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文賞析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下面是對此詩的賞析!
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蒙眬。也可以說整首詩的感情就像一場夢幻,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地展開著。亦虛亦實,忽此忽彼,是跳動的、斷續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蘊涵在里面,等待我們去挖掘、體味。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的。詩人在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過是平時習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滲入詩人主觀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像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三四句:“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滿的樣子。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涌進江來,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隨到哪里,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接下來:“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芳甸”,就是生滿鮮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說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她的光輝投到花林上,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空里流霜不覺飛”,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好像雪一樣,所以說“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見”,是說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寫天上,一句寫地上,整個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凈化了似的。從這樣的境界,很自然地會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著說: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呢?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投向人間的呢?這是一個天真稚氣的問,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個問題以后,李白、蘇軾也發出過類似的疑問。李白說:“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這已不僅僅是寫景,而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了。
第四段由疑問轉為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沒有什么變化,她總是生于海上,懸于空中,好像在等待著什么人,可是總沒等到。長江的水不停地流著,什么時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來呢?詩人這番想象是從“孤月輪”的“孤”字生發出來的,由月的孤單聯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婦的期待上來: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月光之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那家中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一句寫游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從第六段以下專就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張若虛化用這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致的描寫:“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臺了。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一輪明月同照兩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
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愿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于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夠和你相見呢?“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思婦回想昨夜的夢境:閑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托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斜月沉沉,漸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像一幕戲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游子思婦,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歸來!看那落月的余輝搖動著照滿江樹,仿佛懷著無限的同情呢!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文賞析】相關文章: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09-13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賞析03-21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賞析03-25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賞析08-18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意境賞析11-08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賞析04-30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大全03-27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原文、賞析09-11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原文賞析05-25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古詩賞析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