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弟子規對當代人的影響

時間:2022-12-20 05:18:08 弟子規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弟子規對當代人的影響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依據孔子部分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弟子規對當代人的影響,希望能幫到大家。

弟子規對當代人的影響

  摘要: 《弟子規》對當代大學生的人格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培養愛親敬長的孝悌意識;養成誠實守信的做人品性;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健康的價值觀念;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與良好的人際習慣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 李毓秀;《弟子規》;大學生人格養成

  人力資源學者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在智力、體力等方面的差距將越來越小,人們之間的差距將更多體現在品性方面。而良好品性的塑成則有賴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倫理道德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倫理道德教育就猶如無根的浮萍,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所以說,人格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一味強調學生的知識智力的培養,而忽視人格與道德倫理認知與實踐,結果在品性教育方面出現了大學生補小學生、幼兒園的課的現象。

  從我國教育史來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著名的童蒙讀物《弟子規》即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材料。《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根據宋代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而成的。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弟子規》通篇約一千多字,言簡意賅,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為弟子們明確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標準。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曾讓學生熟誦《弟子規》,參與學習講解《弟子規》,寫作《弟子規》學習心得。很多學生寫道:在沒讀《弟子規》之前,很多事是無法明白與理解的,很多細節是沒有注意到的 ,很多禮儀更是不懂得。讀了《弟子規》之后豁然開朗,讓我懂得如何去做人了,懂得如何做到孝、尊長、勤學,明白了什么是穿著禮儀,行為舉止禮儀了。從實踐效果看,《弟子規》理性而又淺顯生動的論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規范準則具體可行,有較強的操作性,不僅使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行為建立在理性自覺的基礎上,對當代大學生的人格養成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愛親敬長的孝悌意識

  大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為人之本”。關于如何才能稱為孝,孔子亦有論述。孔子弟子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在這里,孔子指出,孝敬父母的關鍵不是僅僅為他們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更應該從精神上敬重、愛戴父母。至于具體如何做才能體現這種孝的精神,孔子沒有展開詳細的闡述。而《弟子規》則以淺顯具體的說理展開,告訴我們為人子女,孝敬父母應體現在以下具體的行為中:

  首先,要從行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無禮。無論父母教責對錯,做子女的都要敬聽順承,以示對父母的恭敬心。《弟子規》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很多人因此則誤解儒家所謂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味地順從,聽任父母的呼喚與責罵,失去起碼的判斷能力和處事立場。筆者卻以為《弟子規》在此并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順從父母,不講對錯,不做爭辯,成為一個聽話聽使喚的乖孩子,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過應、行、聽、承來表現對父母的恭敬之心,表達對父母長輩的人格尊重。在其看來,無論父母對錯,要求有無問題,作為子女首先在態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長輩,而不是無禮的不尊重的抗爭與辯駁。

  其次,對親人的過錯要和顏悅色地勸諫,要真誠惻達,直到對方接納為止。《弟子規》接著上文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作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嚴的前提下,要明辨是非,不能因為對父母的敬重而忽視父母的過錯,從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誤。如對父母的過錯不加勸諫,則是陷父母于不義的做法。為人子女要真誠和悅地勸諫父母,使父母感覺到你對他的人格尊嚴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針對他所存在的問題而提出勸諫。即使這樣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大發雷霆,相反更要真誠用心,以誠心感動親人。

  再次,真正的孝子要愛護自己的身體,更要加強自我的人格修養,做一位身體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弟子規》使孝親上升為主體自身的人格修養,這是很有意義的。在其看來,孝親不僅是主體的行為表現,更是由這些行為透顯的人格精神,一個人只要培養起這種敬愛親長的高尚人格,則其無時不再關心著父母的生活起居,心理感受,而孝親的行為亦無處不在。

  最后,孝敬父母,還應兄弟友愛。《弟子規》提出了兄弟相處之道在于重義輕財,為人兄長要有長者風范,要友愛弟弟,而為人弟則更要懂得尊敬兄長,只有兄友弟恭,兄弟之間以情誼為重,看輕錢財,才能真正相處和睦,而兄弟和睦相處也是對父母孝順的非常重要的表現。《弟子規》中具體列述了對待長者應有的各種禮儀,包括在長者面前的坐走言談行止等要求。行為是人內心精神的體現,《弟子規》通過這些具體行為的規定告訴我們,作為晚輩,作為幼者要有對長者的恭敬忠誠之心,要將這種恭敬忠誠之心體現在具體的實踐中,日常行為中。

  當代大學生,作為80后出生的一代,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溺愛呵護中長大,在重智力教育,忽視道德倫理教育中成人,他們只知道從父母那里索取,從不知付出,更不會從事任何具體生活勞動,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孝敬父母在他們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更不要談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為人子女了。所以,學習《弟子規》,不僅可以使他們知道孝悌之行為,更能培養他們的孝悌自覺意識,健全人格。

  二、養成誠實守信的做人品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被良莠不齊的文化與信息包圍著,而我們在應試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對社會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別能力,無法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體性與道德人格。由此,崇尚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當代大學生,則成為精神失落,信仰倒塌的一代人。我們的學生在這個多元、分裂的社會中迷失了自我,追求時尚,寧勿說是沒有自我的隨波逐流。當代大學生很少有人思考“人活著為了什么”?更不明白“人生信什么”?當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做人?更不要談做人的標準問題! 現時代是個誠信缺失的時代,當代大學生中也流行這樣的看法,即“老實人吃虧,說假話者當道”。這種觀念的流行使大學生價值觀念嚴重傾斜,大學生失信問題普遍存在。如大學生助學貸款,據相關部門統計,大學生不能如期還貸的超過50%,有些省份竟超60%多。很多學生在畢業離校后,即更名換姓,逃避還貸。很多同學不把誠實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諾作為自己做人的基本準則,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誠、信任和幫助。欺詐、虛偽狡猾等丑惡現象被部分學生奉為圣明,認為自己要有這樣的本事才能適應社會成為人上人。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是未來世界的引領者,如果將大學生如此嚴重的失信態度與虛偽稟性帶到未來社會,這將是一個沒有信任,沒有真誠,充滿著爾虞我詐的社會,這種社會將是非常黑暗與可怕的。

  大學生誠信問題如此嚴重與社會上流行的見利忘義、惟利是圖的普遍風氣有關,與家庭誠信教育的嚴重缺失有關,更表明德育教育的滯后與失職。學校不僅是培養學生生存發展技能的場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場。然而在大學期間,學校的德育基本上是大而空的政治教育,沒有關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結果不僅沒有形成學生的基本品德,更沒有強力倡導誠信教育,使德育深入學生的心靈,影響其人格發展,從而塑造他們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弟子規》不僅提出人以信為本,要求言以信為先,實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談,華而不實,虛浮佞巧,而且還非常重視道德人格的建立,認為培養人的道德品格應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勝于外在衣服飲食的華麗奢侈,勝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辯。在人格培養中,要見賢思齊,見不善而內自省,結識良知益友,善于聽取他人的批評,勇于承認錯誤。《弟子規》突出了有心為非與無心為非的區別,特別關注人們行為的內在心理動機,強調從內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這種直指心靈的教化,對誠信人格的養成意義重大。

  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健康的價值觀念

  良好的日常習慣是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礎,是形成健康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開端。良好的日常習慣與生活方式包括行、坐、臥的日常行為舉止和言談的把握程度,對待衣食住行的態度和整潔化等要求。

  然而,在今天的大學校園里,很多大學生的日常習慣與生活方式讓師長瞠目結舌,不可思議。很多大學生通宵達旦的上網聊天,玩游戲,白天逃課;有些學生則過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裝的華麗,追求社會上的時髦,不顧及個人的經濟能力,一味攀比;還有很多學生則根本沒有衛生意識等等。諸多現狀表明,大學生德育教育要從人的基本行為禮儀與文明舉止抓起,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價值觀念,形成大學生文明禮貌高雅而富有教養的行為舉止與生活態度。《弟子規》具體而全面地闡述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求弟子珍惜光陰。“朝起早,夜眠遲”,勤勉學習,生活規律。

  第二,講究個人衛生,衣著整潔,飲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弟子規》不僅要求我們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更要注意穿著的整潔與整齊。衣著的關鍵不再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貴,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經濟能力。大學校園是知識的圣堂,禮儀的殿堂,大學生著裝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著整潔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要求青少年學生坐立行走,出入進退要符合一定的規范。“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這是要求我們注意自己的體態姿勢,養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勢。熟讀《弟子規》,將其所要求的行為準則謹記心頭,長期實踐,形成良好習慣,由良好的習慣塑成富有教養的行為品格,這是《弟子規》教育的意義所在。

  四、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與良好的人際習慣

  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他們沒有統一的價值尺度,有著極強的個性,這使他們很難融入集體生活。80后的獨生子女更習慣了寂寞孤獨的生活,過分溺愛和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喜歡張揚個性,缺少容忍、謙讓與合作的品質。他們心理沖動,自制力弱,常常因為一些人際關系中很小的事情,不涉及原則的小事發生爭執,為了維護彼此的自尊,誰也不愿意讓步,層層升級,最后造成大的沖突和悲劇。而在人際交往上,他們或過度的心理提防使得不愿與人交往,或沉迷于網絡的虛幻世界而不愿與人交往,或過于自負,不愿與人交往,或不會與人交往。

  有報道稱,大學生的個人能力成為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更成為重中之重。《弟子規》的學習可以確立學生健康的人生態度與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并提出具體可行的處事為人之道。《弟子規》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

  第一,平等仁愛的相處原則。“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天生地養的,是平等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所以同類間應該以仁愛為相處的原則,提倡彼此平等、親愛、善以待人,做一個有仁愛精神的人。人與人間的這種仁愛與平等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別人尊重自己。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要把雙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覺得低人一頭,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與差別,應來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異。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眾的才華,而不是張揚的外貌與夸夸其談。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勢壓人,這樣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誠協助合作,友好競爭。在與他人相處中,《弟子規》要求我們本著公而無私的態度,“人所能,勿輕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隨便詆毀他人,不揭他人的短處,不惡意散布議論他人的私事。與人相處,要“道人善”“善相勸”,積極地發現他人的長處,他人的好處,以德相勸,這樣彼此既能和諧相處,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養。人與人之間熱誠的贊許與誠懇的批評,都能使彼此間愿意了解、信任、傾訴、交心。大學生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鶴立雞群的人往往會被看成“怪物”,大學生生活的環境,使得彼此間的合作不可避免。你應該在別人午睡時,盡量放輕動作;自己聽音樂時戴上耳塞;有同宿舍朋友、親友來訪,熱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為”。當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時,彼此合作的契機便已來臨。大學生在與他人的競爭中,應倡導“公平公正公開,既競爭又以誠相助,既競爭又相互合作。”

  第三,己立立人,行為文明。有的大學生在與別人交往時處處為自己著想,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當作達到目的、滿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價值和人格,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弟子規》則告誡我們,良好人際關系的維系要靠我們文明的行為和己立立人的處事精神。“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和他人相處不要貪圖便宜,要見利思義,不該拿取的則不要拿,和他人相處要本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度,付多取少。對他人的恩情要記得報答,對他人的怨恨要盡量忘記。

  【參考文獻】

  [1]李毓秀.弟子規[M].

  [2]張迎春.<弟子規>的養成教育思想[J].教學與管理,2001.

  [3]任民.從<弟子規>看國學教育的情感向度[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6,(24)

  《弟子規》全文翻譯

  一、《弟子規》總敘(原文及譯文)

  【原文】: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譯文】: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范。《弟子規》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到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二、《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入則孝”是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譯文】: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譯文】:

  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

  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

  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替他們準備好;凡是父母所討厭的東西,一定要小心地處理掉。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譯文】:

  如果身體有所不適或受到損傷,就會讓父母為我們擔憂;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會使父母感到丟臉。

  父母親喜歡我,做到孝順并不難。父母親不喜歡我,我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父母有了過失,子女應當耐心地勸說使其改正。勸說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聲音一定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勸說,就等到心情好時再勸。如果父母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無怨言。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譯文】:

  父母親病了,吃的藥自己要先嘗一嘗,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并且應日夜侍奉在他們的身邊,不能離開一步。

  父母親去世后,要守喪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會難過哭泣,哀思父母養育之恩。居處要力求簡樸,禁絕酒肉、情欲等事。

  喪事要完全按照禮法去辦,祭祀要完全出于誠心。對待去世的父母親,要如同他們在世時一樣。

  三、 《弟子規》出則悌(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出則弟”是學生主修的第二門課。出是指出了家門在社會、在國家中,悌是指兄弟的關系,就是在社會上要能夠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譯文】:

  作哥哥的要愛護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如果彼此都把財務看的輕一些,不貪圖錢財,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仇。說話時都能夠互相忍讓一點,多替對方著想,憤恨自然會消除。

  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后。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譯文】:

  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稱呼尊長,不可以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長輩見識多,閱歷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夸夸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

  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說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譯文】:

  假如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后,讓你坐時,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長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長聽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適宜的。

  在見尊長時,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時,要緩慢退出。長輩問話的時候,要站起來回答,眼睛看著長輩,不要東張西望。

  對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輩時,應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長時,也應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

  四、 《弟子規》謹(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謹”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三門課。謹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以放逸。慎乃護身符。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譯文】: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寶貴時光。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洗臉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后都要洗手。這種良好的衛生習慣應該在小時候就養成。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紐扣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齊,鞋帶要系緊。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譯文】:

  脫下來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能到處亂丟,以免把衣帽弄臟。

  穿衣服貴在整潔大方,而不在于華麗。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還要和自己的家庭條件相適合。

  對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

  年青的時候,千萬不要喝酒。因為一旦喝醉了,就會丑態百出而丟臉。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譯文】:

  走路時要不急不慢從容大方,站立時身體要端莊直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禮拜時要恭恭敬敬。

  進出門時,腳不要踩到門檻上;不要用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蹲坐時不要叉開兩腿;更不要搖晃大腿。否則,就會顯得你沒有教養。

  進出門時,要緩慢地揭開門簾,盡量不要發出響聲。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東西的棱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手里拿著空的器具,要像拿著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走進沒人的房間,要像進到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能亂走亂動。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譯文】:

  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時最容易出現差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認真對待。

  凡是打架嬉鬧的場合,一定要遠離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當、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遠離而不去過問。

  準備進入別人家門時,應該先敲門,問一聲有人在嗎?主人允許后才能進入。將要走進廳堂時,聲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讓里面的人知道。

  當里面的人問是誰時,要將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如果只回答“是我”,那對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誰了。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譯文】:

  想要使用別人的東西時,必須當面向人家提出請求,以便征得別人同意。假如不問一聲就拿走,這就是偷盜。

  借別人的東西,要在約定的時間內歸還,拖延時間人家以后就不相信你了。別人向你借東西時,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嗇不借。

  五、《弟子規》信(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信”是學生們主修的第四門課。信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譯文】:

  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真實不虛、講求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都是不可以的。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譯文】:

  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因為言多必有失。說的話要恰當在理、符合實際,千萬不要花言巧語。否則人家只會討厭你。

  虛偽狡詐、尖酸刻薄、下流骯臟的話,千萬不能說。阿諛奉承等粗俗的市儈習氣,都要徹底戒除掉。

  看到的事情沒有弄能夠清楚,不要隨便亂說,輕易發表意見;聽來的事情沒有根據,不要隨便亂傳,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對于自己認為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地答應別人。假如你輕易許諾,就會進退兩難。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譯文】:

  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緩慢,不能講得太快,也不能講得含糊不清,使人家聽不明白。

  東家說長,西家說短,別人的是非很難弄清楚;與自己的正經事沒有關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則,不但攪亂了別人,也有損自己的德行。

  看到了別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應該努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遠,只要肯努力,漸漸也能趕上他。

  看到了別人的惡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發現自己也有,就要馬上改正;如果沒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樣的過錯。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譯文】:

  做人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盡力趕上。

  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著憂愁悲傷。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因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養。

  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恭維自己就高興,那么,有損德行的朋友就會來與你接近,對你有益的朋友就會和你遠離。

  聽到別人贊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譯文】:

  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

  有了過錯,要能勇于面對,并徹底改正過來。這樣,別人就還是把他當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認,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六、《弟子規》泛愛眾(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泛愛眾”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五門課。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這是指交友。愛人者,人恒愛之。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譯文】:

  不論是什么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譯文】:

  一個行為高尚的人,名聲自然會高。因為人們敬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個才學豐富的人,名望自然會大。因為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著為自己謀私利,也應當做些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別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隨便輕視、毀謗。

  不要諂媚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對窮人傲慢無禮。不要厭棄過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歡新結交的朋友。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譯文】:

  當別人正忙著沒空時,不要因自己有事兒去打攪。當別人身心不安時,不要跟人家說話而去打擾他。

  別人有短處,千萬不要到處宣揚。別人有隱私,絕對不能說出去。

  稱贊別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因為別人知道后,就會因此受到勉勵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揚別人惡性,本身就是一種惡行。如果由于過分的厭惡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揚,就會招來禍害。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譯文】:

  朋友之間互相規過勸善,則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在道德上就都會有缺陷。

  拿人家東西和給人家東西,特別要分得清清楚楚。給人家的東西要多一點,拿人家的東西要少一點,這是人情來往的道理。

  想讓別人做一件事,首先要問一問自己愿不愿意做。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趕快也不要讓別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并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應該寬大為懷,盡快把它忘掉。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譯文】:

  對待家里的傭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對人還要仁慈寬厚。

  用權勢去壓服別人,別人就會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別人才會無話可說。

  七、《弟子規》親仁(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親仁”這是學生主修的第六門課。親是親近,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就是要親近仁者;以師事之,要跟他學。這是講擇師。仁者無敵。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譯文】:

  同樣在世為人,品行高低各個不相同。跟著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卻很稀少。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譯文】: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們都心存敬畏。因為仁者說話時直言不諱,也不阿諛奉承。

  能夠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與仁者親近,德行就會一天比一天增進,而過失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

  不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有無限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八、《弟子規》余力學文(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余力學文”,文指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就是除了以上六門主修的課以外,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要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這是輔修的課。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譯文】:

  如果所學的不實踐力行,一味讀死書,容易養成華而不實的習性,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如果只曉得賣力去做,不肯讀書學習,而固執于自己的見解,就不會明白道理的真假與否,這也是不對的。

  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這三者確實都非常重要。

  正在讀著這本書時,不要去想著那本書。這本書還未讀完,不要再去讀另一本書。讀書要用心專一,才有成就。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譯文】:

  不妨把學習的期限安排得寬裕一些,但在學習時要抓緊時間。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達了。

  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做筆記,以便向別人請教,求得準確的意義。

  房間里要收拾整齊,墻壁要保持干凈。桌子要保持清潔,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擺放端正。

  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說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寫得潦草、不工整,說明你浮躁不安,心沒定下來,思想不集中。學習要專心致志。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譯文】: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閱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放回原處,這樣便于下次查找。

  讀書的人要愛惜書本。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發現書本有損壞,應當隨即修補完整。

  無益身心健康的書刊,應該避而不看,因為書里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人們的智慧、敗壞人們的心志。應該多讀圣賢的著作。

  說話不講道理叫“自暴”,做事胡作非為叫“自棄”,做人絕不可這樣。一個人不能不知自愛;也不能甘于墮落。圣人和賢人境界雖高,都是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努力修學而達到的。

【弟子規對當代人的影響】相關文章:

弟子規|《弟子規》創造的奇跡08-24

老舍的影響08-02

弟子規原文04-23

弟子規句子11-05

弟子規標語12-28

《弟子規》心得01-10

《弟子規》教案01-02

弟子規的故事03-13

弟子規的感悟12-13

弟子規心得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