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精選12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1
一、課文說明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遠望所見及其深刻的感受,激發人們積極進取。
第一、二句,描繪黃昏夕陽西下時,山河蒼茫壯闊的美麗景色。用“依”和“盡”來表現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的狀態;后兩句寫所見的壯麗山河,抒寫詩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深刻哲理,也賦予上兩句景物描寫更豐富的內容。全詩畫面寬廣,景色壯麗,具有闊大雄渾的氣勢。詩中的哲理,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展升華。
二、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三、教學準備
課文掛圖、生字卡片、配樂朗讀帶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激發興趣。
1.學生背誦古詩,教師表揚鼓勵,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出示掛圖,揭示課題。
(二)學習古詩,體會意境。
1.教師范讀古詩。
2.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3.學生從古詩中找出生字自由認讀或與學習小組間的同學互讀。
4.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學生讀古詩(集體讀、分男女讀、小組讀、指名讀)鞏固生字的讀音。
6.結合掛圖,體會意境。
邊指導學生看圖邊講述:一輪紅日傍著山巔逐漸落下去了,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奔騰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遠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層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7.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讓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哲理。
(三)朗讀古詩,讀中悟韻。
1.指導學生斷句,讀出韻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教師范讀,播放配樂朗讀帶,引導學生反復按照朗讀古詩的節奏,整體感知古詩語言輕重音,語速語調,節拍停頓的變化形式的節奏美。
3.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讀古詩,(自由讀、互讀、指名讀、賽讀、配樂讀)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
4.指導學生想象畫面景象,背誦古詩。
(四)作業。
有韻味地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3.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生字,培養興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讀準字音:這些字中你認識哪些字,是怎么認識的?
3.記住字形,你會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記住的?用形象記憶法記“日”,先讓學生認識“日”最早的寫法“☉”;熟字記憶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橫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導書寫:
①弄清筆順: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 入
、诮處熢谔镒指裰蟹秾,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采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
、蹖W生書空生字,強化字的筆順。
、軐W生在寫字本上練習描紅、書寫。
(三)、復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四)、練習背誦。
1.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2.完成課后練習
六、教學反思:
“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古詩的學習,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讓他們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詩中的意思,去體驗詩中的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美。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借助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圖中的景色。接著再通過用簡筆畫的方法讓學生上臺畫出此時太陽的位置,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更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 “黃河入海流”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文中的圖,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收集到的有關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的資料,最后讓他們用一些詞來形容黃河。通過觀察插圖,交流相關資料,展開想象,學生腦海中不知不覺就有了詞語,如有的學生會用“滔滔、滾滾、壯觀、有氣勢“等簡單的詞來形容黃河,在學生腦海里黃河的壯觀景象會越來越明晰,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在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爸挥姓镜酶卟拍芸吹酶h”這是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我通過這樣的教學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再現詩人創造的意境。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2
教學內容:
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 ,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導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涌,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范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 ”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伙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游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3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2、學習吟唱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活動準備:
PPT、Flash
活動重點:
學習吟唱古詩。
活動難點:
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圖片上看到了什么?
師:噢,看到了一座塔樓。其實,這座塔樓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渙的詩人,他登上了這座鸛雀樓,看到了很美麗的景色,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古詩《登鸛雀樓》。
2、欣賞古詩
師:詩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才可以寫下這么美的古詩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吧!
二、理解古詩大意
1、出示落日圖片,理解詩句“白日依山盡”。
師:從圖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陽是怎樣落下去的呢?
師:太陽挨著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于是就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這句詩句。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
2、出示黃河圖片,理解詩句“黃河入海流”。
師:現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師:這條河叫黃河,黃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于是就寫下了“黃河入海流”。出示詩句“黃河入海流”。
2、理解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現在詩人站在鸛雀樓的底樓,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那他該怎么辦呢?(走到更高的樓層上,就能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了。)出示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幼兒吟唱古詩
1、欣賞吟唱
師:這么好聽的古詩,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念一念吧!
2、認字吟唱:根據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詩
3、動作表現
師:現在我邀請你們用動作來表現一下古詩的內容。(請個別幼兒演示)
四、結束總結
師:古詩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今天回家有一個任務請你們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在我們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這句話的好嗎。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熟悉“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老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由于常常有一種外形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宏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聞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么,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誕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爭論、溝通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同學生活實際,關心同學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勉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同學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分。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同學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美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奮勉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通過自讀質疑,強調同學自學、自悟、得意,充分體現同學的自主學習。同時,老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同學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悟奮勉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楚,說明詩句前兩行為所見,后兩行為所想。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5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懊住弊詈笠还P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復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教學后記:
資料提供者:雨諾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6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難點】
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本課的生字、詞語卡片、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
1、讀課文三遍,包括課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
3、給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給生字組詞,至少兩個,鼓勵找四字詞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著名詩人王之渙來到這里看到了這樣的景色,留下了傳送千古的名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吧!生讀題,學習題目中的'三個漢字,只要求認。
二、讀熟古詩,認識漢字。
1、師:王之渙筆下的黃鶴樓是什么樣子的呢?先聽老師讀一讀,一邊聽一邊劃出停頓來。
2、師: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幫助下,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嗎?自己試一試吧!生讀完以后,交流展示。
3、詩歌讀得這么好,漢字娃娃一定記得很熟!咱們來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讀漢字,交流識字方法,組詞。
4、把漢字娃娃送回到古詩中,你一定讀得更好。生再讀古詩。
5、師:孩子們知道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嗎?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能看著這樣的情景背誦嗎?練習背誦。
三、書寫生字。
1、師:調皮的漢字娃娃要孩子們送他們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寫的漢字娃娃很少,你能寫好嗎?找找這些漢字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寫字要領。
3、師:咱們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一看二寫三對照。生擺好書寫姿勢,做到三個一,然后開始書寫,努力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4、生寫完以后,展示,交流,評獎。
四、作業設計:
1、默寫古詩。
2、讀讀王之渙的其他古詩。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7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1個生字。
2、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3、在理解古詩詩句的基礎上,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直接揭示課題《登鸛雀樓》(板書)
2、解題: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只有1個要求認的字“鸛”,1個要求寫的字“雀”。
(1)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讀古詩,正音。
2、理解詩句意思。學生默讀詩句,結合書上注釋,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1)小組討論、交流。
。2)質疑、解疑,重點理解目:看。欲:想要。窮:盡。
(3)看課件理解。
。4)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一輪圓日連著延綿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黃河水正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5)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
。6)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7)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如果我們想要看的更遠,就必須登的更高,因為登高才能望遠,在這里詩人也告訴了我們:要想得到好的收獲,就必須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說對嗎?來讓我們再一次讀這兩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心中吧。
三、反復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
2、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
3、拿起手中的畫筆,把你想象的畫面畫出來。
四、小結: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僅用十幾個字就描繪出了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后兩句借景喻理,深刻而貼切。真不愧為千古傳頌的不朽之作。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8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1個字只識不寫。
3、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投影片。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后后鼻音。復習“登字頭”,指名拼讀“鸛”。復習“三拼音節”。
3、解題。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范讀。指名讀。
三、理解詩句。
(一)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么?(太陽、青山、黃河)(1)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靠著"的.意思。(依)
。2)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3)指名說詩句的意思: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ǘ⿲W習三、四行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詩句的意思: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三)練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么樣子,他可能講些什么?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業。
朗讀課文,練習背誦課文。
設計,語文,登鸛雀樓,教學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理解詩中重點詞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重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準備:
1、錄音機、配樂朗誦磁帶。
2、掛圖、活動的詩人和太陽。
3、田字格黑板。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學生背誦)同學們都背得不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登鸛雀樓》)
2、齊讀課題,注意正音。
二、解題、介紹作者
1、登鸛雀樓是什么意思?
2、登還可以說登什么?
3、揭示掛圖。述: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
1、聽錄音。
2、聽完錄音,同學們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讀課文
1、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指名讀后正音。
3、再讀古詩,想想哪些詞語你能理解,還有哪些不能理解,將不能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五、學習理解詩意
1、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
(2)說說哪些詞不懂,借助圖畫理解白日、依、盡。
(3)指名說一二行詩意。
(4)看圖想象,說說黃河怎樣流入大海。
(5)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6)指導朗讀。同學們想想,應該怎么讀,試著在座位上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過渡: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象,詩人產生什么想法。
2、學習三四行。
(1)理解詞語的意思:欲、窮、千里、目、更。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結合生活體驗談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師小結: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5)指導朗讀。
六、想象詩情
1、聽錄音,看圖想象詩人所觀察的景象,詩人觀察時的動作和神態。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七、指導背誦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起背誦。
八、作業
1、指導寫生字:登、欲、窮。
2、抄寫、默寫這首詩。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10
活動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內容的圖畫、《登鸛雀樓》課件、自制古詩掛圖
活動過程:
(一)通過圖畫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出示第一幅圖(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站在高高的鸛雀樓上,你抬頭看那天邊,一輪落日,伴這群山漸漸落下去。
(3)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二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那看那黃河奔騰、咆哮著向那大海一瀉千里。
(3)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3、出示第三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景色真美啊,你還想看到那更遠的`美景嗎?
(3)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4、出示第四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你再登上一層吧,那樣會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的。
( 3 )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觀看課件,學習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1、今天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我們一起來念一念。(3遍,和古詩解釋)2、教師出示古詩掛圖,引導幼兒指字認讀。(變換節奏念)三、用肢體動作來吟誦古詩,并感知韻律美。
1、請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2、請幼兒來表演。
3、幼兒自由結伴進行游戲。
【知識延伸】
注釋
、披X(guàn)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
、棋(jiǒng)臨:遠道而來。飛鳥:指鸛雀。
、翘靹荩禾祗w的勢。圍:這里有“籠蓋”的意思。
、葦嗌剑褐肝魃街g。
翻譯
遠道來登鸛雀樓,樓閣高比人間。天空籠蓋著遼闊的原野,奔明的黃河瀉入群由之奪。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11
教學目標:
1、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感受《登鸛雀樓》的曠遠意境和雄渾氣勢。
2、認識生字。學會新筆畫:豎折;學習鼻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
3、學習在恰當的時候利用拼音認字。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圖畫導入,了解詩意。
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雀樓、高山、詩人、黃河”,并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初步理解這首古詩詞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導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展了思維,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二)師生競賽,朗讀古詩
1、(課前經過了解得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背誦這首古詩,難點在于有節奏有韻味地背誦;诖,朗讀古詩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如下兩步:)
2、讓會背詩的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給優生表現的機會,讓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師生背詩競賽。(新課標提倡:“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币荒昙壭W生對古詩的朗誦節奏從未接觸,需要教師的教。但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范讀,不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師生背誦比賽的活動。)
3、教師朗讀,學生評分,找出老師背誦的優點。(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習了朗誦古詩的技巧,如:節奏、表情、音高等。)
4、學生練習朗讀,準備和老師進行比賽。
5、學生配樂朗誦,與老師比賽,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背誦的目的。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1、定位聯想,認識生字。(學生閉上眼,在優美的古箏曲中,跟老師一起回想: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課文中的哪個位置,長什么樣子?然后睜開眼睛,對照板書檢驗自己腦中浮現的`是否正確。定位聯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學生合作,學習新詞。
(1)男生領女生讀,女生領男生讀。
(2)讀給同桌聽,文中還有哪些字認識也告訴同桌。
(3)“開火車”游戲給生字組詞。
3、識字游戲:登鸛雀樓。黑板上的簡筆畫“鸛雀樓”上每層都貼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4、登高望遠,想象說話。當全班同學都登上鸛雀樓之后,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四)課間休息。表演唱《我愛黃河,我愛祖國》
(五)背詩比賽,拓展延伸。
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休息過后,進行一次背詩比賽,除了這首詩,你還會背哪些詩?比賽給學生一個展示本領的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六)課堂小結,鼓勵積累。
這些大詩人寫出了這么多好詩,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比绻銜车脑姸嗔,你也會寫詩了,說不定將來也會成為一位大詩人。以后有機會,我們還要經常舉行背詩比賽?凑l能成為背詩大王!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 12
一、教材分析: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這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鸛雀樓時的所見所思。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圖片與課文的語言材料體會詩的意境
“情感與態度”目標: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三、教學重點:
難點:體會詩人胸襟的寬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article/
四、教具準備:
掛圖,詞卡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設計: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英英學古詩》中,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嗎?(靜夜詩)
2、集體背誦。問:詩的作者是誰?
3、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古詩《登鸛雀樓》。
板書課題:17、登鸛雀樓,齊讀課題。
4、解題:“登”:登上!胞X雀”:一種鳥。“鸛雀樓”:樓名!暗躯X雀樓”:登上鸛雀樓。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
5、介紹鸛雀樓及寫詩背景。鸛雀,一種鳥兒,形狀像鸛。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因常有鸛雀樓留在上面休息,人們就給這座樓取了這個名字。樓高三層,是唐代游覽勝地。`北宋時還存在,后來被黃河水沖沒。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課文內容
2、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
1、學習一二行
(1)出示課文掛圖,設置情景:一天傍晚,詩人登上鸛雀樓,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
出示:A、“依”有三個意思:靠、依靠;按照;順從
“白日依山盡“中的”依“是什么意思?
(2)在鸛雀樓看到了什么?(太陽、青山、黃河)
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傍晚)
你怎么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么?(白日)
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靠著連綿不斷的青山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語是“靠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盡”就是“完”的意思。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么?(詩人還看到了滔滔的黃河,奔騰咆哮著的水流向大海)
(3)指名詩句的意思: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流向大海。
2、學習三四行
談話:看到這么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講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登鸛雀樓》講課稿07-30
唐詩《登鸛雀樓》講課稿05-24
《登鸛雀樓》的講課稿及評課06-01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教案08-27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古詩賞析07-24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教案范例05-24
《登鸛雀樓》小學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7-13
《登鸛雀樓》小學語文教學設計09-26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的說課設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