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傳》的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杜甫傳》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傳》的讀后感1
從“稻米流脂粟米白”的“開元全盛日”,到“路衢唯見哭”,偉大的詩人杜甫一生浸滿著血與淚。再次感受杜甫留下的杰作,領悟杜甫的領悟,方能品味出杜詩的味道。心中之味亦是杜甫的人生之味。
杜甫希望得到一個官職,胸有成竹地赴京趕考。他相信自己的抱負能夠得以施展,他自信自己的才華能夠被賞識,卻不曾料李林甫擺布陰謀,使得無人及第,最終杜甫在長安一帶流浪,充作貴族府邸中的“賓客”。“破膽遭前政,陰謀獨秉鈞。微生沾忌刻,萬事益酸辛。”考試落第,遭受打擊,低聲下氣,懷才不遇的心酸只言片語怎能表達得透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狂風暴雨,漫漫無眠之夜,杜甫因自己的不幸而想到流離失所、無處安身的難民。不禁在草堂里唱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心中的無奈排山倒海地傾瀉出來;時值今日,你我了解了杜甫的這段經歷,雖未曾親身經歷,卻也為杜甫悲傷、酸楚。
在傳記中所寫“百草凋零,寒風凜冽,手指凍僵,連衣帶斷了都不能結上”的`十一月,又遭自然災害和統治集團的剝削,百姓生活得苦不堪言,長安餓殍滿街。杜甫,關愛人民的詩人,想到唐玄宗,寄托著他全部希望的皇帝,正在華清宮避寒享樂,不顧民生,不禁長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流傳千古的名句是何等辛辣尖銳?他是當時百姓的喉舌,他的詩中,有百姓的聲音。他看盡戰爭的殘酷,聽盡民間的悲聲,訴盡民憤、民怨,“辣手著文章”。今天的我們,回溯歷史的浪潮,仍然不平、悲憤,當時的杜甫定是一樣,心中辛辣,一生如此。
杜甫身在梓州,聽聞河南河北被收復,百喜交加,狂歡不止,把心中喜悅與積壓多年的悲哀一同發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他的驚喜可見一斑。
憂,為國;樂,為國;只因杜甫心系天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長安凄涼衰敗,這又激起杜甫的哀思。人,已年老;國,已淪陷。他苦人民,苦社稷;他孤苦伶仃,長期壓抑而不得施展,流落異鄉,吃盡苦頭。這一生的不得志,讓杜詩浸滿了苦味,讓杜甫的心浸滿了苦味,也讓如今的我們,在讀罷全書后,深嘆一口氣。
人生百味,本來自酸辛甘苦;杜甫,深感四種滋味,心胸卻不憂郁,反而永遠是開闊豁達的。他寫下“百年多病獨登臺”,又寫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他寫下“官應老病休”,又寫下“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他寫下“野哭千家聞戰伐”,又寫下“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他的經歷,足以感染你我,而我們卻不感消沉,反而感受到杜甫豪邁開闊的胸襟。聯系到自身,我們都是幸福的,出生成長于當今安定清明的時代中。也許生活中有挫折、有苦難、有失意,但請想想我們偉大的“詩圣”杜甫,一生不幸、飽受磨難,尚能樂觀堅強,那么你我面對的困難又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呢?《杜甫傳》,不僅僅是一部讓我們深刻了解詩人杜甫的傳記,更是能讓我們從中汲取力量、蓬勃生長的甘醴!
合上書,仿佛滄海間,一位老叟乘著一葉扁舟,任憑船隨著水流飄蕩,時而地,仰起頭,望向遠方即將大亮的天光,淺淺地露出一絲微笑。
他,是一位詩人,一位心若磐石、目如古井、俯視世俗、寫盡疾苦的詩人!
《杜甫傳》的讀后感2
“你的貧窮在閃鑠發光,像一件圣者的爛衣裳,就是一絲一縷在人間,也有無窮的神的力量。”——題記
他春夜聽雨,贊“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他觀月思鄉,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他胸懷大志,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憂國憂民,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是杜甫,是詩國閃耀的星辰,亦是長安城里憂傷的年輕人。
讀杜甫——俯瞰塵世間,寫盡了悲苦,滿心愁緒卻依然堅強的詩人。他是杜子美,千百年的歲月也不能磨滅他的故事。馮至先生的《杜甫傳》便向我們述說了杜甫沉郁頓挫的一生。
杜甫家境優越,童年生活安定富足,他從小便受到文化的熏陶,這也造就了他的一生。
開元二十四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于是赴兗州省親,與蘇源明一起到齊趙平原,作繼游吳越后的第二次漫游。他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登兗州城樓》《畫鷹》《房兵曹胡馬》《望岳》等優秀詩作,其中《望岳》更是流露出詩人少年時期不平凡的抱負。
杜甫在三十五歲時來到了規模宏大的長安城,他想通過科舉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為國家效力,但現實往往事與愿違。然而馮至先生指出,仕途的不幸帶來的是詩人的幸運。
天寶六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口有蜜腹有劍”的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這條路行不通,杜甫為實現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自己的詩作,但都沒有回音。
直到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不得已離開長安,過上了顛沛流離的日子。
杜甫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卻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他花費一生最寶貴的十年,想要在城里扎下根來,但終于沒能成功。他不知道,這一次離開,就是他與這座記憶里繁華富足的城市的永別。
杜甫到華州的時候,安史之亂遠未結束,他在《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的感慨和憤懣。
乾元元年,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的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奮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史詩“三吏”。
杜甫的詩被后人稱為“詩史”,他的詩里有著盛唐的繁華盛景,也有著戰亂后的殘破凋零,字里行間都體現了他的憂國憂民,他的家國情懷。馮至先生為杜甫立傳,為杜甫為文,試圖用《杜甫傳》為讀者細細呈現這樣一個完整立體的愛國老詩人形象。
在《杜甫傳》的最后一章,馮至先生以悲痛的筆觸描述了杜甫慘痛的晚年,讓讀者深刻地認識到杜甫即使日暮窮途,依舊愛國愛民勝過自己的偉大精神,讓人動容。
這就是馮至先生眼中的杜甫,他揮毫潑墨,紙張記下的都是歲月的傷以及報國的愿。讀完《杜甫傳》,我深深感動,合上書,輕輕撫過封面上“詩圣”二字,內心有一股暖流暗暗涌動。
或許杜甫的一千四百余首詩不會被人們永遠流傳下去,但就像《杜甫傳》中所說,他曾記掛蒼生,現被蒼生記掛,他的家國情懷與民族精神,早已被后人銘記于心。
《杜甫傳》的讀后感3
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也曾放蕩漫游,清狂瀟灑,追尋著盛唐時“詩圣”的那一席白衣,跟隨著“少陵野老“的足跡,我翻開《杜甫傳》,回到那時的盛唐,品味杜甫的傳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年幼時,就已經熟讀不少杜甫的詩句,可對其印象卻只停留在書本上望向天際憂國憂民的插畫,亦或是“字子美,號….”的注釋。只是粗淺的覺得杜甫是一個擔憂國家的無力老人,卻無更深的見解。
直到前些日子,翻開《杜甫傳》品讀其文字,沉浸于杜甫的詩意,這是我少有讀不厭,讀不倦的人物傳記。可以說,讀杜甫的一生,不僅是讀一個書生的故事,更是讀一段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相比垂垂老人之態,這已令人驚訝,但思考后也恍然,就算是這憂國憂民的老人也曾是少年。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他長期沉淪于底層的生活,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他用詩歌表達其思想,更用詩歌反應社會真實“三吏”、“三別”就是其中代表。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古人云 “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欣賞青蓮的飄逸豪放,亦感慨少陵的沉郁頓挫。
杜甫其詩精辟真實,其人那顆悲天憫人的善心更是令人動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感慨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擔起所有的苦難。他這樣博大的胸懷以及寧苦己身而利國利民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尊重,值得我們學習!
杜甫身處唐朝由盛轉衰之時,大半生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但這朝不保夕的.慘淡生活,卻沒有銷毀其身負的使命感與詩歌創作力,反而使他更真切地認識到現實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在這樣的戰亂中,又有多少人能像杜甫一樣,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時仍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以庇護天下?又有誰能有杜甫這般會當凌絕頂的遠大志向與抱負?
如今,正處新時代的浪潮,我們更應該品味歷史,感受歷史,而杜甫作為那滾滾歷史長河間的那一股清流,那偉大又獨特的“詩圣”,更應被銘記。卓絕的才華,悲天憫人的情懷,我既傾佩年少時那位遠游山水的瀟灑子美,也尊崇身處戰亂仍不忘憂國的圣人少陵,哪怕是在病榻上,在破舊的茅屋里
他仍以手中的筆,刻畫著那艱難的世道,抒發著他宏偉的抱負,遠大的心胸!
稱之為詩圣,實至名歸。
合上這《杜甫傳》,我在古人的風韻中回味歷史,也感受那一份份愛國的情懷……
《杜甫傳》的讀后感4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中這兩句詩是對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于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圣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這樣一個現實主義詩人,讓我們銘記于心的緣由何在?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暫且不說杜詩之精粹,我認為杜甫能夠深深打動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動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擔起所有的苦難。他這樣博大的胸懷以及寧苦己身而利國利民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不值得我們學習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讀完《杜甫傳》,深深地感動,在因雨而顯得略微清冷的天氣里,心依舊有一股暖流涌動……
《杜甫傳》的讀后感5
進入暑假第一件快樂的事情,就是妻子幫我購得一套“四川歷史名人叢書”。《李白傳》《杜甫傳》《蘇軾傳》《諸葛亮傳》都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能寫出這樣千古流傳的詩句的杜甫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帶著滿滿的期待,我仔細拆開包裹在書籍上的保護膜。這本由孫微、張學芬編著的《杜甫傳》便以優美流暢的文字帶著我去追尋找杜甫一生的行跡。
書中,作者以含蓄典雅,文采斐然的寫作手法安排了14個章節,敘述了杜甫的家庭出身、青年時期漫游經歷、困居長安的窮困潦倒等生命歷程。杜甫有著顯赫的家庭。他親身經歷了大唐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他自幼好學,7歲已經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立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志向。從19歲到中年的十幾年的時間里,杜甫五次漫游,途經齊趙、梁宋。他經過泰山腳下時,目睹了東岳的雄偉壯麗,激情澎湃地寫下來那首千古絕唱——《望岳》。這首詩境界高遠,寓意深刻,既生動地描繪了泰山的雄姿,更突出了青年杜甫的遠大抱負。而立之年,他在結婚后西去長安,渴望求得一個官職。他積極參加科舉考試,采用投贈干謁的方法向勢利的權貴們進獻詩賦,以求他們援引,然而現實卻是大失所望。
困居長安多年,杜甫在政治上一直找不到出路,生活上日益困頓,這種生活地位的急劇轉變是他從感情上逐漸貼近下層群眾的根本原因。貧困交加的生活讓他接觸到人民的痛苦,他開始把目光投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他對唐玄宗連年的開邊戰爭深惡痛絕,親眼看到那些被迫應征的士兵出征的慘狀,遂作一首替百姓說話的詩——《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幾經波折,他由求仕的失敗認識到了政治集團的腐敗,從此,他的心里裝著的是天下百姓,他的詩里也都是國與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因安史之亂,他四處流亡。他親眼看到老翁、老嫗、征夫、老兵、孩子被抓的.悲慘景象,感到十分震驚,于是把沿途所見所聞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分別寫下《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六首詩,這也是我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學習“挑戰答題”題庫中常遇見的“三吏”“三別”。
與李白浪漫主義的飄飄欲仙、自由灑脫不同,杜甫每一首詩作都是現實主義的。他在自己衣食無著的時候,心里仍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憂。
作者在文章結尾處深情地寫道,杜甫強烈而深沉的愛國赤誠、民胞物與的仁愛精神、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眾生平等的和諧思想都永遠感動著后人。杜甫用他顛沛流離的一生,鮮活地進行了一次崇高人性的詩意展示,其必將超越時空而永恒存在。
感謝這個偉大的新時代,使我通過閱讀《杜甫傳》再次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乳汁;感謝杜甫這位偉大的詩人,你用滾燙的文字敘寫了一個時代不朽的傳奇,讓我更多地從傳統文化中提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之鈣”。見賢思齊,我必將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同頻共振,勇毅前行。
《杜甫傳》的讀后感6
說實話,以前我并不欣賞杜甫,覺得他不過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連自己的親人都養活不起,更何況拯救國家呢?不過這次從書中較多地了解了杜甫后,我才對杜甫產生了很大的歉意和敬意。
杜甫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他的詩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過程。讀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也是在目睹一種偉大的形成。杜甫從少年時代就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長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現實打碎。官僚的險惡腐敗,親人的生離死別,自身的飄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讓他在現實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掙扎,他確實是“詩圣”!
不過無論他遇到怎樣的艱辛,心里永遠脫不開百姓。
“莫辭酒味薄,黎地無人耕。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杜甫長期于下層,親身體驗了百姓受過難以忍受的.苦。縱然一聲怒吼突破胸腔,卻不能驚起半點漣漪。他憤懣,無奈,卻只能寄托于詩,用《三史》《三別》這樣留著血的文字奏響無人忘懷的遺憾。更令人震憾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悲天憫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懷是多么可貴!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以滿腔的辛酸和仇恨,匯成苦難的笙歌奏響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他那執著的愛國之情搖曳著地燃燒起來,燃燒進骨子里,燃燒到頑固。縱使朝廷一次次地拋棄了他,悲苦了他,縱使歲月無多,仍發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的感嘆,這聲感嘆,淹沒了詩人和讀者的雙眼。他對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讓我們肅然起敬!
只是了解了關于杜甫的冰山一角,這個人,這種偉大,甚至是這種靈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們的心里。他悲天憫人的善良,盡心盡力的忠誠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我想以后有機會一定要看完《杜甫傳》,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將他的靈魂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自非曠世懷,登茲翻百憂”無盡的憂慮,深藏于內心。心中的那份渴望當官,在59的歲月中被堅持直到死去。執著的期盼,化為不截的動力,催促這這位貧窮偉大的詩人在歷史的輪番中不管向前。
幼兒時代的甜蜜,讓他對世界充滿了幻想,一心想長大做官報效國家,但事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他在苦難中長大,飽看了生命的心酸悲苦;他在泥濘中前行,品嘗著生離死別;他在國家與民前掙扎著徘徊著,真是“到處潛悲辛”
而今我們長大了,成人啦,很快就會畢業,走向社會。對于我們這些溫室里的花朵百年前的杜甫給了我們啟示,那就是堅持。遇到困難堅持面對。當我們的學業下降時,請不要放棄,咬一咬牙,擦去無用的淚,堅持!當我們為了環境不好而憂慮時,笑一笑,用自己的行為證明給他們,也許有時孤軍奮戰會很累,但請堅持,水滴石會穿,繩鋸木會斷,只要我們堅持,環境會為我們變好。堅持吧,收掉那浪費力氣的嘆息,用最有活力的一面迎接明天,挑戰未來;堅持吧,相信未來的我們會再相遇,相遇在那成功的彼岸。
杜甫一生是悲的,但因悲而偉大,因偉大而是我們銘記。銘記那份敢登峰俯視蒼穹偉大氣概的杜甫吧!杜甫因有你歷史將不會在寂寞!
《杜甫傳》的讀后感7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巔峰。這些偉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顆偉大的心靈,一種博大的情懷。
憂國憂民是杜甫詩作的一大特征。這種風格不僅是亂世的產物,更是詩人偉大人格的表達——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國家與人民的立場,心憂國家,心系民眾,同情百姓的苦難遭遇,一顆挽救社會的心在劇烈跳動,一種幫助人民擺脫沉重枷鎖的激情在涌動。長安十年,歷盡坎坷,杜甫仍舊不愿徹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顆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誠心。這些因憂國憂民而興起的滿腔熱忱,形成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力量源泉,這種從政的熱情,在屢遭冰霜之后,代作“詩史”創作的雛形。
把詩人從政的愿望轉化為批判揭露黑暗現實正是當時的腐朽社會。這種沉悶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從政救國救民的理想,但同時,它一次又一次戲弄著一位詩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將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毀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將催生了它所摧毀不了的一代詩人。長安十年,個人的凄涼際遇,與黎民的苦難交際交融,孕育出了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創作的靈感源泉。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思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辭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詩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傳》的讀后感8
去成都時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們選的時間不太好,當天大雨傾盆。
本想著,也許雨天游人會少一些,其實不然。走到草堂遺址處時,游人密密地擠在草屋之中,我有些驚訝于人們的熱情,同時也憂慮擾了“詩圣”的清修,只好略帶遺憾地遠離了草屋。
759年,48歲的杜甫到達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寫杜甫初到成都時的情形:“杜甫在廟里沒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先開辟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樹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堅固的茅屋。”
順帶說一句,浣花溪這個名字個人非常喜歡,離開了草屋之后,順著小溪走了好長一段路。
幾乎每一位國人都是從小就開始接觸杜甫詩作的,從《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到《江南逢李龜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都時常被后人吟誦。
李龜年是大唐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龜年,是在724(開元十二年),這時的杜甫是十幾歲的少年郎。幾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長沙)再次偶遇李龜年時,寫下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
平日里,我們對詩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為一首詩作,或者是因為一個傳說,非常的片面。讀《杜甫傳》,可以讓我們對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體的了解。
20xx年,馮遠征導演并領銜主演的話劇《杜甫》在首都劇場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個月就在網上預定了演出票。
整部話劇從李白、高適、杜甫三人把酒言歡開始,到三個人各奔東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寫下“三吏三別”。最后,話劇落幕在杜甫高聲吟誦《春望》,童聲背景音讓觀眾們聽得潸然淚下。
《杜甫傳》中寫,游俠與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對杜甫來說,這兩種生活于他非常遙遠。然而,當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離開長安來到洛陽之時,杜甫因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與李白一同渡黃河來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馮至先生說,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這段插曲書寫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的偉大時刻。
在這里,杜甫李白與高適相遇,三個朋友度過了一段呼鷹逐鹿的田園生活。
杜甫與李白、高適兩人雖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之間純摯的友誼、文人間的惺惺相惜令人羨慕,在我看來,李白和高適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馮至先生在前記中寫:這部傳記,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根據,不違背歷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個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這段話讓我由衷欽佩馮至先生,他堅守文人操守,為我們講述了杜甫真實的人生故事,讓我們在吟誦詩圣留下詩篇的同時,也可以走近詩圣杜甫的世界、品讀杜甫的人生。
《杜甫傳》的讀后感9
我讀過的第一首杜甫的詩,是《夢李白.其二》,那時我只有三歲。現在雖然依稀記得其中“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等詩句,然而其中的深意,十多年來我從未探究過。
人物傳記通常評價得較為客觀,個人崇拜和偏見相對較少。世人對于喜愛之物或是人,常多褒少貶,故而多年來我所聽說的杜甫,已經不再是“詩圣”,而是一個真正的“圣人”,或是“神人”,他超脫于世,比君王更懂百姓,他才高八斗,他不慕名利……
然而在傳記里,我所看到的,是一個真正的“詩圣”,而不是圣人或是神人,他曾走過的那年那月,有著一個普通人的艱辛困苦,他所期望的功名利祿,是凡夫俗子所追求的浮華。但是他的詩,卻是在平淡艱苦的生活中最為與眾不同的亮點。
情隨事遷,他的詩,隨著他生活的歡喜悲憂而千變萬幻,而他的生活實在太艱苦,以至于他的詩,無論如何總籠罩著一層布滿憂傷的細紗,剪不斷、理還亂。他與世人分享喜悅的詩,寥寥無幾。
中年的杜甫,可能是到了他此生最憂郁的時候,憂郁到他都不愿意生男孩,我記得自己在《兵車行》里見過的詩句:“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讀了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在那樣戰亂的年代,他甚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卻不是像普通人那樣,受楊貴妃被寵的影響,為了靠女兒的美艷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他雖頗有抱負,但他只是一個憂心忡忡的父親,不愿讓自己的孩子上戰場送死的父親!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更加思念李白,可以說,李白那樣的灑脫與不羈,是他所向往和曾經試圖追隨過的,除去與李白深刻的情誼,本質上,他思念的是他對于浪漫主義的向往,而這種向往,卻是他對現實的失望所表現出來的',故而連寫兩篇《夢李白》。但是他終究不是李白,不像李白那般深受重用過,也不像李白一樣“欲與天公試比高”。
他對現實極度失望,但他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個沉沒在世俗的巨浪中的手無寸鐵的文人,他還要依靠著這些世俗活下去!
于是,他曾經不羈的心,在凡塵中落寞成一季風花雪月。
他曾經向往的浪漫,在世俗中已然成了海市蜃樓。
所以,他并非李白那般“仙風道骨”,他成了“詩圣”,而絕非圣人,他把一生的抱負轉為走向人民,他含淚寫下了《三吏》、《三別》,取代了曾經“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
而他不再抱有期望的朝廷上,玄宗也自食荒淫之果,導致“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而行宮也寥落不堪,正如元稹《行宮》所說,“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這樣的時刻,杜甫的夢徹底醒了,從此用余生,在筆下為百姓力爭幸福的生活,也為后人記錄下了兵荒馬亂的那年那月。一代“詩圣”從此誕生!
他曾走過的那年那月,是一個為世俗打擊而又不得不依賴世俗茍且求生的俗人的磨煉,所幸他最終被磨煉成了一大詩人,名流千古!
《杜甫傳》的讀后感10
這篇傳記展現的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如同一首苦難而又壯美的歌。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代杰出的詩人。這本書創作追求忠于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但又不作煩瑣考據。作品所展現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掘很深入,作品達到了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合,是一部傳記文學的佳作。長安十年杜甫35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外看到統治集團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顯耀的官職,而是對現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辟了一片新的國土。
他的眼光是那樣的特殊。他對國家和人民倍加關心,統治集團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詩的思想源頭之一。最后達到憂國憂民的上一層次。李隆基將政權交給里李林甫,使得賢才,有能力的人,幾乎沒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與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楊國忠那樣的貪,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為改變,不得不放棄那種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膽的述說出他幾年來心中的悲憤,對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寫更體現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貧苦,曾做過別人的賓客,但目的還是為了謀取一個官職。他被貧窮所壓迫,一方面被事業心驅使,達到為了得到一個官職不擇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樣的抑郁,無奈。“麗人行”是描繪了楊氏姊妹丑惡的行為,在這政風糜爛,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這是杜甫在長安的真實收獲?他步履從貧乏的街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發畢經的咸陽橋,他由于進士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糜爛,由于自身的饑寒觸到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實。
流亡在安史之亂,及以后的戰亂中他困居長安,從秋到冬再從冬到春,除去為國家憂愁外,自然他也時常思念他的家人;遠在鐘離的韋氏妹,滯留平陽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長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聽說胡人到處殘殺,一直東到雞犬。后來恢復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職責。似乎沒有這些經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是風翔的一段經歷給他的教訓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歷了有關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這風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實社會,導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杜甫傳”讓人們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杜甫傳》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杜甫傳原文與翻譯05-19
杜甫傳原文及翻譯10-01
《杜甫傳》 教案教學設計05-24
杜甫傳讀書筆記06-06
節選《舊唐書杜甫傳》的閱讀答案及翻譯07-16
《杜甫傳》讀后感05-15
《杜甫傳》讀后感12-19
中外人物傳記《杜甫傳》原文07-08
《杜甫傳》讀后感(薦)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