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設計匯編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看拼音識字,鞏固所學鼻韻母。
2,通過看圖,繪畫理解詩的大意,朗讀并背誦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
3,會認7個生字,能寫5個生字,認識一種新筆畫"",學習新筆順:先里頭后封口。
設計意圖
古詩是教材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何使用傳統教材,貫徹落實《新課標》,充分體現新理念呢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各年級對古詩的學習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級的古詩教學只要求讀讀背背,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堪稱盛唐佳作的《登鸛雀樓》被北師大版一冊教材編入第八單元,作為閱讀內容。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之渙所著,寫了詩人登高遠望祖國山河的壯觀,表達了詩人豁達開朗的情懷。教學時,我根據年段要求和低年級學生愛讀愛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進行靈活處理教材,重點放在讀讀背背,學習生字,寫字上。在理解詩句時采用以讀代講,以畫促讀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詞講解翻譯的傳統教法。注重創設情境,再現畫中景,體現畫中情,讓孩子們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詩的語言美。本課設計力求體現快樂學習,自主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課前三分鐘交流,看誰背的古詩多。
過渡:同學們背的古詩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
。ò鍟n題)。
2,讀課題(正音,讀準"登"字,強調后鼻韻母)。
3,鸛雀樓是什么樣的呢(播放課件鸛雀樓圖景,配樂解說:鸛雀樓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它共有三層,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在這樓上能看到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游覽勝地。因為常有一種鸛鳥停棲上面,所以得名鸛雀樓。)(板書:中條山和黃河的簡筆畫。)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詩人登上鸛雀樓,你們想不想知道詩人看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翻開課本p44,一邊看書一邊聽詩人吟誦。(播放錄音朗誦)。
過渡:多美的詩句啊,請同學們也放聲讀讀吧!
二,自讀詩句,識字學詞
1,同桌互讀(要求:不會讀的互相幫一幫,會讀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戲:"闖關爭星"。第一關:我會讀。
。ǔ鍪菊J讀的生字:黃,海,流,千,更,層,樓,要求: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詩句)。
學生借助拼音,自由小聲讀詩句,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交流自學情況,(課件出示,制成卡通機器人的生字卡,會說話: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請準確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為你的好朋友。)
如:
a、請會讀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讀生字,讀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帶有后鼻韻母。
b、說說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記生字朋友。
c、交換多種方式讀生字(帶拼音齊讀→開火車讀→加大難度,去掉拼音讀。)
d、會讀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和生字交朋友,不僅要會認讀,還要會寫。怎樣才能把字寫好呢
3,闖第二關:我會寫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靜態觀察,找出關鍵筆畫)。
師范寫(提示容易誤寫的筆畫筆順,結構比例。)
學生書空筆畫筆順(認識""和"日"的筆順規則)。
④學生仿寫:山,日。
⑤展現學生書寫情況。(對比觀察,欣賞評議。)
、薇辉u為寫得好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認識了生字朋友,它們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
三,圖文結合,讀懂詩句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課文,其它同學邊聽邊想,他讀得好不好
2,評一評(他讀得怎樣好在哪里相機指導古詩朗讀的停頓和重音處理。)
3,讀了詩句,想一想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么請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畫出來。
4,展示學生的畫,并問你從哪幾行詩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5,詩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詩中哪兩行寫詩人的這種想法(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從詩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聯系日常生活,登高望遠的活動談感受。)
過渡:是。∠肟吹礁h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層樓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登高望遠的道理。(板書:登高望遠)
四,朗讀成誦,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學們,請看書上的'插圖(多媒體課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滿天,滔滔的黃河水東流而去,多么壯麗的景象。
過渡:看到這么美麗的景象,此時,你們想不想像詩人一樣吟誦這首詩。
2,學生扮演詩人誦讀(先小組讀,再個別打扮成小詩人表演讀。)
過渡:真不錯,多像一位小詩人呀!讀到這里,會背這首詩嗎誰來試一試。
3,學生背誦(個別背,男,女生打擂臺,齊背等形式)
五,注重積累,擴展延伸
課件出示:王之渙寫的《涼州詞》,讓學生讀一讀,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關王之渙的其它詩。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山
日
(男,女生擂臺賽,營造學習古詩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課的伊始,用課件展示鸛雀樓和教師聲情并茂的解說,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
。ńo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孩子們在合作中自讀自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ò芽菰锏纳謱W習化為有趣的闖關爭星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競爭,有獎勵,才有學習的動力。)
。ㄗ寣W生當小老師帶讀,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即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ú捎"引導觀察—教師范寫—體驗臨寫—對比欣賞",讓學生在觀察探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示范講解,用最直觀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寫字過程,讓學生從中領悟寫字的要點,最后欣賞評議同學作業。使學生在自主,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寫好字,初步感受漢字的筆畫美,結構美,形體美。)
。▽τ谝荒昙壍暮⒆,學習古詩,不必逐詞,逐句地深刻理解詩句,只要求讀懂大意即可。因此,讓孩子自讀詩句,以讀代講,在讀中悟;以畫代說,創設情境,在畫中感受詩的意境。通過聽,讀,評,領會如何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讀畫結合,既體現了學科的整合,又理解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撓瞪,引導學生體會千古名句蘊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遠,要望遠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ㄔ俅涡蕾p夕陽西下,滔滔黃河水的景象,引出學生觸景生情,然后扮演詩人身臨其境地體驗情感。)
。ㄗx讀背背,注重積累,以達《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要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
登高望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其中會寫“詩、欲、尋、者、藥、此”。
2.能夠熟讀、背誦這兩首詩。
3.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畫,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7個生字的音、形、義。朗讀、背誦課文。
難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本學期我們學過哪兩首古詩?誰來背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
4.這兩道都是描寫江南自然風光的詩。今天,再學習兩首古詩。(板書課題)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指導新聞記者理解詩句。(板書:登鶴雀樓)
1.釋題:鸛(guàn)、雀(què)(拼讀)是一種鳥兒,樣子很像鶴。在山西省永濟縣有一座樓,常有鶴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題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范讀全詩。
3.指名讀詩。
4.出示圖畫,看圖,理解詩歌大意,結合教學生字。
。1)教師描述:一天傍晚時分,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象。(指圖)你們看,詩人看到了什么?
。ㄌ.黃河)
。2)太陽又稱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陽稱什么?詩人看到太陽怎樣落下去?
落日,詩中稱為“白日”。太陽靠著山漸漸落下去。
。4)“靠著”是詩中哪一個詞?(依)
(5)這句中的“盡”你們知道是什么意思嗎?“盡”是“完的意思,在這里是說太陽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盡”一句雖然只有5個字,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動態的畫面,我們仿佛看到了太陽怎么樣?(多媒體展示)
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太陽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黃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結合進行語言訓練:黃河地向大海充去。(學生口頭填寫)
(滔滔地.滾滾地.洶涌澎湃地)
(8)指導朗讀第1.2兩句。
講解: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第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
(9)學生讀第3.4句,此時詩人產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遠一些。教學:欲:“要”的意思。
。10)講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遠很遠,并不是剛七千里。窮:窮盡,盡頭。更:再。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遠很遠,就要再上一層樓。
(11)指導讀第3.4句。
指點:詩人登高遠望,寫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因此這兩句表達了一種不斷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們引用。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第二課時
一、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白目依山盡(A白天的'太陽B落日)
2.欲窮千里目(A與“富”相對B窮盡,盡頭)
二、默寫《登寫鸛雀樓》。
第二課時
課前導語:
1.背誦第一首古詩。
2.你們游覽過大山嗎?大山奇峰重疊,煙霧繚繞,氣象萬千,所以大家都喜歡游覽名山,許多詩人定敢詩來贊美大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尋隱者不遇》。(板書課題,教學生字:尋經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導釋題。
尋:尋找.尋訪。隱者:舊時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雇一個小男孩幫助收拾文具,做些雜事。這個小男就是書童,也就是詩中所說的“童子”。
二、教師范讀課文。
三、學生試讀課文。
四、了解大意。
1.這首詩寫了幾個人?我們看見的是哪幾個人?還有誰沒有看到?
寫了三個人:詩人.童子.師傅,看得見是詩人與童子,還有隱者沒看到。
2.這首詩主要是以詩人和童子的對話形式寫的。詩人是怎樣問,童子又是怎樣答的呢?
五、理解詩句
1.我們從“言師采藥去”,可以推想到詩人問童子什么?這里的“言”就是“說”。那么“言師采藥去”是什么意思?(說師傅采藥去了。)
教學:藥yào(藥品.中藥.采藥.西藥)。
從童子的回答你們能猜到詩人問童子什么?
2.齊讀第1.2句。
3.讀著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怎樣的一幅畫?又仿佛聽到畫中的人在說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指導。
4.當童子告拆詩人師傅采藥去了,詩人為了尋仿他,接下去一定要問童子什么?
師傅到哪里采藥去了
5.童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
(1)現在來學第3.4句
(2)指名讀第3.4句
6.釋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此”就是“這”。“此山中”即“這山中”!霸粕畈恢帯,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霸粕睢奔瓷礁咴旗F濃重,高山上往往云霧繚繞,迷迷蒙蒙。
7.現在誰會說,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只是山太高,云霧濃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讀第3.4句。我們仿佛看到童子和詩人的動作.神情怎么樣?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指點: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他也會順著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點頭。
9.感悟意境。
詩人望著這煙霧繚繞的高山,心中會想著什么?(討論)
想著隱者在深山采藥的情景,行蹤不定,在云霧之間飄飄然的隱士生活情景。
六、背誦課文
七、扮演角色對話:一人扮詩人,一人扮童子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里頭后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老師
學生
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游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范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里頭,后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后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后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4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后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范讀。
三、理解詩句。
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么?(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三、四行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么樣子,他可能講些什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指導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難點:生字書寫。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詩意說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陽*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再登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5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身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身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身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范讀,學生考慮: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ㄈ┚x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僭娋渲斜硎緞幼鞯腵詞(依、入、目、上、盡、流)。
、谠娋渲斜硎绢伾脑~有(白、黃)。
、墼娋渲斜硎緮盗康脑~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一起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身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競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ㄋ模┛偨Y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公開課教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采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沛體現了語文課程規范的精神。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6
一、課文說明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遠望所見及其深刻的感受,激發人們積極進取。
第一、二句,描繪黃昏夕陽西下時,山河蒼茫壯闊的美麗景色。用“依”和“盡”來表現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的狀態;后兩句寫所見的壯麗山河,抒寫詩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深刻哲理,也賦予上兩句景物描寫更豐富的內容。全詩畫面寬廣,景色壯麗,具有闊大雄渾的氣勢。詩中的哲理,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展升華。
二、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三、教學準備
課文掛圖、生字卡片、配樂朗讀帶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痴b古詩、激發興趣。
1.學生背誦古詩,教師表揚鼓勵,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出示掛圖,揭示課題。
。ǘ⿲W習古詩,體會意境。
1.教師范讀古詩。
2.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3.學生從古詩中找出生字自由認讀或與學習小組間的同學互讀。
4.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學生讀古詩(集體讀、分男女讀、小組讀、指名讀)鞏固生字的讀音。
6.結合掛圖,體會意境。
邊指導學生看圖邊講述:一輪紅日傍著山巔逐漸落下去了,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奔騰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遠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層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7.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讓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哲理。
(三)朗讀古詩,讀中悟韻。
1.指導學生斷句,讀出韻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教師范讀,播放配樂朗讀帶,引導學生反復按照朗讀古詩的節奏,整體感知古詩語言輕重音,語速語調,節拍停頓的變化形式的節奏美。
3.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讀古詩,(自由讀、互讀、指名讀、賽讀、配樂讀)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
4.指導學生想象畫面景象,背誦古詩。
。ㄋ模┳鳂I。
有韻味地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ㄒ唬⿵土曥柟,導入新課。
1.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3.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ǘ⿲W習生字,培養興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讀準字音:這些字中你認識哪些字,是怎么認識的.?
3.記住字形,你會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記住的?用形象記憶法記“日”,先讓學生認識“日”最早的寫法“☉”;熟字記憶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橫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導書寫:
、倥骞P順: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采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
、蹖W生書空生字,強化字的筆順。
、軐W生在寫字本上練習描紅、書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7
登鸛雀樓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懊住弊詈笠还P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復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教學后記:
資料提供者:雨諾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導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涌,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范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伙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游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9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0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ㄒ唬⿲
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ǘ┏踝x古詩,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系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ㄈ┚x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僭娋渲斜硎緞幼鞯脑~(依、入、目、上、盡、流)。
、谠娋渲斜硎绢伾脑~有(白、黃)。
、墼娋渲斜硎緮盗康脑~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ㄋ模┛偨Y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
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采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蘊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3.復習生字,掌握生字。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理解古詩蘊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ㄒ唬┱n件導入,了解詩意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也準備了一幅畫。想看嗎?
。ń榻B畫上的內容)
師: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
。ㄉ幑适拢
師:你編得真好,老師也想編一個。
師: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煥。一天傍晚,他來到黃河岸邊,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麗了,那么遠處的風景又是什么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師:為什么登上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
生: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師:是啊,詩人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于是就寫了一首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
。ǘ⿴熒傎,朗誦古詩
1.(出示課件)介紹鸛雀樓
2.(出示課文內容)指名朗讀
3.師:讀得不錯!老師也想和大家比賽讀,行嗎?請同學們當評委。(師配樂朗讀)
生評價。
4.生練讀。
5.分句指導。
6.整體讀。
7.學生上臺表演讀。
8.配樂集體朗讀。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師:為了表揚你們,咱們一起去登鸛雀樓怎么樣?不過,“鸛雀樓”上的每一層都有“老虎”在把關,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誰想做打虎英雄?
生讀生字。
。ㄋ模┑歉咄h,想象說話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已經站在鸛雀樓的最頂層了,你們的心情怎么樣?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說話。
。ㄎ澹┬〗Y
是啊,只有站到高處才能欣賞到更遠更美的風景。人生也是一樣,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進取。同學們,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把心中最美的`風景變成現實。
教學反思:這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朗讀古詩,了解詩意,明白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教學重點,學生掌握較好。我一共分為五個部分來進行的。在導入過程中利用小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用圖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中。在學古詩中以讀為主,設計師生背詩比賽的活動,調動了學生讀詩背詩的積極性。讓學生評價老師背詩的“秘密”,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會了朗誦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讓學生想象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更能聯系生活理解古詩道理。在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課件中出示的課文內容用拼音打出來會更好些。學生的朗讀需要加強,老師還要進一步指導。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讀:
1、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2、讀中想象畫面,讀出意境。
說:
3、聯系生活和畫面說說“依”、“盡”、“欲”、“窮”的意思。
4、說說詩歌描繪的'畫面。
教學過程:
任務一:讀準題目
1、板題,讀題,認讀寫好“樓”字。
2、用“登”字說話:登泰山、黃山……登沭濱大廈、東方明珠……
任務二:讀準節奏和韻味
1、范讀。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齊讀。
任務三:讀想象畫面
讀一句
1、詩人等鸛雀樓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黃河)
2、自由讀,想象畫面。
3、說說自己想象到的畫面。相機點撥理解“依、盡”。
4、加上動作讀出自己的感受。
讀二句
1、詩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讀。
3、說說詩人想到什么?相機點撥理解:欲、窮。(板書:欲窮、上)
4、加上動作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動作感情背誦全詩。
任務四:拓展運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學習更上一層樓!是什么意思?
還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績……給你的親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光盤)、畫紙,彩筆
主要板書計劃
1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ㄏ耄
更上一層樓。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讀讀背背,抄寫,描筆順等。
課外
背誦古詩。
第一教時
任務:
讀通課文。
策略:
借助課件展開教學。
流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 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 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 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系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 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 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 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業
1 抄寫古詩。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任務:
閱讀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盤展開教學。
流程:
一復習
讀讀生字新詞。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 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自由讀。
3 指名讀。
4 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谠娋渲斜硎绢伾脑~有(白、黃)。
、墼娋渲斜硎緮盗康脑~有(千里、一層)。
5 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 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 畫好再涂上顏色。
7 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 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三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 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 師小結。
四作業
1 背誦古詩。
2 閱讀補充讀物上的古詩。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4
一、學習目標
1、學習8個生字,理解詩中生字的意思,學寫生字“雀”。
2、落實本課生字詞,借助圖片理解“白日”、“依”、“鸛雀”等詞語。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詩對仗的特點。
3、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4、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1、借助詩句體會傍晚黃河的壯觀景象。
2、借助古詩體會“站得高,看的遠”的道理。
3、默寫古詩。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出示小鳥圖和象形文字“隹”。同學們“隹”是一個象形字,單人旁就像鳥兒的翅膀,里面就像鳥兒的身體(借助“住”識記)隹指短尾巴的鳥,在隹的都上加上“小”(豎鉤變成豎)讀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鳥。能給“雀”組個詞嗎?
2、出示鸛雀圖,這就是鸛雀,誰來讀它的名字?
3、(課件示鸛雀樓圖)由于很久以前,鸛雀這種鳥經常喜歡停在山西的一座樓閣上休息,人們就把這座樓稱為“鸛雀樓”。示“樓”詞,齊讀。
4、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樓之一。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吧!
3、詩的名字就叫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初讀古詩正音
1、請同學打開書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讀,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識記生字
1、同學們,這些紅色的生字你認識嗎?你能記住哪個字?(指名說)
(三)理解詞義、詩句的意思
1、請同學們再讀古詩,將你的理解和疑問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指名說)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边@句詩中你理解哪個詞語,或者你還有哪些疑問,我們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說)
預設學生回答1)、白日指夕陽。
2)、依指挨著。
3)、盡指消失。
3、指名說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陽挨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消失了。
6、入指流入,這里是入海流,其實應該是流入海。古詩為了押韻和對仗的工整常常這樣倒著表達。你能說說這行的意思嗎?(指名說)
7、誰能連起來說說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說)黃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疑問?
預設:1)、欲:想要。窮:盡,完。
2)、目:看。字典中有兩個意思(眼睛、看)學生選擇。“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樣倒過來理解,應理解為目千里。
9、誰能說說這行詩的意思。(指名說)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說第四行。(再登上一層樓)
12、誰能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指名說)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再登上一層樓。
13、現在誰能連起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先跟同桌說一說(指名說)
三、品讀古詩,深化詩意
1、請同學們在讀古詩,想象哪句是寫詩人看到的景色?(學生自讀,指名說)
2、詩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陽沿著山落下了)你從哪里看出是夕陽呢?(依山盡)同學們你們看(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說)太陽沿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的消失。
多么美麗的景色啊,你能讀好嗎?
4、接著詩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視頻,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指名說)你覺得這是怎樣的黃河?(滔滔不絕的黃河,奔流不息的黃河,雄偉壯麗的黃河。)
5、你能讀出黃河奔流不息的氣勢嗎?
6、詩人看到如此美麗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盡)詩人登上黃鶴樓向西望去,只見(引讀:白日依山盡)。接著詩人又向東望去,只見黃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黃河入海流)
7、誰能讀出詩人眼前壯觀的景象?(指名讀)
8、看著這樣的景色,詩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讀)為什么想要看得遠就得更上一層樓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9、同學們,當詩人站在鸛雀樓的第一層時他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層樓他會看到什么?(指名說,眼界更開闊,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這正是王之渙想告訴我們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遠,就要更上一層樓,有新的進步,因此“更上一層樓”也成了千古名句。當你有進步時,老師會說祝你更上一層樓,有更大的進步,你會把這句詩送給誰呢?
四、了解古詩寫作特點,背誦并默寫古詩
1、同學們,詩的語言是凝練的,古詩中有對仗的特點,就向對對子,你瞧白日對黃河,依山盡對入海流,千里目對一層樓。這就是對仗,相信你現在讀得更好(指名讀)能試著背一背嗎?能試著默寫嗎?(學生默寫)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鸛雀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其它三個分別是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古詩后很多詩人寫過這四座樓,其中李白寫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指名背,齊背
2、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王勃的《滕王閣序》他這樣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示圖片)這句是說,晚霞中野鴨在水面飛翔,天空和水面渾然一色。
3、岳陽樓的詩句請大家課后去搜集。
六、教學生字詞
1、(出示“雀”)這節課,我們還要來寫好這個“雀”字。
2、“雀”是上下結構,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師范寫說注意點。(短豎,左點,右點略高;瞥連短豎要寫長,一豎連瞥往下寫,點下四橫長短異,最后一橫拉拉長)
4、學生書上描紅,作業本上寫一個,師生評價后再寫一個。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
2、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1.小朋友們,你知道】這些動物的名稱?
多媒體出示鸛鵲圖片,師:它叫什么你知道嗎?(板書:鸛鵲)
師:這座樓上面因常有鸛鵲休息,人們就給它取了個名字鸛鵲樓。(補充板書:鸛鵲樓)
2.師: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位詩人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要學這首古詩。(學生讀題)
二.初讀指導
1.師:這首詩是怎樣的呢?(播放古詩朗讀錄音)
2.學生自由練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古詩的韻律。
3.指名讀
4.齊讀
三.結合圖片,理解詩意
師: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王之渙)那讓咱們跟著王之渙一起登上鸛鵲樓去看看吧。
多媒體出示鸛鵲樓上遠望黃河圖
1、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①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
②答問。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什么?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你怎么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么?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思。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么?
③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芸磮D想象,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相機板書:景(看)]
2、學習三、四兩行。
。1)師:你覺得從鸛鵲樓上看到的太陽群山黃河怎樣?(很壯觀)但詩人還不滿足,他還想怎樣?(把很遠很遠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那怎么辦?
(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6)教者指出“更上一層樓”已成為千古名句,人們常用來指奔向更新的高度。
3、練說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說。
。2)指名試說。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蓖卣剮孕×繁剩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8-06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7-24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4-07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經典)07-06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熱】10-13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薦】10-24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熱門】09-26
【熱】《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9-18
【薦】《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7-25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推薦】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