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登鸛雀樓》教學分享及反思(精選5篇)
引言: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并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以《登鸛雀樓》為題的詩眾多,以李益、王之渙、暢當三人的同名作品最為著名。《登鸛雀樓》入選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篇《登鸛雀樓》的教學分享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登鸛雀樓》教學分享及反思 1
【教學分享】
人教版教材在編寫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劃分各個單元,旨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的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冊第五單元的文化主題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課文,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入手,寫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而這種感悟本身又是極樸素的。因其樸素,才得以永存。《登鸛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后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長期合作學習的訓練以后,已經具有了一些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于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放手讓他們自由交流可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古詩教學似乎都在走著一個相同的模式,不論是以自學為主還是以講授為主,都走的是自讀自悟——交流討論——質疑解惑這樣一個路子。把學習的重點過多地放在了古詩本身上面,忽略了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對古詩的宏觀感受,基于此我決定從一個新的視角出發,上一節不一樣的古詩教學。在本屆可我力求體現兩點,那就是在古詩教學中較好的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及體現學習古詩時的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眼中有畫心中有情。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1 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2 預習《登鸛雀樓》,試著理解詩意,查閱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制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課件的使用在幫助學生把握誦讀語氣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所以我們覺得古詩的教學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詩本身,還應從語文的工具性方面進行滲透。所以在本課第一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談一談古詩的特點。由于現今我們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詩的背誦,所以從學前到現在很多學生其實已經接觸過了大量古詩,從而對古詩在形式上的特點有了模糊的認識,只是沒有有意識的整理過。所以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很快就歸納出以下幾點:1每句字數相同。2 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3 每句有的五個字有的七個字。甚至還有一名學生答出:古詩字數很少,但是表達的意思卻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學生對古詩語言精練的特點也已經有了初步的體會。由此可見,學生們對古詩是有了一定的認識的。只是這種認識尚停留在表象上。接著,我請學生們背誦幾首古詩,也要求是描寫祖國美景的古詩。學生背了《鹿柴》、《早發白帝城》和《望廬山瀑布》。這一小環節既完成了本課拓展古詩的要求,又檢查了學生日常積累情況。然后我總結道: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讓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實一首好詩不但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帶給人一定的思考。本課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并理解它們。這里既向學生滲透了古詩的又一個特點(文理結合,情景交融),又明確提示學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們體會。既自然導入了下一個環節,又提示了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這一環節雖然只有簡短的三五分鐘,但我們覺得已經初步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中低年級學習古詩,重點就是誦讀。讀也是學生們在預習時作的最得心應手的工作。所以在這一環節首先給學生一個展示預習情況的機會,指明讀一讀古詩。這樣既滿足了學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達到了指導學生讀正確通順的目的。這首詩中讀題目就需要我們進行一下提示:鸛雀樓是一座樓的名字,所以要連起來讀。應該讀成:登/鸛雀樓,而不是:登鸛/雀樓。
讀正確了,就要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了。以往的教學中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講授、討論、質疑,而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這節課我們就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思路來設計了下面的環節。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可是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往往由于不知道學些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學,而使得學習活動盲目和無序。如果這種盲目和無序的學習狀態反復出現的話,必然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越來越淡漠。所以在這次合作學習開始之前,我們依然照例先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我先請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的過程,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呢?學生們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歸納出以下幾點:了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和默寫。我將以上這五點板書在黑板的一側,以便學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參照。同時及時鼓勵這些歸納學習方法的同學是學習上的有心人,鼓勵大家都向他們學習。這樣就幫助學生解決了學什么的問題。接著向學生提出合作時的要求:今天我們就圍繞著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并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后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獲。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訴學生們在合作時應該怎樣做。學什么和怎樣學的問題解決了,學生的目標也明確了,在接下來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這時,一切合作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了。
合作學習的基本原則中指出:教師要對合作技巧給與指導,并對過程進行時間安排設計。同時還要指導和調控整個學習過程。如果說前面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指導的話,那么現在在合作中教師的參與就是對學生在合作中具體操作的指導。我們分組的原則是異質分組,使學生們在性別、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補性,每一個人在合作中都能各盡其能。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所以在合作中也會在不同的方面出現不和諧的現象。教師就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調解和指導。(放錄像)剛才這一環節我們進行了十分鐘。可以看出,每組的討論交流氛圍都很濃厚。學生們都很投入。在這里教師的巡視起到了以下兩個作用:首先,了解各組合作學習情況。其次,對合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控。
中低年級孩子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他們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獲。在合作中主動的表現也是在為匯報時做準備。所以給學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臺特別重要。同時語文教學中,合作后的展示匯報是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導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現合作中語文基礎知識學習上的漏洞,思想觀念上的偏離,學習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個方面,及時進行補救。在匯報的時候,我們先選一個小組給大家介紹了作者王之渙。由于課前搜集了資料,合作時又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該組代表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作者,并舉出了他的其他兩首作品《涼州詞》和《送別》。
接著又有一個小組主動要求為大家解釋古詩的意思。他們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詩的意思解釋了一下。他是這樣說的:太陽漸漸落下去了,黃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層樓。他說完以后,同組另一個人立即站起來補充道:依是緊貼著的意思,所以太陽是緊貼著高山落下去的。這樣一補充畫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這個字的意思寫在了黑板上,并表揚了他。接著同組另一個同學又起來補充道:我補充一下,黃河是滾滾流入大海的。因為我從電視上看到黃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別快特別急,所以應該是滾滾流入大海。這是一個很會聯系生活經驗的孩子,分析的條條是道。滾滾一詞地加入,立即讓畫面顯得氣勢宏大起來了。我立即表揚了他及這一個小組。肯定了他們互相補充的合作意識及會學習的優點。提示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幫助我們理解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們理解得更加準確。這是另一組一名學生要求繼續補充。他說:我覺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么遠,就是很遠的意思。我給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學生補充說:我覺得后兩句話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這也是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聽了他的補充,我立即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夸他是個會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每個人都應該像他一樣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在這里學生們通過小組間相互補充和其他組的相互補充,自己就完成了整體感知詩意的目標。我接著說:“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后我請一名平時朗讀的比較好的同學給大家朗讀古詩,其他人邊聽邊想象。讀完后請學生們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說:“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圓圓的太陽,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說:“我好像看到了遠處雄偉的高山,被夕陽一照,特別美。”還有的說:“我好像聽到了黃河流入大海時發出了特別大的聲音。”也有的同學說:“我覺得這幅畫很壯觀。”我問:“誰能帶著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我們請了兩名學生試讀。第一人讀完后,一名男生評價說:“我覺得第二句讀得不夠好,沒有讀出黃河的氣勢,讀這句聲音要特別洪亮。”他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于是我們就請他讀第二遍,讀完后另一名學生評價說,第一句語氣要讀得平穩一些。因為太陽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說:“大家談得都很好,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幅壯觀的畫面。”這時我為學生們用課件展示了這幅配有古韻風格音樂的畫面,描繪道:“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著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著腳下波濤洶涌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這時,由于有畫面和音樂的襯托,加上教師的綜合描述,學生的體驗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讀出了黃河的宏大氣勢。最后我們全班齊讀這兩句詩文,學生的感情到達了高潮。我又描繪道:“詩人看著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后兩句。學生們把語氣等拿捏得很準確。我說:“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這里我請了五名學生展示朗誦,根據每人朗讀詩的不同特點進行了評價。最后我們齊讀了一遍全詩,學生的情緒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接著我請學生試著背誦這首古詩,第一名舉手的同學背完后,我請他介紹一下她是怎么這么快就背下來的,他說:“我媽告訴我,理解著背就能很快的背下來。”我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訴學生們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幫我們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是一個好方法。第二名學生背完后說:“老師我覺得多讀幾遍也能讓我們很快把古詩背下來。”我引導說:“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說熟讀成誦,意思就是說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來了。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多讀幾遍。”下面就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背誦這首古詩。用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大多數學生就已經把古詩背得很熟練了。我們這節課就在學生們瑯瑯的讀書聲中結束了。
在這節課上,學生們充分發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學習中。從課上我們也發現,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都很強,只是在我們傳統的教學當中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學習能力,教師一味的牽引,反倒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這次嘗試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們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教學反思】
這次我上的內容是第七單元的17課《登鸛雀樓》。教學時通過分析詩句,點拔誘導和展示有關圖畫,或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逼真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采取詩中畫、畫中詩、并邊讀邊想的方式促進學生在快活中學習枯燥抽象的詩文。 有了這生動的畫面,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水到渠成,毫不費勁。
《登鸛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后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
《登鸛雀樓》教學分享及反思 2
教學分享
《登鸛雀樓》是一首經典的五言絕句,在教學這首古詩時,我努力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古詩學習氛圍,引導他們領略古詩的韻味和內涵。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在課程開始時,我通過展示鸛雀樓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向學生介紹了鸛雀樓的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讓他們對這座古老的建筑有了直觀的認識。然后,我提出問題:“如果你們站在這么高的樓上,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呢?”這種情境導入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為后續的古詩學習做好了鋪墊。
多種方式誦讀,感受韻律
古詩的誦讀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我首先示范朗讀,注意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感受五言絕句“二二一”或“二一二”的節奏特點。接著,我引導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小組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反復誦讀。在誦讀過程中,學生逐漸熟悉了詩句,并且能夠根據節奏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誦讀,他們不僅感受到了古詩的韻律美,還對詩句有了初步的理解。
講解詩意,理解內涵
在學生對詩句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后,我開始逐字逐句地講解詩意。對于一些較難理解的字詞,如“依”“盡”“欲”等,我通過圖片、動作演示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講解“白日依山盡”時,我用一幅太陽慢慢落下山的圖片,讓學生理解“依山盡”的畫面。在講解詩句的同時,我引導學生思考詩句所表達的深層含義,讓他們明白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的壯麗景色以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蘊含的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人生哲理。
拓展延伸,豐富體驗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的意境和哲理,我進行了拓展延伸。我讓學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登高望遠的詩句,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通過對比閱讀,加深學生對這類主題古詩的理解。同時,我還組織學生討論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如何像詩人一樣積極向上、努力克服困難,將古詩的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教學反思
在《登鸛雀樓》的教學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不夠
在課堂上,部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誦讀能力較強,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但也有一些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指導,導致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不夠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注重分層教學,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和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在講解古詩的過程中,我更多地是采用了傳統的講授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環節相對較少。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自主理解詩意、探究詩中的內涵。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嘗試更多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課前讓學生收集鸛雀樓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
在教學評價方面,我主要以口頭表揚和評價為主,評價方式比較單一。教學評價應該多元化,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可以增加學生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例如讓學生互相評價朗讀的效果,或者讓學生評價小組討論中其他同學的表現,這樣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
總的來說,《登鸛雀樓》的教學讓我收獲頗豐,也讓我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在今后的古詩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古詩的魅力。
《登鸛雀樓》教學分享及反思 3
一、教學分享
(一)趣味導入,激發興趣
在教學伊始,我通過展示鸛雀樓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向學生介紹這座歷史名樓的相關背景知識,讓他們對鸛雀樓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同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比如“你們猜古人登上鸛雀樓會看到什么樣的景色呢?”這種導入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對詩歌內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多種誦讀,體會韻味
詩歌教學離不開誦讀。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初步感受詩歌的節奏。然后范讀,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向學生展示詩歌的韻律之美。在范讀之后,組織學生模仿朗讀、分組朗讀和男女賽讀等多種形式。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們逐漸體會到了五言絕句的節奏特點,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每一句的停頓都恰到好處,而且感受到了詩句的韻律和諧,為理解詩歌內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情景想象,理解詩意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我引導他們進行情景想象。比如,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描述:“太陽漸漸西沉,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黃河水奔騰不息,向著大海流去。”然后讓他們說一說腦海中浮現出的`畫面。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對“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兩句詩所描繪的壯闊景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對于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則通過提問“詩人為什么要更上一層樓呢?”引導學生思考,從而理解詩人想要看得更遠、追求更高目標的情感和其中蘊含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深化感悟
在學生理解了詩歌的基本內容和哲理后,我進行了拓展延伸。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需要“更上一層樓”的情況。有的學生說在學習上遇到難題不能放棄,要努力鉆研;有的說在參加比賽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這種拓展讓學生將詩歌中的哲理與自身生活相結合,深化了他們對詩歌的感悟。
二、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學生們在這堂課中積極參與,對《登鸛雀樓》這首詩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趣味導入環節成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多種誦讀方式讓他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韻律美,情景想象幫助他們理解了詩意,拓展延伸則使詩歌的哲理深入學生心中。從課堂表現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背誦全詩,并能說出詩句的含義和蘊含的道理。
(二)不足之處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時,部分學生的想象力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對于詩歌畫面的理解還比較局限。在小組討論環節,時間把控不夠精準,導致個別小組沒有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此外,對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關注不夠,沒有及時給予他們更多的引導和幫助。
(三)改進措施
在今后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可以準備更多與詩歌內容相關的圖片、音頻等資料,給予學生更豐富的素材來構建畫面。在小組討論環節,提前明確時間限制,并在討論過程中適時提醒,確保每個小組都有足夠的時間表達觀點。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增加課堂提問和巡視的頻率,及時發現他們的問題并給予個性化的指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詩歌學習中有所收獲。
總之,《登鸛雀樓》的教學讓我收獲了寶貴的經驗,也讓我認識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我將不斷改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登鸛雀樓》教學分享及反思 4
教學分享
在教授《登鸛雀樓》這首古詩時,我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趣味和文化氛圍的課堂。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課堂伊始,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鸛雀樓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對這座古老的建筑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然后,講述了一些關于鸛雀樓的歷史故事,比如它在古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這立刻引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當我提出今天要學習一首和鸛雀樓有關的古詩時,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在初讀環節,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隨后,通過指名讀、齊讀等方式,糾正讀音。重點指導了“鸛”“仞”等生字的讀法。接著,引導學生劃分詩句節奏,讓他們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律美。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們對古詩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
理解詩意,深入體會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法。對于“白日依山盡”這句,我展示了夕陽西下、群山環繞的畫面,讓學生描述他們看到的景象,然后引導他們理解詩句中“白日”“依”“盡”的含義。在講解“黃河入海流”時,播放了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視頻,讓學生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進而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意境。對于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如“詩人為什么想要看得更遠呢?”“怎樣才能看得更遠呢?”讓學生明白這兩句詩蘊含的哲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對古詩的理解逐漸深入。
拓展延伸,積累內化
在學生理解了古詩之后,我組織了拓展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登高望遠、表達積極向上情感的詩句,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同時,還介紹了王之渙創作這首詩的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當時的心境。最后,引導學生背誦古詩,并進行了默寫練習,強化記憶,幫助學生將知識內化。
教學反思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也有了一些反思。
成功之處
1. 情境教學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圖片、視頻和故事等多種形式,將抽象的古詩內容具象化,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使他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
2. 在理解詩意環節,注重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還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交流,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夠體會到古詩中蘊含的哲理。
不足之處
1. 在朗讀指導方面,雖然讓學生讀了很多遍,但對于古詩韻律和節奏的把握還可以更細致。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每個字的平仄,進一步體會古詩的音韻之美。
2. 在拓展環節,雖然學生分享了一些詩句,但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對這些詩句進行比較和分析,加深對登高主題古詩的理解,拓寬文化視野。
3. 在課堂時間把控上還需要更加精準。在討論環節,有時會因為學生的熱情參與而花費較多時間,導致后面的默寫練習有些倉促,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合理安排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
總的來說,《登鸛雀樓》這堂古詩教學課讓我積累了經驗,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登鸛雀樓》教學分享及反思 5
教學分享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在課程開始時,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鸛雀樓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對這座歷史名樓有一個直觀的印象。伴隨著悠揚的古典音樂,學生仿佛置身于鸛雀樓前,古老的建筑、壯麗的山河立刻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對詩歌內容的好奇與探究欲望。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指導學生初讀古詩時,我采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先是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字音和節奏,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小組讀等。在這個過程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對“鸛”“雀”“欲”等易錯字的讀音,及時糾正。通過反復朗讀,學生們逐漸讀得通順流暢,初步感受到了古詩的韻律之美。
三、講解詩意,想象畫面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法。對于“白日依山盡”,我在黑板上畫出了太陽、群山的簡筆畫,引導學生理解太陽沿著山巒慢慢落下的畫面;對于“黃河入海流”,則展示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圖片。同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詩句,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閉上眼睛想象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所看到的壯麗景色,培養他們的想象力。
四、挖掘哲理,啟發思考
在理解詩句內容后,我引導學生思考“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所蘊含的哲理。通過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并鼓勵他們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類似情況。這樣的`教學環節,不僅讓學生理解了古詩的深層含義,還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 情境創設有效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成功地將學生帶入到古詩的意境中,使他們對詩歌內容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和更深刻的理解。多種朗讀方式的結合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古詩的韻律美,為后續理解詩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注重啟發引導
在講解詩意和挖掘哲理的過程中,我注重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啟發學生自主思考,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不足之處
1. 學生個體差異關注不夠
在課堂教學中,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在理解詩意和參與討論時有些吃力,我沒有及時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2. 拓展延伸不足
在挖掘古詩哲理后,可以進一步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閱讀更多含有哲理的古詩,進行對比分析,加深對這類古詩的理解。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他們的文化素養,但在本節課中這方面有所欠缺。
總的來說,《登鸛雀樓》的教學讓我在教學方法、學生引導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今后的古詩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古詩的教育價值,讓學生更好地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登鸛雀樓》教學分享及反思】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06-20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精選]06-22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精選)07-04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06-25
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10-13
《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06-14
《登鸛雀樓》是教學反思范文06-26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推薦】10-24
【薦】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