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短歌行》教案

時間:2024-06-27 16:34:59 短歌行 我要投稿

《短歌行》教案15篇(實用)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短歌行》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短歌行》教案15篇(實用)

《短歌行》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曹操詩歌的特點及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掌握詩中用典修辭手法及豪放風格。

  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憂”而發奮、慷慨激昂的情緒;學會珍惜時間,樹立遠大目標。

  教學重難點

  重點:揣摩詩人感受及求賢若渴的情懷。

  難點:鑒賞詩中用典、比興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不知不覺又是冬季,讓人想起毛澤東的《沁園春o雪》中的句子(師生共同背誦)自信之感由此可見,但是他似乎忘記了歷史上還有一個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識交流(學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是三國時候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年三十舉孝廉,以參加鎮壓黃巾起義,遷為濟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復擊滅袁術,袁紹。他實習“唯才是舉”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強,限制兼并,廣興屯田等一系列較為進步的措施,終于統一了北方。位至大將軍、丞相、封魏王。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藝術修養。他的樂府詩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地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他統一天下的遠大抱負和頑強的進取精神。其詩語言質樸、情感深沉,格調蒼涼悲壯,有很高的藝術性,他的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風對后來的新樂府詩有很大的啟示,不僅為建安文壇的領袖,而且建安文學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三、整體感知

  1、背景介紹: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權勢力。大戰前夕,酒宴眾文武,飲至半夜,忽聞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詩格調高遠,感情豐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2、學生自由誦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語調,讀出慷慨之情。試讀,互相點評。

  3、學生結合注釋,疏通詩句大意,教師進行相關點撥,找到詩眼。

  4、學生思想并討論詩歌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可分為四層:前八句為第一層,詩人慨嘆人生有限,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為第二層,通過思念賢才、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為第三層,寫對賢才的仰慕,想象賢士到來,暢抒情誼;最后八句為第四層,寫賢才擇主和自己希望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抱負。

  四、具體研習重要詩句:

  1、提問:如何理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確: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曹操雖然取得了許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敗。他深感奮斗中的艱難,也因年歲增長,光陰流逝,理想尚未實而憂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嘆。但這一“嘆”不是無所作為者,蹉跎歲月者,不思進取的消極之“嘆”,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賢才幫助以實現建功立業雄心的英雄之嘆。“人生幾何”“去日苦多”是進取中的憂嘆,追求中的苦悶。表達了詩人抓緊時機,大干一番事業的強烈愿望,隱含著的仍然積極昂揚的精神。

  2、提問:如何理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四句詩?

  明確:這四句借用《管子o形解》中的話和周公“一沫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史記o魯周公世家》的故事,來說明詩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盡,一方面則更加激勵他及時建功立業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來幫助他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3、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把自己認為很有表達特色的句子畫出來。

  4、品析所畫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發言。

  明確: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跡。“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鄭風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賢才。“悠悠”,憂思綿長的樣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詩句還有“縱我不在,子寧不來?”本意是傳達女子對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這里作者暗用這兩句詩意,比喻熱烈期待所求賢才的到來。“呦呦鹿鳴”四句,引自《小雅o鹿鳴》,本意是寫宴會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況。這里表示對賢才的竭誠歡迎。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詩人的思想感情,顯得古樸深成、自然妥貼。

  (二)詩歌采用連串的比興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思賢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賢才的不可斷絕;“烏鵲南飛”中以烏鵲喻指賢士;“繞樹三匝,何止可依”則喻指賢士急于尋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詩歌以烏鵲的形象,寄予賢士尚在徘徊擇主之意,流露出詩人唯恐賢才不來歸附的焦急心情。詩末“山不厭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納人才的闊大胸懷,又以虛心對待賢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

  五、探究綜合,遷移評價

  曹操評價:英雄還是奸雄

  1、也就是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想一舉消滅孫權和劉備的勢力。赤壁大戰前夕,酒宴眾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聽到烏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長槊唱《短歌行》。(觀看電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殺楊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所以后人覺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中曹操的白臉形象(在戲劇中白臉代表壞人),曹操是一個奸詐、陰險、嫉妒的人。

  3、面對這截然不同的評價,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請以“曹公,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真情告白,字數100字左右,寫得比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還是亂世之奸雄也罷,歷史自有公論。你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你登高必賦,且多慷慨悲涼之句。景仰你,是因為你有一位英雄主義者的豪情壯志;敬佩你,更是因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吟哦你的詩句,磨礪著我萬千豪情。

  六、拓廣積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卷首詞)面對這個在歷史大浪中的弄潮兒,你還能想起哪些他寫的詩句,讓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積累以前學過的一些有涉及酒這個字的詩詞,張貼到班級博客:

  七、知識拓展

  豪放風格:創作視野較廣闊,氣象恢宏、雄壯。

  練習: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學生判斷其風格是否屬于豪放。

  八、課文小結:

  不論何時,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學要努力學好文化知識,我相信少年強則中國一定強!

  九、布置作業:背誦全文并默寫。

《短歌行》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顛覆曹操作為奸臣逆賊的形象。

  2、背誦詩歌的第一小節。

  3、分析作者的憂思之情。

  過程與方法:1、多朗讀,從朗誦中感知詩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現作者心情的字如“憂”,進行賞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1、感知曹操的遠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養高中的獨立評價能力。

  教學方法:

  美讀法、討論法、啟發誘導法。

  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一課時。

  導入:同學們有看過三國演義的嗎?在三國演義里曹操是什么樣的形象?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這樣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現在同學們看這幅圖片,只這是京劇中曹操的形象,同學們曹操的臉有什么特點?白色的。那位同學知道京劇中白色代表什么類型的人。代表的是陰險奸詐的人。

  展示 《觀滄海》的幻燈片。

  二、學習文本。帶著對曹操詩歌的這種感受,我們一起學習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短歌行》。

  1、朗讀,先讓學生朗讀一遍,從朗讀中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對詩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錄音,讓學生感受一下,別人是如何朗讀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輕重舒緩。

  預設: 在讓學生聽完朗誦之后再讀一遍。

  小結朗讀:同學們讀得很流暢,但感情把握不到位,這是因為詩歌離我們的年代比較久遠,所以對于它所表達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夠到位,那我們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詩歌,請同學們看一下這首詩中,最能體現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詞?

  預設回答:憂

  2、范仲淹登岳陽樓的時候為國為民,發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代丞相的情懷,那同學們看一下曹操他憂的對象是什么?

  先不著急回答,我們說這首詩總共有兩段,但是我們還可以把這兩段分為四節,所以我們先來齊讀第一節(從開頭至唯有杜康)女生讀一句,男生讀后一句,我們先把這一小節讀一下,從中看作者“憂”什么?

  預設:憂的是人生苦短。

  同學們是如何看出來的。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來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啊,在詩中曹操是如何來解決的愁苦的?

  預設: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這說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悶呀。

  預設:不能,那你認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悶。

  預設。“是人才。”

  →你從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憂憂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這句詩是出自哪兒的?展示幻燈片,補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層憂是什么呀?

  幻燈片展示:賢才難得。

  那同學們想一下,作為領導人,怎么樣才能吸引人才呀。

  預設:給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

  →那曹操給那些人才怎么來保證

  預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小節:所以從這節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有憂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現在請同學們,我們再把前面的朗讀部分,我們合起來讀一遍。女生讀前一句,男生讀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讀完之后,到后兩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讀。

  預設:同學們說一下,是不是比前面進步,很好,值得鼓勵。

  小導入:中國詩歌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情感都是貫穿其中,那我們在往下學習作者的憂思之情是如何貫穿到下文中的。

  讓一個學生來朗讀一下下半節。

  →哪個同學能不能和我們說一下第二節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預設:是用明月來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難得。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復地歌詠著渴賢之憂啊。

  但接下來作者卻寫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哪個同學來說一下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來歸順曹操了,那人才都來了,曹操還憂什么?

  三憂功業未就。

  →對人才的憂思,貫穿了全文,但第二節有一處是作者寫作者的歡喜之情的,是因為人才來和他交心,來歸順他了。同學們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那人才都來了,作者還憂什么呢?

  三憂功業未就。

  小結:所以人才的憂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為功業未就,因此曹操為了自己的功業,他又對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欖枝?曹操是如何說的?

  預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下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賢才們。

  → 這里曹操站在那些賢才的角度去慮及他們的前途,把賢才的煎熬變成當成自己的煎熬。這里曹操換位考是替賢才擔憂之外,他是否還有另一層意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用了兩個典故,一周公自喻,說明自己有周公一樣對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樣寬廣的胸懷。所以我會重用賢才的。

  小結:1、曹操說歌以詠志,那這首詩曹操抒發自己的憂思之愁是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賢納士,統一天下。

  2、中國崇尚一句話:“文如其人。”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同學們你認為曹操是什么樣的人?

  總結:幻燈片展示。

  播放電視劇《短歌行》主題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誦。

  課堂總結:曹操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民間文化上,都是以奸臣、逆賊的形象示眾,但從我們的文學作品里我們還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個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學們看文學一定要以事實為根據,學會從文學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短歌行》教案3

  教學過程:

  1.導入語:歷史上的每一個著名人物都有人去評判,當然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而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的作者,有的人說他是治世能臣,亂世奸雄,也有的人說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這個人確實是集英雄、奸雄、梟雄于一身,一個雄視古今的人物,同學們他是誰啊?(曹操)對!這個人就是曹操,在我們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曹操的《龜雖壽》、《觀滄海》,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曹操的另一部作品《短歌行》,來看看曹操的人才觀是怎樣的。

  板書:短歌行曹操

  2.作者:說起曹操,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學過他的作品,那么就請同學來說一說曹操,好!同學們說的很對,說明老師以前講的沒有白講,老師在明確一下,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代表作品:《龜雖壽》、《觀滄海》。

  3.背景:而我們今天所學的《短歌行》這首詩是寫于建安十三年,當時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勢力,在赤壁之戰前夕,酒宴眾文武,飲至半夜,忽聞烏鴉向南飛鳴而去,曹操由此創作了《短歌行》。

  接下來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讀一讀這首詩,明確字音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哪位同學來讀一下。首先我們來看標題《短歌行》,漢樂府的曲調名,樂府有“長歌”、“短歌”之分,四字句就稱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題材。

  我們來齊讀一遍古詩,短歌行1、2

  我們讀完了這首是,我們能體會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

  我想問同學們,我們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憂。文中直接表現“憂”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詩句分析思考曹操在“憂”什么?

  1)“對酒……去日苦多”譯。引導

  明確:憂人生苦短,功業未成

  人生苦短,人生就如同朝露一樣易逝(比喻)

  詩人只有借著杯中之酒來消愁解愁緒,那么我想問同學們,就真的能為詩人消愁么?

  不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那么什么才能真正消解詩人的愁緒啊

  人才,我們接著看

  2)青……笙

  憂人才難得,賢才難得

  要想成就功業,必須有賢才的輔助,曹操在詩中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慕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表姑娘對情人的思念之情,曹操將此句嫁接到這里,實際上表達的是對賢才的渴慕之情,運用了“用典”這一藝術手法

  用典:指在詩句中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任的成句,故事

  作用:言簡意豐,以少勝多,富有書卷氣

  3)“呦呦鹿鳴……鼓瑟吹笙”這一句詩人又假設人才如果來了,自己將熱烈歡迎的場景

  好,我們同學齊讀第一節,注意讀出“憂”的情感。

  第二章的一開始詩人看到了明月,不由的“憂”從中來

  這里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經時講過,哪位同學來說一下),詩人在此處用明月比喻品行高潔的賢才,表達了對賢才的渴求之心,那么請問:為什么曹操如此渴求人才

  思考半分鐘

  案:前面我們說到時間的流逝使曹操充滿了緊迫感,但真正憂的并不僅僅是歲月的流逝,曹操知道時不待我,靠自己的個人努力是難以實現心中的“治世之夢”,所以要依靠人才,但人才如天上的月亮一樣難求,所以曹操才會在這個問題上苦苦追求。

  而接下來的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是詩人想象賢才歸來

  “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如《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

  “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

  “契闊”久別重逢。“”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

  這四句是:客人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人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憂思不絕,仰慕賢才。

  最后八句同樣運用了比興和用典的手法

  先用比興的手法,“烏鴉”比喻“賢才”

  “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則比喻賢士徘徊,選擇明主之意,接著運用典故,表明自己對賢才抱著來者不拒的態度,最大限度的接納賢才,并借周公的典故,既表達了對人才的謙敬,又委婉的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壯志(點撥學生注意,是人情感的變化)賢才擇主,天下歸心

  齊讀整首詩

  小結: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強的詩作,然而他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了濃郁的抒情意境當中,全詩巧妙地運用了比興,用典等手法,來表達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詩人以貌似頹廢的意態來表達及時進取的精神,以放縱歌酒的行為來表現對人生哲理的嚴肅思考,以觥籌交錯之景來抒發渴慕人才和一統天下之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最后,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這首詩,并背誦本詩。

《短歌行》教案4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體味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

  2、探討詩歌的藝術手法。

  3、了解邊塞詩,體會其深廣的社會意義。

  教學重難點:

  1、深入理解本詩的情感。

  2、賞析藝術技巧。

  3、理解本詩復雜而深刻的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朱光潛曾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讀詩,既是培養個人的文學氣質,又是我們走進一位詩人,走進一個時代的媒介。邊塞詩在唐代達到頂峰,僅就其數量來說,就有近20xx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唐朝的著名詩人大都寫過邊塞詩,其內容豐富深刻,體裁風格多樣,異彩紛呈。今天我們學習的便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的名篇《燕歌行》。

  二、相關內容介紹

  作者原有小序說:“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開元23年,張守珪因與契丹作戰有功,拜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驕縱,不恤士卒。開元26年,其部將敗于契丹,張卻隱瞞敗績,虛報戰功,并賄賂奉命前去調查的牛仙童。高適從“客”處得悉實情,乃作此詩以“感征戍之事”。

  從這篇短序來看,高適《燕歌行》中的有關描寫,可能與張守珪有一定關系。但該詩還包括了高適以前從軍時對唐朝軍隊內部情況的一些看法。因此,不應當把這首詩的主題具體理解為針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而應當把它看成是當時對邊塞戰爭、對唐軍內部情況的概括看法。

  三、初讀,感知征戰之事。

  1、齊讀全文

  2、自由朗讀,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

  第一幅畫面:前八句——大軍出征圖。

  第二幅畫面:九到十六句寫——戰敗被圍圖。

  第三幅畫面:十七到二十四句寫——被圍思親圖。

  第四幅畫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寫——效命死節圖。

  四、再讀,尋找戰敗之因。

  請思考,唐軍戰敗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請你找出這些詩句并分析概括。

  戰敗之因:自然條件惡劣,敵人兇悍善戰,將領與戰士的矛盾。(官兵苦樂不均)

  主要原因:官兵的矛盾,尤其是軍官的尋歡作樂,不愛護士兵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五、三讀,體悟詩人情感。 

  古人有云:“詩言志。”詩歌是用來表明志向,表達情感的',那么高適想通過這場失敗的戰爭,他想表達哪些情感呢?請簡要分析。(獨立思考,之后小組討論,代表回答。)

  【思路一】

  對士兵:贊美士兵奮勇殺敵,不圖名利同情士兵離家遠戍,內心悲苦

  對將軍:譴責將軍縱情聲色,腐敗無能,貪功輕敵,不恤士兵對軍中苦樂不均極為憤慨。

  詩人的思考:唐代邊塞詩以表現民族間的征戰內容居多。本詩雖是邊塞詩,但重點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間的矛盾。這是詩人對戰爭失敗原因的理性思考。

   【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將軍、君主)《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太平天國》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而這里“戰士軍前半死生”,將軍卻是“美人帳下猶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車行》“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開疆擴土)李頎的《古從軍行》中也說“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種子而已,沒有太大的價值。)

  同情(征兵、思婦、勞苦大眾)“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別》有這樣兩句“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結局可能就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當然也就放射到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戰爭涉及到的是千家萬戶,杜甫《閣夜》“野哭千家聞戰伐”。

  控訴(整個戰爭的控訴)

  六、品讀,鑒賞詩歌之妙——方法體會。

  情感的抒發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這首詩里面,作者運用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結合文本具體分析。

   【明確】

  ①“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戰士——拼死作戰,流血犧牲。

  將帥——美人歌舞,縱情聲色,貪圖享樂。

  揭露軍中苦樂不均,批判身居要職的將軍們的腐敗作風。

   ②“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古今對比李廣勇猛善戰,作風樸實,能善待部將,與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將只知尋歡作樂,不思報效國家。此句既是對將帥驕奢淫逸行為的批判,也是對朝廷用人的含蓄諷刺。

   ③一處大的對比——出征與戰敗對比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戰士驕氣:“男兒本自重橫行”恃勇輕敵:“漢將辭家破殘賊。”

  貌似贊揚漢將去國時威武榮耀,實隱含譏諷。

  【補充】《史記·季布傳》樊噲在呂后面前:“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橫行”由來,有恃勇輕敵的意味。

  這一組組的對比無不包含著詩人復雜的感情,對將領的批判,對士兵的同情,對李廣的景仰。讓我們再一起飽含感情的朗讀全文,感受情感。

  七、拓展學習

  1、邊塞詩簡介

  初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業的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

  2、盛唐邊塞詩代表作家:高適、岑參、王昌齡,還有李頎、王之渙、王翰等。邊塞詩特點:格調雄渾豪放、慷慨悲涼,境界闊大、雄奇壯美。

  盛唐邊塞詩歌流行的原因:邊塞戰爭性質復雜且頻繁,加之文人去邊塞,使得唐代邊塞詩歌數量最多,成就最高,形成了邊塞詩派,成為唐詩的一枝奇葩。

  開疆拓土——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蓬勃發展的階段,經濟繁榮、社會穩定,轉而有余力開疆拓土。當時的邊疆戰功卓著者往往入朝為重臣,士人也往往到邊塞去謀出路,是個尚武的時代。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國防、經濟需要——“玄宗之世,華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稱強盛,中國欲保其腹心之關隴,不能不固守四鎮,又不能不扼據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繼絕其與大食通援之道。當時國際之大勢如此,則唐代之所以開拓西北,遠征蔥嶺,實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專咎時主之黷武開邊也。”(陳寅恪《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內政之關系》)總體上與其它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互通有無,交流非常廣泛;但同時也存在著睦鄰間的矛盾。當時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紇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數民族,都以游牧為業,對騎馬打獵都十分熟悉。他們憑借于此,一到草深馬肥季節,就瞅機會搔擾邊境;而唐王朝為了保護邊境安全,保護貿易交通的正常進行以促進經濟發展,也經常以攻為守,進行反擊。有時唐朝統治者為了擴張勢力,或者個別將領為了邀功請賞,也主動侵略少數民族。

  戰爭頻繁——自從武則天臨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寶年間,在東起遼寧東部,西至青海、新疆幾千里的邊境線上,烽煙時起,戰爭頻繁。文人參軍——由于邊境戰爭連年不斷,因此參軍從戰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項內容。一些青年男子血氣方剛,想到邊境上去殺敵,去立功。他們把從軍參戰看作是一種理想,不少文人也踴躍戍邊。

《短歌行》教案5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

  鑒賞詩歌,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鑒賞詩歌。

  2、難點:

  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和鑒賞。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曹操的名作《短歌行》。請大家先來回憶以前所學的曹操的另兩首詩歌《觀滄海》和《龜雖壽》。從這兩首詩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胸襟寬廣,壯志雄心)。今天我們來看看《短歌行》中詩人的英雄氣慨是否一如既往。

  二、誦讀

  1、生初讀詩歌,師范讀正音。

  2、掃除文字障礙,生讀詩感悟。然后交流讀詩的體會

  三、鑒賞

  1、把握詩歌中的形象。從詩中可看出詩人是什么樣的形象?

  背景: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蘇軾《赤壁賦》

  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蒼涼。

  2、領會詩歌的主旨,關鍵在于抓住詩眼。

  ⑴ 你認為本詩的詩眼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詩眼是憂字。全詩充滿了詩人的憂思、憂愁、憂慮,由此引發讀者的思考。詩人為何而憂?這個問題解決了對詩歌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了。(華年已逝,功業未成,人才難求。)本詩意境憂而不傷,有一種強烈的悲壯之感。

  ⑵ 主旨:詩人感嘆人生短暫,抒發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廣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⑶ 結構:

  感嘆人生短暫

  憂抒發求才若渴廣納賢才

  憂慮賢才難求建功立業

  呼喚賢才來歸

  3、語言:

  這是一首四言古體詩,語言簡潔、凝煉,生動形象,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4、表達技巧:

  本詩托物起興,巧用典故和引用古詩來抒發感情,言有盡而意無窮。

  四、寫作

  從本詩主旨出發,聯系自身實際,寫下你的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五、練習

  運用所學的鑒賞詩歌的方法,來鑒賞下面一首詩歌:

  落日悵望

  [唐]馬 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六、研究性作業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曹操歷來被認為是一個大奸臣、大梟雄,在《三國演義》中,他因嫉妒楊修的才能而殺之,但他也曾赤腳迎接許攸。有一句俗語叫做文如其人,現在我們學習了他的三首詩歌,再結合你們所學的歷史知識,請你客觀地評價他。并寫成文章,不少于800字。

  【板書設計】

  短歌行

  曹 操

  感嘆人生短暫

  憂抒發求才若渴廣納賢才

  憂慮賢才難求建功立業

  呼喚賢才來歸

《短歌行》教案6

  [教學目標]

  1、識記曹操的生平概況,識記“行”這一詩歌體裁的特點

  2、能以本詩為例,初步了解曹詩“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3、初步明確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能夠按照這些方法基本讀懂本詩,初步

  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為培養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做準備

  [教學重點]

  本單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個古代詩歌單元,本詩篇幅短小,又編排在單元的最后一課,因此本詩教學自然就承擔了引導學生初步學習鑒賞中國古代詩歌的任務引領學生首先要讀懂“這一首”,然后在此基礎上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與方法;教學中兼顧誦讀,力爭讓學生當堂背誦

  [教學難點]

  1、初步理解曹操這首代表作“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特色

  2、曹操在歷史上和在文藝作品中的形象極其復雜,教學中將避免在人物形象評價上的爭議,而將學生的精力引導鉆研文本,進而力爭合理而多元地闡釋文本中的藝術與人物

  [教學方法]講解、點撥、誦讀、討論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要學生集體背出《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然后簡述故事——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把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后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

  但是,也有人說曹詩不好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當天夜晚,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取槊立于船頭,慷慨而歌歌詞就是今天學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一讀詩歌:教師配樂誦讀然后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在檢查學生對補充注釋后,討論“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烏鵲”四個意象的內涵(強調:“烏鵲”在文中解釋為“烏鴉”,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可視為吉祥鳥)

  教師強調:高中生讀詩要學會“鑒賞”什么是“鑒賞”?“鑒”是鑒別,說的是“好不好”的問題,要求我們讀懂詩歌;“賞”是欣賞,說的是“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問題,要求我們學會評價詩歌

  3、二讀詩歌:指定一名學生誦讀,然后討論思路——提問:全詩圍繞哪個字寫的?

  (要求:力爭區別出四個層次不同的感情:一層:憂傷讀得低沉,緩慢二層:期待讀得平穩,悠揚三層:喜悅讀得高亢,輕快四層:自信讀得果斷,堅定)

  (明確:全詩圍繞“憂”字展開,分別寫了“憂的原因”“憂的方式”“憂的對象”“憂的解脫”)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導學生找“詩眼”

  (明確:第一次壓縮成四句,每層保留一句:

  參考答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再次壓縮成一句:

  參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板書“詩眼”〉)

  四、個性解讀

  1出示南朝鐘嶸的片面評價(鐘嶸在《詩品》中把曹操詩歌評定為下品,并評價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曹操的詩古雅質直,很有悲壯蒼涼的句子)

  2列舉兩首代表作,體會“于悲涼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①將《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與原詩作比較,討論其優劣

  (幻燈出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②由古代評論家的評說引出教師自己的評價意見

  (★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卷五中分析說:“蓋一廂口中飲酒,一廂二中聽歌,一廂心中憑空作想,想出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連貫,若不連貫,純是一片憐才意思”

  ★劉勰《文心雕龍》:詩中多寫悲涼,“良由世積離亂,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

  ○師生新解:

  (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結構上具有類似特點這種回環曲折,似短似連的結構,是詩人內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堅定等復雜狀態的生動體現,沉郁頓挫結構本身便是“梗慨而多氣”的又一反映

  (2)吳淇將曹詩回環曲折說成飲酒場合所致,失之片面;

  (3)鍾嶸將曹詩歸入下品之說已經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說也不夠精當:曹詩語言率真可以說“直”,但布局謀篇上并不“直”……)

  ③學生嘗試評價本詩與詩中的曹操簡介曹操概況

  (幻燈演示:目前學界對曹詩歌的權威評價,學生齊讀學界評價)

  (教師提供參考答案并朗誦:招賢才詠慷慨悲涼成千古絕調訴宏愿展文才武韜乃一代英豪)

  五、練習鞏固

  這首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很值得欣賞(見下表歸納),請選擇其中的一種角度加以鑒賞(字數100字以內)背誦這首詩歌

  欣賞角度

  顯著特色或類別

  表達方式

  議論(言志)與抒情有機結合

  語言

  簡約含蓄

  寫作手法

  襯托用典起興

  修辭手法

  雙關引用比喻設問

  結構

  意識流結構似斷似連回環曲折

《短歌行》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全詩。

  2、培養學生穿透詩文把握文章內涵的能力。

  3、教育學生自覺珍惜時間,樹立遠大志向。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態度,正確評價詩人。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說到曹操,歷史上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毀譽參半。易中天是這樣評價曹操的:可愛的“奸雄”: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妍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曹操到底是怎樣的人呢?這節課讓我們走進《短歌行》來認識曹操。

  2、寫作背景

  赤壁大戰前夕,在曹軍用鐵鎖連舟之后,曹操看著大軍威武的氣勢,以為不日就可掃平四海,統一中原,不禁喜從中來,于是備齊鼓樂,以歌舞壯軍威,飲至半夜,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發了自己立志統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孫劉聯軍大敗赤壁,然而這首不朽的樂府詩卻被廣為傳唱。

  3、作者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舉;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

  但歷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當年,汝南名士許劭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戲曲舞臺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成為一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

  4、題目解說

  《短歌行》是漢樂府曲調名,“長歌”“短歌”是指歌詞音節的長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舊題寫的新辭,原作共兩首,課文選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傳世名篇之一。

  5、層次結構

  全詩可分為四層:前八句為第一層,詩人慨嘆人生有限,抒撥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為第二層,通過思念賢才、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為第三層,寫對賢才的仰慕,想象賢士到來,暢抒情誼;最后八句為第四層,寫賢才擇主和自己希望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抱負。

  6、全文分析

  1、全詩反復出現一個“憂”字,那么詩人的心中究竟在“憂”什么?請用意象或原文詩句回答

  明確:(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2)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2、這幾句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體是什么?由此可看出“憂”

  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憂的.內容是人生短暫、時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陽升起,便轉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來表達人生短暫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來比喻人才難求。憂的內容是“人才難求”。

  3、作者要找什么樣的人才呢?又將以何種態度對待人才呢?用原文詩句回答

  明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詩經》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

  (2)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詩句,凝練生動地描寫出對待人才的態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誠少語辭之繁累。

  (3)充實內容、美化詞句。

  (4)使立論有根據。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

  四、布置作業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短歌行》。

  2、課后練筆:《我眼中的曹操》。

《短歌行》教案8

  【教材分析與設想】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詩作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他關心民生疾苦,渴望建功立業其詩歌慷慨悲壯以曹氏父子為首的建安詩人,詩歌風格以風骨遒勁而著稱,并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這種創作風格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建安風骨”。該詩作于曹操晚年,大敗于赤壁之戰之后當時曹操53歲,年事漸高,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賢納士致力于建功立業。

  該詩以“憂”統攝全文但這“憂”又非以簡單的“憂愁”來理解它包含著詩人深感歲月不饒人而事業未竟的急迫心情究竟誰可以解決這個“憂”呢?就是人才所以,詩人主要借助比興、用典等藝術手法來表達對人才的渴求這點,我們應通過引導學生在有感情地誦讀全詩的基礎上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并通過用詞的比較探究及自選詩句品讀、鑒賞讓學生品味語言的作用,并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課后探究問題的設置,意在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并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課后作業第二道題的設置,意在讓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曹操的“求賢觀”及求賢若渴的精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準確理解詩人“憂”的內涵

  2.能鑒賞、品味詩句

  3.能通過詞語的比較分析,來進一步把握詩人的情感

  4. 背誦全詩

  過程與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質疑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那種求賢若渴及奮發向上,渴求建功立業的精神

  【教學重點】把握詩人“憂”的內涵及求賢若渴的情感

  【教學難點】能通過詞語的比較分析,來進一步把握詩人的情感

  【教學準備】下發學案

  【課 時】一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曹操是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他曾經在三足鼎立的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我們初中也學過他的詩歌《觀滄海》、《龜雖壽》,請同學們齊背《龜雖壽》

  他的詩有一個共同特點,大氣磅礴、慷慨激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短歌行》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深層含義

  (一)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

  2.師生競讀提示:注意老師和學生朗讀的特點

  (1)學生推薦代表朗讀

  (2)教師朗讀

  (3)學生點評

  (4)教師歸納,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情感——把握好節奏、聲調、緩急等并以前8句為例進行分析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此詩創作于詩人的晚年對于年近53歲,而統一中國的理想仍未實現的詩人感到歲月不饒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壓來,這使詩人不由發出“人生幾何”的感慨因此詩是四言詩,故誦讀時要把握節奏,2/2斷讀又因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盡,情調感傷蒼涼讀時應該語速緩慢,語氣傷感低沉其中要重讀的是“當、人生、譬如、去日”后四句詩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憂思讀時感情要激昂慷慨其中需重讀的是“慨當、憂思、何以、唯有”)

  (5)學生自由選讀

  (二)學生就自己的難點進行質疑

  (三)把握內容,理解“憂”的內涵

  1、請用一個詞來概括全詩主要抒發的感情

  2、請概括詩人“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明確: 二憂人生苦短,二憂賢才難得

  3、詩中多次出現“憂”,這種憂是否意味著詩人對人生持一種消極悲觀的態度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明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從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從其產生的原因來看,正因為人生短暫,而詩人自己年歲已老,霸業未成,才更渴望招納賢才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實現自己建功立業、一統天下的宏偉壯志作者的這種憂思,正是源于內心的焦急,內心的渴求;源于一種發自內心的憂患意識體現的正是使人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三、自由品讀:你最喜歡詩中哪幾句詩?理由是什么?

  四、問題探究:

  1、“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課文中注解說通“輟”,一說“掇”,解釋為“拾取”《三國演義》中直接寫成“明明如月,何時可輟”你覺得是讀“掇”好還是“輟”好?理由是什么?

  明確:“輟”——停止,整句是“皎潔在天的月亮,什么時候才能停止運行”,比喻義則為“我對賢人的思念,何時才能停止呢?”

  “掇”——拾取,整句是“皎潔在天的月亮,什么時候才能拾取?”,比喻義則為“皎潔如月的賢才,我什么時候才能擁有呢?”

  個人意見:行動較思念更進一層,更符合曹操那種想坐擁天下賢才的霸氣

  2、“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國演義》中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你覺得是選“何”好還是“無”好?為什么?

  參考意見:“何”好一“無”字,展現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沒有無枝可依,即沒有接納他們的地方即使投靠曹操,也只是一種無賴的選擇。

  而“何枝可依”,展現的是亂世當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猶豫中進行一種選擇而此時的曹操恰似那謙虛的山、博大的海、求賢若渴的周公,成為那可供賢才依托的一枝

  五、背誦全詩

  六、課后作業

  1、問題探究:在《三國演義》中,有“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一章,其中涉及到的《短歌行》是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前寫的而我們的教參說《短歌行》是在赤壁之戰后寫的你認同哪種說法?依據是什么?請小組長組織本組同學查閱資料,進行探究,一個星期后上交研究成果

  2、閱讀《求賢令》及《曹操:顛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賢令》,并結合《短歌行》思考曹操的求賢觀對現代生活有什么啟示,對你有什么啟發?請寫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表達你的看法

  附:1、《求賢令》原文及翻譯

  【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楊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注釋】

  ①選自《曹操集》②受命:即受于天命,指開國③曷嘗:哪有曷,何④閭巷:里弄,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里”,里門叫“閭”⑤上之人求取之耳:上層的人去尋求他上之人:指君主⑥孟公綽為趙:孟公綽,魯國大夫,廉士做晉國世卿趙、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沒有能力去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齊桓即齊桓公如果一定要廉士方可使用,那齊桓公怎么能稱霸當世⑧ 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被,同“披”;褐,古代貧賤人穿的粗布衣服被褐懷玉:比喻身份低下而懷有真才實學的人釣于渭濱:相傳姜子牙80歲時在渭水邊釣魚被周文王訪得,拜為丞相,后又為武王起兵伐紂,完成了興國大業⑨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盜嫂受金,指的是陳平被魏無知推薦給漢高祖劉邦當謀臣,有人攻擊他,說他同嫂子私通,接受賄賂,但劉邦不予理睬,仍然重用⑩仄陋:狹隘、卑賤,指身份貧賤而被埋沒的人才

  【今譯】

  自古以來開國和中興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國家的呢?當他們得到人才的時候,往往不出里巷,這難道是偶爾僥幸碰到的嗎?不!只是執政的人去認真訪求罷了!當今天下還未平定,這是特別要訪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時刻“孟公綽做趙、魏兩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卻不能勝任像滕、薛那樣小國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謂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齊桓公怎能稱霸當世!現在天下難道沒有身穿粗衣而懷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樣在渭水邊釣魚的人嗎?又難道沒有像陳平那樣蒙受“盜嫂受金”污名還未遇到魏無知的人嗎?你們要幫助我發現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沒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薦出來,讓我們能夠任用他們

  2、曹操:顛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賢令

  曹操曾頒布三道求賢令,這三道求賢令一舉顛覆了中華傳統儒教理念的文化思維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選才標準,選拔人才一掃“名節、門第、資歷”的舊框框,不是名門大族,即使竊金、盜嫂之徒都可以用曹操不僅鄭重推出“唯才是舉”的主張,還將這一主張無條件地貫徹到底,使“唯才是舉”成為優先于其他原則之上的首選原則,選拔了許多出色的文臣武將,成就了一番大業,留下了千古佳話

  曹操的一位高級謀士去世后,他對當時任侍中、尚書令的荀彧說:“志才死后,沒有可以與我共同商談國家大事之人”并要求荀彧為他推薦人才荀彧就把郭嘉推薦給曹操郭嘉與曹操初次見面,就縱論天下大勢,探討國家興亡,暢談治國用兵之道,曹操十分高興地對眾人說:“能使我成就天下大業的,必定是此人!”曹操打敗袁紹后,在袁紹的軍營里搜到好多自己的部將私通袁紹的信件曹操卻看也不看就將這些信件全部燒毀了,并說:“袁紹兵強馬壯,我自己有時也打退堂鼓,何況你們呢?”眾將無不感激涕零,從此死心塌地跟隨曹操,死而后已

  曹操賞罰分明,極少貪功,戰事一了,常會在慶功宴上作一番點評,將分屬于各位謀士武將的功勞逐個指出,“此乃蕩寇將軍張遼之功也”,“此乃賈詡之功也”,“此乃鐘繇之功也”,如此等等

  曹操非常愛惜人才,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有一次陳琳寫文章把曹操給罵了,而且罵得很難聽,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給囊括了后來曹操抓住了陳琳,審訊時,曹操問道:“你為什么罵我的祖宗?”陳琳嘿嘿地笑道:“我當時寫文章,文思泉涌,罵你罵得興起,就控制不住把你祖宗也給帶上了”曹操素知陳琳是個人才,聽罷他的話后哈哈大笑,竟然寬恕了他,并把他留在身邊視為好友

  曹操很信任魏種當年兗州被呂布奪去,郡縣之人多叛曹應呂,曹操曾不無得意地對手下說:“我相信魏種肯定不會拋棄我”話音剛落,就接到了魏種叛變的消息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齒地發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我找不到你的地方”后來曹操戰敗呂布,叛逃的魏種即被兵士綁得結結實實,送到曹操面前“哪能這樣對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親自上前為魏種解開繩索,仍舊讓他官復原職,就像兩人之間根本沒有過節,就像自己從來沒有發過誓。

《短歌行》教案9

  短歌行教案原創

  教學目標: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資料和藝術特色。

  2、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情緒。

  教學重難點:

  1、詩人怎樣抒發自己的“憂”。

  2、引用詩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來表達感情的技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電影《天下無賊》中,葛優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的確如此,當今時代是個人才競爭的時代,那么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期,被稱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樣對待人才的呢?這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短歌行》,體會他求賢若渴的情緒!

  二、解題

  “短歌”是漢樂府的一個曲調名稱,短歌、長歌,因歌詞音節的長短區分。一般說長歌比較熱烈奔放,而短歌的節奏比較短促,低吟短唱,適于抒發內心的憂愁和苦悶。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三、知人論世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擊敗呂布、袁術等豪強集團,又在官渡之戰一舉消滅了強大的袁紹勢力,并北征烏桓,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冬天,曹操親率八十三萬大軍,飲馬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統一天下。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在江上設酒置樂,款待文武眾將,飲至半夜,忽聞鴉聲往南飛鳴而去。年過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了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讓我們穿越歷史的天空,回到三國,與曹操對話。)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營造氛圍: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鮑國安的吟唱,慷慨悲涼,扣人心弦。曹操當年是不是也是這么唱的?請大家注意,《短歌行》這首樂曲在東漢時期是怎樣個唱法已經失傳了,鮑國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現代人重新譜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區別,見幻燈片。)

  2、檢查預習:指名學生朗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有無讀錯的字音。)

  3、教師范讀或播放名家誦讀。學生齊讀課文。

  4、大家已經初步熟悉了課文,本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從哪些詩句能夠看出?

  明確:

  憂(板書)——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憂從中來

  5、全詩充滿了詩人的“憂思”、“憂愁”、“憂慮”,由此引發讀者的思考。詩人為何而憂?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憂”——人生短暫、功業未就、賢才難得(板書)

  (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到詩作當中去,進一步和詩人對話,看看詩人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憂”的。)

  五、分析鑒賞

  ㈠人生短暫

  1、詩人是怎樣表達“人生短暫”之憂?請同學們把相關的詩句大聲讀出來。

  2、前四句運用什么手法寫“人生短暫”的?

  明確:比喻。朝露,太陽出來一曬就沒有了,轉瞬即逝。“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有特定的含義,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曹植《贈白馬王彪》)“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詩人將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人生短暫,韶光易逝。

  (自古以來,嘆時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我們也會發出“時間過得真快呀”的感慨。)

  3、詩人在宴請文武眾將時,發出人生短暫的感慨,該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時間干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建功立業,一統天下。(板書)

  (播放《三國演義》片段)

  (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我們能夠看到,曹操擊呂布,敗袁術,滅袁紹,征烏桓,此刻又列陣長江,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而苦苦追求。此時,曹操已年過半百,統一天下的大業尚未完成,所以才會憂人生短暫。但他雄心不減,依然圖謀大志。我們初中學過曹操的《龜雖壽》,其中有兩句詩正是表達了這種意思,“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所以我們能夠這么說,曹操之憂,是積極進取的英雄之憂,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老驥長嘶。)

  4、“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詩人之憂嗎?

  明確:

  當然不能。李白有詩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唐代詩人羅隱也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酒即使能讓人忘卻憂愁,也只能是暫時忘卻,而不可能從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憂人生短暫,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長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此刻,我會向他推薦一首歌:韓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賢才難得

  1、既然作者覺得人生不夠用,那么他要實現一統天下的抱負,此時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確:招攬人才。司馬徽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講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漢高祖劉邦有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才的輔佐,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也能夠成為開國之君!

  2、詩人是如何表達出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情緒?用原文回答,并請同學們大聲朗讀出來。

  3、詩人這種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情緒是直接抒發出來的嗎?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總結:

  ⑴引用《詩經》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兩句出自《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長領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呢?)

  原寫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那里引用這首詩,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詩人不直接證明自己對賢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詩經》的句子,向人才發出了深情的呼喚。

  ②“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四句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主要表現的是天子宴請群臣的盛況和賓主之間融洽相處的溫情。“呦呦”是鹿的叫聲,說是鹿發現山野之間有它喜歡吃的蘋草,就發出快樂的叫聲,招呼同伴們都來享用。“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是國君的口吻。他說,我這天要宴請你們大家,不但為你們準備了完美的宴席,還準備了完美的音樂。而曹操引用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們來歸附我,我也要為你們準備這樣完美的宴席,好好地招待你們,共享君臣之樂。簡而言之,禮遇賢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曹操將賢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內;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詩人的擔憂從內心當中抒發出來,綿綿不斷。

  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這幾句雖然是寫眼前的實景,其中卻有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這說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說“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說,你們這些有才干的人還在猶豫什么呢你們要找一個賢明的主人,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這兒來呢只有我那里才是你們最好的歸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曹操表示期望盡可能多的招攬人才。他海納賢才的誠意,其寬廣的政治胸懷和求賢之心永無止境,猶如大海不辭涓流,高山不棄土石一樣。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運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說明,自己會像周公那樣,有寬廣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賢才,期望天下賢士都來歸順自己。而這正是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藝術的回答——投奔我這個思賢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選取!同時,也是卒章顯志,詩人以周公來勉勵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能夠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了。

  板書:統一天下

  (詩人委婉曲折地證明心跡。詩人引用《詩經》語句證明自己對賢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動的說明賢才難得,巧用典故說明自己要盡情地招攬賢才,并且像周公一樣禮遇賢才。)

  ㈢小結:何以解憂?

  詩人憂人生苦短,憂賢才難得,而真正的憂在于統一大業還未完成。何以解憂?——唯有賢才!

  六、朗讀體悟(把握詩歌風格)

  (幻燈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句。”——鐘嶸《詩品》

  “志深筆長,梗概多氣。”——劉勰《文心雕龍》

  “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毛澤東

  (為什么會構成曹操這樣的風格呢?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時的歷史。)

  (幻燈片)東漢末年的戰亂帶來的饑荒和瘟疫,給社會帶來的災難是歷史上空前的。史書也多有記載,如《三國志》中記載說:“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語》:“家家有強尸之痛,室室有號涕之哀……或舉族而喪。”此時的人們似乎是第一次認識到人生的無常,生命的短暫。《古詩十九首》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這種哀嘆并沒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觀主義。建安文學在此之后,它也發出人生無常的哀嘆,但這哀嘆已經同這社會災難,以及如何結束這社會災難,重新建立統一繁榮的國家的熱望和努力結合在一齊。這首先鮮明的表此刻曹操的詩作中。

  (曹操的一統天下抱負和這種抱負實現的艱難,構成了曹操詩文的慷慨悲涼的特色。也是那個時代英雄詩文共有的特色。曹操這首詩的風格就是“建安風骨”的主要體現。)

  (幻燈片)

  建安風骨:建安(漢獻帝年號)時期,以曹操三父子為代表的創作反映了社會的**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時,又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種杰出成就被稱為“建安風骨”,也叫“魏晉風骨”。

  學生齊讀,體會詩歌慷慨悲涼的風格。

  七、課堂小結

  一般有詩人才情的人不必須有曹操這種雄圖霸業的抱負,而有雄圖霸業抱負的人又不必須有詩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好詩。這首詩以“憂”貫穿全詩,一氣呵成,無論是憂人生短暫,還是憂賢才難得,實際上都是因功業未就而憂,而且這種憂是與詩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期望的是能夠統一天下。我想能夠這么說,《短歌行》這首詩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期望在座的各位同學也能夠向曹操學習,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那么我們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個“及時當勉勵”的有志之士。

  八、鞏固與訓練

  1、背誦并默寫《短歌行》。

  2、把《短歌行》與劉邦的《大風歌》作比較閱讀,體會兩詞在資料上和風格上的異同。

  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板書設計:

  短歌行

  曹操

  人生短暫,人才

  憂——賢才難得——————統一天下

  功業未就,解憂

《短歌行》教案10

  【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和分析討論,體味《短歌行》“憂”而奮發、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希望能為學生學習古詩文提供一個一般性的樣例(誦讀熟悉-解決詞句疑難-領悟思想情感-誦讀鞏固)。

  【教學設想】

  1、貫徹兩個思想:誦讀是基礎,盡量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

  2、本詩的思想感情還是較明顯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卻是個難點;應該通過分析曹操的生平、為人及寫作背景來評析,給學生一些相關的補充閱讀材料是必要的。

  3、全課教學分為三塊:初步體味(熟悉內容),深入體味(討論分析其思想感情),鞏固體味(誦讀、聽音樂)。深入體味部分用三個問題來結構(你對詩中哪個句子有感觸?“憂”、“求賢”各為了什么?曹操何許人也?)。

  【作家和題解】

  作家介紹: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將其刻畫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臉譜也將曹操勾成白臉,這與歷史的真實面目頗有出入。實際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對歷史的發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勛。

  作為政治家:曹操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后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后,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并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幾次下《求賢令》,打破當時以德行和家世為用人標準的慣例,任人唯賢,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當時四方知名的文士幾乎網羅無遺,而具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更是濟濟一堂。

  作為軍事家:實踐方面,指揮了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理論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作為文學家:曹操精音律,善詩歌,即使在鞍馬勞頓中,也常常橫槊賦詩,隨章命題。他的詩歌內容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蒼勁悲涼。有反映戰亂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個人政治抱負的《短歌行》;有寫景的《觀滄海》和抒情的《龜雖壽》等。

  他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招集當時的許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鄴下,公讌倡和,形成一個文學集團。曹操自己的文學路線和寫作態度對于其他作家起著更具體的領導和倡導作用,促進了建安文學的繁榮。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三國演義》第48回“宴長江曹操賦詩”中,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和眾部將一起狂飲,他四顧空闊,心中大喜,與諸將講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壯志。這時候,看到烏鴉向南飛去,他已經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滿懷地講述自己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等歷史豐績,一邊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將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劉馥認為其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棲?”不吉利,他很生氣劉馥掃他的興,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認為該詩作于曹操晚年,大敗于赤壁之戰之后,當時曹操53歲,年時漸高,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賢納士致力于建功立業。

  【學習新課】

  一、整體感知 誦讀熟悉-解決疑難

  1、解決難懂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參看注解,提出不懂之處,一起解決。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如“月明星稀,烏鴉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2、叫兩個學生個讀詩歌。分別叫他們說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讀詩。再指出其優缺點。

  二、討論鑒賞

  1、討論分析“名句”。叫學生說說哪個句子對他有啟發。(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如何理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奮發進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對酒當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里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提醒廣大賢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于消失,賢士應該珍惜時間,及時施展才華。

  在這四句詩中,詩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的地步。“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頹廢的.緣故而愁,那么,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而苦苦追求。這個“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遠大理想還沒有實現時所產生的煩惱,是一種積極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夸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里卻能突出地表現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確“憂”和“求賢”的思想情感內涵。

  (1)提問:你以為在本詩第一段中曹操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憂)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呢?憂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書:對酒當歌,憂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從本詩后三段來看,作者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感情呢?(求賢)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為了什么而“求賢”呢?(求賢才為己用,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壯志)

  3、解決“憂”和“求賢”的統一問題:

  既然曹操那么“憂”,又深知“人生苦短”,為什么沒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還要那么辛苦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要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呢,還要去“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呢,還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統一大業”呢?豈不很苦嗎?因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較安逸的人。(曹操何許人也?)

  要求學生講講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對曹操的評價,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態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結論: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4.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鄭風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賢才。本意是傳達戀愛中的女子對情人愛怨和期盼的心情。這里詩人化用詩意,比喻熱烈期待賢士的到來。古樸深沉,自然妥貼。

  ⑵巧用比興。“烏鵲南飛”一句,以烏鵲比喻賢士;“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則比喻賢士徘徊選擇明主之意;“山不厭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廣招人才的博大胸懷。

  四、思想教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處亂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業的堅定信念,我們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發憤圖強,鑄造絢麗輝煌的人生。

  【課外拓展】

  作業:

  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2、閱讀讀本上曹植《白馬篇》與曹丕《燕歌行》。

《短歌行》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詩歌意象。

  2、學習漢魏詩歌典型藝術手法。

  二、潛力目標

  培養鑒賞古典詩歌的潛力。

  三、情感與價值目標

  學習曹操積極進取、重視人才的精神風貌。

  教學重點:

  1、解讀詩歌意象,領會詩歌意境。

  2、學習漢魏詩歌典型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解讀詩歌意象,領會詩歌意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探討法:把握重點,抓住關鍵詩句互動探討。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討論中國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觀”)

  商紂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終落得葬身火海;楚懷王閉目塞聽,棄屈子的進諫于不顧,無奈客死他鄉;齊威王善于納諫,門庭若市,贏得諸侯朝拜;唐太宗廣納賢才,開創“貞觀盛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重視人才!

  三國時魏武帝曹操也是十分重視人才的,他廣納賢才,建立魏國,三分天下。我們這天就一齊來學習他的一首詩——《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觀”。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建安(漢獻帝年號)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其詩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他的創作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寫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統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孫劉聯盟”虎視眈眈,統一天下的大業久久不能實現,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烏鴉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出了這首千古名作。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2、初步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

  [明確]“憂”(全詩都有體現)

  3、齊讀(帶著憂的感情)

  三、課文賞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脈絡,理解詩歌大意。

  問:通讀全詩,能夠看出作者在憂什么?

  [明確]:人生短暫、人才難得、功業未就

  詩的前八句寫:應對美酒就應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愁長久難以散去。靠什么來排解愁緒呢?唯有飲酒方可解脫。這八句就寫出了曹操對人生短暫的憂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著青領(周代學士的服裝)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達對人才的渴求)。“正是因為你們的緣故,我一向低唱著《子衿》歌。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據說麋鹿找到了艾蒿就會遙相呼鳴)。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賓客。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么時候能夠摘取呢?我久蓄于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不能停止。遠方賓客穿過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明月升起,星星閃爍,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里才有它們棲身之所?”反復詠嘆,人才難求,抱負難以實現。

  “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比喻用人要唯才是舉,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樣禮待賢才(周公見到賢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立刻接待。《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才能使天下人心都歸向我。”點名主題,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抒發了功業未就的憂愁。

  二、解讀詩歌意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問:詩歌運用了那些意象來營造憂愁的情緒?

  [明確]:“酒”、“朝露”、“鹿”、“明月”、“烏鵲”

  1、“酒”意象

  “酒”這一意象歷來被文人運用,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表達了人們對美滿團圓的追求和愿望;“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這是離別的酒,前路渺茫,愁緒在胸。“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這是思鄉的酒,家園迢迢,感嘆唏噓。酒似乎總是被用來表達憂愁,所以人們常說“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憂愁的代名詞。曹操在那里用“酒”意象同樣要表達的是自己的那份憂愁——人生短暫。

  問:然而,作者在那里對人生是抱有一種消極的態度還是用心地態度?(請同學們思考討論,然后請同學回答)

  [明確]猛一看很像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應對美酒應當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樣易于不見,仿佛是在叫人們要“及時行樂”。但是我們說了,學習這首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論詩,曹操是胸懷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業的。(赤壁之戰后,曹操已經53歲了,應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納賢士致力于建功立業)。而且結合全詩我們就會發現曹操在那里感嘆人生短暫,不是要人及時行樂,而是要抓緊有限的時間及時地建功立業。

  問:但是這樣強烈地目的,曹操為什么要用這樣低沉的筆調來寫呢?

  [明確]實際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于不見,歲月流逝已經很多,就應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那里來施展抱負。這樣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就會說得十分真切,更能打開處于下層、多歷艱難、又急于尋找出路的賢士的心扉。所以說曹操的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點)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漢樂府《長歌行》。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在陽光下曬干。那里主要是表現的春天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輕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無成”,所以詩歌后面才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達人生、生命的短暫。

  3、“鹿”意象。據說麋鹿找到了艾蒿就會遙相呼鳴。那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賢才。

  4、“明月”意象

  “明月”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運用也是相當多的。“床前明月光”(表達思念)、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思念故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以月寄情愛)。曹操在那里以”明月”喻賢才,氣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說自己要摘取天空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氣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空上的皎潔的明月。而這明月正是賢才。賢才那么完美,我多么想得到他們阿!但又不明白什么時候能夠得到,所以“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對賢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烏鵲”意象

  詩人以“烏鵲南飛”之景隱喻無所依托之賢才,這毋庸置疑。“烏鵲”一詞有多種理解:烏鴉和喜鵲;烏鴉;泛指飛鳥。清代沈德潛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古詩源》卷五)。但“烏鵲”這一古詩中常見的意象承載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烏鴉的鳴叫、飛行或出行作為決定人事吉兇的依據,叫做鴉占。鴉占之俗可溯久遠。《詩經》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從祿瞻烏爰止,于誰之屋”(《詩經·小雅·正月》)意思是說烏鴉明白誰家富貴就會飛落到誰家的屋頂,這系吉兆。其后以烏鴉決定吉兇的信仰一脈傳承下來。

  三、概括分析詩歌的`藝術手法。(突出重點)

  問: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抒發情感、表達志向的呢?

  [明確]比興、典故、抒情與言志相結合

  1、比興(首先溫習什么是比興手法)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蒼茫中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賢者的四處奔走,以烏鵲的繞樹而飛、擇木兒棲喻指賢者的擇主而事,都自然貼切的表達了作者渴慕賢才、以共圖大業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先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阿,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那里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向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能夠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緊之后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詩句,“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描述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那里來,我是必須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并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話用比喻手法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說:“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夸張了。但是這個典故用在那里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情緒。

  3、抒情與言志相結合

  詩歌抒發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嘆,有對賢才的渴求,有既得賢才的欣喜,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有堅信天下賢才盡歸己有的的自信。詩人把這些復雜的感情,透過似斷似續,低h沉郁的筆調表現了出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強作品感染力的藝術效果。抒情的同時也表達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

  四、課文小結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強的詩作,然而他那政治資料和好處卻完全熔鑄在了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巧妙地運用了比興、用典等手法,來到達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詩人以貌似頹廢的意態來表達及時進取的的精神,以放縱歌酒的行為來表現對人生哲理的嚴肅思考,以觥籌交錯之景來抒發渴慕人才和一統天下之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最后,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這首詩

  五、拓展練習

  引來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對待人才?從何處能夠看出他對人才的態度?能夠結合《鴻門宴》相關情節,討論劉項二人成敗與用人態度的關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觀。

  項羽:剛愎自用烏江自刎

  劉邦:虛心請教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六、作業

  通過學習這首詩,大家必須受益匪淺。寫一篇短文談談《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對你的啟示。

  提示:

  從寫作的角度——敢于創新,抒發真情實感。

  從人才的角度——廣納人才,唯才是舉。

  從人生理想的角度——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從國家政治的角度——國家的統一、安定是主流。

《短歌行》教案12

  一、作者介紹:

  (師)大家對曹操形象的理解或許都源于一部名著《三國演義》,他有一句處世名言是?(生):{“寧教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 所以后人對曹操的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在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曾是國北方的實際統治者,是一個叱咤風云的人物。那么歷來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又是如何呢?(PPT展示)

  {魯迅先生對曹操的評價:曹操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個英雄。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概括了人們對他的三個稱謂:英雄、奸雄、奸賊。戲曲舞臺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成為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師)那么,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PPT展示: 曹操簡介)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曹操這一歷史人物,承認他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肯定他的貢獻。把握他的三個稱謂: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今天語文課,咱們就主要分析他作為文學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會反映他作為政治家的抱負和情懷。

  幻燈片播放

  曹操詩歌現存20余首,大致分為兩類。

  ①有的反映當時社會**,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②有的抒發個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如《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這些詩繼承了《詩經》《楚辭》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但又有自己的創造。漢樂府詩大多敘事,而曹操常用樂府舊題抒寫感情和抱負,內容和形式上多有創新,氣魄雄偉,情感深沉,于質樸自然中帶有慷慨激昂的悲壯情調。代表了“建安風骨”的特色,推動了五言詩的發展。} 那么,今天我們試著通過《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二、創作背景:

  咱們來看看《短歌行》的創作背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也許還記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關于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幻燈片)

  三、朗讀:

  1,、聽老師范讀。

  2、自由朗誦,讀準字音。

  3、齊聲朗讀,讀出氣勢,體味詩歌思想內容。

  四、課文詳解 【總覽全詩】

  (師):通過朗讀以及對作者的了解,我相信大家已經對本首詩本詩有了一定的理解,如果讓同學找到這首詩的詩眼,如果是一個字,應該是哪個字。

  (生):“憂”。(師):對,(PPT展示關于憂的詩句)全篇詩作都在談憂的問題,抒發憂之情。那么我們再來一起讀一下,讀的時候,一定要把曹操那種憂慮讀出來,讀的語氣要慢,語調不應太低。看看能不能體會曹操的心境,在三國鼎立的時期,他要為什么而憂?帶著問題讀一遍!

  (生):······(師):總結,PPT展示 【分層解析】 第一小節

  (師):全詩分為二節,我們把每一節節再分為二節,如果劃分的依據是憂的話,應該怎樣劃分?

  (生):······(師):分為四個小節,我們從四個小節分別來看曹操的感情是如何貫穿下來的?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節,(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開頭的一句話,憂的是什么?

  (生):人生短暫。(師):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師):人生短暫得像早上的露水一樣,太陽一出來就沒了,是不是很短?詩人在此發出如此感慨,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普遍人生感受(漢末社會**,生靈涂炭,很多人死于疾病,王粲,徐干等人就是)那他憂的是不是只有人生短暫呢?應該還有深層次的東西,他憂的到底是什么?我們帶著這個問題,接著往下讀。(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那么曹操為什么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這東西能不能解憂?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憂嗎?

  (生):能,但只能解一時之憂愁。

  不能,因為大詩人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師):魏晉以來,飲酒成為社會政治風氣的一種反映,借酒消愁也是歷代文人的一大特點,是他們對待人生的一種方式。酒與中國詩人有著不解之緣。

  (師):能不能說出一些學過的與酒相關的詩文及其蘊含的感情?可以互相討論。

  (生):······ PPT展示(師):第一節主要寫了什么?作者為何而憂?(生):人生的短暫······功業未就(師):對,我們可以把第一層的大意歸納為:時光易逝 人生苦短(板書)古人對待人生的態度無非有這么四種:

  {PPT展示(①有的想提高生命質量,及時進取,勉勵建功立業。

  ②有的想增加生命長度,服食求仙,到處求長生不老藥。③ 有的則是借酒消愁,及時行樂。

  ④還有的是像陶淵明式的采取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師)詩句原來是表達什么意思?(生):思慕情人(師):曹操把它引用到這里要表達什么含義呢?(生):思慕賢才(師):從哪一句可以直接看出來?(生):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師):詩人仿佛是隨口吟詠《詩經》中的名句,“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便把女子對情人的深情相思,變成自己對賢才的渴盼了。

  (師)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個詩句原來是指什么?(生):······(師):《鹿鳴》是一首古代君王宴請群臣、民間宴請嘉賓時演唱助興的樂曲。

  第三小節(師):我們再來看第二大節,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四句詩的情緒是什么?(生)憂。(師):那么作者憂愁什么呢?難道是憂愁天上明月不可得嗎?(生):不是,是憂愁賢才如天上明月一樣難以得到。(師):很好,那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比喻 賢才——明月(師):到底是誰屈駕來了?(生):賢才(師):那位同學對照課下注釋誰來翻譯一下?(生):一旦賢士沿著縱橫交錯的田野小路長途跋涉,屈駕前來存恤問候我,我們自當在一起宴飲高歌,以表達舊日的`情誼沒有忘卻。(師):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他南征北戰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一統天下)那么,他的愿望實現了嗎?(生):沒有。(師):所以他憂自己功業未就,那么這一小節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感情?(生):還是招賢納士(師):對,同時他又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愁思。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一小節概括為渴盼人才 憂思難解。(板書)(師):對,“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三國演義》)賢臣們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明主,無所適從。作者生動的刻畫出當時猶豫人才的處境。曹操知道還有大批賢士尚在歧路徘徊,于是他對天下賢士發出了呼喚。請看下一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請一位同學翻譯一下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生):課文注解(師):這個典故在本詩中有什么樣的作用呢?(生):表明詩人渴望賢才到來(師):這又是從什么方面來說明詩人對賢才的渴求?(生):賢才多多益善(師):曹操在向賢臣們呼喚,多多益善,表明了他海納賢才的誠意,其寬廣的政治胸懷和求賢之心永無止境,猶如大海不辭涓流,高山不棄土石一樣。好,最后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又是個典故,那位同學解釋一下?(生):······

  (師)在本詩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生):對賢才的重視(師):還有呢?(生)······(師)既表達了對人才的謙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壯志,氣勢是宏大的,意義上深遠的。好,我們再來歸納一下這一層的主要內容?(生):求賢若渴···虛心禮賢下士···(師):第四層:虛心納士 竭盡誠心(板書)

  五、總結全文:

  此詩通篇都是一個目的,在招納賢才到自己這里來,為自己完成大業而努力,通篇以憂貫穿全詩,一氣呵成。通常我們說“詩言志”,結合曹操的憂,我們了解到曹操的“志”在廣納人才,建功立業,統一天下。PPT展示 板書 藝術手法

  1、引用典故

  2、比興

《短歌行》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況;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內容;背誦本詩。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難點:

  1.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2.運用典故及引用詩句表達感情的技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點撥法:以點帶面,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中國,是詩的國度。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歷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到了魏晉時期,中國詩歌史上又出現了一個重要時期:建安文學時期。此期許多作品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創作五言抒情詩,五言詩由此走向成熟,同時出現七言詩,更從促進了唐代“近體詩”的成熟發展,在中國詩歌詩起到它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學的開創者與組織者,也正是這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

  二、 檢查自主閱讀:

  1.了解曹操其人及創作背景。(知人論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人。三國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建安(漢獻帝年號)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其詩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他的`創作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創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敗呂布、平袁術、滅袁紹的基礎上,統一了北方。這年冬天,他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統一天下。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失利,被周瑜殺得大敗而歸。當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納賢士致力于建功立業。

  2.你認為本詩的情感著眼點在哪一個字?追問:他憂的是什么?人生短暫、人才難求。

  三、合作學習、賞析詩歌:(微觀入詩)

  1.微觀入詩,就是從理解詩意開始;而理解詩意,就是從誦讀開始。此詩格調高遠,感情豐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哪位同學先自告奮勇朗讀一下這首詩呢?

  請一學生朗讀完后首先肯定他的優點:如聲音洪亮,有激情。

  大家再一起來聽聽錄音,聽完后我會請同學起來回答朗讀帶讀出的聲音給你什么感受?和剛才這位同學讀的一樣嗎?你覺得怎么讀這首詩歌會更好?

  明確:要把那種蒼勁雄健,慷慨悲涼的感情表現出來。節奏多二二式,語速要慢點。

  2.合作探究,感受詩句,品味意境:

  (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文注釋,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詩意。學生可以提出問題,并請其他組學生回答。

  四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第一層:時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層:渴望賢才禮遇嘉賓

  第三層:渴盼人才憂思難解

  第四層:虛心納士竭盡誠心

  (2)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本文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課時重點突出借代與用典)

  第一層: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明確:①設問開頭,破空而來,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思考。②運用“朝露”為喻,表達年華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聯想。

  補充: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這種辭格叫借代,也叫“換名”。它重在事物的相關性。作用: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第二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確:運用典故,同時又以“子衿”“鹿鳴”起興,表達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說明賢才若來投奔于已,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

  補充:所謂用“典”,是指在詩詞中通過各種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第三層: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確: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而在這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四句詩仍是寫“憂”,從情感上照應第一節。“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應第二節,仍是想象賢才歸已時的歡快場面。

  第四層: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明確:①以“烏鵲”無枝可依類比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表達出對人才的渴望。②后四句用典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殷勤地接待賢才。表達作者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愿望。

  (3)小結:

  全詩著眼點:憂(功業、人才),全詩落腳點:志(一統天下)。

  作者從人生的感慨過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狹變闊,情緒由低沉到高昂,因此從全詩高度來看,這也是一種先抑后揚的寫法。

  四、探究綜合,遷移評價:

  1.也就是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想一舉消滅孫權和劉備的勢力。赤壁大戰前夕,酒宴眾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聽到烏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長槊唱《短歌行》。(觀看電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殺楊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所以后人覺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中曹操的白臉形象(在戲劇中白臉代表壞人),曹操是一個奸詐、陰險、嫉妒的人。

  3.面對這截然不同的評價,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請以“曹公,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真情告白,字數100字左右,寫得比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還是亂世之奸雄也罷,歷史自有公論。你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你登高必賦,且多慷慨悲涼之句。景仰你,是因為你有一位英雄主義者的豪情壯志;敬佩你,更是因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吟哦你的詩句,磨礪著我萬千豪情。

  五、拓廣積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卷首詞)面對這個在歷史大浪中的弄潮兒,你還能想起哪些他寫的詩句,讓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積累以前學過的一些有涉及酒這個字的詩詞,

  六、課堂總結: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當站在歷史的關口,每個人都會產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悶。但我們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憂愁而迸發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長空留下我們光輝燦爛痕跡!

  七、作業:

  1.背誦并默寫本文。

  2.積累以前學過的一些有涉及酒這個字的詩詞。

  3.預習本課題其余兩首詩歌,注意其所用的藝術手法。

《短歌行》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礎知識,背誦默寫詩歌。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人的情感;通過小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心情,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讀辨體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國時期,風起云涌,英雄輩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還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統一中國北方,是一位指點江山的英雄;他“內興文學”,開啟建安風骨,是一位暢抒胸懷的詩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英雄詩人”曹操的'詩歌作品《短歌行》。

  3、解題:“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可配樂歌唱。而“長歌”“短歌”都是漢樂府中的曲調名稱,根據歌詞音節長短進行劃分。一般而言,長歌熱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發什么樣的情感呢?讓我們通過誦讀來進行把握。

《短歌行》教案15

  一、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古體詩的基本特征以及曹詩的寫作風格;

  2、讓學生初步學會鑒賞古體詩,領悟古體詩的藝術魅力,在初中的基礎上提升鑒賞水平。

  二、教學設想

  1、從初中學過的曹詩入手,解讀本詩;

  2、抓住“憂”字作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加深學生對曹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反復進行朗讀,幫助對詩歌的理解。

  三、教學步驟

  1、引入

  (幻燈1:封面)同學們在初中學過兩首曹操寫的詩,誰還記得呢?誰可以為大家背一背嗎?

  (背完一首后分別切入幻燈3、4:《觀滄海》《龜雖壽》)

  2、展開

  (1)這兩首詩是曹操在早期寫的,正當壯年的他,雄心勃勃,要實現他統一中國的夢想,詩中表現了他為實現偉大理想的堅定決心。

  問:那么,這首《短歌行》作者是在什么時候寫的呢?

  (幻燈2:寫作背景)

  要讀懂除了要了解創作背景之外,也需要多讀的,只有讀多了,才能真切的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下面請大家讀一讀全詩。讀的時候總體的體會一下,作者在詩中流露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學生讀詩,配樂)你能夠用最少的字概括出來嗎?(提問學生)一個字“憂”。

  (2)(讀1~8句)問:作者憂從何來?又如何解憂?(提問學生)

  分析:是感嘆“人生幾何”“去日苦多”,作者說解憂“唯有杜康”,杜康真的可以解曹操的憂嗎?曹操真的認為酒可以解憂嗎?不是。分析赤壁之戰的戰敗原因,缺乏輔助他成就霸業的人才。

  落實字詞:幾何、去、杜康。

  (3)(讀“青青子衿”到“心念舊恩”)問:我們剛才讀的幾句詩表達了曹操對人才的什么感情?從哪些詩句中看出來?

  分析:巧用兩個語典“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鳴”表達對人才的渴慕和呼喚,然后虛開一筆,想象四海之內人才聚集到他的麾下的場面,深切的表達出他對于聚天下英才的希望。(“輟”“掇”之辨,“輟”表達的是作者憂之深,而“掇”說更能表達曹操對人才的渴求)。

  落實字詞:蘋、鼓(一鼓作氣)。

  (4)(讀最后幾句)問:英名的領袖都懂得人才的重要,但怎樣才能吸引人才“南飛”為自己以及自己的偉大事業服務呢?你看,烏鵲(人才)在舉棋不定,在尋找心目中的明主,曹操怎么向天下賢才發出呼喚呢?

  分析:天下賢才啊,不要猶豫了,我會敞開寬闊的胸懷來歡迎你們,也會用真誠的態度來對待你們,快來吧,和我一起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吧!作者在這里用了一個語典一個事典來表達自己對人才的態度,也印證了他在《龜雖壽》的誓言。

  落實字詞:厭(學而不厭)、哺、存(有子存焉)。

  3、深入

  (1)樂朗讀全文。問:曹操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怎樣的憂呢?我們又如何理解他的憂呢?我們在分析他的憂之前,不妨先看看其他詩人寫的憂。在古代如海一般的詩歌中,寫“憂愁”的不算少數,我們暫且粗略的把憂愁分為“親朋離愁”“思鄉之愁”“壯志難酬之愁”三大種,大家從初中學過的詩中找出相應的詩句來,可以嗎?(幻燈5、6、7、8:愁的理解)

  (2)問:我們可以把曹操的憂歸到哪一類或要另起一類呢?(討論——探討)

  分析:曹操的愁是一種心憂天下的愁。這種愁源自他統一天下的偉大抱負,源自他為實現理想而求賢若渴,源自年事已高、時日無多。他的愁之多之深正說明他的志之遠之大啊!這是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偉人之愁。(點擊幻燈片,彈出答案)(再點出幻燈9:禤子曰

  古來詩人多憂愁。他們因愛而愁,他們因情而愁,他們因欲旺而愁,他們因志大而愁,他們因愁而悲,因悲而痛,因痛而產生巨大的生命能量!

  所以,朗朗長空留下了他們留傳千古的.絕唱!

  4、教師配樂范讀。作結(幻燈10:精華鑒賞)

  (1)全詩融抒情、寫景、敘事于一爐,把對客觀社會的描繪與主觀思想上苦悶憂郁情緒抒發有機的結合起來,曲折有致的表達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遠,氣韻沉雄,想象豐富,感情充沛,不愧為難得的上乘之作。

  (2)用典貼切。事典語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詩的主旨,并能貼切自然。

  (3)毛澤東評價: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四、課后記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當上完一節課,掩卷而思,總可發現許多的不足。在深入備教材時,愈發的發現課文有許多精采之處可以講,因為總放不下“傳授知識”的角色,總希望在一節課里解決許多的問題,真的搬上講臺不免瑣碎,層次不高,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提高。本設計照顧到以下幾點:一是把詩歌當作詩歌來教,那就是多開口讀,借助讀來領悟詩歌的意境和藝術美;二是解讀時落實基礎;三是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和必要的拓展;四是通過概括提高學生賞詩的水平。正如聽課的專家、同行所提的,本課在師生交流、朗讀的形式的多樣性和對詩歌的多元解讀還有所欠缺,尤其在重點中學,更應該大膽實踐,把新課標的精神更多的在教學一線中體現出來。

【《短歌行》教案】相關文章:

短歌行教案11-03

《短歌行》教案08-26

短歌行教案04-20

《短歌行》教案06-14

《短歌行》教案04-19

【薦】《短歌行》教案11-18

《短歌行》教案【精】12-08

《短歌行》教案【熱門】12-09

【精】《短歌行》教案12-09

短歌行教案【薦】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