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弟子規》《三字經》誦讀活動方案參考
為了確保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是闡明活動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活動方法等的書面計劃。那么應當如何制定活動方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三字經》誦讀活動方案參考,歡迎大家分享。
一、指導思想
《弟子規》、《三字經》是我國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紐帶。正是通過文化經典,民族精神才得以傳播和不斷發展,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意義深遠,基于此種認識,我校把“中學生誦讀中華文化經典”活動作為民族精神教育規劃中的重要板塊之一。優秀的古典詩文(唐詩、宋詞、元曲等)、典范的現代白話文以及反映本地區改革開放新成就的優秀作品都在我們的誦讀之列。這些作品既是我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藍本,也是我校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
活動目標
二、通過誦讀、熟背《弟子規》、《三字經》,以達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目的。
了解優秀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思。讓優秀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學生的心靈中不斷地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潛移默化地陶冶其性情。
1、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從小熱愛祖國傳統文化,了解祖國優秀文化,提升人文素養。
2、讓學生誦讀經典、理解經典,陶冶學生高雅情趣,開闊胸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培養開朗豁達的性情、自信自強的人格、和善誠信的品質。
3、在誦讀熟背中增大識字量、擴大閱讀量、增加詩文誦讀量, 培養學生讀書興趣,掌握誦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和能力,使學生在誦讀中增強語感,感受文言精華,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審美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4、在學校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通過開展誦讀活動,營造和諧的、人文的、豐富的校園文化。
三、活動原則
1、模糊性原則:不求甚解,只求熟讀成誦。
2、差異性原則:承認學生個體間記憶思維等的差異性.
3、自主性原則:允許學生在規定階段完成規定內容外,誦讀更多的經典,并給予相應的評價。
4、鼓勵性原則: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熱愛經典為根本。
四、誦讀內容
《弟子規弟子規弟子規弟子規》、《三字經三字經三字經三字經》
五、誦讀活動基本時間安排 保證學生不少于15分鐘的誦讀時間
1、早讀:班干部 誦或看書吟誦。
2、課前3分鐘。老師負責,為減輕學生背誦古詩的負擔,教師要見縫插針,各班要充分利用每節課前3分鐘時間,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 吟唱或強化記憶。
3、課后 班主任或家長負責,開展豐富活動,體驗“誦讀”樂趣,開展 “誦讀比賽”、“詩文書畫比賽”比賽、“古詩文誦讀先進班”評比等活動。
4、學校定期組織全校性朗誦比賽。
五、活動方法
1開設《弟子規弟子規弟子規弟子規》、《三字經》誦讀課、活動課。每周一節,由綜合老師擔任。通過開展早讀、大課間、課外活動等時間讓學生積極參與誦讀活動。利用自習課、輔導課、活動課、班會課、朝會課、讀報課等時間,確保《《弟子規》、《三字經》詩文誦讀活動在時間、數量、質量的保證。
1、語文閱讀課。各年級閱讀課利用幾分鐘作為《弟子規》、《三字經》誦讀時間,做好誦讀工作。
2 、充分發揮師生能動性,組織積極參與誦讀活動。利用黑板報、櫥窗、宣傳欄、校園廣播,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誦讀活動;
3 、開展《弟子規》、《三字經》誦讀實踐活動。組織開展誦讀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和比賽,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終生受益。 誦讀為主,講解為輔;品位詩文,暢談體會;分清層次,因材施教;師生互動,交流情感。學校活動與班級活動相結合;個人學習與集體輔導相結合;誦讀與展示相結合;評比與激勵相結合;總結與提高相結合。
六、活動要求
1、提高認識,明確活動重要意義。《弟子規》、《三字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通過深入開展“誦讀”活動,能夠使廣大市民、特別是青少年了解、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對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是在新形勢下開展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是對廣大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具體措施。各班級要結合工作實際,多層次、多形式的開展經典誦讀,把經典誦讀與感恩教育、禮儀規范教育和才藝展示等活動結合起來,增強活動教育效果。
2、精心組織,注重活動實際效果。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要與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和其他節慶的重大演出相結合,挖掘與詮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弘揚健康向上的節慶文化,彰顯中華語言與文化魅力。要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師誦讀知識和能力的培訓,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組織好廣大學生開展誦讀活動,增強活動效果。
3、創新形式,力求活動豐富多彩。以班級為點,以年級為線,以學校為面;以個人為根,以集體學習為干,以校園活動為葉;以開創風氣為主,以文化熏陶為本,以文化教育為重。各年級要在活動中注重藝術創新,用普通話和現代舞臺藝術手段表現《弟子》、《三字經》內容,通過誦讀活動學習知識,陶冶情操,激勵人生,演繹時代精神。
4. 學校將制定《弟子規》、《三字經》誦讀的考核評價機制。將此納入對學生的個體思想品德評價和綜合素質評價,對工作開展的情況進行評比,鼓勵創造性地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學校將對此項活動進行總結,對做得好的指導教師、班級和學生進行表彰.
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它沉淀于歷史的長河,而又升華于現代的社會,既是延續傳統的紐帶,又是開創未來的階梯。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有利于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一、指導思想
通過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加強優秀文化熏陶,培養學生做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少年君子。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愛,讓誦讀經典之風充滿校園,影響社會,從而有力地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師生精神品位和人文素養。
1.傳承中華文化。通過誦讀活動的開展,使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淵遠流長,民族思想博大精深,從經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修復文化傳承的斷層缺失,讓少年兒童接受實實在在的“中國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熟讀成誦之中潛移默化,養育開朗豁達的性情,自信自強的人格,和善誠信的品質,使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及家庭、社會的人際關系得到明顯改善,道德素質得到整體提高,共創和諧社會。
3.提高語文素養。在誦讀熟背中增大識字量,擴大閱讀量,增加詩文成誦量,促進《課程標準》關于課外閱讀、記誦任務的落實,促進語文能力培養目標的達成。學生在誦讀中增強語感,感受文言精華,奠定語文基礎,在記憶的黃金時代,增加經典儲備,從而扎下語文水平的厚實功底。
4.發掘發展潛能。反復誦讀,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習態度的端正,求知熱情的激發。經典誦讀致力于“人文素養”的提高,從而使誦讀者獲得終身發展的最本質的源泉、最持久的動力和最核心的生命潛能,獲得堅強的意志力、可貴的創造力和鮮活的生命力,獲得古圣先賢的智慧之光。
5.推進素質教育。讀經誦典,培育心靈,吸取營養,開發心智,使學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奠定終生發展的基礎,培養語文特長,豐富“全面發展打基礎,培養個性扶特長”的辦學思想;營造儒雅高潔的校園文化,形成樂學樂讀的良好氛圍,形成“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的辦學特色。
二、活動主題
讀千古經典、奠成才之基
三、組織機構
成立湖上中心學校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領導小組,主要負責領導組織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實施。各校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具體組織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實施。
組長:
成員:
四、實施原則
1.“直面經典、不求甚解”的原則。不求字字理解,但求字字背得,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步生根、發芽、開花。
2.“全體參與、快樂誦讀”的原則。讓孩子在生動有趣的誦讀活動中發展能力,自然接受經典的熏陶。
五、活動安排
(一)誦讀內容
《三字經》
(二)誦讀要求
1.保證誦讀時間。每天早自習“快樂誦讀5分鐘”,為誦讀時間,天天堅持。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靈活安排,充分利用時間。開展課前一吟,熟讀成誦的活動。為減輕學生背誦古詩的負擔,教師要提倡見縫插針,積少成多的誦讀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課前一兩分鐘時間,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
2.各班指導教師要根據誦讀內容與誦讀量,劃分每天的誦讀量,制定計劃,根據計劃誦讀并且要與學生一起誦讀。在每個班級的黑板報上由學生專人負責每周刊登一首詩,一句經典文句。學生在一周內反復誦讀,并記憶。看誰讀得好,記得牢,鼓勵學生多誦多背。班級內定期開展古詩文誦讀或背誦比賽,激發學生誦讀的激情。
3.語文老師利用每周一節誦讀課安排經典誦讀的指導和檢查。
4.布置家庭作業時,可以加入誦讀內容。
5.指導教師要天天抽查學生,動員學生互動檢查;表揚先進,鼓勵后進。
6.各科教師都要自覺地在班主任教師的統一協調下,在規定的時間段里,有條不紊地創造性地組織、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要充分利用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多種功能,讓孩子在唱游活動中誦讀。
7.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閱讀考級活動,經典誦讀內容納入考級范圍。
8.各班以帶領學生反復誦讀為主,對其中簡單語句的釋義不要求講解得過深過細,體現大意即可;對部分難懂的句子不要求解讀。提倡通過經常的、輕松的、大聲的誦讀和吟誦,自然成誦。
9.利用學校廣播站、學校網站、班級板報、園地以及各班班會宣講《三字經》。學校將在我校網站上開辟誦讀《三字經》專欄。
六、檢查評比
1.教學處對各種活動的原始資料進行收集、歸檔;
2.經典誦讀集中展示。六月份適當時候組織檢查各班級以及個人誦讀情況
3.學校將在學期末對誦讀《三字經》開展的情況進行總結與評比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