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弟子規》心得體會

時間:2024-06-21 10:31:07 弟子規 我要投稿

《弟子規》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弟子規》心得體會

《弟子規》心得體會1

  自從參加了《弟子規》的學習,在那里學到了很多知識,周老師和林老師教會了我們很多《弟子規》的內容,教會了我們要學會“凡出言 信為先”“父母呼 應勿緩”“出必告 反必面”等很多內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著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會做的事情馬上做。我學會了自己吃飯前先幫長輩夾菜,有時候幫父母煮飯,曬衣服,倒垃圾,自己做點心飯,自己洗頭洗襪子,自己喜歡的東西學會了讓別人先挑,前幾天,我們在天一閣里買了《寧波諺語》和《寧波童謠》,我其實很喜歡《寧波童謠》,讓表妹先挑,她很開心,我也很開心,因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最開始因為好奇走進《弟子規》的課堂,并且每次都可以得到一個不一樣的小玩具,現在發現每次都能學到很多道理,現在也沒以前那么愛發脾氣了,有時也能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學著說話稍微幽默一點。現在最喜歡《弟子規》的分享環節,可以看到別人力行弟子規的情況,這時候就會反省自己,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向別人學習,因為“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自己心里暗暗下決心,下次要做得更好。所以現在每次都期待著周五的《弟子規》課,期待上臺分享,希望自己一直堅持學習,努力做得更好!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 篇今天在班會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的知識,領悟了弟子規的`含義,書寫了弟子規的精髓。有些同學對這些知識受益匪淺,但有些同學還對這些知識領悟的不太深。對于我來說,這些知識是寶貴的,是我現在做不到的,是我現在缺少的。

  在飲食方面,學校中餐有三種菜,可我很少三種菜都吃,昨天不要這個,今天不要那個,這就是我挑食的壞習慣。在這個方面我就沒有做好。

  在孝順方面,我做的也不是很好,我只不過是偶爾做做家務,有時不做,有時甚至為了一點小事和媽媽吵起來。現在回想起來,心里有著一種愧疚感,媽媽生了我,養了我,對我有著群山般,海洋般的恩,我們卻沒有一點報答,我們不報答,難道還有理由和媽媽吵架嗎?

  在珍惜時間方面,我更沒有做到位。每節課下課,有時間不去做做題目,而是去和同學們嘻嘻哈哈;每天放學回來,有時間可以看會兒書,可我不能浪費一點看電視的時間;每個周末,做完作業可以預習或復習,可我卻是在看電視。這些不都是在浪費美好時光嗎?小學六年時間已如流水般逝去,我們不能再浪費初中三年的時間了。

  這些都是我做不到位的,需要改正的。從《弟子規》中就可以反映出這些問題,從而改正。

《弟子規》心得體會2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后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較多,北京弟子規教育培訓中心鄧衛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規就是規范,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余力,則學文。從一年級,我們的班主任楊老師,就開始教我們《弟子規》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到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么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我對這些名言警句剛有領悟,這也是從現實生活中所體會到的心得。

  從姥爺、爺爺得重病住院時候起,我看著疼我、愛我的爺爺、姥爺他們虛弱的身體被病魔折磨著,媽媽一天忙忙碌碌,很早起來給我和老人們做飯,還要送到醫院去,一直忙碌到晚上十點多,家里、醫院、學校一天不知走多少遍路。

  在我周末休息時,我一早便陪媽媽去醫院,照顧姥爺,給姥爺洗腳、洗臉、洗襪子、按摩、喂飯。回到家里,幫媽媽切菜、煮飯,我這個人從小就愛挑食,又很倔強,媽媽說我又很自私的一個孩子。漸漸地變成一個有愛心、懂得關心、照顧別人了。我自己也感覺到為別人付出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這也是《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其實在生活中,再去品味弟子規,那是最有說服力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3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而學文。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么多人去刻苦學會;《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間,卒于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為“李夫子”。因為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后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么大的影響,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范,主要就是說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群眾,如果行為規范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為規范,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會了《弟子規》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為《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會《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難事,到周末在把前幾天背的復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說的:溫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會《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4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競爭激烈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快節奏,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有良好的道德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假期是我們可以放松、反思、自我完善的時間。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要分享我在假期中踐行弟子規所得的體驗和感悟。

  弟子規,是一篇傳統教育經典,全名為《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它講述了古代士人學習、生活和處事的`道德準則,被用來培養孩子們的品德和教育下一代。

  在假期里,我借助這份古籍,開始嘗試踐行文中的道德準則。例如,在“每日進十善”的要求下,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行善積德、幫助他人。同時,在“不絕糧、不拒貧、不藏嫉”的教誨下,我不僅參加了志愿活動,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還關注周圍的朋友和同事,在一些小事情上幫助他們。

  在踐行弟子規的過程中,我感覺我的內心變得更加平靜,更加有耐心,同時,我也更多地關注了他人的感受。我希望通過這種踐行,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還可以在周圍人群中營造出更加和諧的氛圍。

  弟子規,雖然是古籍,但它依然有著非常大的價值。在當今的競爭激烈和蔓延的社會中,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時常踐行弟子規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加平和、寬容、正直和仁慈的心靈,同時也可以影響我們的心態與行為。希望大家都能嘗試踐行弟子規,用更加美好、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

《弟子規》心得體會5

  轉眼間,看似度日如年的天星寺夏令營就要結束了。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天星寺的夏令營,相比上一次,這一次的收獲更多,學到了更多,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里沒有空調,沒有電視,沒有電腦,四周只有一望無盡的大山,無一座高樓大廈。環境相比之下這么差,我還在想到底能不能熬過去。每天5:30起床,晨練,習勞,在家中很少這樣生活。總認為生活象這樣是過不了的,但是,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才能體驗生活,懂得幸福是來之不易的。

  以前一直覺得自己在家中做得還不錯,不叛逆,還算聽父母的話。但是真正的大孝,是對父母百依百順,聽從一切命令,不管父母怎么對待你也不反抗不頂嘴,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父母并沒有錯,要做到這一點才是大孝。

  《弟子規》,這一次夏令營,我重新認識了一次。《弟子規》是老祖宗留下的財富,1080個字,簡單明白地詮釋了做人的道理,是日常行為規范的標準。所以,要好好珍惜這些無價之寶,傳承中華的傳統文化。

  在夏令營結束后,我要重新改正自身缺點,努力做一個令人尊敬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6

  學習弟子規,讓我體悟到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運用恰當的方式與方法來引導學生。弟子規中提到“聞過則改,得諫則喜”,我認識到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及時給予指導與幫助。

  教育的藝術在于靈活的教學方式。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我們要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我們能夠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愛好,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

  教育的藝術在于恰當的行為表現。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辭和舉止是否符合教育的規范與要求,避免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同時,我們也要注重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教學的藝術,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傳授的知識。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明確了教育的藝術和方式。我會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學習,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運用恰當的藝術和方式來塑造學生成才之路。

《弟子規》心得體會7

  我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為此很郁悶。

  因為長期身體不好,手術就做過四次。

  住院期間,父母家人既要照顧我,還要給予我經濟上的幫助,讓我非常愧疚。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身體不好源于自己的身心不和諧。

  一次學習中,有學長問我是否有按時起床、睡覺的習慣時,我突然醒悟:身體不健康是因為自己的壞習慣——賴床、不注意飲食造成的。

  回想結婚前,一直是媽媽喊我好幾次我才起床,而且經常不吃早飯就去上班,為此媽媽既心痛又上火,真的是不孝又不敬。

  結婚后,因為公婆是非常勤勞、節儉的人,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我感到很不適應。

  面上不敢反對,但心里抵觸不接受。

  有時,因為自己起晚了婆婆臉色不好看,我就心生怨氣,認為婆婆不如媽媽對我好——其實婆婆對我并沒那么嚴厲,各方面對我都很好。

  直到婆婆去世,我心里對她仍有揮之不去的陰影。

  那天晚上,我靜下心來回想從前婆婆待我種種的好,猛然醒悟到是自己錯了,我真誠地在心里向婆婆道歉:“媽,我錯了!對不起!”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由于我沒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和我一樣地賴床,不知愛惜身體。

  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雖然對我來說醒悟得太晚,但我仍感覺身心輕松了許多。

  感謝學長的.提醒,感謝祖宗的護佑,使我有機會在儒蓮這個平臺明白許多道理,學習到改變自己的方法。

  今后我要努力學習,學會按照自然規律生活,讓自己變得身心和諧,變成讓父母家人省心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8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系到家國,人格。薄薄一本書,在每代人的虔誠閱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

  我們必須認同“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系到家國,人格。薄薄一本書,在每代人的虔誠閱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我們必須認同“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學習《弟子規》的一點心得體會2019弟子規心得體會(2篇)

  《弟子規》由“入則孝,出則弟,行則謹,事則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組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體系和行為規范,內容涉及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弟子規》從古至今,

  經過前人的著作與不斷完善,才有幸傳承到我們手中,成為了我們現在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它雖是一本兒童啟蒙讀本,但它卻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精髓,雖非集大成于一身,但卻是傳統至今不變的奉準則。更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和價值觀的取向。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縱觀歷史,它雖是封建時期的產物,也許有些難免會過時,與當今會產生碰撞,但只要我們賦予新的`內涵,注入新的活力,《弟子規》不但在那時行的通,當今照樣走的通。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圣人的學生。“規”是什么意思?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每一次學習《弟子規》,都會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禮,被傳統圣賢文化影響,被書苑式的學習環境影響,被例子中的人、事、物影響……每一次學習《弟子規》,像從一個混沌的塵世間步入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不再有塵世間的煩雜,清新而又美好。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弟子規》開篇就是首孝悌,可見孝在傳統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量。在晉武帝時期,蜀漢亡,晉武帝任李密為太子洗馬,而李密為行孝,躬親撫養祖母,特冒生命危險上書《陳情表》,“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臣

  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烏鳥私情,愿乞終養”,可見古人對孝的重視。但現今的我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小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也許是仁愛的最高境界。因為愛自己,所以愛父母,因為被人愛,所以愛人,因為愛生命,所以感恩愛。我們生命有限,但愛是無限的,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同樣,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汶川、玉樹地震中,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與災區人民心連心,心相映,共同為災區人民重建美好家園,奉獻微薄之力,與災區人民共度難關。在中華大地上譜寫了“大愛”之歌,在大愛之下,再大的困難都已微不足道,因為愛,我們有了團結度過難關的勇氣;因為愛,我們不再畏懼黑夜,我們堅信,黑夜之后總會迎來全新的黎明;因為愛,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學習了《弟子規》之后,我感到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合理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在古代,《弟子規》是為人處事的準則,在當今仍然影響著很多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

  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弟子規與幸福人生》心得體會2019弟子規心得體會(3篇)

  通過這幾天來對《弟子規與幸福人生》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做的實在太多過錯了,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痛恨教育的缺失。看了弟子規,才知道什么才是我們要追求的,讓我心靜下許多。我知道這些東西我小學,初中,高中都沒有人教育我,所以有幸學習這門課,是沒有理由拒絕的。

  記得第一節課播放了《跪羊圖》視頻,聽后很感動,許久不能平復,心中覺得虧欠父母太多太多了。就像老師書上所寫的:孝中有言: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總算明白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那么心酸,做人飲水要思源,才不愧對父母恩。

  《弟子規》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東西得靠我們自己去悟,去體會。做人,不但需要被愛,還要去愛人,更要愛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世間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愛,才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說,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說,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

  來到部隊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每天打開電腦忙碌,其實我

  也不知自己是為了什么而忙碌,打開qq,和異地的舊時好友聊天,心卻靠的不那么近了。那時,寫信是最常見的交流方式。想念了,疲累了,需要傾訴了,就洋洋灑灑地寫下來,再塞進郵筒寄出去。在八十年代人心里,白紙黑意味著一種承諾,拿起筆時哪怕片言只語也要斟句酌。心境與現今看電郵時大不相同,筆尖落紙留下的每一線條都是心靈的跳動,書者的氣息與體溫也隨之附于墨香。如今的年輕人已很難體會,那些書信寄出后甜蜜的思念和焦急的等待,還有收到久盼的書信時那種難以言喻的激動與喜悅。那時,我們常手持素箋,一遍一遍地細讀其詞句、咀嚼其內容、回味其含意,悠長的歡樂在心底兒化開去。有人說如今是一個即使愛得焦頭爛額也不會靜下心來寫信的時代。

  當懷念已成習慣,我們固執地懷念往昔,是因為風景如昨,而青春已逝!就像羅大佑在歌中所唱到的:“不再是舊日熟悉的你,也不是舊日熟悉的我。”“刻畫了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我們傾聽的不再是單薄的音符,而是一種沉淀在歲月里的心情。每一段光陰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又是一首樂章。而青春,更是樂章中最富于變化的音符,跳動在每一根琴弦上,彈奏著少不更事,彈奏著年少輕狂,彈奏著離別過往--軍營民謠記錄了年輕人的夢想與激情,留下了無悔青春的印記。

  《弟子規》,若人們能依教奉行,道德可興,和諧之境

《弟子規》心得體會9

  這學期一開學,老師就讓我們背誦《弟子規》。剛開始背的時候,我只是覺得讀起來朗朗上口,并沒有深入的去理解,可是通過一次次的背誦,再加上老師的講解,我慢慢體會出了這本書中的許多道理

  我們就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入則孝》主要體現了一個“孝”字,讀了之后,我感到自己十分慚愧。原以為自己還是個孝子,經常為父母做家務事,現在才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父母每天辛辛苦苦掙錢,對我總是百般疼愛,百依百順,寧愿自己受苦受累,只要是我想要的東西總是想方設法的滿足我,我心里從來也沒有什么想過感激,甚至沒感覺到一絲的不舒服,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有時還埋怨他們沒有別人的爸媽有本事,掙錢多,我真是太不孝順了

  《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讀了《謹》,我知道了我們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我作為我們小學生要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對同學有什么意見要當面說出來,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弟子規中還教育我們要講誠信,有愛心。但讓我感受深刻的是《余力學問》中的句子,當我讀到“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我每天要耽誤多少時間啊,老師為了我的功課多給我補課 我還覺得他耽誤了我的休息時間,我有空就偷偷上網玩游戲,看電視一直到很晚,星期天不想做作業,與《弟子規》對照一下,我徹底的知道自己錯了,,人常說: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以后我一定珍惜時間,好好學習。

  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愛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儉節約,什么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讀《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獲。《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像一盞紅燈,給我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弟子規》心得體會10

  《弟子規》由“入則孝,出則弟,行則謹,事則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組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體系和行為規范,內容涉及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弟子規》從古至今,經過前人的著作與不斷完善,才有幸傳承到我們手中,成為了我們現在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它雖是一本兒童啟蒙讀本,但它卻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精髓,雖非集大成于一身,但卻是傳統至今不變的奉準則。更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和價值觀的取向。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縱觀歷史,它雖是封建時期的產物,也許有些難免會過時,與當今會產生碰撞,但只要我們賦予新的內涵,注入新的活力,《弟子規》不但在那時行的通,當今照樣走的通。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圣人的學生。“規”是什么意思?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每一次學習《弟子規》,都會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禮,被傳統圣賢文化影響,被書苑式的學習環境影響,被例子中的人、事、物影響……每一次學習《弟子規》,像從一個混沌的塵世間步入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不再有塵世間的煩雜,清新而又美好。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弟子規》開篇就是首孝悌,可見孝在傳統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量。在晉武帝時期,蜀漢亡,晉武帝任李密為太子洗馬,而李密為行孝,躬親撫養祖母,特冒生命危險上書《陳情表》,“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烏鳥私情,愿乞終養”,可見古人對孝的重視。但現今的我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小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也許是仁愛的最高境界。因為愛自己,所以愛父母,因為被人愛,所以愛人,因為愛生命,所以感恩愛。我們生命有限,但愛是無限的,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同樣,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汶川、玉樹地震中,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與災區人民心連心,心相映,共同為災區人民重建美好家園,奉獻微薄之力,與災區人民共度難關。在中華大地上譜寫了“大愛”之歌,在大愛之下,再大的困難都已微不足道,因為愛,我們有了團結度過難關的勇氣;因為愛,我們不再畏懼黑夜,我們堅信,黑夜之后總會迎來全新的黎明;因為愛,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于《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后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為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隆重推薦),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去的話,誠信為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么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為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隆重推薦),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去的話,誠信為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么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為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范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同學們,誠信是金,它是一艘能夠駛向希望與快樂的航船,它是一個能扇動我們偉大理想的風箏與翅膀,我們為什么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呢?同學,不要猶豫,拿起《弟子規》,跟著我一起去享受誠實守信帶給我們的寶藏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11

  《弟子規》的傳承與實踐在于我們教師的引領與指導,最近,我在本校的校本課程的實踐上有很大的感悟。

  在古時候,古人非常重視兒童教育。為什么他們這么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瑯瑯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

  “學為人師,行為示范。”作為教師自己都沒學好和做好,怎么要求學生學好呢?怎么批評學生這里不好那里不足呢?因此我們做老師的一定要身教。要用《弟子規》中的內容來要求自己的言行,處處為學生做表率。“凡是人,皆須愛。”只要充滿愛,哪個孩子不可愛。所以我們教育學生要有耐心,愛心和細心。對待學生要少諷刺和輕視,多一份尊重和寬容,少傷害的話,多說關懷的話,少說命令和批評的話,多說商量和鼓勵的話。

  另外,《弟子規》貴在力行。中國傳統文化“貴在力行”,弟子規不是背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我們要在生活學習的`小事中落實弟子規。教好弟子規就要善于抓住機會教育。尤其是在學生犯錯時更是機會的教育點。比如見到學生在讀書時心神恍惚,到處張望時,我會提醒學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當學生講粗口時,我也會教育他們“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當學生有不良行為習慣,不如坐姿站姿和走姿不文雅時,我會教他們要有禮節,做到“步從容,立端正”真正讓學生去理解去落實到學習與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作為教師,我不是在教授《弟子規》,而是和學生一起學習《弟子規》。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和思想升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將和學生一起不斷提高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

《弟子規》心得體會12

  最近,我們的鄭樂校長從海口帶回了《弟子規》,送了我一本。課余,我通閱了。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體會很深,而且從中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后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里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更對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規》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的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么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以下體會:

  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后于別人一大截。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

  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于心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13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誦讀經典《弟子規》的活動。“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古人寫的《弟子規》壓韻、好背,讀上去瑯瑯上口,津津有味,且是至理名言。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到別人贊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老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人太少了,而我呢?我的行為不正與這相反嗎?記得不久前的期中考試,數學我拿了個99分,我就快樂得不知天高地厚地驕傲起來。

  媽媽告誡我說:“碗外有盆,盆外有缸,缸外有湖。”原本滿心期待媽媽能夸獎我幾句,真掃興。我憤憤不平地說:“好不容易考得這么好,只差一分就是總分值,也不曉得說幾句好聽的,哼!”唉,現在,我懂了,我們的古人多么謙虛呀,他們竟然是“聞譽恐,聞過欣”,我是不是該為自己曾經的驕傲感到羞愧呀!

  “出必吿,反必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我們班有很多同學做得真好,反之有個別同學在同學家玩到七八點才回家,他父母可著急了,打問這個同學,問那個同學的。過了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嚴厲的批評了他。那時我想到了“見人惡,即內省,有那么改,無加警”,其實我也有這樣的毛病,有時下午上一節課玩到五點才回家,我得趕緊改啊!

  《弟子規》里像以上這樣的生活學習方面的“小”道理還有很多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用心去體會,去理解,才能慢慢運用它,實踐它。當我們把一些良好的習慣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我想這個世界就多一份和諧和文明。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比照古人,反思自己。

  弟子規這本書在老師沒發下來之前,我認為只是一本普通的書,根本不把它當做是一回事。可發下來沒幾天,我漸漸地覺得這本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并且也喜歡上了這本書,經過老師的介紹才知道這本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讓人學習怎樣和他人和諧相處。

  弟子規這本書有著弘揚和建設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弟子規講述了人們:在家,出外,待人,處事上該學習的良好品德。強調:孝心,孝行,從而到達對父母孝敬的目的`,對構建和諧家庭起到促進作用。這本書讓我們養成一種尊敬他人的良好習慣。弟子規提高了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讓師生樹立起正確的倫理道德和人生價值觀。

  而我特別喜歡一段,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短短的24個字,就讓我有非常大的感想,而我理解的意義就是:父母呼喚,應及時答復,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要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所謂君子聞過那么喜,小人聞過那么怒。這就是我得到的心得。

  脾氣小一點,與其抱怨別人,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做錯了應該在自己身上找一下過失,要多為別人處地著想,不要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要微笑面對人生。憂愁,憤怒使人老,微笑可以讓人變得輕松而有活力。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最能笑者是健康的,人們通常用笑來隨順,尊重,供養一切群眾,令人皆大歡喜。

  肚量要大一些,做事不計較,心中沒煩惱,任勞任怨,盡心行孝。這就是我所得到的啟發和體會。

  幸好我們有一本博海深文的書,讓我們學會這么多做人的道理,使大家進一步和諧!

《弟子規》心得體會14

  記得小時候首先接觸的是《三字經》,總是喜歡和同學比,看誰背的多,背的熟,弟子規學習心得。

  其實那些故事的真正含義都是后來才慢慢明白的。

  來到了巨人培訓學校,第一次接觸到《弟子規》,這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不得不深感慚愧,這么晚才學習《弟子規》。

  經過幾天的學習下來,令我受益匪淺。

  今天就把學習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通過學習《弟子規》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孝"。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百善孝為先,這就是最簡單的做人原則。

  一個對自己父母都不善的人對他身邊的親人朋友也一定不會好。

  我很贊同這種教育觀念,從小我也是個比較聽話乖巧的女孩,對長輩一向是比較尊重,所以在父輩或長者也對我很關心。

  這點我深深明白,什么都是相互的,只有自己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才能更好的得到別人的尊重。

  《弟子規》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父母",換句話說,我們要孝順父母長輩,也應善待他人!《弟子規》提到"信"說道:"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就是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對于"誠信"我想很多人都深有體會。

  如果我說過要做的事一次沒做到,兩次沒完成,第三次便不會有人相信你了。

  言出必行,言而有信才能更好的得到朋友的信任!"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說話要恰到好處,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

  我是個愛說話的人,很外向的性格促使我喜歡在任何場合表現一番。

  看到"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心里深感內疚。

  我以前從來沒有重視過說話的藝術,從來沒有認真的`反省自己在說話方面有什么缺點,所以經常會因為自己說話不妥與朋友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今天《弟子規》讓我知道了,我要刻骨銘心的記得說話不要多說,要說到點上,說得具體明白。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就是說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謠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謠言所利用。

  )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允諾,會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進退兩難。

  講話時要口齒清晰,咬字應該清楚,慢慢講,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來說是非,聽聽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斷,不要受影響,不要介入是非,事不關己不必多管。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這句的意思是當你有能力可以服務眾人的時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到自己,舍不得付出。

  對于他人的才華,應當學習欣賞贊嘆,而不是批評、嫉妒、毀謗。

  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或者輕視他們。

  不要喜新厭舊,對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貪戀新朋友或新事物。

  對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擾他,當別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閑言閑語干擾他,增加他的煩惱與不安。

  最后說說生活習慣,《弟子規》道:"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早上要早點起床,晚上也別很早就睡覺。

  因為時光寶貴,轉瞬即逝,應當好好珍惜和努力。

  學習是不斷的,生活更是學習做人最好的平臺。

  感謝《弟子規》鞏固了我做人的道理,教訓了我要在生活中不斷都告誡自己有很多不足,謙虛的接受別人善意的批評并加以改之。

  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我將要繼續學習《弟子規》的傳統教育,做好工作的同時要學會做人。

  我勵志珍惜每一次自我提高的機會,樂觀積極的面對未來成長道路上的各種挑戰。

  做感動中國人的教育!

《弟子規》心得體會15

  在這十天的國學夏令營里,我知道了自己虧欠父母太多了。以前老是與父母頂嘴、吵架,總與父母鬧得不愉快。但是在這里學習后,覺得自己有一點不配做父母的.孩子。

  在這些天里,看了這么多關于孝順父母的視頻,多多少少也有一點感觸。看了大舜的事跡,令我十分內疚。因為后母與弟弟的陷害,因為父親的愚昧無知,令他一次又一次地受傷,一次又一次地被父親趕出家門。但他并沒有因此而生氣、懷恨,而是選擇了包容、忍讓。正是因為這樣一點,令我的良心受到了遣責,使我懂得了父母不論做錯什么事,我們都應該包容他們。

  《弟子規》里說,“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我想,我們不應該只做到這一點,應該做得更多。我已經長大了,應該更懂事。我想回去后好好地向父母認錯,讓他們知道我真的長大了,懂事了。希望我的行動能讓父母看到我的孝順。

【《弟子規》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弟子規心得體會09-07

弟子規心得體會05-16

《弟子規》心得體會08-18

學弟子規的心得體會06-05

(實用)弟子規心得體會06-13

踐行弟子規心得體會12-27

學弟子規心得體會02-05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02-23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