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1
蝶戀花·京口得鄉書朝代:宋代|作者:蘇軾
雨后春容清更麗。只有離人,幽恨終難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譯文/注釋
譯文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麗。只有那遠離故鄉的人,深沉的愁恨總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發髻。
萬里外的家鄉來了一封信,問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頭拼命喝酒,送春歸去,春風倒還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淚涕。
注釋
①熙寧七年(1074),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
②北固山:在鎮江北,北峰三面臨水,形容險要,故稱。
③碧瓊梳:指水。青螺髻:喻山。
全文賞析
最后兩句不回答鄉書中的問題,而以春光易逝,借酒澆愁作結,但有家難歸之意已溢于言表。這種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強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發了他那種難以言狀的思鄉之情。
游宦在外,仕途兇險。一封鄉書來自萬里之外,勾起多少愁恨!借酒拼醉,只落得悲上加悲。山清水秀,更平添幾多愁緒。
寫作背景朱淑真在少女時有一段純美的愛情,但婚后生活卻十分不如意,最后憂郁而終。這首詞正是她對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的追戀哀傷不已的反映。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2
蝶戀花⑴·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⑵。燕子飛時⑶,綠水人家繞⑷。枝上柳綿吹又少⑸,天涯何處無芳草⑹!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⑺,多情卻被無情惱⑻。
詞句注釋
⑴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花褪殘紅青杏小:指杏花剛剛凋謝,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褪(tùn),萎謝。
⑶飛:一作“來”。
⑷繞:一作“曉”。
⑸柳綿:即柳絮。
⑹天涯何處無芳草:指春暖大地,處處長滿了美美芳草。
⑺漸悄:漸漸沒有聲音。
⑻多情:指旅途行人過分多情。卻被:反被。無情:指墻內蕩秋千的佳人毫無覺察。
白話譯文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風吹得越來越少,天涯路遠,哪里沒有芳草呢!
圍墻里有位少女正蕩著秋千,圍墻外行人經過,聽到了墻里佳人的笑聲。笑聲漸漸就聽不到了。聲音漸漸消散了。行人悵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
文學賞析
這首詞是傷春之作。蘇軾長于豪放,亦擅婉約,這首詞寫春景清新秀麗。同時,景中又有情理,人們仍用“何處無芳草”以自勉。作者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局限于對“佳人”的相思。這首詞下片所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約詞。王士禎《花草蒙拾》所說的“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同時指出這首詞與風格婉約的柳永詞不相上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開頭一句描寫的是暮春景象,這是說,暮春時節,杏花凋零枯萎,枝頭只掛著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余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綠水環繞著一戶人家。這兩句又描繪了一幅美麗而生動的春天畫面,但缺少了花樹的點綴,仍顯美中不足。“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并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樹上的柳絮在風的吹拂下越來越少,春天行將結束,難道天下之大,競找不到一處怡人的景色嗎?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于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最后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闋描寫了一組暮春景色,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敗和蕭索,這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作者被貶謫在外,仕途失意又遠離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獨惆悵,想尋找一些美好的景物來排解心中的郁悶,誰知佳景難覓,心情更糟。上闋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墻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只聽見墻里有蕩秋千的聲音,一陣陣悅耳的笑聲不時從里面傳出,原來是名女子在蕩秋千。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著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歡聲笑語。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系。這里,他只寫露出墻頭的秋千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復,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墻里”、“墻外”分別重復,竟占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墻內是家,墻外是路;墻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墻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有一種冷落寂寞之感。“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墻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么也平靜不下來。墻院里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墻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后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墻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里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么樣的思緒,對此,他并沒回答。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并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闋寫人,描述了墻外行人對墻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里,“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郁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愿。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于清新中蘊涵哀怨,于婉麗中透出傷情,意境朦朧,韻味無窮。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3
[宋]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
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
擊鼓吹簫,乍入農桑社。
火冷燈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釋:
【1】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2】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因有觀燈之風俗,亦稱“燈節”。
【3】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
【4】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
【5】“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
【6】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
【7】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8】“更無”句:說的是江南氣清土潤,行馬無塵。唐人蘇味道《上元》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9】山城:此處指密州。
【10】“擊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節遠沒有杭州的元宵節熱鬧,只有在農家社稷時才有鼓簫樂曲。
【11】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周禮》:“凡國祈年于田租,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農神)。”王維《涼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
【12】“昏昏”句:意謂密州的元宵節十分清冷,不僅沒有笙簫,連燈火也沒有,只有云垂曠野,意濃濃。垂,靠近。
賞析:
這首詞題記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在那里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就是“燈火”。東坡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點出燈夕的盛況。“明月如霜”,寫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詩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游賞,元宵節是宋代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街人游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好盛裝而出。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這還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
“更無一點塵隨馬”,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游人。說“無一點塵”,更顯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片描寫杭州元宵景致,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過片,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作者“曾經滄海難為水”,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鬧,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凄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樂的`是這里連年蝗旱,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嘆。他在這上元之夜,隨意閑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在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里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陰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雪兆豐年”的喜悅之情。
蘇軾這首《蝶戀花》,確是“有境界”之作,寫出了對“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實感受,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內容、筆墨不囿于成規,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筆亦隨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詞運用了轉折、反襯等章法技巧,體現出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4
蝶戀花·密州上元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譯文/注釋
譯文
花落聲簌簌卻不是被風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墜落在地。寂寞的園林里,花木榮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著客座,高聳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橫云。
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盡”;行者在舟中卻見舵已轉。今夜泊于冷落的漁村中宵不寐,獨對孤燈,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辭·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時候你也在思念著我吧。
注釋
①簌簌:花落的聲音,墮:悠然落下的樣子。
②系纜:代指停泊某地
③憑仗飛魂招楚些:語出《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此處意思是像《楚辭·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
全文賞析
此詞作于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全詞用粗筆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氣候、地理、風俗等方面各自的特點,描繪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對杭州的思念和初來密州時的寂寞心情。
這首詞題記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那里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就是“燈火”。東坡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點出燈夕的盛況。“明月如霜”,寫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詩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游賞,元宵節是宋代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街人游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好盛裝而出。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這還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更無一點塵隨馬”,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游人。說“無一點塵”,更顯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闋描寫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寫燈、寫月、寫人,聲色交錯,充分展現了杭州元宵節的熱鬧、繁榮景象。
下闋描寫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過片,使情調陡然一轉,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無須多著一字,便覺清冷蕭索。結句“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則不但寫出了密州氣候的寒冷,而且也讓人感覺到環境的空曠蒼涼。
作者“曾經滄海難為水”,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鬧,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凄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樂的是這里連年蝗旱,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嘆。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閑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里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陰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悅之情。
蘇軾這首《蝶戀花》,確是“有境界”之作,寫出了對“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實感受,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內容、筆墨不囿于成規,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筆亦隨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詞運用了轉折、反襯等章法技巧,體現出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01-22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07-02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注釋翻譯12-27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及注釋翻譯01-04
蝶戀花蘇軾全文賞析及注釋翻譯09-20
蘇軾的《蝶戀花》賞析04-20
蘇軾《蝶戀花》翻譯及賞析10-17
蘇軾《蝶戀花》詩句賞析11-29
蘇軾《蝶戀花春景》的賞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