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答謝中書書作者簡介
在學習中,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答謝中書書作者簡介文言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物生平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丹陽秣陵(現江蘇南京)人。
生于江東名門。祖陶隆,于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幫助修訂《本草集注》。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閱為務。”(《南史》)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自幼聰明異常,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后,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于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492年,陶弘景36歲,他的好友蕭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隱居于曲山。梁武帝蕭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幾次想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后來,梁武帝無法,只好時常將國家大事寫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請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時常寫信給梁武帝,指點政策。于是,朝廷與曲山間音信不斷,陶弘景雖身在方外,卻儼然成為了朝廷決策人物,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結合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并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并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二牛圖》等等。他的文章《答謝中書書》(又名《山川之美》)被選入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教科書,也被選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六年級的語文教科書中。
弘景博學多識,讀書逾萬卷,于六經諸子史傳無所不通。17歲時便與江學文、褚炫、劉俊等為宋朝外明四友。齊高祖作相時,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朝儀大事多取決于他。然他雖身在朱門,卻獨居一室,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讀書)為務,晝夜研讀繕寫符圖經集,于養生服食諸道,漸至通幽探微。如此積年累月,漸覺徹悟,遂萌隱居修行之志。于齊永明十年壬申決意出行歸隱。起初他并未上表齊武帝辭行,不告而別,掛朝服于神武門鹿市,徑出東亭而行。而后告訴隨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話別。王晏深知其志,對他說:“皇上治事甚嚴,不準許臣屬作離奇之事,你這樣不辭而別,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來,反而達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為名利,你所說的確有道理,應向皇上直言為是。”于是弘景上表陳誠,以表自己解官歸隱之意。表中大意是,我聽說無論堯帝之時,還是漢朝都有養生的風氣。我為官已久,哪能留戀榮華富貴,所學也不是為了利祿。因此常想回歸大自然,過田園生活,領略自然之美。我這就要離開宮庭了,臨行之際,不勝眷戀,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齊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為感動,不但下詔批準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給予賞賜,賜帛十疋,燭二十梃。又別勑:朕月給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餌。對他的養生修道之事給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臨行公卿相送于征虜亭,供帳甚盛,車馬克道,人們都說是宋齊以來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榮。弘景一行來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來,便于山中建館。弘景說此山是金壇洞容,周圍百五十里,名華陽之天,漢時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館隱居,自號華陽隱居。故人稱他為陶隱居。自此,弘景開始了他的長達四十余年的隱居修行生活。弘景歸隱之后,有沈約為當時的東陽郡守,因為敬佩他的志向與節操,多次寫信請他出來做官,他都婉言謝絕。
梁武帝蕭衍早年與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國號未定,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梁”字,上書武帝,告之“梁”是運符。武帝遂立國號為梁。后來武帝欲聘弘景入朝為官,親手寫詔召之,并賜以鹿皮巾,后屢加禮聘,弘景終是不應,并畫雙牛圖與武帝,其圖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見圖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復提聘官之事。然國家遇有大事,無不前往咨詢,帝與弘景之間,書信不絕,月常數信。帝每得其書,燒香虔受,恭敬之狀,無以復加。故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人物成就
創立茅山宗
陶弘景是上清派的重要承傳人。他游歷山水,搜訪道經,在茅山正式為上清道士期間,為了弘揚上清經法,撰作了大量的道書,特別是撰寫了帶有教派史性質的《真誥》。該書對上清經的傳授歷史作了系統的敘述,對上清經的來源、出世作了種種神化的描寫。由于陶弘景在茅山期間主要傳授上清經法,并對上清經法的弘揚作了不少工作,加上他本人的名氣很大,甚至在朝野中有很多信仰者,所以從他開始,茅山實際上成了上清派的中心。再加上繼陶弘景之后的茅山歷代傳人,大都是較有學問和名氣的上清道士,所以茅山一直保持著它在上清派中的中心地位。這樣,從陶弘景開始,茅山實際上代表了上清派,于是人們便將這之后的上清派徑稱為茅山宗,并以陶弘景為茅山宗的創始人。茅山派自陶弘景開創以后,歷經隋、唐,直至兩宋,人才輩出,在道教諸派別中一直占居重要地位。
陶弘景還編訂了道教的神仙譜系,他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祇、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
醫藥學家
陶弘景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早期貢獻最大的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無統一標準,特別古本草書由于失效年代久遠,內容散亂,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臨床運用頗為不便。陶弘景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并進而把兩者合而為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注》,共收藥物730種,并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分類(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卷),成為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煉丹家
陶弘景曾長期從事煉丹實驗,梁武帝送其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原料,讓其煉丹。他在煉丹過程中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例如﹕汞可與某些金屬形成汞齊,汞齊可以鍍物。陶弘景對化學的貢獻之一是記載了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樸硝大同小異,朏朏如握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樸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謂“紫青煙起”是鉀鹽所特有的性質。陶弘景這一記載,是世界化學史上鉀鹽鑒定的最早記錄。
山中宰相
齊永明十年(492),陶弘景上表辭官,掛朝服于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后,屢請不出,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天監三年(504),梁武帝遣人送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天監十三年,敕于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且“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陶弘景隱居茅山達45年之久,享年81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人物著作
據統計,陶弘景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本草經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藥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歷》、《華陽陶隱居集》等。
【答謝中書書作者簡介】相關文章:
答謝中書書09-18
《答謝中書書》中的謝中書是誰09-11
《答謝中書書》中書是何官職06-29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07-08
答謝中書書試題09-21
答謝中書書譯文08-28
《答謝中書書》的賞析09-22
《答謝中書書》賞析08-03
改寫 答謝中書書02-25
答謝中書書 板書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