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月夜》詩歌鑒賞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詩歌吧,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jié)、韻律的要求,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甫《月夜》詩歌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解】
1.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2.閨中:內室。看,讀平聲。
3.憐:想。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婦女的環(huán)形鬢發(fā)。
5.香霧云鬟(huán)濕,清輝玉臂寒:寫想象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指云鬟里流溢出來的膏澤的芬芳。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因為云鬟在夜霧籠罩之下,所以把霧說成香霧。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云鬟沾濕,玉臂生寒。 清輝:指月光。
6.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注評】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今夜:今天晚上。鄜州:妻子和兒女暫住之地。月:月亮。全句意思是:此時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閨中:指妻子。“閨中人”的省稱。只:副詞,用于謂語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個范圍。可譯為“只有”。獨看:一個人看。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個人望月懷人。○對面寫起:詩人對月懷念妻子,卻設想成妻子對月懷念自己。“獨”字為下二旬張本。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遙:遠。從長安至廊州相去甚遠。憐:憐憫。小兒女:小孩子。未解:不懂得。憶長安:懷念長安。意思是懷念身在長安的父親(詩人自己)。這里以“長安”代指身在長安的人。○設想兒女不解母親憶念之情,體貼入微。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香霧:帶有脂粉香的霧氣。云鬟:烏黑如云的頭發(fā)。濕,打濕。設想夜深霧起,妻子的鬟發(fā)被水氣沾濕了。清輝:指月光。玉臂;潔白如玉的臂膀。寒:感到?jīng)鲆庖u來。○設想妻子夜深不寐情景,深情無限。
何時倚虛幌(huǎng),雙照淚痕干? 何時:什么時候。期盼之詞。倚:相倚。虛幌:薄而輕的帷幔。“倚虛幌”是團聚的具體形象。雙照:“雙”承“獨”,“照”承“月”,月光同照兩人,反襯此刻“獨看”。淚痕干:眼淚不再流淌。反襯此刻妻子涫流不止。○末二句表示對團聚的期望。以設想團圓的情景結,仍扣月夜。
【翻譯】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在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只是東悄悄,西瞧瞧看著天上圓圓的東西:真好看,像一輪白玉盤。香霧沾濕了妻子的秀發(fā),清冽的月光輝映著她雪白的雙臂。什么時候才能和她一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干我們彼此的淚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淚,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寫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思采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后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評析】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jīng)透過一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lián)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lián)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lián)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lián)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xiàn)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lián)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xiàn)“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xiàn)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xiàn)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圣矣!”
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講解】
題解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七月,當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后的一個月,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改元至德。八月,杜甫攜家逃難鄜州,把家人安置在羌村之后,只身奔往靈武的肅宗行在,想為國效力,不料在途中被安祿山叛軍所俘,押往長安。因官職卑微,也沒有什么名聲,未被囚禁,但身陷叛軍占領之地,安危難測。當此之際,親情最難釋懷,于是寫下這首五律,表達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
句解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今晚圓圓的秋月多么皎潔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閨中獨看。開篇寫得既突兀又形象。詩人身在長安,不寫長安的月夜,卻寫起鄜州的月色;不寫自己懷念妻子,反而寫妻子想念自己。這種寫法雖違常規(guī),但細細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內。正是因為詩人在長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獨看”,雖是描寫想象中妻子孤獨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時感情是那樣的真摯和凝重。妻子如此,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種寓主觀于客觀,以客觀寫主觀的手法,新穎而別致。“鄜州”,今陜西省富縣。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上一聯(lián)寫懷念妻子,這一聯(lián)寫思念兒女,抒發(fā)無言的懸念之苦。詩人在遠方憐愛著小兒幼女們,想著他(她)們還不懂得想念遠在長安的父親,還不理解母親望月懷人,思念長安!兒女幼小,不懂世事,詩人自是無限憐愛。同時,也進一步顯出妻子之“獨”。她攜兒帶女,獨處荒村,自是苦不堪言。“遙憐”一詞,道出詩人無限的憂思和憐愛,同時也反襯出妻子的遙念和傷悲。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說:“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進一層。至念及兒女之不能思,又進一層。須溪()云:‘愈緩愈悲’是也。”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夜深露重,你烏云似的散發(fā)著芳香的頭發(fā)已為霧氣所濕。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應該感到凄寒。這兩句描繪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籠罩在清光夜霧中的倩影,真切地描繪了一個似乎近在身旁卻又遠在天邊的幻象,詩人神思恍惚的情態(tài)也可以想見。明末王嗣奭《杜臆》云:“語麗而情更悲”。“濕”、“寒”二字,寫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香霧”,夜霧本無香,香是從云鬟中散出。“云鬟”,婦女如云一樣的鬢發(fā)。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何時能團聚,雙雙依偎在薄帷前,共賞和今天一樣的月光?讓月光照干我倆兩地相思的淚痕!
妻子擔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淚下。詩人想到妻子憂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傷心落淚。這是補足前面未曾說出的憂思之淚。兩地“獨看”,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虛幌”,薄而透明的帷帳。“雙照”,指月光照著詩人和妻子,與“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詩以結尾為難,既要收得住,又要宕開去,給人以遐思。此詩結句可謂深得其中三昧。
評解
這首詩以《月夜》為題,抒寫夫妻懷念的至情,反映了亂離時代的相思之苦。全詩語淺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緊密,而不失流暢清麗,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五律至此,無愧詩圣矣!
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緣景物而發(fā),或睹物思人,或觸景生情。望月懷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寫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滯。一代詩圣,落筆見奇,因情造象,不寫自己望月懷妻,而將相思之情幻化為生動具體的生活圖景,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子的孤獨凄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這類景象,都是詩人意中之景。其寫法之妙,正如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說:“心已神馳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
【分析】
天寶五年(746),杜甫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把妻子兒女寄養(yǎng)在離長安二百里外的奉先縣,自然是分離要比團聚的時候多。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也就是詩人任胄曹參軍不久,抽空回奉先探親,但迎接他的是幼子餓死的噩耗。詩人把那次探親旅途見聞、遭遇和感想,寫成著名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有“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詩人慚愧自己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幾乎是在詩人寫這首長詩的同時,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把家搬到更遠的白水縣。次年六月潼關失守后,杜甫又攜家到鄜州暫時棲身。當詩人得知肅宗李亨即位靈武后,為了報效朝廷,他于七、八月間只身去投奔肅宗,以至于在途中被亂軍俘虜。
這首詩大約寫于中秋之夜,這本是和平年代舉家團圓賞月的節(jié)日,所以詩從月寫起。詩人推測妻子此刻正在鄜州棲身之所望月懷人,為親人不能團聚而嘆息,為丈夫在長安的處境而擔憂。在封建社會,妻子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丈夫,“夫榮妻貴”是公認的信條。杜甫在長安奮斗十年,未能榮進,不僅使妻子未獲顯貴,而且淪落到連平常人也不如的處境。喪子,逃難,這主要是由于時代造成的悲劇,但詩人卻內咎是自己未能盡職,欠了妻子許多債。詩人感念共患難的妻子,不說中秋之夜自己不能安寢,千言萬語想對妻子訴說;而設想“寄異縣”的妻子望月懷人,久久不能入睡。這種從對面寫起的手法,充分顯示出詩人對妻子的真摯感情。整首詩就是在這種推測、設想中展開的,讀來感人至深。妻子是和兒女一起生活的,詩中卻說是“獨看”,這是因為以前他們曾經(jīng)“同看”過,在他們的患難生活中,曾有過許多次的“共度良宵”的經(jīng)歷,顯出今夜妻子形單影只的難堪。還因為妻子的心事,眼前的兒女年幼無知,無法理解,更不會替母親分憂──詩的下面兩句對此作了解答。“憶長安”很可能包含往日一家人在長安城中共同生活的情景,更主要的則是指今日丈夫身陷亂軍集中營里;安危未曉,生死未卜。妻子為詩人承受了多大的精神負擔。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這一聯(lián)是對妻子望月懷人形象的描繪。詩人設想夜深了霧氣會浸濕妻子的“云鬟”,清冷的月色里,妻子的“玉臂”也會感到寒冷。詩人用“云鬟”“玉臂”來形容自己妻子的外貌特征,所傳達出的是詩人對妻子的眷戀之情;而這份深愛之情正是做丈夫的對妻子的最好安慰。清代沈德潛說:“五六語的情悲,非尋常袱艷。”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詩人不免傷心落淚。想象中妻子也在落淚。兩地看月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xiàn)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依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清晰可辨。
【杜甫《月夜》詩歌鑒賞】相關文章:
杜甫《月夜》詩歌鑒賞09-09
月夜杜甫閱讀及鑒賞07-27
《月夜》詩歌鑒賞08-23
杜甫《登高》詩歌鑒賞09-07
杜甫《月夜憶舍弟》全文及鑒賞08-26
《月夜》杜甫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10-16
杜甫《北征》詩歌鑒賞08-15
杜甫《洗兵馬》詩歌鑒賞08-28
杜甫閣夜的詩歌鑒賞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