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遲子建:采山的人們

時間:2024-04-23 13:16:11 王娟 遲子建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遲子建:采山的人們

  美文與華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賞之佳作,又為珍藏饋贈上品,作家遲子建的散文總是樸實中帶著讓人舒心的優雅和緩慢,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遲子建的散文《采山的人們》。

  文/遲子建

  采山的人們

  山在我眼中就是一個大的果品店,你想啊,春天的時候,你最早能從那吃到碧藍甘甜的羊奶子果,接著,香氣蓬勃的草莓就羞紅著臉在林間草地上等著你摘取了。草莓剛落,陰溝里匍匐著的水葡萄的甜香氣就飄了出來,你當然要奔著這股氣息去了。等這股氣息隨風而逝,你也不必惆悵,因為都柿、山丁子和稠李子絡繹不絕地登場了,你就盡情享受野果的美味吧。

  除了野果,山中還有各色菜蔬可供食用,比如品種繁多的野菜呀,木耳和蘑菇呀,讓人覺得山不僅是個大的果品店,還是一個蔬菜鋪子。但只要你稍稍再想一想,就知道它不單單是果品店和蔬菜鋪子了,你若在山中套了兔子,打了野雞和飛龍,晚餐桌上有了紅燒野兔和一道鮮亮的飛龍湯,山可不就是個肉食店么!

  如果這樣推理下去的話,也可以把山說成一個飲品店,樺樹汁和淙淙的泉水可以立刻為你驅除暑熱,帶來清涼;而且野刺玫和金蓮花的花瓣又可以當茶來飲用。不過,在那些勤勞、樸素的人的心目中,山也許只是一個雜貨鋪子,桌子的腿折了,可以進山找一根木頭回來,用工具把它修理成桌腿的形狀;秋季腌酸菜時找不到壓酸菜的石頭了,就可以去山中的河流旁扛回一塊。而山在那些采藥材的人的心目中又會是什么樣子呢?定是個中藥鋪子無疑!

  山真的是無奇不有,無所不能。我們那些居住在山里的人家,自然就過著靠山吃山的日子。沒有采過山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而由于我自幼就是個饕餮之徒,所以我進山采的都是與吃有關的東西。

  野果中,最令人陶醉的就是草莓了。它的甜香氣像動人的音樂一樣,能傳播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有的時候聞著它,比吃它還要美妙,所以常常是采了草莓果歸來,會用線繩綁上一綹,吊它到窗欞上,讓它散播香氣。只一天的工夫,滿屋子就都是它的氣息了。

  采山也不總是浪漫的。比如有人采都柿時著上了草爬子,就很倒霉。草爬子專往人的軟組織里叮,而且有一些是有毒的,能致人于死地。你采山歸來,若是覺得腋窩和腿窩發癢,就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了,要趕緊脫光了衣服仔細檢查,否則它會鉆進你的皮肉中去。我就見鄰居的一位大娘讓草爬子給叮在了腋窩的地方,她抬著胳膊,她的家人擎著油燈照著亮兒,用煙頭燒那只已把觸角探進皮肉中去的草爬子。我發現一些壞東西很怕火,比如狼,比如草爬子,怪不得傳說中做壞事的人死后要下地獄,原來地獄中也是有火的啊。

  當然,被草爬子和蛇襲擊的畢竟是少數,而且你可以在上山前采取預防措施,如將褲腿和袖管系牢,讓它們無孔而入,所以不必在采山時過分地提心吊膽。當然,也有人在采山時出了大事故的。比如一個姓周的年輕男人,他采木耳時遇見了熊,盡管他聰明地躺下來裝死,愛吃活物的熊喪失了吃他的欲望,但它還是在離開前拍了他的臉一下,大約是與他做遺憾的告別吧。熊掌可非人掌,這一巴掌拍下去,姓周的半邊臉就沒了,他丟了魂魄不說,還丟了半邊臉和姓名,從此后大家都叫他周大疤瘌,因為他痊愈后凹陷的那半邊臉滿是疤痕。

  還有一個采山人是不能不說的,她姓什么,我們并不知道,她丈夫姓王,大家就叫她老王婆子。她個子矮矮的,扁平臉,小眼睛,大嘴,羅圈腿,走路一拐一拐的,屁股大如磨盤,所以你若是走在她背后,等于看一頭跛足的驢拖著磨盤在行走。老王婆子平素不愛與人往來,不是呆在她家的屋子里,就是勞作在菜園。她是個山里通,知道什么節氣長什么,更知道山貨都生長在什么地方。她采山,永遠都是單槍匹馬的。她采木耳最拿手,只要是陰雨連綿了兩、三天,一晴了天,她就進山了。誰也不知她去哪里了,可她晚上總是滿載而歸,顫顫巍巍的肥厚的黑木耳能曬滿房蓋,讓過路者垂涎欲滴、羨慕不已。

  不過你要是打探她在哪兒采回來的,她總是很冷淡地說“山里”,她說得也沒錯,但其實等于白說。曾經有人悄悄在她采山時尾隨到她身后,可她進山后總是能巧妙地把他們給擺脫了,那些寶貝山貨的棲息之地成了永遠的謎。為了這兒,她在我們那個小鎮的名聲和人緣都不好。老王婆子的命運最后也是悲慘的,她未到老年就得了半身不遂,癱倒在炕上,再也無法采山去了。很多人解氣地說,這是報應,讓最能采山的自私的人進不了山,她等于是看著金山,卻無法把它揣在懷里,那種凄涼和痛苦可想而知了。

  關于采山人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各自都有家室的男女互相看上了,在小鎮里沒機會成就好事,就借著采山的由頭,去綠樹清風中偷情,被人給撞見;再比如一個受婆婆欺負的小媳婦不敢在家中發泄不滿,上山后擇一個無人的地方,就是一通哀哀的哭,讓聽到的人以為鬼在嚎;再比如采山人迷了山,兩天兩夜下不來山,他的家人就組織親戚舉著火把上山尋找,而迷山的人呢,他卻迷在離村落不足一里的地方,如同被灌了迷魂湯,就是分不清東南西北了,成為大家的笑料。那些老一輩的采山人,大都已經故去了。他們被埋在他們采山經過的地方,守著山,就像守著他們的家一樣。

  作者介紹

  遲子建,女,中國作家協會第八屆主席團成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席,一級作家。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以小說為主的文學作品五百余萬字,出版四十余部單行本。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偽滿洲國》《額爾古納河右岸》,小說集《逝川》《霧月牛欄》《清水洗塵》,散文隨筆集《傷懷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遲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遲子建作品精華》。

  所獲榮譽:《霧月牛欄》曾獲得第一屆魯迅文學獎、《清水洗塵》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小說《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2004200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額爾古納河右岸》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獎等多種文學獎項,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譯本。

  遲子建是當今文壇一顆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兩次獲得冰心散文獎、一次莊重文文學獎、一次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一次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在所有這些獎項中,包括了散文獎、中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獎等。

  創作特點

  認知死亡

  遲子建在作品中偏愛呈現死亡,借以死亡的方式呈現出世上的人性、人情。常態死亡指的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現象,正如人的出生與衰老,在遲子建作品中,處于常態中的是人的衰老與死亡,而宿命般的死亡方式也是常態版圖下的一種。對生命的關懷使遲子建終究不忍心讓這一矛盾演化為一場血腥的暴力。遲子建深知只有當生命飽受死亡的威脅時,人性之中“惡”的成分才會被剝離,因為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遲子建筆下的人物形象多是“自然人”,順乎自然天性的成長,順乎合理的發展,順應天命的死亡,其中尤其以邊緣女人為代表,這類人或是處于偏遠地區,或是處于文化沖突之下,或貧困,或飽經磨難。而她們的共同面對著生命中的衰老,在衰老籠罩之下,步入人生的尾聲,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老女人雖面對人生之痛衰老與死亡的困境,但仍然表現出一種寬容和善的達觀態度。在物欲膨脹的大都市里,古老的道德觀正經受著挑戰,傳統美德正一點一滴被人拋棄,人身上美好的品質也逐漸喪失。

  但同時,遲子建將死亡看作生命的一場轉機,于是在作品中想方設法實現對死亡的超越。當健康善良的人性深陷欲望的沼澤不可自拔,這個時候似乎唯有生命的死亡才能警醒誤入迷途 的靈魂,也正是如此,死亡才超越了本身實現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鄉土情懷

  遲子建在她的小說中竭力批判城市陰暗的一面,渴望以鄉土文明的純凈來抵抗城市文明的浮華,但態度較為緩和。歸根結底,其實是城鄉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造成了包括遲子建在內的一批由農村走入城市的現代知識分子精神上的痛苦和迷茫。所以,他們的身影總是在城市和故鄉之間徘徊,他們的筆也在城鄉之間游離。精神上的苦悶促使他們想要在文學作品中構筑一個完美的鄉土世界。這個充滿了理想化色彩的故鄉實際上是他們精神上的故鄉。

  熱愛自然

  遲子建在她的作品中花費大量筆墨來描寫自然風景。她或以對自然風景的描寫拉開一部小說的帷幕,最先進入讀者視線的是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風景描寫給人一種美感,它讓讀者還未深入文本就先在心理上獲得了享受,在這種審美感受的刺激下讀者往往會產生向下閱讀的興趣;或者在文本敘述的過程中插入大段的風景描寫,這就造成了敘事的停頓,讓讀者在中途小憩片刻;或者以風景描寫結束全篇,使作品留有余味。而遲子建小說歷來為評論家、讀者稱道的唯美主義傾向也和她對自然風景的詩意描寫有關。遲子建筆下的大自然無論是風景還是動物都充滿了無窮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念念不忘。遲子建的自然書寫中蘊含了她對生態失衡、對現代文明的理性思考。她對現代人所崇尚的文明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她看不出現代文明到底先進在哪里。在遲子建看來,所謂的現代文明不僅破壞了美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打破了與自然為伍的簡單質樸的生活方式。更為嚴重的是,它還使人們的思維模式變得越來越僵化,創造力越來越弱。現代文明的確是先進的,只不過它的這種光鮮亮麗是浮在表面的。

  關注生存

  遲子建在小說創作中自覺堅守著民間立場的寫作原則。她對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她的作品鐘情于書寫小人物在他們平凡的生命歷程中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細數她的小說,描寫底層人物生活的占了絕大部分。底層寫作似乎成了遲子建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特色,遲子建為將自己的目光聚焦于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平凡人。遲子建筆下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們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小人物們沒有英雄人物驚天動地的壯舉,他們平凡的生命活動似乎只能與庸常聯系在一起。遲子建對小人物命運的揭露主要是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柴米油鹽、婚喪嫁娶入手,這就使得她的小說帶有一種濃濃的生活氣息。細細品讀她的作品,少了一絲目下無塵的清高,看到的是一幅炊煙裊裊、雞鳴狗吠的人間煙火圖。遲子建不僅關注小人物們在物質上遭受的困境,對他們在精神上的苦悶與彷徨也滿懷關切。造成這種精神上的失意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價值無法得到肯定。也就是說,他們的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發生了無法調和的矛盾,這一矛盾使得他們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遲子建熱切關懷著小人物們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所遭受的種種苦難,這種苦難或者來自物質上的,或者源于精神上的。更多的時候,他們面臨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困境。她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小人物的生存之痛的關注,其最終目的是想喚起人們來重新審視和思考普通人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藝術特色

  視角藝術

  遲子建的絕大部分小說都采用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這一視角也是中外傳統小說中比較常見的敘事視角。在全知敘述中,敘述者的地位高于故事中的一切人物,敘述者往往處于所講述的故事之外,他并不是故事中的某個人物。敘述者的視角不受任何限制,敘述者是無所不知、無處不在的,他或她既能夠看到人物、事件的外部狀態,也能夠深入到所有人物的內心世界對他們的所思所想進行感知,可以說,這是全知視角的最大優勢。在遲子建的這些完全以全知視角來講述故事的小說中,敘述者是積極干預敘事的,或者說敘述者對文本的干預是十分明顯的,他或她積極的介入文本試圖對人物的言行作出道德評價,以此來引導讀者的價值取向。有時候為了追求特殊的表達效果,使讀者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小說的主題和內蘊,作家還會在一部小說中從多個視角出發來對文本進行敘述。

  除全知敘述外,限制敘事也是遲子建小說重要的敘述方式之一。限制敘事類似于熱奈特所提出的內聚焦敘事。不同于全知敘事,在限制敘事中,敘述者往往是所敘述的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人物敘述者的視角也會受到一定地約束,他或她對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內心想法一無所知。從人稱上來區分,限制敘事通常包括兩種情況,即以第一人稱“我”或者第三人稱敘述者來講述故事。而就遲子建而言,她小說的限制敘事又以第一人稱敘事為主,遲子建的這些以第一人稱“我”來敘事的作品在具體的敘述上還是有差異的。在這些小說中,第一人稱敘述者“我”的身份或者是兒童或者是成人。在敘述方式上,敘述者“我”或者是以追憶的方式對過去的事件進行回顧。

  語言藝術

  遲子建的小說創作中十分重視遣詞造句,她的小說語言簡潔凝練,頗有韻味,給人一種詩意的美感。遲子建在描寫鄉村面貌,描繪自然風光時就運用了這一質樸雅致的詩性語言,她將自己對故鄉的深情,對大自然的熱愛通過這種詩性語言表達出來了。值得一提的是,她在用詩性語言進行文本敘述的過程中還時常將比喻、擬人、排比、通感、夸張等修辭手法引入。這些修辭格的運用有利于作家寫景抒情,它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使文本極富韻味。比喻也就是們俗稱的“打比方”,它是文學作品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修辭手法,它的使用會使得原本平淡、抽象的描寫瞬間變得生動形象,更加富有魅力。在遲子建的小說中,比喻是她用得最多的一種修辭手法,她對比喻的運用幾乎是信手拈來,除了比喻,擬人也是遲子建小說中常見的修辭手法。

  遲子建在小說中利用長短句的結構功能來為主題服務,她將長句和短句搭配起來進行敘事。長句的結構比較復雜,它可以容納較為豐富的思想內容,而且長句能造成一種舒緩的節奏,便于作家抒情。和長句相比,短句的結構就比較簡單。短句的使用顯得生動活潑,簡潔有力,很有節奏感,作家在敘事、描寫的時候一般會使用短句。而長短句的搭配將會增強表達效果,使整段文字錯落有致,富有變化。正是因為將長短句搭配起來使用既能夠抒發情感,又能夠造成一種節奏感、音樂感,所以遲子建總是喜歡用它們來書寫故鄉、書寫自然,從而來表現對故鄉和自然的無限眷戀和深情。

  遲子建在小說中還通過語言的日常化來揭示文本的主題。其小說語言日常化的表現之一就是將東北的方言俚語運用到寫作中。如《黃雞白酒》中的“那些八九十歲的老人,聞著霜的味道,就開始貓冬了。”《臘月宰豬》中“禮鎮的百姓一進臘月就開始忙年了。”《北極村童話》中,“新穿的棉靰鞡,還抗這么造?再下雪時,可不許出去跑。熱炕頭都烙不住你。”方言是指在一個區域內盛行的語言,它帶有非常濃厚的地方色彩。方言往往和當地的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它直接反映了當地的民風民俗。遲子建在對故鄉進行書寫時就將一些淺顯易懂的東北方言俚語融入小說,這樣做不僅為小說增添了鄉土氣息,還向讀者展示了故鄉的風土人情。

  遲子建在進行文學創作時,為了使讀者能夠更深刻地了解小說的深層意蘊,她還將語言色彩化。她在小說中使用了大量的色彩詞匯,期望通過這些色彩語言的運用來更好地凸顯文本的主題。遲子建對童年、對故鄉、對大自然的書寫中就運用了這些色彩語言,她通過這些色彩語言向讀者展現了故鄉北極村和大自然的原始風貌,閱讀她的作品時就如同在欣賞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生動、形象。

  人物形象

  固守內心

  在遲子建的小說中存在著一批白雪般純潔、 凈美的人物,他們擁有純凈的情思與自然的天性,是雪的化身。《白雪烏鴉》中,陳雪卿在丈夫死后, 絕然地選擇自殺,外表的柔弱與內心的剛烈形成了 巨大的張力,在人間至愛面前柔弱的身體也可以散 發出巨大的能量;《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尼都薩滿是“我們”氏族的薩滿,多年來他用神力挽救了許多 生靈的性命,肩負起保護鄂溫克族的使命。純凈的 靈魂讓尼都薩滿在馴鹿替代列娜死去后仍心懷愧疚,表現的是尼都薩滿如雪般純潔的心靈;《采漿果的人》中的大魯和二魯是常人眼中的傻瓜,但他們身上所具有的不為利誘的美好品格正是現代“聰明人”所缺失的。“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現實規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靈之光包圍的人,那是一群有個性和光彩的人。他們也許會有種種缺陷,但他們忠實于自己的內心生活,從人性的角度來講,只有他們才值得永久地書寫。

  堅挺形象

  遲子建在小說中還塑造了一批帶有堅韌性格的“白雪”形象。他們不懼嚴冬狂嘯的北風,在突發的災難面前迸發出生命強勁的韌度。《白雪烏鴉》中于晴秀的公公、丈夫和兒子都被鼠疫奪去了生命,可上天降臨的不幸沒有壓垮她,她隱藏起悲痛然后用強大的內心繼續前行,于晴秀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她的經歷中可以看到災難中真正的人性,展示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又如《白雪烏鴉》中的傅百川擔心自己再娶會打擊已經瘋癲的妻子,便絕不另討女人,對于晴秀的欣賞也止于對家庭的責任。鼠疫爆發后,他竭力防止病毒的擴散。生活的不幸反而塑造了一個更有擔當的傅百川,對抗災難過程中的韌勁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輝。

  潤物無聲

  遲子建小說中往往還有春回大地、雪花消融,以泯滅自身存在為代價滋養一方水土,的人物形象。小說中的媼高娘、妮浩薩滿和吉喜是“春雪”的代表,她們用自己的生命哺育下一代的成長,完成生命“圓”的輪回。《沉睡的大固其固》中的媼高娘在死前的一剎那還在祈禱著把災禍降給她一個人;《額爾古納河右岸》里的妮浩薩滿在生與死的面前,所表現出的灑脫和從容正是鄂溫克族生死觀念的體現, 一如埋葬拉吉達的嚴冬之后是春天,死亡之后便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逝川》中的吉喜寧可以放棄捕“淚魚”消災的傳統,也不放棄迎接新生命的到來,這其中蘊含的是吉喜善良無私的天性以及對生命的熱愛。遲子建在小說中塑造了一批“春雪”的形象,他們以自己為“養料”供養下一代的成長,深刻地表現了人性中存在的善意。

  人物評價

  遲子建是當今文壇一顆耀眼的明星,她是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中國首位)、一次獲得冰心散文獎、一次莊重文文學獎、一次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一次茅盾文學獎等文學大獎的作家,在所有這些獎項中,包括了散文獎、中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獎等。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國出版,是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央視網評)

  向后退,退到最底層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負悲劇的邊緣者;向內轉,轉向人物最憂傷最脆弱的內心,甚至命運的背后。然后從那兒出發傾訴并控訴,這大概是遲子建近年來寫作的一種新的精神高度。(評論家謝冕評)

  在盈滿淚水但又不失其冷靜的敘述中,在處處懸疑卻又詩意盎然的文字間,在命運相濟而又態度迥異的女性人物里,作者向我們推演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悲劇,而是在尋覓悲劇背后的原因。天災、人禍以及它的難以逆料和無法克服。比起簡單的描寫底層生活的小說,遲子建顯然超越了表象的痛苦,直抵命運的本質。(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獎頒獎辭評)

【遲子建:采山的人們】相關文章:

《遲子建》語錄11-10

談遲子建的創作06-03

遲子建散文評價12-21

遲子建的散文特點12-21

遲子建愛人原文12-28

遲子建作品欣賞03-06

遲子建:必要的喪失02-27

遲子建:“紅樓”的哀歌08-15

遲子建的經典語錄11-11

遲子建散文(精選8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