、銜接:下面,先請同學齊讀課文,大家注意讀準字音。
評價:嗯,好。同學們的節奏把握不錯,但是情感還不到位,那么現在老師給大家范讀一遍課文,請同學們注意語調和情感!
思考:同時思考該詩主要寫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確:主要寫了王昭君出塞和親,最后死在他鄉的故事。
2、思考:緊接著請同學們齊讀詩歌,注意讀出情感,并找出本詩的詩眼(也就是詩中能最充分、最真切體現詩人情感的字詞)【群】
明確:(銜接:這一次讀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書】
活動3【活動】文本賞析
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個】
明確:“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思考:這兩句詩能夠看出昭君怎樣的怨恨呢?請同學們結合詩句分組相互討論。【個】
明確:
頷聯:該聯對仗十分工整,“一去”對“獨留”,“紫臺”對“青冢”,當初獨自離開富麗繁華的故都,最后又獨自葬在那荒涼冷落的大漠之上,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對比如此懸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畫的入骨三分!
就這么短短的兩句,看出昭君怨遠嫁異邦,恨遠葬他鄉,這一生之悲,這對故土的思念,該與何人說?
頸聯:在品析該聯情感之前,該聯上句寫到了一個小故事,有沒有同學可以簡單敘述一下【個】
(生)當初漢元帝按圖召幸宮人,宮人都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畫工毛延壽行賄,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見,因而詩句寫到元帝“畫圖省識春風面”。后漢與匈奴和親,令昭君遠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無雙,悔不當初,傳說元帝后來因此殺了很多畫工。
(師)根據同學說的,我們回顧昭君一生,一個傾世佳人入宮卻美不得寵,后來只能遠離漢宮,最終身死異國,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書】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表面上看,確是毛延壽導致其不幸,但其實則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廣招秀女,數量眾多只能按圖召幸,昭君怎會遠離故土?所以頷聯上句不僅是在怨恨畫師無恥的行徑,更是在暗諷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說,頸聯中的“空”字用得極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人已逝,即使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但轉念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仍執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養她的父母之邦,能說明什么?
說明她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
2、銜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綿長,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穿越千載,縈繞在耳了。
思考:那么對于這首詩的詩句,同學們是否還有疑問?可老師仍有一個疑問,我們看下首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首聯描繪了飛動變幻的群山萬壑奔赴荊門的景象,“赴”字運用了擬人手法寫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長的地方。
之前我們說全詩圍繞詩眼“怨恨”傾述昭君之事,可首聯似乎與主題關系不大,那么為何要寫?另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說得好,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另外,說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群山萬壑之景用在此處是較為和諧的。
活動4【活動】主題探究
1、銜接:現在請一位同學起來誦讀課文,其他同學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時思考
2、思考:《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我們就請王家皓同學起來誦讀)
明確:作者其實在這里運用了借古抒懷的手法,要想知道詩人抒發了什么情感,我們就需要聯系詩人生平經歷,知人論世。
聯系背景:唐玄宗天寶五年,才華橫溢的杜甫西入長安卻進取無門,困頓十年,有才不得重用。(這與貌美天下無雙的昭君美不得寵有所相似。)安史之亂爆發,流亡顛沛又為敵所俘。后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無辜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遠離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帶,遠離家鄉直至逝世不得歸(昭君的結局不也正是如此嗎)。
昭君詩人
美不得寵才不得用
遠離漢宮無辜遭貶/遠離朝廷
身死異國漂泊在外【板書】
通過對照,我們發現杜甫寫昭君其實是寫自己,因而有人說:“悲昭君以自悲也【板書】”。作者悲嘆感慨自己懷經天緯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卻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時又身處亂世飄泊他鄉,思歸而不得的深切懷鄉之感。
活動5【練習】方法指導
1、最后,再次齊讀課文,邊讀邊回顧品讀詩歌的過程,待會我們一同總結詠史懷古詩的鑒賞方法。
步驟一:弄清史實(我們首先鏈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寫的古人、往事的內容意義
步驟二:聯系背景
明確詩人為何要寫這段往事或這個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驟三:體悟情感(感慨自己懷才不遇,故鄉難歸)
作者在詩中表現出什么樣的態度,借古人、往事表達了什么主旨
關鍵:找準連接點
2、學以致用——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主旨:詩人以古人自比,以賈誼自況。選取了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詩的矛頭直指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的封建統治者,諷文帝實刺唐帝,有諷有慨,寓慨于諷,并發出懷才不遇的共鳴感嘆。
活動6【測試】牛刀小試
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1、本詩的一、二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一、二兩句描繪了越王及其戰士勝利歸來的畫面,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
2、這是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懷古詩之一,它主要傳達怎樣的主旨?(連接點—今昔對比)
詩人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作了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變遷、盛衰無常的主旨。
活動7【作業】總結及作業
請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300左右的抒情小散文。
【杜甫詩高中教案】相關文章:
杜甫詩教案09-08
杜甫的詩絕句教案11-07
杜甫詩06-03
杜甫的詩精選08-21
杜甫的詩07-01
杜甫的詩11-08
杜甫詩五首教案范本11-02
杜甫詩兩首教案10-11
(推薦)杜甫的詩09-27
杜甫的詩[精品]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