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心得體會18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心得體會1
我認為,《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敘》里提出:“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說把孝說道了方方面面,且并不像眾所認為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實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么好處,因為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于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么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愿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說養兒防老,我認為這是可笑的,因為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并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里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
所以說父母的愛,是為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
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并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個中轉站,等到我們為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并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為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弟子規心得體會2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我們迎來了升入中學的第一個長假——寒假。
為了不浪費寒假的時間,我想在寒假里學習不一樣的知識,便在姥爺的推薦下找來了《弟子規》來閱讀。閱讀才知道,這本書果然是"名不虛傳",不禁可以陶冶情操,更是教了我們后人做人的道理,我想,要真能讀透這本書,肯定是受益匪淺啊!
《弟子規》中一再強調"孝是信根,信是命根",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卻蘊含了決定人一生的大道理。就比如《入則孝》這一篇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所說,父母就好比樹根,我們好比樹枝。長出什么樣的樹枝,不是有樹枝決定,而是由樹根決定。我們是樹,父母是根,根樹相連,樹由根生。父母叫我們,不能慢悠悠的.。不孝順,不僅傷父母的心,到最后,最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我們想:沒有父母愛的孩子,肯定不能茁壯成長。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遇事能先想到父母,從一件小事中使父母開心,久而久之,這一件件小事情積累起來,這便是孝了吧!
《弟子規》教給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則和禮儀,使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尊敬別人,使我成為了一個懂禮貌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3
在孝的方面,《弟子規》中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想以前的行為,真的是慚愧呀!當我出門的時候,父母會對我說小心,當天氣漸漸轉涼時,父母會叫我多穿幾件衣裳,而這些關心,在我耳朵里就成了羅嗦了話了,經常父母說話,不僅沒有恭敬地聆聽,而且經常左耳進,右耳出。有時候考試考的,不好的時候,父母難免會說我幾句,可是我不僅沒虛心接受父母的教導,而且還無理取鬧地對父母發脾氣,現在我學習《弟子規》后,父母的教導我會虛心接受了,而且會更孝。
尤其是在學習方面,我深有感觸,《弟子規》中道“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告訴我們讀書時要有規范,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讀,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化好就要趕緊用功。
遇到滯塞難通的地方,更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這正是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有疑問的地方,經反復思考,還不能了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以前我讀書的時候總是馬馬虎虎的,可是學習了弟子規之后,我會認認真真的讀了,遇到不懂的.題目,也不會敷衍了事,而是會問同學或老師,直到把它弄懂為止,這樣,我的成績也提高了。
我想,學習《弟子規》不僅是提高個人文化道德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學習文化道德修養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4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個歷史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為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你憤怒嗎?讀《弟子規》吧!你痛苦嗎?讀《弟子規》吧!……”大意如此。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難免產生幾分懷疑的心態。
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松;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閱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于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一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啟發,改變了心態。一個晚上熄燈后,同伴講靈異故事,我被嚇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結束后,一個上鋪的兄弟慢慢走到我床頭,猛的大叫一聲“啊……”。
我以為出了什么事,被嚇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來。過了幾秒鐘才發現是他惡作劇,我是憤怒的靈魂出竅了,忍不住罵了他幾句。雖然馬上語氣緩和了下來,可我還是一直沒有睡著,仿佛鬼魂一直在我身邊,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頭發,摸摸我的腳什么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節也在我頭腦里閃個不聽,長發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魚般的白眼……
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這個捉弄我的這個人。最后,我想起《弟子規》的“泛愛眾”,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為他是我的同類,因為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些我多年前寫給自己的格言。
不禁心情越來越平靜,后來就不知不覺的睡著了。第二天,又看見這個兄弟,雖然依舊心理上有些障礙,但是敵意已經沒有了。現在,已經好如當初了。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5
初次接觸《弟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后,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蘊卻含著做人的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對于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圣人的學生。“規”是什么意思?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長輩先嘗。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著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說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后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么多。
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弟子規心得體會6
這學期,我們學校進行了《弟子規》誦讀,通過誦讀《弟子規》,我了解了許多禮儀,懂得了許多做人道理和與人相處的原則和一些技巧,最主要應該做到誠信、友善、博愛相待,尊敬長輩,尊重學生。要坐有坐像,站有站相,做到“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首先,它教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些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弟子規》中的第一部分——入則教提到: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顧名思義,父母有疾病時,做子女的更要細心照顧他們。又如: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它又提醒我做事要事先稟告父母,否則有損于為人子女的本分。
社會中的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和別人有矛盾的時候,如果你只想著矛盾發生后怎樣去正確的處理,那么我認為你的想法是錯誤的。《弟子規》中的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一句具體給我們指出矛盾是可以避免的;朋友之間不要產生怨恨,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么不必要的沖突怨恨就會消失。
《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次謹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做起,批家庭擴展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它值得我們大家多多誦讀的一本好書。
今后,我一定堅持下去,使自己受到更好的教育,爭取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把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和發揚科學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弟子規心得體會7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里說著“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扎在電腦前玩游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愿的把游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么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說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里的游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嘗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著媽媽陪著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后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后,桌上、地上、床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柜上。爸爸媽媽都說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夸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說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這是一篇《弟子規》讀后感,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礎上很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不足之處:語句不通順,如“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應改為“讓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心得體會8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過去,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讓末學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么天真,無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真,純善。這使得末學更不敢對自己松懈,更是戰戰兢兢。要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家庭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
因為:“童蒙養正圣功也”。幼兒正是長養天性的時期,“先入為主”。他們現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張白紙,給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著孩子們,而我們的言行由思想決定,所以,抉擇中最重要的就是“擇念”。因此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是,我們需要的是解決,而非指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像蔡老師說的那樣,千萬不要意氣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見來下定論,不然會后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來進行判斷。那么,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斷去學習,學習中華圣賢經典智慧,因為它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永恒不變的真理和規律,它超越了時間跟空間,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這樣的智慧值得我們用短暫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這樣,才不會走太多彎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嘛”!
老師還講到,思想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行為決定著一個人的'習慣,習慣會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改變著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社會,要想解決問題和沖突,根本就在思想。每個人從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話,我想,整個社會必然是和諧圓滿的了。
反觀之,現在的社會人人都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還是被欲望所遷。“欲令智迷”,欲望是個無底洞,是無止境的。我們要教孩子長德行而非欲望。
厚德方能載物,大學里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后,才能則近道已。
弟子規心得體會9
讀完《弟子規》,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是:“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記得有一次我喝水的時侯,由于杯子沒有拿穩,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當時我想:“這回可慘了!
爸爸回來一定會狠狠地訓我一頓的。”等爸爸下班回來,我一直躲著兇,沒有告訴他杯子摔碎的事。爸爸知道后,并沒有象我想象的那樣,而是跟我說:“一個人一生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一些無心之錯,只要認識到錯了,以后引起注意就可以了。你摔碎杯子不敢告訴我,說明你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我就不會再批評你了,怕的是犯了錯誤而自己認識不到。”通過這件事情,使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一個人不經意間做錯了事,而自己又認識到并加以改正,是可以原諒的;而存心去做錯事或做錯事不去改正,就等于是錯上加錯,是不可以原諒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10
聽老師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所以我就買了本《弟子規》讀。讀書可使人睿智,使人升華。閱讀弟子規后,感悟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當父母呼喚我們時,要及時回答,父母的命令,要立即去做。兒時,父母的命令,我們總是拖拖拉拉的做,沒有把父母的命令當作正事,覺得真愧對父母,而我們的命令與要求,父母總是把他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來做,讀完這兩句,我覺得我對父母的孝敬太少了,以后要好好孝順父母。“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長輩如果站著,晚輩不能先坐下來;長輩坐下的時候,招呼、允許我們坐下,我們才可以坐下來。啊!我記得一次與媽媽出行,有座位的時候總是我先坐下,母親站著,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是呀,我們現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就像個小祖宗,父母什么好東西都給我們,自己卻受苦受累。讀完這兩句后,每當有座位時,我總會讓父母坐,我站著,從此我也養成了先長后幼的好習慣。
《弟子規》還交代了怎樣尊敬父母師長,怎么為人處事,真是本好書。賈存仁的這本《弟子規》,是一本優秀著作,我讀了它,學會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如何為人處事等等。做人,要孝敬父母,要懂得先長后幼,還要懂禮儀,講誠信,這樣良師益友才會越來越多;學習要學思結合,要去實踐,不能光看課本;學習的`時間要寬裕,這樣一些問題才能搞明白;書房要整潔,書桌上的東西擺放整齊,才像個讀書的樣子,正所謂“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就是這個道理。
孝敬父母吧!根據《弟子規》上所學的知識,去過每一天。
弟子規心得體會11
學校開展了誦讀《弟子規》活動,《弟子規》記載著許多傳統美德和生活中的良好習慣、學習態度等,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改變了我許多壞慣。
說到收獲,我深有體會。《弟子規》有段話是這樣的,“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我們要珍惜時間,自覺地做作業、復習功課。但是,每到寫作業的時候我總是故意慢吞吞的,直至媽媽催我才肯動筆寫,邊玩邊寫,一點也不認真。學習也不是很自覺,一點都不好好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可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以后,我都把那個壞習慣漸漸地改了。我明白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我們應自覺地寫作業,好好把握時間學習,主動學習,并給自己定學習計劃,自然學習成績也提高了。還有一次我早早地完成了家庭作業,便捧著一本童話故事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正在我看得入迷的時候,聽見媽媽在廚房里叫我,我想:一定是又叫我洗菜,還是看完這篇再說吧!正想假裝沒聽見,“父母呼,應勿緩”這六個字一下子蹦出我的腦海,我馬上清脆地“哎”了一聲,跑到廚房幫媽媽洗起菜來。我偷偷地觀察到,媽媽的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像這樣的改變還有很多,現在我常常聽見爸爸媽媽夸我比以前懂事多了。
在《弟子規》里,我還學到了許多道理,對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以后我一定更加認真地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心得體會12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著瑯瑯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獲,很多啟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為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后,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默默地開導著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著。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心得體會13
今天我又一次品讀清代文學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規》,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敘》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群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弟子規》通篇講述了做人、做事的規則,正所謂無規矩不成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大規則,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做人、做事講規則、講原則,人可樹,事可成,但前提是一定要熟知、清楚規則,所以我們應學習《弟子規》,更應謹記、傳承這一國學經曲,但是,傳承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口頭或是書本上,而是要體現在行動上。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話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老師布置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不高。
在讀過了《弟子規》后,我終于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大舞臺,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著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無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都要牢記《弟子規》中的訓戒,具備一定的素質,規范自己的言行,牢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古人圣訓,流傳百年,讓我們謹記精髓、傳承國學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14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著的“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小學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么?……”直到一個休息日,出于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為為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么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里,父母為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說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借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眾愛”、“親仁”、余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小學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為常或者自己認為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著。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并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弟子規心得體會15
當前教育模式大多只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缺乏人文禮教的熏陶與高尚人格的培養,為了改正這一偏見,學校推出的“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的國學經典誦讀工程,其宗旨是讓學生接受傳統優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在他們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讓他們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文化。
在教學中,我做到“四個結合”,即學習與興趣結合、內容與典故結合、學習與實做結合、學校與家庭結合,全方位地讓中華傳統文化《弟子規》灑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一、在《弟子規》誦讀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身修養。首先聲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學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會懶散。千萬不要有斷句錯誤,否則會誤導學生,所以要注重自我進修。讀經可以有抑揚頓挫的表現,隨著聲韻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動,不知不覺地,就會陶醉在讀經的樂趣中。語速不宜過快。讀得慢,讓學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過抑揚頓挫的經典誦讀,還可以慢慢地體會個中的道理。因為我們知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二、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要培養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采用了“只表揚,不批評”、“只鼓勵,不強求”的教學原則,用“看誰讀得準,看誰做得好”地口號鼓勵學生進行學習;另外還采用評選“誦讀小明星”等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獲得誦讀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三、在《弟子規》誦讀的教學中結合課本內容講一些經典故事教育學生。我遵循“讓《弟子規》為我導行”,讓“經典故事伴我成長”的教育理念,注重用故事啟發和教育學生。《弟子規》內容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經典故事,如《孔融讓梨》、《孟母斷機》、《劉備教子》、《鐵棒磨成針》、《苦心勸父》等等,這些曲折動人的故事能讓孩子們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使他們感悟到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四、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注重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弟子規》不只是背得滾瓜爛熟,更重要的是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如果不能力行,學生背完《弟子規》又有什么用呢!我根據學習內容制定了許多關于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日常行為規范。其內容是: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健體、怎樣相處……
五、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重視與家長的溝通。為了讓家長能感受到《弟子規》給孩子帶來的變化,我們實行了家校聯系活動。在“家園互動欄”上我每天都給學生留一些有關《弟子規》內容的家庭作業,如:今天回家吃飯時為母親盛一碗飯,或者為父親倒一杯水;幫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買菜、做飯、洗衣服、澆花、打掃房間、倒垃圾;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腳水等等。可以根據情況任選一樣來做。
家長和學生的感受是最真實的。有個學生家長談道:有一次,他在外應酬,回家后酒醉嘔吐、昏睡。孩子見到爸爸這種丑態,就說:“爸爸,飲酒醉,最為丑!”爸爸聽到后感到吃驚,自己的孩子這么小就懂得喝醉酒不對,知道行為的美丑,看來自己日后做事要注意對孩子的影響。此后,他在應酬時就很審慎,不再會醉酒而歸。而且在餐桌上,經常提起女兒的話,影響周圍的友人。
《弟子規》誦讀教學實施兩年來,學生們心中已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
弟子規心得體會16
它,總如清泉,每感茫然之際,滌凈他們身上的塵埃;它,總如輕風,每處苦悶之時,驅除他們心中的煩擾;它總如明燈,每在迷惘之時,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
在東方燦爛皇冠寶座上,矗立著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他,憑著那份理念,那份信仰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隨著春雷的一聲巨響,他實現了祈望了幾千年的夢,而那引領古老的中華民族沖破暗夜,探索前行的最大功臣莫過于《弟子規》了。
古人云:“百事孝為先。”那“孝”是人的根本吧!
周朝的文王為父親安適開止,每天雞初鳴,天未亮就向自己的父親請安并讓父親臉上充滿笑容,天天如此,從未感到一絲疲倦或是不耐煩。
一代君王都能舍其金軀之身,忘其金貴之體,有如此孝順之心,何況是平凡的我們呢?也許正因為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地,使其開創了國家八百年的基業,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長久的朝代。我們不能不說他所依靠的`就是他的圣德啊!而作為當代的我們,面對著為我們奉獻了自己一切的父母,面對著他們所給予我們無私的愛,試問我們又怎么能輸作文給古人呢?
“凡出言,信為先。”孔子曾說過,“假如一個人沒有守住信用,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以算得是人的了。”由此可見,“信”乃做人之本。
我們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宣稱要“棄醫從文”,決心要揭出幾千年來的民族劣根,以引起療救的注意。于是乎,他為自己的信念用辛辣的筆來喚醒麻木的中國人,指引清醒的人們與一切惡勢力進行頑強不屈的對抗。最終,他堅定了人們心中的信念。
然而,多少年后的今天,物欲的橫流沖掃著社會的腹地,人類的良知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的徘徊。于是,歷史的洪鐘叩響渾厚的激音,穿越時光的洪流,震撼了今人的靈魂。21世紀的我們,被譽為有高素質的知識分子,又怎能失去做人之本“信”呢?
在科技發達社會進步的今天,從物質享受的高度發達到精神世界的極度衰敗,這個世界變成了一片欲望的海洋,充斥著競爭、斗爭、戰爭的價值觀,充滿了刺激、享受,縱欲的人生觀。而中國以五千年傳承不息的中華傳統文化驗證了《弟子規》必將以其燦爛的火焰,為我們的人生照亮一片坦途。
弟子規心得體會17
金秋十月,我們培新小學舉行“書香校園”活動。老師不僅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還要會背誦。回家后,我讓爺爺幫忙找到《弟子規》這本書,每天中午,都堅持讀一小段。
《弟子規》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本,是古代兒童的啟蒙教科書,對現在的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它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講孝順、講禮貌……。書中寫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我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我們好,我們應當聽他們教誨,應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傷心生氣。我清楚的記得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著一盆水,天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洗腳”。這則公益廣告打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它深深體現了小男孩對媽媽最真摯的愛。我更想到烏鴉反哺這個故事,連小烏鴉都知道孝順父母,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長大了喂父母食物。而以前,父母讓我做事,我總是推三阻四,或者找借口不能按時完成。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后悔,以后我要變得勤快,父母叫我,立刻就能答應;長輩說我,我也能安安靜靜的聽,讓長輩們開開心心。
當我讀到“出必告、返必面”時,我深深的感覺到,以前不管是我早上出門不打招呼,還是放學時遲遲不出校門,讓父母在校門外焦急等待這些行為是多么槽糕。父母的心始終聯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以后出門,不夠有多么著急,也要和他們打一聲招呼。放學不管有多少事,一定要及早出校門,讓父母看見我都身影,不再為我擔憂。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學習中、生活中許多做人的道理,它還能教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百善孝為先”,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弟子規》里的話,做一名懂道理、講孝順的好學生,把中華文明的優秀品質傳承下去。
弟子規心得體會18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從小就在背誦的《弟子規》入則孝篇的內容。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這句話對于我來說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來,入則孝篇的內容我一直牢牢的記在心上。
父母對于我們有養育之恩,在孕育我們到出生后的辛勤教導他們費心費力,不厭其煩的對待要傳授給我們的每一件事。小時候不懂事,經常會覺得父母重復的話實在是繁瑣無味,但長大后細細品味后才發現,他們說的話全部都是為了我們好,為了我們的成長也為了我們以后的道路走的順暢。對于這樣的他們,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愛他們,讓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雖然現在說擁有美好晚年這類的話有些早,但是愛他們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喚我們時,不應該拖拖拉拉,行動遲緩,應該快速的應答。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為他們呼喚我們很有可能是需要我們的幫助或者是有事商討。在我們小時候,只要一哭鬧,他們不管在做什么都會放下手中的事來看我們。而現在他們需要我們,我們也要像他們那樣快速的趕到他們身邊,然后詢問發生的事情。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并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頂撞父母這種事是我們中學生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包括我在內都不敢說沒有頂撞過父母(在反省后要真誠道歉)。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評和責備,這正是如今我們與父母爭吵的導火索。在我看來,父母很多時候的批評和責備都是冠以“愛”名的,他們因為很愛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更加優秀,才會對我們的一些行為舉止進行批評和責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而不是與他們爭吵。父母畢竟大我們很多歲,在人生道路上也有許多經歷和經驗,有時我們也應該借助這些經驗。就算不借助,也要當做一次難得的教誨記在心底,方便傳授給需要的人。
其實有時我們和父母的愛是相互的,只有相互愛對方,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美滿。這就是我從入則孝篇中得到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弟子規心得體會05-16
《弟子規》心得體會06-21
學弟子規心得體會02-05
誦讀弟子規心得體會01-17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02-23
弟子規謹心得體會03-19
(實用)弟子規心得體會06-13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11-10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1-11
2022弟子規心得體會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