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熱】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后感1
《弟子規》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本書。雖然全書只有一、兩頁,但是其中蘊含的做人的道理卻不是一下子就能說得完的。而《弟子規》中最重視的應該就是孝吧,正是所謂“百善孝為先”。
說到“孝”,感覺已是熟悉地不能再熟悉的字了,可是要真正地做到孝,從《弟子規》中來看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過看過《弟子規》的“入則孝”篇后卻總是覺得太封建禮教化了,不是說《弟子規》中的孝不對,而是覺得它特別適合在宮廷之中推行。就像宮廷中的皇子、公主們見到自己的父母,還要下跪請安的那種環境中。就我在家的情況而言,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還是保持一種快樂、和諧的氛圍更好,讓父母有一個好的心情也是孝的一種啊。也不是一定要父母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一叫就馬上沖過去,那豈不是要時時刻刻都把神經繃得緊緊的?也太有壓力了吧?但是,毫無疑問,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按照《弟子規》上的話去做,只有偶爾可以頑皮一下,畢竟上面的要求也都是最根本的孝敬父母之道。
想一想我們“90后”尤其是“00后”在家中的情況,就會知道學習《弟子規》已經十分刻不容緩了。在家里根本不是“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分明顛倒了過來。孩子是家中的寵兒,有時叫一聲,說不定不只是父母一個箭步跑來,連爺爺奶奶也一走蹣跚著來了。平時若是放學時下雨了,就打個電話給父母讓他們來接,父母趕緊冒雨沖來。要是有什么事兒來晚了還會老大不愿意,撅著嘴巴不停地嘟囔著。雖然這些事兒從未發生在我的身上,但是我也覺得自己在父母面前做得不夠好。而這其中,有一件事最令我難忘而且感到愧疚不已。
這件事發生在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我們要在暑假期間返校。返校有兩個目的:檢查部分作業,看看完成的情況和打掃學校衛生。可是我一放暑假就把寫作業的.事拋到九霄去外去了。到返校那天同學來找我一同去學校時,我竟然還在睡覺!直到媽媽喊我起床去上學時,我才想起自己的作業一個字也沒有寫,便賴在床上怎么也不肯起來,還要賴說:“誰說是今天返校,明明是明天……”媽媽見我怎樣勸都不肯去學校就狠狠地讓我吃了一頓“皮帶炒肉”,可是我不知哪兒來的勇氣,竟然“寧死不屈”地任媽媽打也不去學校。恨鐵不成鋼的媽媽差一點兒就流著眼淚跪到我面前求我去學校了,幸好被鄰居阿姨拉住了。我見媽媽這樣,馬上哭著抱住媽媽說:“媽媽別哭,我去學校,我去學校……”過后,媽媽拉過我,一面為我的傷口擦藥,一面流著淚埋怨自己怎么打得這么重。這樣一幅畫面就永遠地定格在了我的腦海中,現在不時回想起來真覺得當時太不懂事太不孝了,竟然如此地不聽話,讓媽媽為我操心。
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孝的含義——不能讓父母為我們操心,要體諒父母,聽父母的話。也就是《弟子規》中提到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到如今社會上許多人不照顧老人,隨便將老人送到養老院就不管,更有甚者任年邁的父母以撿垃圾為生也不去理會,這還能被稱之為“人”嗎?也許當我們心懷一顆感恩之心對待父母時,孝就已經囊括其中了。
《弟子規》讀后感2
暑假里我把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從頭到尾看了兩遍,深感相見恨晚,為什么我們小時候沒有學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么寶貴的精神遺產?我對現在的教育模式,價值體系產生了很大懷疑。
《弟子規》講述的是看似很淺顯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養性的生活習慣,可這些貌似淺顯的語句做起來很不容易。如果從小時候就學習《弟子規》,會對孩子一生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即使小時候不懂具體的意思,會在以后生活中慢慢領悟到《弟子規》的正確性。《弟子規》是幫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這幾句話:“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現在網絡也好,電視也好,為了一己私利,充斥著許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聞與廣告,變相的宣傳了“惡行”,他們要為社會大眾負責啊!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于使用的,因為他往往是沒有效果的工具。
后面兩句是教人不要惡語傷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話說禍從口出,要人小心處世。
還有許多句子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并踐行,《弟子規》真是簡單話明大道理,體現的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規,圣人訓……”一遍遍誦讀著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心中的那盞燈漸漸明了。
“入則孝,出則悌”告訴我們友愛兄弟,孝敬長輩,“孝”字也就從此銘刻于我們心間,使我們在關心長輩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他人。“謹而信”為我們譜寫著一支思想升華的歌,良好的生活習慣也伴隨著我們進入更高的階梯。“泛愛眾,而親仁”的做人守則成為人生起步的扉頁,也是一個轉折點。更是那“有余力,則學文”的學習手冊帶領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弟子規》之所以被稱為弟子規,想必是那些望子成龍的博士,有學問的人給后代留下的.“字典”。正如諸葛亮為阿斗寫的《出師表》一樣。古中國之所以被稱為古中國,也一定離不開好書的啟蒙。上千個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學童在不停的翻著這本書,實踐著這本書中的任何一個字。《弟子規》就是這么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早已成為歷史的篇章,成為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的確如此,《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范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如果說《弟子規》……《弟子規》熏陶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在烈火的讓少中點燃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永恒,讓經典永恒,讓愛永恒!
《弟子規》讀后感3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著瑯瑯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獲,很多啟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頭,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當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能夠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當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為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向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可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后,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教師,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默默地開導著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著。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必須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學校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國古代人民是如何孝親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奮好學的故事。它不只有一個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說涌泉躍鯉、孟宗泣竹、孔融讓梨、溫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涌泉躍鯉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姜詩的孝子,侍奉母親十分周到。姜詩的媳婦龐氏,對婆母更是孝順。婆母非常愛喝江水,龐氏便不怕路途遙遠,到江邊挑江水回來給婆母喝。母親特別喜歡吃切細的魚肉,姜詩夫婦便把魚精心制作后讓母親吃,并且每次都要請鄰居的母親來作陪。有一天,在他們住的屋子旁邊,忽然噴涌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樣,泉水中每天還蹦出兩尾鯉魚,姜詩夫婦正好可以取來供母親食用。人們都說是姜詩夫婦的孝心感動了上蒼,才出現了“涌泉躍鯉”。
孟宗泣竹講的是從前,楚國有個叫孟宗的孝子,和后娘一起生活。后娘經常打罵他,鄰居都為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卻說:“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后娘突然病了,什么也不吃。孟宗很著急地問:“娘,你想吃什么?”后娘說:“我只想喝一碗新鮮的筍湯。”孟宗聽完,馬上來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開泥土到處找,可就是找不到筍。他急得哭,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聽到一種聲音,原來孟宗的眼淚融化了雪,地上長出了嫩綠的筍。他趕緊把筍挖出來,回家做了一鍋鮮美的竹筍湯,后娘喝了湯,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為孟宗的后娘對他那么壞,而孟宗卻還那么孝親他后娘,真是個孝子!
《弟子規》讀后感4
近期,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其作者為清朝康熙年代的秀才 李毓秀,后由清朝賈序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弟子規》流傳甚廣,是清代至民國年間通用的兒童啟蒙讀物。《弟子規》告訴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三點讓我深深受益。
第一點就是一個人要充滿愛心,要愛護他人,這樣才能成長為一個賢德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弟子規》中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意思就是:要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蠢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
也許我們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做出一件感天動地的事,但是有愛心的人是不會拒絕任何一次傳遞愛心的`機會的。我們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也是愛心。我們曾經向貧困小學的同學們捐書,我們幫助受傷的同學,這都是愛的體現。然而你可知道,借閱學校的、同學的書時,不亂涂亂畫、不折角、撕頁,按時歸還,擺放整齊,這也是一種呢?
你可知道,當你幫老師發作業時,把同學的作業本輕輕地放在桌上,這就是對同學的愛;當你發現同桌在專心地干事時,你不發出一點聲音,這更是對同學的愛;當你在餐廳吃完飯時,把飯盒擺得整整齊齊,把碗、勺、紙巾歸攏到箱子里,那整潔的飯盒和干凈的地面也是你對送餐叔叔,保潔員阿姨的一片愛……讓我們一起做個有愛心的人吧!
第二點是珍惜時間。《弟子規》中說:“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說: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人生短短幾個春秋,可謂是彈指一瞬間。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情都應該珍惜時間,切不可概嘆人生的告短,讓時間白白地從自己身邊流逝。
第三點是講誠信。《弟子規》中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意思是說:“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誠信,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臟而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誠信是做人之本,說的通俗一點,以誠信待人,是那些成大事都的做人準則。
道理很簡單,誠信為全天下第一品牌!無論你是誰,做人做事都應講“誠信”二字,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用這種習慣來生活、學習,方能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但是有許多人卻不信這一點,硬要走向另一端,結果既損害了別人,又讓自己吃盡了人生苦果。華盛頓曾說過:“一定要信守諾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就是要告訴我們對別人允諾的事要盡力做好,要一諾千金。
誠信做人,是最根本的成功之道。假如你知道了這一點,你就已經領悟了做人之道,真正能做出大事來,否則你的人生薄上將會寫滿“失敗”二字。
這就是《弟子規》使我受益的三點,我喜歡《弟子規》,你喜歡嗎?
《弟子規》讀后感5
原來只知道《弟子規》是一本和孔子有關的,講述孝道和許多做人的道理的書。但是我從沒有拿著它好好看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對它不了解,所以對這本書沒有什么興趣。
在一節語文課上我們老師給我們說到了孝順,提到了《弟子規》這本書。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很受啟發,在之后的幾天我的心里一直想著這本書,于是我特意去了書店買了一本《弟子規》。我認真地看完了這本書,我覺得從這本書上我學到了很多的。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去孝順父母,友愛地和兄弟姐妹相處。同時做人要守信,要用一顆慈悲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里,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后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里,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并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弟子規》里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著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于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內存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弟子規》讀后感6
中華優秀傳統有悠久的歷史,令我欽佩,有傳統節日、有傳統文化、有傳統禮儀、有......我曾看過許多有關中華傳統的書,卻為中華傳統禮儀感到自豪,因為((弟子規))中的中華傳統禮儀令我印象深刻。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作為學生要有學生的言心規范,這是古代圣賢的教導,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其次要做事謹慎,為人真誠,講信用。
作為子女的我們不孝敬父母很可怕的,父母生我們、養我們長大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孝敬父母。我的父親看似對我冷漠、嚴厲,其實他是十分愛我的,但他不會表現的很大的明顯。有一次,我需要買一些文具,要去街上去,看著父親忙里忙外的,根本沒空,而我又急要,扭扭捏捏地來到父親身邊,道明了意思,父親沉默了,世界似乎安靜了,靜得我可以聽到父親的心跳得很快,我連忙向父親保證,我會去會買,不和陌生人說話......父親知道我去意已決,就默默地給了我錢,讓我出去了。為了不讓父親擔心,我在我什么時候上車、下車時都發一條短信給他,讓他不要太擔心,從街上回來上車時,也發短信給他,甚至一回家就去找他,讓他看到我平安歸來,他看了我一眼就忙自己的`了,讓我覺得他似乎沒有看我發的短信,單位知道他看了。從那以后,我要去街或更遠的地方,都會“出必告,反必面。”
古時的人十分孝敬自己的父母,例如賢能仁孝的劉恒:劉恒在8歲之時,受封為王,就赴封地主持政務,其母親還不得去,當劉邦去世,呂氏當權,讓劉恒的母親到代地與兒子團聚。忽然有一天,劉恒的母親患病,病情嚴重,劉恒派人找來最好的醫生,又購買了名貴藥材給母親治病,其母親一病三年,臥床不起,劉恒也整整精心侍奉了三載,并在此期間寢食難安。三年后,劉恒的母親終于病愈,但劉恒自己卻由于日夜操勞,病倒了,后來,很快就康復了。不久,京城里漢惠帝劉盈病死,繼而呂后猝死,大臣周勃等派人迎接劉恒登基為帝,理由是劉恒賢能仁孝,名揚四海。劉恒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派人接其母親回京,尊為太后。
父母生我們、養我們,太辛苦了,所以我們要孝敬父母,我們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學會做人。
學會做人,首先要做到“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講退錯。”不合理的事情,不要輕易向別人許諾,假若輕易許諾了,就容易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古時的范仲淹信守諾言,他的老師李先生臨終前,交給他一個包裹,讓范仲淹轉交給他的兒子。范仲淹來到京城,偶然和王大人相識,他得知王大人和李先生同鄉,就把李先生的事告訴了王大人。沒幾日,有一位自稱李先生兒子的少年來到府上,投靠王大人,少年一見到范仲淹,便問要包裹,范仲淹遲疑了一下,就把包裹給了少年。當夜,王大人拿著包裹,原來這一切都是王大人安排的,當王大人拆開包裹,看到的全是雜物。其次范仲淹早已看出破綻,調了包。三年前,范仲淹信守諾言,找到了李先生的兒子,將珍藏的包裹親自交給了他。
《弟子規》中,所提到的禮儀,讓我感慨,是啊,我們要孝敬父母,做人要講究誠信,我們應該向劉恒和范仲淹等,作為榜樣,向他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讓我感到自豪,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傳承并發揚光大,這是我們作為中華兒女應該做的!
《弟子規》讀后感7
中華國學經典《弟子規》是一本決定你的行為修養和命運的書,在你誤入歧途時,它就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同每棵樹上的年輪,如同東邊初升的太陽,給你指引正確的方向,讓你守得云開。
我是一個任性、倔強的女孩,從不懂得孝順父母,更不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有時,做了一些讓父母傷心、難過的事,也不會主動去安慰他們。自從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它如同初春的雨水,洗凈了我心靈的污垢,讓我懂得了“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素材。它讓我懂得了:在父母和我們發生爭執后,如果我們執意頂嘴,就會鬧得不可開交,但《弟子規》中的一句話時刻警醒著我“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父母叫我們,我們再三推脫,父母有時要我們去做,我們卻不立刻行動,讀了《弟子規》后,我們會明白“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在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有可能會去選擇做一只“縮頭烏龜”,從而萎靡不振,也有可能會去選擇自暴自棄,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同時也懂得了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敢于面對,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必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順眼,而應該奮發向上,努力學習,不怕挫折,把失敗當作成功之母,因為任何美好的'結局都要經過艱辛的努力才能得到。
一個人要經歷像蝴蝶那樣痛苦的蛻變,才能逐漸變得完美無缺,同時,也是這痛苦的蛻變,使蝴蝶拋去了原來丑陋的軀殼,獲得了魅力的身軀。夏天的知了,它們也是經過痛苦的蛻皮,才可以振翅飛翔。同樣,人就如同那蝴蝶和知了,只有經歷過,盡管這個過程很艱辛,但堅持下去,持之以恒,終究會變成美麗的”蝴蝶“,振翅飛翔的”知了“。在初步接觸《弟子規》時,我就被它所蘊含的知識吸引了,每天,我都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上面所說的點點滴滴,每天,我都會很”累“,但是,我選擇堅持,我的父母現在高興地不得了,說我變得懂事啦,這可多虧了《弟子規》,我相信,在我慢慢蛻變的同時,我的人生也會更加的精彩,人生的道路也會更加的平坦。
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令我受益匪淺,同時也想了許多,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受到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著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后,這個惡習早已變得根深蒂固了,所以,當他走入社會,在工作里面跟領導、同事的關系一定不可能處的融洽,哪怕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么家庭生活也不一定能夠幸福,因此,沒有良好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止這一個孩子!他還會影響到到身邊的人。所以,國學經典《弟子規》就起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在日益衰老,我們日益長大的同時,他們的眼角會多出一條條皺紋,他們的頭發會多出一根根白發。父母把他們的愛全部傾注在我們身上,父母的愛比天高,比海深,在父母尚未”老“去的時候,我想作為孩子的我,應該回報他們,在他們累的時候,幫他們捶捶腿,揉揉肩,在冬天冷的時候,幫他們暖一暖被窩,在他們無聊的時候,給他們唱首歌,講個笑話……盡管這些只是滄海一粒,但,我會盡力做到,讓他們少一絲憂愁,多一份歡樂。是國學經典《弟子規》讓我有了這翻天覆地的改變!
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使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我們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從容,它對我們有益無害!
《弟子規》讀后感8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禮儀篇
龍傳人,最文明,重禮儀,有傳統。
小黃香,把席溫,讓吃梨,數孔融。
青少年,禮弄懂,生活中,多踐行。
待父母,有孝心,兄弟間,手足情。
親同學,近鄉鄰,多交往,互尊重。
見師長,把禮行,先稱呼,再鞠躬。
家來客,莫生冷,敬茶水,讓座凳。
進他宅,先敲門,事說清,莫久停。
交談中,注眼神,言大方,心誠懇。
粗痞話,切莫云,刻薄語,傷感情。
乘車船,風尚新,讓座位,敬老人。
見面時,笑臉迎,問聲好,暖三春。
做錯事,歉意誠,對不起,化糾紛。
求人幫,先說清,事辦到,謝緊跟。
【入則孝】
父 母 呼 ,應 勿 緩 ,父 母 命 ,行 勿 懶。
父 母 教, 須 敬 聽, 父 母 責 ,須 順 承。
冬 則 溫, 夏 則 凊, 晨 則 省, 昏 則 定。
出 必 告, 反 必 面, 居 有 常, 業 無 變。
事 雖 小, 勿 擅 為 ,茍 擅 為 ,子 道 虧。
物 雖 小 ,勿 私 藏 ,茍 私 藏, 親 心 傷。
親 所 好, 力 為 具 ,親 所 惡 ,謹 為 去。
身 有 傷, 貽 親 憂 ,德 有 傷 ,貽 親 羞。
親 愛 我 ,孝 何 難 ,親 憎 我, 孝 方 賢。
親 有 過 ,諫 使 更 ,怡 吾 色,柔 吾 聲。
諫 不 入 ,悅 復 諫 ,號 泣 隨, 撻 無 怨。
親 有 疾, 藥 先 嘗 ,晝 夜 侍 ,不 離 床。
喪 三 年 ,常 悲 咽, 居 處 變 ,酒 肉 絕。
喪 盡 禮, 祭 盡 誠, 事 死 者, 如 事 生。
弟子規禮儀篇讀后感:
"弟子規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后水過鴨背,什么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后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群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系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后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弟子規》里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讀后感9
我們小學時熟讀《三字經》,中學時背誦《論語》。但我們卻只限于把那些文字背下來,并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義和教育意義。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傳統道德,現在的我們又做到了哪些?讀《弟子規》后,我感觸很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在尊師敬長,孝敬父母方面,我們真的做到嗎?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是否想過媽媽在懷胎十月的辛苦,她為了不壓著我們,不能睡一個囫圇覺;是否想過媽媽在分娩時期的痛;是否想過父母把我們從嬰兒培育到現在的辛苦。他們每天起早貪黑,外出掙錢,供我們讀書識字,但我們是否真正關心過他們,是否為他們做過什么,哪怕是很小的一件可以讓他們感動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長大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叛逆,在父母教導我們時,我們早已厭倦了他們的嘮叨,啰嗦。但是我們卻不能理解他們的用心良苦。反而對他們產生反感。
現在的社會上,大多數父母都很溺愛自己的小孩,從而導致孩子嬌生慣養,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也許我們認為:父母為我做的,都是應該的,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不斷索取。但是我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溫室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遲早有一天我們要長大,因為現實社會必須要學會獨立,這樣你才能立足于社會,不會被淘汰。要時刻銘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關心長輩,在日常生活中,給父母多分擔一些,讓他們在辛苦的同時,更多一份欣慰。
在與朋友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方面,我們是怎么樣對待的?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在每個人生活交際圈內,除了父母,就是朋友同學。但是,年少時期的我們,只知道為朋友兩肋插刀,這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哥們義氣,但是現實生活中,并不允許我們這么做,而且我們也不能這么做,如果是真正的好朋友,當他發現你做錯事時,他會即時阻住你,在與好朋友相處時,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如果你想別人尊重你,幫助你,那你就必須學會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將心比心。當朋友身處困境的時候,你要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幫助好朋友走出困境。在與朋友同學相處中,凡事不要太斤斤計較,這樣會讓彼此產生隔閡,失去知心的朋友。好好珍惜眼前青澀寶貴的友情。
是否在誠實守信,嚴于律己方面,做到了問心無愧?
小時候,我們就聽膩了“狼來了”的故事,我們知道了說謊話的后果;聽過黃生借書的故事,我們懂了守信用的.重要性;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焉。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這樣你才會有更多伙伴朋友。現實社會中,我們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環境下,避免不了不了說一些無謂的謊言,但是我們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避免犯錯誤。
等我們步入社會后,就會明白一諾千金的真正含義,當你在事業上需要與別人合作時,別人首先關心的是你的誠信度。因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連最根本的誠信都沒有,那你只能是失敗的一個人。
讀《弟子規》后,令我受益匪淺,認識到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自己真的應該吾日三省吾身,我們要做優秀的子女,優秀的學生,別人優秀的朋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10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古人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曾子就曾經說過這么一句經典的話:“吾日之者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守信。學業是否時常復習?曾子說的很有道理,每天反省自己,就是在自我督促,使自己的學業大有進步,也會擁有更多朋友。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
那是初一的上個學期的事。那時候,我每天上完英語課,回到家里是從來不讀、不復習的,甚至連書也懶得打開。結果到了期末考試,我一篇課文也讀不出來,同學們的嘲笑聲此起彼伏,深深地傷透了我,我甚至想找一個地縫鉆進去。可人總是要面對現實的,我一直按照那句“傳不習乎”來督促自己。到了下半學期,我幾乎上完英語課回家,沒有哪天不跟著磁帶一遍遍地讀課文的,我不為什么,只因為那些朝笑我的同學點燃了我的斗志,我要證明給他們看,我能學好英語!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在講臺上流利地讀完幾篇課文后,臺下的同學們眼睛瞪得比牛眼還要大。是的,我最終成績從60多分直接上到了70分!如果當時我沒有練習功課,那么最終的結果讓那些嘲笑我的同學更看不起我的,不是嗎?
再如《弟子規》中說:“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生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志向要努力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訴父母,回來的時候也不聲不響的。自從我知道了這句話后,決心改變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對飲食勿抉擇,食適可,勿過則”。對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我有一個姐姐,她吃飯十分挑食,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倒是天天笑零食離不開她的嘴。每天不是吃可樂雞翅,就是吃方便面或西紅柿,從來不見她吃過一口青菜。一到冬天感冒發燒天天伴她左右,身體也十分虛弱。雖然她是我的姐姐,比我大一歲,但是我倆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認為我是姐姐,她是妹妹。因為我比個子高,身體也比她結實。我一定要把《弟子規》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姐姐看,讓她和我一樣健康成長。
對于《弟子規》我每讀一句,都會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和它朝夕相處,我就會作為一個既懂事又快樂的人。
其實,古人還留下許多千古絕句,如“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很多。我也從中受益匪淺,如從“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中,我學會了聽取別人的意見。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我懂得了友情的份量。“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明白了,趁我們年輕的時候,要多多努力學習,將來,當我們回首往事時,就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多讀經典,能對身心有益,對古人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不是更能提高我們的修養嗎?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吧!
《弟子規》讀后感11
假期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背誦《弟子規》,讀了這本書以后,我體會非常深刻,同時也學習到了許多新知識。
在這本書里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讀書的方法講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細地看;口到,專心地讀。仔細想想這句話可真是太有道理了,結合我平時的日常學習去體會這句話確實也是如此,就比如說我在學習電子琴的時候,真的需要用心記譜,用眼睛仔細的看樂譜,手彈的同時又要大聲讀譜,這樣練進步是非常大的。又比如說背單詞需要我先看書,反復聽磁帶,同時大聲朗讀,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單詞記在心里。
其次,這本書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范。比如,"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干凈整潔就可以了,不需要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是名牌、貴重,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是說吃飯時不能挑食,這不吃,那不吃,造成營養不良。更不能夠愛吃的就暴飲暴食,這樣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讀了這本書以后,我改掉了挑食的壞習慣,爸爸媽媽都夸我長大了,懂事了!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思想道德方面,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發自內心的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我會時刻用這本書鞭策自己,它將像一座燈塔一樣照亮我的漫漫人生路,讓我健康快樂的成長。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嘆,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說是茫然無知。
"弟子規"有很多塊:"入則孝、謹、信、泛愛眾、親仁、有余力"在看完弟子規的時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進了。比如說:在吃飯的時候,長者沒坐下吃飯,我們應該等著大人們吃飯。
還有,我們都知道,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它的動亂,我們可以說源于家庭不健全。如果說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我們的學習中著手,而我們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們的根本。
你知道嗎?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了解應該如何把兒童教好。為什么他們這么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們很純潔。如果你惡他就惡,你善,他就善。
《弟子規》讀后感12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在朗朗的誦讀聲中,我靜靜地閉上眼睛,接受這圣賢智慧的洗禮。心兒像過濾般明凈,沒有了塵世喧囂,沒有紛塵雜擾,留下來的,只有一份安寧和坦蕩。
《弟子規》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向我們講述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時應有的禮儀規范。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有余力,則學文”。一個人的知識如果一直停滯不前,那么他將被社會所淘汰。一個沒有知識的民族,將會成為精神的侏儒,以鼠目寸光看世界。“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孔子苦讀《易經》,把穿竹簡的牛皮繩磨斷了三尺,而后成為中國傳統圣賢教育的一代宗師,與之對知識永不知足的探索是分不開的。
學文需室“香”
“列典籍,有定處,讀完畢,還原處。”一個整潔有序的學習環境總會讓我們賞心悅目,并很快投入到學習中。相反,一個雜亂骯臟的`學習環境只會讓人嗤之以鼻,讓自己身處其中煩躁不安。劉禹錫雖身處陋室,但“惟吾德馨”,在這樣寧靜祥和的環境里,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于是陋室不陋。歸有光的項脊軒中,雖然“室僅方丈”,但“借書滿架,偃仰嘯歌”,仍有一番別致情趣。陋室因書香而不陋,學文因書香而充實。
成學貴在專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字就會歪歪斜斜,就難以收到顯著的成效。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于是后來便有了“世有伯樂,然后又千里馬”之說。于濂在致東陽馬生信中說:“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都說明一個人的成才,往往是扎根于對某一知識的專注。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心無旁騖,全力以赴,才能收到顯著的成效,才能直抵成功的豐碑。
學文卻力行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成行,不學文,任已見,昧理真。”如果我們只懂得死啃書本知識而不付諸實踐,只知道埋頭苦干而不去學習,那么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我們永遠只能當“井底之蛙”。正如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決心要“格”院子里的竹子,結果搬了一條凳子里想了七天最終以頭痛宣告失敗。這便啟示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踐而不是空想得到,只學文不力行只會導致失敗。再放眼看,諸葛孔明便是一個懂得學文且力行的人,在赤壁之戰中,他巧借東風,草船借箭,致使曹操敗走華客道;在城墻上,他羽扇綸巾,橫賦弦琴,大擺空城計……只有懂得學文與力行相輔相成,幾步忘記學習,又能付諸實踐,我們的學習效率才能得到顯著的提高,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別致的情趣,難道不是嗎?
學文需室“香”,成學貴在專,學文且力行。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總結有效的學習經驗,那么“少年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在漫漫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便能苦中作樂,收獲人生道路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讓人生彰顯光彩。
“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訓致……”在朗朗的誦讀聲中,我趕走朦朧的睡意,翻開書的扉頁……
《弟子規》讀后感13
太陽是古老的,為什么我們當初還在蒙用,而不說它陳呢?
太陽是由古遙去但它對咱們來說天天又皆是新的;真諦也象太陽一樣,萬古常新,惋惜"庶民日用而不知"。
人一誕生,就做作發生各種關系,一集體的我際關系,從原量來說,在內,不過是妻婦、父子、長幼(弟弟姐妹);對外,就是友人、君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上下關系,或說引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其余關系只不外是這五種關系的延長。果此,臣君(高低),父子、婦夫、長幼、敵人便傳統說法——五倫,是人種固有的彼此關系,不是孔夫子或某個人制訂的',從古至昔都是這五種關系,誰都離不了,既然誰都脫不了干系,只能想辦法如何妥當處理好這些關系,不能茍且,也茍且不了。如果這些關系都處理好,很協調,那么他個人身心就會很健康,對外的人際關系互動也一定是良性輪回這樣,天然就會釀制沒良惡的外部氣氛,為個人身心、事業倒退拆好平臺。美邦教育學野卡耐基說:一個人的勝利,15%棄決于他的博業本事,85%與決于他的人際關系與處事技能。在此望來處置美人際關系就至關主要,而人際關系就是上點所說的的五倫。
《弟子規》就是一部教誨我們五倫大講規范的書,是教我們如何從基本上著手,處理好人際關系。以到達《大學》所言:修身、全家、亂國、平地下。所以,學習、轉化、降名《弟子規》,對個人、對家庭、對單位、對國度、對社會,相對是百害而無一害。因而,學而時習之,對彼對人,于私于私,利益無限。至于詳細內容取實在授用,該然是有賴于我們去略瞅細習《弟子規》之后剛才曉得了。
《兄子規》這標書是教童們的生涯標準。它是根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導編成。這利書重要道述了孝、謹、信、泛愛眾、仁跟學習文理六個方面。首先,"百擅孝為先",孝是中國文明的基本,是所有的根本。一個人可能孝敬,才有一顆仁慈善良的口,有了這份心,才有可能造福眾生。謹和信主要講的是生活中的語言、行為,須要一直地學習建養,養成賴的行動習慣。泛愛眾是指對民眾我們要同等看待,并及力愛惜他們。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每一個人看成疏人來對待,此此和氣共處,社會上這些明爭暗斗,怎么還會出現呢?做好了上面這些,還要盡力做一個仁者。去親熱有仁德的人,從他們的言言中得到教導,虛心聽眾他們的指學,使本人也一步步瀕臨他們。
前五條是本份的事,做好了本份之事,有了余力,再去學習文理。假如父母鳴我們助忙作事,我們卻拉做要讀書學習,豈不是失往了孝的本份?這就比如大樹失去了根,就算枝葉再旺盛也難以長期破腳。
讀完《第子規》,我才理解本來曾被我們應息理所應該的事卻是不好的行為,我覺得慚愧。比方說有時母親叫我去幫忙,我卻推辭說立刻就好。"父母吸,應勿慢。父母命,走勿勤。"今后我必定會干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亮得失。"而爾要說,以《第子規》替鏡能夠得己生!
《弟子規》讀后感14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里的內容蘊藏著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復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這里,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里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布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終于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干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起干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么家務活都不讓我干,全部家務一直都是她做的。現在,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干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復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凈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著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現在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后,我一定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
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
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盡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范,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范,不要以為事小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讀后感15
學校進來一直在堅持讀《弟子規》,我們也每天都聽學生讀《弟子規》,由于諸多因由,雖然內心極度向往,但并沒有去認真的揣摩,深入的研究。為了彌補遺憾,我認真聆聽了《百家講壇》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的內容,感覺受益匪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此文脫胎于孔子的“論語”學而篇,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獨立成章卻又密不可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為規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行為敦厚、人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對于今天的我們有著同樣深遠的影響。
《弟子規》雖然只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概括得淋漓盡致。《弟子規》的內容分七個部分: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這就強調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學做人,后學做事。這完全符合“育人為本,德育先行”的教育方針。
作為人民教師,在以往,學生出了問題,我只是批評埋怨,認為問題的.根源就在他們身上,我用自己一相情愿的方法去改變學生,結果事與愿違,反而使自己更加生氣苦惱,自從學習了《弟子規》,我明白了,活潑好動,貪玩愛鬧本來就是孩子們的天性,而我不了解他們,認為他們是在故意搗亂、違反紀律、亂丟垃圾,甚至埋怨家長沒給孩子養成好習慣等等,而當我明白了孩子本來就是這樣,我就會想適合的辦法去教育他們,心里自然少了怨怒多了輕松,少了盲目多了智慧,課堂上不辭辛苦的說教少了,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學習,看到學生的進步,我感到了無比的幸福。人都有積極向上的本能,天生是喜歡學習的,也都渴望自己能做好,得到別人的認可,這是人的天性。孩子做不好,主要是大人引導不夠。如果我們的教育能順應人的天性,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懷愛護之心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更應具備。教育這一職業決定了每一位教師必須具備博大無私的愛。愛像春風,能融化學生心中的堅冰;愛像細雨,能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田。關愛一個學生,熱愛一個學生就等于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于毀壞一個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尤其是那些家庭有過特殊變故的學生,容易形成特別性格,這就要求教師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幫助,用師愛的溫情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
我們為人老師,必須提起一份為人老師的責任來,用我們的真誠去營造一個和諧向上的集體,用我們的探索和學習正確引導孩子們的未來。“學貴力行”,學一句我們就做一句,實踐一句。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廣泛運用,并經過家庭、學校、社會,逐步推廣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人生,是一條由不斷學習所累積的道路,在學習過程中,有體悟、有喜樂、有困難、有突破,經由一連串的酸甜苦辣歷練,成就了一條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我們是掌握道路的領航者,責任深重。唯有踏實地學習、真誠地落實、積極地奉獻才能真正辦好教育樹人的事業,愿《弟子規》中的智慧能引領我們營建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園。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作文-弟子規讀后感范文10-22
《弟子規》09-22
對《弟子規》的理解08-13
《弟子規》的啟示03-25
傳統弟子規09-05
《弟子規》心得07-24
弟子規心得07-30
《弟子規》教案07-15
弟子規說課稿06-02
《弟子規》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