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賞析1
一、詩文共賞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二、詳解注釋
滟(yàn)滟:波光蕩漾的樣子。
芳甸(diàn):芳草豐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在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汀(tīng):沙灘。
纖塵:微細的灰塵。
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窮已:窮盡。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種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邊。
扁舟子:飄蕩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離人:此處指思婦。
妝鏡臺:梳妝臺。
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追隨。
月華:月光。
文:同“紋”。
閑潭:幽靜的水潭。
復西斜:此中“斜”應為押韻讀作“xiá”(洛陽方言是當時的標準國語,斜在洛陽方言中就讀作xiá)。
瀟湘:湘江與瀟水。
碣(jié)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
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乘月:趁著月光。
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三、解題
作者: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詩人扣緊“春、江、花、月、夜”五字作詩,但并不平均用力,而是突出特定的時間環境—月夜。“夜”是比較抽象的,寫好了“月”,自然就包含夜,而且是一個特定的“夜”,所以全篇以“月”為主線,可以說句句離不開月,當然也離不開“夜”。月光下的情景如萬花筒,隨著月亮起落高低,月色的不同,閃爍變幻。先是潮涌月出,波光滟滟;繼而月光漸朗,花如珠霰,在后皎月中天,微塵不飛,碧空如洗,令人悠思遐想,上窮千古,下傷離情;往下斜月沉沉,霧茫茫,路茫茫,思緒茫茫;最后落月余輝,散落樹梢,余情裊裊。一夜月光貫穿今古,朗照天地,凈化了游子、閨婦的愛情。詞雖纖麗,但境界開闊,這是那些輕艷浮靡的宮體詩不可比擬的。
對宇宙、人生的沉思遐想。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不僅在藝術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思想內容方面顯示了初唐的時代精神。詩人對江山風月、良辰美景不停留在一般形象的感受,而是升華為對時間的永恒、空間的無限的哲理性認識;以嚴肅的態度描寫游子、思婦的純真愛情,雖有惆悵感傷,但有留戀,絕無低級庸俗成分,洗凈了宮體詩的影響,給優良的傳統愛情詩注入了新鮮的內容。聯系初唐四杰的詩,特別是與張若虛同時的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來看,此詩透露的對宇宙、人生的哲理認識,雖有迷惘,但有憧憬,這正是盛唐氣象的萌芽,時代精神的回響。但是此詩較多地描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別恨,在宇宙面前感到人生美好的短暫和惆悵,這是讀這首詩時應注意的;當然,我們也不能用當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古人突破他們時代的局限。
四、邏輯結構(詩文賞析)
關于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句是第一節。這節從月出寫起,而描寫重點在月色下的春江。頭兩句寫春江水滿,江海相連,月出潮生,在海天月色的襯托下,突出了春江浩渺的壯麗景象。第三句承潮水,明月,描寫春江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跳躍遠逝,邈遠迷茫。這景色給人遙思遐想,故啟出下句“何處春江無月明”,一下將眼前景物聯系到一個廣闊空間的想象的境界,為以下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月下游子、閨婦的相思伏筆。
“江流宛轉繞芳甸”四句是第二節。這節極寫月光皎潔。首句承上節“春江”寫“江流”,又帶出“芳旬”。“芳甸”一語即透出春天氣息。長江春水本來應該是滔滔奔騰,這里卻輕著一“流”字,而且賦予“流”的形象化:“宛轉繞”,因而春水也似有深情。上句出“芳甸”,下句便直寫“花林”。可是這時是月光下的花林,不可能有日間看到的姹紫嫣紅的色彩和真切形象。直接寫月光下的花,無法濃墨重彩渲染,往往只能淡墨勾一個輪廓。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曹植《公宴》)對于月下的蘭花和荷花(朱華)只能點到為止。張若虛這兩句詩雖然也是點到為止,卻寫得流光溢彩,表現了花林月色,相交不定,只覺花光爍爍,如霰潔白,如霰閃閃,似真似幻,創造了色彩迷離的特定境界。最后兩句寫月光的清淡、皎潔。月亮升高了,月色純凈,簡直就是“空里流霜”了。霜是不會流動的,詩人此時感覺月色如霜從空中流瀉下來。這里著一“流”字,月色便成了幻象的動態。但是此時的“霜”(月色)只是清涼的、靜謐的,因而“不覺飛”,這透明的月色似乎又動中有靜。由于月色潔凈,因而“汀上白沙”與月光融為一色而“看不見”了。這時天地、景物與人在這透明的月色中融合了,有的是純凈無瑕的快慰。詩人在這里對于皎潔月光的描寫和美感意境的追求,確實達到了極精巧的程度,真可與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印象畫派對于光色的表現相媲美。
以上第一,二節八句起筆扣題,把春、江、花,月逐層寫出,寫的是月色夜景,這“夜”自然就包括在其中了。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江天—色無纖塵”四句里的頭兩句繼續寫月,但這時已是皎月當空,境界更加開闊,由寫景轉入抒情。
“江天一色無纖塵”,一是表現了月光的皎潔,二是表現了整個人自然的純凈,景物與宇宙渾然一體。此時的直覺只有天空中一輪明月高懸,獨照今古,其他—切都退到不聞不見的地位去了。這里一個“孤”字顯得這境界實在過于廣闊了,這宇宙實在過于蒼茫了,我們似乎感到詩人一顆凄清的心在這透明的空間跳動。后兩句因景生情,進入了遙思遐想,對宇宙、對人生作了探索咨詢。兩句的兩個“初”字把現實的景物升華到一個深沉寥廓的哲學境界。表現了詩人“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得‘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李澤厚《美的.歷程》)。詩人的這種意識更直接體現在下一節詩中。
下一節是“人生代代無窮已”四句。詩人在上節由人與月的關系想到時間長河的遙遠迷茫,這一節想到人生世代相傳雖然也是無窮盡的,但哪及得年年圓缺相似的江月(大自然)的永恒。詩人在尋求人生與永恒的大自然關系的解答,吐露了對人生世代變幻的迷惘。此時浮想聯翩:“不知江月待何人?”一個“待”字寫出了月也有情,它似乎也有執著的期待和追求,但無法了解它期待和追求什么。人比月應該更有情,應該有更執著的期待和追求。這時詩人進入了低回沉思,目光從月又移到江,“但見長江送流水”,留下的是對人生短暫的輕輕喟嘆,淡淡的惆悵。因為有所期待,所以也并不絕望。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關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幢景。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浴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起是第三部分,;轉寫游子、閨婦,景物成為離人相思的烘托。前面有江天一色“無纖塵”,描寫大自然的潔凈無垢,這一節首句出“白云一片”,可以說是相反相成,起了襯托月色的作用,同時又是轉到另一主題的起興。“白云”飄忽漸遠,似離情依依,故日“去悠悠”;“一片”又顯得孤獨無定。前人常用浮云喻游子,所謂“浮云游子意”,所以啟出下句“青楓浦上”游子愁腸九折的相思之情。以上兩句是虛寫,下兩句直寫游子、閨婦無可奈何的相思:誰家今夜有停留在江上的游子?何處的閨婦在明月朗照中的樓上思念遠方的親人?
“可憐樓上月徘徊”四句寫月下閨情。通過游子設想思婦的相思情狀。“可憐”自是游子憐惜明月樓上的思婦。“月徘徊”一語雙關,既是把景物寫活,又是詩人的一種寄托。這里用了·曹植《七哀》詩的典故,“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思婦愁,悲嘆有余哀。”
“月徘徊”一語即含蓄地點出了思婦的哀愁,又與上節“白云”“去悠悠”對照設想思婦的哀傷。下句“應照”的“應”字是“應會”的意思,是設想之詞。游子設想自己所見的月應會同時照及“離人”(思婦)的妝鏡臺。杜甫有“雙照淚痕干”句(“雙照”共照兩地相思的人)。月也有情,月光成了相思聯系的一個根線。后兩句通過閨婦兩個動作細節,刻畫其相思的內心矛盾:此時簾遮“玉戶”,皎潔的月光透過簾幕撩得閨婦心煩意亂,她想卷起簾幕將月光趕去,但是卷起簾幕,月光更是直瀉閨室,只有惹起更強烈的愁思;下句寫月光照在搗衣砧上,也使閨婦思緒煩亂不安,她又癡想把月光拂去,可又是“拂還來”(一說是拂去砧上自己的身影)。古代婦女搗衣常與制衣送征人有關,故閨婦在月下搗衣,月光照在砧上,勾起對遠方游子無限的思念。這兩句通過游子想象閨婦的兩個動作,描寫她想排遣相思的痛苦而又無法排遣。這月色給游子,閨婦何等強烈的感情色彩!
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中,首兩句承上節月光的“卷不去”,“拂還來”,寫閨婦的內心獨自。此時兩地所望見的是同一個月,故說“此時相望”,但是又不通音訊,故又說“不相聞”。相望不相聞”美好的愛情如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下句表達了閨婦希望追隨月光流照君前。這當然也只是癡想,事實是“鴻雁長飛”也不能將此處的月光帶到游子那里去。最后一句從游子這邊看,浦邊水里的魚龍也只潛在水里跳躍,泛起一點波紋而已,不能代為傳遞消息。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漢掃·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后因稱書信往來為“魚雁傳書”。這里后兩句用想象又暗用典故,含蓄地表達書信不能往來,突出了會面不可期的相思之苦。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昨夜閑潭夢落花”八句逐步總結全詩。“昨夜”指望月之夜,這時已是次日黎明。花落寒潭,青春將盡,人未還家。一個“夢”字點出望月思人、期待相會的虛幻。江水流,夜將盡,花已落,月西斜,霧漫漫,呼應了開頭春、江、花、月、夜的描寫,逐句收結,襯托了游子閨婦急于相會而又不能實現的惆悵。最后歸納為“不知乘月幾人歸”如此花月良宵,有多少離人虛度了,又有幾個人此時返家。無可奈何中又有美好的憧憬,因為畢竟也有良宵夜歸人啊!“落月搖情滿江樹”,月有情,最后余輝灑滿樹梢。樹有情,留得余輝滿樹梢;人有情,余輝樹影情搖搖;不知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此情此景綿綿無盡。清代人王堯衢評此詩結尾說:“余情裊裊,搖曳于春江花月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今古之茫茫,傷離別而相思,視流光而如夢。千端萬緒,總在此情字內,動搖不已,將全首詩情,一總歸結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余的無窮。(《唐詩合解》)
五、詩文評價
張若虛的《春汀花月夜》聞一多先生稱:,這是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認為“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胯詩雜論》)一篇詩得到如此高度贊譽,這在中國文學史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致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發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游于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盡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對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盡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從表層看,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己”與“江月年年望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嘆生命短暫的窠臼,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這即體現了詩人本身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系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精神。因而,聞—多先生稱贊此詩展現了“窘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唐詩雜論》)
六、藝術手法
一、畫面清麗,色澤柔和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詩人不僅沿用題目,而且也沿襲了舊例,開篇便就題目敷衍生發,對春、江、花、月、夜進行描繪。一方面,詩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墜落為行文的外在線索,隨著月光的腳步依次描繪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楓、閨樓、鏡臺、江樹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統攝各種景物,有意突出它們在月光沐浴下所顯示出的清麗、空明、澄澈、寧靜。(如寫花林不繪其形狀色彩,而突出月光灑在枝頭時的景象;又如寫江水側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詩中的一切景物,均為月光所冰浴籠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連帶映照,宛如一幅筆觸淡雅的水墨長軸,顯得清麗、幽美,色澤柔和。
二、柔情似水,淡愁如煙
詩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抒寫游子思婦當此良辰美景卻天各一方的離別相思。相思離別,本是古代詩詞中司空見慣的主題,但作者寫來卻別有風味。盡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卻沒有泣涕漣漣的濃烈,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怨艾和嗔怒中,我們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婦的天真與癡情;盡管也有離別之愁,但卻不見雙眉緊鎖的沉重,在嘆息“此時相望不相聞”,“可憐春半不還家”的同時,我們也分明感受到了“愿逐月華流照君”的真誠與熱切。李澤厚說,“這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一種‘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彷徨和悲傷。所以,盡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依然是一語百媚,輕快甜蜜的”。(《美的歷程》)由于詩中并未涉及具體的現實人事內容,因而其對離別的哀愁傷感顯得寬泛而輕淡;但詩對相思的描繪渲染,卻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筆致的柔婉,顯得真切纏綿,如三月絲雨沁人心扉。
三、其他
詩中的月亮不僅是景物描繪的主要對象,抒寫離愁別緒的依托,還引發了作者對茫茫宇宙與漫漫人生兩者關系的探究與思索(“江天一色無纖塵”以下八句),使此詩在詩情畫意之中蘊含了一定的哲理。因而,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講,月光均是統領全篇的神魂。人們所以稱贊此詩詩情、畫意、哲理融于一爐,也正是由于月光的內在貫通。
此外,此詩四句一換韻,凡九換韻,平仄交替,且又多用頂針、回環等修辭手法,因而使全詩顯得聲韻流蕩,一氣流走。
春江花月夜賞析2
這首詩以寫月作起,以寫月落結,把從天上到地下這樣寥廓的空間,從明月、江流、青楓、白云到水紋、落花、海霧等等眾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婦種種細膩的感情,通過環環緊扣、連綿不斷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轉情換意,前后呼應,若斷若續,使詩歌既完美嚴密,又有反復詠嘆的藝術效果。
前半部重在寫景,是寫實,但如“何處春江無月明”、“空里流霜不覺飛”等句子,同時也體現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覺。后半部重在抒情,這情是在景的基礎上產生的,如長江流水、青楓白云、簾卷不去、拂砧還來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結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織成有機整體。
詩歌寫了許多色彩鮮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楓等等,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靜謐的詩境,這種意境與所抒發的'綿邈深摯的情感,十分和諧統一。
詩歌每四句一換韻,平仄相間,韻律婉轉悠揚。為了與纏綿的感情相適應,語言采用了一些頂針連環句式,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一唱三嘆,情味無窮。對偶句的使用如“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講求如“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婉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變換與律詩相同,使詩歌語言既抑揚頓挫,又清新流暢。
春江花月夜賞析3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注釋】:
(1)滟(yàn)滟:波光蕩漾的樣子。
(2)芳甸(diàn):芳草豐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4)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在這里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5)汀(tīng):沙灘。
(6)纖塵:微細的灰塵。
(7)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象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8)窮已:窮盡。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種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見:只見、僅見。
(11)悠悠:渺茫、深遠。
(12)青楓浦上: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浦上:水邊。《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隱含離別之意。
(13)扁舟子:飄蕩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16)離人:此處指思婦。
(17)妝鏡臺:梳妝臺。
(18)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19)搗衣砧(zhēn):搗衣石、捶布石。
(20)相聞:互通音信。
(21)逐:追隨。
(22)月華:月光。
(23)文:同“紋”。
(24)閑潭:幽靜的水潭。
(25)復西斜:此中“斜”應為押韻讀作“xiá”(洛陽方言是當時的標準國語,斜在洛陽方言中就讀作xiá)。
(26)瀟湘:湘江與瀟水。
(27)碣(jié)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
(28)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29)乘月:趁著月光。
(30)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作者簡介】: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跡略見于《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朗讀節奏劃分】: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寫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后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
【翻譯】: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此二句寫月光之清澈無邊,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翻譯二】:
春天,江潮洶涌,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和著潮汐的韻律,從海上冉冉升起。
月光與水光相映,瀲滟的波紋,連綿千里萬里,哪里有春江,哪里就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蜿蜒曲折,環繞芳草叢生的原野,月光閃閃,似雪珠,像冰球,晶瑩剔透,閃爍在長滿鮮花的樹林。
白霜自空而降,感覺不到飛流的痕跡,白沙袒露江畔,那身影若有若無。
江水共長天一色,沒有些微塵埃,孤零零的明月,高懸在皎潔的天空。
江畔的人們,是誰最初看見明月?
江上的明月,是何年最早照耀人間?
人生,經歷一代又一代,無窮無盡,江月,照耀一年又一年,年年相同。
江月在等待,不知道在等待何人?
但見長江滾滾流,奔騰到海不回頭。
漂泊的游子呦,像一片白云,流蕩到遠方,思念的人兒,站立春楓浦,愁不勝愁。
今晚,誰的小舟停泊在江邊?
是誰,相思在明月映照的小樓?
可憐的是,那樓上的月影徘徊移動,照耀著離人的淚眼,照耀著梳妝臺。
卷起閨閣珠簾,遮不住幽幽的月光,拂去搗衣石的月色,月色去而復返。
此時此刻,互相仰望月亮,卻聞不見彼此的聲音,希望追隨月華,照耀著你的身影。
抬頭見鴻雁高飛,漸漸消逝在視野之外,低頭見魚龍潛游,蕩起絲絲波紋。
昨晚,夢見花朵飄落在空蕩蕩的水潭,可憐我呦,春天過去了一半,你還不回還。
春光隨江水而流,即將流逝殆盡,江潭上,月亮將落,如今已經西斜。
斜月緩緩下沉,藏于大海的迷霧之中,碣石與瀟湘,路漫漫其修遠。
不知今晚幾人踏著月色歸來?
只有西落的月亮惹起離情萬種,掛滿江畔的樹林。
【簡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聞一多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春江花月夜賞析4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奇麗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寫了相思離別之情,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詩篇起筆便用景語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圖畫,然后以江月為中心,用濃淡相宜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畫卷,張若虛即景生情,從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離愁的情懷,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襯出離愁之苦,而離愁又將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樓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體。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樓上鏡臺前的思婦,月光中飛去的鴻雁,江流里躍水的魚龍,是景?是情?難以區分。全詩成功地融情于景,攝情入詩,相偕相融,構成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鋪寫。開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將五字逐字吐出;結尾后八句用消歸法,又將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遙相呼應。題目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為中心。“春”字出現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張若虛循著江月交融的藝術構思,極力瀉染春江浩闊,反復詠唱春月皎潔。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魚龍、瀟湘、碣石等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樓、妝臺、簾、砧、鴻雁、霧等作襯,增強了形象的豐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開始四句暗示我們所吟詠的月夜位于長江下游,因為從詩中可以看出這里水面寬闊,春潮高漲,江海相連,更有那一輪明月伴隨著海潮一同升起。月漸升高,皎潔的清輝隨春潮奔涌,光耀千萬里。這里明為寫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的。因為潮水漲落有定時,所以在中國傳統古典詩歌中海潮往往與信誓相連。這首詩中所寫的“ 明月共潮生”,應該在望日前后。潮生,使離人想起離別時的信約誓言;月圓,更使離人渴望親人團聚。“何處春江無月明”以設問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親人今夜飄零何處的相思之情,同時也使我們聯想到客人面對潮信明月,倍受思親之苦襲擾的情景。“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四句的著眼點由江海交匯處轉到岸汀之上,寫江水繞著長滿芳草野花的江邊小洲流過,月亮的清輝灑滿散發著幽香的花林,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兒。月色潔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飛不易被人覺察,因而也使江邊的沙灘象鋪上了一層銀霜,以致只看得見月色而“看不見”白沙了。這里既描繪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潔靜,寧謐的景致,同時也襯托出人物心靈的純潔無瑕,達到了主、客觀之美的和諧統一。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發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凈如洗,沒有絲毫纖塵,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顯得分外皎潔。在江邊是誰最早見到了這明月?而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開始照耀人間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無窮;然而蒼天不老,江月總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執著地等待著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見到的也只有長江一浪推一浪地送著流水。這八句通過景物描寫,把人們的思緒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締。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詩情,是思婦感情波濤澎湃激蕩到極點的升華,而決不是概念化的邏輯思維的產物。詩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輪”的一個“孤 ”字與思婦的心靈撞擊所產生的。一個“孤”使讀者很容易透過明月的孤寂聯想到思婦的孤單,體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給下文作了鋪墊。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四句是寫一片白云隨風悠悠飄走,在這昔日與親人分手的江岸見到遠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離愁別緒苦不堪言。皎潔的月光之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這明月樓了。這里,“不勝”二字突出了思婦的相思斷腸之愁苦已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樓”又把“兩地相思一樣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盡致,情濃欲滴。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四句是全詩感情沖動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樓上思婦這個“同病相憐”人,它踱上樓臺閨閣,徘徊著,不肯離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妝臺。月光照在閨房的門簾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為丈夫搗過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卻又回來。“卷不去”、“拂還來”這兩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描寫,表面上是寫月光,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揮遣不去的離愁。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兩句是寫一輪明月同照兩地,我們夫婦只能遙遙相望卻不能互通音訊。我是多么希望隨著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廣袤,連善于長飛的大雁都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世界,連善游的魚龍也只能掀起一層層波紋卻游不到你的身邊,我又怎么能和你相會呢?這里以鴻雁、魚龍與自己渴望夫妻團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顯出了思婦的離愁之深。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交織在一起,虛實相間,從而把月夜將盡、夢境難以實現的愁悵之情烘托得纏綿悱惻。
最后一段,天已將曉:“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四句是寫離愁夜曲結束,新的一天的思戀情歌開始。“搖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婦那搖人心旌的如夢似幻的真摯相思之情,使無形的感情真實可感。
總之,這首詩運用多角度寫景的手法,從月生、月照、月輪、月徘徊、月華、月斜,直寫到月落,輔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樹等特定場景襯托,由九個形象畫面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藝術境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游子離婦的離愁。張若虛緊扣這一離愁至重、意境濃郁的中心來謀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隨情移,從而使詩的意境既見層次又渾然一體,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語言的聲韻之美,對《春江花月夜》詩情也同樣起到了較好的烘托作用。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韻腳平仄交錯,音節和諧,每韻都構成了一幅富有鮮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畫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頂針句的運用,使詩歌錯落有致。其中對春江明月張若虛能把詩歌聲韻節奏的外在律與張若虛感情的內在律有機融合,以聲韻來透露思婦情緒變化的升級,顯示出自然美景無人共賞青春虛度的凄楚,使思婦的離愁與景自然和諧,表現出巧奪天工的藝術功力。這首詩雖然帶有許多感傷和凄涼的韻味,但由于張若虛善于嚴格把握聲韻,因此給人總的印象卻是凄婉而不頹廢,纏綿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許多詩句還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等詩句情理結合,抒發了個人生命短暫,宇宙永無窮盡的哲理性感嘆。
宮體詩以宮廷為中心,以艷情為內容,描紅點翠,堆香砌玉,浮華荒謬,空虛無聊;從梁陳到隋唐,百余年間,主宰文壇,造成詩國的黑暗,遺下無數罪孽。南朝士族生活優裕,偷安成習,以能作五言詩作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會作詩就會被人鄙視、不能參加社會活動,詩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點綴,建安氣質、魏晉風骨早已蕩然無存。唐前期的詩歌創作沿襲了南朝文風,張若虛們“競一韻之奇,爭一家之巧。
這里月的疊用、人的疊用以及江的疊用,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絲相接,給人一種清峻雄奇之感。張若虛創造的這種詩歌語言形式,后來發展成為散曲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體”,至今中國詩壇還留有它動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最神奇的就是這白云一片,悠悠來去,使萬丈溝壑一線飛渡,從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樓頭,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有人對此詩的主題多有非議,殊不知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為生計而奔波,離人怨婦,正是社會底層的生活現實。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樓頭明月總在怨婦心頭眼底徘徊,照著早已懶用的妝臺明鏡。月明之夜,離愁別緒更加縈懷,使人無法排遣。而那一輪明月偏又浸透簾瓏、照亮砧石,況且簾卷不去、手拂不開。此時遠行的人兒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矚望而無法相依相訴,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懷,說來他也無法聽到。我多想隨這籠天罩地的月光飛流到他身邊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鴻雁那樣高飛遠舉,也不能把這寂寞樓頭的相思明月帶給他,何況這春江里只有躍浪的魚兒激起幾個漩渦兒呢!
昨夜忽夢落花飄零,春已半殘,可是寄身異地他鄉,回家的日子還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趕往大海,好像要將春天帶走一樣。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覺已經西斜。斜月漸漸隱入海霧,這時北方南方、碣石瀟湘有多少游子還在趕著回家,有多少離人怨婦還在遠隔千山萬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幾人在這輪明月下趕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著這野浦孤舟,思念著遠方的親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邊花樹點染得凄清如許,人間離情萬種都在那花樹上搖曳著、彌漫著。在這樣勾魂奪魄的意境里結束全篇,情筆生花,余音繞梁。
我們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復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復雜的光與色,并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張若虛沒有局限于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復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而張若虛之后,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這般淋漓盡致,歷盡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春江花月夜賞析5
我喜歡邊寫文字,邊聽《春江花月夜》這曲古音樂。
我隨著這曲典雅、抒情的音樂,感受著一幅“江南春江潮水”圖景。
這曲古音樂,讓我想起唐代詩人張若虛描寫“江南春夜”美景的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遶芳甸,月明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為《夕陽蕭鼓》的琵琶文套大曲。公元1895年(清光緒21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園將此曲更名為《潯陽琵琶》,收入他所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并立了十個小標題:“夕陽蕭鼓、花蕊散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樂曲這樣注釋以后,便與白居易的《琵琶行》聯系起來了,“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蘆花秋瑟瑟”的意境隱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稱它作《潯陽夜月》《潯陽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以汪昱庭的傳譜《潯陽夜月》為藍本改編成絲竹合奏曲,并借用古樂府詩題改名為《春江花月夜》。改編后也有十個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舟唱晚、洄瀾拍岸、棹鳴遠瀨、唉乃歸舟、尾聲。這時樂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離愁別緒。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淪落人飄零天涯的落寞與失意,而將曲意專注在“春、江、花、月、夜”這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編以后樂曲有很多種版本,但大同小異,是同一樂曲衍生而來。
全曲十段,用自由變奏的方法使主題循環衍展來闡述樂意。樂曲第一段為主題旋律的呈示,然后是該旋律的九次變奏,每一次變奏都將曲意向前推進,雖然是基于同一旋律,但毫無單調之感。同時,還采用了我們非常熟悉的“換頭合尾”的手法(這在民間傳統器樂曲中是很常見的),使長短不一、變奏方法各異的十個段落涇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優雅的曲調片段上。
一、江樓鐘鼓——夕陽照江舟蕭鼓動心弦
樂曲開始由清脆的琵琶用彈挑、輪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擬了陣陣低沉的鼓聲。而洞簫、古箏波音的奏出,則猶如遠處鐘聲的回響,把月未升起前江面的優雅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然后,樂隊合奏出了那流暢、委婉的主題樂段。
這一江南風格的主題旋律以“魚咬尾”的方式展開,使音樂在進行中不時地作一迂回反復,從而增強了樂曲的圓轉與彈性,加強了樂曲的韻味和律動。所以,當這一主題樂段的速度、力度多次重復和變化重復時,使人就會產生一種“似曾相識”之感。此后,大鼓輕聲擊奏,反復描繪出夕陽西下、泛舟江上、簫鼓齊鳴的動人情景。
二、月上東山——明月升長空江水泛漣漪
舒展的旋律線如波浪般進行。樂曲的一頭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貫穿連接的,使得音調輕盈、平穩,冉加上琵琶、二胡、洞簫那協調一致又賦予典雅色彩的齊奏配合,使得音樂格外柔美與和諧,形象地表現了一輪明月在云層中游移出沒的'美麗景色。最后,有洞簫吹奏出婉轉嗚咽的旋律,導人了深遠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三、風回曲水——晚風輕吹拂江水起蕩漾
此段旋律與第二段相似,但是旋律上半句有了一些小小變化—節奏在此得到拉寬。隨著音樂的不斷發展,節奏似乎又慢慢變得密集起來,從而使樂曲的情緒與“月上東山”的那種在寧靜淡遠中感受到的廣闊深沉有了一種對比。似乎“風回曲水”那較為熱情的曲調則更多的是表現江風拂水的情景。
四、花影層疊——熏風弄花影層要映水中
一開始就由琵琶奏出了四個急促的華彩句,情緒陡然起伏,頗有氣勢。與前面恬靜的意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風乍起,吹皺一江春水”的感覺。
此時,水中倒映、兩岸花木和空中明月變得層疊恍惚,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斕水波,大有水中花影紛亂之貌。之后,樂曲在“合尾”中結束,江面又歸于平靜。
五、水深云際——皎空孤月輪水天云弄影
音樂此時進人了萬籟俱寂的意境,旋律首先在中音區不斷遷回變化,接著以合奏形式突出琵琶和大胡等低音樂器那飽滿結實、醇厚深沉的音響,以濃墨重筆描繪了江中水霧的深沉闊大。
忽而,音樂中悠然飄出琵琶輕柔透明的泛音,二胡、箏的長顫音以及曲笛輕巧明亮的波音,給人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感受。
六、漁舟唱晚——歌聲劃寂靜漁人唱晚歸
此時蕭在琵琶和木魚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旋律,接著,琵琶進行領奏,就仿佛漁夫一邊搖槽一邊歌唱,而其他樂器在每句最后長音的齊奏,又猶如船上眾人的應聲和唱,在這一段音樂中采用了同一音型不斷的下行模進,營造出越來越沉靜、越來越悠遠的氣氛。然后,音樂情緒頓轉,速度加快,力度加強,就好像游人在凝神靜聽那漸漸遠去的歌聲之后,突然又回過神來,重新回到熱烈、歡快的情境之中。
七、回瀾拍岸——漁舟竟相歸回瀾拍江岸
一開始,由琵琶以掃和輪奏出一連串由慢至快、頓挫有力、富有生氣的模擬音型短句。爾后,蕭、二胡及打擊樂器等合奏出氣勢磅礴的旋律,猶如群舟競歸、破瀾拍岸的動態。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樂輕弱而收。此段音樂流利酣暢、一氣呵成,充滿了律動。使整個畫面靜中寓動、動靜相濟,具有極佳的藝術效果。
八、撓鳴遠籟
這一部分在演奏中常略去。
九、唉乃歸舟——歸舟濺浪花格聲唱唉乃
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古箏琶音襯托下,樂隊合奏出復線式的旋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不斷起伏模進,緊促而有力。表現了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槽聲唉乃的意境,從而將音樂推向了高潮。
十、尾聲——歸舟萬籟寂春江更出靜
琵琶與二胡、簫先后奏出了悠揚的旋律。此后,洞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題音調與前面首尾呼應。那清麗淡雅的旋律再次渲染出寧靜悠遠的月夜美景:夜深了,大地一片寂靜,在那星斗滿天、薄云掩映下一輪皓月漸漸向西移去……樂曲在詩晴畫意和幽靜深遠的意境之中結束了全曲。整曲的藝術特點歸納起來就是:以景抒情,情寄于景。
曲子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 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聽眾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有人說, 這首曲子“哀而不傷” , 在展現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時,又帶有一絲絲對宇宙無窮、人生短暫的思考;盡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哀而不傷,怨而不亂。一方面是對人生短暫的感嘆, 羨宇宙之無窮, 哀吾生之須臾。 而在這感嘆之中也包含著對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無窮生命力的體悟。明月長存,江流不盡,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暫的,然而也正是這渺小而短暫的 人生,面對這無窮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于生存局限之外的沉思與夢想。另一方面是對生命的顧慕與流連。漫步于江畔,春夜靜謐,玉兔東升,江面蕩舟,花影搖曳。耳邊琵琶弦動, 絲絲入扣……
最后的最后,散了,靜了,離去了,只剩無盡的江水和皎潔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 辰美景,渺茫的江天,無窮深邃的宇宙,這樣的情景總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回不已的思緒。耳邊的樂聲有些沉重,猶如長著的低吟,深厚凝重的樂聲,不需要言語,卻仿佛在向世人發 問: “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 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不知是誰第一個驚詫月色的皎潔,更無人能知曉,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從何時開始灑遍人間。短暫的生命總是過于脆弱,歲 月總是那樣的無情,琵琶演繹的滄桑訴說著人世變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暫,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恒。抬頭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
名曲《春江花月夜》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 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是我 國民族音樂中的一株奇葩。在欣賞的時候我們不但要從其曲調、韻律、節奏等方面綜 合分析,同時還要注意借助張若虛同名詩歌的意境,來領悟其歡悅后的沉思。人生代代無窮更替,唯獨不變的,也只留下江月的年年依舊了;但從另一方面看,生命固然 短暫,宇宙萬物卻生生不息,擁有無窮生命力。哀傷,但卻不乏希望。
春江花月夜賞析6
風、起了。郊外的芳甸,泛起層層波浪。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氣散發開來,縈繞身旁。不聞歸鳥啼鳴聲,只聽江水拍沙岸。望向天邊,夕陽那最后一抹殘紅也漸漸褪去了,卻換得點點孤星與皓月當空。江潮連海,海共潮生。
這是怡人的景,可缺少歡喜的情。只我獨哀在這春江花月夜中。
我想問這奔流的水啊,你為何這般急去?你滿載著那月光,滟滟向東千萬里,只是為了融入大海嗎?難道大洋彼岸有你所相思之物?
我想問這皎潔的月啊,你為何這般純潔?你孤獨地懸在天邊,將鮮花與樹林照得晶瑩如雪,只是想給這個世界鍍一層銀霜嗎?難道當初那個在江畔望月之人,至今還未尋見嗎?
我不知,是應為這江水的積極而喜,還是應為那孤月的寂寞而悲。
我在默默的冥想,想著遠方的她,是否也會有如此的惆悵。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在這同一輪明月上,都有彼此的相思與期盼。月光走過廳堂,悄悄爬上了妝臺,月影形成一雙眼,眼中滿是思念與熱愛,就這樣,靜靜地看著她。也許是我的眼神太過于熾烈,也許是她的相思太過于急切,相顧無言,落下淚千行。實在無法忍受這思念的.煎熬啊,閉上門窗,拉下卷簾,卻怎奈何這愁緒已然滲入心頭,無法消除。
鴻雁不停的翔,卻終飛不出這無邊的月光;我用江水不斷的澆淋,也沖不盡滿身的凄涼。
起霜了,與汀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辨不分明了。為何我不能化作這霜,伴著月色,飛到她的身旁。
奔流的水啊,我求你,求你夾著我的愁思,一同向東流去。
明亮的月啊,拜托你,拜托你映出她的模樣,與我共銷這萬古情愁。
花落月潭,春光將盡。乘月不歸,情何以堪……就讓離愁伴著殘月余輝,散落在這樹林里吧。
春去,江流,花落,月孤,夜、傷、人……
春江花月夜賞析7
一、古詩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二、譯文翻譯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此二句寫月光之清澈無邊,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三、注釋解釋
滟(yàn)滟:波光蕩漾的樣子。
芳甸(diàn):芳草豐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在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汀(tīng):沙灘。
纖塵:微細的灰塵。
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窮已:窮盡。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種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上: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邊。
扁舟子:飄蕩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離人:此處指思婦。
妝鏡臺:梳妝臺。
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追隨。
月華:月光。
文:同“紋”。
閑潭:幽靜的水潭。
復西斜:此中“斜”應為押韻讀作“xiá”(洛陽方言是當時的標準國語,斜在洛陽方言中就讀作xiá)。
瀟湘:湘江與瀟水。
碣(jié)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
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乘月:趁著月光。
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四、創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后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
五、詩文賞析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的離愁別恨。
“白云”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之情。“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賞析8
現代作家聞一多曾經評價它“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可見其藝術魅力。因此在給學生上這首詩的時候,我試圖從一些新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希望能夠從新課改的理念中得到一些新的闡釋,也希望學生能夠真正從這首詩里面得到一些美的啟迪。
什么是意象呢?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們作為一個人,都有心靈有感情,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一切物象,我們都應該有所感應,“人稟七情”是指人天生就有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看到的外在物象是引發詩人情感的事物。當人們看到了外在的物象,于是內心情感自然有了一種感受,經過創作主體——詩人經過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它就是意象。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
那么《春江花月夜》這篇課文中都有哪些呢?文章圍繞了“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所以下面將緊緊圍繞這五個意象來談詩人想表達的感情:
一、“春”
春天是草木茂盛,百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吟詠春風、春花、春日的句子很多。我們先來看這兩句:“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上課時學生很奇怪:“剛剛還說了春天潮水上漲了,為什么這里很快就春盡了呢?”我們就從作者第三部分想要表達的感情入手,“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說“春盡”,一定有他特定的感受。象李后主小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相見歡》)滿林花樹,春天這樣紅艷美好的花朵都凋謝了。多么沉痛,多么哀傷!“太匆匆”是詞人內心的悲哀和感嘆,李后主所寫得是整個生命的無常,生命的短暫。他用林花這么小的一個自然界的事物,表現了對于生命的感悟。所以我們在鑒賞這個詞“春盡”時,也要從作者的感情入手: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所以,這里的“春”指的是游子的青春。古人還有很多詩句寫到“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意思是:縱有令人愜意的美好的時光,美麗的.景色,卻沒有欣賞的心思,值得高興的事。例如因為杜麗娘另有心事,傷感于眼前美景無人欣賞,恰如她關在深閨大院無人愛慕,不禁吟出“良辰美景奈何天”。還有賀鑄也曾寫過“錦瑟華年誰與度?”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二、江
本詩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開始寫起,一直寫到“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從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這種波瀾壯闊的美景寫起,一直寫到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江水滔滔,似乎在訴說著宇宙時間的永恒和人生短暫易逝。我們來看這兩句古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語出《論語》。孔子說這句話時是有流水這個背景的,故后人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張若虛感嘆江水長流而人生短促,把寫景與哲思融為一爐。而這一句“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寫的是江水不僅帶走了春天,也帶走了游子的青春、希望、憧憬,所以這里的“江水”是寫的時間、青春、韶華。
三、花
本文中前面的“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是純粹寫景,不難理解。那么這句“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里面的“落花”怎么去理解呢?古人見落花而傷懷,大多因移情所致,從落花想到自己,折射出對人世短促的感傷。唐陸龜蒙的《惜花》:“人壽期滿百,花開唯一春。其間風雨至,旦夕旋為塵。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詩人為花生愁,正是替自己的未來擔憂。宋朝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也是這種傷感的情調。 “人生天地之間,若如白駒之過,忽然而已。”落花一般代表了人生命的流逝。王維的詩《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這句詩抒寫了春天的月夜鳥鳴澗中的幽美虛靜的境界。在空闊寂靜的山澗里,桂花紛紛地開,又紛紛地落,夜里春山尤其寂靜。“落花”有時也抒寫閑愁。而在本文中,“落花”之意,這兩者兼有,既有對生命流逝的感傷,也有春盡時的閑愁,從“閑潭”二字可看出,并非潭水不知感傷,而是主人公心中的因別離而產生的閑愁。
四、月
“月”的意象在這首古典詩詞中,運用得十分廣泛。有的詩句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如:“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在恬淡閑適、樂觀曠達的詩人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閑自在的代名詞。 他以明月來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有的詩句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如:“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 華流照君”。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者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蘊含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有的詩句以“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如:“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寄寓了主人公的身世感傷和離別之苦。還有的詩句以“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常常引發詩人們的哲理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征和世事變遷的永恒見證。但是作者并非象前人那樣頹廢消極,而是認為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讓我們看到作者精神的積極。
五、夜
春水、長滿鮮花的原野、樹林,江天一色,都被夜色籠罩,一切顯得安靜、美好。“煙光拂夜色”,“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薄薄春云籠皓月,杏花滿地堆香雪”,都凸顯了春天夜色的美好,朦朧。
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通過對《春江花月夜》詩歌教法的新的嘗試,我相信學生會對生命、自然都有更多一些體悟方法,不僅僅是字面上,而是從中國古典詩歌的精神內涵里汲取營養。“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從中國古典詩歌源頭上去解析這首詩歌的意象,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那纖塵不染的月色美景、那杳渺悠遠的宇宙哲思、那纏綿不盡的離愁別思。
春江花月夜賞析9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與月亮有關的樂曲最富詩情畫意的當數《春江花月夜》。它與唐代詩人張若虛的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并沒有直接關系,但樂曲的意境完全可以與那首同名唐詩媲美。
《春江花月夜》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琵琶曲《夕陽簫鼓》,流傳于明、清。它的樂譜最早見于1820年,以后又收入在琵琶演奏家吳畹卿1895年的琵琶手抄本中。上世紀20、30年代被上海大同樂社改編為民族器樂合奏曲,并定名為《春江花月夜》。新中國成立以后又被改編成大型民族管弦曲。此曲也有各種中西樂器的獨奏和合奏版本。《春江花月夜》是典型的多段體結構的中國傳統樂曲。全曲共分為九段再加尾聲。
《春江花月夜》就像一幅山水畫卷,把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水波漣漪、花影輕移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眼前。這是一首由靜而動、在優美的景色中寄托情感的作品。
這里選用的是琵琶與民族管弦樂隊的演奏版本,琵琶的演奏細膩而生動,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一演奏版本刪減了第三、第八段,保留了樂曲的精華,也使其更為緊湊。
樂曲的首段是“江樓鐘鼓”,也是引子部分與主題部分,這段音樂描繪了夕陽映照江面、晚風輕佛江水的景象。
第二段:“月上東山”,節奏平穩、舒展,琵琶的演奏委婉、典雅,在平靜的樂聲中表現月亮緩緩上升的動感。
以后的每個樂段,都是主題音樂的演變和發展,但是,每一段音樂的結尾都是相同的。隨著音樂的不斷變化,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每一次變化都讓人有新的驚喜;而每一個相同的結尾則又將人抓回這一山水“畫卷”中。
在描繪了花影層疊和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觀以后,音樂情緒又有了新的轉變,第六段“漁舟唱晚”出現了情景交融的景象:在寧靜的江面上,笙吹奏著柔美的旋律,猶如悠揚的漁歌自遠處飛來,而琵琶與笙的對奏,就像是漁人們在一唱一和,表達了他們滿載而歸的喜悅心情。
樂曲在進入群舟競歸、浪花飛濺、波浪層涌的高潮后,節奏又慢慢舒緩,船漸漸遠去,江面又恢復了寧靜的夜色。
我曾在前幾年出版的《聽對音樂才有益》的胎教音樂專輯中收入了這首樂曲的二、四、五、六段。供準媽媽在妊娠期欣賞。
中國音樂中,有許多描寫大自然景象的樂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范之作。尤其是當你身心感到疲憊時,閉上眼睛,靜靜地聽一段《春江花月夜》,想象著大自然秀麗的景色,身體漸漸放松,一定會感到非常愜意。當然,在中秋佳節邊賞月,邊聽樂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春江花月夜賞析10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詞》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溫庭筠。其古詩全文如下:
玉樹歌闌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蕪國。
秦淮有水水無情,還向金陵漾春色。
楊家二世安九重,不御華芝嫌六龍。
百幅錦帆風力滿,連天展盡金芙蓉。
珠翠丁星復明滅,龍頭劈浪哀笳發。
千里涵空澄水魂,萬枝破鼻飄香雪。
漏轉霞高滄海西,頗黎枕上聞天雞。
鸞弦代雁曲如語,一醉昏昏天下迷。
四方傾動煙塵起,猶在濃香夢魂裹。
后主荒宮有曉鶯,飛來只隔西江水。
【前言】
《春江花月夜詞》是唐代大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先寫陳后主故宮成廢墟,再鋪陳隋煬帝的驕奢淫逸,尖銳地諷刺了隋煬帝效法陳后主的荒淫以至亡國之事。
【注釋】
⑴春江花月夜詞:此題為樂府曲名,詩內容與題目無關。
⑵玉樹:即南北朝時陳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樹后庭花》,其內容大概是歌詠張貴妃、孔貴嬪美色的,被后世認為是亡國之音。歌闌:歌殘、歌盡。海云黑:天海邊烏云密布,預示國家將亡。
⑶“花庭”句:謂原本花團錦簇的宮廷轉眼變成了荒草叢生的廢墟。
⑷楊家二世:指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煬帝。安九重:安居于九重深宮之內,喻指安于帝位。
⑸御:乘。華芝:即華蓋,原指皇帝所乘之車的`車蓋,借指皇帝所乘之車。六龍:即六馬,古代八尺以上的馬稱為龍。皇帝所乘之車由六馬所駕。隋煬帝游江都,不乘車馬而乘船,此句即此意。
⑹金芙蓉:疑為接上句錦帆而言,謂錦帆上所繡的金色芙蓉花,大概喻其龍船華美之意。
⑺丁星:閃爍貌。
⑻哀笳(jiā)發:笳即胡笳,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似笛,音色哀涼。隋煬帝曾命樂工作《泛龍舟》等曲,其聲亦哀怨。
⑼涵空:水映天空。澄:平靜。澄一作“照”。水魂:水中精怪。此句謂隋煬帝龍舟所行之處,水靜天晴,連精怪們都畏懼其威嚴而不敢興風作浪。
⑽“萬枝”句:揚州有瓊樹,開百花。飄一作“團”。此句謂千萬株瓊樹開花如一團團香雪,而其香氣濃郁,又迎面撲鼻。
⑾漏:古代一種滴水定時器。轉:指時間推移。霞高:晚霞升起。滄海西:日落于大海之西。
⑿頗黎:即玻璃,古代一種玉名,又名水玉。
⒀鸞弦代雁:泛指弦樂器。
⒁傾動:指天下震動,國家不安寧。傾一作“澒”,煙一作“風”。
⒂“后主”二句:后主,即陳后主。陳被隋滅,陳國都城金陵與隋煬帝江都皇宮只隔一條西江。末二句謂從陳后主荒宮之曉鶯僅需飛過一條西江水就能到隋煬帝的江都皇宮,喻示隋煬帝荒淫無道,距離亡國也不甚遠。
【賞析】
此詩諷隋煬帝效法陳后主驕奢淫逸以至亡國。先寫陳后主曾經繁華一時的故宮如今已成荒草廢墟。再寫隋煬帝步陳后主后塵,極盡奢侈之能事,尤以此之驕奢對比彼之荒墟,這種極大的反差頗具諷刺意味。就如老子所言,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當隋煬帝和他的國家走到盛極之時,也就是到了“四方傾動煙塵起”之時。果然,隋朝距離滅亡已經很近很近了,僅僅渡過區區一條西江水隋煬帝就可以去地下找陳后主聊聊荒淫亡國之事了。
據《隋遺錄》記載,隋煬帝一日游樂江都時,恍恍惚惚中感覺似與陳后主相遇,二人先以彼此的愛妃相比,然后陳后主又問隋煬帝道:“你的龍舟之游歡樂么?我原來以為你是堯舜那樣圣明的君王,今天一看,原來也是個貪圖享樂之人。既然你我同是這類人,當年你們父子又憑什么以昏庸無道之罪滅掉我的國家呢?”
春江花月夜賞析11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賞析
“春”詩以月生開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春回大地,冰雪消溶,湖澤四溢,江河直下。
星光之下的江口,水流奔瀉,浩浩蕩蕩,橫無涯際。海面上霧靄迷蒙,一片混沌。潮水上涌,波濤澎湃。海潮撞擊著江濤,海潮也相互撞擊。如同交響樂徹天轟鳴。銀色浪花橫飛四宇。
就在這浪翻云卷,江潮咆嘯,大海痙攣的嘶聲里,一個精靈跳出海面,躍上天宇。海上明月共潮生。看她:光燦燦,亮瑩瑩。在她的光照之下,宇宙揭開面紗,大地露出容顏,回首西望,江波粼粼,光接天外。環宇都是銀色的波光在顫動。這是何等壯美的景象呀!在我們的頭腦中幻出:管弦齊奏,編鐘和鳴。春江潮水,花林汀草,都為這海之子翩翩起舞了。
正當我們隨著詩人的暢想,放眼大江,神馳四野時,鏡頭一轉:
“江流蜿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悠悠月光,灑一天霜色。江曲林深,花影迷離。如霰的銀輝,靜靜地,緩緩地,沉降著,飄搖著……空里流霜是那樣幽美而邈遠、深邃而空靈。江流蜿轉,激發音樂的幻覺:薩克斯管也在小提琴的伴奏下,以它朦朧的音色低回婉轉起來。
白沙不見,霜色空蒙,輕盈飄逸,引我們的視線延伸遠方,此時,景展境開,極目天際。雙簧管高音疊起,直指湛藍色的星空。那孤絕的月輪,令我們放懷遐思。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一色,塵絕如洗,孤月輪空,魄動神移。江畔何人初見月?江邊的月何年初照人?從眼前的景色想到永恒的宇宙,從有限的人生想到無涯的荒古。在廣闊無語的大自然面前,詩人問月而自思,杼發著自己的思緒,仿佛江天月夜也能把這種思緒升華起來,充滿時空。深遂而雋永。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人在社會生活中感受到的物是人非的情愫,在面對自然,臨江望月時,便產生一種困惑。這困惑不是來自于哲理的探詢,而只是一種情感上的述懷。視明月為伊人。伊人啊!代代的生者盡望你不衰的容顏,看大江東去,流水不息。而你,這孤絕的月輪,為誰?投下你永恒的倦戀?這困惑是情感上的訴求,――天人相思。這是承載著人生的苦悶,得不到慰藉的詩人,發出的“天問”。
至此,我們發現了“春江花月夜”的結構線索和主題。詩里,春、江、花、月、夜,這五個要素是以月為中心而展開描述的。全篇從月生而始,到月落而終。但月只是一個形式,一個載體,一條線索。她在天空中的運移而映照出的諸般景色,海潮、江水、花林、芳甸以及我們隨后要看到的楓林、扃舟、玉戶、寒砧這一切,都為了牽引出人的“情”,相思之情。這才是詩的內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白云悠悠,青楓瑟瑟,江水滔滔。在月色如霜的輕寒里,詩人的情思迷幻般游走著,漂浮著,冉冉上升。俯瞰長江,懸想萬里:忽爾江上游子,忽爾樓臺伊人,一種相思,兩地離恨。往復點引,回蕩情深。
我們可以想象:月夜里,大江上,一葉小舟,順流而下,船夫搖著櫓,游子端坐船頭,手把竹管。在清風里,在碧波上,洞簫的樂音緩緩地流淌。千里之外,同一個月亮之下,臨江的小樓:欄桿九曲,垂手如玉……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月,這是身在異地的戀人,舉頭矚望,惟一共有的東西。月影徘徊,情思難耐。那如水的光華,照著舟中的游子,也照著憑欄的玉人。霜色灑滿亭樓,離愁無盡無休。這惱人的月色喲!簾卷不去,砧拂還來。剪不斷理還亂,纏綿的柔絲,繾綣的情懷。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雖然說,月光照著你我,情意卻難尋難索。多想乘月歸去啊!彼此能相偎相托。怎奈遠隔千里,畢竟音訊難抵。鴻雁傳書,總有不度的光域;尺素藏魚,徒現空泛的漣漪。
剩下來的也就只有夢了。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春”詩的美,是語言從俗流暢;而它的意境卻虛幻飄渺。整篇的時間被限在月起月落的一夜,而情緒思惟卻借助思、夢、幻,演繹到春半、春殘乃至曠古的悠遠。因為只有這樣大跨度的時空,才能展開她所孕育的豐富的情感。江水流春,不但流去了春光,也流盡了青春年華,令人有傷逝之嘆。閑潭落花,那落去了的`,豈止是飄搖的夢;江潭落月,月雖已落,還留著那痛苦的未了的情。正因為月已落而情未了,才有全篇的如下的結尾。那裊裊的余音。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詩語言的音樂性更表現在她的字詞連綴:如上句“江水流春”接著下句便是“江潭落月”兩句的頭字“江”重復;前節詩的尾,落月西斜。與后節詩“斜月沉沉”中的“斜”相疊。這就增加了聽覺的剌激。而這正是歌的需求。本來《春江花月夜》就是沿用隋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帶有歌謠的曲味。
月沉海霧而江遠路遙。北及渤海南到瀟湘,在這樣廣闊的地域,漫漫的旅途之中,有多少征人游子在月下奔波啊!他們中又有幾人乘月而歸呢?此時似乎又聽到編鐘復起,排簫悠悠的韻律。
落月搖情滿江樹,是多么感傷,多么美呀!月系離情,樹承月影,它們又都倒影在江水里,而江水是流動的,它們便也隨著流動的江水而蕩漾著……那,不正是離人的相思嗎!
[注]張若虛唐代詩人,揚州人(今屬江蘇)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詩僅存二首。清末王罔遠評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
春江花月夜賞析12
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早在1875年以前就在民間流行,原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叫《夕陽簫鼓》。1895 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園把它收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改名為“潯陽琵琶”,共有十段音樂,并在每段前都加有文字小標題。有人因此又稱它“潯陽夜月”或“潯陽曲”。1935年前后,上海 “大同樂會”將它改編為一首民族管弦樂曲,并且借用唐代著名樂府《春江花月夜》之提名改為現名。解放后,經我國許多專業作曲家和指揮家的不斷努力,使樂器配置和樂曲處理更臻完善,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意境優美,樂曲結構嚴密,旋律古樸、典雅,節奏比較平穩、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了深遠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此曲音樂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采用同一樂句出現(232 1231 ︱2-︱).聽起來十分和諧。在民間音樂中,這種手法叫“換頭合尾”,能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的內容。《春江花月夜》構思非常巧妙,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實現了大自然景色的變幻無窮。
《春江花月夜》全曲一般分為十段。人們遵循中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為每段加了一個富于詩意的小標題。這些標題是:一、江樓鐘鼓;二、月上東山;三、風回曲水;四、花影層疊;五、水深云際;六、漁歌唱晚;七、回瀾拍岸;八、橈鳴遠瀨;九、欸乃歸舟;十、尾聲。為了使樂曲的音樂結構洗練、集中,一般都省去第三、第八兩段。
第一段“江樓鐘鼓”。是引子及主題的呈示部分。引子琵琶用清脆的彈、挑音模擬著江樓鼓聲,由慢到快,蕭以輕微的顫音呼應,宛如春風吹拂下的江水漣漪,把日落江面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非常細膩。接著樂隊奏出具有江南風格的主題:666 126︱ 5 56︱……它抒情、優美、婉轉如歌,描繪出夕陽下,泛舟江上,游船、蕭鼓齊鳴的動人情景。由蕭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個循環貫穿于每個段落的固定終止型樂句,好似人們在耳聞目睹蕭鼓、明月、花影、云水、漁歌等景色時,由衷地發出“春江花月夜美如畫”的贊嘆之聲。
第二段“月上東山”。大鼓滾奏的輕聲轟鳴,使樂曲顯得意境深遠。夜,降臨了。這是樂曲的第一變奏部分,主題移高四度作自由模進,旋律具有一種徐徐上升的動感,音樂恬靜而開闊,流暢而清澈,形象描繪了水波漣漪、明月升空的夜景,使人仿佛置身于夜色朦朧,江清月白之中。
第三段“風回曲水”和第四段“花影層疊”合為一段,是樂曲的第二變奏部分。曲調在層層下旋之后又回升,出現了旋律線的起落,音樂的動力增加,在一個徐緩的曲調之后,琵琶以四組先緊后寬的`音型奏出一段華彩的旋律,猶如江畔柳絲在夜風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風撫摸下含笑點頭;木漿打碎了江中漁船的倒影;水波拖著那蕩漾的輕舟……與前面所描繪的恬靜畫面形成鮮明對比。
第五段“水深云際”。這是樂曲的第三變奏部分。音樂主要在渾厚的中低音區進行,并以濃重的筆墨描繪了江中晚景;忽而,在萬籟俱寂的意境中,出現了琵琶飄逸透明的泛音;接著許多樂器同奏長音3-︱ 3-︱,長音下響起了古箏描寫流水的快速撥弦聲,與隨后的2 ︱1 2 ︱6 ……構成一幅絕妙的音響圖畫。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把聽者帶入了江天一色,空曠朦朧的江中晚景。
第六段“漁歌唱晚”。這是樂曲的第四變奏部分,是一段非常富有特色的音樂。蕭和琵琶在木魚的伴奏下,吹奏出如歌的遞降旋律,每一句的第三小節都用休止半拍起拍,使樂曲顯得生動、活潑、詼諧、風趣,表現出漁翁一邊搖櫓、一邊歌唱的閑適神態。然后樂隊合奏,速度突然加快,勾畫出一幅白帆點點、由遠而近、漁歌四起的動人畫面。
第七段“回瀾拍岸”。這是樂曲的第五變奏。琵琶彈出一串由慢漸快、頓挫有力的模進音型,接著由樂隊奏出氣勢宏偉的旋律,恰似群舟競歸,激起江水拍岸,波濤飛濺之意境。
第八段“橈鳴遠瀨”。常刪除不奏。
第九段“欸乃歸舟”。這是樂曲的第六變奏,也是全曲的高潮。“欸乃”是形容搖櫓的聲音。音樂在古箏由低到高的切分劃奏襯托下,由弱而強,由慢而快,樂器由少而多,逐一加入,使得曲調緊湊有力,激動人心。形象的描繪了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歡樂聲浪響徹江面,達到情緒的頂峰。隨后音樂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復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像是船隊推水前進浪中行船,船在水花飛濺中遠去。
第十段“尾聲”。二胡與蕭先后奏出悠揚、徐緩的主旋律,音樂優美輕柔,又回到樂曲開始時的幽靜深遠的意境中。結尾處輕而飄渺的一聲大羅使音樂更具深遠悠長的意境。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只有一輪明月照著春江流水,泛著點點銀光,在不停的閃爍。
春江花月夜賞析13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據說是陳后主創制的,隋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那都是浮華艷麗的宮體詩。張若虛這首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游子思婦的離愁,但張若虛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開拓出新的意境,表現了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而張若虛也就以這一首詩確立了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地位。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種對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一之中出現了變化,取得班斕多彩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詩人。關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揚州人,曾經做過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已揚名于京都,玄宗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他的詩留傳至今的,還有一首《代答閨夢還》,連同這首《春江花月夜》,統共只有兩首了。
春江花月夜賞析14
《春江花月夜》是詩人張若虛一生僅留的兩首詩之一,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張若虛也憑此詩而獲得“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美譽!《春江花月夜》原是樂府舊題,相傳由陳后主創制,屬宮體詩,但張若虛卻完全突破了宮體詩的藩籬,語言清新,敘寫了民間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面貌為之一新,詩人因此名垂后世。若要問此詩究竟好在哪里?且聽我娓娓道來
放眼此詩,僅是題目就用“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以人無限遐想,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細讀全詩,我大致分為幾個層次:第1-8句,主寫月下之景;第9-16句,主寫月下之思;第17-最后,主寫月下之情。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來寫,而又以月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現出來。全詩以月升起句,以月落結句。而景、思、情也都在月下而發,由此看出,那皎潔的“月”才是全詩的靈魂所在。
一開篇,詩人就直應詩題,描繪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圖畫: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無邊,仿佛就要和大海連在一起了,氣勢如此恢宏!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水從連海之處緩緩升起,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和潮水以鮮活之感。月光朗朗,江面遼闊,全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江流蜿蜒著,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此番描繪,點染出月光照耀之下的奇異之花。詩人通過對月光的細微的觀察讓我們知道: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卻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運用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表現手法,使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看著這銀白純凈的安謐世界,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產生了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人初照人?”這是一個具有哲學意義的問題,是一個詩人對萬物由來的深層思考,也是涌動在他心間的無限感慨與迷惘的生動寫照。但縱使心中充滿了迷惘,詩人張若虛并沒有沮喪消沉,而是認識到人生的榮辱是自有天命,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他懂得順其自然,知足常樂,于是他寫下了樂觀向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種符合自然規律的詩句。此時的詩人已經跳出了個人的狹小角度,放眼全人類,看到了“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都是永恒共存的。筆者以為這是全詩一個絕妙之處,它升華了詩人的人生追求。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兩句承上啟下。一輪孤月徘徊天空,像是在等待著什么人似的,但卻不能如愿,只能看著長江源源不斷地輸送地江水。詩人自然地把筆墨由寫大自然的壯麗景色轉到寫人生姿態,引出下文的游子與閨婦的相思愁怨。
悠悠飄去的白云,暗喻游子離家遠去而又行蹤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楓浦上的愁客--游子,“不勝愁”更渲染了小船上游子心中的思愁。“何處相思明月樓?”以妻子的相思來反襯游子的倦客愁,既節省了筆墨,也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無窮的余地。“徘徊”賦予月亮以人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心生憐憫,不愿離去。不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月色,可是月亮偏偏“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這可憐的女子。詩人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月亮與思婦的互動,突出妻子的思夫之愁。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妻子,與此同時,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再寫游子。游子因思念至極,夢中也在回憶與妻子的快樂時光,讓人深感悲涼。游子追述昨夜夢見自己在閑潭邊散步,看見落英繽紛。春將逝也,青春、幸福、憧憬也將逝去。回到現實,江水伴隨著春奔騰逝去,江月西沉,夜已將盡,游子依然在外漂泊,無法還家,這是何等的悲傖!最后,明月終于落入沉沉的海霧中,而游子、思婦依舊天南海北。思婦嘆息:不知在這樣的月夜中,能有多少游子可以乘月而歸呢?只見明月余暉,帶著人間情怨,灑滿在江邊的花樹上。詩人用落花、殘月、流水來烘托游子的思歸倦游之情,思婦的無奈之情,虛實結合,深刻表達出游子思婦的相思惆悵。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運用烘托、擬人、虛實結合、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等多種表現手法,讓情與景交融,無處不體現著美感。第一層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觀,此為景物美;第二層由寫景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間的相互關系,抒寫心中的感嘆;第三層由感嘆人生進而抒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春江花月夜賞析15
初唐詩人張若虛是廣陵人,他的傳世名作只有“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詩雖纖美,卻是從容大氣,充滿詩情畫意。
寫于大唐初始的《春江花月夜》,既雍容又純潔,展現在眼前的是那么富有生命活力的純潔詩意。今天,車行潤揚大橋,橋下的長江依然闊大,江面上征帆點點。只是,一切都是那么工業化,真的很難再尋找那份初始的純美。
瘦西湖公園亭臺錯落,美景如畫,一簇簇的游人穿行其間。對著“錦泉花嶼”,有著宛轉碧水和鮮花青草的水岸,我不勝喜愛,試圖想象詩中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那樣如詩如夢的美景。今天的花嶼和昔日的芳甸也許還有些相似,那么花嶼的邊上還找得到當初江邊那個思戀情郎的.女孩嗎?我不禁恍惚了。
《春江花月夜》的場景日日在瘦西湖邊上的舞臺上上演著,今日的揚州人以此炫耀。夜晚,我穿行在東關古街的熙攘人流。今晚沒有月光,所謂的“春江花月夜”此刻只有“夜”還在。然而,長長的街市,燈火璀璨,如明澈的月色,如繁花盛開。人們享受著這人間盛景。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似乎也不曾相似,純潔的《春江花月夜》只是過往的曾經。然而我感到,“春江花月夜”并沒有失落,比如其中的繁華,還有人們對詩意的渴求,生命的力量……
【春江花月夜賞析】相關文章:
《春江花月夜》賞析精選03-25
賞析《春江花月夜》10-17
賞析春江花月夜04-20
春江花月夜經典賞析06-08
《春江花月夜》賞析03-26
春江花月夜賞析04-01
《春江花月夜》賞析06-09
《春江花月夜》賞析07-05
《春江花月夜》賞析【精品】06-12
【必備】《春江花月夜》賞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