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讀后感范文
引言:這首《登鸛雀樓》是連黃口小兒都能夠背誦的名詩,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登鸛雀樓》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登鸛雀樓》這首婦孺成誦的名詩,毛澤東曾六次揮毫書寫。1992年該詩被香港選為十大最受歡迎的唐詩之一,日本漢語課本精選五首唐詩將其列在首篇。作為中國人自勉前行的詩作,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尋覓它的遺跡。
(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千古絕唱是我在兒時課本上讀到的,它雖然是一首詩,但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這首流傳千載,飽含哲理,寄意無限的即景抒情詩,引諸向往。多少年來,曾有過多少人尋覓它的遺跡,欲知鸛雀樓的命名所在,故址所在,建筑規(guī)模,建毀始末,期盼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欣賞王之渙把高山、大海、落日、黃河、巧妙地組成的宏偉壯麗畫卷,然而多少年來人們總是失望而歸。
鸛雀樓在南北朝時,北周蒲州守將宇文護所建,它至金章寧明昌(公元1190年至1196年)年間還屹立如故,到元初方毀,此后一直未得修復。鸛雀樓的故址,據《蒲州府志》與《永濟縣志》記載:在蒲州城西南黃河州諸上。鸛雀樓所在地——山西省永濟市,永濟古稱蒲坂,夏商周以前,堯和舜都在這里建都,這里曾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登鸛雀樓可以俯視“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置身其上,猶如樓在高空天際,“鳥在林梢腳底看”。鸛雀是一種鳥名,又名冠雀、觀雀。似鶴而頂不丹,頸嘴皆長,全身色灰白,羽尾色黑。巢于高樹,喜棲高樓。
《登鸛雀樓》它不僅僅是一首詩,可以讓人領略昔日大唐王朝詩人王之渙壯志凌云的胸懷走進他的夢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間的蒼穹;名而它更象一幅不老的國畫:西下夕陽的余暉、奔騰黃河的水流、迭菪起伏的山脈、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樣富有感染力,那樣迷人,讓人流連忘返;它也是一壇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無窮,陶醉在其在,其樂無窮;更象人生一個前行的座右銘,是自勤勉勵,奮發(fā)向上,登高望遠的一曲華章。
(二)鸛雀樓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文化名樓(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之一。四大歷史名樓遙相呼應,各有千秋,其它三樓在長江流域,唯只有鸛雀樓在黃河流域。所以說,鸛雀樓是黃河文化的標志和象征。看見樓臺亭閣,我們仿佛走進了中華文化的藝術殿堂,聽見了歷史前行的腳步聲,用心靈在感受著盛唐文化的凝重,聆聽詩人奮進的心聲。一個樓臺亭閣,就是一個神話,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夢想,就是一個文化堆積的建筑物。一個樓臺亭閣,就是一部檔案,記載著昨天的故事;就是一個音符,譜寫在中華交響樂的篇章中;就是一本書,書寫在浩瀚無垠的歷史長卷中。
詩因樓而生,樓因詩而名。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雖然只有二十字,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景,但一開口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表,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王之渙,字季凌,生于668年,卒于742年,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唐開元初年,王之渙曾任冀州衡水主薄,后誣去官。王之渙少有俠氣,去官之后,漫游黃河南北,強自克制,功于文學,十年后名聲大振。在李白、杜甫還不出的時候,王之渙、王昌齡、高適已經名躁一時,從各種史科記述王之渙的生平看,王之渙的詩作并不少,而《唐才子傳》說王之渙與王昌齡是“皆出模范”。由此可見,王之渙在唐代詩壇曾是負有盛名,風靡一時的人物。
王之渙可以稱作我國詩壇的放歌驕子。存世詩現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以邊塞詩見長,詩境廣闊,激人奮進,其冠世詩作《登鸛雀樓》幾乎成了唐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涼州詞是他邊塞詩的代表作,“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被稱為盛唐絕名的“壓卷之作”。
(三)國運昌,百業(yè)興,歷史名樓,盛世重修。隨著旅游事業(yè)的日趨興盛,鸛雀樓的修復,已經引起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1992年9月開籌備工作。2002年國慶節(jié),新修復的鸛雀樓正式對國內外游人開放,這實中是一件喜事,一件讓華人高興的事:一件幸事,因為鸛雀樓700多年都不復存在,新世紀開始,我們終于可以親身體驗“更上一層樓”的感覺。10月下旬的一天,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我踏上了登新落成鸛雀樓的行程。行至黃河灘涂,高高聳立的鸛雀樓依稀可見車在公路上飛速行駛,鸛雀樓越來越近。
走進鸛雀樓一樓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毛澤東手書“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書法藝術作品。
據介紹,毛澤東書寫王之渙的詩作共有兩首,從毛澤東先后六次手書《登鸛雀樓》詩,充分說明毛澤東對王之渙的作品的摯愛與鐘情,濃厚的藝術情感洋溢于筆墨之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詩書結合的完美境界。
應該說,《登鸛雀樓》一詩不僅僅因為它朗朗上口,不僅僅因為它淺顯易懂,更因為它是華夏兒女心中的一座豐碑,感人肺腑,催人奮進。
登上六層樓,我們已經攀至詩人王之渙登高放眼才能拓出更美好的嶄新境界。鸛雀樓是黃河文化的標志,是中華民族自強有不息精神的象征。
這里有樓、有詩、有情、有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登此樓,真有凌空欲飛之勢,即可鳥瞰那波濤滾滾、浩瀚無涯的黃河,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奔騰洶涌的氣概;又可望那阡陌交織、坦蕩無限的大地,遙望“堯王訪賢,舜耕歷山,大禹治水”華夏根祖的歷史風貌;也可以南望起伏連綿的條山,還可以隱約西覽雄偉壯觀的西岳華山,領悟臺灣歷史學家姚榮齡先生“中華”緣于永濟,“中”指太行山脈的中條山,“華”指秦嶺山脈的華山的論斷。正由于鸛雀樓立晉望秦,西為華,東為夏,正好座落在華夏歷史座標的中點上。因此,必將吸引國內外更多的華人在這里領略王之渙千古絕唱的豐富內涵,感受中華民族登高望遠的精神。
《登鸛雀樓》讀后感二
鸛雀樓,在兒時的夢中。感謝王之渙那首千古名作,讓我多少次吟誦,多少次向往。
鸛雀樓,亦稱鸛鵲樓,是北周宇文護鎮(zhèn)守河東時修筑的瞭望臺。《蒲州府志》里描述:“鸛雀樓舊址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目睹北周烽火狼煙,歷經大唐盛世繁華,捱過五代戰(zhàn)亂紛爭,熏染兩宋金風細雨,淹沒于元初剽悍鐵騎,直至公元2002年9月26日得以風采重現。這一天新修復的70余米高的鸛雀樓落成慶典,在數十響的禮炮聲中,樓名牌匾被款款揭起。歡呼聲中,鸛雀樓現出一種風骨,一種氣度,一種浴火重生后的大氣芳顏。
穿過厚重的.門墻,偌大的盛唐廣場在松柏老樹和古典建筑的環(huán)繞中,唱和著大唐的音韻,帶著歷史的光影,令人眼界豁然頓開。樓從人面起,拔地凌空的鸛雀樓赫然矗立眼前。
臺基高陡,登而生怯。《中庸》里曰:“君子之道,如遠行,必自邇;如登高,必自卑。”先哲所言,斷無所錯,而今躬身親行,俯首贊同。爬至正門,腰膝酸軟,但興致不減,這或許就是名樓的魅力所在吧!門樓上豎著“文萃李唐”的大匾,左右立柱上刻著由中國書協(xié)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楹聯(lián):“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黃河第一樓。”俯視前方,綠野平疇,隱現在薄霧輕紗中。微風徐起,樓檐角上的風鈴叮當作響,抑揚頓挫,似在吟誦那首千古名作,激起游客遐思飛揚。
更上一層,登至樓中廳堂。一尊尊蠟像活靈活現,形象生動:女媧補天,嫘祖繅絲,舜陶河濱,大禹治水,鹽池鹵鹽,化鐵鑄器,臼米濾酒……薪不盡火益?zhèn)鳎A夏五千年文明從河東沃土搖曳而來。
出頂樓廳堂,穿過雕梁畫棟,樓臺信步。西南隅,佇立著王之渙的銅塑像。詩人左手持卷,右手揮毫,胸膽開張,神態(tài)豪放,似乎不費沉吟就寫就千古絕唱。“詩因樓出,樓因詩名。”崔顥之與《黃鶴樓》,范仲淹之與《岳陽樓》,王勃之與《滕王閣序》等,無不是名詩與名樓的珠聯(lián)璧合。在王之渙與《登鸛雀樓》之間,王之渙是詩之魂,樓之魂,正如洋溢在他身上的才華和氣魄,王之渙造就了這座北方名樓的靈魂詩句。江南名樓泱泱,誰能與其映秀?唯我黃河之畔鸛雀樓,河東人引以為豪。詩人將盡收眼底的景象攏收筆底,將萬端意象和萬千胸臆融入詩句,目力望穿千里,心力穿透千年,筆力蕩開遮斷望眼的片片浮云,用凌空的詩句豪邁跨越古今千年……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感謝你那次登臨,引來千百年追尋的腳步;感謝你那次激動,激起多少人豪情萬丈;感謝你那次吟誦,攜著千古名樓永生!
登鸛雀樓不朽!
【《登鸛雀樓》讀后感】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11-01
登鸛雀樓中登的意思09-05
《登鸛雀樓》之鸛雀樓09-17
解讀:《登鸛雀樓》06-11
《登鸛雀樓》經典教案11-11
登鸛雀樓說課稿07-25
古詩《登鸛雀樓》08-12
《登鸛雀樓》暢當07-29
《登鸛雀樓》盤點10-17
古詩登鸛雀樓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