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短歌行》教學設計新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短歌行》教學設計新版,歡迎閱讀與收藏。
《短歌行》教學設計新版1
一、教學設計的說明
《短歌行》是新課標高中語文第二模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在這之前,學生按照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程,先后學習了《詩經》兩首、《離騷》和《孔雀東南飛》,已經從多個角度對中國古典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在這基礎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建安文學的代表作。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這節課應達到以下目標:
體現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晉詩歌的基本特征,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應的表現手法,從而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
體現在過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過誦讀、討論、賞析、點撥,領悟詩人在作品中表現的思想感情,引發聯想,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體現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是體會古典詩歌的意境美和節奏美,教育學生要自覺珍惜時間,要擁有寬廣的胸襟,樹立遠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維目標”,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把握詩歌的主旨,揭示詩人的創作目的,從而更好地理解這首詩,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難點:針對學生在詩歌鑒賞方面表現手法掌握不好的現狀,我們把難點定在探究這首詩的表現手法上。
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
②討論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集體探究,得出答案
③點撥法:以點帶面,抓住關鍵詩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
三、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常山趙子龍于曹營幾十萬大軍中救出吳蜀后主劉禪,曹操在景山頂上看到趙云無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正是曹操的這句話我們看到了趙子龍單騎救主的義舉。這是小說中曹操愛惜人才的生動體現。今天,我們共同走進曹操的詩作,看看其內心深處是如何渴求賢士的,感受一下他作為政治家的抱負和情懷。
2、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橫掃黃河兩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對歷史的發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勛。
可是長久以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當年,汝南名士許劭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戲曲舞臺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的形象,成為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
那么我們后世人對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嗎?我看未必,作為后世人,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客觀地看待曹操這一歷史人物,承認他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肯定他的貢獻,把握人們對他的三個評價: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3、背景介紹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揮師南下,飲馬長江,想一舉消滅東吳的孫權和蜀漢的劉備。赤壁大戰前夕,曹操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飲到夜半,忽然聽到烏鴉在悲鳴聲中向南飛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這首千古傳頌《短歌行》,盡抒了他的內心世界。
4、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學生自由讀。朗讀時,讓學生讀出四言詩的音律節奏,體會魏晉詩歌的基本特征。(我認為朗讀是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在創造過程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由此,呈現出每個學生對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聽音頻朗讀后,找學生仿讀。
第三步:全體學生齊讀。目的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
說明:本過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放手讓學生讀,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古典詩歌語言文字的魅力。
5、鑒賞評價,把握感情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詩,我將該詩劃分為四個小節,再將學生劃分為四個小組。每小組一小節,讓學生動起來,展開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我適時地引導學生,目的是突破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問1、請每組同學找出他們最欣賞的詩句,并用最短的語言概括一下。
第三組同學答:我們認為最有特點的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一句。因為曹操把對賢才的'渴望即一將難求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如果用最短的語言來概括的話,我們認為是“憂之至極”。
問2、很好,剛才第三組的同學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同學們再討論一下,除了剛才第三組同學找到的曹操的“憂”外,還有哪些語句反映出曹操的“憂”了?
它們又展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第一組同學答:第一節詩中還有兩個“憂”字,通過這兩句詩,我們感受到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
問3、你們找的很準確,李白說過:“舉杯銷愁愁更愁。”,唐代詩人羅隱也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那么在這兩句詩中,你看到曹操意志的消沉了嗎?如果不是,那又展現了曹操怎樣的人生態度啊?
第二組同學搶答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從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但聯系曹操的一生,我們不難看出,曹操是積極進取的,看似及時行樂,實則把深沉的情感隱藏在酒中,這是借酒明志啊!也就是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問4、在第二節詩中,作者引用了《詩經》中的詩句,我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將《詩經》中的詩句信手拈來有什么意圖呢?
第四組同學答:《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表達一個姑娘對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對賢才的渴求。姑娘對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態。借用得天衣無縫,準確生動。那青青的衣領,我悠悠的心,因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現在,美麗的鹿鳴叫著,悠閑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夠在一起歡聚一堂,演奏著迷人的音樂。作者寫得何等美麗啊!言外之意是,人才啊,你們都到我這里來吧!
問5、第四組的同學回答得太好了,同學們掌聲鼓勵!有這樣一則材料:曹操平定北方后,幾次下《求賢令》,打破了當時以德行和家世作為用人標準的慣例,任人為賢,網羅四方名士,而具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更是濟濟一堂。這樣大“喜”的局面,曹操還“憂”什么呢?我們能不能分析一下,他“憂”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組同學答:一“憂”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在我們對“憂“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對賢才難得的渴望,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那么我們可以這樣概括:曹操“憂”的就是賢才難求,功業未就,人生苦短。
問6、同學們還有哪些詩句沒有理解,可以提一下?
第二組同學問:我們沒有想透作者為什么引用這幾句詩?又為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的結尾?
師答:好,這個問題同學們問的非常好,因為這四句詩很有探討價值。“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作者引用前人成句,意在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也可以說,在這里曹操向賢才們表達了誠心和自己的廣闊胸襟,這句話等于曹操拍著胸脯向人才保證: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請放心我一定不會“才”滿為患,快來投奔我吧,讓我們一起來干大事吧!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里使用了《韓詩外傳》里的典故,相傳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勵。但不管哪種,結果都是“天下歸心”。曹操最終的夢想是要一統天下,萬民歸心,這就等于為天下賢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動的宏偉藍圖。
問7、同學們體會到這四句詩運用了是什么手法了嗎?
學生甲:是化用典故。詩句都有出處啊!
問8、好的,除此之外,還運用了其他的手法嗎?
師背誦:《關雎》一詩的前四句,讓同學們對比感受。
學生乙:是比興的手法。
總之,重點和難點的解決完全是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質疑發問,教者點撥后,自主生成的。實際上,就是學生“悟”出來的。
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從思想內容到藝術特色,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概括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6、強化理解,遷移訓練
⑴顯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詩,試比較二者在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此練習的目的是通過比較強化學生對這節課的理解,其次結合練習題,深入理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說明:《觀滄海》一詩中的“碣石”景觀就在葫蘆島市綏中縣。)
⑵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看到了曹操的寬廣的胸襟,遠大的志向以及對人才的渴望,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同學們體會到曹操的這些情感后,有什么觸動呢?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我們的目的就是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準備好了嗎?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
7、作業布置
①背誦《短歌行》
②評價曹操
8、板書說明:鑒賞過程中的黑體字是板書的內容。“賢才難求”,“功業未就”,“人生苦短”分別寫進“憂”字的左側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寫進“憂”字的右側的“橫”之中,“藝術”寫在“思想”的上面的“豎”之中,“憂”的“撇”之中寫上“比興”二字,“憂”的“捺”之中寫上“用典”二字,“憂”的那一“點”里寫上“悟”字。這樣在黑板上顯示出來的便是大寫的“憂”字,“憂”字里面包含了這節課所有的內容。
四、教學反思
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時,我們很難說學生在一節課中到底學到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節語文課,應解決好“兩個關系”,即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1、教師與學生是處在課堂這個特定環境下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個體。相互聯系,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動——教學活動的主體,有其共同的目的。整個教學活動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及學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鐘的教學任務。相互獨立是指教師和學生分別是獨立的個體,思維、習慣、能力、個性、素質都存在其獨特性。如何把這些方面統一起來,并且趨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在一節語文課上,相對而言,知識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靈活性。通過這些知識,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節課最終應達到的目的。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一環節,必不可少的是教師的引導作用。另外,創造性應貫穿其始終。教師應在知識相對固定的情況下,靈活地并有針對性地調動學生,發揮其最大的潛力。學生思維的擴展有助于進一步形成分析、理解、歸納、概括的能力。當然,這一關系與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是統一在一起的。
就我這節課而言,我認為學生基本上在我的調動下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既有的教學思路下,我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最閃光的地方就是對曹操“憂”的含義的理解。因為這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橫向的和曹操《觀滄海》一詩的對比,是對知識遷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學形式上,思維的張力還不夠,形式還不夠靈活。
經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語文課應關注生活。遠離了鮮活的生活世界,語文課就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作為一位教師,我應適時地加強自身業務的學習,努力提高業務素質,以適應學生對知識要求日益提高的現實。
《短歌行》教學設計新版2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讀懂詩意,讀出詩情。
2、品味語言,鑒賞寫作手法,體味憂情。
3、以“憂”為線索,揣摩詩歌情緒變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重點】
鑒賞詩歌的寫作技巧。
【教學難點】
運用典故及點化詩句表達感情的技巧。
【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設疑討論法、合作探討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2008年奧運會短跑第一人是誰?博爾特。中國古代跑得最快的人是誰?腦筋急轉彎題
2、俗話說:“亂世出英雄。”說到三國英雄,人們往往首先想到孫權、周瑜、諸葛亮等人。蘇軾推崇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崇拜孫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唐代大詩人杜甫仰慕諸葛亮,他在《蜀相》中這樣贊美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3、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概括了人們對他的三個稱謂:英雄、奸雄、奸賊。
那么曹操在你心目中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同學們自由回答
二、知人入詩,了解背景。
1、曹操簡介
2、析詩題
三、誦讀感知,讀出“憂” 情。
1、聽范讀
譬pì 如 呦呦yōu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三匝zā
2、學生自由讀后,一個代表朗讀
(要求:力爭區別出四個層次不同的感情:一層:憂傷。讀得低沉,緩慢。二層:期待。讀得平穩,悠揚。三層:喜悅。讀得高亢,輕快。四層:自信。讀得果斷,堅定。)
朗讀時要注意停頓,四言詩,兩兩相隔;
3、找詩眼
學生回答詩眼是:
4、齊誦,體味憂情
四、知人論世,為何而“憂”。
1、詩人為何而憂?(找關鍵句)
歸納總結:
2、你覺得這種憂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呢?我的回答是:
五、品味鑒賞,何以寫“憂”。
提問:詩中曹操是如何抒發這種“憂”的?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明確:朝露的含義是什么?杜康能解愁嗎?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確:子衿、鹿鳴的含義是什么?
補充:所謂用“典”,是指在詩詞中通過各種手法,或引用、或化用前人詞句及舊事。
3、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明確:明月可掇嗎?明月寓意是什么?反問加強愁情。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明確:①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什么?
②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比興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③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典表達了詩人的什么志向?
總結:詩人通過設問、比興、用典等手法來抒寫憂的.。
六、遷移拓展。
1、古今名人向來對曹操的詩都有很高的評價。
2、問題探究:在《三國演義》和戲劇舞臺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陰險、奸詐、殘暴。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詩句所表現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別,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3、教師小結:欣賞《橫槊賦詩》
七、課堂小結。
身處亂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業的堅定信念。我們生逢盛世,更要發憤圖強,學好本領,鑄造絢麗輝煌的人生!
八、布置作業:1背誦 2系統集成
板書設計:
短歌行
1 人生苦短 設問——引人思考
憂(詩眼) 2 賢才難得 比興——生動形象
3 功業未就 用典——含蓄蘊藉
【《短歌行》教學設計新版】相關文章:
《短歌行》教學設計12-02
《短歌行》教學設計04-19
《短歌行》教學設計與評析03-31
短歌行教學設計及過程03-28
《短歌行》教學設計評析03-30
曹操《短歌行》教學設計03-28
曹操《短歌行》教學設計12-07
語文《短歌行》教學設計11-20
《短歌行》教學設計優秀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