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心得1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弟子規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弟子規心得1
第一次讀《弟子規》時,覺得它很偉大,很深奧。慢慢地,隨著時間推移,我又感悟出一些道理。今天,我又翻開了那本鋪滿灰塵的《弟子規》,細細品讀,慢慢回味。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是古人告誡我們,不論平時什么情況,父母呼喊我們,得馬上回應,不得拖沓。父母有事情讓我們做,應馬上去做,不能偷懶或推辭。
看完這句話,我立刻想到另外一句俗語:百善孝為先。是呀,我們孝盡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何況只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呢?所以,我們應該把孝時刻記牢,做到。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這句話是古人教育我們,不管是用餐,還是就座、行走時,先讓長輩走在前面享用,再輪到晚輩來享用。
讀過這句話,我想,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是由長輩創造的,長輩是過了千辛萬苦才讓我們有這么好的生活,難道,我們連座位都不給那些給我們美好世界的長輩們坐嗎?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句古人告訴我們,在飲食方面,不要挑三揀四,能吃飽就行。而且不能吃得太多,要適量。
念了這句話,我的腦中立刻浮現出爸爸跟我說他小時候的食物:玉米稀、白面饅頭……爸爸小時候吃了一次玉米稀都算“山珍海味”,肉更不用說,一年難得吃一次。而現在,人們的伙食要求高了,忘記了原來的艱苦,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真該改改!
終于,我把《弟子規》讀完了。輕輕合上書本,仰望著窗外的點點繁星,在心里默默立志:“我要把《弟子規》中的每一點都做好!讓《弟子規》伴我健康成長!”
讀弟子規心得2
十月我們班開展了親子共讀《弟子規》的活動,在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這一個月中,使我對《弟子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其中有許多是對兒童行為的規范,比如尊重長輩,坐立有序,生活方面講究衛生,待人禮貌,講誠信,珍惜時間等等,這些都是對兒童起到很好的教育意義。
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這幾點:當我們學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孩子有些慚愧的說:“媽媽這點我做的不好,你經常叫我的時候,我都沒有及時答應,有時你叫了我三四遍我才回應你,這點我今后一定改正。
當學到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時,孩子有些小自豪的說:“這個我都有做到,有好吃的我都讓爸爸媽媽先嘗,坐公共汽車時,看到爺爺奶奶我都趕緊把座位讓給他們。”
和孩子共讀的過程中也會有許多有趣的時刻,比如有學到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時,她感慨到原來古代人也不喜歡挑食的孩子呀!媽媽我告訴你個秘密靳老師也不喜歡挑食的孩子,雖然我以前也挑食,但是我已經在慢慢改正了,在學校不管愛吃不愛吃的我都吃。我要努力做個不挑食的孩子!
學習弟子規也給了她教育爸爸的機會,其中有講到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他說:“爸爸這點做的不好,他就有喝醉酒的時候,確實爸爸喝醉的樣子還挺丑的。我要好好給爸爸講講道理,讓他少喝酒更不能喝醉,要不他就是最丑的爸爸!”
通過學習《弟子規》體會到了老師的良苦用心,老師希望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使學生明白做人因該尊師重道,孝順父母,誠信友善,培養孩子的思想美德要踐行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意識。
讀弟子規心得3
高爾基曾說過一句話“書籍是人累進步的階梯”。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最近一段時間,我就在讀一本《弟子規》的書,里面說的一些話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我覺得我有很多方面做的不夠好,比如說不尊敬長輩方面、言行舉止方面,與同學之間相處有小摩擦等等。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后,里面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教導要恭敬地聽明白;父母對我們地批評,我們應當順從的接受。想想我以前對爸爸媽媽做過的事和說過的話,真是讓我感到慚愧啊。
就拿一件小事情來說,媽媽平時在家總是對我說出門在外見到熟悉的人要主動向人打招呼,別人問話要有禮貌地回答,可是到了外面我總是做不到,把媽媽的話當成耳邊風。做作業的時候我總是粗心大意,磨磨蹭蹭的,媽媽責備我幾句,我還不耐煩地跟她頂嘴,有時還會把媽媽給氣個半死。讀了《弟子規》后我才知道了怎樣做才算得上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弟子規》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啊!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時時刻刻的約束自己,在學校里做老師的好學生,在家里做爸爸媽媽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心得4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依據儒家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這本書文字淺顯,卻教給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我讀了我們礦女工委推薦的這本書,深深地感到了礦女工委的良苦用心,是為了讓我們女職工從理念上、思想上引導我們,通過讀這本書,增強自己在為人處世,教育子女和孝敬父母等諸多方面的修養,做一個舉止文雅、言談得體、會培養孩子的新時代的女職工。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國學精粹教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受到了極為深刻的教育:
一.出門在外,別忘了給父母報聲平安。
《弟子規》中說:“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我最欣賞這里面的“出必告”,就是說,子女出門之前要告知父母去哪里,回來之后,要當面稟告,免得父母擔心,掛念。
我一開始上班的時候,從來沒離開家的我來到礦上上班,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家。那時候還沒有電話和手機。過了三個月后,我父母竟然從幾百里路遠的老家趕到礦上來看我。我很是不安地對父母說:“我在這兒上班挺好的,這么遠的路,你們干么非要來啊?”母親雙眼含淚地說:“孩子啊,你說的倒是輕松,你知道你來礦上上班的這三個月,我和你爸爸是多掛念你嗎?我和你爸爸都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怕你不適應,怕你工作不順利,怕你被別人欺負了,怕你不會照顧自己。”“媽,我都多大了?你還擔心這些?”我說。“你再大也是我的孩子呀!你怎么不能理解父母的心啊?”母親不滿地說。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父母對我的擔心。于是我說:“爸,媽,我保證一個月給你們寫兩封信,這行了吧?”后來,父母接到我的信都很高興,回信說我越來越懂事了。他們也不再那么擔心我了。再后來,電話和手機普及了,我就給他們打電話或是發短信,給他們報我平安。
二、在父母生病的時候一定要陪在他們身邊。
《弟子規》中說:“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意思是說,父母生病的時候,子女應該及時請醫生,喝藥時子女要先嘗。一旦病情加重,更要晝夜服侍,不可以隨便離開。幾年前,我母親因患腰椎墊盤托出住院,是父親和弟弟把母親送到濟南省立醫院去治療。我因為工作忙,只是在中間去看了一趟,留下點錢就匆匆回來上班了。以至于同室的病友說我母親:“怎么不見你大女兒來照顧你?她不是親生的嗎?”聽了母親轉述了這句話,我無地自容,難過極了,感到自己沒有盡到做女兒的責任,母親是那么疼愛我,在她需要我的時候,我卻不在她的身邊。
三、要善于聽取批評和反面意見。
俗話說,金無足尺,人無完人。一個人難免會犯錯誤,犯了錯誤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批評和反面意見,才能改正自己,不然就不會進步。“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意思是說,如果聽到別人的批評就生氣,聽到別人的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壞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正的好朋友反而疏遠你。我們都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做人應該學會寬容,對朋友大度,對自己要求嚴格,也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大家都知道l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善于聽取批評和反對意見,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四、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弟子規》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講的就是學習環境及其周圍的人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多結交品德高尚的朋友,通過和他們學習交流,我們可以取其長處補己之短,這樣,我們的品德也會高尚,孩子也會跟著我們受到良好的影響而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孟母三遷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了,我們為人父母的就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人文環境,促其成才。而不要整天只知道打牌,打麻將,賭博,這對孩子的影響是極為不好的。
讀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是我讀了《弟子規》之后的一些感想和體會,還很粗淺,今后,我還要深入學習這本書,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不斷進步,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廣。
讀弟子規心得5
最近,我們的鄭樂校長從海口帶回了《弟子規》,送了我一本。課余,我通閱了。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體會很深,而且從中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后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里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更對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規》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的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么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讀弟子規心得6
進入小學的校門第一次學習弟子規,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心得7
當拿到老師發給我的《弟子規》親子讀本時,如獲至寶。說實在的,我本來對文科就發怵,更何況之乎者也就更不感興趣了。但這本書老師解釋的淺顯易懂,并結合了孩子的實際,非常適合兒子和我的共同學習,所以打心眼了喜歡。
隨著孩子的長大,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時常感到力不從心。特別是遇到王東這位老師后,深感自己的差距很大。再從孩子身上折射出的種種不足,經常使自己無地自容。于是決定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身體力行,和孩子共成長。
圣然是一個活潑開朗的陽光男孩。面對太貪玩、甚至經常玩起忘記回家的缺點,分析原因,第一,家人忙,沒時間管第二,家里除了電視、電腦能吸引他外,基本沒別的吸引點。面對這種情況,我禁不住拿起了久違的課本,參加有關證書的考試。耳熏目染,他也喜歡上了讀書,尤其近期能一口氣讀完《三國演義》的上下部,這是他有史以來的讀得最快、最完整的一本書。特別是看書的內容及感想能在期中考試中的作文中表現出來,可想而知,他受益匪淺。我真的為孩子高興,因為他從書中找到樂趣了。看到他的進步,我真的太高興了,這也更堅定了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讓孩子和我共同分享成功總是在苦苦攀登后,“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喜悅。
面對孩子的個性鮮明,非常任性,脾氣大的缺點,我深深地認識到,這他的成長是極其不利,非常著急。當孩子發作時,我會提醒他,《弟子規》是怎么說的來?他就會立刻背到“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這時我會自然成為合格的學生,搖頭晃腦的來上幾句。這時是幸福的、是快樂的,這也是對他最大的認可和鼓勵。
我家住在一個大院里,對孩子來說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孩子同齡朋友多多,不孤單,玩得很快樂;不利的一面,孩子的素質參差不齊,“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在孩子不能明辨是非的的情況下,出現了污言穢語比較多的壞習慣。我非常頭疼,為此,我制定了家庭管理條例,相互監督,現在初見成效,看到孩子的進步,沉重的心情稍微舒緩了一些。
《弟子規》在約束我們改正陋習時,可能感到沒必要,其實這是在放縱自己,改掉壞習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包括孩子和我們自己,這時我都會想到孩子的雙眼時刻在盯著自己,就在不斷地進步。《弟子規》能時刻約束著自己和孩子,并且能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我認為是很幸運的事,常誦常讀,經常反思,會受益終生的。讓我們共同學習,來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我們的心靈吧!
讀弟子規心得8
“弟子規,圣人訓,守孝第,次謹信……”每天早晨我們的教室都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這是我們入學以來早自習誦讀《弟子規》的聲音,每天我都沉浸在朗朗的背誦聲中,樂此不疲。老師說,《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每個小朋友都要用《弟子規》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我不但學會了背誦《弟子規》,還學會了唱《弟子規》的歌呢,優美的旋律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詞,聽起來很優美,我很喜歡唱這首歌。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有一次,媽媽要帶我外出學小提琴,準備好出門的時候,我還在玩學習機,媽媽說:“翔晨,快點!”我卻像沒聽見一樣,還在那里磨蹭。媽媽急了,大聲說:“父母呼,應勿緩。”我聽見后趕緊關掉學習機,不好意思地跟媽媽出門了。心里想:哈哈,媽媽也會背《弟子規》。
還有一次,我和同桌在班級的過道上撿到了一塊漂亮的橡皮,我的同桌特別喜歡那個公主的圖案,于是她對我說:“不要告訴老師,咱們倆一起用,行嗎?”我突然想起《弟子規》里的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我連忙擺手說:“不行!不行!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要,那樣是不文明的,應該把橡皮交給老師,請老師幫助找到失主。”同桌聽我這樣一說,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現在我已經把《弟子規》背得滾瓜爛熟了,我時刻用《弟子規》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當我挑食的時候,我會很自然地想起那句“對飲食,勿揀擇”;當我挑剔穿著的時候,我不由自之地想起那句“衣貴潔,不貴華”;當我和媽媽頂嘴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父母教,須靜聽”。
感謝《弟子規》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規》中圣人的訓誡將會伴我成長,讓我受益終生!
讀弟子規心得9
文明,是一件美好的事物。它不僅陶治了我們的情操,而且提高了我們的修養,使我們的言行舉止,都很規范。在《弟子規》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增進了對許多事物的理解。但,最令我感觸深的,就是《入則孝》這一部分。
《弟子規》是我們的學習典范,不說是字字珠璣,也稱得上句句精辟。而《入則孝》也正是全文之精華。
古人曾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長輩親人,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造福許許多多的人。誠然!孝悌是中國文化文明的基礎,一個連孝悌的沒有的人,何來高尚的品質呢?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自從學了這句話,我便發現,我對父母的態度恭敬了許多。
記得以前不懂事的時候,經常惹父母生氣。爸爸媽媽在悉心教導我是,我卻沒太在意,有時甚至‘左耳進,右耳出’。還當父母的良苦用心為啰啰嗦嗦。每次當我犯了錯,爸爸媽媽在批評我時,我還找借口來狡辯,忤逆他們。
有一次,我和妹妹在家里又吵又鬧。媽媽聞聲過來,嚴肅的質問我們:“怎么又在鬧事兒?是誰先無理取鬧的啊!”“是她!”妹妹不分青紅皂白地的冤枉我。“小鈺!還嫌你媽媽整天不夠忙啊!都這么大了,怎么就不懂事呢!”“我?明明不是我…不是我呀!”,我著急的解釋著,憋了一肚子的苦水,“本來就不是我啊!”我摔門而走,留下了無盡的委屈。
其實我本不該這樣,好好的和媽媽解釋也就行了啊!在說,妹妹年紀尚小,不懂事,何必跟她較真呢?現在想起真是慚愧萬分!就這點小事,讓媽媽傷心,值得嗎?況且我還整天讀什么圣賢書,這與只說不做的人又有什么兩樣!?
現在的我受到《弟子規》的熏陶,漸漸的成熟穩重了,也變成了一個懂事明理的孩子。
每當父母教育我時,我便悉心聽從;每當父母責備我時,我表妹虛心接受;每當父母誤會我時,我便耐心解釋。我相信,如果每個孩子都能像我一樣,做到三個“心”的話,天下的父母也會很欣慰了。
文明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物,讓文明充盈我們的生活吧!
讀弟子規心得10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著瑯瑯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獲,很多啟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為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后,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默默地開導著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著。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讀弟子規心得11
”當我讀到這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么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外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內容,而東翻西閱,必須定下心來,按部就班地讀完。
讀書時要有規范,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以前我在學校圖書室辦了借書證,借了一本書,結果雙休日吵著要媽媽帶我去放風箏,媽媽只好答應了我。放完風箏回到家,剛好表姐來我家,又和表姐美美地玩了一天。
等表姐走了,才想起了借的書周一要還,囫圇吞棗地胡亂翻看完了。周一早晨該我匯報課外閱讀時,我東拉西扯,牛頭不對馬嘴,好不容易熬過了3分鐘。那3分鐘,我沒看到同學以前羨慕的表情,沒聽到以前熱烈的掌聲,我難受極了。不知怎么走下講臺的,只記得老師摸了下我的頭,什么也沒說,但我懂其中傳遞的語言。
自從學習《弟子規》后,我明白了“讀書時要有規范,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弟子規》中的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里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弟子規》里還有著許多“規矩”,等著我們去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理解,更好地體會。教師評語:小作者能通過學習《弟子規》知道讀書要做到“三到”,并能聯系自己的學習實際更進一步把《弟子規》中讀書的規范理解到位。
讀弟子規心得12
常言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其實這些章句我們整天都聽見,因為每天放學后,廣播都會播放《弟子規》的,而忙于吃飯,洗澡的我們,幾乎沒有任何心思去體會其含義,更別說領略個中做人的道理了。
一天,我到學校圖書館,那本紅彤彤的弟子規直奔我的視線,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只要看上一本書,不把它領會透徹,我不會釋手。我坐下認真地瀏覽,掩卷沉思,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它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
“首孝悌”,它是教導我們要聽從長輩教誨,孝敬長輩的。而正處于青春期的我們大多數屬于叛逆型的,隨波逐流,脾氣暴躁,做事情缺乏耐性,常自認為做事情很正確。此刻,我知自己道錯了。
“次謹信”——通行社會的綠卡,這個我們每個同學基本做到了,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它是促進人際關系的潤滑劑,一個人謹言慎行了,就會懂得尊重別人,與人為善。這樣的人在別人的眼里,就是一個道德修養高尚的。這些我們都深有體會。
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是“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幾句。自從上了初中后,我們班同學的眼里只有中考,個個都成了學習的“奴隸”,忽略我們身邊的同學和生活,成了“兩腳書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同學之間的交流。而我們因為是同學,礙于情面,不敢給予任何批評,盡管那時無原則地縱容。后來,班主任很機智地喚醒我們無知的心靈,并言傳身教,讓我們深刻領略到“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的精髓。
從那以后,我們同學、朋友之間相處得十分融洽,學習也有了飛躍的進步,這總算不費老師的一片苦心了!先學會如何做人,再談如何學習。
《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
讀弟子規心得13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的部分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現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該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后人際關系,夫妻關系一定很糟,從小沒有紀律和品德的修養,長大后即使知識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萬事以孝為先。《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是教育我們每一個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虛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項意見,并積極改正錯誤,聽從父母的指揮,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只有這樣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讓他們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為,覺得非常慚愧。調皮的我,個性倔強,不聽父母的教導,做了很多錯事,令老師和父母傷透腦筋,令他們傷心,我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后,我要嚴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規》里的各項準則衡量自己,虛心接受父母的意見,聽取他們的教導,各方面要求進步。
我覺得這本《弟子規》很值得我們去看去讀去做,如果一個人大部分的日常行為規范都依照《弟子規》里面的做,將來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閑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風。
讀弟子規心得14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范。那么,這些行為規范對于現代人會有什么作用呢?我是帶著疑問、好奇的心去拜讀的這本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澤凊。晨則省,昏則定。
當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應當立即答應,不能遲緩,執行父母命令時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時,我檢討了自己,發現我們不一樣了,玩電腦、打游戲……很忙,父母喊好幾聲我根本就不聽,邊打游戲還邊說:“你煩不煩,叫一聲好了,還連續叫五聲,真討厭!”大人過來拍我肩膀,我很惱火地說:“你好煩人哦,你看你看,我這一關沒過去,又被別人打死了,就是你。”
父母有時安排我到超市買東西,比如買醬油,我就明顯的有抵觸情緒,會很不耐煩地說:要買你自己買。”大人說:“如果沒電腦,咋辦?”我就頂嘴:“時代不同了,你們out了。”但如果聽說要到超市去,我就像飛奔的野馬一樣,騎著自己心愛的自行車撒歡兒而去。在路上就盤算著買這買那。到了超市兩眼放綠光,我推著購物車穿梭在人群間,心里還盤算著哪種東西較好吃。父母為我大包小包的買,還問我夠不夠,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從來沒為爸爸媽媽買過東西。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從這句話中我知道了: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的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的接受。
三年級上學期學校要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我因為嫌麻煩就沒打針。晚上,爸爸問我打疫苗沒?我說打了。爸爸在我兩個胳膊上找了好久,沒看到針眼就問我:“你到底打針了沒有?”我仍在撒謊,于是爸爸就狠狠地把我揍了一頓。挨打時我還在想:不就是沒打針嗎,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后,爸爸耐心給我舉實例、講道理。現在,想起這件事來,我還挺后悔的。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責是所有人生命過程中都會出現的事情。這個父母句4次重復父母,說明了父母的重要性。父母把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給了我生命、給了我體膚、給了我智慧、給了我力量,他(她)們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良師益友。那么,我應該怎樣孝順自己的父母呢?
孝順孝順,首先要從孝順自己的父母開始。
“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憑什么,又怎么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后,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
孝是沒有條件的。
冬則溫,夏澤凊。晨則省,昏則定。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伺候父母,使其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涼快。早上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安眠。由此,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東漢年間的黃香,早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冬天黃香首先睡在席子上,用自己的體溫把席子弄暖和。然后,再讓父親去睡。夏天,黃香用扇子把席子扇的涼快一些。這樣父親就能安然入睡了。
臥冰求鯉”同樣講的是孝是沒有條件的這個道理的。西晉時期的王祥,母親早亡,他一直和父親及繼母生活在一起。而繼母總喜歡在父親面前挑弄是非欺負王祥。所以,王祥從小也就失去了父愛。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王祥仍然拼命滿足繼母的要求。有一次,繼母病了想吃鯉魚。可大冬天的,河里的水都結冰了,怎么辦?于是王祥脫下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用自己的體溫去融化冰。我深深的被王祥的這種孝心感動了。回想自己平時跟媽媽說話時,經常用命令的口氣說:“媽,你快去給我倒杯水”、“媽,你給我點零花錢”……學了《弟子規》之后,我發現我用“您”來稱呼父母了。學著用商量的、請求的語氣和父母說話了。
每天早上起床后,父母總要問我昨晚是否睡好了,然后再送我去上學。而現在,我要學會問父母早上好、晚安。
學習《弟子規》之后我學會了對父母的感念之恩,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用《弟子規》這個家法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規范。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尊敬父母、尊敬長輩、做一個尊師愛幼、懂禮貌、講規矩的好孩子、好學生。
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簡單的背誦和學習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反思的、自我檢討的過程,這樣才能做一個品德優良、全面發展的好孩子、好學生!
讀弟子規心得15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后,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后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里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更對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
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么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讀弟子規心得15篇】相關文章:
1.讀弟子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