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弟子規小故事

時間:2024-08-26 01:23:27 潔桓 弟子規 我要投稿

弟子規小故事

  故事是漢語詞匯,拼音是gù shi,意思是舊事、舊業、先例、典故等涵義。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弟子規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弟子規小故事

  弟子規小故事1

  劉 備 教 子

  三國的時候,劉備臨終時對兒子劉禪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給丞相諸葛亮,還給劉禪留下了一封信來教育他。信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這就是說,不要認為小的壞事就可以胡作非為,不要認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讓人信服。后來,劉禪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蜀國沒有出現大的失誤。諸葛亮死后,劉禪開始寵信宦官,逐漸放縱自己,最終蜀國被曹魏滅掉,劉禪也成了俘虜。

  一個玩笑 抱憾終身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學校課間休息的時候,一個同學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時候,把椅子挪開了,結果這個同學坐在地上,脊椎摔斷,終身癱瘓。一個玩笑導致這樣的后果,雙方家庭都抱憾終身!受傷的同學將在床上躺一輩子,很苦。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養了這么大,突然變成殘廢,父母比他還難受,還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淚。我們想一想關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雙親,所以一個人的過失,有時會給多少人帶來痛苦!造成大錯無法彌補,而開玩笑同學的家庭也要承擔沉重的經濟負擔和良心的譴責。所以,任何對人身安全有損害和危害到社會的不良行為,我們是絕對不能做的,見到時也要極力勸止。

  陶母封魚

  陶侃是東晉有名的賢臣,從小就勤奮好學,而且注意人品的修養,這一切都是與他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陶侃長大后,擔任了管理漁業的小官。這一年他托人帶回家一壇腌魚孝敬母親,母親卻把魚封好讓人退回去,并且給他寫了一封信說:“你是國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東西孝敬母親呢?這是為政不廉啊!”此事雖小,卻可以看出陶侃的母親教子嚴格。陶侃始終不忘母親的教誨,最終成為晉朝著名的清官。

  蘋果的教訓

  有一個孩子,放學回到家里臉色怪怪的。因為小孩子比較單純,做了壞事容易顯現在臉上。這位母親很有警覺性,就去翻了孩子的書包,結果發現里面有三個蘋果,孩子解釋說:“我們幾個同學路過賣水果的攤位,順手拿了這幾個蘋果。”這位母親立刻帶著孩子到水果店,恭恭敬敬給人家鞠個躬,說:“對不起,我的孩子拿了你的蘋果,我跟你道歉,我沒有把孩子教好?要多少錢我馬上付給你。”她的孩子站在一旁看著母親的這種舉動,我們相信孩子的慚愧之心一定會被喚醒,從而終生記住這個教訓。

  可是有些孩子說謊話時臉不變色心不跳,為什么?是因為他們從小犯錯時,父母沒及時抓住時機遏制住,說謊話說習慣了,習慣成自然。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時,一定要及時制止,也要告誡孩子“勿以惡小而為之”,使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物雖小,勿私藏”,除了不可以偷,不可以拿,同時要教導孩子不要吝嗇,不要什么東西都想到先留給自己,要培養他樂于助人的行為,因為施予比接受更有意義啊!假如孩子從小就吝嗇,長大之后也會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氣。

  《弟子規》的故事:關于尊長前聲要低的故事

  《弟子規-出則弟》: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意思是:在長輩前說話時,聲音要放低一些,但低得讓人聽不見,卻是不合適的。

  想想我們生活中是不是會為了一些事情跟父母、大聲爭論、大聲吼叫呢?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做對嗎?我們看看下面這個弟子規小故事:

  [弟子規的小故事]

  孟嘗軍田文出生時就不討父親田嬰喜歡,因為他出生在五月五日,當時的迷信說法是:他將會長得高過大門,會克父母,決不能養活他。田文五歲那年,他懇求母親帶他去見父親,見了父親,田文走上前磕了頭,然后說:“父親,人是活的,門是死的,孩兒將來如果長得高過家里的大門,只要將大門改高一尺不就行了嗎?”父親大喜過望,他一把抱起了田文。后來田文果然不負父親的期望,成為了戰國歷史上著名的有影響的人物。

  弟子規小故事2

  1、 “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 、卜式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賢士,他對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顧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倆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財產都讓給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頭羊,后來繁殖到上千頭,他買了房屋,置辦了土地。而這時弟弟因經營不善而破產,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財產分了一半給弟弟。卜式不僅不貪圖財物,而且為了照顧弟弟,還把自己的財產讓給弟弟,這一行為感動了當時的人,大家都說他是個重親情、不愛財的君子。

  3、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經)。孟子小的時候,并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出學堂去玩。后來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的樣子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么生氣。母親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么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奮學習,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4、 漢朝有個蔡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服事母親非常孝順。那時候正逢著王莽的變亂,年歲又荒。沒有飯吃了,他就拾了桑樹上結的果子,去供奉母親。用一個器皿裝著黑的桑子,又用另一個器皿裝紅的桑子。赤眉賊見了很奇怪,就問他這是什么緣故。蔡順說,黑的奉養母親,紅的自己吃。赤眉賊聽了,也很可憐他的孝順,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拓展資料: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于道德教育。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圣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圣賢經典.做圣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

  此書原名《訓蒙文》,采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弟子規小故事】相關文章:

《弟子規》中的小故事07-03

《弟子規》中蘊含的小故事08-02

弟子規中對應的小故事06-01

弟子規譯文和小故事06-04

弟子規中李密辭官的小故事10-26

弟子規譯文和小故事第八系列08-21

弟子規的故事09-19

弟子規小故事之董遇巧用三余10-11

弟子規謹的故事06-28

弟子規的所有故事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