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20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心得體會 1
最近公司每周一課的時間在播放《弟子規》。說是近期很流行的培訓課(不過在他們放映之前,我還真是一點都沒聽說)。
剛開始確實有點不屑,因為講課的教授自己也說,這是古人用來教育小孩子的訓言。我們基本都是可以有小孩的年齡了還看這個……
不過,聽了2次課以后,這種想法慢慢改變了
其實具體的內容我也不見得都能背下來,但是那位教授講的幾個小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次的觸動是在那個警察局長給小朋友講完課后,告訴他們:“你們知道嗎?哪怕是死去很久的人,只要我們看到他的骨頭,就能知道他是男是女。“小學生們都覺得不可思議,紛紛詢問是如何知道的。警察局長說,“男生和女生的骨骼顏色是有區別的,特別是生過孩子的女性,骨骼略呈灰色,因為媽媽為了孕育孩子,把自己身體的養分都傳給了孩子……”當時一聽,頓時覺得頭腦一陣脹痛,眼眶頓時紅了,突然就想到媽媽頭上花白的頭發,就算染色,不時的還會褪去……心情非常沉重。
今天的課我記住了那幾句:父母叫,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乍一看,都是小事,或許很多人都覺得不值一提,甚至有逆反情緒,我剛開始也覺得……父母的訓話、要求也不見得都是對的,難道還都要接受啊。不過再想想這些無非說的就是一個“孝”,“孝”——“老”在上,“子”在下,強調的就是長輩和晚輩間血脈相承的聯系。而“教”——孝之文也,乃是中國文化中一貫要求的做人的根本——孝為先,然后習文。父母養育我們的恩情重如山,難道我們不應該把這視為做人的`根本嗎?所以,至少不要太過忤逆,即便父母的想法、做法不對,至少也別正面沖突。
說到“父母叫,應勿緩”,講師還提到一個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曾子。他是個著名的大孝子。有一天在山上砍柴,剛好有個朋友到他家找他,曾子的母親沒有什么文化,怕言語上有什么不妥之處,既不敢與之交談,也不知道該怎么辦(那時婦人不能隨便出門,曾子父親早亡),于是用牙齒咬著手指,直至出血。這時候,在山上的曾子頓覺得心口一緊,怕母親有事,立刻下山來,跪問母親是否有事。母親如實相告。
講師說完,很霸氣地說:“不要跟我討論這個典故的真實性,我就堅信這是真的!父母對兒女的呼喚,尤其是母親對兒子的,有時候就是不需要言語。”挺有魄力的一講師。
還有一個小故事,在網上看到的。發生在一小公園,一個3、4歲的小男孩在草地上玩耍,他年輕的媽媽喚他回家,叫了他很久,他也不理會。直到母親拿出一條巧克力,在手中晃了晃,小孩立刻被吸引住了,媽媽問他想不想吃,他說想,媽媽說那要跟我回家吃。小孩立刻就乖乖地跟媽媽回家了。
教授說,這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父母對孩子的物質獎勵式教育。仔細一想,這不是對孩子進行人的教育,而是動物的條件反射教育!長此以往,就不是“父母呼,應勿緩”,而是“物欲呼,應勿緩”了!而人的欲望是會膨脹的,直到有一天,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欲望,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將父母棄之不顧,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想想,這些都說的很有道理,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反省,對父母,我們做的真的夠了嗎?
弟子規心得體會 2
自從踐行《弟子規》以來,孩子明顯比以前懂事了很多,從先前什么都不干,只要動動嘴巴,大人就都幫他做了。特別是爺爺奶奶什么事情都依著他,讓他認為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什么事都依賴父母,爺爺奶奶,養成了驕縱的壞習慣。
直到有一天,孩子回來一字一句背弟子規,一字一句的踐行,并寫踐行日記,明顯比以前懂事了。有一次,下班回來,看到他拿一個拖把在拖地,雖然拖得不是很干凈,但那種發自內心想幫媽媽分擔一點家務的心,讓我感覺他長大了。家里來客人也會主動打招呼,問好;也學會關心人了,奶奶頭暈,會主動幫奶奶拿藥,倒開水,還不忘了說聲小心燙著。爺爺喝酒,會勸爺爺少喝點,當心高血壓,會為他人著想。時不時做點事情還不忘套用兩句弟子規。比如幫奶奶捶背就說是入則孝,就是要孝順長輩,幫媽媽蓋被子說是冬則溫等等……
所以說從孩子點點滴滴的變化來看,弟子規確實讓孩子變得聽話,懂事,孝順了很多,弟子規是一本很好的誦讀經典。不光是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為子女做好榜樣,大家一起踐行弟子規,這樣才會有更好的成效。
弟子規心得體會 3
《弟子規》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圣先賢的智慧結晶。它不僅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也要求師長身教在前,率先垂范,成為孩子效仿的楷模。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則,這24個字清楚明晰地告訴我們每個人出塵入世做人的基本準繩。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學習。以上這些是為人處世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這些都做好了之后,還能有余遐,就應更努力地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先立德,后學文。俗話說: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對于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品德,這是根本的東西。因此《弟子規》總序中說,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但長期以來,受市場經濟不良影響,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過分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思想品德的教育。這種舍本逐末的錯誤做法使許多人表現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缺乏愛心,沒有社會會責任感,甚至身敗名裂,違法犯罪。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凈化人們的心靈,提倡以德立人、以德興國。
從《弟子規》的第一章里,我首先讀到了孝道。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都很認同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筍”、“王祥臥冰求鯉”、“黃庭堅車衣順母”、“張良為母埋兒”等典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而這些典故里的人也成為后世學習的榜樣,這些事也日益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長久不衰。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于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在學習之前,我自認為是個孝敬父母的人。可是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才發現我做得遠遠不夠。以前我常常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不能常回家看看,總認為多打幾個電話,多給父母幾個養老錢就算是孝子了。這是何等的認識錯誤啊!現在我的父母都已進入花甲之年,我應該怎樣盡到作為子女的孝道,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現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用弟子規來教育學生。如上英語課時,發現溜號的同學,教師可用《弟子規》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的教誨教育學生,幫助他們改掉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批改英語作業,發現學生抄作業,監考、改英語試卷發現學生作弊,教師可以用《弟子規》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的教誨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的目標。因為如果以外在的物質作為追逐目標,無論多少都不能讓人感到真正長久的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充滿人生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過程,這種快樂我想應該是可以帶入墳墓并影響后世的,應該不會讓人的一生有什么遺憾。
總而言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廣泛運用,并經過家庭、學校、社會,逐步推廣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應該認真地反復讀誦,深入內心,并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南。
弟子規心得體會 4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于《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后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為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去的話,誠信為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么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為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眩”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范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同學們,誠信是金,它是一艘能夠駛向希望與快樂的航船,它是一個能扇動我們偉大理想的風箏與翅膀,我們為什么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呢?同學,不要猶豫,拿起《弟子規》,跟著我一起去享受誠實守信帶給我們的寶藏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 5
讀了《弟子規》,讓我知道了從小就要學會做人,面且老師說這是最大的的事情。其中·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全文的中心。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要尊敬長輩,懂得了要關愛別人。聽了陳老師的講課,讓我學會了守紀律,學會了體諒別人,學會了干家務,明白了自己事情要自己做。
這段時間在陳老師的的`引導下,我堅持每天讀背經典,做家務,早晚問候爸爸、媽媽,見到老人主動行禮,見到叔叔阿姨主動問好,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都夸獎我越來越有禮貌了,表揚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我開心極了,感到很自豪。我知道,我能有這樣的進步,都是學習《弟子規》的結果。以后,我要把這個好的習慣保持下去,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同時,我要爭取讀更多的經典、讀更多的書,不斷豐富自己。
弟子規心得體會 6
從本學期伊始在學生和教師中,掀起學習《弟子規》的熱潮。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做法和體會。
一、對《弟子規》的認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后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弟子規》一書內容簡明通俗,不談空洞理論和教條,而是教導基本的品德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應有的禮節。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生活如同行尸走肉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二、自己的幾點做法。
①以自己先學,帶學生跟著學,不懂的字句問語文老師或上網查資料,課間或班會課與學生交流討論,各抒己見,說說自己對哪些句子、段子印象深刻,哪些平常沒做到或沒意識到,現在怎樣做等,對照《弟子規》一書,哪些沒做到位,或還需改進的學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②學懂了要求會背誦,可以在跑操時一邊跑一背,既培養、鍛煉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跑出節奏,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三、自己的幾點感受。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①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么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②心靈凈化了。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己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③覺悟增強了。學校發起《弟子規》教學活動就是讓我們接受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通過學習來提高每同學的思想修養和道德素質以及如何做到學以致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在學習中增強自身的責任心,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充分保證執行能力,為創建和諧家庭、和諧班級、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通讀了《弟子規》,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對長輩有禮有敬、對兄弟恭敬友愛。對個人而言,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有時在具體工作中還是免不了有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的情緒在里面,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后于別人一大截。讀完《弟子規》后,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多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弟子規》規范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啟示。作為黨員,我們要正視自己,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和不足,認真改正和彌補,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最后,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閱讀《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黨員,要多傾聽群眾呼聲、接受群眾監督、尊重群眾意見,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
細節決定成敗。《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提高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多時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閱讀《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情懷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認真讀過,用心去做,并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
弟子規心得體會 7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誦讀經典《弟子規》的活動。“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古人寫的《弟子規》壓韻、好背,讀上去瑯瑯上口,津津有味,且是至理名言。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到別人贊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人太少了,而我呢?我的行為不正與這相反嗎?記得不久前的期中考試,數學我拿了個99分,我就高興得不知天高地厚地驕傲起來。
媽媽告誡我說:“碗外有盆,盆外有缸,缸外有湖。”原本滿心期待媽媽能夸獎我幾句,真掃興。我憤憤不平地說:“好不容易考得這么好,只差一分就是滿分,也不曉得說幾句好聽的',哼!”唉,現在,我懂了,我們的古人多么謙虛呀,他們竟然是“聞譽恐,聞過欣”,我是不是該為自己曾經的驕傲感到羞愧呀!
“出必吿,反必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我們班有很多同學做得真好,反之有個別同學在同學家玩到七八點才回家,他父母可著急了,打電話問這個同學,問那個同學的。過了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嚴厲的批評了他。那時我想到了“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其實我也有這樣的毛病,有時下午上一節課玩到五點才回家,我得趕緊改啊!
《弟子規》里像以上這樣的生活學習方面的“小”道理還有很多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用心去體會,去理解,才能慢慢運用它,實踐它。當我們把一些良好的習慣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我想這個世界就多一份和諧和文明。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對比古人,反思自己。
弟子規心得體會 8
今天在班會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的知識,領悟了弟子規的含義,書寫了弟子規的精髓。有些同學對這些知識受益匪淺,但有些同學還對這些知識領悟的不太深。對于我來說,這些知識是寶貴的,是我現在做不到的',是我現在缺少的。
在飲食方面,學校中餐有三種菜,可我很少三種菜都吃,昨天不要這個,今天不要那個,這就是我挑食的壞習慣。在這個方面我就沒有做好。
在孝順方面,我做的也不是很好,我只不過是偶爾做做家務,有時不做,有時甚至為了一點小事和媽媽吵起來。現在回想起來,心里有著一種愧疚感,媽媽生了我,養了我,對我有著群山般,海洋般的恩,我們卻沒有一點報答,我們不報答,難道還有理由和媽媽吵架嗎?
在珍惜時間方面,我更沒有做到位。每節課下課,有時間不去做做題目,而是去和同學們嘻嘻哈哈;每天放學回來,有時間可以看會兒書,可我不能浪費一點看電視的時間;每個周末,做完作業可以預習或復習,可我卻是在看電視。這些不都是在浪費美好時光嗎?小學六年時間已如流水般逝去,我們不能再浪費初中三年的時間了。
這些都是我做不到位的,需要改正的。從《弟子規》中就可以反映出這些問題,從而改正。
弟子規心得體會 9
《弟子規》是我們中華民族弘揚的傳統美德。它也是我國文化思想的一部著作。它記載著中華民族做人的道理以及文明禮儀方面的相關事項。
《弟子規》中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里主要講的是做子女的應該孝敬父母,尊敬父母。若不能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做到“孝”,那就是忘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首先要做好的。
有人說:“誠信是道德之本。”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信”則是人生的信條。人如果失去了信任,那么他活在世間也就沒什么意義了。正如《弟子規》中所說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所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就要自己先做好誠信。
在《弟子規》中,有一句讓我感觸很深,那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說,家里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要和睦相處。這樣就能讓父母少操一份心。而在我兒時不懂事的時候,我經常和我哥哥鬧矛盾。我哥是男孩子,又比我大,我當然鬧不過他。于是,我只好向媽媽告狀,說哥哥怎么、怎么欺負我。媽媽見我年小,自然是護著我。現在學習了《弟子規》后,再想想那些事,覺得很不應該,也給家里增添了不少的.麻煩和矛盾。
其實,只要仔細閱讀,就會體會到,《弟子規》確實對我們又很大的幫助,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反思。我們既然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自然應該將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好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 10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個歷史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為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你憤怒嗎?讀《弟子規》吧!你痛苦嗎?讀《弟子規》吧!……”大意如此。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難免產生幾分懷疑的心態。
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松;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閱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于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一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啟發,改變了心態。一個晚上熄燈后,同伴講靈異故事,我被嚇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結束后,一個上鋪的兄弟慢慢走到我床頭,猛的大叫一聲“啊……”。
我以為出了什么事,被嚇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來。過了幾秒鐘才發現是他惡作劇,我是憤怒的靈魂出竅了,忍不住罵了他幾句。雖然馬上語氣緩和了下來,可我還是一直沒有睡著,仿佛鬼魂一直在我身邊,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頭發,摸摸我的腳什么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節也在我頭腦里閃個不聽,長發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魚般的白眼……
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這個捉弄我的這個人。最后,我想起《弟子規》的“泛愛眾”,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為他是我的同類,因為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些我多年前寫給自己的格言。
不禁心情越來越平靜,后來就不知不覺的睡著了。第二天,又看見這個兄弟,雖然依舊心理上有些障礙,但是敵意已經沒有了。現在,已經好如當初了。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 11
存好心,行好事是做人的根本。我認為,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誠信是金。書中講到:父子關系、君臣關系、夫婦關系都需要建立在信任、在付出當中。再來,兄弟亦復如是,你愈照顧兄弟,兄弟就愈信任你。最后朋友,朋友是沒有血緣關系的,這都是要透過長期的相處,所謂日久見人心,才能真正贏得朋友的信任。也就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以一顆誠摯的心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不管是對人對事都要講究誠信,即誠實守信。這也是自古以來做人的基本準則。
作為教師,我每天都要和孩子相處的很融洽。我覺得想和孩子處理好這一關系,就的和孩子交朋友。朋友之間是非常平等的,任何一個人想要獲得友誼就要學會尊重你的朋友,否則,你將失去他。對孩子也一樣。他也許還小,也許不懂事,但是他絕對懂得尊重。作為朋友你必須要講誠信,當你學會信守承諾時,你便獲得了朋友的'信任。同時也獲得了孩子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是世界上最珍貴,最無條件的。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子喂麻雀。他還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席話讓我們懂了老師和孩子之間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諧、輕松、愉快的師生關系;有助于老師和孩子之間產生情感共鳴;使孩子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種活動,只有在互相信賴講究誠信的基礎上才能進行。
總之,學習《弟子規》就是規范人的行為,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它對一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人格的確立,以及智力的開發有著關鍵的作用,尤其對小朋友來說,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規范,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對教師來說也是一本難得一面鏡子。
弟子規心得體會 12
在學校沒讓孩子們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我自己也沒有刻意去了解《弟子規》。看了這本書,學習了《弟子規》覺得對自己孩子幫助很大,感悟很深。《弟子規》的“弟子”是學生,“規”指的是規范,學習好《弟子規》孩子是很優秀的。
《弟子規》說:“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受眾,而親仁,有余力, 則學文……”我的孩子倪子如性格比較乖巧,也很孝順。有時候自己很喜歡吃的都愿意和我分享,經常用自己做的愛心賀卡,寫上溫暖的話,表達心中對我的愛,每次都讓我感動。“首孝悌”她做得很好。
在自己沒接觸《弟子規》前,自己比較隨性,很多時候想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踐行《弟子規》后我會盡量克制自己的情緒,特別在孩子面前想讓孩子學習好的品行,對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我會盡量幫忙!其實做好事是讓人非常開心的事,就像徐老師常說的“因為有愛,所以生命有陽光!”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是我從小接受父母的理念,父母常說“你待別人好,別人也會待你好!” 我也常跟孩子說“學會感恩,感恩給你生命的父母。感恩給你知識的老師,感恩批評你的人,感恩給我們幫助的人”孩子似懂非懂。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身子女,自私,比較自我都是孩子的通病。每次我為她做的事情都刻意地對她說“你忘了什么了么”她馬上接口說“噢,謝謝媽媽!”不管她是不是感動,但我覺得養成一個習慣是很難得的。
就在上星期少年宮,買水喝自己的長刷不出來,剛好有個不認識的阿姨也在買水,她順手就遞給我一瓶,她執意不肯收我,我很不好意思,女兒走到她身邊深一深地鞠躬“謝謝阿姨”阿姨很開心,我也很感動,我覺得女兒長大了,學習《弟子規》知道感恩了!
今后孩子的路很長,學好《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我想孩子的路會更寬!更廣!怎能不會不優秀呢!
弟子規心得體會 13
從事教師工作幾年,常為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不斷探索,但始終苦于無門,不得要領,直至學習了《弟子規》,才覺得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典可依。現就我粗淺的認識言談于下。
《弟子規》由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將《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三字一組、兩組一韻、四組一句編篡成文。后經晚清秀才賈存仁修訂更名為《弟子規》。與《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一起成為啟蒙教育的基礎教材,是教育學生敦倫盡份、防邪存正的最佳讀物。
全文分“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余力學文”五部分,對“弟子”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言簡意駭的語言做了詳細全面的闡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現在中小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見,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所以,《弟子規》說:“首孝悌”。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之以悌,所以敬天之為人兄者也。教之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故子曰:“夫孝,始于事親,終于立身。”
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如果能做到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以“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那么“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就不難做到。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首先是“傳道”后才是“授業”和“解惑”。什么是“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所謂“道”就是天、地、人的自然法則,是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每個人開始都是本性善良的,但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習慣相去甚遠,如不及時教導,善良的本性可能會發生偏離。
學生的成長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方面影響。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弟子規》,不僅可以使學生不斷的提高境界,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對各種壞習慣的識別能力和免疫能力。所以為了我們學生的健康發展,為了構建我們的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弟子規》的學習勢在必行。
弟子規心得體會 14
本學期開學初,縣教育局要求全縣師生共同窗習《弟子規》,在下在指點同窗們朗誦、背誦的進程中,本人也努力學習,感到播種很大,領會到教育局展開這次學習活動意義嚴重,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呼喚品德的時代,更顯得不足為奇。重復誦讀那質樸的古訓,不由使人心胸恍然大悟,在潛移默化中,似乎拉近了本人與圣賢的間隔。
在下學習《弟子規》深入領悟到以下四點: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
3、為人要謙遜;
4、要找準人生目的。
《弟子規》教人向善,培育增長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并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
讓俺們一同來傾聽圣賢的教導吧,從盡人倫之本分做起,做一個好兒女,一個好丈夫,一個好妻子,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一個好員工,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好冤家。只要這樣,俺們才干承當更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調和與安定奉獻本人的力氣。在下愿與大家共勉,在教書育人這個事業中,嚴厲要求本人,懷著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事必躬親,勤勞學習,不時進步團體涵養和素質,為教育的開展做出本人的奉獻在零碎的看了蔡教師的《幸福人生講座》后,在下對其深遠意義有了新的看法,深深看法到《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陳舊、又時髦的讀物。它是俺們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教師,通知俺們許多道理,率領俺們領略人生的真理,標準俺們做人的原則,指明俺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它從孝敬父母、尊重晚輩、兄弟不和、做事慎重、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化細致的闡明,使在下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導人們首先要有孝敬晚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要一團體的品德上進了,才干做壞人,而俺們學習的基本就是:人的品德涵養。
學習《弟子規》使在下最難忘的句子是“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它傳遞了孔子的“泛愛眾”,朗朗上口,給人一種暖和的覺得,藍天之下,大地之上,對一切的人都應該愛,一切的人也都需求愛。在表達上“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比“四海之內皆兄弟”還有氣度,令人感到胸襟廣博,時至昔日它依然有理想意義。作家冰心曾講:“有了愛就有一切。”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一切崇高質量和美妙品德的中心。人只要懂得愛,懂得感謝,懂得體恤,懂得感恩,懂得寬容,懂得辭讓,世界上才不會有充實和孤單。愛在哪里?愛在一個淡淡的淺笑里;愛在一個曾經被家人傳遞了許屢次的蘋果里;愛在一床暖暖的被子里……愛是生活的主旋律。都講父母的愛比山高,似海深。在親情的世界里,雨滴會變成咖啡,種子會開出玫瑰,清泉會釀成美酒,眼淚會閃出淺笑。
《弟子規》實真實在地通知俺們如何做人,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處事,如何分寸有度的接物,它會時辰照射著俺們行進的步伐,豐厚俺們的思想。讓俺們沖向傳統文明知識的陸地,學會做人的道理。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不足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需俺們仔細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原則,在生活任務中就會有正確的判別,及時糾正本人錯誤的言行。
經過學習《弟子規》,在下深深地看法到本人做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孝敬父母方面還要好好努力。去年在下的爸爸患直腸癌,需求在下的協助和照顧,在下卻借口任務忙,單位不準假。如今回想起來,真是不應該。父母對在下那么好,在下有什么理由讓他們在需求在下的時分使他們絕望呢?在下也生過病,他們是那樣的細心照料,無微不至,而在下呢?既缺乏細心,又缺乏耐煩。學習《弟子規》,在下想不只是一個進步團體涵養的進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進程。對一團體的生長來講,是非常必要的。愛四周的人,愛這個世界。只要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調和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調和的世界。
《弟子規》是一本集中國傳統文明的精髓,以學規、學則的方式,三言成語的體例,稀釋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知識的教育范本。其淺顯易懂“便于誦讀解說而皆切于實踐”,不管從任務到生活,還是從做事到做人,廖廖1080個字,就把人類社會所倡導的、支持的,遵道的、違德的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外延豐厚。《弟子規》自身就是“道”是“德”。所以要牢記《弟子規》,并用它來要求本人、反省本人、反省本人,做到敦倫盡分。少量的現實證明,能按《弟子規》的要求來標準本人言行的人,相對在家庭中是一個好兒女、好夫婦、好父母、好兄弟姐妹,在單位是一個好員工、好同事、好冤家、好指導,在社會上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圣賢之人。
《弟子規》自身就是一種標準,一種品德質量的標準;同時也是一個讓大家去事必躬親、自在下管理的行為標準。它不是拿來要求別人的,而是經過本人的踐行來引導、帶動身邊的人一同學習,一同力行,逐漸提升本人的素質,進步家庭生活質量,改善任務、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習尚,從而到達構建調和家園、調和社會的目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 15
學習《弟子規》有1個多月了,并每天堅持聽《中華大講堂》中對它的講解,使我的內心比以往平靜了許多,也感悟了很多。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老認為沒那么多時間去接觸它,心情有時很浮躁,認為沒啥意義,就像有些人說的《弟子規》從古傳頌,清朝不也照樣滅亡了,認為不切合實際,也就沒有真正體會和感受到那么多,大約讀了一個星期了的時候,兒子看到我寫的筆記后對我說:“媽媽,你進家委就對了,能讓你多學點習,還能為我們班級做點貢獻”。兒子的這番話觸動了我,讓我每天堅持繼續學習,每當《弟子規》中講到一些并不符合當今社會現狀的問題時,我會重復的去聽李毅多老師的講解,從疑惑中尋找答案,這樣我對一些事就不再糾結。對于不符合實際的問題,我們將它忽略不計,就當它不存在,大體了解一下就行,而對我們生活和成長有益的就去好好理解并運用到生活當中去。
“入則孝”里最先講到的是當子女的要孝順父母,所謂“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這幾句話的意思很明確,當父母呼喚時,要及時回答,不能遲緩;
父母差遣,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懶;
對父母的教導,應該恭敬的聆聽;
對父母的批評,應當順從的接受。這是對字面的解釋,如果拿到生活中,我們做子女的和我們的子女都是怎么去對自己的父母的?值得深思一下,就當今社會現象而言,每個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當長輩的對小輩是各種的疼愛,可謂言聽計從,從而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溺愛孩子很嚴重,卻感覺不到,以至于孩子對父母大聲喊叫、甚至打罵父母,使他們丟失了原本純真的善良,多了怨恨和不滿。拿我的大家庭來說吧,父母生了我們兄妹四人,父親在世時很有威嚴,屬于聽到他聲音就有些緊張的`那種,而我們的母親性情溫和,與父親截然相反,正是母親的溫柔疼愛,讓我們兄妹四人養成了對母親的愛卻視而不見,甚至無視,久而久之讓我們養成了不好的行為和習慣,尤其無視母親的呼喚和教導,也不愿意接受母親的批評,還會去頂撞她,回想那些真是慚愧。記得有一次我帶著當時上三年級的兒子去母親家,當時因為母親的一句關心我的話,讓我感到母親很煩,想讓她少操閑心,就大聲呵斥了母親,事后我并沒當回事兒,幾天后我和兒子也因為一句我關心他的話而發了脾氣,兒子霸氣的回話讓我啞口無言:“你那天就是這樣大聲喊我姥姥的,我跟你學的。”我的天,當時我就在想,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運用在我身上真是“恰到好處”,內心五味雜瓶、翻江倒海的難受,我的言行已經不知不覺的影響到自己的孩子了,從那時開始,我就不斷改變自己對母親的態度,我是家中最小的一個,上面有年長的哥哥姐姐,平時我們也經常互相告誡對待母親要和顏悅色,多些耐心,母親養大我們不容易,70歲的母親了,每天都牽掛著她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卻不以為然。慢慢的我用自己反省后的行為去影響哥哥姐姐,我認為一個能對自己言行做出反省并能及時醒悟的人才配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相對那些有錯不改,還執迷不悟,我行我素的人來說,這樣的人生是悲哀的,是讓人看不起的。表面做的所謂孝順永遠上不了臺面,甚至令人唾棄,父母需要的是孩子們的關心和理解。到現在,我非常感謝兒子當年的那句話,讓我瞬間醒悟,以至于到現在我經常會反思自己哪里說錯話啦,做錯事啦,亂發脾氣啦,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啦等等。我雖快四十,但我慶幸自己的修養在不斷進步,這種進步能讓我的生活更加幸福。
人,需要在反思和學習中感悟前行。我們一個人在認真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是在以身作則,以身效法傳播一種動力和能量。一個人的改變也會潛移默化影響身邊的人,事無大小從自身做起,時間能證明一切,放下浮躁和雜念,把目光從別人的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你才會明白,改變自己也是在改變別人。接納自己的同時才能真正看到別人的苦楚和付出,我們需要的是對自己的認可,對他人的感恩和真心的給予,有一顆柔軟的心才會悲憫和珍惜人活這一世的不容易,以及被我們日常忽略的親情,友情,愛情。
短短的幾句圣訓,意義非凡,能去孝順父母的人值得尊敬!
孩子在慈明學校的這些日子有很大變化,比以前更懂事、更細心、更優秀了,孩子的變化讓我欣慰,也是我們所夢寐以求的,我和孩子用彼此的改變來影響著對方更好的發展,對我的孩子而言,選擇慈明學校是正確的。對我而言,感恩慈明,感恩父母,感謝兒子!
弟子規心得體會 16
《弟子規》這本書我雖然讀完了,但是我再次每讀一遍,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從總體上談自己的體會,現在我還不能做到,即使是別人對自己說過,那也只能代表是別人的理解。因此,讀這本書時,我力求理解,希望做到精讀。讀一篇有一篇的感受和體會。
通過讀這本書我知道了,讀書第一要立志,第二要力行。立志要做什么樣的人,要做什么樣的事,就要讀什么樣的書,走什么樣的路。如果沒有志向,你的讀書就會漫無目的,對自己能力的提高,對個人的修養所起到的.作用都不是很大。書中也講到我們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教師教育學生),要立志做一個圣人。如果做到這些,我們的社會將會越來越好。這樣無形之中還幫助許多沒有志向的人立了志,真是兩全其美。再一個就是要力行,道德的事情如果只停留在嘴上,那么就成了假仁假義。書中告訴我們不要等著全學完了再去實行,要學一條就做一條。我們在這一點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倘若做到,我們的學問、道德修養便會有很大的進步。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現在的家庭,甚至個別學校的所作所為,正好把這個順序反過來。社會環境的熏陶,家庭教育的偏頗,學校教育的無奈,以及學生自身的迷茫,因此我們的教育也要不斷地調整自己。學生身上背負的壓力很大,尤其是思想壓力,他們大多數都逃脫不了獨生子女的束縛,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我約束差,這給教育的育人環節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現在又不能簡單的機械的把責任推給任何一方,這就需要大家攜起手來共同來把育人做好。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我,哆嗦了幾句,我反而討厭他們。現在想想那多不應該啊!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就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學生的老師就應正確引導學生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教師最大的收益
這本書對我的思想、乃至對我的人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時常感到讀得太晚。而這些體會只是在讀時生發出來的,還很淺薄,今后我不僅要再讀這本書,還要讀精。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并提高自己的修養。
弟子規心得體會 17
我平時對閱讀并不感興趣,然而最近老師要求我們每天背誦一部分書籍,以完成作業。盡管我被迫去完成這項任務,但現在已經背誦了一半的內容。實際上,我發現其中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學習的道理。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弟子規》中的一些教誨。其中提到了如果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利用這個時間來學習。舉個例子,有一個人叫董遇,他從小家境貧寒,整天為生計奔波。但是他只要有空閑時間,就會坐下來閱讀學習,因此他的知識非常淵博。他利用了冬天、晚上和雨天這些“三余”時間來學習。古人也常常利用“馬上”、“枕上”和“廁上”的'時間來閱讀書籍。魯迅曾經說過:“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學習。”讀完這段內容后,我意識到我應該更加合理地安排我的時間,并且自覺地去學習。
在對父母、兄弟、長輩方面,《弟子規》 教育 我:泛愛眾、而親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原來對父母很任性,對自己的姐弟也不知道謙讓。學了《弟子規》,我覺得自己身上的毛病真的該改了。我也要學黃香溫席、孔融讓梨。
我會繼續學習《弟子規》,不斷完善自我,改掉自己的毛病。
弟子規心得體會 18
感悟內容: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
親愛的同學們,很高興能夠與大家一起學習《弟子規》這本書。在過去的時間里,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收獲和啟發。今天,讓我們一起在這次隊慶活動中分享我們的學習心得吧!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弟子規》中的一句話嗎:“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我們的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能太慢地回應,要迅速地回答他們。為什么要迅速呢?也許有些同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放學回家后完成了家庭作業,就出去和同學、伙伴們玩了,玩得非常開心,忘記了吃飯的時間。爸爸媽媽四處找你,喊你的名字,但你卻沒有回應。等你回家的時候,爸爸媽媽可能會批評你,甚至打你。這個時候,你或許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你,感到很委屈:我不就是出去和同學、伙伴們玩了一會兒嗎,為什么要責罵我打我!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思考過為什么爸爸媽媽會生氣、責備甚至打你呢?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你有著深深的愛!當你們長時間沒有回家,他們四處尋找,但卻找不到你們,叫也叫不到你們,你們覺得你們的爸爸媽媽會不會非常擔心呢?因此,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后,希望你們能成為理解爸爸媽媽的好孩子。無論你們去哪里玩,記得要及時回家,當爸爸媽媽呼喚你們時,要盡快回答他們。
在《弟子規》中,也有這樣一句話:“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父母吩咐我們做事情時,我們要勤奮努力,不能偷懶。同學們,你們經常會被爸爸媽媽要求去做家務活嗎?比如洗衣服、洗碗、打掃房間等等,你們都會認真地完成嗎?你們是否曾因為不愿意做家務活而告訴父母你還是個孩子,無法勝任呢?或者說,你們覺得自己太小了,沒有力氣去做這些家務活呢?同學們,如果以前你們對待爸爸媽媽安排的家務活態度不好,那么從今天開始,你們一定要改變懶散的習慣哦!你們知道嗎,勤奮的孩子會有回報!只有你們認真、勤奮地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活,減輕他們的負擔,爸爸媽媽才會更加愛你們呢!
在《弟子規》中也提到了我們身為父母的孩子,應該如何對待他們對我們的教育。原文是這樣說的:“父母教,須敬聽。”我們應該尊重地聆聽父母的教誨。為什么要尊重地聆聽呢?因為爸爸媽媽是我們的第一位老師,他們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比如走路、開口說話。他們會告訴我們過馬路時要注意車輛,遇到陌生人要保持警惕;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爭取第一名,不要與同學打架,放學要按時回家;告訴我們要多吃飯才能健康成長,等等。這些都是父母對我們無私付出的'教導,都是出于他們對我們深深的愛意。
那么,同學們現在應該深刻意識到,父母對我們充滿愛意,我們也應該回報他們的愛,尊敬他們,孝敬他們,做一個優秀的孩子。
同學們,我們希望大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領悟到這些知識,并且能夠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心去學習,不僅為了考試成績,更是為了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和價值。
弟子規心得體會 19
這個假期我讀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要與德性好的人打交道,遠離那些品行差的人。
父母生病時,要日夜守護在身邊,湯藥要自己先嘗,然后再讓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稟告父母,回來時也要和父母打招呼,以免父母牽掛。
它讓我明白了細心是由專心和認真組成的。取得好成績也不能驕傲,要繼續努力,才能再次取得好成績。
弟子規雖然是一本并不起眼的.小書,但是它卻包含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我們應該好好讀這本書,不要辜負作者的一苦心。
寫心得體會 篇《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十二個字: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這四句,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當你在路上遇到長輩時,要馬上向長輩打招呼、敬禮。當你要向長輩問問題,但長輩正在跟別人講話或思考等時候,我們就要在旁邊等待。這四句話也讓我改變了許多。以前,我要問老師一個問題,當時,老師正在和其他老師講話,我總會叫道:“老師老師!”直到老師聽到為止。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比如:當我要去找王老師問問題的時候,老師正在和家長講話,我就在旁邊慢慢的等待著老師。
《弟子規》好似是一塊魔鏡,找出了我自生的缺點。
弟子規心得體會 20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總是愛鬧別扭,委屈了還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訴說,想想自己多不該啊,不擔沒有關心父母,相反卻總是帶給他們煩惱。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發愿:無論爸媽還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盡一份孝心,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快樂!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后于別人一大截。在單位里與領導和同事共事總是很難相處,關系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對領導不夠尊重,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如果我早點接受這樣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上下級的關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比前的學習只是明白道理而沒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曾經的我便是那樣的人生。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于心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弟子規心得體會09-28
弟子規心得體會05-16
《弟子規》心得體會06-21
《弟子規》心得體會08-15
踐行弟子規心得體會08-30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09-01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06-29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09-01
看完弟子規的心得體會08-06
弟子規故事心得體會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