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的詩 推薦度:
- 杜甫寫重陽節的詩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推薦)杜甫的詩
杜甫的詩1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
床床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的詩2
“日色隱孤戍,烏啼滿城頭”這兩句是說,日色西沉,孤獨的城堡隱沒在暮靄中;城頭上棲滿了歸鴉,呀呀亂啼。日暮孤行,戴星侵霧,不勝寥落,語帶感傷。
出自杜甫《發秦州》
我衰更懶拙,生事不自謀⑵。
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⑶。
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
草木未黃落,況聞山水幽⑷。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疇。
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⑸。
密竹復冬筍,清池可方舟。
雖傷旅寓遠,庶遂平生游⑹。
此邦俯要沖,實恐人事稠⑺。
應接非本性,登臨未銷憂⑻。
溪谷無異石,塞田始微收⑼。
豈復慰老夫,惘然難久留⑽。
日色隱孤戍,烏啼滿城頭⑾。
中宵驅車去⑿,飲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蒼茫云霧浮⒀。
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⒁。
注釋
、殴徘刂,今屬甘肅省天水市。
、粕拢聪滤砸率持隆
、谴硕湔浴安蛔灾\”,語苦而趣。問,尋求。樂土,富裕地區。因無食故欲就樂土。南州,猶南方。這里指同谷,同谷在秦州之南。南州氣暖,因無衣故思往南州。寒苦人實有此想。以上四句敘去秦州而赴同谷的`根由。
、纫陨纤木鋵懲葰夂蚝团山鉀Q無衣問題。漢源,同谷鄰縣!奥劇弊志o要。下面八句也是根據傳聞來寫的。杜甫此時尚未至同谷。
⑸以上四句寫同谷物產豐富,可解決無食問題。栗亭,屬同谷縣。薯蕷,俗名山藥。崖蜜,一名石蜜,野蜂在山崖和石壁間所釀之蜜。
、室陨纤木鋵懲染拔镆巳,并可供游覽。方舟,兩舟并行,實即泛舟意,但用方舟,見得地面甚廣。
⑺此以下八句追述去秦州的原因。此邦,指秦州。要沖,要道或要塞。地勢高,故曰府。稠,煩雜。
、檀硕涫钦f既要應接來往官員,又無山水可以登臨。
、彤愂,奇石。塞田,山田。微收,收成很少。
⑽因有以上種種原因,再也待不下去。
⑾此以下八句寫發秦州時情景,方是寫實。
⑿中宵,夜半。杜甫在旅途中多半夜出發,并因此得病,所以說“征途乃侵星,得使諸病入”。
、汛硕涑鲩T時仰望天空所見,景中含情。詩人之胸襟,正如星月之磊落,云霧蒼茫,終不能掩。
、掖硕湟蛐∫姶螅山斑h。“吾道”二字雙關,充分表現了詩人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膳c《空囊》詩“吾道屬艱難”一話互參。
賞析
《發秦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前往同谷縣(今甘肅成縣)。在這次行程中,杜甫按所經路線寫了十二首紀行詩。這是第一首,序詩。全詩先寫衣食之事,說同谷和暖,物產豐富,景物宜人,可解決衣食等問題;再追述離開秦州的原因;后寫發秦州的情景。
杜甫的詩3
獨酌成詩
杜甫
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
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
兵戈猶在眼,儒術豈謀身。
共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點明時間與詩人此時情態,正值元宵佳節,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B.額聯點明題意,詩人以酒澆愁,酒解客愁,萌發詩興,詩覺有神。
C.頸聯“謀身”一詞,既抒發詩人個人感慨,更凸顯其心系蒼生的情懷。
D.尾聯詩人嘆息自已為微小的官職所縛,倍感苦悶慚愧,流露傷感之意。
16.請結合詩歌最后兩聯,分析詩人是如何抒發憂國憂民情懷的。(6分)
閱讀答案:
15.(3分)A
16.(6分)①用借代手法,以“兵戈”代指戰爭,戰事猶在眼前,表達詩人對當下戰事眼前形勢的憂心。
、谶\用反問,表達詩人對個人遭遇的`感慨,更寫出其心系蒼生的無力感。
、畚猜撝笔阈匾,表達詩人苦于官微力薄,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的憂國憂民情懷。
。奎c2分,其中手法1分,情懷分析1分)
杜甫的詩4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翠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杜甫詩鑒賞
這首詩,大歷元年(766)秋作于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位于夔州東五里的白帝山上,漢末公孫述據蜀稱帝時建造,下臨大江,地勢險要。
首聯,使用民歌復踏句法,描寫白帝城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的奇景。白帝高踞于山頭,登城望,只見云霧翻滾,從城內傾瀉而出。低頭俯瞰,城下暴雨急驟,有如翻盆傾瀉。這兩句表面寫云雨,實際在突顯白帝城之高。因為白帝高聳云端,云霧繚繞,暴雨到來時,才能出現人在云霧中,雨從雙足落的奇觀。
頷聯緊承前景具體描述。高江急峽,不僅說明白帝一帶地勢高危,江水由此向東,懸流直下,而且兩岸高山,江流狹窄,奔騰呼嘯,加上急風驟雨,江水陡漲,水位加高,江流湍急,爭相奔涌,白浪滔天,有雷霆萬鈞之勢,萬馬奔騰之狀。一個斗字,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大雨傾注,水流迅疾,泄洪之聲驚天動地的壯觀情景。在覆盆暴雨之下,星月無光、陰霾蔽日:翠木蒼藤失去了昔日的光澤,高峽兩側,顯得一派昏暗。
以上兩聯,寫云雨變幻,暗示了時代動亂、陰霾蔽日的現實,為下文表現破敗凋敝、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作鋪墊。
頸聯,筆鋒一轉,境界陡變,與急驟猛烈的風雨景色形成鮮明對照。詩人俯視雨后的蜀郡大地,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眼前是荒蕪空曠的土地,一匹疲憊懶散的歸馬,在荒原上閑蹓。山村之內比荒原更顯清冷,人煙寥寥,從前的千戶中如今只剩下百戶,這情景怎不叫人觸目驚心。
景象如此凄涼悲慘,鄉村如此荒蕪凋敝,人民生活可想而知。這自然地使詩人注意到了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的社會現實。誅求,就是橫征暴斂。多少在戰亂中失去了丈夫的寡婦,本來就已是孤苦無依,僅有的一點維持生計的糧食、什物,遭到官府橫征暴斂,被搜刮凈盡,秋收季節,村里卻傳來陣陣哭聲,哭聲悲慟欲絕,哀號遍布原野。何處村,是說明哭聲來自哪里,并不清楚,但可知處處有人慟哭,哀鴻遍野,悲愴凄涼。
這首詩在意境上的變化參差錯落,大開大闔,在暴風驟雨之后,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凄涼蕭索,滿目瘡痍的秋原荒村圖,這圖景正是安史之亂后唐代社會的縮影。詩以白帝的急風暴雨,喻唐代社會的戰亂動蕩;以荒村的蕭條凄涼,喻安史亂后國家的瘡痍滿目。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動蕩,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沉郁的憂愁與哀思。
杜甫的詩5
【篇一:《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篇二:《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篇三:《八陣圖》】
杜甫(唐)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篇四:《贈花卿》】
杜甫(唐)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篇五:《春望》】
杜甫(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篇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的詩6
案臺上的清茶,清得明澈,兩片茶葉在水中打轉。于是,思緒便縈繞著那淡淡茶香,走入了杜甫氣魄雄渾,沉郁悲滄的詩魂。
當蜀城的細雨霏霏飄灑,以博大的胸懷去滋潤萬物時,是他滿懷喜悅,豪情贊嘆于清風春雨間;當故國淪陷,京城春天悲愴荒涼,鬢發愁白時,是他渴望安寧,黯然傷神于凄凄草木間;當聽聞官軍收復失地,亂世已載入史書時,是他欣喜縱酒,痛快淋漓于回鄉之路間。
我讀杜甫的詩,讀它的豪放,讀它的雄壯,讀它如滔滔萬丈的黃河水,磅礴雄偉,驚心動魄。
讀《望岳》,我難免遙想那雄壯的泰山之巔直插云霄,傲視群雄的宏偉景象!好一句千古傳頌的“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道出了杜甫心胸之氣魄,熱情之高漲,襟懷之豁達,胸心之高遠。巍峨聳高的泰山,也阻擋不了杜甫勃勃雄心的勇往直前。我讀懂了站在山頂上的身姿才是瀟灑的,把眾山飽覽于眼底才是快樂的。于是乎,我把凌云志向“放”在了泰山之巔,感受著詩人的豪放粗獷,讓我激情澎湃。
我讀杜甫的詩歌,讀它的悲傷,讀它的蒼涼,讀它如飽經風霜的殘枝,沉郁悲滄,慷慨悲憤。
品《春望》,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燃起了杜甫心中最悲傷最憂郁的火焰,我眼前仿佛出現了詩人的身影:身披怨恨的衣裳,滿是憂愁的面容,沉重的步伐!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蒼老的聲音,充滿了對世道的無奈與不滿。滿頭白鬢,三千煩惱絲,絲絲連著的是百姓生活之艱辛,國家統治之危難,被戰爭壓迫的悲壯的心,又有誰懂?杜甫用絕妙文字詮釋著人間的深深悲涼,一個不羈的靈魂就這樣承受著殘酷的命運。
我讀杜甫的.詩歌,讀它的喜悅,讀它的自由,讀它如終見曙光的小鳥,興高采烈,喜笑顏開。
話《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每每讀到“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我仿佛看到杜甫醉倒于小屋旁,滿臉的愉快,他心中涌起的情愫,說不出的“喜”,杜甫陶醉其中,喜極而泣。他看到了統一的曙光,他有了希望。杜甫憂郁的心似乎得到了釋放。
我讀杜甫的詩,那激情高亢的《望岳》,那豪情悲壯的《春望》,那凄凄愁苦的《登高》,那哀婉排惻的《蜀相》……他的喜,他的愁,他的痛快淋漓,他的悲傷沉郁,透過他的詩向世人詮釋著。使千年后的我,怦然心動,沉醉難返。
讀千年史詩,依然能感受到那一場曾經吹破一所茅屋的秋風,和秋風也吹不冷的赤子之心。我詫異,甚至驚悚。如何才能讀懂杜甫的詩魂,讀懂這杯清茶差傳遞的真意?我苦苦思索。
杜甫的詩7
李監宅二首
唐代 杜甫
尚覺王孫貴,豪家意頗濃。
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
且食雙魚美,誰看異味重。
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華館春風起,高城煙霧開。
雜花分戶映,嬌燕入簾回。
一見能傾座,虛懷只愛才。
鹽官雖絆驥,名是漢廷來。
譯文
我一進李監你家就感覺到王孫貴裔的風韻,豪門大家的氣派十足。
門后的.屏風上畫著開屏的金孔雀,內室里,棉被上繡著盛開的玉芙蓉。
桌上擺放著美味的雙魚,味道十分香濃。
家門庭喜氣洋洋,原來是女兒新近嫁了個乘龍快婿,可喜可賀!
豪華的館舍春風四起,高高的樓閣把云霧刺穿。
戶外一叢叢七彩鮮花相互輝映,一雙雙嬌燕飛入珠簾,回到梁上的老巢。
李公談吐不凡,令滿座一見傾倒;虛懷若谷,十分愛惜人才。
你雖然像騏驥一樣為沉重之鹽車所累,但是終有一天會有大任,因為畢竟是來自漢庭的天馬!
注釋
李監,指李令問,唐宗室子弟,曾任秘書監,故稱李監。
王孫:李令問是宗室子弟,故稱。
“屏開”句:《舊唐書》記載,高祖皇后竇氏的父親,在門屏上畫兩只孔雀,給前來求婚的人兩只箭,私約射中者招之。高祖發兩箭,俱中,因招為婿。此用其事,言李氏則婿之雅也。
“且食”句:乃翻《孟子》舍魚取熊掌語。
“門闌”句:庾信詩:“詰旦啟門闌。”《禮記》:“乃有喜色。”
華館春風:劉幀詩:“華館寄流波,豁達來風涼!辈苤苍姡骸按猴L起兮蕭條!
雜花:丘遲書:“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魏澹詩:“映戶落殘花!
一見能傾座:吳邁遠詩:“一見愿道意!薄端抉R相如傳》:“一座盡傾。”
“鹽車”句:《戰國策》云,騏驥駕鹽車,上吳板,遷延負轅而不能進。此用其意,以比李令問官職閑冷。
杜甫的詩8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秦州雜詩①(其七)
杜甫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②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注】
、偾刂,唐隴右道州名(今甘肅天水)。759年,杜甫棄去華州官職,攜家遠赴秦州,期間創作《秦州雜詩》。
、趯賴,即典屬國,是主管外交事務之官。這里指漢使蘇武出使匈奴歸來后,被授予典屬國一職。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莽莽”“萬重”寫出了秦州四周山嶺的綿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獨扼咽喉要道的險要地勢。
B、地面無風,但高空卻風動云移。雖未入夜,但邊城已明月高懸。這里寫出了秦州特有景象。
C、漢使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終堅守氣節。作者借此激勵唐朝出使各國使節也要像蘇武那樣。
D、秦州本不屬邊塞之地,而作者目光所及,仿佛到處戰塵彌漫,烽煙滾滾,一片衰敗蕭索景象。
15、本詩與王昌齡《從軍行》“不破樓蘭終不還”均提到了“樓蘭”,但表達的情感有所不同。請指出其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
14、C
15、①杜詩“樓蘭斬未還”反用傅介子斬樓蘭王首還闕事,說吐蕃侵擾的威脅未能解除,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詩人對于國家衰弱局勢的深切憂慮。
、谕踉姟安黄茦翘m終不還”化用了樓蘭的`典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心靈壯美的英雄群像,作者也借此表達了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
③原因:王昌齡生活在盛唐時期,國家實力強大,不懼強敵入侵,能夠擔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故而詩情豪壯,感情激越;而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階段,只能是“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的深沉慨嘆了。
杜甫的詩9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解】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占領。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恨離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驚心。
烽火:這里借指戰爭。
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一個春天過去了。
連:連續。
三:泛指多數。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發越抓越少了。
白頭:白頭發。
搔:抓,撓。
短:少。
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渾:簡直。
欲:將要;就要。
不:禁不住。
勝:能承受。
簪:用來綰住頭發的一種針形首飾。古代男子束發,所以用簪。
【翻譯1】
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里由于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里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么寶貴。由于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
【翻譯2】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評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祿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u,第一聲)州(現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于次年(至德二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凄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凹視秩f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講解】
1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后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寫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遍_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皣啤睂Α俺谴骸,兩意相反,對照強烈!皣啤敝吕^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于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鞍装l”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么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這首詩的特點分析
借眼前的景物抒發內心愁苦的感情!洞和烽_篇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而河山依舊。雖江山未改,但景象大異。詩中的“國破”、“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這些都是寫景,情寓景中,抒發詩人痛苦悲傷的感情。后4句直抒感情,“家書”是針對上句的“恨別”,有了離別才有思鄉的家書;“烽火”照應前句中的“感時”。感傷的是令人家破人亡的戰火。最后兩句以詩人望后的情態作結,把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推向極點。詩人愁得連簪子都插不住了,說明頭發都快掉光了,詩人的愁苦都緣于“國破”和“恨別”。全詩借眼前的景物抒發內心愁苦的感情。
用詞自然;表現力極強。詩人激越與奔放的感情,突出表現在遣詞用語上。作者把重要的詞語都寫在每句的前面:“國破”、“城春”、“感時”、“恨別”、“烽火”、“家書”、“白頭”,而這一切思緒皆從“國破”而來!洞和吠ㄟ^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寫春望之景,詩的前四句,寫春望所見,作者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寫盡春城敗象。后四句主要抒發春望之情,寫心念親人的境況!凹視秩f金”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詩,首聯主要從大處落筆,總寫望中所見。第二聯由大到小,由總覽轉為具體抒寫自己在這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五六句分別寫國憂、家愁。這兩句深層寫春日所感。尾聯以正面描繪詩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現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思!巴笔秦灤┤木索。從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態作結。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藝術表現手法分析】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關鍵是化情思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說的“移情論”。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詩的藝術手法。從不同層面來看:詩高度概括,形象生動的反映社會生活,常用比興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擬、聯想、對比等手法,將所要表達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鮮明生動的畫面。詩歌形象除鮮明生動外,還往往具有象征意蘊和夸張圖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張手法,寓意高遠,發人深思。詩歌抒情言志,具有強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達詩人的典型感受。詩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啟示力的藝術,而詩歌的.想象通常表現為聯想、類比、幻想等方式?梢哉f沒有想象就沒有詩。特別要注意一些具有現代派的象征詩,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詩的結構。詩的結構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邏輯,具有跳躍性。因而詩人特意建構“空白”——藝術的跳躍與省略。中國古代文論稱之為“間空”。田間的《義勇軍進行曲》:“在長白山一帶的地方,/中國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長。/大風沙里,/一個義勇軍。/騎馬走過他的家鄉。/他回來:/敵人的頭,/掛在鐵槍上”。詩人省略了奮勇抗戰的場景,但那浴血奮戰的場面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義憤,都洋溢在字里行間。因為開頭時代氣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詩眼,使讀者得以有根有據地用想象補充戰斗場面。詩跳躍與省略,虛實相間的藝術處理,造成“空間”以少勝多的藝術表現力。
4、詩的語言。精煉、富有韻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復等手法,注意語言的聲調、押韻和節奏構成音樂美。
杜甫的詩10
《閣夜》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版本一)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版本二)
分類標簽:戰爭詩 描寫冬天 思鄉詩 唐詩三百首
作品賞析
【注解】:
1、陰陽:指日月。
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3、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瞿塘峽在夔州東。
4、星河:星辰與銀河。
5、野哭句:意謂從幾家野哭中聽到戰爭的聲音。幾家:一作“千家”。
6、夷歌句:意謂漁人樵夫都唱著夷歌,見夔州之僻遠。夷:指當地少數民族。
7、臥龍:指諸葛亮!妒駮ぶT葛亮傳》:“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8、躍馬:指公孫述。述在西漢末曾乘亂據蜀,自稱白帝。這里用晉左思《蜀都賦》
“公孫躍馬而稱帝”意。諸葛亮和公孫述在夔州都有祠廟,故詩中及之。這句是
賢愚同盡之意。
【韻譯】:
時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來越短;
浪跡天涯,在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時聽到戰鼓號角,起伏悲壯;
山峽倒映著銀河星辰,隨波動搖。
野外幾家哭聲,傳來戰爭的訊息;
數處漁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謠。
諸葛亮和公孫述,一樣終成黃土;
人事變遷音書斷絕,我寂寞無聊。
【評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大歷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閣作所。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
亂思鄉的意思。首聯點明冬夜寒愴;頷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
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以諸葛亮和公孫述為例,說明賢愚忠逆都同歸于
盡,個人的寂寞就更無所謂了。全詩氣象雄闊,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引自"超純齋詩詞" 翻譯、評析:劉建勛
【簡析】:
蜀中有崔盱、郭英義等互相殘殺,百姓遭殃,詩中的“野哭千家”就是這次戰禍的寫照。杜甫經常情思諸葛亮,這是他從內心崇敬的一位賢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這是大歷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軍閥混戰,連年不息;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感時憶舊,他寫了這首詩,表現出異常沉重的心情。
開首二句點明時間。首句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意。當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此凄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慨萬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寫出了夜中所聞所見。上句鼓角,指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聲。晴朗的夜空,鼓角聲分外響亮,值五更欲曙之時,愁人不寐,那聲音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就從側面烘托出夔州一帶也不太平,黎明前軍隊已在加緊活動。詩人用“鼓角”二字點示,再和“五更”、“聲悲壯”等詞語結合,兵革未息、戰爭頻仍的氣氛就自然地傳達出來了。下句說雨后玉宇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景色是夠美的。前人贊揚此聯寫得“偉麗”。它的妙處在于:通過對句,詩人把他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三峽夜深美景的欣賞,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詩句氣勢蒼涼恢廓,音調鏗鏘悅耳,辭采清麗奪目,“偉麗”中深蘊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
“野哭”二句,寫拂曉前所聞。一聞戰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徹四野,其景多么凄慘!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夔州是民族雜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間,漁夫樵子不時在夜深傳來“夷歌”之聲。“數處”言不只一起。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境刻畫得很真實:“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臥龍”二句,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東南的白帝廟,而引出無限感慨。臥龍,指諸葛亮。躍馬,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杜甫曾屢次詠到他:“公孫初據險,躍馬意何長”(《白帝城》)“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們不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嗎!“人事音音書”,詞意平列。漫,任便。這句說,人事與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結尾二句,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沈德潛說:“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詩別裁》)象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不論他是賢是愚,都同歸于盡了。現實生活中,征戍、誅掠更造成廣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這點寂寥孤獨,又算得了什么呢這話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卻充分反映出詩人感情上的矛盾與苦惱!爸臼坑娜四灌,古來材大難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業,衰邁久風塵!(《上白帝城二首》)這些詩句正好傳達出詩中某些未盡之意。盧世認為此詩“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是頗有見地的。
此詩向來被譽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氣象雄闊,仿佛把宇宙寵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應麟稱贊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并說它是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的詩11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氣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銀漢遙應接鳳城。
句解:
露下天高秋氣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夜》是一首七言律詩,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秋作于夔州。這兩句是說,時值秋日,白露已降,天高水清,獨夜孤寂,滿腹愁腸,無以為遣。人雖在南,心長在北,天各一方,秋夜“旅魂”能不驚嗎?前句寫景,后句寫情,以景托情,景為情使,極言詩人當時愁悶難耐、急切出川的心情。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飄泊西南時寫成的。從詩中所提供的信息來看,它與《秋興八首》的創作時間大致相同。杜甫自759年棄官客秦州到寫此詩時,已經過了七個年頭的飄泊生活。而在這七年中,詩人的生活極為艱苦,國家的命運也未見好轉。現在多情多病多愁的詩人又逢凄涼之秋夜,在異地的空山里,怎能不浮想聯翩,走筆作歌?首聯為起,一景一情,情緣景生,扣緊題面,寫所見所感。這一聯有兩個字應特別注意:一個是第一句中的“秋”,一個是第二句中的“夜”。這兩個字是該詩的線索。以后的三聯六句,都由此生發出來。第一句用自對開頭,顯得十分工巧。同時,這一句和詩人的另一首《登高》中的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在句式上完全一樣。杜甫寫詩時下字極為講究。次句在句式上求變,用“空”字來形容山,用“獨”字來修飾夜,用“旅”字來限制魂,再用“驚”字來刻畫旅魂,真是字字珠璣,令人嘆服。
頷聯緊承上聯第二句之“夜”字,寫所見所聞。這一聯突出寫夜,輔之寫秋。寫夜,要突出夜的特色。夜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燈是月。燈前加一“疏”字,帆前加一“孤”字,月前加一“新”字,都極準確地描寫了詩人的見聞。疏是稀疏,言其燈少,暗示貧困、偏僻、凄清。孤是孤獨,無人作伴,更顯凄涼。從“新月”二字中可以傳遞出兩個信息,一是初夜,一是月初。另外,這里沒用秋字,卻用“雙杵”暗示了秋天。在唐代,人們到秋天都要搗衣,李白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詩句,可以參讀。
頸聯承中有轉,在頷聯寫景的基礎上暗轉抒情,承接首聯第一句之“秋”字。第五句寫秋天地上最有季節性代表的植物“菊”,第六句寫天上最有代表性的由北向南飛翔的.候鳥“雁”。寫病人逢秋,寫遠在他鄉之人逢秋,并且連一封家書也得不到!澳暇赵俜耆伺P病”和《秋興八首》之一中的“叢菊兩開他日淚”意思相同。詩人家鄉在中原,故稱異鄉西南的菊花為南菊,稱家書為北書!把銦o情”是詩人之語,古代有鴻雁傳書的故事,現在因為戰亂,得不到家書,無處責怪,卻遷怒于鴻雁無情。這是一種無奈的說法。在杜詩中有許多關于思家和極想看到家書卻無法實現的詩句。如“家書抵萬金”、“寄書長不達”、“思家步月清宵立”等。當時遠離家鄉的人對家書的期待以及把往家寄信看重的程度,在具有現代化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今天,是無論如何也難以想象得到的。因此,現代人在理解這樣的詩句以及體會古人的心情時都具有一定的障礙。我們可以舉出唐人張籍的《秋思》予以佐證。詩曰:“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贬瘏⒌摹斗耆刖┦埂罚骸肮蕡@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流滿面的樣子)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遍焺e故鄉、遠離親人,并把家書看成“抵萬金”的杜甫能不為之發泄自己的情感嗎?這一聯重點寫秋寫情,寫所感所思。寫秋時以菊代之,寫情時以書代之。
尾聯敘事抒情,是合。這時的詩人已是重病纏身,十分虛弱,從臥病兩字即可看出當時病情的嚴重程度。就是這樣一個病情嚴重的人,在床上掙扎起來,倚著拐杖還要走到門外,仰望天空,遙望國都(鳳城),遠眺故園,感慨萬千,詩人的思家之心、報國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尾聯與《秋興八首》之二中的“每依北斗望京華”意思相同。這一聯情景交融,寫詩人身在南方,但心卻永向北方,憂國之心,至死如丹。全詩寫景、敘事、抒情,起承轉合,結構安排得十分嚴謹,由此可看出杜甫晚年七律詩的確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堪為后世楷模。
賞析二:
詩題為《夜》,整首詩也圍繞著“夜”來寫的,卻表達出一種強烈的“思”和“愁”的主題。“露下”、“獨夜”、“疏燈”、“新月”、“牛斗”、“銀漢”無不和“夜”相關,緊緊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只是把華麗的辭藻堆砌。有些人喜歡寫《無題》,美其名曰學李商隱,其實是不足取的,殊非正途。
因詩不長,所以句句要精,要扣題,不說廢話。杜甫的《夜》幾乎句句扣“夜”,五六句即使沒有直接出現相關詞語,但是意思上也沒散開,是一貫而下的。律詩常用“起承轉合”的四字章法,一字對應一聯。
首聯“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睘槠穑渲械摹扒铩、“夜”、“獨”、“旅”、“驚”等字,點明了作者所處的環境和當時的心境。這就是“起”。即使不看后續內容,僅看首聯就能感覺到整篇的氣氛,這個“起”才算是合格的。
頷聯“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睘槌,就是承接、繼續的意思,要緊接著首聯展開描寫。律詩這聯要用對偶句,增加美感。這聯是怎么“承”的呢?前半句“疏燈自照孤帆宿”是和首聯下句“空山獨夜旅魂驚”相通的,“獨”與“孤”,“空”與“疏”,“旅”與“宿”等,不但句,連字都是相通的、相接的。后半句“新月猶懸雙杵鳴”,與首聯上句“露下天高秋水清”,“雙杵”與“秋水”,“新月”與“天高”,也是相承接的。無論意思上,意境上,字面上都承接得那么好。
頸聯“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笔恰稗D”。前四句主要寫景,秋夜孤舟周圍的景色;到這兩句,卻寫了“臥病”、“書不至”,開始從前面寫景變成抒情了,這就是“轉”!稗D”也需要對偶句來增加藝術美感,“轉”要轉的自然,盡量和前邊形成對比,最常見的“轉”是由寫景轉為抒情,還有虛轉實、大轉小、陰轉陽等手法。但是,“轉”也要有原則,中心不能變,意脈要順暢。如果頸聯和前兩聯風馬牛不相及,就失敗了。所以要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給人以充分的聯想空間。
尾聯“步檐倚杖看牛斗,銀漢遙應接鳳城!笔恰昂稀,就是總結。“合”要回歸中心,不能隨著頸聯的“轉”一直轉下去,而要整合全篇,回到中心。杜甫這兩句的處理方式是,由抬頭看星辰想到長安(鳳城),與“千里共嬋娟”同妙,而于此主題畢現。
南菊,北書:時作者在四川,所以稱南,北指長安。鳳城:漢武帝曾在長安造鳳闕,故鳳城是長安代稱。
杜甫的詩1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
2、理解詩作大意及層次安排。
3、理解詩作思想內容及作者的情感,評述詩作的意義。
教學重點
詩作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鑒賞重點詩句。
教學媒體
課件、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杜甫(712—770)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詩史”“詩圣”。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杜甫生平: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寫作背景:天寶以后,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越來越頻繁。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拼竽純删┘昂幽媳北該裟显t。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谑切姓叱钤梗改钙拮铀椭诳蘼曊褚啊!边@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
“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
二、研讀詩作:
一、如果把前三行作為一層;后面再作為一層。兩層分別寫了什么?
明確:1、送行場面。2、役夫訴說
二、反復讀送行的詩句
1、說說送行場景在情感上的特點?明確:生離死別。
2、轔轔蕭蕭的聽覺形象給人什么感覺?明確:一種人馬雜沓之感,表明征夫之多。
3、“弓箭各在腰”的視覺形象表明有何作用?表明他們即將奔赴戰場,自然能催動送行之行的哭號。
官兵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一方面,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統文化的熏陶,把貴德行、重名節、循禮法視為基本的`人生準則;而同時,他也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有著頗為張狂、富于浪漫氣質的一面。他的《壯游》詩回憶往事,自稱“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在文學上,連屈原、賈誼、曹植、劉楨那樣的人物都不放在眼里,可見他是多么驕傲。在與李白、高適等人交游時,他們縱酒放歌、慷慨懷古、馳逐射獵,也很有幾分任俠之氣。對人生信仰、理想的執著,也是杜甫個性的一大特征。后代有人說杜甫是“村夫子”,杜甫詩中也自稱“乾坤一腐儒”(《江漢》),都是就這一種執著態度而言。所謂“致君堯舜”,所謂“憂民愛物”,這些儒家的觀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種空談、一種標榜,杜甫卻是真心地相信和實行它。而且,儒者本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進退之路,杜甫卻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窮達,都要以天下為念。
《兵車行》的創作標志著杜甫詩歌的轉變。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貫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詩歌創作在思想內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點:嚴肅的寫實精神;在忠誠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對統治集團中的腐朽現象給予嚴厲的批判;對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深沉憂念。送別的場面中詩人突出地描寫了什么細節,有什么作用?表達什么感情?突出了“走相送”“攔道哭”這些動作細節。“走”字表明他們聞訊趕來,扶老攜幼,追奔呼號,心情萬分急切。他們料定這是生離死別,所以見面就牽衣而哭,頓足而呼,攔在道上,不讓親人離開,他們呼天搶地、撕裂人心的哭聲直沖云霄,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詩人用這樣一些細節真切地表達了人們徹心入骨的絕望悲愴和對無休止的開邊戰爭的強烈怨憤,也表達了詩人對窮兵黷武的開邊政策的憤怒批判。詩人用這些細節給這個場面渲染了極其凄慘的氣氛,借此表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開邊”戰爭的怨憤,使這首詩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三、分析研讀役夫的訴說詩句:
1、“過者”“行人”是誰?敘述總綱是什么?“我”與戰士“點行頻”“詩眼”承上啟下
2、“點行頻”包含哪些內容?表現什么?“或從十五北防河……歸來頭白還戌邊!睌⑹龇蹠r間過長,占去人的大半生。
3、鑒賞“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這是對前兩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所作的形象說明,使人心酸。古代孩子留長發,15歲開始用頭巾束發。如今,一個剛到束發年齡(成年)還不怎么會束發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遠離父母的北方去“防河”,這是何等可憐!所以,連里正也動了心,替他束發。人過40,頭發漸白,又剛從前線回來,理當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線去。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無限制地超期服役,統治者的殘酷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4、鑒賞本詩主旨句“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薄拔浠省,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宗。千百萬戰士戰死沙場,是因為皇帝用武力擴張領土的野心沒有停止。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怨憤)主旨句“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包含哪些意思?
有以下幾層意思:(1)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2)認識到戰爭是苦難的根源(指控)。(3)把戰爭的責任加到最高統治者身上(詩人的勇氣)。
5、理解詩句: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v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解析:A、“行人”問“長者”主要陳述什么內容?戰爭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缺乏勞動力,使得生產凋敝。
B、戰爭給人民造成了哪些危害?(1)超期服役情況嚴重。(2)死于邊庭者極多。(3)農村缺乏勞動力,生產凋敝。
6、解析詩句: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A、寫什么內容?
敘述“關西卒”之苦,“行人”為自己也為同伴們申訴委屈。
B、“敢申恨”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樣說?
不是無恨,而是“申”亦無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得極為細膩逼真。
C、“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寫什么?
人民無法維持生計,官府與朝廷依舊逼索租稅。士兵家庭的困難(無奈)。官府的狠毒。
7、理解詩句: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A、人們的心理有何變化?為何會有這種變化?表達什么感情?
重男輕女——重女輕男
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人們心靈受傷害之深。
以自我寬慰烘托哀嘆,更顯出哀嘆之深。這樣的心理變化也是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有力控訴!从^、怨憤。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結尾給我們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結尾寫青海戰場的景象,好像是用攝影機拍下的一個全景鏡頭:漫山遍野,白骨縱橫,在陰沉的天色和橡檬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凄厲的鬼哭聲。如此陰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這樣描繪古戰場的悲慘的景象,其意仍在諷今——揭露“開邊”政策的罪惡,發人深思。
這首詩中的警策應是哪兩句?理由是什么?
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首詩首尾均為場面描寫,警策不在此。處在詩篇中間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才是警策,前一句揭露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后一句揭示了苦難的根源,這正好概括了本詩的主題;而且這句詩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武皇,給統治者以警戒,顯示了詩人巨大的勇氣,所以說這一句是本詩警策。
課文總結
這首詩通過以親人送別出征戰士的場面描寫引入行人問答,由個人痛苦經歷擴展到全社會,由點到面,由現象到本質地勾畫出安史之亂前的一個歷史時期里社會的真實狀況,再現了時代的苦難,層層深入地揭示了苦難的根源,表達了人民強烈的反戰愿望。
基本結構:以送別出征戰士的場面描寫開頭,以行人答問為主體。
貫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憤
教后反思出征場面生離死別人民怨憤
“行人”答問頻繁征兵超期服役戰爭危害民生凋敝兵民愿望戰場慘象
——前后照應層層遞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研討《旅夜書懷》和《詠懷古跡》的情感內容。
2、理解詩作《旅夜書懷》中前兩聯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
3、鑒賞名句“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煉句煉意之妙。
教學重點
兩首詩作的情感內容。
教學難點
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和名句的妙處。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杜詩情感特點“沉郁”引入《旅夜書懷》的學習。
二、學生看詩題中“旅”字而介紹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廣德二年(764)的春天攜家人自閬州折回成都,入嚴武幕。本來有這位好朋友的幫助,他滿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卻不料嚴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于九月到達云安(四川云陽)。《旅夜書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寫的。
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杜甫的思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痹,不時發作。兩年前,當安史之亂初平時,他曾有返回長安或洛陽的打算,但因地方軍閥乘機作亂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這回嚴武之死,他決心離開四川,轉作瀟湘之游,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時才是個盡頭。這首詩就集中的表現了他這種心情。
三、通過“夜”字察實景
夜:指作者寫作這首詩的時間是在夜晚。詩句有: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2、體味一下作者這二句詩里所描繪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細草、微風、岸、危檣、舟、星、平野、月、江流
思考: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意境),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草:細—孤弱。風:微—輕風卻不斷。岸:闊。檣:危
夜:冷。舟:獨!氯醯募毑菰跓o邊的風里飄搖不定,孤立突兀的色檣和孤獨的小舟對抗著漫漫長夜。
星:垂。平野:闊。月:明朗。江流:洶涌澎湃。---三兩星盞襯托著無邊荒涼的平野。明朗星空之下江水洶涌,奔流不息。
結論:兩聯寫出作者的孤單與渺小,展現了詩人漂泊的命運。
明確:詩人這時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琯、鄭虔、高適、嚴武等在向年里想繼去世,使他的孤獨感與日俱增,F在,“五載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剛剛結束,而將來的生活如何又難以預料。
藝術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通過“書懷”悟實情。
頸聯寫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詩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確:“名聲”不是因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為”老病”而休的。
思考:詩人名滿天下,是因為什么?
明確:韓愈寫詩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決非過譽之詞.
思考: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說這樣呢?
明確:這很明顯的是激憤之語,既然“名聲”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為“老病”了.
理解:聯系杜甫一生的經歷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擠.所以在這兒所寫的仍是激憤之詞.
尾聯:詩人自況,以什么自況的呢?
以”飄飄”喻己則有一種自傷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廣闊的天地間的一只沙鷗作比.
效果: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獨的沙鷗作比,就更顯得孤獨和凄涼了.
藝術手法:天地——沙鷗直抒胸臆比的手法
2延伸:詩人好以鷗鳥自況:A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分析:這是作者英鋒俊采的象征。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分析:這是古人筆下的隱士
教后反思
杜甫的詩13
課外拓展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劍外:四川劍閣以南,指梓州一帶。唐朝都城長安在劍閣東北。當時以長安為中心,所以劍閣以南稱劍外。薊北:現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帶。那里當時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15、解釋下列詞語。
⑴妻子:⑵縱酒:
16、詩中哪句點明了“聞訊”的地點?
17、詩中哪個詞語揭示了全詩的主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18、詩人聽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詩中是如何描述這一點的?試做簡要分析。
表達實踐
19、“獨與老翁別”時詩人一定會安慰老翁的,此時的詩人一定有很多感觸。請你通過想象來描繪一下別后的情景,200字以上。
中考鏈接
20、根據提示,在劃線處填上恰當的詩句。
杜甫是唐代大詩人,他見證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青年時代,身處開元盛世的他有著“,”(《望岳》)的遠大抱負;安史之亂時,他以博大的濟世情懷體察人間冷暖,道出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對朝廷昏庸、國家動蕩的時局,晚年的他只能以“,”(《登樓》)來抒發個人感慨。
成都杜甫草堂對聯欣賞
1、清代詩人、書畫家顧復初的一副對聯最有名: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注釋]聯語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上聯問“龍蜷虎臥幾詩客”?下聯說:只有偉大的詩人杜甫“長留天地”,不知歷代有多少詩人在“月白風清”之夜來此吟詠,緬懷一代詩圣。
2、集詩人、作家、劇作家、書法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于一身的郭沫若來草堂后,寫了一副十六個字的對聯: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注釋]“瘡痍”,創傷。指杜甫生活的年代大半是在戰亂之時。“圣哲”,贊杜甫是詩圣、詩哲。“波瀾”,比喻杜甫的詩如波濤洶涌,壯闊翻騰。上聯意為杜甫生逢安史之亂,在民不聊生的動蕩社會中,他巍然屹立于詩壇;下聯說杜甫將憂國憂民之心,寄于筆墨,托于詩篇,猶如狂濤巨浪,激勵人心,震撼千古。
3、葉劍英元帥題四川成都杜甫草堂(1960年作):
杜陵落筆傷豺虎,
愛國孤琮薄斗牛。
[注釋]“杜陵”,指杜甫。杜甫曾自稱“杜陵野老”!安蚧ⅰ保扔魍鈹、盜賊、貪官、污吏等一切邪惡勢力!肮聬(cóng)”,指杜甫對國家安危的系念。悰,心情,思念。薄,迫,靠近。斗牛:指天上的斗星、牛星。二星極高遠。
上聯意為杜甫一生痛恨亂臣逆賊、貪官污吏,視他們如“豺虎”,并常用詩歌予以諷刺抨擊。下聯意為杜甫憂國憂民的心情,不能為統治者理解,但他的滿腔孤憤之氣,卻充塞天地之間,直迫斗牛二星,與其同輝萬代。
參考答案:
15、⑴妻子和兒女⑵縱情飲酒16、劍外忽傳收薊北17、“收薊北”;抒發了詩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現了詩人渴望國家統一和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18、當詩人一聽“收薊北”的消息后,“初聞涕淚滿衣裳”──歡喜得淚流滿面,以淚寫喜,更是喜極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動的寫照!奥碓姇灿瘛暴ぉび闪飨矞I而呈喜態,寫出了此時此刻詩人內心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須縱酒”──由呈喜態而放聲高歌、縱酒痛飲!扒啻鹤靼楹眠鄉”──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歸。最后兩句仍然寫“還鄉”,是想像中具體的回家路線,更讓人想見詩人歸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悅的心情。全詩喜始喜終,一貫到底,給人以強烈的快意。19、略2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杜甫的詩14
《佳人》賞析_杜甫
作者: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革木。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重點字詞解析
①佳人:貌美的女子。②依草木:住在山林中。③官高:指娘家官階高。④轉燭:燭火隨風轉動,比喻世事變化無常。⑤合昏:夜合花,葉子朝開夜合。⑥賣珠,因生括窮困而賣珠寶。⑦牽蘿:拾取樹藤類枝條。也是寫佳人的清貧。⑧采柏:采摘柏樹葉。
《佳人》賞析:
這首詩是寫一個在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時,在安史戰亂中,原來官居高位的兄弟慘遭殺戮,丈夫見她娘家敗落,就遺棄了她,于是她在社會上流落無依。然而,她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與草木為鄰,立志守節,宛若山泉。這種貧賤不移,貞節自守的精神,實在值得謳歌。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
句。第一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一段的意思是:有一位蓋世無雙的絕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說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兒,如今卻淪落山野,與草木相依。開頭兩句點題。上句言其貌之美,下甸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環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以下轉為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們死后連尸骨都不得收斂。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肮俑摺睉衔闹傲技易印,強調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 第二段,佳人傾訴見棄于夫的大不幸。世態人情總是厭惡衰落·萬事都如風中的燭火飄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后,輕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個美貌如玉的婦人。這四句托物興感,刻畫世態炎涼,人情冷睚。在傾訴個人不章、慨嘆世情冷漠的言辭中,充溢著悲憤不平。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
第三段,贊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末兩句以寫景作結,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在體態美中,透露著意態美。這種美,不只是一種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種理想美。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
那經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詩的最后兩句,為后人激賞,妙在對美人容貌不著一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一對色澤清新而富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境相融合,便傳神地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一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尾兩句,才以一幅畫忽然結束。壘詩文筆委婉,纏綿悱惻,繪聲如泣如訴,繪影楚楚動人!霸谏饺,出山泉水濁”深寓生活哲理。
杜甫的詩15
他的詩風沉郁頓挫,他的詩被后人稱作“詩史”;他的名字響徹詩壇,振聾發聵,他被后人尊為“詩圣”。他,就是杜甫,他的偉大,在于他代表著社會良知。
因他的詩,我們看見了“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的驚天動地,體會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蕭條,感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愛。
有這樣一個關于杜甫的典故,曾經有一個人因為讀到杜詩而深感佩服,于是千里迢迢去拜見杜甫,杜甫為此而甚是欣慰,因為于亂世中得一知己不是易事。爾后,在杜甫年老之際,寫下了“百年歌自苦,不見有知音”。殊不知,現在千千萬萬的人都喜歡他,不僅喜歡他的詩,更敬重他的人品。
杜甫是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一個現實主義偉大詩人。早期的杜甫與李白相識,“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李白詠大鵬,向往自由,而杜甫詠鳳凰,向往社會安定。杜甫從小就胸懷大志,有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和“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的抱負?上环陼r,空有滿腹才華,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杜甫去參加科舉考試,因奸臣當道,名落孫山?啥鸥s沒有因這次打擊而放棄追求人生的理想,懷著出仕從政的愿望,堅持不解,在長安一等就是十年,終得一官半職。后安史亂起,他顛沛流離,幾經坎坷,棄官入蜀,住在成都草堂。他不管做官與否,始終憂國憂民,用他寫實的手筆,為后人留下了千古絕唱。
杜甫的詩篇,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他憂國憂民的情懷,體現在他的宏偉詩篇中!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寫出安史之亂爆發時的現狀!澳和妒敬,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北普娴孛枥L了差吏捉人服役的一幕,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皠ν夂鰝魇账E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睂懗隽硕鸥β牭焦佘娛諒秃文虾伪眲倮輬髸r驚喜欲狂的心情。直至他垂暮之際,他仍心系祖國!叭竹R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是杜甫晚年在岳陽樓上的悲吟。
在如今安定的社會里,我想很多人也有“一覽眾山小”的決心,可是多數人都是夸夸其談,而沒有求真務實的精神。現在有多少人能面對挫折而能奮發向上呢?我想,只有付諸努力,頑強奮斗,堅持不懈,才是最好的選擇。
杜甫發過“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的感嘆,反映了在社會 動蕩的.年代,民不聊生。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太平年間,正處于祖國的繁榮昌盛時期,與杜甫所生活的年代相比,有著天壤之別。與杜甫相比,我們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所以,我們更應懂得珍惜,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創造美好的生活。
努力奮斗,堅持不懈,珍惜所有,創造美好的未來。這就是我讀杜詩,品杜甫而得出的感悟。
【杜甫的詩】相關文章:
杜甫的詩11-08
杜甫詩03-27
杜甫的寫景詩11-13
杜甫詩教案02-04
杜甫的詩(薦)05-21
杜甫的“悲詩”03-23
杜甫的贈別詩01-11
杜甫的詩(精華)09-24
關于杜甫的詩09-22
杜甫的愛國詩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