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赤壁賦》教案范文合集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赤壁賦》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赤壁賦》教案 篇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把握詞類活用;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感悟語言運用上駢散結合的妙處,能夠全文背誦;
4、學會懂得與自然、與他人、與文字等多種交流方式,釋放胸懷,提高自身修養。
【重點難點】
1、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1.正音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馮píng虛御風 愀qiǎo然
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
舳zhú艫lú 橫槊shu 山川相繆liáo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 蜉fú蝣
2.對照注釋,找出文中出現的通假字。
(1)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酒)
(2)山川相繆(通“繚”)
3.知識了解
學生參看《成才之路》“資料園地”
二、誦讀文章,整體感知
1、文章大致寫了什么內容?
夜游赤壁,抒發對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
一、(1)月下泛舟樂
二、(2~3)吊古傷今悲
三、(4~5)闡述哲理樂
四、精讀1——2段,背誦、積累、感悟、體會。
三、研習文本
1、第一段
①自由誦讀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繪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這樣的景致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討論
明確:
寫景色的共三組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風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曠神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②分組討論第一段所寫的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并給第一段文字所描寫的畫面起個名字。
討論
明確:《赤壁夜游圖》,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
③小組研究背誦策略
指導層次理路。首句點題,“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寫景、議論的依托。次寫泛舟所見景象,而以風、水、月為主,為下文“蘇子曰”一段張本;寫景用虛實相濟之法,先實后虛,虛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樂”字。
2、第二段
①第一段寫的是“樂”,第二段寫的是“悲”,那么是什么東西促使這一情感轉化的呢?
明確:客人悲涼的簫聲
②舷歌之后,賦中又寫了客吹洞簫之聲。課文是怎樣描寫簫聲的?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討論
明確:
寫簫聲:蘇軾借助夸張、想象、比喻,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嫠婦泣,六個比喻,把洞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渲染簫聲的悲涼。
③從開篇處到第二段末,賦的情感發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簫聲起,悲意生。從開篇至此處,情緒變化正是由歡樂轉為悲哀。
④本段對歌聲和簫聲的描寫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討論
明確:承上啟下。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⑤小組探討背誦策略。
指導:句法。這段開頭是散句,次用楚辭句法(與《九歌》中“桂棹兮蘭”“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聲嗚嗚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駢句。
層次理路。“樂”字承上。由“樂”而“歌”,歌詞暗寫蘇子胸襟,為下文“蘇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寫簫聲,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蘇子“問客”。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精讀3—5段,背誦、積累、感悟、體會。
1.第三段
①誦讀本段,客的這一段話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動讀者,說一說為什么達到這種效果?
討論
明確:景:悲涼蒼茫
情:悲觀失望
理:人生短暫
語言:駢散結合,感染力強
②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面對宇宙和歷史時都感到短暫悲哀,你能舉出幾句這方面的詩句嗎?
A、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B、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C、許渾: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D、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③這一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云散。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④各組背誦,探討背誦策略。
指導: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陳述句“順流而東也”和三個反問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駢句。“方其”“況吾與子”是統領字,不計。
層次理路。蘇子問乃承上啟下語。“客曰”一段有兩層意思:前一層由三“問”組成,先因望月而問“孟德之詩”,次因望地而問“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問“而今安在哉”──這是主要的一問,為下文寫悲做鋪墊。后一層轉而說到自己,先著眼與曹公對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從中來;后寫幻想不能實現,并以“托遺響于悲風”作結,呼應上文“何為其然也”。
2、第四段
①蘇子對人生的積極樂觀是怎樣一步一步導出來的?
明確:水與月的特點→水與月的啟示→啟示后的做法。
②你怎樣理解“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明確;逝者如斯——未嘗往
盈虛者如彼——未消長
變——不變
一瞬——無盡
不要抱怨,讓人生變得充實有意義
③各組研究背誦策略。
指導要點
句法。以散句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風……用之不竭”這一段用駢句。
層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說明“變”和“不變”的.道理,客知其“變”而不知其“不變”,因而生“哀”與“羨”;知其“不變”,則何哀何羨?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與清風之無主,可以自娛,以“而吾與子”照應上文“況吾與子”。
3.第五段
本段主要寫什么內容?這樣寫暗示什么?
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指導要點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結,最后兩句意味雋永,主客“自在”之態躍然紙上。
二、全文鑒賞
1.課文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操、周瑜,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再看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板書設計
《赤壁賦》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辨別高下優劣。
三、德育滲透目標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蘇軾歌詠赤壁的兩賦一詞,都是膾炙人口的詩文多篇。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鑒賞相聯系,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了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是理解鑒賞上的難點。
解決辦法: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并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學生活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點誦讀一、二段,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展的脈絡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
課時安排兩課時
一.導入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那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作者背景及解題
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危機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變法改革,青年蘇武也積極參與其中,多次上書并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雖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對改革應采取溫和態度的政治主張和坐而論道的書生意氣。使他沒有認識到當時豪強兼并土地帶來的對會危機,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時,蘇武傾向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反對新法,從而卷入了上層政治斗爭的旋渦,成為統治集團內部權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臺”即御使府,詳見下文.),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變化,新黨失勢,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處,并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后,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嶺南惠州,再貶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于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了。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宏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關于“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 的。
《赤壁賦》教案 篇3
一、導入
師:你了解多少關于蘇軾的事。(2分鐘)
1、北宋文學家,號東坡居士,四川人
2、詩詞文賦書畫樣樣精通
蘇軾在詩歌創作方面成就顯著,與黃庭堅齊名,人稱“蘇黃”
在詞的創作上表現更加突出,與辛棄疾一同開創了豪放詞風,人稱“蘇辛”
在散文創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在書畫方面與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齊名,在當時被稱為四大書畫家
3、此外,蘇軾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謂是曠世奇才!今天我們一起來鑒賞這位曠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請兩位學生分別讀第一、第二段,教師泛讀第三段,全體學生齊讀第四、五段。(5分鐘)
三、
師: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黃州,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這個地方,本文是蘇軾在被貶期間所作。黃州景色優美,有詩云:“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蘇軾同朋友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寫下了這篇《赤壁賦》。那天夜游赤壁時,蘇軾的心情如何呢?現在,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尋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時,情感變化的詞語,觸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確:樂甚——愀然——喜笑,喜——悲——喜(3分鐘)
四、尋風月、解風月、讀風月
師:作者因何而喜,緣何而悲呢,又為何由悲轉喜呢,一切都源于風月。
有名家如此點評《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說風月——金圣嘆,《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林云銘
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全文緊扣山水風月展開描寫議論,我們不妨以此為切入點,順著“喜——悲——喜”的情感軌跡,走進《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1、瀏覽默讀全文,找出文中寫風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15分鐘)
文字賞析后,可全班朗讀。
明確:
第(1)段: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江面多么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
補充: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2)段: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
第(3)段: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第(4)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第(5)段: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文中所寫的有關風月的句子有什么不同?(15分鐘)
舉例比較不同: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分析:
問:第一句中的月有什么特點,說明作者的心情如何?明確:由景生情。
問:第二句中的月表明客人怎樣的想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明確:由情入理。
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陰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在這句話中,作者對月又做了怎樣的思考?得出了什么樣的結論?明確:水月是不值得人羨慕的。
總結:本文最大的一個寫作特點就是:情景理交融。
問:那么作者寫月是這樣的,由景生情,由情入理。那么,寫清風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你能不能從文中找出例子來?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明確:
第一段和第二段關于風月的描寫是純景物描寫,并由景生情。
在第一段中幾乎都在寫風月,展現空闊、瑰奇、壯美的景色,處在如此境界,自然心情舒暢,此處的風月描寫乃“樂甚”之由。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興而高歌,故而有了這歌詠風月之辭,江水澄明,月光浮動,面對如此浪漫的良辰美景,難怪東坡會聯想到美人,美人比君,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情感也進而由“樂”轉“悲”。不想又引出了一段如怨慕,如泣如訴的裊裊之音。
第三段風月的描寫激發了聯想,并由情入理。
第三段的風月是歷史之月,由眼前的風月聯想到曹操當年志得意滿,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進而想到江水無窮,人生須臾,自己渺如滄海一粟。抒發要擺脫現實,渴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人生理想。
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風月引發了古今人物的對比,宇宙無窮和人生須臾的感慨,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的嘆息,悲苦和哀怨也便由此引發。
第四段風月的描寫闡釋哲理。
先是由水月引發出變與不變的思考。由此得出結論,水月是不值得人類羨慕的。
然后蘇軾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擁抱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寄托。
蘇軾在被貶的困境中,并沒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并不忘時時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可見他曠達的胸懷,樂觀的處世態度。
也正是這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讓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點,而是在原來情感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是大徹大悟的喜悅。
五、結語和作業:
風月引發情思,風月觸動心靈,風月激發聯想,風月闡釋哲理,風月預示人生。風月讓整篇文章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有悲、有歡、有喜。“風月”在古代文學作品也是很常見的意象,請同學課后去查找有關“風月”的古代文學作品,并想想這些作品中的“風月”有什么內涵和作用。
板書
赤壁賦
心情變化:樂——悲——樂
寫作特點:情景理交融
人生態度:曠達樂觀
《赤壁賦》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情感的波瀾起伏;
2、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懷。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以“美讀”為橋梁進入文章意境,體會情感的波瀾起伏;接著以“望”字為立足點進一步“悟讀”,從而理解作者隨緣自適、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散文家余秋雨曾說過:“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鐘,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作就是傾訴,閱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托的心聲。
二、美讀——聆聽心聲
1、教師帶感情范讀全文(配樂配圖)
師:這是一篇文賦,既有詩歌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行云流水之致,老師希望能通過范讀全文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傳達給大家,請同學們在誦讀技巧處理及音樂轉換中體驗一下。
2、思考:作者在泛舟赤壁時內心翻起了怎樣的情感波瀾?
3、美讀以體會感情(讓我們在美讀中具體體驗一下情感流淌的方向。)
(1)師:第一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寥寥幾筆便簡潔明快地描繪出赤壁的秋江月色。
①哪幾句話是景物描寫?江面景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邊誦邊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清爽平靜——怡然自得)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瀚無邊——疏朗開闊)
(月出)
②“一切景語皆情語”,哪幾個動詞最能直接傳達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誦)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月出、徘徊)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析:“誦”、“歌”:泛舟秋江賞美景的愉悅;
“縱”、“凌”:任憑一葉扁舟凌越萬頃秋江,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豪邁激越。(強化此心境:“浩浩乎”、“飄飄乎”)
③全班配樂朗誦,體驗情景交融(樂曲《高山流水》)
平靜——愉悅——豪邁
(2)師: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禁不住快樂地扣舷而歌,卻引出了一曲洞簫,幽咽悲涼(“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如何描寫?
動情處……余音不絕,繚繞江面……使人如聞其聲,也要凄然落淚……
誦讀指導: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學生判斷重讀字)(指名帶感情吟誦,配樂《佛上殿》)
(3)①師:一股莫名的`惆悵涌上心頭。共賞清風明月,泛舟萬頃秋江,此乃人生一大樂事,究竟是什么觸動了“客”的心弦,從而吹出如此哀怨的樂曲?
觸景傷懷:赤壁江月——三國赤壁故事——一代梟雄曹操
②指名誦讀塑造曹操形象的語句(注意感情的跌宕)
師:你覺得哪句話最具感染力,能傳達內心感慨?
指導:固一世——之雄也,(蓄勢待發,氣勢如虹——字字千鈞,千古定評)
而今安——在——哉?(激流跌宕——沉重惆悵)
亦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意。
全班誦讀體會
③師:這么一個“一世之雄”尚且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反觀微不足道的生命,“客”不免發出怎樣的感慨?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人生須臾,登仙乏術,無限空虛悵惘無處傾訴,只好借簫聲托付給冷清悲風,情感至此已落入低谷,似乎已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了。
④師:是不是情感再也無法回升?蘇子的哪一句話透露出“柳暗花明”之所在?
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在宇宙間生生不息)
師:有“哀”才有“羨”,無“羨”自然也就沒必要去“哀”了,至此似乎豁然開朗,最后開懷盡興,盡得“共適”之趣。
4、小結:情感流淌的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搖曳多姿。至此,我們已聆聽到蘇軾(主客)心聲,要真正走進文章境界,除了“聆聽”外,還得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悟讀——理解心聲
1、思考:掀起情感波瀾,觸發主客對答的源頭在哪里?還記得幽咽悲涼的洞簫聲因何而起嗎?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執著的希望
難免有失望
師:“望穿秋水”,望的是什么?你聽到歌者的心里話了嗎?
赤壁賦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美人”——圣主賢臣、美好理想“渺渺兮”——深沉的情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歌者復雜深沉的情懷無心流露,借助客人的簫聲傳達,高山流水遇知音,
而引發了主客問答(借助“水”和“月”)
2、披文以理解心聲
(1)討論:主客思考宇宙人生的分歧在哪里?(“變”與“不變”)
各自如何借助“水”和“月”喻理?
分析:(客)由眼前所見長江、月亮——人生與宇宙對照;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永恒、人事滄桑。
有“人生如夢”的感慨。(“變”)
(主)還是拾取眼前的“水”和“月”說起
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逝,但始終源源不絕;月亮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始,而月亮仍是千古不變那個月亮。
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
超然物外,功名富貴、榮辱得失如過眼云煙,精神自由。(“不變”)
(客)托悲于風,嘆息有志無為。
(主)“無窮”江月為“吾生”所享用,“明月清風不用一錢買”,正可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白發漁樵……)——“客”也解脫憂愁。
板書:吾生須臾
(客)——人事滄桑(變)——托悲于風
長江無窮
望——水、月
逝者如水
(主)——物我無盡(不變)——共適江月
盈虛者如月
(2)師:我們有幸聽取了主客間一場關于宇宙人生問題的對答,實際上主客對話均作者一人的內心獨白(借主客問答以抒情寫志乃賦的常用手法)
①這意味著什么?是蘇軾怎樣的心情寫照?
波瀾起伏的是蘇軾一人的矛盾心情,人事滄桑、物我無盡均是蘇軾一人探求的結果。
②你是否理解蘇軾在貶謫逆境中尋求的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度?
并非完全的超脫,難免有志無為的苦悶,而又力求在自然美景中超脫,在自然規律中追求隨緣自適、樂觀曠達的精神境界(老莊)。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物圖卷中又一個顯赫的名字。
(3)師:也許在以“望”為立足點感悟文章在“水”和“月”中融會的“理”和“情”后,我們方真正理解蘇軾泛舟赤壁時的心聲(共鳴)。
誦讀:帶著“我理解”的心態誦讀第四段,加深領悟。(配樂《漁樵問答》)
四、拓展:結合你學過的詩文,談談對中國古代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看法。
《赤壁賦》教案 篇5
[定位]
體會蘇軾豁達樂觀的情懷,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鑒賞寫景、抒情、議論相交融的藝術特點。
本單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學性很強的散文,抒情色彩濃烈。這需要學生從語言入手,品味語言,理解文意,欣賞玩味作品的語言特色。
[切入]
1.怎樣了解蘇軾,讀懂蘇軾?
課前布置問題“你所了解的蘇軾”。本文意蘊深遠,哲理與詩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處境,就很難感受到他那種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難理解他矛盾痛苦、聽任自然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的思想情感。
2.我們剛學過《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和本文有何一致之處?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本文是作者的同時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當時復雜的內心世界。《赤壁賦》所反映的有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同《念奴嬌》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時機欣賞江山風月,這亦同《念奴嬌》的“一樽還酹江月”。在寫法上,兩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將二者進行比較閱讀,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語言特色,深層次地把握作者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3.讀了《赤壁賦》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緒有沒有變化?作者的心緒變化在文中表現得比較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線索,直貫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導學生整體感知在學生初步感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問:“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探究]
1.了解蘇軾
A.學生陳述搜集的材料。蘇軾仕途失意,命運多舛,生活上顛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釋。文學上開一代詞風之先,在詩詞文賦上有輝煌成就。同時具有旁通書法繪畫、知音律、喜平話、懂園林藝術、精金石的'曠世才華。
B.背景材料。蘇軾被貶黃州。
2.誦讀課文,疏通字詞,在此基礎上解讀課文。
可圍繞作者情緒的變化展開剖析。
A.作者開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沏,如夢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
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C.第三段感情如何?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寫主客問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客通過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為喜悅。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E.結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喜而笑”“相與枕藉”。
3.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A.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進一步發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心情。
B.進一步發問:“為什么采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4.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回顧
[探究]
結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志情、景、理三者轉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拓展]
閱讀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古》,思考、討論作者的時空觀照。
人生到處知何處?
應是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注]①此詩是作者和其弟蘇轍的《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②作者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實踐要點]
對作品的進一步認識:《赤壁賦》很難說是一篇完全記實的游記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覽赤壁后所獲得的強烈審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濃縮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現實的深刻體悟,是對生命和宇宙真諦的大徹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觀最生動的寫照。
【《赤壁賦》教案】相關文章:
《赤壁賦》教案07-15
赤壁賦教案06-12
《赤壁賦》教案07-06
赤壁賦高中教案07-16
前赤壁賦教案09-24
《赤壁賦》優秀教案07-19
赤壁賦 蘇軾 教案09-19
《后赤壁賦》教案09-01
高中教案《赤壁賦》09-11
《前赤壁賦》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