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赤壁賦14篇
赤壁賦 篇1
《前赤壁賦》
蘇軾
課文知識要點提示
1.作家作品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2.寫作背景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寫的一篇有名的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三年前,作者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雖免一死,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生活窘迫,沒有自由。他在政治失意,思想苦悶的情況下,寄情詩酒,放浪山水,曾兩次泛游赤壁,寫了兩篇文賦,此為前一篇。賦中表現了他對人生的達觀看法。
3.情感變化線索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樂到悲,再由悲到樂的變化為線索,可看作三個層次:第一段為第一個層次,寫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產生的自由快樂之感,仿佛“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第二段、第三段為第二個層次,寫作者因客人所吹洞簫的嗚咽之聲而引出客人關于人生無常的議論;表現了作者對人生態度悲觀的一面。第四段、第五段為第三個層次,是對前一種態度的否定,引入莊子齊物的思想,闡述“變”與“不變”的道理,主張應采取一種委運自然,盡量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態度。
4.作者的思想矛盾
本文雖然設了主客問答,其實反映了作者內心矛盾的兩個方面?腿说挠^點,表現了內心悲觀的一面,而主人的觀點反映了作者思想樂觀的一面?腿苏f的是他內心的煩惱,而主人所說的是對這種煩惱的超越。最后客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的觀點,說明了他內心的矛盾得到了疏解。
5.景物與抒情、說理的關系
這篇文章成功地描寫了清風、明月、江水三種景物,對抒情和說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寫抒情。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鼻屣L、明月、江水構成一個優美的意境,使人們置于這種意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感受,從而抒發了作者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快樂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說理。如“江上之秋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自然之美,是人們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對人的恩賜,人們可以盡情地享用它。
誰也無法否認這是人類的幸福,從而使主人所主張的人們應該快樂地生活的觀點有了無可辯駁的力量。
6.主客問答
主客問答是漢大賦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其中往往是客人說出一套,有理有據,顯得很雄辯,而主人則后發制人,說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這種主客對話,互相補充,互相生發,妙趣橫生。
本文也采用了這一方式,設主客問答。其中客人所說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說的代表了其思想的另一面。其中主人說服了客人,客人對主人的議論表示心悅誠服的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達到了統一。
7.駢散相間
《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語言駢麗、押韻,用韻時疏時密,卻又極盡變化之能事,駢散結合,流暢婉轉,用韻自由,疏密相問,極見藝術功力。
赤壁賦 篇2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皢韬!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14.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B)
A.顧而樂之 B.顧安所得酒乎
C.四顧寂寥 D.道士顧笑
解析:B項,副詞,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于“而”、“不過”;A、C、D三項均為動詞,回頭看。
15.下列加點詞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A)
A.適有孤鶴,橫江東來 B.步自雪堂
C.掠予舟而西也 D.羽衣蹁躚
解析:A項,名詞作狀語,其余為名詞作動詞。
16.下列各項中,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行歌相答——一邊走一邊吟詩,互相酬答。[來源:Z.xx.k.Com]
B.凜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夜何——這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D.聽其所止而休焉——隨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解析:C項,怎么度過這個美好的夜晚呢?
17.對文中“玄裳縞衣”的“孤鶴”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象征身遭貶謫,孤獨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 因“客去”而感覺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解析:C項,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貶謫的緣故,即使“客”也只是陪襯而已。
18.對本文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一句,既是寫實,又多少帶有作者對人世滄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鶴”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現的同一對象。
C.本文中道士化鶴的描寫,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賦》中“蘇子”的議論表達了他樂觀曠達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賦》都表現出一種虛無思想,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解析:D項,“虛無”思想在本文中有,在《赤壁賦》中沒有。
參考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存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變太大了,再也認不出來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嘩”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氐酱,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一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班蓿“パ!我知道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赤壁賦 篇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詞,如通假字“屬”,狀語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給文章劃分段落,明確每個部分的大意。
2.學生通過誦讀法、以讀促悟法品味藝術手法和語言特點,自主理解與交流合作相結合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體會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寫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學理念,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學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有關知識,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體會作者將情、景、理三者結合運用的妙處,感受作者文筆背后的人生態度和哲學理念。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指導閱讀、點撥法、圈點勾畫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自行預習
1.利用學習小組交流合作,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看被貶謫黃州這段經歷,了解赤壁的歷史常識,以及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外,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難點,配合文章注釋歸納新知識點。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人生的組成的苦樂參半的,面對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開朗,其實所謂的挫折痛苦,只是一個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們要學習課文《赤壁賦》的作者蘇軾在面對“烏臺詩案”的低谷,貶謫黃州的不幸時,夜游赤壁,與友人暢談人生,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在這篇課文當中作者是怎樣面對人生不幸的呢?
(三)初讀課文,以讀促悟
1.聽錄音朗誦,并齊讀課文,練習朗誦。
(1)主要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并梳理生字詞。如:興:興起的意思;屬:通“囑”,意思是勸,請;
(2)了解句式,如狀語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本文主要描寫了月夜美好,泛舟江上的所見所感,通過客人吹起蕭聲的蒼涼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間對于人生感受的對話,全文既有詩情畫意,又有人生哲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交流: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講了什么內容?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畫面,展示了詩情畫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作者飲酒放歌,心情歡樂;客人吹簫,倍感悲涼,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緒悲觀。
第四段:作者暢談人生感悟,豁然開朗。
第五段: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談,興盡入睡。
(四)研讀問題,深入討論
1.以變化和不變化作為探討,主要寫了哪幾個方面?找出表明變化和不變化的詞語。
明確:水的變化是逝者如斯,不變是未嘗往也;月的變化是盈虛如彼,不變是卒莫消長;人的變化是生老病死,不變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隨著變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畫面,主客二人以喜悅為主,接著客人吹簫,喜悅的感情慢慢被沖淡,感嘆到人生短暫,懷古傷今,情緒悲觀,接著作者暢談對人生的感悟,樂觀曠達,讓客人豁然開朗,最后轉悲為喜,興盡而睡。
3.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說一說自己體會到的作者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手法。
(1)形象優美,善用修辭。
文章之美在于語言運用之美,文章語言雋永,形象優美。
老師提問:本文語言美在哪里?引導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法,找出一些語句,如在描寫客人吹簫的時候中對蕭聲的描述“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崩^續提問他使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讓你覺得文段優美,使人動容。
學生回答出連用六個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簫聲悲涼,抽象的笛聲變得若隱若現,如在眼前,在江上與寒夜中顯得更加凄涼動容。
(2)“情、景、理”融合的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的合理運用讓文章讀起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詩有情但卻理,詞有景卻多情,在賦當中,由于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使文章顯得不會太過強說愁;而景色的描繪,又讓整篇課文氛圍優美,整體和諧,在文中最后,又加入了說理的成分,可以發現說理的成分并不是強加上的,而是有邏輯,有層次的將說理部分層層托出。
不管是抒情,還是述理,全文都離不開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3)結合本篇文章,談談你對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
教師在黑板上書寫“人生、失敗、感受”幾字,讓同學們用黑板上幾個關鍵詞進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提問學生,你認為的失敗是什么?失敗以后你會怎么做?在今天學完了《赤壁賦》之后,你認為蘇軾是一個失敗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并隨機請同學起來作答,讓他們對蘇軾進行一個深入的理解,并說出自己和蘇軾在面對失敗后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回顧本文的藝術手法,學會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整理歸納課文中歸納的實詞,把握文章整體的脈絡,任選一畫面進行拓展描繪。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著重引導學生以讀促悟、和朗誦法,知識點涵蓋多,內容豐富,應當注意后期的教學反饋,督促學生理解掌握。上課時應多引導學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做到知人論世。
赤壁賦 篇4
試卷設計 李壽鋒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本文“文賦”的文體特點及所運用的“賦”的表現手法(主客問答的行文結構、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2、掌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點;
3、翻譯全文 4、背誦課文
難點重點:
1、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2、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在于表現蘇軾人生觀世界觀的相反的兩個不同側面——客的消極悲觀和主的豁達樂觀
文學知識積累:
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洵子,深圳市富源實驗中學高一語文第二模塊蘇軾《赤壁賦》課堂練習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仁宗年號之一)二年(1057)進士乙科。詩、文、書、畫俱成大家。墨竹師文同,所作喜從地一起至頂,米元章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也。”文同雖謂:“吾墨竹一派,近在徐州。”。而子瞻亦自謂:“與文同拈一瓣香”,還云:“吾為墨竹盡得與可之法!比贿\筆情撥,其英風勁氣,往來逼人,使人應接不暇。作成林竹亦甚精。作枯槎古木,叢條斷山,筆力跌宕,於風煙無人之境。嘗以書告王定曰:“予近畫得寒林,已入神品!碧m陵湖世將家收其所畫蟹,瑣屑毛介,曲隈芒縷,無不備俱。嘗畫臨閣壁作丑室風篁,以易劉氏園中靈壁石。并作應身彌勒,以寄秦觀,筆法奇古。
2、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并稱。
、儋x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后者是賦的近源。
、谫x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
、墼谕硖茣r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④至于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币簿褪钦f,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愿望,諷喻政寧。
、菰谔攸c上,劉勰說過:“賦,鋪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深圳市富源實驗中學高一語文第二模塊蘇軾《赤壁賦》課堂練習卷.》。
、尢扑喂盼倪\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于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
蘇軾《赤壁賦》課堂練習卷
重點詞語解釋
壬戌( )之秋( ),七月既望( ),蘇子與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句式? )。清風徐( )來,水波不興( )。舉( )酒屬( )客,誦( )明月之詩,歌( )窈窕之章(修辭? )。少( )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句式? ),徘徊( )于斗牛之間(句式? )。白露( )橫( )江,水光接( )天?v( )一葦( )之所如( ),凌( )萬頃之茫然(句式? )。浩浩( )乎( )如馮虛( )御風( ),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 )獨立( ),羽化( )而登仙(修辭? )。
于是( )飲酒樂甚,扣( )舷( )而歌之。歌曰( ):“桂棹( )兮蘭槳( ),擊( )空明兮溯( )流光( )。渺渺( )兮余( )懷,望美人( )兮天一方( )!笨陀写刀词捳撸ň涫剑 ),倚歌( )而和( )之,其聲嗚嗚然:如怨( )如慕( ),如泣( )如訴( );余音( )裊裊,不絕如縷( );舞( )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嫠婦( )(修辭? )。
概括段意
句式和修辭答案: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介賓后置)
②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修辭:對偶)
、墼鲁鲇跂|山之上(句式:介賓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間(句式:介賓后置)
、芸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句式:定語后置)(句式:對偶)
⑤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修辭?對偶)
、蘅陀写刀词捳撸ň涫剑憾ㄕZ后置)
、哂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修辭:對偶)
概括段意:
記敘夜游赤壁所見之美、所感之快、所聞之妙,引出下文主客問答
重點詞語解釋
蘇子愀然( ),正襟( )危坐( ),而問客曰:“何為其然( )也?(句式?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 )望夏口,東( )望武昌,山川相繆( ),郁( )乎蒼蒼(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 )?方( )其破( )荊州,下( )江陵,順流而東( )也,舳艫( )千里,旌旗蔽( )空,釃( )酒臨( )江,橫( )槊賦( )詩;固( )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句式? )況( )吾與子,漁樵( )于江渚( )之上(句式? ),侶( )魚蝦而友( )糜鹿(用法? ),駕一葉之扁舟( ),舉匏( )樽( )以相屬( )(修辭? );寄( )蜉蝣于天地( ),渺( )滄海之一粟(修辭? )。哀( )吾生之須臾( ),羨( )長江之無窮(修辭? );挾( )飛仙以遨游( ),抱( )明月而長終(修辭? );知不可乎驟( )得,托( )遺響( )于悲風( )!
概括段意
句式和修辭答案:
、佟昂螢槠淙灰玻俊保ň涫剑嘿e語前置)
、诖朔敲系轮в谥芾烧吆酰浚ň涫剑罕粍泳涫剑
、鄱癜苍谠?(句式:賓語前置)
、軟r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賓后置)
⑤侶魚蝦而友糜鹿(用法:名詞的意動
赤壁賦 篇5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安排了《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三篇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它們借游賞之事,探索生命的意義、治學的道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中的教材選用的都是歷史經典名篇,每一篇都閃爍著儒道釋等百家光輝的思想。
編者要老師傳道的意圖很明顯。即非如此,看著這些影響歷代、影響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華的`偉大思想就躺在我們的教科書里,又如何能不講呢?
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擬定為: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死觀,掌握多角度看問題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當然,也讓學生領會了融寫景、抒情、說理于一爐的大家手法。整堂課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自然,讀、思、議、寫訓練到位,而且全部圍繞生死觀展開,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不足之處是:整節課容量大,節奏快,學生需要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才能跟得上。
赤壁賦 篇6
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ü澾x自蘇軾《赤壁賦》)
二: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皢韬!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節選自蘇軾《后赤壁賦》)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吾與子之所共食享用
B.洗盞更酌重新
C.履巉巖,披蒙茸撥開
D.掠予舟而西也向西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雖一毫而莫取予乃攝衣而上
B.不知東方之既白攀棲鶻之危巢
C.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凜乎其不可留也
D.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掠予舟而西也
8.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客亦知夫水與月乎”在結構上承上啟下,緊扣上文的“水”與“月”,以答客的方式,展開了富有哲理的議論。
B.甲文中蘇軾認為,無論宇宙還是人生,變與不變都是相對的,皆有短暫與永恒的兩面,人對天地萬物不必“羨其無窮”。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動態美,與《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靜態美,展現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態。
D.乙文道士化鶴的故事與“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關,作者借此寄寓對超凡脫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9.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6分)
(1)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3分)
。2)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3分)
10.請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的部分斷句(3分)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
參考答案:
6.D(應為“向西飛去”,名詞活用為動詞)
7.C.(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 A.表示轉折關系;表修飾關系。B.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的。D.表示判斷;表示陳述句句末停頓。)
8.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都是動靜結合)
9.譯文:(1)從不變的一面看,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么呢?(“皆”字1分,“何羨”賓語前置1分,語句通順得1分。)
(2)前個夜里,一邊飛一邊叫,經過我船的,不是你嗎?(能推斷出“疇昔”意思得1分,能翻譯“非子也”為判斷句得1分,語句通順得1分。)
10.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每斷對兩處得1分,每斷錯三處扣1分,扣完為止。)
附《后赤壁賦》譯文:
于是帶了酒和魚,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長江的'水流得嘩嘩響,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來在水里的石頭也露出來了。才過了多久呀,以前風景竟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著險峻的山巖,撥開雜亂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會兒,再爬上枝條彎曲形似虬龍的樹木,最高處我攀到睡著鶻鳥的高巢,最低處我低頭看到水神馮夷的深宮。那兩位客人竟不能跟上來,我嘬口發出長長嘯聲,草木似乎都被這種尖銳的聲音震動了,山也發出共鳴,谷也響起回聲,風也起來,江水也洶涌了。在這種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緊張,簡直有些恐懼,覺得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氐浇吷狭舜汛瑩蔚浇模爲{它漂到哪兒就在哪兒休息。這時快到半夜了,向周圍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鶴,橫穿大江上空從東飛來。兩只翅膀象兩個車輪,黑色褲子,白色上衣,發出長長的尖利叫聲,擦過我的小船向西飛去。
一會兒,我和客人離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夢見一個道士,穿著羽毛做的衣服輕快地走著,走到臨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禮,說:“赤壁這次游玩很痛快吧?”我問他的姓名,他低著頭不回答!鞍ρ!我知道了。前個夜里,一邊飛一邊叫,經過我船的,不是你嗎?”道士回頭對我笑了,我也驚醒了。打開房門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赤壁賦 篇7
上午還是陰沉的天氣,下午竟然放晴了。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服得只想好好睡上一覺,不辜負這大好韶光。懶散地翻了翻手邊的書,恰好翻到《后赤壁賦》,我覺得這就是傳說中的“邂逅”。
二游赤壁,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似乎天地不曾變化,又似乎已有什么不同之處了。蘇軾的心境,又起了何種變化,幾分相似,幾分不同?
忽然想起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
一個老和尚看著廣場上飛揚的紅旗,問他的徒弟:“你說,旗,動了嗎?”
小和尚看著旗,想了一會兒,答到:“動了!
老和尚微笑著搖了搖頭,說:“不,旗,沒有動;是你的心,動了。”
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對這個故事一頭霧水,不甚明白。出家人不打誑語,小和尚誠實地說出了所他看到的.東西,可是老和尚卻意味深長地否定了。而在他那充滿禪意的微笑里,又藏著些什么呢?
后來學了《赤壁賦》,看到了蘇軾那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于是,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變與不變是相對而言的,那么動與不動,也絕非定論。它更突出表現的是一種境界,也就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得失觀。
禪機,或許只是山水依舊后的淡定。慧根,或許只是大起大落后的頓悟。皈依,或許只是紅塵碌碌后的清明。而佛曰的不可說、說不得,或許只是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后赤壁賦》里也出現了類似的感覺,但它們卻是“道”字的延伸。
道家的羽化登仙是虛幻縹緲,難以捉摸的。
我不清楚“羽衣翩躚”是怎樣的一種逍遙灑脫,我不明白“玄裳縞衣”是怎樣的飄然神秘,我更不懂得“燁然若神”該是怎樣的一種風流韻態。因為道的出現,本身已經有太多的迷。
但于我本身,乃是信道的,我想“心凝形釋,與萬化合冥”,應該也是一種道的體現吧。都說“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能夠去闡述“道”的人,卻始終是少之又少。
從這點上來講,我覺得,蘇軾應該是懂道的,但他又是采用的極為含蓄的手法來敘述他心中神圣的道的,也許正是因為它的“猶抱琵琶半遮面”才使道如此迷人,令無數人窮盡一生,只望觸其一角,而仍甘之如飴吧。
赤壁賦 篇8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后,處在事業和人生的低谷,閑暇與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內心苦悶憂憤而寫的一篇游記。文章雖然采用賦體的形式,但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及由景物引發思想情感的復雜變化和最后作者曠達人生境界的呈現,使文章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3、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設想:立足文本以朗讀為依托,抓住關鍵問題師生研究探討。
教學法:朗讀法,研討法,圈點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讀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時,我們看到了一位享受閑適的蘇軾;讀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我們認識了一位充滿理趣的蘇軾;讀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我們讀出了重情而傷痛的蘇軾;而讀到“大江東去,浪淘盡”時,我們更能感受到一位豪邁而曠達的蘇軾。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人生經歷,同一個創作個體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質,那么通過《赤壁賦》的學習,我們從中又能品出一個什么樣的蘇軾呢?(板書課題)
文體介紹:“賦”以楚辭為源頭,到了荀況才有定名。它出現在戰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種文體一般描繪客觀事物,極盡夸張鋪排之能事,形象絢麗,規模壯闊動人,多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行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chī)文,體物寫志也!斌w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采摛文,指賦的形貌。賦在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泛讀課文,解決句讀。2、設置問題,學生參照課文注釋自由朗讀課文。
圈點法勾畫文中寫景、議論和抒情的語句;文章寫作的主要內容;文章感情變化的脈絡,梳理文章結構。
明確:文章采用明暗線結合的方式,即明寫泛舟宴樂,暗寫自己心境由“樂-悲-喜-笑”的變化過程。通過夜游時的所見所感來抒發人生的感慨。按照這樣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月下泛舟(1),憑吊古今(2-3),闡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識
(1)通假字:①舉酒屬客 (屬-囑)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憑)③山川相繆(繆-繚)④舉匏樽以相屬(屬-囑)
(2)活用詞: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②順流而東也 東:東去(名作動)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①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②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說明:文言文的學習重點在于積累,以此儲備一定的知識,借以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識點很多,這里提列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對學生起到一種學習引領的作用。)
三、品味課文,突破重難點 品味景色之美,體味景中之情:
1、齊讀第一段,畫出寫景的句子。2、研討:作者筆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月夜泛舟赤壁,一襲月光瀉在這萬頃碧水之上,如煙霧般籠罩在江面,清風徐徐吹來,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開闊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朧,如夢似幻,真可謂清風與明月交織,露珠與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真是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從而表現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賞美景的愉悅心情;作者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風而行,簡直就要脫離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而在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飲酒賦詩,真是“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帶來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樂、詩酒之樂”。
3、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品讀情感的變化,研討以下問題:
(1)主客各自是怎樣表現的?(2)作者對主客的思想傾向如何?
明確:面對良辰美景主人是“飲酒樂甚,扣弦而歌”且美夢隨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風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卻以哀婉的嘯聲傳達出悲涼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發生逆轉,由樂過渡到下文的悲。
4、個人朗讀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1)指導學生朗讀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2)介紹文章寫作的背景,為品味文中之“悲”做準備。(3)結合文章具體語句看看作者在悲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悲情?
明確:從文章的內容看,作者之“悲”由三個方面的感觸引發:
江山風物觸發蘇軾聯想到歷史人物——曹操——當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筆鋒陡然一轉,就是這么個一世之雄,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貶謫黃州的蘇軾情況又是怎樣呢?“漁樵江渚,侶魚蝦友麇鹿;駕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以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以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作為有著獨步古今才華、遠大抱負和政治才干的蘇軾,卻報國無門,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暫,事業無成;人生短暫,壯志難酬,F實的無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為一體,讓人生永駐,歲月常在,甚至獲得永恒:“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然而,“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這是理想與現實沖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處結合當時背景來談作者何以會產生這種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哀之嘆。)
赤壁賦 篇9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贝竺朗澜,美哉景觀。美哉公瑾,少年英雄。
所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歲月更遠,赤壁佇立。且觀赤壁下海治長江水,自幾千里外的青海來此喧囂雀躍,再看江面船隨波起伏,從數千年前的浮木小舟,至如今的游覽船,船身船型皆在變,與赤壁的紐帶不曾斷。幾千年前,少年僧人看寺中流民日多而糧漸少,問住持“洪水何時可停歌?”住持回答“何節中不宜泛溢?”何節中不曾泛濫?何時沒有赤壁?
提及赤壁,便不得不說到它揚名立萬的代言人——周瑜。很時曹操換天子而立令諸候,割據一方破到州、下江陵,勢如破竹。而周郎春秋年盛,定八卦,卜東風,一句“操直送死耳,一招火燒赤壁”讓曹操潰不成軍。而今赤璧已不見當年的'漫天火光,或許聳立的石壁某處還留有燒焦的印記,或許有一塊石頭還能回想起周郎是如何羽扇綸巾,談笑鴻儒。
非獨周瑜,蘇軾亦為喬壁的名氣添了一把火。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赤壁賦》叫響了江山如畫,凝成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有人說蘇軾所游“赤壁”并非“三國赤壁”,現已無從考證,可他本為憑吊周瑜,傾慕三國而來,所觀之景、所寫之物又豈會不是赤壁?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提到的“士人文化”,恰如其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之曠世奇景般震撼,卻絕不會想象到沖天大光吞墨水面、蘇軾泛舟湖上時的刻骨銘心。江南景中描繪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在赤壁江邊用木槌浣洗衣物的那個少婦,盈盈之水,盈盈佳人。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歷史已然沉淀成過往,赤壁之美除了波濤洶涌,風云變幻,更多的已是如今的一隅水,一扇壁,一塊巖,一顆造訪者蘇試的心。
赤壁賦 篇10
針對目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現狀,只重字詞,不重賞析,作文水平低,不能從文化經典中涉取為我所用的有益的精神營養,我安排了《赤壁賦》第一課時作為賞析課。這篇文言文的特點是語言優美、凝練、深刻,較難懂的語句不多,學生可結合課文注釋理解。目的是以誦讀賞析把學生帶進語文學習的殿堂,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文章的魅力,感悟語言美、意境美,從而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預習】
針對這篇賞析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預習提示,讓預習具體化,作者、背景、賦文體知識,余秋雨《東坡突圍》節選,這些在課前以資料的形式印發給學生,學生能自學把握,為這節賞析課做鋪墊。以便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
【導入】
用與赤壁有關的`文學歷史人物導入,“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談笑風生,而真正帶給赤壁完美壯烈的是蘇軾,余秋雨在《東坡突圍》中高呼‘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成全了蘇軾!啾谟涊d了蘇東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蘇東坡的不屈,赤壁訴說著蘇東坡的豪邁與詩情不朽。赤壁在蘇軾的作品中頻頻登場,初中學過《念奴嬌·赤壁懷古》,今天要學的《赤壁賦》和另一篇《后赤壁賦》合稱‘兩賦一詞’。蘇軾‘兩賦一詞’的絕唱使赤壁成為永恒的文學景點,溫暖的精神家園。今天有幸和大家一起走進《赤壁賦》,走近魅力文人蘇軾,去感受這位失意后仍能積極豪邁的詩人,他的曠達情懷”。這個導語以最快速度把學生引入這堂賞析課。但還有不足之處,學生融入不夠,后又進行修改,加入曹操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孟德……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在赤壁談笑風生……這樣改進后學生能跟著老師一塊說,拉近了師生距離,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了學生興趣,比教師單純導入效果要好得多。
【講解】
第一段 應從誦讀中去把握景物美,先讓學生齊讀,再讓學生找出寫景句子誦讀,讓學生談景物描寫特點,學生能回答出來,答幽靜美,寧靜美,朦朧美……和美有關都積極肯定,接著老師再點撥描述,“清風輕拂人面,江上風平浪靜,詩人就在這樣的環境里放聲地‘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從東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地升起來,卻不忍匆匆離去似乎在看人間美景,在皎潔月光的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在老師點撥下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在反復誦讀、感悟中引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再升華引導進而感悟,蘇子何其幸也遇到這片景,此景又何其幸也遇到了蘇子,如果是一個不熱愛生活的人就發現不了生活的美,德育滲透也水到渠成。
第二段 簫聲起,悲意生,學生都能感悟到,讓學生齊讀描寫簫聲的句子,體味簫聲悲,但悲僅僅來自簫聲嗎?引出對“美人”理解,理想君王的象征,而自己與之卻天各一方,無法相見,學生很自然就聯系印發材料中的背景,得出政治失意之悲。
第三段 師生合作探究,客因何而悲?學生都能找出“哀吾生之須臾”,但為何有這種感嘆,我們學校的學生回答不好,所以安排了教師點撥,只要教師稍做提示學生就能感悟,所以設計了幾個問題,客人回答中涉及到了哪兩類人?曹操,吾與子。曹操怎樣?現在怎樣?我和你怎樣?關鍵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于是客人感嘆人生苦短,由樂而悲這是一種消極思想體現。學生聯系預習提示中賦文體特點能感悟到這也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印發材料所作的鋪墊水到渠成。
第四段 是本課難點,由悲轉樂的轉折點,蘊含人生哲理,安排學生討論。但學生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教師點撥就顯得很重要,可以化繁為簡,畫龍點睛,“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反倒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從中得到樂趣,同時也要去享受生活賜予我們的磨難!睂W生豁然開朗。
德育滲透 上一段的引導和對全文的回顧,強化東坡被貶,有助于引導學生回答現實意義,“蘇子的曠達、樂觀、灑脫,啟示我們要勇于直面困境,積極挑戰人生!睂W生的思維自然就活躍起來了,最終讓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都從這一課的學習中得到滿意的收獲,贏在語文,收獲人生,達到了我們教學目標。
【布置作業】
我們緊扣教學重難點。反復誦讀、背誦,積累至今沿用的四字短語。
總之把這一課的第一課時安排成賞析課,是針對這篇文章文質兼美的特點,而不是每一篇文言文都這樣處理,這是我的一種嘗試,一種探索。
作者單位:河北行唐縣行唐一中。
赤壁賦 篇11
【原文】
后赤壁賦
作者: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①,步自雪堂②,將歸于臨皋③。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④。霜露既降,木葉盡脫⑤。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⑥。已而嘆曰⑦:“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⑧?”客曰:“今者薄暮⑨,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⑩。顧安所得酒乎⑾?”歸而謀諸婦⑿。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⒂!予乃攝衣而上⒃,履巉巖⒄,披蒙茸⒅,踞虎豹⒆,登虬龍⒇,攀棲鶻之危巢(21),俯馮夷之幽宮(22)。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23),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24),肅然而恐(25),凜乎其不可留也(26)。反而登舟(27),放乎中流(28),聽其所止而休焉(29)。時夜將半,四顧寂寥(30)。適有孤鶴,橫江東來(31),翅如車輪,玄裳縞衣(32),戛然長鳴(33),掠予舟而西也(34)。
須臾客去(35),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36),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37):“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38)。“嗚呼噫嘻(39)!我知之矣。疇昔之夜(40),飛鳴而過我者(41),非子也耶(42)?”道士顧笑(43),予亦驚寤(44)。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注釋】
①是歲:這一年。承《前赤壁賦》而來,即壬戌年(宋神宗元豐五年)。
②步自雪堂:從雪堂步行出發。雪堂,蘇軾在黃州所建的新居,離他在臨皋的住處不遠,在黃岡東面。堂在大雪時建成,畫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叟R皋(gāo):亭名,在黃岡南長江邊上。蘇軾初到黃州時住在定惠院,不久就遷至臨皋亭。
、茳S泥之坂(bǎn):黃岡東面東坡附近的山坡叫“黃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為調整音節,有時在一個名詞中增“之”字,如歐陽修的《晝錦堂記》:“乃作晝錦堂于后圃!
⑤木葉:樹葉。木,本來是木本植物的總名,“喬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這個意思。后來多用“木”稱“木材”,而用本義是“樹立”的“樹”作木本植物的總名。
、扌懈杌ゴ穑哼呅羞呉髟,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⑦已而:過了一會兒。
、嗳绱肆家购危涸鯓佣冗^這個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樣對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對待”“對付”的意思。
⑨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時候。薄暮,太陽將落天快黑的時候。薄,迫,逼近。
⑩松江之鱸(lú):鱸魚是松江(現在屬上海)的名產,體扁,嘴大,鱗細,味鮮美,松小所產的鱸魚。這是有名的美味。
⑾顧安所得酒乎:但是從哪兒能弄到酒呢?顧,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兄\諸婦:謀之于妻,找妻子想辦法。諸,相當于“之于”。
、讯罚汗糯⒕频钠骶。不時之須:隨時的需要。“須”與“需”通。復游于赤壁之下:這是泛舟而游。下文“攝衣而上”是舍舟登陸,“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⒁斷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達千尺。斷,阻斷,有“齊”的意思,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樣子。
、釉赵轮畮缀,而江山不可復識矣:才過了幾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認了。這話是聯系前次赤壁之游說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離這次僅僅三個月,時間很短,所以說“曾日月之幾何”。前次所見的是“水光接天”,“萬頃茫然”,這次所見的是“斷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說“江山不可復識”。曾,才,剛剛。這樣用的“曾”常放在疑問句的句首!霸赵轮畮缀巍保簿褪恰霸鴰缀螘r”。
、詳z衣:提起衣襟.攝,牽曳。
、章膸f巖:登上險峻的山崖。履,踐,踏。巉巖,險峻的山石。
、峙扇祝悍珠_亂草。蒙茸,雜亂的叢草。
、拙幔憾谆蜃;⒈,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仳褒垼褐钢聫澢嗡乞褒埖臉淠。虬,龍的一種。登虬龍是說游于樹林之間。
(21)棲鶻:睡在樹上的鶻。棲,鳥宿。鶻,一種兇猛的鳥。
(22)俯馮夷之幽宮:低頭看水神馮夷的深宮。馮夷,水神。幽,深!芭蕳X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這只是說,上登山的極高處,下臨江的極深處。
(23)劃然長嘯:高聲長嘯。劃有“裂”的意思,這里形容長嘯的聲音。嘯,蹙口作聲。
(24)亦:這個“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從”說的。上文說,游到奇險處二客不能從;這里說,及至自己發聲長嘯,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悄然:靜默的樣子。
(25)肅然:因恐懼而收斂的樣子。
(26)留:停留。
(27)反:同“返”。返回。
(28)放:縱,遣。這里有任船飄蕩的意思。
(29)聽其所止而休焉:任憑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0)四顧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虛。
(31)橫江東來:橫穿大江上空從東飛來。
(32)玄裳縞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c,白。衣,上衣。仙鶴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這樣說。
(33)戛然:形容鶴雕一類的鳥高聲叫喚的聲音。如白居中易《畫雕贊》“軒然將飛,戛然欲鳴。”
(34)掠:擦過。
(35)須臾客去,予亦就睡:這時的作者與客已經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寢于室內,看下文的“開戶”便明。
(36)羽衣翩仙:穿著羽衣(道士穿的用鳥羽制成的衣服),輕快地走著。翩仙,一作“蹁躚”。
(37)揖予:向我拱手施禮。
(38)俯:低頭。
(39)嗚呼噫嘻:這四個字都是嘆詞,也可以嗚呼,噫,嘻分開用,或者嗚呼,噫嘻分開用。
(40)疇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語出于《禮記·檀弓》上篇“予疇昔之夜”。疇,語首助詞,沒有實在的意思。昔,昨。
(41)過我:從我這里經過。
(42)非子也耶:不是你嗎?“也”在這里不表示意義,只起輔助語氣的作用。
(43)顧:回頭看。
(44)悟:覺,醒。
【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變太大了,再也認不出來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班!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賞析】
前后赤壁賦雖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但后赤壁賦重在游、狀景,而前赤壁賦意在借景抒懷,闡發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風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無酒”、“有酒無肴”之憾,后有“攜酒與魚”而游之樂。行文在平緩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從“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寫到“履巉巖,披蒙茸……”的山崖險情;從“曾日月之幾何而江水不可復識”的感嘆,到“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心情變化,極騰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鶴道士的夢幻之境,表現曠然豁達的胸懷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后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游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游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游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自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節外生枝"地又插入"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墒牵斕K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里,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只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后,在結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游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于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后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里呢?
文中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夸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樂感。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但總的來說,后賦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不及前賦。神秘色彩,消沉情緒與"賦"味較淡、“文”氣稍濃恐怕是遜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賦》作于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逗蟪啾谫x》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全文駢散并用,情景兼備,堪稱優美的散文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言技巧,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升仙的標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那我們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賦》中是如何將孤鶴的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的。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積郁難消的苦悶之情。鶴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糧謀的孤鶴在蘇軾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渲染內心棄世的幽情,孤鶴的形象尤其為他所鐘愛。此際在蘇軾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只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它可以蔚藉同樣感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于世外的隱逸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后開門尋找,夜色茫茫,不見孤鶴,也并無道士。一筆雙關,余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山形與鶴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向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應。通觀全文,在我們的眼前自然就展現出了好一幅“水月禪境、山鶴幽鳴”的美景圖!
赤壁賦 篇12
這篇賦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全文共分五段。開頭一段先交代游賞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式是“泛舟”,時間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關于江水、月亮的描述、議論;地點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關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想;人物是“蘇子與客”,于是才有后文關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作了這樣的交代之后,下頭之后總寫游地的優美景色與游人的歡快心境?壑胺褐邸倍郑瑢懰鎸戯L:“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焙喍潭洌枥L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心寫照?壑捌咴录韧痹賹懺拢骸芭e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币贿吪e起酒杯,與客共飲這秋江之酒,一邊引吭高歌,吟唱古代詠月的詩篇!懊髟轮姟薄榜厚恢隆保浮对娊洝り愶L》里《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边@章詩描述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那里還有以“月出皎兮”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果然,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
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那里泛指夜空中少數明亮的星點!芭腔病倍郑恢粚懗鲈铝亮钊瞬灰子X察的緩慢移動,逼真傳神,并且寫出被召喚出來的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的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歷歷在目了。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因而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那里雖然回應到開頭的“泛舟”二字,可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開頭一段,寫“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經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述,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壁賦》真正描述“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
之后第2段是過渡的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繼續描述“泛舟”時的歡快心境。“于是飲酒樂甚”一句,點出“樂”字!皹贰苯琛熬啤眮碇d,“酒”又增添“樂”趣。古人往往“痛飲”伴隨以“狂歌”,作者在“飲酒樂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舉酒屬客”進了一步,是“飲酒樂甚”;比“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進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我即興所作的歌詞。這種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突出“泛舟”時的歡快心境,還主要是為反迭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關鍵在“扣舷而歌”的歌詞。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夢想的追求。歌詞顯然是從《月出》一詩生發而來!傲鞴狻,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嗎“美人”,即心上的漂亮的人兒,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嗎“渺渺兮余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嗎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已有不一樣,它所表現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而不甘沉淪。這在作者的也寫游賞赤壁的《念奴嬌》詞中,贊美年輕有為的“三國周郎”感嘆自我“早生華發”,就表現得更為明確。可是,“擊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闊,應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之感,而發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當中,已然包含著淡淡的哀愁了。對于蘇軾在歌詞中表現的這種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體會的。“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這位為蘇軾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我的感受吹簫的,因而那簫聲就別是一種悲涼幽怨的調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币磺春,凄切宛轉,竟然引得潛藏在洞壑里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引得獨處孤舟的寡婦不由得感傷身世而哀哀哭泣。蘇軾借助于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下淚。這簫聲,當然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調,并且當然要引起蘇軾的.驚訝!疤K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蘇軾鄭重其事地向客詢問,于是由客的回答帶出這篇賦的第三段文字來,這就是啟下。承上寫“樂”,啟下寫“悲”。第3段經過“客曰”,從反面揭示一個“悲”字。
客之所以“悲”,在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促。眼之所見,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很容易聯想到曹操的詩句,所以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并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賦詩的長江赤壁,這自然會進一步聯想到赤壁之戰,所以說“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發生在此刻湖北武昌西、嘉魚東北的赤磯山,一說在蒲圻西北的赤壁山,總之,不在黃岡的赤壁。蘇軾可是是因為地名相同,便信手拈來出之客口,寄托遐想,抒發感慨,并非對于歷史無知。他在《念奴嬌》詞里就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彼^“人道是”,即在證明原屬傳聞,實無依據。在那里,借著景物、地區的關合,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感嘆現實人生。景物還是曹詩中所描繪的情狀,地區還是曹操以往賦詩之后又被周瑜戰敗的處所,底下就有一個問題: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此刻哪兒去了呢“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擊走劉備,攻破荊州,又率領浩浩蕩蕩的軍隊,沿江而下,戰艦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他志得意滿,趾高氣揚,
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握長矛朗吟自我的詩篇。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那么,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說:“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客認為他和蘇軾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談不到政治上有何作為,事業上有何建樹,只可是在江岸水洲,過著漁父樵夫的生活,魚蝦是伴侶,麋鹿當友人,劃著小船,舉杯相勸,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簡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僅能活幾個小時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顆絲毫也不顯眼的米粒。這樣就連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客再回到眼前所見的長江、月亮,推廣開去,把人生與宇宙加以對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須臾”,另一方面“羨長江之無窮”,進而期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即與仙人相交,與月亮同在。可是,“知不可乎驟得”,那本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而憂傷愁苦,并把這憂傷愁苦經過冷清秋風里的簫聲傳達出來,“托遺響于悲風”,點出了“悲”字。
第3段所寫客的回答,表現一種消極的社會人生觀點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的戲劇的持續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靠自然但更要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偷幕卮,其實正是蘇軾自我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赌钆珛伞吩~不也是說“人生如夢”嗎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合著景物地區的特征,從歷史到現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合著景物、地區的特征,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4段。
因為客曾表示“羨長江之無窮”,又期望“抱明月而長終”,所以蘇軾還是拾取眼前景物,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說起:“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一句仿佛京劇行腔中的“導板”,將引出一節精彩的唱段,而那種疑問式的語調則又證明客其實不能從江水、月亮得出關于短暫與永恒這一哲學范疇的正確認識。關于江水,蘇軾認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某一段江水,確乎從那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長流不絕,所以能夠說“未嘗往也”。關于月亮,蘇軾認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意思是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復圓,這樣周而復始,終究無所增減,所以能夠說“莫消長也”。列舉江水、月亮說明去留、增減的辯證關系,作者再歸納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本褪钦f,變與不變,無論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豈但人生百年,頃刻即逝,就是向來認定的天長地久,其實也是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堅持常態;而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所以,對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萬事萬物,“而又何羨乎”自然也
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
赤壁賦 篇13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山川相繆....liáo
B.徘徊虛御風pínɡ .hái 枕藉.jia幽壑.ha馮.
C.嫠婦lí桂棹樽páo 釃酒臨江shī ..nào匏..
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橫槊賦詩shuò ....
答案.B.(愀:音qiǎo;棹:音zhào;扁:音piān)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舉酒屬客 屬:通“囑”,這里指勸人喝酒 .
B.凌萬頃之茫然凌:越過 .
C.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卒:到底 .
D.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到??去 .
答案D.(適:享有)
3.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紀年法中的干支紀年,文中指宋神宗元豐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農歷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間”中的“斗!敝付匪藓团K蓿际切撬廾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答案.B.(“既”是“過了”的意思。在古代,“望”指農歷十五,“既望”指已經過了望日,即到了農歷十六)
4.對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離開人世,飛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流去的水像這樣(不斷地流去),而并沒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邊眺望(那個)美人啊
D.物于我皆無盡——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沒有盡頭的。
答案.C.(C句應譯為“眺望(那個)美人啊,(美人)卻在天的那一邊”)
5.補寫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歌窈窕之章。
(2)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_____,_____。
。3)山不厭高,海不厭深。_____,_____。
。4)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
(5)相與枕藉乎舟中,_______。
答案.(1)誦明月之詩(2)余音裊裊,不絕如縷(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4)耳得之而為聲(5)不知東方之既白
二、語段閱讀
閱讀課內語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6.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來 .
B.舉匏樽以相屬 舉:全,都 .
C.正襟危坐而問客曰危坐:端坐..
D.托遺響于悲風 遺響:余音,指蕭聲 ..
答案.B.(舉:舉起)
7.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遺響于悲風 ..
B.而今安在哉/侶魚蝦而友糜鹿 ..
C.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固一世之雄也 ..
D.寄蜉蝣與天地/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
答案.C.(C項中的兩個“之”都是結構助詞,可譯為“的”。A,介詞,被/介詞,給。B,轉折連詞,可是/并列連詞,可不譯。D,介詞,在/連詞,和)
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與例句中加點詞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A.順流而東也B.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C.舞幽壑之潛蛟 D.侶魚蝦而友糜鹿..
答案.A.(A和例句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漁樵:打魚砍柴;東:名詞活用作動詞,向東流;南:名詞作狀語,向南;舞:動詞使動用法,使??舞動;侶:名詞意動用法,以??為侶)
9.下列各句與例句句式特點相同的一項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東山之上B.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答案D.(D和例句都是賓語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羨”即“羨何”)
10.“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詩?
A.《長歌行》B.《短歌行》C.《蒿里行》D.《步出夏門行》
答案.B.
11.下列對選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段寫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B.本段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
C.本段重在說理,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結合,押韻自由靈活,極富聲韻之美。
答案.C.(C項的內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闡述的,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遙想當年曹操、周瑜,再聯想自身,發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重在抒情)
赤壁賦 篇14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賦”的文體特點。
2、了解課文內容。疏通文意。
3、朗讀課文,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讀準課文的字音、句讀,讀出感情。體悟典雅、精美的語言。
2、準確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讀準課文的字音、句讀,讀出感情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在蘇軾第一處貶所——黃州,此時他45歲。三年前,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變法派、實權派李定等從詩作中斷章取義,摘出一些諷刺性詩句,以便掃除舊黨,送御史臺,即“烏臺”受審,所以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后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還無權簽署公文,不準擅離此地,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170多篇散文,尤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二、引導自學(自學內容見學生所用《學案》)
1、自學關于賦的知識。
2、學習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3、自學本課的生字、生詞。
三、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出感情。)
1、教師配樂朗誦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感情變化
壬rén戌xū屬zhǔ客窈yǎo窕tiǎo馮píng虛御風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愀qiǎo然舳zhú艫lú山川相繆liáo釃shī酒橫槊shuò漁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2、學生練習朗讀、朗誦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感情變化
四、學習重點文言詞句,疏通文意。
。ㄒ唬⿲W生自學
1、試口譯課文成現代漢語。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3、找出課文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一詞多義等句子。
五、布置作業:
1、朗讀并背誦課文。2、課外閱讀有關作者蘇軾和本文的資料。
【赤壁賦】相關文章:
赤壁賦07-30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譯文及賞析02-08
《赤壁賦》反思11-12
赤壁賦賞析09-13
赤壁賦說課稿07-23
赤壁賦教案11-02
《赤壁賦》教案11-17
《赤壁賦》簡介04-01
蘇軾《赤壁賦》01-25
赤壁賦經典句子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