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7-11 23:08:58 蝶戀花 我要投稿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15篇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蝶戀花·急景流年真一箭

  清代王國維

  急景流年真一箭。殘雪聲中,省識東風面。風里垂楊千萬線,昨宵染就鵝黃淺。

  又是廉纖春雨暗。倚遍危樓,高處人難見。已恨平蕪隨雁遠,暝煙更界平蕪斷。

  譯文

  時光過的真快,這一年就像箭射過去一樣,即將過去。在冬日的雪帶著水滴落聲中,仿佛看見了春天正在走來。在春風中楊柳枝條不停舞動,仿佛一夜間柳枝就長滿了嫩芽。

  又是一個細雨的黃昏,登上高樓也看不見遠處的人啊。可恨的原野一望無垠,只有那遠方的大雁還在北往。傍晚的炊煙又起,隔斷了遠眺家人的視線,又是一天即將過去。

  注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出自唐教坊曲,本采用于梁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為名,分上下兩闋,共六十個字。

  ②急景流年,形容光陰速逝。晏殊《蝶戀花》詞:“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歡,未免縈方寸。”

  ③殘雪:尚未化盡的雪。

  ④省識:猶認識。

  ⑤垂楊:垂柳。

  ⑥染就:染成。鵝黃:淡黃。

  ⑦廉纖:細小,形容微雨。

  ⑧危樓:高樓。

  ⑨平蕪(wú):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

  ⑩暝煙:傍晚的煙靄。界斷:隔開。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1905年,當時王國維在外地教書,冬去春來,讓他想起了自己遠在南方的家人,于是以思婦的口吻寫下了這首春怨詞。

  賞析

  這實際上是一首思婦之詞,但在景色描寫之中,流露出一種對高遠開闊之境的向往以及這種向往被現實遮斷的'悲哀。

  “急景流年真一箭”是套用晏殊的“急景流年都一瞬”,只不過晏殊那首詞透著一種曠達,而王國維這首詞透著一種執著。此處的“殘雪聲中”可以是積雪融化之聲,但也可以想像成夾雜著小雨的雪落下的聲音。“省識東風面”是套用杜甫的“畫圖省識春風面”。杜甫指的是美人的容顏,而這里指的是春天的容顏。“風里垂楊千萬線”寫東風使楊柳垂枝變得柔軟婀娜。“昨宵染就鵝黃淺”,寫一夜柳枝就出現了黃色的新芽。這種季節交替是自然規律,可是春天對樓中思婦來說,意味更加深遠。

  “又是廉纖春雨暗,倚遍危樓,高處人難見”,冬天是門窗閉鎖,春天雖然可以把門窗打開,但春天又有春雨的阻隔。朦朧的春雨把眼前一切都遮蔽了,縱然打開門窗,縱然登上高樓,還是無法縱目遠望。“倚遍危樓,高處人難見”的“人”,既泛指視線中所能看見的人,又暗指思婦心中所思念的人。“又是”說明不止一年如此,而“危樓”和“高處”則突出了寂寞和孤獨。

  “已恨年華留不住,暝煙更界平蕪斷”是王國維慣用的句式。那遙遠的地方總存著思婦的希望,可是現在天已黃昏,傍晚的煙靄已經知起,漸漸遮住了思婦的視線,遠處的原野也逐漸看不清了。

  王國維長年在外執教,所以他的閨怨詞也不少,這首詞一別前人之閨怨詩詞,寫得哀而不怨,算得上要王國維的代表之作了。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翻譯:

  我早已歷盡天涯離別的痛苦,想不到歸來時,卻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三句甚好。天涯離別之苦,不抵時光流逝之悲。加倍寫來,意尤深厚。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無一語。綠窗下的芳春,也與天時同樣地遲暮了。“無一語”,益覺悲涼。春暮,日暮,象征著情人們年華遲暮。

  本來準備在夜闌燈下,細訴別后的相思。可是,一點點新的歡娛,又勾起了無窮的舊恨。三句更著力寫遲暮的悲感。當日的別離,辜負了大好芳春,這千絲萬縷的怨恨是無法消除的.。在人世間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鏡中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離樹飄零的落花。“辭鏡”二字新,有點鐵成金之妙。兩“辭”字重用亦佳。

  賞析:

  光緒三十一年(1905)春天,長期奔走在外的詞人回到家鄉海寧。夫人莫氏原本就體弱多病,久別重逢,只見她面色更顯憔悴,不禁萬分感傷。這首詞,或許就是此時而作。“閱盡天涯離別苦”,開篇即直陳久別給人帶來的苦楚。離別誠然是痛苦的,在靜安眼里,連相逢也是苦楚的:時間無情,蕩去了容顏,一分重逢之歡難抵十分久別之苦。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說“一切少男少女皆將如掃煙筒者同歸于灰燼”,這正是王國維“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之深意。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蝶戀花·小院深深門掩亞

  小院深深門掩亞。寂寞珠簾,畫閣重重下。欲近禁煙微雨罷,綠楊深處秋千掛。

  傅粉狂游猶未舍。不念芳時。眉黛無人畫。薄幸未歸春去也,杏花零落香紅謝。

  翻譯

  深深的小院,關閉起大門。畫閣上珠簾一重一重的放下低垂。要到寒食節了,微微的春雨停了,那綠楊深處的秋千直直的懸掛著,紋絲不動。

  傅粉人發狂似的去游冶,還未舍得放棄呢。就是不想在這大好春光時節,沒有人為我畫眉。薄幸郎不歸來,整個春天都過去了,你看杏花已經零落,香花亦在凋謝。

  注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晏殊詞改今名。

  門掩亞:意謂門沒有關死,只是虛掩著。寂寞珠簾,

  畫閣重重下:此為“寂寞畫閣,珠簾重重下”的倒裝,謂寧靜的畫閣,垂下重重珠簾。

  畫閣:彩繪華麗的樓閣。

  禁煙:禁止煙火的日子,指寒食節。

  傅粉:白面少年。

  未舍:沒有盡興。

  芳時:良辰,花開時節。

  眉黛無人畫:謂在如此美好的時節里,女子的黛眉卻沒有人替她描畫了。

  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畫眉,因稱眉為眉黛。

  薄幸:薄幸郎,古代女子對負心男子的稱呼。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時的`作品,具體創作時間無從考證。從詞的內容上看,當是的作者境況不佳,或認為可能與科舉考試的失利有關,于是創作了這首詞,借閨人之怨抒發自己內心的愁苦。

  賞析

  上片用“小院深深門掩亞”提起,既表明了這座小院中女主人公的身份,又表現出她此時的心境。一個能在深深庭院中生活的女子,肯定是位貴族婦女,她之所以不把門緊緊鎖上,是因為她朝思暮想的情郎還沒回家,她在苦苦地等待著呢。按理說如此“芳時”,她應該走出房門,起碼要到自家的庭院里觀賞春光才是,可她又為什么把重重的珠簾都垂下來呢。在這一句里,一定不能忽略“寂寞”二字,正是由于如此大好時光里沒有人與她共度,使她感到無比寂寞,沒有心情去欣賞花草。時間已經接近寒食,楊柳也已長得茂盛,而庭院里那架秋千,依舊孤孤單單地懸掛在那里無人理會:見不到女主人公嬌美的身影,更聽不到她銀鈴般的笑聲。“欲近”句點明時間是寒食節,一場小雨后,更顯凄清蕭索。“綠楊”句更顯環境之深邃寂寞。整整一闋的文字,令人感到最真切的只有兩個字:寂寞。

  下片著力寫女子的孤獨與哀切,她在心底埋怨著深深愛著的那個情郎,他是那么英俊瀟灑,倜儻風流,可惜無論愛他有多深,他都沒有真正把自己放在心上,依舊在外面恣意冶游。你知道不知道,大好春光里,苦苦等待你歸來的美人已有很多天沒有好好梳妝了,本該替我畫眉的你真的把我忘到腦后去了。眼看著春天快過完了,你這個薄情郎還沒有回家,不知道你想讓我等到什么時候。到此為止,女子的情緒越來越激動,雖然這些話只能默默地對自己說,但她畢竟在屋里待不住了,無法自控地走出屋門,盼望著出現奇跡:或許一眼看到那冤家就在門前,朝她走來呢。然而這只是她的一廂情愿,映入她眼簾的,僅僅是粉紅色的花瓣隨著風兒紛紛落下。最后這句話很有深意,它不僅強力昭示了女主人公的失意,更把女子紅顏易逝的哀苦通過杏花飄零折射出來,更增加了全詞的情感力度。

  詞寫閨怨,寫一個女子由于丈夫薄幸,放蕩不歸,又值暮春時節,從而引起的寂寞無聊、哀怨感傷,卻又無可奈何的感情。這些都是她內心的哀怨,但她內心更存在著焦急,“薄幸”人還未回來,可春已歸去,杏花已零落凋謝。她的內心是多么盼望春歸之前能與這個“薄幸”人相聚。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落落盤根真得地,澗畔雙松,相背呈奇態。勢欲拚飛終復墜,蒼龍下飲東溪水。

  溪上平崗千疊翠,萬樹亭亭,爭作拏云勢。總為自家生意遂,人間愛道為渠媚。

  翻譯

  溪邊兩棵松樹盤結在一起,它們互相背離呈現奇特之貌。看上去像要展翅飛翔,就像蒼龍飛墜下來吸取溪水一樣。

  溪邊平地上有無數綠樹,它們亭亭玉立,像都在爭取離云更近一些的態勢。總以為遂了平生之愿,人間的大愛就是為它而喜歡。

  注釋

  落落:獨立不群貌。

  盤根:謂樹木根株盤曲糾結。

  得地:得到適宜生長之地。

  拚飛:飛行輕捷的樣子。

  蒼龍:比喻松。

  平岡:指山脊平坦處。

  千疊翠:無數層的翠綠。

  亭亭:高聳貌。

  拏云勢:猶凌云之勢。

  生意遂:謂生命力的要求得到滿足。

  為渠媚:為它而做出美麗的姿態。

  渠:它。

  賞析

  這首詞曲像一幅山水畫,構圖很有層次:近景是姿態奇特的澗畔雙松,它們像兩條本來要飛上天去的龍,不知為什么折回頭來探入澗底的溪水;遠景是平岡上的群樹,它們一片翠綠,把枝梢高高地伸向云端。“萬樹”欣欣賂榮,“雙松”自得其樂,寧靜的自然美在神不在貌,有點王維山水詩的意境。

  首先是“雙松”和“萬樹”的對比:雙松的位置是“澗畔”,它們的姿態是墜,是“下飲”;萬樹的位置是“溪上平岡”,它們的姿態是“爭作拏云勢”。這種位置和姿態的對比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郁郁澗底松”和“離離山上苗”。“落落盤根真得地”套用了杜甫《古柏行》的詩句。

  其次最后兩句用人們的想法來對比前面大自然的規律,是王國維想要借此來表達自己的哲理思想。然而可能作者自己也感覺到了這首詞中“形”與“意”之間的矛盾,所以在結尾忽翻新意:“總為自家生意遂,人間愛道為渠媚。”這是進一步超脫,完全從“以物觀物”的角度出發,指出樹的姿態是為了適合自己生活環境的.需要。

  王國維要寫出一種無我之境的自然山水風景,卻不能達到那種“無我”的境界;他要表現老莊的超脫卻總是墮入儒家的執著;王國維不想讓這首詞表達出托物寓意,但最后兩句反而使讀者展開意境的聯想。也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這首詞中很豐富的言外意蘊,足以讓讀者慢慢去咀嚼品味。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又到綠楊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

  古詩簡介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 這是一首凄涼的塞上之作,上片寫“衰草連天”的清秋景,景中有詞人的離愁別恨。下片抒發“天涯行役”的怨恨情,情中有凄涼的西風寒雨。詞人在傾吐行役之苦的同時,也流露出懷古傷今的情懷,表達了作者的惆悵之情。

  翻譯/譯文

  又來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騎馬默默垂鞭徐行,心緒沉沉惝恍迷離,在無望的秋思之途踏行。衰草無邊已了無生趣。大雁遠去關塞遙遠。

  天涯羈旅之苦卻也無妨,只可恨那西風吹散吹滅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夢。明天,行程還在延續,乍寒的新雨打濕衣衫,更覺凄冷孤單。

  注釋

  ①綠楊曾折:古人在送別時,有折柳枝相贈的習俗。

  ②不語垂鞭:引用唐溫庭筠《曉別》詩:“上陽宮里鐘初動,不語垂鞭上柳堤。”垂鞭,放馬慢行。

  ③衰(shuāi)草:指秋天的.草。

  ④意緒:心緒;心情。南齊王融《詠琵琶》:“絲中傳意緒,花里寄春情。”

  ⑤蕭關:關口名。在今甘肅平涼縣,古為西北邊地要塞。

  ⑥行役(yì):指因公務而長期在外跋涉。

  ⑦成今古:謂今與古距離遙遠,實為感嘆光陰易逝。

  ⑧幾許:多少。

  創作背景

  這首詞考證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八月去梭龍時。作者于當年三月曾扈駕東出山海關至盛京(今遼寧沈陽)。這次奉命往覘梭龍,仍走去山海關之老路,故曰“又到綠楊曾折處”。與以往不同的是,納蘭這次并沒有隨駕出巡,而是負皇命行役在外,這是他第一次率隊遠征,這首詞就是詞人行走在漫漫出關路上的一段痛苦的內心獨白。

  賞析/鑒賞

  這首詞寫羈旅在外,路過舊日與親友分別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悵之情。上片重在寫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先看首句,“又到綠楊曾折處”,詩人不直陳痛楚,而將其深隱于“綠楊”依依之中,這種隱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層。更重要的是,一個“又”一個“曾”,完成了時空上的移位與重疊。故地重游,綠楊依舊,一如當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時(因“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時有折柳相送的習俗)——誰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獨漫游。昨天——今天,兩個既同又異,亦幻亦真的片斷,彼此交疊,詩句便多了一層深婉迷離的意趣。這種不經意(這種不經意的寫法必定經過詩人精妙的提煉才不露斧痕)營造的時空上的錯亂,近乎幻覺,也接近了思念的極致。試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

  承接首句,“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鋪而下,其實布局精巧。“不語”承接首句的惝恍迷離的狀態,而“垂鞭”已將詩人的思緒引回到現實之中。“垂鞭”意指詩人心緒沉重,縱馬緩行。馬足所及,又輕輕勾連“踏遍”一句。從時間上看,這兩句完成了從“昨”到“今”的交接,回憶轉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現實、意念成灰的自己;而從空間上看,這兩句將思緒由“折柳處”引向了“衰草連天”更為廣褒的空間。于是詩人在現實中痛感自己的孤單無依,也不得不面對無邊無際的“清秋”“衰草”,無力地抵擋著秋意凄涼的侵蝕。意猶未盡,“雁聲”又將秋意帶到“蕭關”更遙遠的地域;一個“遠”字,令愁情綿延不盡。 下片的“天涯”收結了上文,也極言“行役”之遙遠之漫長。分明苦不堪言,偏偏還說“不恨”,翻出新意,更為后文“只恨西風”伏筆——原來還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出語新巧、奇警,含意蘊藉、深長。“吹夢”之說不是首創,較早見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風吹我意,吹夢到西洲”。但兩者各盡其妙,并不雷同。風吹夢,本來給人以無限迷朦、無盡悵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風”變為可恨的“西風”,卻陡增了幾分凌厲、殘酷的意味。如果說南風是傳遞愛情的浪漫信使,為何西風卻要一下子將美夢吹散吹滅?只因詩人所要抒發是天涯羈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動、欲訴相思的閑愁。把夢吹成了“今古”應屬詩人首創,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對空間極力拓寬的基礎上,進而完成了對時間的無限延伸——于是,詩歌的時空結構便變得更加遼闊、蒼茫了。

  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結,一片“雨”色里,全詩籠罩在朦朧凄冷的情調之中。總而言之,在這首短小的詞里,詩人著意拓展了詩歌的時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無時不懷想,無處不相思,寫出了思念之極致。這份穿越時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長”。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

  宋代:蘇軾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羈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譯文: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昨夜的秋風好似從千里之外吹來。皎潔的月光爬上了寢息之所的帷帳,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著被子心中愁苦難以入睡。哪里還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羈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我這個旅居外地的游子,還沒有回朝廷的打算。夢里醒來凄絕傷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淚水。衣帶漸漸寬松,不為別的什么。只為新到的'書信,又平添了許多憔悴。

  注釋: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wéi),冷透人衣袂(mèi)。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長如歲。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屏:屏風。幃:床帳。衣袂:衣袖。衾:被子。玉漏:古代計時器。長如歲:度夜如年。

  羈(jī)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羈舍:寄居之處。歸計:指回朝廷當官,一說指回歸故里。衣帶漸寬:指人因憂愁而消瘦。新書:新寫的信。

  賞析:

  這是一首專寫詞人人生與思想發生變化時的心態詞,上片寫秋夜秋風的冷勢與詞人不眠的心態,下片從相思的角度來烘托詞人不熱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態。全詞通過描寫秋夜秋風秋月秋冷秋思來渲染詞人的秋“愁”,這是繼柳永之后,作心態婉約詞的成功嘗試。

  上片,寫秋夜秋風的冷勢與詞人不眠的心態。開頭一句,氣勢磅礴。“昨夜”點時間,“秋風”點時令,“萬里”點風勢。第二、三句寫深秋夜風冷煞人:白色的月光進到室內,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極其傳神地將人的冷感帶上了穿透力。由于秋夜秋風秋月秋冷,引發最后兩句描寫其后果:詞人就是被大被裹住,還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為太冷,而是有難言之隱;詞人“那堪玉漏長如歲”。“那堪”不是因為“玉漏”滴得太慢,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礙。這種“愁不寐”、“玉漏長如歲”,道出了詞人難盼天明的煎熬心態,可謂人木三分。這一過渡句沒有立刻給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從相思的角度來烘托詞人不熱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態。第一句就開門見山地道出:我這個旅居外地的游子,還沒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歸計亦悠哉。”(蘇軾《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從相思的角度來回答為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夢停止了,人清醒過來了,痛苦啊,“魂銷”魄散,肝腸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則形毖。今別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別賦》)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滿是“相思淚”:問我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眶淚水向枕流。

  最后兩句,寫“愁”上加“愁”,秋夜秋風秋月秋思愁煞人。“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此句尤為抒寫了羈旅思妻的感傷情懷,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書報我添憔悴”,妻子近日來信,說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說月能“冷透人衣袂”,說“玉漏長如歲”,是無理的,但卻合情。另有龍注引簡文帝詩,僅出“衣帶寬”意,沒有聯系兩句詞的上下文意箋釋。按此處詞意當從柳永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中脫化而出,況且,“衣帶漸寬”、“憔悴”等字面也有關連。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蝶戀花·密州上元

  宋代: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譯文及注釋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shuāng),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shēng)香吐麝(shè),更無一點塵隨馬。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著馬而去。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后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云籠罩著大地,要下雪了。

  山城:此處指密州。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垂,靠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著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后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云籠罩著大地,要下雪了。

  注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今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樂章集》注:小石調;趙令畤詞注:商調;《太平樂府》注:雙調。馮延巳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趙令畤詞,有“不卷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簾》;司馬槱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韓淲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賀鑄詞,名《鳳棲梧》;李石詞,名《一籮金》;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因有觀燈之風俗,亦稱“燈節”。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

  “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

  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更無”句:說的是江南氣清土潤,行馬無塵。唐人蘇味道《上元》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山城:此處指密州。

  “擊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節遠沒有杭州的元宵節熱鬧,只有在農家社稷時才有鼓簫樂曲。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周禮》:“凡國祈年于田租,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農神)。”王維《涼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

  “昏昏”句:意謂密州的元宵節十分清冷,不僅沒有笙簫,連燈火也沒有,只有云垂曠野,意濃濃。垂,靠近。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詞人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故而寫下此詞。

  賞析

  此詞作于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全詞用粗筆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氣候、地理、風俗等方面各自的特點,描繪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對杭州的思念和初來密州時的寂寞心情。

  這首詞題記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那里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就是“燈火”。東坡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點出燈夕的盛況。“明月如霜”,寫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詩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游賞,元宵節是宋代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街人游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好盛裝而出。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這還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更無一點塵隨馬”,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游人。說“無一點塵”,更顯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闋描寫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寫燈、寫月、寫人,聲色交錯,充分展現了杭州元宵節的熱鬧、繁榮景象。

  下闋描寫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過片,使情調陡然一轉,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無須多著一字,便覺清冷蕭索。結句“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則不但寫出了密州氣候的寒冷,而且也讓人感覺到環境的空曠蒼涼。

  作者“曾經滄海難為水”,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鬧,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凄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樂的是這里連年蝗旱,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嘆。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閑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里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陰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悅之情。

  蘇軾這首《蝶戀花》,確是“有境界”之作,寫出了對“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實感受,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內容、筆墨不囿于成規,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筆亦隨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詞運用了轉折、反襯等章法技巧,體現出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

  清代 王國維

  滿地霜華濃似雪。人語西風,瘦馬嘶殘月。一曲陽關渾未徹。車聲漸共歌聲咽。

  換盡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自是浮生無可說。人間第一耽離別。

  譯文

  滿地凝結著寒霜,濃得像覆上一層白雪。人們立在西風中話別,瘦馬也向著殘月不斷悲鳴。送別時,《陽關》一曲猶未奏完,離人就已出發了。咿軋的車聲仿佛應和著歌聲,在痛苦地嗚咽。

  天涯芳草青青的顏色已換作枯黃,可是,陌頭上深深的車轍依舊是我來時的模樣。三句為前人未道之語。靜安于是年春跟隨羅振玉入京,數月后即奔喪回里。來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無常。這虛浮無定的人生,還有什么可說呢?在人間最令傷心的事莫過于離別了。

  注釋

  霜華:此指嚴霜。因其每呈結晶狀,故云。張祜《旅次上饒溪》詩:“秋竹靜霜華。”

  陽關:指《陽關三疊》曲。為古代送別的曲調。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譜入樂府,即以詩中“渭城”或“陽關”名曲。

  浮生:《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莊學說認為人生世事虛幻無定,故云。

  耽(dān):指沉溺、迷戀;也有停留、拖延、延誤的含義。

  簡析

  詞的第一句作者上來就點明了時間,大雪飄零,萬物冰凍,首先在時間上為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調。瘦馬,殘月,都是一組凄涼的意象,作者在這里用他們渲染氣氛。陽關自古就是人們分別的地方,作者在這里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離別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來說分別的時候,車輪嗚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對分別的`傷痛。

  下句作者重點以情馭景,他開始感嘆時間還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開始回憶起自己以前與人相處的美好時光,想到這里,作者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發現自己什么也說不出,只能感慨的說一句:離別。

  創作背景

  光緒三十二年(1906)秋,靜安曾奔父喪南歸故里。這期間所寫的詩詞充滿著悲涼的情調。本詞寫離別時的情景,殘月出門,西風瘦馬,詞人不幸的遭遇加上他憂郁的天性,使他更感到人生的虛幻了。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獨向滄浪亭外路,六曲闌干,曲曲垂楊樹。展盡鵝黃千萬縷,月中并作濛濛霧。

  一片流云無覓處,云里疏星,不共云流去。閉置小窗真自誤,人間夜色還如許。

  翻譯

  獨自游覽滄浪亭外的景色,彎曲的欄桿旁,種滿了垂楊樹。它們展開萬縷枝條,鵝黃的顏色在月色下像是濛濛的霧氣。

  天上的云彩找不到了,云彩里的疏星,卻沒有和云彩一起移動。我平時閉門苦讀,真是辜負了這里的夜色啊。

  注釋

  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滄浪亭:蘇州城南之名勝。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詩人蘇舜欽流寓吳中,購得園址,傍水構亭名“滄浪”,作《滄浪亭記》,自號“滄浪翁”。

  六曲闌干:指彎曲迂回的欄桿。闌干,即欄桿。

  鵝黃:此處以顏色代指初春的楊柳。

  不共:不和、不與。

  閉置小窗:即指代閉門讀書。閉置,有禁閉的意思,這里是指自我禁閉。

  自誤:指自己耽于閉門讀書,辜負了窗外美好的夜色。

  如許:像這樣,指如此美好。

  創作背景

  《蝶戀花·獨向滄浪亭外路》載于《苕華詞》,是王國維的早期作品,當作于清德宗三十一年(1905年)春王國維任蘇州師范學堂教習之時。當時作者自海寧返回蘇州,在滄浪亭外獨步時即興寫下此詞。

  賞析

  此詞上片寫作者在滄浪亭外散步時所見夜景。蘇州師范學堂與滄浪亭一路相隔。滄浪亭秀美的景色是作者早已熟知的,在月色中詩人禁不住又漫步來到這園林勝地。“獨向滄浪亭外路”——沒有結伴出游的喧嘩,沒有行色匆匆的煩惱,所謂“無我之境人唯于靜中得之”,要的就是那份能夠“以物觀物”的從容與安靜。這時詞人的心態是安詳平和的,這種心態最適宜發現美。“獨”字寫出了作者對滄浪亭由衷的喜愛和自己與眾不同的月夜賞景的審美。王國維在蘇州師范教習期間,講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課程,并不為時人所重。這個“獨”字就是詩人當時心境的寫照。“滄浪亭”取“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而這高雅的情趣正是和詩人的內心世界是相通的。“六曲闌干,曲曲垂楊樹”的柔美就不同于《青玉案》中“西風林下,夕陽水際”的凄美;“鵝黃”的嬌艷也不同于夕陽的慘淡。當然“六曲闌干,曲曲垂楊樹”和“展盡鵝黃千萬縷”是從馮延巳《蝶戀花》的“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化來,但接下來的一句“月中并作濛濛霧”就有了一個從薄暮到月出的時間推移。作者是傍晚來此散步的,所以看到“展盡鵝黃千萬縷”的柳絲;然后在不知不覺中夜色已至,月明星出,那千萬縷的柳絲就漸漸變成一片濛濛之霧了。這景色就與馮延巳那首詞的景色不同,而相似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醇美與朦朧。

  詞的下片是寫詞人在滄浪亭外獨步時所見到的天上夜景。月光下,滄浪亭曲折的回廊石欄包裹在層層楊柳之中。那千萬枝條正展現出鵝黃嫩綠來,在微微月光的籠罩下,形成一片朦朧的`霧氣。“一片流云無覓處,云里疏星,不共云流去。”夜色深沉,天上曾有的一片流云已飄逝不見,只有掩映在薄云中的稀稀疏疏的星點,不曾隨流云的飄逝而離去,反而顯得更加明亮了。夜空寧靜而澄澈。這里邊也有一個時間的推移:剛才有一片浮云遮住了幾顆星星,現在再一抬頭,忽然發現那片浮云已消散得無影無蹤,而剛才不見了的那幾顆星星又在原來的位置閃耀。這景色引人品味,但它與詩的“比興”是不同的。詩的比興用意一般比較明顯,意思雖各有不同,但表達得都很明確。詞的“境界”則不像詩的“比興”那么明確,它僅僅停留在給讀者一種觸發而不能落實的狀態。而其美感也正存在于這種引發讀者豐富聯想的言外意蘊之中。王國維這幾句詞就是如此:讀者可以從“流云”領略到某種無常的變幻,也可以從“疏星”聯想到某種高遠的、不變的東西,還可以從美學想到哲學甚至想到道德倫理。這是一幅十分美麗的月下柔柳圖,作者此刻的心情也如夜空般“表里俱澄澈”。作者在感嘆“人間夜色還如許”的同時,也不由得要責怪自己“閉置小窗”耽擱了多時的良辰美景了。“閉置小窗”可以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自己過去關起門來讀書,沒有發現外邊有這么好的景物可以欣賞;另一層是自己過去鉆進人生問題的牛角尖里自尋苦惱,沒有發現這種可以陶醉于其中的自然之美的解脫。就像眼前這樣的景色,當人擺脫了世俗的煩惱和人生問題的考慮,全身心地投入審美的愉悅,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的夜色也是如此美麗的。

  全詞上下兩片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寫出了夜色的可愛與美麗,其中也蘊涵了作者的人生感悟。詞中集中選擇了兩個鏡頭,一是月下柳林,一是天上云星,景物不多,卻立體地寫出了春夜的美妙可人,藝術上十分成功。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蝶戀花·送潘大臨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別酒勸君君一醉。清潤潘郎,又是何郎婿。記取釵頭新利市。莫將分付東鄰子。

  回首長安佳麗地。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為向青樓尋舊事。花枝缺處余名字。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送別的酒勸你一醉方休,清秀而豐潤的潘郎,你是哪家的郎婿?記住美女與升官所賞的喜錢,不要交給東邊鄰居好色的小人。

  憶起京城那個美女密集的都市,我是英俊瀟灑的不一般的人物。為向青樓女子尋覓往日風流韻事,在院的墻上還留著名字。

  注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②潘大臨:字邠老,秀才,北宋江西派詩人,著有《柯山集》。蘇軾貶居黃州時,二十多歲的潘大臨從蘇軾學詩習書。

  ③釵頭: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結住頭發的稱“釵子”。釵頭系釵的首端,多指釵。這里代指美女。新利市:仕慶所賞得的錢,這里代指升官所得賞錢。

  ④東鄰子:東邊鄰居好色之子。

  ⑤回首:回顧,憶起。長安:古都。這里泛指京都。佳麗:美麗的女子。

  ⑥青樓:青漆涂飾的豪華精致的樓房。這里代指院中的女子。

  ⑦花枝缺處:院,白居易《長安道》詩:花枝缺處青樓開。

  賞析: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潘大臨將赴省參試。蘇軾借京都試成出仕文人昔日風流韻事作該詞,激勵潘大臨的心志與大愿。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天淡云閑晴晝永。庭戶深沈,滿地梧桐影。骨冷魂清如夢醒。夢回猶是前時景。

  取次杯盤催酩酊。醉帽頻欹,又被風吹正。踏月歸來人已靜。恍疑身在蓬萊頂。

  賞析

  詞至南宋始多運典,有“掉書袋”之習。而北宋詞壇,一般仍以白描精繪、直抒胸臆為主,與唐五代詞相去不甚遠。李之儀的詞大致亦多如此。

  此詞上闋主要寫作者白晝酣睡和初醒之狀。前三句都寫作者晝眠初醒時所見之景。“天淡云閑”,括寫此日好天氣,而“晴晝永”三字,表面似寫晝長,實際上卻暗寫作者晝眠時間之長。“庭戶深沉”,既交代了作者的晝眠地點,又說明作者是閉門獨眠。而“滿地梧桐影”,則點綴了庭內的幽靜氣氛。“骨冷魂清”四字,固然可能是晝夢所致,但從全詞的縱酒豪放的落拓不羈來看,作者很可能就是躺在梧桐樹下的陰影中晝眠的.。“夢醒”、“夢回”,說明作者是睡了又睡、一夢連一夢。而所夢者,則皆是生平所感之人事。

  于是,作者因夢而感慨,索性爬將起來,到外面去喝酒排遣了。下闋即由酣睡而轉到了對自己醉酒情景的描寫。此處的“催”字用得好,表明作者是催促自己趕快醉去,這與杜牧的詩句“但將酩酊酬佳節”同妙。而“醉帽頻倚,又被風吹正”之句,雖純從杜甫的詩句“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中化出,但卻活畫出作者從酒肆出來,巾帽歪戴,一個人在風中醉步踉蹌、搖搖擺擺的醉酒情景。“踏月”二字,則說明作者歸來已經天黑,暗透出其飲酒時間之長,與上闋之“晴晝”恰成反筆。“人已靜”,則已夜深矣。而作者卻仍然恍恍忽忽,懷疑自己是否身在“蓬萊頂”上。這不僅說明此時作者酒意尚未全醒,又反映了詞人豁達開朗、怡然自樂的情懷,與“醉帽頻倚”數句,都可說是“酩酊”二字的具體寫照。

  總之,此詞上闋寫白晝獨眠,下闋寫夜半醉歸,表現了作者對酒當歌、行樂及時的人生態度和寬敞胸懷。而其對人生的感嘆之意,則均在酣睡與醉酒之后深藏著,讓人們自己去領會。這可以說是此詞的基本構思。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春事闌珊芳草歇。

  客里風光,又過清明節。

  小院黃昏人憶別。

  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

  夢破五更心欲折。

  角聲吹落梅花月。

  譯文

  本來春天是百花盛開、野草芳菲的季節,處處都有令人賞心悅目、歡情無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長,這種美好的景色早就過去了。久處異鄉,又是一年清明節。黃昏坐在小院思念親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時偏偏遇到伯勞鳥。

  親人所處之地與這里僅隔咫尺江山,卻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來而只能懸目相望,魚雁互通。望穿秋水卻音信全無。及至五更,不僅美夢不成,而且讓人夢中驚醒的又是刺耳的'角聲。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為之心碎呢?

  注釋

  蝶戀花: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闌珊:衰敗、將盡之意。芳草歇:香草將凋萎,不再芬芳。

  客里:離鄉在外期間。

  清明節:中國傳統節日,民間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游等習俗或活動。

  落紅:落花。啼鴂(jué):又名伯勞鳥,類似杜鵑的一種鳥,鳴聲悲凄,古人認為是不祥之鳥。

  咫(zhǐ)尺:形容距離近。楚越:春秋戰國時兩個諸侯國名。

  目斷: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魂銷:謂靈魂離體而消失。形容極度悲傷或極度歡樂激動。

  音塵絕:音訊斷絕。音塵,音信,消息。

  夢破:夢醒。心欲折:形容傷心欲絕。

  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賞析:

  此詞當作于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當年暮春,蘇軾在鎮江一帶辦理賑饑事,已將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詞以表達對杭州家人的思念。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近現代:毛澤東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譯文: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六月紅軍征討腐朽兇惡的國民黨軍閥,人民要用長長的繩索把鯤鵬捆縛。贛水那邊根據地紅旗高展,這都是依靠黃公略的努力。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所有的工農們要踴躍與敵人爭斗,讓革命席卷江西大地,搗破敵人占領的湖南湖北。國際歌的歌聲中,我們的革命力量如同天兵降臨一般的茁壯起來。

  注釋: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gàn)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蝶戀花:詞牌名,出自唐教坊曲,雙調,分上下兩闋,上下片同調,押仄聲韻,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韻。汀州:古時州名,州治在今閩西長汀縣。天兵:指紅軍。征腐惡:指征討腐朽兇惡的國民黨軍閥。長纓:長繩索。鯤鵬:這里作貶義用,等于說巨大的惡魔。贛水那邊紅一角:指贛西南的贛江流域黃公略率領的紅六軍(1930年7月改稱紅三軍)所建立的根據地。偏師:配合主力作戰的部隊。黃公略:(1898――1931)湖南湘鄉人。1931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的東固地區行軍中遭敵機掃射犧牲。當時他留守閩西根據地。

  百萬工農齊踴(yǒng)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biāo)為我從天落。

  踴躍:奮起刺擊。湘和鄂:湘指湖南,鄂指湖北。國際悲歌:指國際歌。狂飆:疾風。這里形容正在興起的革命風暴。

  賞析:

  詞的上闋以虛實相生、正反對比等藝術手法著重敘事而又滲透著熱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動。“六月天兵征腐惡”,起句突兀而來,首先推出“天兵”與“腐惡”兩個對立的意象,并以“征”字相關聯,直有一股令人振奮的摧枯拉朽的磅礴氣勢,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以“天兵”指作者所率的工農紅軍,既顯其神威,又張其正義。以“腐惡”指敵人,是形容詞名物化的用法,既暴露了敵人腐朽丑惡的本質,又反襯了“天兵”的正義和不可抗拒。中間著一“征”字,可謂興師有名,仁義自見。這一句從時令“六月”落墨,看似尋常,其實多有包孕。

  “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就其喻指的事物而言,是前句的復現;就其意象創造而言,卻發生了耐人尋味的推移和轉換。“萬丈長纓”與“天兵”語意相承,是意象的推移;“鯤鵬”與“腐惡”相應,用以吟指作者所要否定的對象,則是一種出人意料的意象轉換。此前,作者在《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中有“鯤鵬擊浪從茲始”句;此后,在《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中有“斥鷃每聞欺大鳥”句;在《念奴嬌·鳥兒問答》中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句。其中“鯤鵬”、“大鳥”都被用來喻指作者所贊美和肯定的對象。這里,作者之所以進行異乎尋常的意象轉換,以“鯤鵬”屬應“腐惡”,意匠在于既真實地揭示當時國民黨蔣介石政權虛弱而又暫時強大的兩重性本質,又隱約披露作者對當時攻取中心城市的不可能性與危險性的深層的情感判斷。“萬丈長纓”要縛住那大而“不知其幾千里”的鯤鵬,氣不可謂不壯,然而談何容易!

  正是沿著上述已經隱約披露的深層的情感潛流,作者的思緒很自然地流向了另外的意象空間:“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贛水那邊”,是以切入的遠景轉換了意象空間;“紅一角”則以鮮明的色彩造成了耀人眼目的視覺形象。這種空間的跳躍轉換和鮮明意象的創造,無疑顯示了作者強烈的情感流向,透露了作者對已經是“紅一角”的“贛水那邊”分外矚目的眷顧之情。這種深刻的情感潛流,畢竟是難以抑而不發的,至“偏師借重黃公略”一句,可謂情不自禁而溢于言表了。作者之所以在作品中對黃公略贊賞有加,不僅僅是因為黃公略所率的紅三軍在從汀州向長沙的軍事行動中確實是足可倚憑的“偏師”,黃公略本人在關鍵時刻贊同并支持了毛澤東抵制攻取南昌的決策;更重要的是,他向來理解和支持工農武裝割據的主張,堅持在粵北至贛西南贛水一帶開展武裝斗爭,深入進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紅色政權,為創建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黃公略與毛澤東在革命戰略上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是毛澤東足可信賴與借重的。

  詞的'上闋一、二句與三、四句構成了層次分明而又相互聯系、相映成趣的藝術思維空間,筆調也前后相承而又顯出變化。如果說一、二句是作者立足于現實而在幻化的意象空間進行形象思維,豪情浩氣之中隱然生出一縷深沉的憂思,筆調雄渾而凝重;那么,三、四句則是從虛境回復現實,于深情眷顧中流露出對正確的戰略道路及其成功實績的熱情贊美,筆調也顯得活脫輕靈。

  詞的下闋,作者揮灑酣暢的筆墨,緊扣意脈進一步狀寫革命氣勢,抒發強烈而深沉的情懷。“百萬工農齊踴躍”,是上闋“天兵”、“萬丈長纓”等虛擬意象的現實具體化,是對如火如荼的工農武裝斗爭形勢的真實描寫與概括。“齊踴躍”三字,極富動感,極有力量,既謳歌了廣大工農群眾革命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又為下句意象空間的開拓引弓蓄勢。

  “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緊承前句筆力豪氣,一瀉萬里,勢不可遏。從汀州向長沙的軍事行動,自閩西、贛南北上,縱貫江西,幾及全省,而后自贛西北取進逼湘鄂態勢,狀以“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并非“虛筆”。句中驅遣“席卷”、“直搗”這兩個力度極強的詞語,意銳詞銳,如同雷轟電掣,使得上闋開辟的“萬丈長纓”、“紅一角”的意象空間急劇伸張拓展,令人心馳神往,了無滯礙,似覺鋒芒所向,紅旗漫天,以至席卷江西、直搗湘鄂意猶未盡,情不能已。

  至此,作者順勢翻筆,凌空一變,由已經極大地伸展開來的外在的意象空間轉向逐漸亢奮起來的內在的心靈世界:“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紅了一角的古老土地上紅旗躍動,百萬奮起的工農正邁開排山倒海的行進步伐,“席卷”、“直搗”舊世界的革命氣勢……此情此景,本身就構成了大氣磅礴、悲壯動人的時代旋律、人類史詩。而呼喚“饑寒交迫的奴隸”、“全世界受苦的人”起來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讓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的《國際歌》,正是這種時代旋律、人類史詩匯集而成的全世界無產者革命的歌,心中的歌。毛澤東身在此情此景之中,扮演著“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的時代主角,是我唱《國際歌》,還是《國際歌》唱我,自是渾然難分而神思飛越了。所謂“狂飆為我從天落”,正是這種物我渾然的詩家妙語。“狂飆”何物?它既指革命風暴,此為物;又指內心的情感波濤,此為我。二者交激鼓蕩,奔突于天,深沉于心,以“為我從天落”言之,信不虛也!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殘杏枝頭花幾許。啼紅正恨清明雨。

  盡日沈香煙一縷。宿酒醒遲,惱破春情緒。遠信還因歸燕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古詩簡介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是北宋詞人趙令畤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傷春懷人的閨情詞,上片以時令為線,傷春惜花,托紅杏寫興,由閨人處境寫到閨外情景,用景物的描寫表現愁緒,下片以離愁為旨,懷人思遠,托燕傳情,由閨中情景牽動閨人意緒。這首詞語不多,情無限,有含蓄蘊藉、語婉意深的風格,詞寫得清超絕俗,澹雅疏秀,別具一格。

  翻譯/譯文

  我有心減去羅衣,卻沒有盡退春寒,一任珠簾垂地,我獨守在這深深庭院。枝頭上的紅杏還剩下幾許?我傷心流淚,只怨恨清明時節無情的風雨。

  為消磨長日我點燃沉香,孤獨的我癡對香煙一縷,昨夜飲酒今晨醒得遲,滿是惱春情緒。飛燕又沒帶來他歸家的音信,看屏風上西江水路,更引起我無限愁情。

  注釋

  ⑴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⑵羅衣:指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⑶啼痕:淚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跡。止:同“只”。

  ⑷沉煙:點燃的沉香。

  ⑸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飲的酒。

  ⑹惱破春情緒:春色惱人,春情難遣之意。惱,撩惹。

  ⑺“飛燕”句:古有飛燕傳書的故事。

  ⑻西江:古詩詞中常泛稱江河為西江。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認為作于寧遠軍承宣使任上。以美人自喻,自屈原肇始,后逐漸成為古典詩詞中的一種常用的寄托手法。宋詞多寫閨情、春愁,其中不乏以女子閨愁寄寓自身遭際的作品。趙令疇因與蘇軾交好,在蘇軾見逐時,也受到牽連,多外放邊遠之地,際遇頗為坎坷。他這首《蝶戀花》將閨情寫得婉轉曲折,可看作寄托之作。

  賞析/鑒賞

  這首抒寫閨中懷人之情的詞,語不多,情無限,有含蓄蘊藉、語婉意深的風格。詞寫得清超絕俗,澹雅疏秀,別具一格。

  首句別開生面,不以景語起興,而純以陳述語氣,描寫閨中女子心緒:“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寒未去”說明此時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受天氣影響,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無常。“深深處”點出女子憂悶之深,渲染出一種深重、孤寂的氛圍。“不卷珠簾”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緒縈懷而心生懨懶;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簾之后,望見滿目春色,更添愁緒。愁之深沉難去,可見一斑。

  以下兩句點明女主人公愁悶的表層原因——清明時節的連綿春雨。這場雨,不僅使氣候“寒未去”,“欲減羅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雨打花枝,落紅無數。所以,簾雖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關切庭院中的花兒,迫不及待地問詢:“紅杏枝頭花幾許?”當然,不消問,她也料到嬌艷的杏花定然會遭到的命運了。她仿佛看到那枝頭稀稀拉拉幾朵殘存的`紅杏,依稀還帶著雨痕,像啼哭一樣,憎恨那殘酷無情的清明雨。當然花兒哪有悲與恨,只不過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緒之劇烈程度看,閨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來不像是一般傷春、惜花的意緒了。詞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當別有感恨。人世間有許多人和事有如花兒般的美好,結果卻被一場無情“風雨”破壞了。“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這兩句詞實是頗富有象征意味的。詞之上片,將女主人公惜花傷春的意緒表達得頗為動人。

  過片三句,轉寫閨中人內心極度的凄寂和苦悶。“盡日沉煙香一縷”,她終日對首一縷裊裊香煙出神,深閨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無聊賴可想而知。“盡日”,即李清照所說“愁永晝”也。盡日苦坐愁城,無法排遣,唯有借酒澆愁。“宿酒醒遲”,可見恨深酒多,以致一時難醒了,而醒來仍然是空對“沉煙香一縷”而已,此種境遇何等難挨!“惱破春情緒”,關合上片惜花恨雨,極力渲染出一個“愁”字。

  結尾兩句點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層原因——佳人懷人心事。“飛燕又將歸信誤”,她多么希望春燕給她帶來遠人的信息,而它們卻如史達祖筆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雙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對屏風悵望:“小屏風上西江路”,淡煙流水的畫屏上畫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當初心愛之人正是從這水路遠去的。歇拍寫出了閨人佳人對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讀之令人感到意猶未盡,一詠三嘆。

  名家點評

  明·李攀龍《草堂詩余雋》:托杏寫興,托燕傳情,懷春幾許衷腸。

  明·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開口澹冶松秀。末路情景,若近若遠,低徊不能去。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段警拔不足而靜婉有余,后段以閑淡之筆,寫懷人心事。結處風華掩映,含蓄不盡。德麟為安定郡王,天水氏固多才子也。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譯文

  夢中進入了煙雨迷離的江南,走遍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人兒相遇。夢境里離情消魂無處訴說,夢醒來更覺惆悵,消魂離情將人誤。

  想要寫一封書信向你訴說相思之情,可是大雁飛在上空,而魚沉在水底,就算寫成也無法寄去。緩緩彈箏抒發心中的離情別緒,移遍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注釋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消魂:魂魄消滅。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

  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消魂:一作“佳期”。

  尺素:書寫用之尺長素絹,借指簡短書信。素:白絹。古人為書,多寫于白絹上。

  浮雁沉魚:古代詩文中常以鴻雁和魚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

  終了:縱了,即使寫成。無憑據: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猶云移盡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術語。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破,猶盡也,遍也,煞也。

  賞析

  這首詞抒寫主人公對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離愁別緒。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這首詞開頭三句是說,夢中走向了煙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心上人相遇。

  這是說夢游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行盡”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煙水路”三字寫出江南景物的特征,使夢境顯得更優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上片后兩句是說,夢境里黯然銷魂何處訴說,醒后惆悵不已全因夢中消魂誤。

  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說,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倍“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疊;但在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層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也不多見。晏幾道詞喜用這種句法。

  上片寫夢中無法找到離人,下片改變念頭,想到寫信。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下片前三句是說,想訴說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寄出。

  說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樂來排遣。

  “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末兩句是說,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由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他借低音緩弦抒發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只用“緩弦”、“移柱”來表達難寫的幽懷,行動的描寫比言辭的表白更為鮮明有力。

  這首詞語言清疏明暢,寫情從做夢到寄信,到彈箏,節節遞進,節節頓挫,又顯得沉摯有力,更有一股郁積、盤旋的力量。

  晏幾道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蝶戀花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18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16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29

【推薦】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2-28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精】03-02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推薦】03-02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薦】03-03

《蝶戀花·出塞》原文賞析及翻譯05-11

【熱門】蝶戀花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