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全文弟子規里面的故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全文弟子規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里面的故事 篇1
故事一:文王問安【晨則省昏則定】
周朝的文王,開創周家八百年的基業,是中國有始以來最長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們從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王尚未即位時,每天一早雞初鳴,天還未亮時,一定穿好衣服到父親那里,問候父親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樂;如果父親有不適,就感到憂愁,一定想辦法讓父親安適,才能放心。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文王每天這樣三次問安,沒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煩,是我們學習「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樣。
故事二:陸績懷橘【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在我國東漢時,有一位年紀才六歲的小孩,名字叫陸績。有一次,在九江遇見當時的太守袁術,袁太守認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請陸績吃。陸績就多拿兩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辭的時候,橘子突然掉出來。袁太守以為是陸績貪心,就問他原因。陸績回答說:「橘子是我母親所喜歡吃的,因為沒錢買橘子,所以想留著拿回家給母親吃,并非自己貪心,還請太守原諒!」袁太守覺得這孩子太難能可貴了,肯定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故事三:老萊子彩衣娛親【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周朝楚國人老萊子,已經七十歲了,常身穿五彩衣,學做嬰兒戲,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別人對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親的歡心,讓父母笑口常開,忘記身體的不適,不會感到老境的凄涼。老萊子可貴的孝行,正是「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順母親【親所好力為具】
我國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親很早就去世,對母親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本性很仁慈,喜歡做利益大眾的事。有一年大饑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討賑災的事。潘京深體親心,盡力鼓吹倡導,任勞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勞苦,讓母親歡喜。鄉里的人為了感謝他們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來紀念。后來潘京的兒子潘浚,在萬歷年間中了進士,一直做到相當宰相的「尚書」職位。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體親心,發揚母親的美德,造福鄉里,把孝推到最高點,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間豪杰啊!
故事五:閔子騫勸父留母【親所惡謹為去】
孔子弟子閔子騫,年紀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父親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兩個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氣寒冷,父親要外出,就叫閔子騫駕車,在途中,閔子騫突然掉落了駕馬的韁繩,父親以為兒子太粗心,就責怪他的不是。誰知一接觸兒子的衣服,才發現閔子騫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蘆花。回家后,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父親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后母。這時閔子騫跪下來哀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母親在家,只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里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閔子騫的孝行是發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對他是疼愛,或是憎惡,他始終都是用心盡孝,他安頓了一家人的心,讓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學時,還特別稱贊閔子騫說:“真是難能可貴的孝子啊!”
故事六:漢文帝為母親親嘗湯藥【親有疾藥先嘗】
二十四孝中有位「親嘗湯藥」的漢文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就不分日夜盡心照顧母后,把侍奉母后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對于母后的湯藥必定親自嘗嘗,確定熱度和甘苦,才放心地端給母后服用。這樣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轉過來。這件事感動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傳至今。正是「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的最好寫照。
故事七:為父母守孝【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宰我問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三年,時間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嗎?”孔子回答說:“一個有德的君子,居喪期間有好吃的東西,不覺得有味道;聽好聽的音樂,不感到快樂;居住的地方再怎么舒適,也不覺得心安。”接著孔子又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松一口氣。而為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當子女的我們在父母去世后,也能在三年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嗎?”聽了孔子的教誨,就知道經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邊,心中自然就涌現思慕之情而悲傷嗚咽起來。父母的影子占滿了心中,想起父母恩情深重而無法報答,自然不肯為享受而住在舒適的地方,平時吃的酒肉也摒去一邊,只求清淡。孔子的學生子路,年輕時家里很窮,沒有好東西奉養父母親。就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換取白米來供養父母。雖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樂。后來在楚國作官,常常面對豐盛的食物,卻不由心酸而淚流滿面。這位好勇過人的子路,讓人感到奇怪!原來是子路思念起過世的雙親,已無法接受他豐盛的奉養,自然悲咽而吃不下!
故事八:泰伯放棄王位【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稱贊他有三讓天下的美德。當周文王(名字叫昌)出生時,祖父古公亶父就說了一句話:“我周家將來一定有興盛家業的人,那個人就是昌罷!”如果照傳統的規定,古公亶父的位子應該傳給大兒子泰伯,不可能傳給三兒子季歷,季歷就是文王的父親,這樣周文王就無法繼承國位。泰伯很有智慧,聽到父親古公亶父這句話,了解父親的心意,于是藉父親生病時,需要藥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藥,并將自己紋身斷發,這樣一來就不能接受國位,而滿了父親的心愿。泰伯不僅舍掉世間最大的財物—國位,讓位給三弟季歷,又順利地把國位再傳給文王。這種作為,使人看不出他讓國的行徑,所以孔子稱贊他是「至德」呀!同學們!見賢思齊,讓我們學習把自己心愛的財物,讓給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
故事九:子路清貧【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孔子的學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貧窮,吃的用的都很簡陋,他身上穿著破舊縫補過的棉袍子,但當他和穿著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從未覺得羞恥不如人。子路這種不俗的高潔人格,讓孔子贊嘆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發表個人的志向,子路說:“我愿意將自己高貴的車馬及昂貴輕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用壞了也不會抱怨。”從子路的志向,可見子路不重視物質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間互助的'友誼。子路看輕一切物質享受,一心只想充實高尚的品德,他這種勇氣和志向真令人佩服!
故事十:子路正義拒叛臣【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孔子晚年,有一個小邾國的大夫,進獻句繹這塊土地來投奔魯國,為了求得安全,一般人都希望魯國能立下盟誓給予保障,如同現在的政治庇護。但是,他不這么想,他只要孔子的學生子路能給他保證,他就有足夠的安全感!因為子路的信用深得當時世人所敬重,子路的一句話,勝過一個國家的承諾。但是,子路并不濫用他的信用,他拒絕了小邾國大夫的要求。子路說:“我可以為魯國的戰事犧牲自己的性命,卻無法答應叛臣的要求。”因為守信是要符合正義的啊!
故事十一: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則學文】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人們很佩服他。名聲也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并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學習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種空余時間: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故事十二:孟母斷機【父母教須敬聽】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經)。孟子小的時候,并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出學堂去玩。后來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的樣子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么生氣。母親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么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奮學習,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里面的故事 篇2
[原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當父母呼叫你的時候,應當及時應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應答;當父母有事交代時候,應當立即去做,不應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敬地聆聽。父母對你的批評,一定要虛心接受。
[故事]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造詣很高,被公稱為“書圣”。作為一代書法大師,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王羲之對自己和七個兒子要求都很嚴格,規定他們在吃飯、穿衣上都要艱苦樸素,不能鋪張浪費。小兒子王獻之七八歲時便開始學**書法。有一天,他將自己寫的字拿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一張搖一下頭,直到看到一個“大”字才有了點笑意,提筆在“大”字下面點了一點兒,然后把字都還給了王獻之。王獻之拿著自己的字給母親看,問母親自己的字和父親的字有什么不同。母親拿著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后指著那個“大”字底下的一點兒對王獻之說:“只有這一點兒像你父親的字!”即使有客人在,王羲之總是讓兒子王獻之陪在身旁,從不約束孩子。父母熱情好客的行為感染了王獻之,并對王獻之性格、品德的培養起了重要的作用。王羲之鼓勵王獻之勤學苦練,傳說王獻之練筆曾用盡十八缸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書法水平提高很快,終于成為一代大家。王獻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二
[原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當父母呼叫你的時候,應當及時應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應答;當父母有事交代時候,應當立即去做,不應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敬地聆聽。父母對你的批評,一定要虛心接受。
[故事]小熊冰雹
“媽媽,我要喝蜂蜜!”小熊說。
“孩子,你剛剛喝了一罐,要是再喝,就會牙痛的。”熊媽媽說。
“我要喝!我就要喝!”小熊又哭又鬧,還在地上打起了滾兒。
“我的孩子脾氣這么壞,真拿他沒辦法!”熊媽媽嘆了口氣,到菜園里干活去了。
小熊見沒人理他,脾氣越發大了,他的肚子變成了一個**的氣球。
一陣風吹來,小熊像氣球一樣飄起來了。
“我要飛到大樹上的蜂巢里喝蜂蜜!”小熊怒氣沖沖地說。
可是,他沒能在大樹上停下來,而是被風兒吹到烏云里了!
“我不是小鳥,不想上天!”小熊叫起來。
天上好冷啊!小熊縮成一團,身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
此時,熊媽媽正在給青菜澆水,忽然,一個像小熊一樣大的冰雹落到她身邊。
“**的冰雹!”熊媽媽驚訝地說。
“媽媽,我不是冰雹,我是你的孩子!”冰雹裂開一個口,跳出來一個小熊——他慚愧地低下頭,然后撲進媽媽溫暖的懷里。
溫馨提示:
小熊為什么會變成冰雹呢?因為他愛發脾氣,愛發脾氣的人不會給別人帶來溫暖,只會讓人覺得寒冷。小朋友,讀了這個小故事,你還會亂發脾氣嗎?記住,要試著給親人和朋友送去溫暖,而不是“冰雹”。
三
[原文]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譯文]冬天的時候要照料父母,讓父母感到溫暖,夏天的時候要讓父母感到清爽涼快;早上起床后要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后,要向父母報平安;外出離家時,必須稟告父母,回來后也當面稟告父母,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
[故事]孝敬父親的小黃香
東漢時期,有個小孩叫黃香。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對父親非常孝順。這年的冬天,十分寒冷。黃香在睡覺的時候,感覺被窩里簡直像個冰窟窿,渾身直打顫。正當黃香即將睡去時,他突然想到:我的床這么冷,父親的床不也一樣嗎?透過窗戶,他看到父親忙碌的身影。唉,都這么晚了,父親還在勞作,真是辛苦呀!黃香一骨碌爬起來,向父親的床走去。他一頭鉆進了父親的被窩。嗬,真涼啊,父親的棉被比自己的要薄!黃香躺在父親的被窩里,冷的有些受不了了,他就一邊躺著,一邊背誦白天剛學過的詩文。過了一會兒,被窩里就漸漸暖和了。勞累了一天,疲勞不堪的父親來到自己的床邊,正準備睡覺,忽然發現了躺在被窩里的黃香。“我的兒,你這是在干什么呀?”父親驚訝地問道。黃香忙從被窩里爬了出來,匆匆向自己的床走去。“我這是為父親溫暖席被啊,您勞累了一天,這樣睡進去也可以驅驅風寒。”小黃香邊走邊說。“嗬,嗬,我家的香兒真懂事,真懂事!”父親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
四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人剛出生時,其稟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來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同,**性才會千差萬別。如果對孩子不從小就進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會因外界的不良影響而發生改變。教育好一個人的方法,貴在教導他專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
有一只小兔,別人叫他干這干那時,他總是連想都不想就搖著頭說:“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媽媽說:“到外頭去拔點嫩草尖兒回來做涼拌菜,好嗎?”
“不去!”“小不不”站著不動。
兔媽媽只好說:“你站在這兒好了,我去拔!”
這時,“小不不”沖出去說:“不,我去拔!”
后來,兔媽媽抓到這個規律,當她想讓“小不不”做什么的時候,總是反著說。
比如,兔媽媽想讓“小不不”去拾些玉米葉子,她就會說:“小不不,我們還有新鮮的玉米葉,你不用去拾了!”
“小不不”就說:“不,我就要去!”
可是有一天,這個辦法失效了。這天,兔媽媽要出門,得晚上才能回來。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為晚上草原上會有狼出沒。于是,兔媽媽說:“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媽媽吧,因為晚上草原上會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說。
兔媽媽滿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開始不安起來,他想,“媽媽會不會有危險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讓我去,我偏不去。”
過了一會兒,“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沒,媽媽怎么可能讓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聽錯了,我要去接媽媽。”想到這兒,“小不不”沖出了家門。
草原上真可怕啊,陰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沒多遠,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丟了,衣服跑亂了,當他一頭撲到兔媽媽的懷里時,已經抖成一團了。
兔媽媽拿著棍子嚇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經嚇得說不出話來了。
自從發生了這件事,“小不不”再也不那樣任性了。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里面的故事】相關文章:
弟子規的故事09-13
弟子規的故事15篇09-13
《弟子規》教會了我什么——讀弟子規有感05-22
弟子規閱讀心得02-09
讀弟子規心得11-05
《弟子規》有感范文10-18
讀《弟子規》有感09-22
弟子規主題班會09-01
《弟子規》學習感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