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江花月夜》的情味分析
初唐時期,張若虛創作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春江花月夜》的情味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isangil.net/wenxue)。
《春江花月夜》沒有表現聞一多所說的“宇宙意識”,也沒有表現李澤厚所謂的“人生哲理”,它有如清代作家賀貽孫對民歌的贊揚,“無理有情,為近日真詩一線所存”⑧,仍不失為“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而它之所以引人千古傳誦,不是因為它的教育作用和認識作用,而是因為它的悠遠深長的情味。
情味是抒情詩的美感和價值,也是衡量抒情詩工拙的標準,所以宋人張戒說:“詩人之工,特在一時情味。”⑨ 情味的特點是什么?古人通過詩歌創作經驗的總結,作了重要的表述。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它有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元人范德機說:“辭簡意味長,言語不可明白說盡,含糊則有余味。”(10) 明人李夢陽說:“古詩之妙在形容耳,所謂水月鏡花,所謂人外之人,言外之言。……形容之妙,心了了而口不能解,卓如躍如,有而無,無而有。”(11) 王廷相則把“水月鏡花”解釋為“詩貴意象透瑩,不喜事實粘著”,“可以目睹,難以實求”(12)。把情味特點表述得最為貼切的,應是明人謝榛,他說:“凡作詩不宜逼真,如朝行遠望,青山佳色,隱然可愛,其煙霞變幻,難以名狀。及登臨非復奇觀,惟片石數樹而已。遠近所見不同,妙在含糊,方見作手。”(13)
妙在含糊,言簡意賅地概括了情味的特點。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情味妙在含糊?應該說它是為情感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在古詩詞里,我們看到對情感特點的種種描繪。
情感之興發是無可抗拒的。張若虛把它描寫成“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春江花月夜》);李白把它寫成“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錢別校書叔云》);李清照詠嘆道“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情感之綿延是沒有終期的。詩人們用“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杜甫《哀江頭》)、“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等情境來表現它。
情感之投射是無遠弗屆、漫無際涯的。為了表現它,杰出的詩人創造了下列的名句:“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送沈子福歸江東》),等等。
情感之聚集是千情萬緒纏在一起,罔識東西而不可梳理的。李煜把它寫成“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烏夜啼》);湯顯祖把它寫成“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牡丹亭·驚夢》)。
總的說來,情感是芴漠無形而不是目擊能辨的;是動蕩無常而不是靜止不變的;是幽微曲折而不是一線直尋的;是綿延不絕而沒有起點和終極的。它的不可度量、形難為狀、紛紜揮霍、規矩虛位、聯慮不窮、浮想連翩的種種特點概括起來就是含糊。情感的這種本質特點決定了它不能用完全寫實而只能用離形得似的境象來表現,也決定了它的境象不會產生明確的知識和概念,而只能引發含糊的情味。情味不像哲學概念那樣清楚明白,不像科學數據那樣毫厘無差,不像寫實作品那樣注重細節真實,它的含糊正是它的清晰和精確。所以德國美學家、美學這門學科的創立者鮑姆嘉通于1735年發表的《關于詩的哲學沉思》中多次強調指出:美感不能產生自清晰的觀念(distinct ideas)里,只能產生于含糊而又清晰的感性觀念(sensuous ideas)里(14)。鮑姆嘉通對詩作哲學沉思,而又認定美學是研究感性科學的,所以制造了“感性觀念”這個詞來說明詩的形象。如果拋開哲學對詩的規范而就詩論詩,則“感性觀念”應準確地表述為詩的情境。他的整個意思應表述為:美感不能產生自清晰的觀念里,只能產生于含糊而又清晰的情境里。關于情境與情味的關系,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詩人之一的愛爾蘭人葉芝,比鮑姆嘉通的論述更為鞭辟入里,他說:“一切聲音,各種色彩,所有形式,或由于天賦的潛能,或由于長期的聯想都喚起一種不可界說而又精確的感情。”(15) 葉芝所謂“不可界說”(indefinable)是什么意思呢?他指的是不可用衡器來度量,不可用理智來分析,不可用推理來判斷,不可用歸納來概括,不可用定義來界定,用他自己的話說,也就是某種“不具形體的力量”(disembodied powers)。他說抒情詩情境結構的一切組成部分都喚起“一種不可界說而又精確的感情”,用更準確的詩學語言來表達,應是情境結構會喚起含糊而又精確的情味。
抒情文學的情味妙在含糊,與它所表現的情感的本質特點有關,也與它的表現形式情境結構的特點有關。在文學作品里,有兩種主要的結構形式。一種是清人毛宗崗說的:“文如常山蛇然,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中則首尾皆應,豈非結構之至妙者哉!”(16) 另一種是王士禛說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17) 毛宗崗說的是敘事文學的結構特點,它與亞里士多德之要求文學結構有頭、有尾、有中部是完全一致的,這種結構要求作品各個部分緊密銜接,見出秩序,形成整體。我把它稱之為內部相互連接的有機體。王士禛說的是抒情文學的結構特點,作品各個部分可以獨立存在,無需表現內部的聯系和銜接,應通過想象而見出精神,我把它稱之為多樣統一體。這兩種結構的特點不同源于兩種文學的性質不同,我在《論情境》中寫道:“敘事文學需要對對象作完整的逼真的摹寫,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它的目的在于以客觀的真實形象揭示其本質的真實和理性。而本質、真實、理性就其本性來說,是靜止、永恒、不變的。抒情文學只需要選擇對象來實現感情的客觀化,它描繪的對象必然是象征的、動態的而不求形象的完整,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它的目的在于表現情感。而情感的特點是激烈、動蕩與跳躍的。文學作品結構的動態與靜態,形象的完整與不完整,與它表現的內容和采取的方法是一致的。”(18) 由于敘事文學與抒情文學的結構和內容不同,其影響和作用也是不同的。那就是:敘事文學有助于本質的認識;抒情文學則興發含糊的情味。
抒情文學的情境結構為什么必然會產生含糊而精確的情味?這與其結構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有必然的聯系。抒情文學借賦、比、興、融等方法來進行創作,其目的只有一個,使作者的感情通過與它相呼應的境象來表現。作者的情感投射到許多不同甚至互不相關的境象上,境象為了適于表現情感的需要常被作者選擇、組合、改造和渲染,這就使得一首詩里集中了多種多樣的獨立而個別的似真非真的境象。以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中膾炙人口的頷聯為例:“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前句寫景物,后句寫人物,彼此并無必然的聯系。再三吟詠,雨中黃葉葉將落,有飄零之感;燈下白頭頭更白,益老大之悲。這前后兩句分別寫景物、人物的詩句被詩人的情感聯系到一起,情以物顯,物傳情味,產生了“味飄飄而輕舉,情曄曄而更新”的效果。一種含糊而精確的老大飄零的情味油然而生,挹之欲出。由于情味雋永,論者認為它“融情入景,經過千錘百煉,鑄成此十字”,足見作者以景傳情的功力。也許是因為作者們對多樣統一的情境結構有共同的體會,我們還可以在其他詩人的集子里讀到類似的句子,如“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馬戴《霸上秋居》),“黃葉仍風雨”、“羈泊欲窮年”(李商隱《風雨》),“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溫庭筠《送人東游》)等等。
多樣統一的情境特點不只是表現在詩的名句里,更表現在整篇名詩之中。如《春江花月夜》寫的春來春去、潮漲潮落、花開花謝、月圓月缺的自然景物,月下江畔的古今離人,有關離別的詩詞,寄托離情的典故等等,本是各不相聯而獨立存在的,只是由于情感之風的吹拂,成為一個個小的情境;許多小情境凝聚在一起,形成整首詩的多樣而統一的大情境。小情境一個又一個撥動讀者的心弦,它們最初引起讀者情緒的回憶和聯想是含糊的。由于風朝著一個方向吹,整首詩引起讀者的感覺是精確的。抒情文學多樣統一的結構特點,正是造成它的情味含糊而精確的原因。
對于情境結構與情味的關系,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的奠基人、唐代的司空圖早就注意到了,他說“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又說“味在咸酸之外”,已指出了味是多樣統一的產物。在他看來,咸、酸、苦、辣、甜,各有其味,不同的廚師匠心獨運地把它們混置于菜肴之中,其本味隱而不顯,但并未消失,卻形成“五味異和”(19)、風味獨特的美味嘉肴。以此喻詩,則包含著詩的結構和情味都具有多樣統一的特點。距離司空圖八百年后,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認為美感是許多微小而混亂的感覺的結合體,“對于這些混亂的感覺我們不能充分說明道理”,“它是通過心靈而不是通過理解力去感覺的”。他又說:“這些微小的感覺在結果上所產生的效力,比我們所想象的要大。它們形成一種我們說不出的什么,形成一些趣味,一些感覺性質的印象,在全體上是明晰的,在部分上卻是混亂的。”(20) 萊布尼茨稱之為“趣味”的東西,是“感覺性質的印象”,恰如我們所說的“情味”。他認為“趣味”是“無數混亂的感覺組成的”,也同于司空圖的“味在咸酸之外”,味外味是許多不同的味的多樣統一體的產物。他又說作品各個細部給予的感覺是混亂的,在全體上是清晰的,與我們所揭示的情味的特點妙在含糊而精確也是一致的。萊布尼茲關于美感的屬性、美感的形成、美感的特點的論述,在以理性為核心,以敘事文學為主流的西方文學、美學中只是吉光片羽,在以情味為核心,以抒情文學為主流的中國文學、美學里則是如珠在串。
【《春江花月夜》的情味分析】相關文章:
春江花月夜逐句分析09-10
《春江花月夜》實錄03-23
解讀《春江花月夜》12-05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選)07-07
《春江花月夜》賞析03-26
《春江花月夜》試題10-23
春江花月夜朗誦03-22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04-26
《春江花月夜》說課稿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