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案范文匯總六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赤壁賦》教案 篇1
【 教學設想 】
《赤壁賦》文筆優美,文采飛揚,駢散結合。寫景部分精警凝練,形象鮮明。議論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許多句子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特別便于學生誦讀。因此,我準備從讀入手,把欣賞品味語言作為重點,與學生進行賞析性交流,讓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在全文寫景、抒情、議論的巧妙融合中體會到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第一步:導讀。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整體感知,領悟品味,尋找自己喜歡的句、段,并稍作分析。這一步目的是為了熟悉課文,并且為下一步的鑒賞活動做準備。
第二步:自讀。學生多角度賞讀,品味細節,為理清全文思路作鋪墊。
第三步:憶讀。當堂背誦精彩語句,檢驗理解程度,為品鑒文章深層情感和思想旨趣預設伏筆。
第四步:研讀。通過悟讀關鍵語句,體會貫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 教學重點 】
品味語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 教學難點 】
文中辯理句子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觀點。
【 教學安排 】
一課時
【 教學準備 】
多媒體幻燈片
板書設計:
賞秋江月夜之美景
聽簫歌相和之哀聲
嘆吾聲須臾之悲情
悟變與不變之妙理
【 教學目的 】
知識目標:
掌握屬、斗、繆、釃、扁、藏等字的讀音規則以及幾個特殊句式。
能力目標:
1、 初步掌握誦讀的規則。
2、 學會多角度品析精彩語句,通過朗讀背誦提升效果。
3、 在理解文句深層含義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睿智超群的人生哲學。
德育目標:
1 、品味文中寫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學品位和審美情趣。
2 、領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學,培養學生豁達開朗、樂觀進取的人生品格和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 教學過程 】
一 、提問導入
歲月易逝,人生短暫。面對有限的人生,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與磨難,你有哪些感想?
二、檢查預習
屬、斗、繆、釃、扁、藏、藉
三、聽讀課文,品味欣賞
1 、品讀第一段中寫景的名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 、品味第二段中寫簫聲的句子:“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3 、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4 、品鑒第四段中議論說理的句子:“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四、理清思路,背誦語段
本文每段均有精彩語句,許多寫景、抒情、議論的名句都流傳千古,正是需要在反復朗讀中成誦。
五、鑒賞情感,研習旨趣
一問: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優美的景色描寫之后會有簫歌之悲產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樣發展變化的?
二問:蘇子扣舷而歌中的“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感?
三問:蘇子“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體現了他怎樣的人生態度?
六、課堂延伸,拓展思維
呼應開頭提問:學習了《赤壁賦》一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東坡?從他身上你學到了什么?
《赤壁賦》教案 篇2
一、導入
師:你了解多少關于蘇軾的事。(2分鐘)
1、北宋文學家,號東坡居士,四川人
2、詩詞文賦書畫樣樣精通
蘇軾在詩歌創作方面成就顯著,與黃庭堅齊名,人稱“蘇黃”
在詞的創作上表現更加突出,與辛棄疾一同開創了豪放詞風,人稱“蘇辛”
在散文創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在書畫方面與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齊名,在當時被稱為四大書畫家
3、此外,蘇軾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謂是曠世奇才!今天我們一起來鑒賞這位曠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請兩位學生分別讀第一、第二段,教師泛讀第三段,全體學生齊讀第四、五段。(5分鐘)
三、
師: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黃州,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這個地方,本文是蘇軾在被貶期間所作。黃州景色優美,有詩云:“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蘇軾同朋友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寫下了這篇《赤壁賦》。那天夜游赤壁時,蘇軾的心情如何呢?現在,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尋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時,情感變化的詞語,觸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確:樂甚——愀然——喜笑,喜——悲——喜(3分鐘)
四、尋風月、解風月、讀風月
師:作者因何而喜,緣何而悲呢,又為何由悲轉喜呢,一切都源于風月。
有名家如此點評《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說風月——金圣嘆,《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林云銘
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全文緊扣山水風月展開描寫議論,我們不妨以此為切入點,順著“喜——悲——喜”的情感軌跡,走進《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1、瀏覽默讀全文,找出文中寫風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15分鐘)
文字賞析后,可全班朗讀。
明確:
第(1)段: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坪坪跞珩T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薯灐对鲁觥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江面多么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
補充: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2)段: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
第(3)段: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第(4)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现屣L,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挥薪系那屣L,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第(5)段: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文中所寫的有關風月的句子有什么不同?(15分鐘)
舉例比較不同: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分析:
問:第一句中的月有什么特點,說明作者的心情如何?明確:由景生情。
問:第二句中的月表明客人怎樣的想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明確:由情入理。
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陰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在這句話中,作者對月又做了怎樣的思考?得出了什么樣的結論?明確:水月是不值得人羨慕的。
總結:本文最大的一個寫作特點就是:情景理交融。
問:那么作者寫月是這樣的,由景生情,由情入理。那么,寫清風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你能不能從文中找出例子來?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明確:
第一段和第二段關于風月的描寫是純景物描寫,并由景生情。
在第一段中幾乎都在寫風月,展現空闊、瑰奇、壯美的景色,處在如此境界,自然心情舒暢,此處的風月描寫乃“樂甚”之由。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興而高歌,故而有了這歌詠風月之辭,江水澄明,月光浮動,面對如此浪漫的良辰美景,難怪東坡會聯想到美人,美人比君,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情感也進而由“樂”轉“悲”。不想又引出了一段如怨慕,如泣如訴的裊裊之音。
第三段風月的描寫激發了聯想,并由情入理。
第三段的風月是歷史之月,由眼前的風月聯想到曹操當年志得意滿,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進而想到江水無窮,人生須臾,自己渺如滄海一粟。抒發要擺脫現實,渴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人生理想。
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風月引發了古今人物的對比,宇宙無窮和人生須臾的感慨,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的嘆息,悲苦和哀怨也便由此引發。
第四段風月的描寫闡釋哲理。
先是由水月引發出變與不變的思考。由此得出結論,水月是不值得人類羨慕的。
然后蘇軾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擁抱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寄托。
蘇軾在被貶的困境中,并沒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并不忘時時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可見他曠達的胸懷,樂觀的處世態度。
也正是這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讓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點,而是在原來情感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是大徹大悟的喜悅。
五、結語和作業:
風月引發情思,風月觸動心靈,風月激發聯想,風月闡釋哲理,風月預示人生。風月讓整篇文章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有悲、有歡、有喜!帮L月”在古代文學作品也是很常見的意象,請同學課后去查找有關“風月”的古代文學作品,并想想這些作品中的“風月”有什么內涵和作用。
板書
赤壁賦
心情變化:樂——悲——樂
寫作特點:情景理交融
人生態度:曠達樂觀
《赤壁賦》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2、通過研習探討,把握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
2、通過預習交流,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如“屬”、“如”等實詞,“之”、“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2、個性化鑒賞:景、情、理的融合,語言特點等。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
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教師明確:
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
三、第一環節: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赤壁賦》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了解“賦”的特點,了解蘇軾的賦的風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渾然一體的特色
3、體會作者深刻的哲思內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濟的復雜思想。[學習重點]1、通過主客問答,了解蘇東坡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樂——悲——喜的變化過程。
[學習難點]:
課文第五段的闡述哲理,特別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學習內容]
一、導語:
前面學習了文賦初期的典范之作杜牧的《阿房宮賦》,今天進一步學習文賦的代表作蘇軾的《赤壁賦》。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崩缢抉R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和蘇軾的詩詞一樣,蘇軾的散文同樣具有寫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點;蛎鑼憽⒒驍⑹、或抒情、或討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一。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彼纳⑽暮苌儆械褡粮彽暮圹E,其中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 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意境創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資料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后來蘇軾貶謫到黃州作團練副使。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三、字詞句梳理:
1、通假字:
、倥e酒屬客屬——囑
、诤坪坪跞珩T虛御風馮——憑
③山川相繆繆——繚 ④舉匏樽以相屬屬——囑
2、活用詞:
、傥栌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舞、泣:使……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陧樍鞫鴸|也東:東去(名作動)
、蹅H魚蝦而友麋鹿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倭枞f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诤螢槠淙灰玻浚ㄙe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
、芗模ㄈ纾蒡鲇谔斓兀欤ㄈ纾婧V凰凇#ㄖ^語省略,省略句)
、荻趾瘟w乎。ㄙe語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四、文章內容:
第一節,寫作者和朋友泛游長江,盡情盡興。(景美——“樂”)
第二節,寫簫聲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驟轉。(由“樂”而“悲”)
第三節,吹簫客人論述了曲調哀怨的原因:
第四節,作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1、天地萬物變與不變,只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而已。
2、人與天地萬物一樣,都是永存的,對天地沒有什么可羨慕的。
3、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無窮無盡的寶藏,共同享用。 三層意思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情懷。
第五節,客人轉悲為喜。(由“悲”而“喜”)
第一節介紹東坡游赤壁,作者寫出了清幽靜寂的自然景色和詩一般的境界,不由行沉醉其間,陶然忘憂,幻想羽化而登仙,由自然和諧的意境——心情“樂”甚。
由樂而忘情,不覺“歌”起來,卻歌出了屈原的“楚辭”,客和簫哀怨,曲折傳遞內心仍難以排遣的憂郁情懷,轉為抒“悲”情:哀……,羨……,如何解脫呢?接下來議論說理,表達樂觀曠達的理性美。
五、藝術特色:
1、 情、景、理融合: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結合。
2、 樂——悲——喜的情感變化;
3、 儒道兼濟的復雜思想。
余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薄翱陀^景物只提供了一種審美可能,……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更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六:布置作業
東坡兩次游赤壁,分別寫了《念奴嬌 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課外賞析《后赤壁賦》,并作比較分析。
《赤壁賦》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指導預習,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句意的習慣。
2、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朗讀、課后練習,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導誦讀,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理解詞語、句意,熟悉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知人論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歷程及其原因,培養學生曠達樂觀、勇于面對坎坷戰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4點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1、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內容。找出對照注釋還不能理解的詞句,或問同桌,或課堂上提出共同探討。
2、早讀課反復朗讀課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赤壁賦》,其作者蘇軾,我們在小學、初中就已經接觸過,今天我要與大家講一個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蘇軾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隨時聽候發落。弟弟蘇轍、兒子蘇邁多方營救。某一天,蘇邁再次出去借錢,委托一個朋友給牢里蘇軾送飯。本來他們父子有一個約定:事情惡化宣判死刑之時就送魚進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蘇軾最喜歡吃的魚進去。蘇軾一看到是魚,大吃一驚,知死期將至,便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交給弟弟蘇轍。裝詩的信封通過監獄的最高長官傳到了當朝皇帝手上;实鄄痖_一看,是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詩里寫的是對皇帝的忠誠與愿與弟弟世世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動;加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一個只有當朝皇帝知道的祖訓:不得誅戮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于是就釋放了蘇軾。蘇軾死里逃生,被貶到了黃州。該案史稱“烏臺詩案”。
經歷了“烏臺詩案”死里逃生的蘇軾,生活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靠微薄的俸祿養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開辟了一片荒地耕種自給,這片地他取名為“東坡”,同時也自號“東坡居士”。居士原是對居家學道的佛教徒的`稱呼,這里是指追求清高,對世事淡泊的人?梢娞K軾的思想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被貶到黃州的第四年秋、冬,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篇,也稱“前赤壁賦”。
。ò鍟撼啾谫x 蘇軾 無臺詩案 死里逃生 東坡居士 思想變化)
二、疏通字詞。
1、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強調一些讀音,幾個重點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生提出對照注釋不能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探討。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橫槊shu 余音裊裊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婦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艫lú 旌旗jīng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動詞的使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名詞做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名詞意動用法。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 凌茫然之萬頃。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句,有吹洞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朗讀并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明確:樂——哀/悲——喜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2、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找出寫景的美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指導朗讀,體會優美的意境)
2、齊讀第一段,找出寫事的美句。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指導朗讀,體會事情的高雅)
3、齊讀第一段,找出表達游玩時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ㄖ笇Ю首x,體會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課文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明確本段分為兩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重點分析第一層中“美人”意象!懊廊恕敝杆鶅A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
3、指導朗讀第二層,感受簫聲的悲涼。
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與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齊讀課文
一、分析課文第三段
1、朗讀指導:三個反問句語氣層層遞進,稍做強調,讀出感情的層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稍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越來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強烈的反問,感慨人生無常,語速緩慢低沉,讀出頓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連串六字句,就是客人情感的一個迸發,要讀得連貫,一氣呵成,表現出那種強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遺響于悲風”要突出第三段悲涼的感情基調。
2、明確“何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游,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實就是儒者蘇軾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無常。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1、明確:本段分為三層,第一層承上,議論“水”與“月”;第二層議論“變”與“不變”的哲理;第三層指出“明月清風”為大自然之“無盡藏”。
2、此段其實就是作為道者的蘇軾超然物外的情懷給客人極大的寬解
3、指導朗讀:讀出本段的層次,讀出曠達灑脫的情感。
三、分析課文第五段
明確:客人之喜與文章開頭之樂的不同。課文開頭就是主客欣賞美景之樂,結尾就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脫忘懷得失而喜。
四、齊讀課文,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結合蘇軾經歷,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現實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賞之樂
歷史中的水月 感慨歷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業 慨嘆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脫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靜無為超然物外逍遙之游
五、總結
讀《赤壁賦》
康靖賢
景佳事雅樂而歌,
客倚洞簫悲恨多。
明月清風無盡藏,
一儒一道兩東坡
《赤壁賦》教案 篇6
一、教學目的: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系。
2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一.作者背景
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由發奮讀書而入仕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危機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變法改革,青年蘇武也積極參與其中,多次上書并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雖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對改革應采取溫和態度的政治主張和坐而論道的書生意氣。使他沒有認識到當時豪強兼并土地帶來的對會危機,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時,蘇武傾向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反對新法,從而卷入了上層政治斗爭的旋渦,成為統治集團內部權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臺”即御使府),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變化,新黨失勢,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處,并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后,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嶺南惠州,再貶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于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了。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宏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賦,始于兩漢魏晉,劉翩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搞文(舒展散布),體物寫志也!崩缢抉R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兩京賦》等。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L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導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板書課文題目
三.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四.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五.學習第一段
思考:(l)這是“賦”正文前一段簡短的敘事,可分幾層?
。2)本段展示了怎樣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可分三層
、俚谝痪,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诘诙、三句,前句寫景,后句敘事,為月出之前的情況。
、鄣谒、五、六、七句,亦為先寫景后敘事,為月出之后的情況。
。2)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六.學習第二段
思考:(1)本段可分幾層?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2)本段的“嘻”從何體現,與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4)本段的“悲”從何體現?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1)可分兩層:①寫作者的歌聲②寫客人的蕭聲,本段營造了一種主客之間蕭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這樣寫可為下層轉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4)本段“悲”從客人悲涼的蕭存。體現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5)轉折過渡
七.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客”是如何聞發當時的情懷的?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1)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
(2)“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曾、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
一般的人,在憂患于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么做?
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眾生齊念)唯有杜康!”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后,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并不矛盾。
八.學習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什么內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本段的感情變為喜悅。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3)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上來。
八.學習第五段。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2)這樣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3)結合全文,應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1)本段感情色彩為”呂”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c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2)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3)“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
九.概括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荒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轉移到關于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十.藝術鑒賞
1.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韻和對鍋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科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仍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將末,雖都押韻,但換的較快,而且換的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立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形象優美、善于取智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好聲的幽咽哀婉:“其聲鳴鳴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訴,余音禁裊,不絕如縷。舞的區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十一.閱讀
赤壁賦》賞析
《前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游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
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
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
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后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展開,一寫夜游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又借景說理、寓理于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肚俺啾谫x》除采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附內容結構表:
第一段:夜游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異現---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欲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赤壁賦》教案】相關文章:
《赤壁賦》教案07-06
赤壁賦教案06-12
《赤壁賦》教案07-15
赤壁賦高中教案07-16
《前赤壁賦》教案08-16
《赤壁賦》優秀教案04-27
赤壁賦 蘇軾 教案09-19
蘇軾赤壁賦教案10-29
《前赤壁賦》教案10-16
后赤壁賦教案09-18