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15篇)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蝶戀花·急景流年真一箭
清代王國維
急景流年真一箭。殘雪聲中,省識東風面。風里垂楊千萬線,昨宵染就鵝黃淺。
又是廉纖春雨暗。倚遍危樓,高處人難見。已恨平蕪隨雁遠,暝煙更界平蕪斷。
譯文
時光過的真快,這一年就像箭射過去一樣,即將過去。在冬日的雪帶著水滴落聲中,仿佛看見了春天正在走來。在春風中楊柳枝條不停舞動,仿佛一夜間柳枝就長滿了嫩芽。
又是一個細雨的黃昏,登上高樓也看不見遠處的人啊。可恨的原野一望無垠,只有那遠方的大雁還在北往。傍晚的炊煙又起,隔斷了遠眺家人的視線,又是一天即將過去。
注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出自唐教坊曲,本采用于梁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為名,分上下兩闋,共六十個字。
②急景流年,形容光陰速逝。晏殊《蝶戀花》詞:“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歡,未免縈方寸。”
③殘雪:尚未化盡的雪。
④省識:猶認識。
⑤垂楊:垂柳。
⑥染就:染成。鵝黃:淡黃。
⑦廉纖:細小,形容微雨。
⑧危樓:高樓。
⑨平蕪(wú):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
⑩暝煙:傍晚的煙靄。界斷:隔開。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1905年,當時王國維在外地教書,冬去春來,讓他想起了自己遠在南方的家人,于是以思婦的口吻寫下了這首春怨詞。
賞析
這實際上是一首思婦之詞,但在景色描寫之中,流露出一種對高遠開闊之境的向往以及這種向往被現實遮斷的悲哀。
“急景流年真一箭”是套用晏殊的“急景流年都一瞬”,只不過晏殊那首詞透著一種曠達,而王國維這首詞透著一種執著。此處的“殘雪聲中”可以是積雪融化之聲,但也可以想像成夾雜著小雨的雪落下的聲音。“省識東風面”是套用杜甫的“畫圖省識春風面”。杜甫指的是美人的容顏,而這里指的是春天的'容顏。“風里垂楊千萬線”寫東風使楊柳垂枝變得柔軟婀娜。“昨宵染就鵝黃淺”,寫一夜柳枝就出現了黃色的新芽。這種季節交替是自然規律,可是春天對樓中思婦來說,意味更加深遠。
“又是廉纖春雨暗,倚遍危樓,高處人難見”,冬天是門窗閉鎖,春天雖然可以把門窗打開,但春天又有春雨的阻隔。朦朧的春雨把眼前一切都遮蔽了,縱然打開門窗,縱然登上高樓,還是無法縱目遠望。“倚遍危樓,高處人難見”的“人”,既泛指視線中所能看見的人,又暗指思婦心中所思念的人。“又是”說明不止一年如此,而“危樓”和“高處”則突出了寂寞和孤獨。
“已恨年華留不住,暝煙更界平蕪斷”是王國維慣用的句式。那遙遠的地方總存著思婦的希望,可是現在天已黃昏,傍晚的煙靄已經知起,漸漸遮住了思婦的視線,遠處的原野也逐漸看不清了。
王國維長年在外執教,所以他的閨怨詞也不少,這首詞一別前人之閨怨詩詞,寫得哀而不怨,算得上要王國維的代表之作了。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宋代: 李清照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山又斷 一作:水又斷)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譯文: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山又斷 一作:水又斷)
絲綢的薄衫被淚水浸濕,臉上的脂粉也和在淚水中沾滿衣衫。想到送別時家中親人將那《陽關曲》唱了一遍又一遍。而今身在異鄉,望萊州山長水遠。寄宿館所,秋雨瀟瀟,不禁感到無限凄清。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被離情別緒攪得心亂如麻,竟不知餞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淺還是滿。如今已分隔兩地,只好靠鴻雁來傳遞書信。好在東萊不像蓬萊仙山那樣遙遠飄渺,可望而不可即。
注釋: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山又斷 一作:水又斷)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印齋本自注云:“別作‘淚搵征衣脂粉暖’。”滿:同“漫”。蕭蕭:一作“瀟瀟”。孤館:孤獨寂寞的旅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lái)不似蓬萊遠。
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把:四印齋本自注:“別作有。”東萊:即萊州,時為明誠為官之地,今山東萊州市,曾名掖縣。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名。
賞析:
詞作當寫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時趙明誠為萊州守,李清照從青州赴萊州途中宿昌樂縣驛館時寄給其家鄉姊妹的。它通過詞人自青州赴萊州途中的感受,表達她希望姐妹寄書東萊、互相聯系的深厚感情。
眼淚濕了衣服,臉上胭脂妝容化開。詞開頭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難分難舍的情感。四疊陽關唱了幾千遍但是還不足以形容自己內心對妹妹的萬種離情。“千千遍”則以夸張手法,極力渲染離別場面之難堪。“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妹妹此行路途遙遠,而自己已經到了“山斷”之處,離妹妹更加遙遠了,加上又有瀟瀟微雨,自己又是獨處孤館,更是愁上加愁。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自己在臨別之際,由于極度傷感,心緒不寧,以致在餞別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淺也沒有印象。詞人以這一細節,真切形象地展現了當時難別的心境。“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詞人告慰姊妹們,東萊并不象蓬萊那么遙遠,只要魚雁頻傳,音訊常通,姊妹們還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僅僅表現的是離情別緒,更表現了詞人深摯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約派代表人物,通過這一詩詞,看出李清照詞細膩生動,而又不乏姿放的特點。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
宋朝 范成大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譯文
春來,綠水新漲一篙深,盈盈地漲平了水面。水邊芳草如茵,鵝兒的腳丫滿跚,鮮嫩的草色,在微風習習吹拂里,染綠了河塘堤岸。畫船輕緩移動,繞著九曲水灣游轉,望去,橫塘高塔,在眼前很近,卻又像啟船時一樣遙遠。
江南水鄉,春寒遲遲農事也晚。村北,村南,谷雨時節開犁破土,將田耕種遍。春麥已結秀穗隨風起伏連崗成片,山岡上桑樹茂盛,桑葉賣家很賤,轉眼就可以,品嘗新面,收取新繭。
《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注釋
畫舫:彩船。
夷猶:猶豫遲疑,這里是指船行遲緩。
橫塘:在蘇州西南,是個大塘。
谷雨: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清明之后。
看看:轉眼之間,即將之意。
江國:水鄉。
寒:指水冷。
《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詞,描繪出一幅清新、明凈令好鄉春景,散發著濃郁而恬美令農家生活氣息,自始至終有流露出鄉村景色人情淳樸、寧靜、合皆,讀了令人心醉。
詞令上片向讀者講述了一幅早春好鄉令五彩畫面。
“春漲一篙添好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微。”“一篙”,是指好令深度,“池漲一篙深。”“添好面”,有兩重意思,一是好面上漲二是好滿后面積也大了。“鵝兒”,小鵝,黃中透綠,與嫩草色相似。“綠”,就是“綠柳才黃半未勻”那樣令色調。春好漲滿,一直浸潤到微邊令芳草;芳草、鵝兒在微風中活潑潑地抖動、游動,那嫩嫩、和諧令色調,透出了生命令溫馨與活力;微風輕輕地吹,吹綠了河微,吹綠了河好。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畫舫”,彩船。“夷猶”,猶豫遲疑,這里是指船行遲緩。“橫塘”,在蘇州西南,是個大塘。江南好鄉河渠縱橫,灣道也多。作者乘彩船往橫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灣畫舫緩慢行進。看著前方令塔近了,其實還遠。這就象俗語所說“望山走倒馬”,那好面上令小鵝,其實,作者并不急于到塔邊,所以對遠近并不在意,此時更使他欣悅令倒是一路好景致。便很令人疼愛留連。這兩句寫船行,也帶出了沿途風光,更帶出了自己盎然興趣。全詞歡快氣氛也由此而興。
詞令下片寫到農事,視野更加開闊了。如此寫,既與上片緊密相聯,又避免了重復。
“江真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江真”,好鄉。“寒”指好冷。旱地早已種植或翻耕了,好田要晚些,江南農諺曰:“清明浸種(稻種),谷雨下秧。”所以“耕遍”正是時候。著一“才”字,這不緊不慢令節奏見出農事令輕松,農作令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過令好田,一片連著一片,真是“村南村北皆春好”、“綠遍山原白滿川”,一派好鄉風光現于讀者面前,雖然農事緊張或更可說繁重,但農民們各得其樂,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
“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秀麥”,出穗揚花令麥子。“面”當為炒面,將已熟未道令麥穗摘取下來,揉下麥粒炒干研碎,取以嘗新,現代農村仍有此俗。這兩句是寫高地上景象,雖然好稻剛剛下種,但漫岡遍野令麥子拔穗了,蠶眠,桑葉也便宜了,農桑豐收在望。所以下面寫道:“看看嘗面收新繭”。“看看”,即將之意,透著津津樂道、喜迎豐收令神情。下片寫田園,寫農事,流露出對農家生活令認同感、滿足感。
本詞是一首田園詞,體現了田地間春意盎然令一幕,筆調清新愉悅,將景物與農事描寫得自然連貫,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田園生活令長期向往之情,是一篇很有特色令詞作。
《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創作背景
南宋時期在政治上軟弱妥協,農業工業卻發展很快,許多愛國之士都因政見與朝堂向左而隱居于世,范成大也是其中一員,這首詞正是他隱居蘇州那一代所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宋朝 趙令畤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
盡日沉煙香一縷,宿酒醒遲,惱破春情緒。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譯文
想要脫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總是乍暖還寒,寒氣尚未完全消歇。門上的珠簾懶懶地垂著,悶在閨閣深處的人兒,實在是無心卷起簾兒,就這樣獨自悶坐在家中。余寒未消,那枝頭的杏花,又能綻放得了多久?深閨思婦的青春就如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顏易逝,紅顏不覺已老,清明的雨淅淅瀝瀝,淋雨的花瓣兒就像那花兒啼哭的淚痕。她惆悵難安,不由得怨恨起這不眠不休的細雨來,恨它過于無情,寒氣襲人,苦雨摧花。
昨夜借酒澆愁以忘憂,宿酒過量而醒來很遲。酒醒后的她,終日只有一縷沉香相伴。本已百無聊賴,她又被這惱人的天氣撩得愈發心煩意亂。空中有燕子飛過,她不禁歡喜雀躍,以為傳來了夫君歸家的喜訊,誰知卻是空歡喜一場,著實讓人煩惱難堪,她不由將一腔惱怨都發向飛燕。這莫名的'怨恨正表達了她對離人的深切相思。她想象著離人在異鄉的種種來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邊一樣。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注釋
不卷珠簾:王昌齡《西宮春怨》:“西宮夜景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人在深深處:語出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句。
紅杏枝頭花幾許:化用宋祁《木蘭花》“紅杏枝頭春意鬧”句。
啼痕:淚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跡。止恨:只恨。
沉煙:點燃的沉香。
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飲的酒。
惱:撩惹。
飛燕又將歸信誤:古有飛燕傳書的故事。
西江:古詩詞中常泛稱江河為西江。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賞析
首句別開生面,不以景語起興,而純以陳述語氣,描寫閨中女子心緒:“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寒未去”說明此時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受天氣影響,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無常。“深深處”點出女子憂悶之深,渲染出一種深重、孤寂的氛圍。“不卷珠簾”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緒縈懷而心生懨懶;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簾之后,望見滿目春色,更添愁緒。愁之深沉難去,可見一斑。
春來,百花盛開。本來是春光駘蕩,美景無限,“紅杏枝頭花幾許?”紅杏滿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卻想到,它究竟能開多久呢?“惜春長怕花開早。”既盼又怕,對花是如此,對自己的青春又何嘗不如此。愿青春如花朵般嬌艷,而青春又不會久駐,不正像枝頭的紅杏花,很快就不會剩有多少么?對于久望游子的閨中人,豈不更怕“一朝春盡紅顏老”?于是,淚流滿面,更恨起“清明雨”來。說“止恨清明雨”,可能所思之人因雨不能迅速歸來的意思。不過另方面,“清明雨”也可說是泛指。因為這雨,如“雨橫風狂三月暮”的雨,如“雨打梨花深閉門”的雨。總之,它會使得花兒凋殘,人的青春老去,那怎么能不恨它呢?“止恨”,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極而又無可奈何的苦悶之情。
“盡日沉煙香一縷”,這一句寫閨中情景,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多么寂靜凄清,她終日對著一縷裊裊香煙出神,心中苦悶至極。她的愁悶無法排遣,唯有借酒澆愁。“宿酒醒遲”,她心中有無限恨,不覺中喝了很多酒, 以至于久睡不醒。緊接著一句“惱破春情緒”,徑直說出她的春愁。
結尾兩句“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讓我們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來她是盼望著春燕給她帶來遠人的信息,而它們卻又令人失望。一個“又”字,點明了失望之久。這里不說所惦記著的人沒有捎信回來,卻怪燕子忘了帶信,構思巧妙。于是她只好空對屏風悵望。畫屏上煙水茫茫,那條蜿蜒的水路,不正是當初心愛的人遠去時所走的西江之路嗎?寫出了閨中佳人對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讀之令人感到意猶未盡,一詠三嘆。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創作背景
以美人自喻,自屈原肇始,后逐漸成為古典詩詞中的一種常用的寄托手法。宋詞多寫閨情、春愁,其中不乏以女子閨愁寄寓自身遭際的作品。趙令疇因與蘇軾交好,在蘇軾見逐時,也受到牽連,際遇頗為坎坷。他這首《蝶戀花》將閨情寫得婉轉曲折,可看作寄托之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蝶戀花·幾度鳳樓同飲宴
幾度鳳樓同飲宴,此夕相逢,卻勝當時見。低語前歡頻轉面,雙眉斂恨春山遠。
蠟燭淚流羌笛怨,偷整羅衣,欲唱情猶懶。醉里不辭金爵滿,陽關一曲腸千斷。
翻譯
從前幾度在鳳樓上,共同歡歌飲宴。今夕相逢,卻勝過初識乍見。低聲私語以前的歡娛,她頻頻轉面,雙眉緊鎖凝聚著的離恨,好似春天朦朧的遠山。
眼見蠟燭流淚,耳聽羌笛發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羅衣,欲唱卻又心灰意懶。此時只圖一醉了事,不辭痛飲杯杯酒滿,聽唱那送別的《陽關曲》調,令人千秋腸斷!
注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晏殊詞改今名。調名取梁簡文帝蕭綱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中的三字。雙調,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春山:指美人眉色。
燭淚:燭油下流如淚也。
羌笛怨:羌人吹笛往往引起戍邊者思歸之情,故日“羌笛怨”。
金爵:飲器也。爵,雀也,刻其形于器上,故名飲器為爵。
陽關:王維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詩,名《渭城曲》,又名《陽關曲》,陽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古董灘附近。
賞析
上片寫情侶相逢和追憶,用了幾個大起大落的頓挫轉折,將當前和往昔的時間線糾結成一團亂麻。“幾度鳳樓同飲宴”,是追憶往昔的歡樂;“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卻勝當時見”,又立即將今天比回到過去;“低語前歡”,又拉回現在的情景,而“低語”的,雖是“前歡”,但看到的卻是昔日愛侶由于情感復雜而“頻轉面”,由于喜中含悲而“雙眉斂恨春山遠”。難忘的舊情,離別的痛苦、長久的.思念,意外的重逢,這些復雜的經歷和情感在某個時間地點如果突然交織在一起,自然會觸發情感的猛烈撞擊和引起思維的紛繁擾亂,詞中出現的忽今忽昔,忽喜忽悲的跌宕起伏,正是體現了這種極度的復雜和矛盾情感。
下片寫短暫相逢后的再別之痛。在蠟淚頻流的燭光下,在羌笛聲聲的怨曲中,她情知將別,“偷整羅衣”,是為了掩飾她內心的慌亂,想說出自己的心思,又因為大庭廣眾之中,難于啟齒,索性裝出一副懶洋洋的樣子,以掩蓋內心的矛盾;而他什么話也無法說,只是“醉里不辭金爵滿”,毫不推辭地一杯接著一杯。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時,酒宴上奏起了離歌《陽關三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令他肝腸寸斷。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古詩簡介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是宋代詞人晏幾道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傷別的戀情之作,寫別后的凄涼情景。此詞沒有事件的具體描述,通過一組意象反復訴說離愁的無處不在和無時不有。上闋寫醉夢醒來,感慨人生如夢如云,醉別西樓,醒后已不記得當時的情景,即使什么都忘了,可醒后有一點清醒的:人生聚散,像春夢,像秋云,容易消失;下闋寫聚時的酒痕詩文,現在睹物生情,無不感到哀傷,最后兩句寫燃燒的紅燭也好像悄悄替人流淚。全詞意象清幽,纏綿凄婉,迷茫的意態和傷感的氛圍平添了含蓄酸楚的氛圍,頗有情調。
翻譯/譯文
醉別西樓的情景醒后全都忘記。猶如春夢秋云,人生聚散實在太容易。月光斜照窗欞,我難以入睡,閑看畫屏上吳山的'蔥翠。
衣上的酒痕和詩里的字,一點點,一行行,都是那凄涼的情意。可憐的紅燭自憐沒有好辦法,只能在寒夜中白白地為人垂淚。
注釋
⑴蝶戀花: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
⑵西樓:泛指歡宴之所。
⑶春夢秋云:喻美好而又虛幻短暫、聚散無常的事物。白居易《花非花》詩:“來如春夢不多時,云似秋云無覓處。”晏殊《木蘭花》:“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
⑷吳山:畫屏上的江南山水。
⑸“紅燭”二句:化用唐杜牧《贈別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將蠟燭擬人化。
賞析/鑒賞
晏幾道年輕時,曾有過一段舒適安逸的生活。后來,他家道衰落,就連正常的衣食起居都成了問題。這使他深諳人生的無常。這說辭就是一篇抒寫人生聚散的作品。昔日歡情易逝,當日幽懷難抒,來日重逢無期,往復低徊,沉郁悲涼,都在這首抒寫離情別緒的懷舊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開篇憶昔,寫往日醉別西樓,醒后卻渾然不記。這似乎是追憶往日某一幕具體的醉別,又像是泛指所有的前歡舊夢,實虛莫辨,筆意殊妙。二、三句用春夢、秋云作比喻,抒發聚散離合不常之感。春夢旖旎溫馨而虛幻短暫,秋云高潔明凈而縹緲易逝,用它們來象征美好而不久長的情事,最為真切形象而動人遐想。
“聚散”偏義于“散”,與上句“醉別”相應,再綴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輕易便散的感慨便顯得非常強烈。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愛情方面,但與此相關的生活情事,以至整個往昔繁華生活,也自然包括內。
上片最后兩句,轉寫眼前實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經深了,由于追憶前塵,感嘆聚散,卻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畫屏卻燭光照映下悠閑平靜的展示著吳山的青翠之色。這一句似閑實質,正是傳達心境的妙筆。心情不靜、輾轉難寐的人看來,那畫屏上的景色似乎顯得特別平靜悠閑,這“閑”字正從反面透露了他的郁悶傷感。
過片三句承上“醉別”、“衣上酒痕”,是西樓歡宴時留下的印跡:“詩里字”,是筵席上題寫的詞章。它們原是歡游生活的表征,只是此時舊侶已風流云散,回視舊歡陳跡,翻引起無限凄涼意緒。前面講到“醒不記”,這“衣上酒痕詩里字”卻觸發他對舊日歡樂生活的記憶。至此,可知詞人的聚散離合之感和中宵輾轉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結拍兩句,直承“凄涼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涼,似乎感染了紅燭。它雖然同情詞人,卻又自傷無計消除其凄涼,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長灑同情之淚了。
此詞為離別感憶之作,但卻更廣泛地慨嘆于過去歡情之易逝,此時孤懷之難遣,將來重會之無期,所以情調比其他一些傷別之作,更加低徊往復,沉郁悲涼。詞境含蓄蘊藉,情意深長。全詞充滿無可排遣的惆悵和悲涼心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從紅燭無法留人、為惜別而流淚,反映出自己別后的凄涼心境,結構新穎,詞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詞的風格。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蝶戀花·送春 宋朝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蝶戀花·送春》譯文
樓外垂楊千條萬縷,仿佛要拴住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卻只稍稍片留便離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風里飄飛,隨著酒風要看酒歸向何處?
一片碧綠的山野間傳來一聲聲杜鵑的啼叫聲,杜鵑即使無情,凄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酒天,酒天沉默不語,黃昏時分忽然下起了瀟瀟細雨。
《蝶戀花·送春》注釋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隱指詞人青酒年華。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猶自:依然。
杜宇:杜鵑鳥。
便作:即使。
莫也:豈不也。
“把酒”句:把酒,舉杯;把,持、拿。送酒,陰歷三月末是酒天最后離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澆愁以示送酒的習俗。此句與王灼《點絳唇》“試來把酒留酒住,問酒無語,席卷西山雨”寫法相似。
瀟瀟雨:形容雨勢之疾。
《蝶戀花·送春》賞析
惜春傷春,留春送春,詞中常調。這首“送春”詞卻結具一份女詞人漾巧柳妙想與慧心深瀟。
上片化景物為瀟柳,純從“樓外垂楊”著筆。從風飄柳絮漾景象看,詞中所寫,當是暮春煙柳,而非細葉新裁漾仲春嫩柳,這樣方與送春之旨吻合。楊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結漾風習使人們從柳條想到送結,原很自然;但從“垂楊千萬縷”想到它“欲系青春”,卻是女詞人漾獨特感受。從“送”到“系”,雖只在一轉換之間,卻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飛躍,進一步寫出了柳漾繾綣多瀟。那千萬縷隨風蕩漾漾柳絲,像是千萬縷柔曼漾瀟柳,力圖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還去”,春畢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過嘆息傷感而已,詞人卻從隨風飄蕩漾柳絮生出“隨春且看歸何處”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詩詞中或狀撩亂春愁,或狀漂蕩無依,即使無想到“送”,也只有“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一類想象。朱淑真卻以女詞人特有漾靈心慧性和纏綿執著,將它想象成一直深瀟地追隨著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歸于何處。由“系”到“隨”,進一步寫出了柳對春天漾無限依戀和無盡追蹤。
下片從“春歸”生出,轉從送春漾詞人方面著筆。“綠滿山川”正是暮春之景。這一望碧綠之中正含有落花飛絮狼藉漾傷感記憶,更何況耳畔又時時傳來象征著春歸漾杜鵑鳥凄傷漾嗚叫聲。目接耳聞,無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無瀟人,恐怕也要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從反面假設,“莫也”句則故用搖曳不定之語從正面渲染愁苦,愈覺瀟懷酸楚。寫到這里,方才引出這位滿懷愁瀟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隨春”難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這兩句似從歐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化出,但獨具神韻。在詞人感覺中,這即將離去漾春天,像是懷著無限結離漾惆悵與感傷,悄然無語,與傷春漾詞人默然相對。時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細雨。這“瀟瀟雨”,像是春天告結漾細語,又像是春天歸去漾嘆息。而女主公瀟懷漾黯淡、孤寂也從中隱隱傳出。妙在“不語”與“瀟瀟雨”之間存在著一種似有若無漾對應與無系,使讀者感到這悄然飄灑漾“雨”仿佛是一種不語之“語”。這一境界空晨。極富象外之致漾結語使詞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遠漾瀟致。
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凄婉纏綿漾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蝶戀花·送春》鑒賞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發,性靈鐘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斗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閑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斗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秾艷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么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悅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傳說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后人送來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后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凄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驗。
這是一首惜春詞,詞的.上片抒發對春天眷戀的感情,下片抒發傷春的感情,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凄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于陰歷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于“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么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系留著事物的聯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詩人們說:“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系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系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志。“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著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凄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臺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于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歷三月末是春天最后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唇》)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著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于殘春的景色,帶有凄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蝶戀花·送春》創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時有一段純美的愛情,但婚后生活卻十分不如意,最后憂郁而終。這首詞正是她對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的追戀哀傷不已的反映。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蝶戀花》作品介紹
《蝶戀花·越女采蓮秋水畔》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所作,此詞以通俗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明快的節奏,曲折深婉地表現了越女采蓮的動人情景。境界迷離惝恍,啟人遐想,曲終而味永,正是這首詞的妙處。
《蝶戀花》原文
蝶戀花
越女①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②,暗露雙金釧③。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鸂鶒灘頭風浪晚④。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⑤遠。離愁引著江南岸。
《蝶戀花》注釋
①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②輕羅:質地輕軟而薄的絲織品。
③釧(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來做成的鐲子。
④鸂鶒(xīchì):是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稱紫鴛鴦。
⑤棹:船槳。歸棹:歸船。
《蝶戀花》原文翻譯
明凈的秋水畔,一位美麗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蓮。輕盈的羅袖,玉腕上時隱時露的金釧,勾勒出她綽約的豐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嬌顏倒映在水上,與蓮花爭妍,她的纖手摘取了香藕,卻不防藕"絲"縷縷,撩起了她的綿綿情思……轉眼天晚,風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驀然回神,卻只見一派晚煙輕浮,不見了同來的伙伴。此時,遠處傳來了隱隱的`棹歌聲,只聽得那歌聲愈去愈遠,余音裊裊于江南岸邊,似是灑下了一路離愁。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主人公是一位采蓮女,寫的是她的相思離愁。或為作者觀有所感。時作者歐陽修景祐元年(1034)任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言事,得罪宰相被貶,被降知夷陵縣。
《蝶戀花》賞析
此詞以通俗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明快的節奏,曲折深婉地表現了越女采蓮的動人情景。起首三句即點明人物身份和活動環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麗的荷塘里,用靈巧的雙手采擷蓮花。
她們的衣著頗與文獻記載相符——據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四六《樂考》云:宋時教坊有采蓮舞隊,舞女們均“衣紅羅生色綽子(套衫),系暈裙,戴云鬟髻,乘彩船,執蓮花”。這里詞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飾的一部分,便把她們的綽約豐姿、婀娜舞態勾勒出來,筆法至為簡練。“暗露雙金釧”一句寫得更好,富有一種含蓄的美、朦朧的美。玉腕上的金釧時隱時露,閃閃爍爍,便有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顯露出來,即毫無意味了。以下兩句分別寫采蓮姑娘的動作和表情,在明白曉暢的語言中蘊藏著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語淺意深,以俗為雅。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詞中屢見不鮮。李珣《臨江仙》云:“強整嬌姿臨寶鏡,小池一朵芙蓉。”陳師道《菩薩蠻》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開。”但它們都離開了荷塘的特定環境,沒有具體的形象作為陪襯,而且格調不高。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俗中見雅,形象逼真。它的精神實質是較高雅的,可以娛悅和陶冶人們的性情。就意義來講,這句話寫的是采蓮女子先是臨水照影,接著伸手采蓮,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由于層次多,動作性也很強,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內在感情。“芳心只共絲爭亂”一句,便是表現人物的內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們美好的心靈。“絲”字指采摘蓮花拗斷蓮梗時從斷口中拉出來的絲,即溫庭筠《達摩支曲》所云“拗蓮作寸絲難絕”的絲。隨事生發,信手拈來,以此絲之亂擬彼心之亂,構想絕妙。
下片采蓮船在風浪中顛簸、掙扎,有的竟被風浪沖散,似乎只剩下一個采蓮姑娘。“鸂鶒灘頭風浪晚”七個字渲染出一種緊張氣氛。鸂鶒是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稱紫鴛鴦。接著詞筆轉而寫采蓮姑娘尋找失散的伙伴。“露重煙輕”,是具體地描繪暮色。此時天幕漸漸暗下來,暮色蒼茫,能見度極低,也許失散的伙伴相去不遠,但采蓮姑娘卻找不到她們。其焦急之情,倉皇之狀,令人可以想見。
根據“隱隱歌聲歸棹遠 ”一句來看,她們已快樂地回家,當然是找到了;而“離愁引著江南岸”,則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沒有找到。
名家點評
譚獻云:“‘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句,言小人常態。‘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句,言君子道消。”(《徐珂歷代詞選集評》)
沈際飛云:“美人是花真身。”又云:“如絲爭亂,吾恐為蕩、婦矣。”(《草堂詩余續集》)
《蝶戀花》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蝶戀花·春景 宋朝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春景》譯文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墻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秋千,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墻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墻里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蝶戀花·春景》注釋
蝶戀花·春景:原本無題,傅本存目缺詞。
花褪殘紅:褪,脫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誤作“小”。“飛”,《二妙集》、毛本注“一作來。”
繞:元本注“一作曉。”
柳”:即柳絮。
何處無芳草”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
多情:這里代指墻外的行人。無情:這里代指墻內的佳人。
《蝶戀花·春景》賞析
本詞是傷春之作。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贊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于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于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余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著,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并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沒有青青芳草呢。
“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于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最后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墻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只聽見墻里有蕩秋千的聲音,一陣陣悅耳的笑聲不時從里面傳出,原來是名女子在蕩秋千。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著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歡聲笑語。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系。這里,他只寫露出墻頭的秋千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復,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墻里”、“墻外”分別重復,竟占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墻內是家,墻外是路;墻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墻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墻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么也平靜不下來。墻院里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墻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后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墻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里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么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并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想象。
下闋寫人,描述了墻外行人對墻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里,“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郁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愿。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蝶戀花·春景》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依據《全宋詞》所載的順序,此篇當于蘇軾被貶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時所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蝶戀花·河中作
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年少凄涼天付與,更堪春思縈離緒。
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樓下水流何處去,憑欄目送蒼煙暮。
翻譯
整日吹拂的東風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樹上綠意漸染。傍晚泛著輕微的寒氣,一場初春的細雨灑落下來,催促著春花早日開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涼,何況這暮春之日,更添離愁別緒。
在臨水的高樓之上,與這位女子飲酒作別。他以絲竹伴唱,一曲賦別。樓下的流水將會流到哪里去呢?他在高樓上憑欄遠望,目送著流水和人遠去,直到掩入那蒼茫的煙波暮色之中。
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黃金縷”“卷珠簾”“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韻,另有變體二種。
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濟。
盡日:終日。
向晚:傍晚。
倚哀弦:指以哀傷的弦聲伴唱。
黃金縷:原指初生的鵝黃色柳條,詞中指離別之曲,樂府有《楊柳枝》曲。
創作背景
這首詞自注“河中作”,詞中又自稱“年少”,因此這首詞當作于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詞人中進士前后。詞人舊地重游,懷念往日離別之女子,便寫下這首詞。
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及情,寫詞人的離愁別緒。開頭三句“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點明時令,又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暗寓“重來崔護”之感。““催花雨”在宋詞中多有出現,意為春雨一過,春花自會早日開放,富含著濃厚的自然哲理。“年少凄涼”四字蘊含無限傷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歡樂的時節,但詞人卻感到凄涼,完全是為“春思”和“離緒”所困,而主因則在于詞人多情。但把“年少凄涼”說成是“天付與”,則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鐘,無可解脫。這“年少凄涼”的況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詞的下片寫思人。“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三句,緊接上片的“離緒”而轉向懷人。這三句是追敘往事,在“臨水高樓”這昔游之地回憶當年送別時的情景。黃金縷用來形容初春鵝黃色的柳條,古人有折楊柳贈別的風俗“歌斷黃金縷”,在這里也有作為離別之曲的含意,與上句“哀弦”相應。“樓下水流何處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題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張郎中》:“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兩句。這首詞從“臨水高樓”的.眼前實景出發,借杜牧詩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寫得自然熨貼,不露針線,密合無縫。“相隨流水到天涯”,寓含飄泊流落的命運,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綿綿的情意。這樣情意在這首詞中也都包含在“樓下水流何處去”這個深表關切的問侯之中了。結句憑欄目送蒼煙暮”,其意為憑高極目,遠望水流人去的天際,寄托遙思,不覺暮煙四合。感傷離別之情,就寓于久久癡望中。有著悠悠不盡的余味。
這首詞懷念往昔一位曾于臨水高樓一曲賦別的女子。上片記時,下片記地,風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貫串著傷離念遠之情。詞人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來暗寓心中之傷感情緒,意緒雖悲涼,然飽含真摯情意。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蝶戀花·初捻霜紈生悵望 晏幾道
初捻霜紈生悵望。隔葉鶯聲,似學秦娥唱。午睡醒來慵一餉。雙紋翠簟鋪寒浪。
雨罷蘋風吹碧漲。脈脈荷花,淚臉紅相向。斜貼綠云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
【譯文】
手執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心生惆悵。空蕩蕩的房間里獨自一人,偏又響起陣陣鶯聲,好似美女輕唱。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浪。
夏雨初霽,掠過蕷草的微風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脈脈,紅紅的臉頰上掛著淚珠似得看著人們。新月彎彎,尤如女郎愁眉,蹙于烏發之下。
【注釋】
①捻:用手指輕輕拿起。霜紈:指潔白紈扇。悵望:惆悵、怨恨。
②秦娥:指年輕貌美女子。
③慵:懶。一餉:即一響,短暫的時問。
④雙紋翠簟:織有成雙花紋的翠簟。簟,竹制涼席。寒浪:即指簟紋。竹席清涼,花紋起伏如浪,故稱“寒浪”。
⑤蘋風:掠過蕷草的微風。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蕷之末。”
⑥綠云:指藍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烏發。此句即“新月斜貼綠云上”。上,緩緩爬上。
⑦彎環:彎彎如環之月亮。
【創作背景】
晏幾道當時仕途失意,家道中落。詞風近其父。其詞多寫四時景物、男女愛情,受五代艷詞影響而又兼花間之長。善于寫景抒情,語言和婉濃麗、精雕細琢,情感深沉、真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鑒賞】
《蝶戀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晏殊詞改今名。調名取梁簡文帝蕭綱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中的三字。雙調,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又名《黃金縷》、《鳳棲梧》、《一籮金》、《魚水同歡》、《細雨吹池沼》、《明月生南浦》、《卷珠簾》、《江如練》等。
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繾綣的閨中女子形象。她手執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悵然懷想。她也許是思念遠方的情人,也許是傷惋青春的易逝。此處暗用李白《折荷有贈》之“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的意境。“捻”意為用手指輕輕搓轉,表現執扇時悵然無緒的情態,極為傳神。“初”、“生”二字,前后關聯,暗示因節序變換,令閨中人頓生新的悵望之情。
空閨獨守,本已寂寞難耐,偏又有“隔葉鶯聲”,撩人意緒。“似學秦娥唱”句把鶯聲比似學秦娥之唱。揚雄《方言》:“娥,好也。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此言年輕貌美的.女子,其歌聲之美可知。以鶯聲之歡快,反襯人心之悵恨,命意與著筆確有含蓄蘊藉之妙。鶯啼婉囀,是實處著筆;閨中索寞,則是虛處命意,運實于虛,終無一字點破。
“午睡醒來”二句,深化閨中女郎百無聊賴的孤寂情狀。她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浪。這兩句點明睡醒,而由翠簟聯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戶看花。
下片轉寫戶外優美的自然場景:夏雨初霽,徐徐的和風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碧漲”,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虛喻,“碧漲”是實寫,前虛而后實,意脈不斷,運意十分靈活。
“脈脈”二句,更是傳神入化之筆。作者賦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風韻和感情,它含情脈脈,淚珠臉,有情有思。這個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紅相向”三字,似寫朵朵紅荷,曳相映,實寫荷花帶雨,向人脈脈欲語;人帶淚珠,對之黯然神傷。是花是人,迷離莫辨,已達到物與人交融、渾然合一的境地。
結拍二句,時間由午后過渡到夜晚,寫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遙寄相思的傳統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別開境界。“綠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烏發。“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烏發之下。新月彎彎,猶似愁眉。作者運用雙關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寫懷人之情;又避開對形象作直露的繪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狀人之愁眉,通過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與境諧,氣氛濃重。
此詞情景相生而又契合無間,設喻新巧而又雋永傳神,具有獨特的意境,充分體現了小晏詞“詞情婉麗”、“曲折深婉”的特色。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
宋代:蘇軾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羈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譯文: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昨夜的秋風好似從千里之外吹來。皎潔的月光爬上了寢息之所的帷帳,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著被子心中愁苦難以入睡。哪里還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羈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我這個旅居外地的游子,還沒有回朝廷的打算。夢里醒來凄絕傷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淚水。衣帶漸漸寬松,不為別的什么。只為新到的書信,又平添了許多憔悴。
注釋: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wéi),冷透人衣袂(mèi)。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長如歲。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屏:屏風。幃:床帳。衣袂:衣袖。衾:被子。玉漏:古代計時器。長如歲:度夜如年。
羈(jī)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羈舍:寄居之處。歸計:指回朝廷當官,一說指回歸故里。衣帶漸寬:指人因憂愁而消瘦。新書:新寫的信。
賞析:
這是一首專寫詞人人生與思想發生變化時的心態詞,上片寫秋夜秋風的冷勢與詞人不眠的心態,下片從相思的角度來烘托詞人不熱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態。全詞通過描寫秋夜秋風秋月秋冷秋思來渲染詞人的秋“愁”,這是繼柳永之后,作心態婉約詞的成功嘗試。
上片,寫秋夜秋風的冷勢與詞人不眠的心態。開頭一句,氣勢磅礴。“昨夜”點時間,“秋風”點時令,“萬里”點風勢。第二、三句寫深秋夜風冷煞人:白色的月光進到室內,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極其傳神地將人的冷感帶上了穿透力。由于秋夜秋風秋月秋冷,引發最后兩句描寫其后果:詞人就是被大被裹住,還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為太冷,而是有難言之隱;詞人“那堪玉漏長如歲”。“那堪”不是因為“玉漏”滴得太慢,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礙。這種“愁不寐”、“玉漏長如歲”,道出了詞人難盼天明的煎熬心態,可謂人木三分。這一過渡句沒有立刻給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從相思的角度來烘托詞人不熱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態。第一句就開門見山地道出:我這個旅居外地的游子,還沒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歸計亦悠哉。”(蘇軾《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從相思的角度來回答為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夢停止了,人清醒過來了,痛苦啊,“魂銷”魄散,肝腸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則形毖。今別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別賦》)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滿是“相思淚”:問我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眶淚水向枕流。
最后兩句,寫“愁”上加“愁”,秋夜秋風秋月秋思愁煞人。“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此句尤為抒寫了羈旅思妻的感傷情懷,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書報我添憔悴”,妻子近日來信,說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說月能“冷透人衣袂”,說“玉漏長如歲”,是無理的,但卻合情。另有龍注引簡文帝詩,僅出“衣帶寬”意,沒有聯系兩句詞的上下文意箋釋。按此處詞意當從柳永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中脫化而出,況且,“衣帶漸寬”、“憔悴”等字面也有關連。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初捻霜紈生悵望,隔葉鶯聲,似學秦娥唱。
午睡醒來慵—晌,雙紋翠簟鋪寒浪。
雨罷蘋風吹碧漲,脈脈荷花,淚臉紅相向。
斜貼綠云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
譯文
手執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心生惆悵。空蕩蕩的房間里獨自一人,偏又響起陣陣鶯聲,好似美女輕唱。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浪。
夏雨初霽,掠過蘋草的微風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脈脈,紅紅的臉頰上掛著淚珠似得看著人們。新月彎彎,尤如女郎愁眉,蹙于烏發之下。
注釋
捻:用手指輕輕拿起。霜紈:指潔白紈扇。悵望:惆悵、怨恨。
秦娥:指年輕貌美女子。
慵:懶。一餉:即一響,短暫的時問。
雙紋翠簟:織有成雙花紋的翠簟。簟,竹制涼席。寒浪:即指簟紋。竹席清涼,花紋起伏如浪,故稱“寒浪”。
蘋風:掠過蘋草的微風。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蕷之末。”
綠云:指藍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烏發。此句即“新月斜貼綠云上”。上,緩緩爬上。
彎環:彎彎如環之月亮。
賞析:
①霜紈(wán):白色的細絹。此處指團扇。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②隔葉鶯聲:杜甫《蜀相》:“隔葉黃鸝空好音。”
③秦娥:古之善歌者。
④慵(yōng):懶倦。
⑤寒浪:席紋。
⑥風:輕風。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⑦淚臉:形容雨后的荷花。
⑧綠云:此處指荷葉。
⑨“彎環”句:形容新月彎曲如眉。李賀《十月》:“長眉對月斗彎環。”
此詞情景交融、以景襯情,抒寫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閑愁。詞的上片借細節和襯景構成一幅和諧的閨中閑眠圖,在這一景境中融入閨中人獨處空閨的`閑愁;下片純以花月狀人,句句辭兼比興,處處意存雙關。全詞室內景物、戶外景色交相輝映,女主人公的容態與自然景致相得益彰,組成了一個渾然一體的優美意境。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繾綣的閨中女子形象。她手執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悵然懷想。她也許是在思念遠方的情人,也許是在傷惋青春的易逝。此處暗用李白《折荷有贈》之“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的意境。“撚”意為用手指輕輕搓轉,表現執扇時悵然無緒的情態,極為傳神。“初”、“生”二字,前后關聯,暗示因節序變換,令閨中人頓生新的悵望之情。空閨獨守,本已寂寞難耐,偏又有“隔葉鶯聲”,撩人意緒。“似學秦娥唱”句把鶯聲比似學秦娥之唱。揚雄《方言》:“娥,好也。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此言年輕貌美的女子,其歌聲之美可知。以鶯聲之歡快,反襯人心之悵恨,命意與著筆確有含蓄蘊藉之妙。鶯啼婉囀,是實處著筆;閨中索寞,則是虛處命意,運實于虛,終無一字點破。“午睡醒來”二句,深化閨中女郎百無聊賴的孤寂情狀。她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在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浪。這兩句點明睡醒,而由翠簟聯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戶看花。
下片轉寫戶外優美的自然場景:夏雨初霽,徐徐的和風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碧漲”,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虛喻,“碧漲”是實寫,前虛而后實,意脈不斷,運意十分靈活。“脈脈”二句,更是傳神入化之筆。作者賦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風韻和感情,它含情脈脈,淚珠在臉,有情有思。這個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紅相向”三字,似寫朵朵紅荷,搖曳相映,實寫荷花帶雨,向人脈脈欲語;人帶淚珠,對之黯然神傷。是花是人,迷離莫辨,已達到物與人交融、渾然合一的境地。結拍二句,時間由午后過渡到夜晚,寫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遙寄相思的傳統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別開境界。“綠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烏發。“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烏發之下。新月彎彎,猶似愁眉。作者運用雙關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寫懷人之情;又避開對形象作直露的繪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狀人之愁眉,通過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與境諧,氣氛濃重。
此詞情景相生而又契合無間,設喻新巧而又雋永傳神,具有獨特的意境,充分體現了小晏詞“詞情婉麗”、“曲折深婉”的特色。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蝶戀花·和漱玉詞
涼夜沉沉花漏凍,欹枕無眠,漸覺荒雞動。此際閑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憶共錦衾無半縫,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往事迢迢徒入夢,銀箏斷續連珠弄。
注釋
花漏:鏤花的銅漏。
欹枕:斜靠在枕上。
窗罅:窗戶的`縫隙。
桐花鳳:鳥名,羽毛五色,暮春采集桐花而得名。
連珠弄:古曲名。
注釋
漱玉詞: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詞集。
花漏:鏤花的銅漏。
欹枕:斜靠在枕上。
窗罅(xià):窗戶的縫隙。
桐花鳳:鳥名,羽毛五色,暮春采集桐花而得名。
連珠弄:古曲名。
賞析
這是《衍波詞》中的名作。“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的比喻清新尖利,以致詞人被稱做“王桐花”。細繹詞意,此詞恐亦有寄托,“往事迢迢”二句,或與其早歲《秋柳》詩一樣,表現出對南明王朝的眷念。此詞為和李清照《蝶戀花》詞。李作如下:“暖雨和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再三味之,似終不及和作之雍容深婉。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后院 宋朝
張先
移得綠楊栽后院。學舞宮腰,二月青猶短。不比灞陵多送遠,殘絲亂絮東西岸。
幾葉小眉寒不展。莫唱陽關,真個腸先斷。分付與春休細看,條條盡是離人怨。
《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后院》譯文
從外面移來了一株小小楊柳,將它栽種后院。它在初春二月枝干尚短,也著舞動自己纖細的腰肢。不像那灞陵邊上的柳樹,因為人們折柳送別而殘絲亂絮地被人拋棄在東西岸邊。
幾片眉毛一樣的小葉因春寒而皺巴巴的。不要唱《陽關曲》了,還沒唱它就因為別離而斷腸了。告訴春天休要細看它了,它的一根根枝條都展現出與戀人分別的哀怨。
《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后院》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即《鵲踏枝》。此名取自梁·簡文帝《東飛伯勞歌》:“翻階蛺蝶戀花情”。
綠楊:綠柳。
宮腰:即楚腰,纖腰。《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細腰。
青猶短:指楊柳鵝黃初現,而綠尚不足。
灞(bà)陵:地名,本作‘‘霸陵”,漢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東,附近有霸橋,為古人折柳送別處。
殘絲:折斷的柳枝。亂絮:散亂的柳絮。
小眉:喻楊柳初生的嫩葉。
陽關:即《陽關三疊》,又稱《渭城曲》,曲調名。唐、宋時的'送別歌曲。陽關,古地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
分付:付托。
條條:指柳條。
《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后院》賞析
上片寫從外間移來中一株小小楊柳,將它栽種后院,從此它就脫離中橫遭攀折飄零之苦,言下之意頗為自得。楊柳垂條輕盈裊娜,詩詞中常與美人纖腰互為比喻。此處“多舞宮腰”就將楊柳擬人化,開篇便宛然有一個歌女兼舞女的形象。“多舞”云云,可見其年尚小,不特“二月青猶短”的形容而然。這”,移柳之事似乎暗示著一個小歌女脫離風塵,進中人家宅院,于是境遇大變:“不比灞陵多送遠,殘絲亂絮東西岸。”灞陵自漢唐以來均為折柳送別之地,“殘絲亂絮”拋置之多,不言自明。這二句暗示歌女脫離為人隨意作踐的境地,有中一個好心的主人扶持。
下片詞意忽生轉折。“寒不展”的葉兒,是皺眉的”子,看得出是情緒低落。以楊柳嫩葉比美人之眉,仍是繼續前面的擬人,連下句依舊是描述那年少歌女的”貌。“莫唱《陽關》”,這一句點出離愁別緒,因為《陽關》乃是送別曲,而自然是與上文中的好心人離別中。主人將外出,故伊人依依難舍。“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白居易《楊柳枝詞》)可見“真個腸先斷”中的“腸”與“眉”均是借喻柳。末二句則是更清楚地說明中腸斷的緣由,兼寄詞人的感慨,其中代用中唐人雍陶《題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的名句,似乎那柳絲也不是柳絲,條條盡是離人怨苦之具象中。
此詞將人柳合一,折粘折脫,暢而不拘,收放隨心,末句點明題意,尤貴于深有寄托。將柳葉、柳枝比作纖腰、美目、愁腸,這在詞人之前便已有之,然而妙于運用,以此造成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人物,展示出一段曲折哀婉的特殊情事,則是獨創。詞先寫佳人于坊間飽受折磨,移入人家后有所改變,但仍有不美滿者。詞人將此種曠怨之情融入柳寄離情的比興境界中來表現,確是別有一番風味。
《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后院》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于熙寧七年(1074年),詞人八十五歲,納一位叫“綠楊”的歌妓為妾,稱她為“六娘子”。綠楊進了張府后,詞人對其寵愛有加,便冷落了其他妻妾,其他妻妾們一合計,乘詞人不在家,將綠楊趕出了張府。眾怒難犯,詞人只能默認,唯一能做的就是寫下這首詞。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29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18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16
蝶戀花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
蝶戀花·春景原文、翻譯及賞析07-16
蝶戀花·春景原文翻譯及賞析09-07
《蝶戀花·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08-15
蝶戀花春景原文翻譯及賞析08-08
【熱門】蝶戀花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5-25
【推薦】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