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弟子規》中的健康人格

時間:2024-09-09 07:28:04 弟子規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弟子規》中的健康人格

  引導語:在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叫李毓秀的秀才,從《論語》、《禮記》等經典摘取而匯編而成《訓蒙文》。后來經賈存仁修訂改編,改名為《弟子規》,下面就是小編收集的《弟子規》中的健康人格知識信息,我們一起閱讀學習吧。

《弟子規》中的健康人格

  初聞《弟子規》

  當前,國家主席號召全國人民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為此,更要大力提倡文化復興,從小學習傳統文化。而我父母是農民,沒有文化,因此到現在我才開始學習《弟子規》。 “弟子” 我理解為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哪怕是一個乞丐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規” 會意。字從夫從見。: “夫” 本指 “外子” , “丈夫” ,轉義指圓規外側的 “足” ,即落在圓周上的足,它是相對于 “內足” 而言, “內足” 相當于 “內子” 的 “足” ,是指圓規站立在圓心上的“足”。 “見” 意為“呈現”。 “夫” 與 “見” 聯合起來表示 “外足走動即呈現圓周” 。我的理解就是外在社會行為規則、規范、條例,和我們內在本身具有的智慧和覺性。在任何一個地方,一個社會團體,都有相關的規范。這是外在的“足”,大街上有交通規則,一個國家有法律法規,政府有行政法規和條例,企業有相關的企業文化和管理規范條例。我們小孩子所在的學校,有學校的校規校紀,所在的班級也有班規。這里的 “規” 則是我們的行為的規則。看得見的實體都有這么多的規則體系,那么看不見的心理層面的“足”呢? “無規矩不成方圓” ,我想,凡是渴望幸福圓滿人生的,這些規矩是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只有把內在的不可動搖的“足”和這些保障聯合起來,學習西方文明,更要學習傳統文化,把東西方文化整合內化,才能收獲圓滿幸福人生。

  《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字,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以理性而又淺顯生動的論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規范準則具體可行,有較強的操作性,不僅使我們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行為建立在理性自覺的基礎上,對當代我們的人格養成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全文的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我們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為我們明確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標準。首先在家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這五個部分也是由重到輕排列,由基礎發展,一步步遞增到頂端。

  還記得最初學心理學的時候,在一個老師給我們分享:她在很長時間里把生活中遇見的人當成她的父親……我定定地看著她,當時不是很懂,她又重復了一遍。后來慢慢的明白過來,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個人,莫名其妙就喜歡或討厭,那一定是有原因的。那個人或許有著我喜歡的人格特質,或許有著我不喜歡的人格特質,這種特質帶給我的感覺讓我想到了誰呢?難道真的僅僅只是喜歡或討厭那么簡單?這種說不清的感覺如果沒有覺察,很有可能牽引著我們花掉人生的很大一段時間去尋找答案,這種牽引力我們普通人更是難以感知的。這種牽引力的'方向是不定的,全然是以盲導盲。比如現今社會中人們難以理解的忘年戀,各種娛樂八卦新聞。

  《弟子規》中心的第一二部分正是講與父母兄弟姐妹的關系,是我們最根本的人際關系,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弟子規》告訴我們:為人子女,孝敬父母應行為上敬重父母,無論父母教責對錯,做子女的都要敬聽順承,以示對父母的恭敬心,表達對父母長輩的人格尊重;對親人的過錯要和顏悅色地勸諫,要真誠惻達,直到對方接納為止;如對父母的過錯不加勸諫,則是陷父母于不義的做法;為人子女要真誠和悅地勸諫父母,使父母感覺到你你只是針對他所存在的問題而提出勸諫;即使這樣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大發雷霆,相反更要真誠用心,以誠心感動親人;孝敬父母要愛護自己的身體,更要加強自我的人格修養,做一位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兄弟之間以情誼為重,看輕錢財,才能真正相處和睦,而兄弟和睦相處也是對父母孝順的非常重要的表現。這一部分做好了,我們就培養了一定程度的信任感、責任感和安全感。

  現今這樣的生活比比皆是:孩子們沉迷于看電視、玩游戲;大人們則在麻將館里晝夜不息地 “奮斗” ;醫院里熙熙攘攘,人滿為患,床位緊張;有人靠酒精麻醉,每日醉生夢死,夜夜笙歌,甚至醉死在回家的路邊;也有人貪贓枉法,迅速升遷繼而當啷入獄;還有男女老少一味追求名牌,不分場合,衣著暴露,不知風化,……林林總總,真可謂 “人生如戲”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們生活在游戲中,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這種游戲的 “粉絲” ,越來越多的孩子也因此覺得學習是痛苦的事情……種種社會問題,無人可以回避。鑒于此,《弟子規》中心的第三部分要求我們珍惜光陰,勤勉學習,生活規律,還要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更要注意穿著的整潔與整齊,衣著的關鍵不再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貴,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經濟能力;提出人以信為本,要求言以信為先,實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談,華而不實,虛浮佞巧,而且還非常重視道德人格的建立,認為培養人的道德品格應放在首位;在人格培養中,要見賢思齊,見不善而內自省,結識良知益友,善于聽取他人的批評,勇于承認錯誤;突出了有心為非與無心為非的區別,特別關注人們行為的內在心理動機,強調從內在人格上改善,提升。這種直指心性的教化,對誠信人格的養成意義重大。可見不論是小孩子還是大人,我們都需要學習《弟子規》。

  《第子規》中心的第四部分對于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會發表言論。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贊美肯定,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妨礙他人,更要愛好禮節,恭敬大眾。不厭惡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否則,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我們的不良習氣會吸引相似的人圍繞身旁,事情就會弄得一敗涂地。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充實各項才能,發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 “貧而樂,富而好禮” 的幸福社會。

  《弟子規》中心的第五部分主要告訴我們如果不努力實行那些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讀書的方法有心眼口三到,要一門深入,計劃寬裕,抓緊用功,反復思考,請教師長。環境要簡單整潔,姿態端正,固定安放,及時補損,一分恭敬一分收獲。對書要選擇地讀,有的書會蒙蔽我們的聰明智慧,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比如一些消極低俗小說漫畫。

  《弟子規》中的健康人格

  據美國心理學家澳爾波特1937年統計,人格定義已達50多種,現代定義也有15種之多。簡單地說,每個人的行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這些特征的總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隱藏在內部的。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觀、價值取向及方法論的不同而各異。心理學家從各方面描述健康人格的特征,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描述:

  奧爾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七條標準:①專注于某些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是一個真正的參與者;②對父母、朋友等具有顯示愛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夠客觀地看待世界;⑤能夠勝任自己所承擔的工作;⑥客觀地認識自己;⑦有堅定的價值觀和道德心。

  羅杰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五個具體的特征:①情感和態度上是無拘無束的、開放性的.,沒有任何東西需要防備;②對新的經驗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自由地分享這些經驗;③信任自己的感覺;④有自由感;⑤具有極高的創造力。

  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創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這正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將以創造性的、生產性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弗蘭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超越自我的人被概括為:在選擇自己行動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負責處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締造適合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夠表現出創造的、體驗的態度;超越了對自我的關心。

  按照這四位心理學家對人格結構的描述,把人格結構概括為五個維度:專注即注意力,與家人朋友的關系,對自己的認識,情感開放、自由、自主、自控即安全感,負責勝任工作、適應強、生產性滿足自己心理需要即社會適應能力。《弟子規》中的心理結構是:孝敬父母、愛兄弟姐妹,惜時勤奮、整潔端莊、穩重大方,負責守信、字正腔圓、見賢思齊、自省自礪、知錯就改,心胸寬闊、平等仁愛、貧而樂道、樂于助人、慷慨無私、體貼他人、揚善抑惡、恩長怨短,知行合一、專心致志、房室清潔、筆正心端、愛書敬書、擇書而讀、自信自強。《弟子規》中與心理學家們研究的注意力維度對應的是專心致志和筆正心端;與家人父母的關系則是處于重重要的位置,首孝悌、與朋友則是平等仁愛、樂于助人、慷慨無私、體貼他人;與對自己的認識相對應的是見賢思齊、自省自礪、知錯就改,與安全感相對應的是整潔端莊、穩重大方、貧而樂道;與社會適應能力相應的則負責守信、心胸寬闊、揚善抑惡、恩長怨短、知行合一、自信自強。

  可以看出,擁有健康人格是擁有幸福生活的關鍵因素。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點,需要完善人格。那么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弟子規》無疑是當下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這些規范,好象高速路上的規則多于普通雙向人車混行的公路,但卻更平坦,更寬敞,更保障,更高效。我們只要內在的 “足” 不動,注意聯合外在的 “足” ,不偏見,以開放的心態,創新思維,廢物新用,在很多人認定的“糟粕”中定能汲取心的維生素。培根說:“心態決定思想,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行為有了很好的規范,習慣就好了,習慣好了性格就好了,性格好了命運就好了,命運好了幸福就來敲門了。那么,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從我們此刻的起心動念開始,從我們的一言一行開始!

  和孩子們一起“學習金字塔” 是美國學者艾德加·戴爾1946年發現:不同的學習方法達到的學習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兩周之后,學生對知識的保持率,從 5%——90% 不等:用耳朵聽講授,知識保留5%用眼去閱讀,知識保留 10%,視聽結合,知識保留 20%,用演示的辦法,知識保留 30%,分組討論法,知識保留 50%,練習操作實踐,知識保留 75%,教授給別人,知識保留 90%。從《弟子規》中心的第五部分我們知道學習的方法:心眼口三到,要一門深入,計劃寬裕,抓緊用功,反復思考,請教師長。蘇軾也曾說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一個人讀終不如有人一起讀,由此,我想到了和孩子們一起學弟子規,并在這里分享給大家,請大家指正。

  今年三月初開始到六月中旬,每周日上午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十六次,每次兩小時。第一節課的前五分鐘用于靜座,后來逐漸增加到十五分鐘。前幾次是冥想與弟子規有關系的,后來是孩子們靜坐時,我引導孩子們回顧以往弟子分規所學內容。靜坐結束后,由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引入《弟子規》的學習。為了維持孩子們的注意力,講解中穿插與弟子規相關的二至三個小故事。第二節課前半段時間用于孩子們朗讀理解所學《弟子規》,接著是孩子們互問互答的形式討論故事中的人物、我們生活中與弟子規相類似的情景,帶著孩子們做總結。后半段時間則用于孩子們上臺演說,和弟子規有關的話題,每人兩分鐘。第十次正值五一勞動節,我們是在戶外的一處公園,孩子們一邊撿垃圾,一邊觀察公園里各種植物,最后講述“我勞動我快樂”主題活動。第十六次學習先由孩子們主持的課堂活動,孩子們分享了在主持過程中的感受,深深體會到老師的辛苦。接著,我給孩子們講了《紙上談兵》的故事,討論,孩子們相互表達原想。最后,總結出自己答問演說爭取的積分,領養了一小株他們平日里澆水管理的觀音蓮。希望這期的學習成為一粒種子,長在孩子們心田,陪著他們一起長大。

  《弟子規》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一個良好的國民教育系統應該包括生命教育,全面的生命教育應該包括人生修養教育。因為良好的人生修養以及由人生修養外化而來的文明習慣不是天生的,必須經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

  中國古代,在人生修養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和歷史文化資源。從私塾到書院,作為在校大學生的我們通過反復閱讀和背誦經典,受到以儒家倫理價值為核心的人文修養方面的熏陶,從而達到培養知書達禮的謙謙君子或儒雅君子的教育目的。自上個世紀初廢除科舉制,開展新文化運動以來,我國在引入西方學校教育制度的同時,逐步放棄了在人生修養方面的歷史文化傳統。1949年共和國成立后的歷次政治運動的影響,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應試教育的強化,使得我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偏重德育教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而忽視了人生修養教育。再加上市場經濟負面作用下的拜金主義的泛濫,學生受到社會彌漫的急功近利的物欲風氣潛移默化的腐蝕。因此,在大學期間應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弟子規》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弟子規》認為學校應教育大學生盡“孝悌”之道。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假如一個人能夠做到孝順,那么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有利于許許多多的人。孔老夫子在《孝經》里講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出發點,一切教育都應從“孝”開始。《弟子規》就是從“入則孝,出則悌”開始講起的。“孝”,首先強調大學生要對父母有一顆恭敬之心,包括在言語上要有分寸,態度上要柔和,行為上要謹慎。當我們大學生心中有了恭敬之心,才能使我們誠意、正心,進而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我們真正懂得了恭敬的深刻內涵和意義時,我們就能夠對一切人、事、物自然而然地恭敬,其人生道路也會非常地廣闊。其次,教育大學生對父母的孝順,不僅要體現在情感上,更要體現在理智上。在處理日常生活事務時。在情感上要尊重父母的意見,要有正確的是非判斷標準,對父母的過失要懂得及時規勸,只有這樣才不會陷父母于不義之中。正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及“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最后,教導大學生認識到為人子女要對父母的飲食起居備加關心。要常常想到“冬則溫;夏則清”及“親有疾,藥先嘗”等。

  悌,除了指兄友弟恭之外,它還包含了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對長者要恭敬。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情同手足,血濃于水。兄弟姊妹很有可能是陪伴我們一生時間最長的親人。《弟子規》要求做哥哥姐姐的能友愛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應做到恭敬哥哥姐姐,這樣兄弟姊妹就能和睦相處而減少沖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了孝道,這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當出門在外時,也要懂得謙恭有禮,尊重他人。只有這樣,才能自然而然地融人社會及團體,為大家所接納。

  當前,大學生出現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其根源就在于沒有孝心。以自我為中心實質上就是自私。自私像一顆毒瘤,它不僅可以摧毀一個人的免疫系統,而且還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災難。要解決這一難題,就需要學校加強對于大學生孝心的培養。讓大學生認識到:當我們有了孝心,就能在言行上尊重父母,就會懂得如何去關心體貼父母。當我們有了孝敬之心,就會主動幫助父母做事,在勞動中體驗父母曾經付出的辛勞,從而對父母油然而生知恩、感恩的心。感恩,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是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后產生的主動尋求回報的一種心理體驗,是人性高貴之所在。因此,學校注重學生的“孝悌”之道教育,就是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受教育者感受別人對自己的愛,體驗理解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并把報答別人作為自己的一種人生信念,這應該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

  二、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弟子規》認為學校要教育大學生施“仁愛”之心。

  《弟子規》里講:“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對于大眾要有一顆關懷愛護之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富貴、貧賤、種族、國界等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如今,在搞笑的德育教育中讓大學生擁有愛心,學會關心他人,其實也是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未來社會是競爭激烈的社會,只有學會關心別人,才能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系,才能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也才會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弟子規》中又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因此,仁愛之心可以改變一個人,使薄情寡義之人變得有溫度和熱度,進而使整個社會慢慢地呈現祥和之氣,給學校和社會帶來溫馨與和諧。

  三、在學校德育教育教育中,《弟子規》認為學校要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見賢思齊,謹言向善。

  《弟子規》認為,道德目標一旦確定,就要重視個體道德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使道德規范轉化成為一種主體內在的道德需求,并最終成為一種制約人的行動方式。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它主要倡導大學生要誠實守信,見賢思齊,謹言向善,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弟子規》教導:“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意思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不能永遠行得通,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臟而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也就是告訴我們今天的大學生要誠實守信,不要臟話、謊話連篇,沾染庸俗市井之氣。“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齊的好念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當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于穿著飲食不如他人,可以不用擔心、郁悶。“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見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稱贊自己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如果聽到別人稱贊自己時要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只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時,心里卻歡喜接受,那么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可見,《弟子規》里這些行為規范與準則對今天的'大學生仍有極好的教育意義,對改正當前在大學生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和問題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弟子規又被稱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

  四、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弟子規》認為學校要幫助大學生養成勤奮嚴謹、生活有序的行為習慣。

  道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它廣泛地體現在常生活、學習之中。我們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存在的問題較多,在家像個小皇帝,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在生活上、學習上存在諸多不良習慣。那么,如何讓現代大學生的行為高雅起來,《弟子規》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上為今天的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給出了具體的規范。例如,在生活上要“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意思是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著,也要適合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對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的分量,不要吃過量。年紀還小尚未成年,更不該嘗試喝酒,因為喝醉了丑態百出,最容易表現出不當的言行。在行為禮儀上要“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就是指出門時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系緊,這樣全身穿著才整齊。“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注意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時要恭敬尊重等。在講究衛生上要“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每天早上起床必須先洗臉,然后刷牙漱口,解完大小便后把手洗干凈,這樣才是講究衛生的好孩子。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周墻壁保持干凈,書桌上也要整理干凈,所用的筆和硯臺要擺放端正。

  在珍惜時間上要“朝起早,晚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在讀書習慣上要做心到、眼到、口到,即“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非圣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其意自現。有疑問的地方,經反復思考,還不能了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如果不是傳輸圣賢道理的書籍,一概摒除一旁不去沾染,因為書里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我們的聰明智慧,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在處事上要“事匆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等。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而敷衍了事容易發生打斗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對于邪惡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地去追問。以上規范要求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日常行為習慣,抓住今之時光,讀圣賢之書,講究個人生活衛生,擁有穩健明哲的處事心理。這對今天現實中那些衣帽不整者,奇裝異服者,生日宴請、攀比奢華者,浪費青春、不讀好書、不求上進者不無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更需要提倡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確立“做事先做人,學智先學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備”的教育理念,以“習慣教育”為切人口,秉承民族傳統,知書達理,自強不息,為成就其成功幸福的人生打下堅實的根基。

  總而言之,《弟子規》是圣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于學校的德育教育,并且還適用于各階層不同年齡的人學習和效仿。它是規范人生糾正錯誤的良方,愿中國所有高校,能夠以《弟子規》為準則,在教育好大學生的同時也去使他們的言行舉止影響其他人,讓古圣先賢的智慧在大學生心中萌芽生根,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同時也體會圣賢教育帶給整個社會與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弟子規》中的健康人格】相關文章:

弟子規中的故事09-08

《弟子規》中的小故事07-03

《弟子規》中的感恩教育08-17

弟子規中的小故事08-09

關于《弟子規》中的感恩教育09-08

弟子規中對應的小故事06-01

在校園中運用弟子規10-22

《弟子規》中蘊含的小故事11-05

弟子規中的禮儀教育包括哪些05-29

弟子規中李密辭官的小故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