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弟子規》詳細簡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據國學學者王俊閎考證: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后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規》根據《論語》等經典,集孔孟等圣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弟子規》內容淺顯易懂,很快流傳開來,且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
《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和仄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后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規》根據《論語》等經典編寫而成,集孔孟等圣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
采納《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 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擴展,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進行論述,闡釋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禮儀與規范。是一部成書于清朝并廣為流傳的兒童啟蒙讀物,目的就是要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為將來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
《弟子規》 - 名稱由來
“弟子”的意思比較多,北京弟子規教育培訓中心鄧衛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規”就是規范,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 》“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詳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
《弟子規》 - 價值意義
《弟子規》這本書僅次于《三字經》,是啟蒙養正,教育后輩敦倫絕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癡慢,人心蛻化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基本著手。圖挽犯法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基本為枝末,認枝末為基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制作問題。正人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云: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本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念,須在幼小時造就;凡是身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基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絕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于此。
【《弟子規》詳細簡介】相關文章:
李清照詳細簡介03-24
王安石詳細生平簡介10-28
《弟子規》全文、內容簡介及作者簡介04-21
《中華弟子規》簡介120集09-24
《弟子規》作者簡介及內容介紹04-27
杜甫的簡介11-28
黃庭堅的簡介08-17
魯迅簡介01-19
白居易簡介09-13
《背影》簡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